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历史上有两个盛唐,一个是政治的,一个是诗歌的。政治上的盛唐以玄宗“开元盛世”为顶峰,止于“安史之乱”爆发。诗歌上的盛唐则以“安史之乱”以后杜甫的创作为极致,止于大历五年杜甫辞世。
玄宗年长杜甫27岁,杜甫降生时,玄宗还是睿宗朝的太子。再往前几年,太子还是临淄王李隆基,一个面临覆巢之灾的宗室——他的伯父中宗皇帝暴崩,他的父亲相王本来最有资格继位,但李唐此时的实权操控在韦皇后手中,她准备另立幼帝,像婆婆武则天一样垂帘听政。相王束手无策,反倒是他的三儿子李隆基挺身而出,联合太平公主和几名禁军将领,骤然发难,诛杀韦后及其党羽,使父亲相王登上帝位,自己则成为太子。待他继位后,迅即以武力清扫武韦余党,将曾经的盟友太平公主赐死,彻底夺回李氏旁落已久的君权。玄宗在宫廷斗争中心机之深沉、决断之勇毅、手段之强硬,毫不亚于他的曾祖、太宗李世民。
不仅如此,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史称“开元盛世”。其时大唐疆域辽阔,向西绵延直至广漠的中亚腹地。安西、北庭都护府在瀚海中守护着帝国的荣耀,成就了无数英雄战功和慷慨诗篇。李氏皇帝被各族胡人尊为“天可汗”,成为天下共主。大唐内地物阜民熙,社会安定。史书记载,“京师米价斛不盈二百,绢布如之”,“行人万里,不持寸刃”。青少年时代的杜甫,沐浴在“开元盛世”的光辉中,从弱冠之年起,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漫游。所到之处,尽是山河壮丽、人文锦绣,这无疑激发了青年杜甫的凌云壮志,《望岳》《胡马》《画鹰》等诗歌作品中,无不透露出睥睨天下的意态。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时期的杜甫,对玄宗怀有一种狂热的崇拜,如他后来诗中所写,他对皇帝的热爱是“葵藿向太阳,物性固莫夺”,他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盛唐,是一个人人怀着“大唐梦”的热血时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辽阔的西北边庭,给了热血男儿们建功立业的梦想和机缘。高适做掌书记,岑参为判官,都累迁而成大吏,这就是“大唐梦”活生生的范例。愿意由文章入仕的,大唐设有名目繁多的科举,总有一款适合你。但杜甫既不投笔从戎,也不热心科举,可能是在家庭的压力下,心不在焉地应过贡举。大唐文人科举必先“干谒”——也就是结交显贵求得援引,这在当时既是“潜规则”,也是“明规则”。当别人竞相奔走于王侯宅第时,杜甫却漫游在吴越和齐赵大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几乎等于自动放弃了科举仕进之路。需知,惊才绝艳如王维,也要靠公主的提携才能金榜题名。但杜甫所谋者大,并不汲汲于富贵,因而敢于“不走寻常路”。天宝十载,四十岁的杜甫献《三大礼赋》,引起了玄宗的特别注意,命他待制集贤院。应该说,这是杜甫政治生涯中春风得意的一笔。那时他正在盛年,锦心绣口自不待言,难得的是既通晓上层政治的运作规则,又没有一般文人不通世务的毛病,一言而动九重,前程不可限量。
这是杜甫与玄宗最为直接的一次交集。可惜的是,杜甫错过了报效玄宗的最佳时机。天宝以来,享国日久的玄宗已然丧失“革命斗志”,在德、政两方面都失去自制力,纳儿媳杨玉环为妃,任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为相,成为他毕生最大的两个污点。“开元盛世”的余辉正在渐渐褪去,唐帝国党中央的政治气候,日渐透出黑云压城的不祥之兆。正是在杨氏兄妹、李林甫和安禄山三股政治势力的复杂互动中,安禄山得以坐大并发动叛乱。“安史之乱”固然有其更加宏大的解释,但直接的动因无非如此。吕思勉《隋唐五代史》认为,“唐人本好党援进取,林甫尤耽宠固权,苟患失之,不惜举国事以为之殉,而朝局不可问矣”。在这样的政治气氛下,只有培植羽翼,谁肯拔擢国士?经过漫长的四年待制,杜甫只得到一个河西县尉的任命,他坚辞不就,几个月后又被发落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闲职。对这次迹近搪塞的“重用”,杜甫以充满自嘲的心态写道:“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官定后戏赠》)戏谑和自我解嘲背后,满腔的愤懑、失意清晰可见。也许在此时,他对玄宗的崇拜已经像双十一的淘宝货,狠狠打了折扣。在李林甫之流的播弄下,杜甫的政治理想几近崩溃。一个“仓库管理科长”或可捉几只硕鼠,但要整理大唐河山就勉为其难了,不“耽酒”又能如何?
