第五期
总纂是志稿付梓的最后环节,也是体现志书整体质量的关键所在。如何把握好总纂这一环节,使二轮志书编纂质量在整体上得到提高,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志书是重要文献,是一个地区的史书,蕴含着丰富翔实的资料,享有地方“百科全书”之美誉。志书的特殊地位要求我们在编纂过程中必须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即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存真求实,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凡是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有偏差的记述,都要毫不犹豫地加以删改。
二、切实把好审核关
(一)篇目审核。篇目是体例的核心,是志书的基础。它是一部志书所有资料依附的骨架。志书篇目的构成一般都是采用“三块板”式,即由综合类(如总述、概述、无题小序)篇目、主体篇目(体现事物本质属性,或专业属性内容)、辅助性篇目(附录等)构成。总纂时要按照“事以类从”的原则,将篇目中领属不科学、不得体的作适当的调整,并对排列顺序、层次安排等按统一要求予以规范。志书由于是众手成志,在志稿中总会有不符合规范的地方。总纂者要严格按照入志体例标准和凡例规定,将不符合入志体例标准的,坚决删去,不符合凡例规定的,务必按照凡例纠正过来,努力使全书层次清楚,归属科学,富有地方特色。
(二)核实资料。一看是否有悖客观实际;二看是否有悖历史事实;三看是否掺有“水分”;四看在专业性内容上是否有违背科学的差错;五看在统计计算上是否有错误或前后矛盾;六看所记述内容是否保持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大要素的统一,前后吻合。一旦发现疑点和问题,就要及时核实解决。
(三)删除重复。一部志书志稿有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多种体裁,而在述、记、志、传中都有可能存在着交叉的内容,即事物的互相联系,要完全解决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学的,但要尽可能避免机械重复。这就要求总纂者,统筹安排,妥善处理资料上的孰取孰舍、孰详孰略,以解决内容之间重复的问题。为避免内容的交叉重复,可以采取“三对照”的办法,即各“条目”本身有关方面的自相对照,有关“条目”记述内容的互相对照,各“条目”有关内容与概述、大事记、人物的互相对照。通过对照,消灭机械重复。即使是必要的交叉,也应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以不同的详略方法来处理,其中有些完全重复的内容,还可采用参见的方法来处理。这样,就可达到“事可互见,文无重出”的目的。
三、规范文字表述
在参与志稿编纂的人员中,专家少,杂家多,不同文体、文风的写法掺杂其中。对于初稿、分纂中已经修改的志稿仍需认真审读和修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力求做到:假话、大话、空话、套话一律删除,推估、猜测等不定副词一律戒用,文言俚语必须改造,拖沓、浮华之词应当提炼。总之,在进行总纂时,要根据志书的文体严格把关,真正做到全书用语规范,文风统一。
参考资料:
姚洪波:《年鉴总纂三题》,《年鉴信息与研究》1998年第2期。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市史志办)
总纂是志稿付梓的最后环节,也是体现志书整体质量的关键所在。如何把握好总纂这一环节,使二轮志书编纂质量在整体上得到提高,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志书是重要文献,是一个地区的史书,蕴含着丰富翔实的资料,享有地方“百科全书”之美誉。志书的特殊地位要求我们在编纂过程中必须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即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存真求实,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凡是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有偏差的记述,都要毫不犹豫地加以删改。
二、切实把好审核关
(一)篇目审核。篇目是体例的核心,是志书的基础。它是一部志书所有资料依附的骨架。志书篇目的构成一般都是采用“三块板”式,即由综合类(如总述、概述、无题小序)篇目、主体篇目(体现事物本质属性,或专业属性内容)、辅助性篇目(附录等)构成。总纂时要按照“事以类从”的原则,将篇目中领属不科学、不得体的作适当的调整,并对排列顺序、层次安排等按统一要求予以规范。志书由于是众手成志,在志稿中总会有不符合规范的地方。总纂者要严格按照入志体例标准和凡例规定,将不符合入志体例标准的,坚决删去,不符合凡例规定的,务必按照凡例纠正过来,努力使全书层次清楚,归属科学,富有地方特色。
(二)核实资料。一看是否有悖客观实际;二看是否有悖历史事实;三看是否掺有“水分”;四看在专业性内容上是否有违背科学的差错;五看在统计计算上是否有错误或前后矛盾;六看所记述内容是否保持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大要素的统一,前后吻合。一旦发现疑点和问题,就要及时核实解决。
(三)删除重复。一部志书志稿有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多种体裁,而在述、记、志、传中都有可能存在着交叉的内容,即事物的互相联系,要完全解决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学的,但要尽可能避免机械重复。这就要求总纂者,统筹安排,妥善处理资料上的孰取孰舍、孰详孰略,以解决内容之间重复的问题。为避免内容的交叉重复,可以采取“三对照”的办法,即各“条目”本身有关方面的自相对照,有关“条目”记述内容的互相对照,各“条目”有关内容与概述、大事记、人物的互相对照。通过对照,消灭机械重复。即使是必要的交叉,也应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以不同的详略方法来处理,其中有些完全重复的内容,还可采用参见的方法来处理。这样,就可达到“事可互见,文无重出”的目的。
三、规范文字表述
在参与志稿编纂的人员中,专家少,杂家多,不同文体、文风的写法掺杂其中。对于初稿、分纂中已经修改的志稿仍需认真审读和修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力求做到:假话、大话、空话、套话一律删除,推估、猜测等不定副词一律戒用,文言俚语必须改造,拖沓、浮华之词应当提炼。总之,在进行总纂时,要根据志书的文体严格把关,真正做到全书用语规范,文风统一。
参考资料:
姚洪波:《年鉴总纂三题》,《年鉴信息与研究》1998年第2期。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市史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