国家不幸诗家幸,就在杜甫入仕的这一年——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安史之乱”爆发了!无论“天可汗”玄宗还是小公务员杜甫,都对叛乱猝不及防。玄宗仓惶西逃,竟然未及通知群臣,导致大量官员被叛军俘获,其中就包括杜甫。对于两人的命运,这场叛乱都是一座分水岭。“马嵬之变”家喻户晓,毋庸赘言。第二年夏天,留守京畿的太子李亨称帝,是为肃宗,玄宗被迫当了太上皇。一朝天子一朝臣,玄宗还京后,又被权臣李辅国劫迁西内,即《长恨歌》所云“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之地,形同软禁。没多久,玄宗崩,大概是老死了吧!
至于杜甫,则侥幸逃出了叛军控制,潜至凤翔“行在”,被急于收拾人心的肃宗封为左拾遗。杜甫在肃宗手下奉职三年,期间被下狱、遭贬谪,终于自动离职,恢复了布衣之身。其后虽经严武荐举,挂了个工部员外郎的头衔,但充其量只是给严武当了几年幕僚,再未厕身官场。晚年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整个过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遂使他命途多舛、衰年多病、亲朋四散、贫苦无依,直至冷雨孤舟、客死潇湘。高远理想与严酷现实的巨大反差,使他迸发出了横绝今古的诗性光辉,以惊人的速度和质量喷吐着各种体裁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因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反映而被目为“诗史”,在艺术性上也达到了中国有诗以来的顶峰。“安史之乱”就像一道霹雳闪电,惊散了梨园春梦,却激活了“诗圣”老杜;终结了政治之盛唐,却成就了诗歌之盛唐。
杜甫对于皇帝的态度,值得再多说两句。忠君是封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忠君即是爱国,爱国必须忠君。以古代文人而论,对皇帝多属愚忠和诈忠。愚忠者不论对什么样的皇帝,哪怕悖乱如隋炀帝、荒唐如蜀后主,都无条件地效忠。他们所效忠的其实也并非龙椅上的皇帝,而是甘为愚忠者的殉葬情结。正如黑格尔所言,信仰是完全属于我自己的内在确定性——如果愚忠也算一种信仰的话。至于诈忠者,并不管忠字几笔几画,只是唱着忠孝节义的高调忽悠名利。杜甫的存在属于小概率事件:既不愚忠也不诈忠,他对皇帝是有所拣择、有所要求的。我把杜甫这种态度称为直忠,他并不无条件地忠于哪个皇帝,而是永远忠于天下苍生。杜甫被贬谪后弃官出走,并不因为自身遭际,而是看透了肃宗的昏聩,认定他不值得自己再为之付出。这种公然择君而辅的行径,对封建卫道士来说,毁三观、灭五伦,杀伤力可想而知有多恐怖。
作为一个典型的愚忠者,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就对杜甫恨之入骨。抗清失败后,他隐居湘西,以明室遗民自居。对杜甫直言美刺的诗风,王夫之激烈反对。《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前后《出塞》等杰作,都受到他的批评。他认为“夔府诗”“尤入俗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则“为宋人谩骂之祖,定是风雅一厄。”王夫之固然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大学问家、思想家,但他对杜甫的非难,却暴露出一个愚忠者磕头如捣蒜式的畸形审美心态。匍匐在龙椅下,他们连是非都没有,谈什么美丑?更有甚者,王夫之直接攻击杜甫人格,把诗艺上的不同认识归结为“皆此老人品、心术、学问大败阙处”。而对人品真正败坏的沈佺期、宋之问之流的作品,尤其是对他们的应制诗,王夫之却又大加褒扬。这一切无非是因为愚忠和直忠的矛盾,才酿成了这场隔着一千年时空的仇恨和诟戾。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1200多年过去了,横亘在小公务员杜甫和大唐皇帝玄宗之间的鸿沟,已被历史的尘烟信手抹平。我们终于可以把二人相提并论,甚至重新衡估。
(作者单位: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
历史上有两个盛唐,一个是政治的,一个是诗歌的。政治上的盛唐以玄宗“开元盛世”为顶峰,止于“安史之乱”爆发。诗歌上的盛唐则以“安史之乱”以后杜甫的创作为极致,止于大历五年杜甫辞世。
玄宗年长杜甫27岁,杜甫降生时,玄宗还是睿宗朝的太子。再往前几年,太子还是临淄王李隆基,一个面临覆巢之灾的宗室——他的伯父中宗皇帝暴崩,他的父亲相王本来最有资格继位,但李唐此时的实权操控在韦皇后手中,她准备另立幼帝,像婆婆武则天一样垂帘听政。相王束手无策,反倒是他的三儿子李隆基挺身而出,联合太平公主和几名禁军将领,骤然发难,诛杀韦后及其党羽,使父亲相王登上帝位,自己则成为太子。待他继位后,迅即以武力清扫武韦余党,将曾经的盟友太平公主赐死,彻底夺回李氏旁落已久的君权。玄宗在宫廷斗争中心机之深沉、决断之勇毅、手段之强硬,毫不亚于他的曾祖、太宗李世民。
不仅如此,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史称“开元盛世”。其时大唐疆域辽阔,向西绵延直至广漠的中亚腹地。安西、北庭都护府在瀚海中守护着帝国的荣耀,成就了无数英雄战功和慷慨诗篇。李氏皇帝被各族胡人尊为“天可汗”,成为天下共主。大唐内地物阜民熙,社会安定。史书记载,“京师米价斛不盈二百,绢布如之”,“行人万里,不持寸刃”。青少年时代的杜甫,沐浴在“开元盛世”的光辉中,从弱冠之年起,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漫游。所到之处,尽是山河壮丽、人文锦绣,这无疑激发了青年杜甫的凌云壮志,《望岳》《胡马》《画鹰》等诗歌作品中,无不透露出睥睨天下的意态。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时期的杜甫,对玄宗怀有一种狂热的崇拜,如他后来诗中所写,他对皇帝的热爱是“葵藿向太阳,物性固莫夺”,他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盛唐,是一个人人怀着“大唐梦”的热血时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辽阔的西北边庭,给了热血男儿们建功立业的梦想和机缘。高适做掌书记,岑参为判官,都累迁而成大吏,这就是“大唐梦”活生生的范例。愿意由文章入仕的,大唐设有名目繁多的科举,总有一款适合你。但杜甫既不投笔从戎,也不热心科举,可能是在家庭的压力下,心不在焉地应过贡举。大唐文人科举必先“干谒”——也就是结交显贵求得援引,这在当时既是“潜规则”,也是“明规则”。当别人竞相奔走于王侯宅第时,杜甫却漫游在吴越和齐赵大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几乎等于自动放弃了科举仕进之路。需知,惊才绝艳如王维,也要靠公主的提携才能金榜题名。但杜甫所谋者大,并不汲汲于富贵,因而敢于“不走寻常路”。天宝十载,四十岁的杜甫献《三大礼赋》,引起了玄宗的特别注意,命他待制集贤院。应该说,这是杜甫政治生涯中春风得意的一笔。那时他正在盛年,锦心绣口自不待言,难得的是既通晓上层政治的运作规则,又没有一般文人不通世务的毛病,一言而动九重,前程不可限量。
这是杜甫与玄宗最为直接的一次交集。可惜的是,杜甫错过了报效玄宗的最佳时机。天宝以来,享国日久的玄宗已然丧失“革命斗志”,在德、政两方面都失去自制力,纳儿媳杨玉环为妃,任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为相,成为他毕生最大的两个污点。“开元盛世”的余辉正在渐渐褪去,唐帝国党中央的政治气候,日渐透出黑云压城的不祥之兆。正是在杨氏兄妹、李林甫和安禄山三股政治势力的复杂互动中,安禄山得以坐大并发动叛乱。“安史之乱”固然有其更加宏大的解释,但直接的动因无非如此。吕思勉《隋唐五代史》认为,“唐人本好党援进取,林甫尤耽宠固权,苟患失之,不惜举国事以为之殉,而朝局不可问矣”。在这样的政治气氛下,只有培植羽翼,谁肯拔擢国士?经过漫长的四年待制,杜甫只得到一个河西县尉的任命,他坚辞不就,几个月后又被发落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闲职。对这次迹近搪塞的“重用”,杜甫以充满自嘲的心态写道:“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官定后戏赠》)戏谑和自我解嘲背后,满腔的愤懑、失意清晰可见。也许在此时,他对玄宗的崇拜已经像双十一的淘宝货,狠狠打了折扣。在李林甫之流的播弄下,杜甫的政治理想几近崩溃。一个“仓库管理科长”或可捉几只硕鼠,但要整理大唐河山就勉为其难了,不“耽酒”又能如何?
国家不幸诗家幸,就在杜甫入仕的这一年——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安史之乱”爆发了!无论“天可汗”玄宗还是小公务员杜甫,都对叛乱猝不及防。玄宗仓惶西逃,竟然未及通知群臣,导致大量官员被叛军俘获,其中就包括杜甫。对于两人的命运,这场叛乱都是一座分水岭。“马嵬之变”家喻户晓,毋庸赘言。第二年夏天,留守京畿的太子李亨称帝,是为肃宗,玄宗被迫当了太上皇。一朝天子一朝臣,玄宗还京后,又被权臣李辅国劫迁西内,即《长恨歌》所云“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之地,形同软禁。没多久,玄宗崩,大概是老死了吧!
至于杜甫,则侥幸逃出了叛军控制,潜至凤翔“行在”,被急于收拾人心的肃宗封为左拾遗。杜甫在肃宗手下奉职三年,期间被下狱、遭贬谪,终于自动离职,恢复了布衣之身。其后虽经严武荐举,挂了个工部员外郎的头衔,但充其量只是给严武当了几年幕僚,再未厕身官场。晚年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整个过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遂使他命途多舛、衰年多病、亲朋四散、贫苦无依,直至冷雨孤舟、客死潇湘。高远理想与严酷现实的巨大反差,使他迸发出了横绝今古的诗性光辉,以惊人的速度和质量喷吐着各种体裁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因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反映而被目为“诗史”,在艺术性上也达到了中国有诗以来的顶峰。“安史之乱”就像一道霹雳闪电,惊散了梨园春梦,却激活了“诗圣”老杜;终结了政治之盛唐,却成就了诗歌之盛唐。
杜甫对于皇帝的态度,值得再多说两句。忠君是封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忠君即是爱国,爱国必须忠君。以古代文人而论,对皇帝多属愚忠和诈忠。愚忠者不论对什么样的皇帝,哪怕悖乱如隋炀帝、荒唐如蜀后主,都无条件地效忠。他们所效忠的其实也并非龙椅上的皇帝,而是甘为愚忠者的殉葬情结。正如黑格尔所言,信仰是完全属于我自己的内在确定性——如果愚忠也算一种信仰的话。至于诈忠者,并不管忠字几笔几画,只是唱着忠孝节义的高调忽悠名利。杜甫的存在属于小概率事件:既不愚忠也不诈忠,他对皇帝是有所拣择、有所要求的。我把杜甫这种态度称为直忠,他并不无条件地忠于哪个皇帝,而是永远忠于天下苍生。杜甫被贬谪后弃官出走,并不因为自身遭际,而是看透了肃宗的昏聩,认定他不值得自己再为之付出。这种公然择君而辅的行径,对封建卫道士来说,毁三观、灭五伦,杀伤力可想而知有多恐怖。
作为一个典型的愚忠者,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就对杜甫恨之入骨。抗清失败后,他隐居湘西,以明室遗民自居。对杜甫直言美刺的诗风,王夫之激烈反对。《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前后《出塞》等杰作,都受到他的批评。他认为“夔府诗”“尤入俗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则“为宋人谩骂之祖,定是风雅一厄。”王夫之固然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大学问家、思想家,但他对杜甫的非难,却暴露出一个愚忠者磕头如捣蒜式的畸形审美心态。匍匐在龙椅下,他们连是非都没有,谈什么美丑?更有甚者,王夫之直接攻击杜甫人格,把诗艺上的不同认识归结为“皆此老人品、心术、学问大败阙处”。而对人品真正败坏的沈佺期、宋之问之流的作品,尤其是对他们的应制诗,王夫之却又大加褒扬。这一切无非是因为愚忠和直忠的矛盾,才酿成了这场隔着一千年时空的仇恨和诟戾。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1200多年过去了,横亘在小公务员杜甫和大唐皇帝玄宗之间的鸿沟,已被历史的尘烟信手抹平。我们终于可以把二人相提并论,甚至重新衡估。
(作者单位: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