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6年  /  第四期
  • 【学术探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学术研究的根本方法
  •  

    2016517日,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

    也许有人会质疑,马克思主义只是古今中外众多学术流派中的一支,为什么要独尊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回答了上述质疑。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正所谓“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自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学术研究的大道。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指导我们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当然也是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从方法论的角度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作用

    宋代哲学家朱熹讲,“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为什么孔子能给后世的学者以启迪思想、照亮前行道路的圣人印象?关键原因是孔子的思想有生命力。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让朱熹这样的学者服膺的思想,我想应该不是《论语》中记载的“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等等,而主要是孔子修身、处世、为学、从政等方面的思想。孔子的思想,我们称之为儒家思想亦可,称之为儒家哲学亦可。

    《宋史•赵普列传》记载,北宋宰相赵普,年轻时不太爱学习,等做了宰相,宋太祖赵匡胤经常劝他读书。赵普晚年读书勤奋,回家后,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通宵达旦地研读。到第二天处理政事的时候,得心应手,如流水一般。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史称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实非虚言。为什么赵普在读了《论语》之后,治国理政的水平能得到如此提升?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中找答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孔子的《论语》对封建社会国家和社会治理等诸多方面的实践进行了较为科学的理论总结,提出了较为正确的价值和行为取向,如“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等等。赵普在深入学习儒家哲学的基础上,用这套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哲学思想指导从政实践,高效率高质量地处理政务,成为一代贤相。这就是学哲学的益处。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同志讲“我这一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学问是哲学,下工夫最多的是哲学,对我帮助最大的也是哲学”,李瑞环同志讲的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学哲学、用哲学的受益者,这应该是李瑞环同志的肺腑之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就像赵普以儒家哲学为指导,处理政务一样,今天,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既要从我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哲学思想中汲取智慧,更要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开创学术研究新境界。

     

    二、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学术研究的根本方法,必须要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一是要在真学上下功夫。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原著,悟原理,切不可像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批评的那样“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二是要在真懂上下功夫。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要把学习和思考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深入系统地学,廓清认识上的迷雾,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谛。三是要在真信上下功夫。是否达到真信,标准就是知行合一。如果口头上经常讲,文章里经常写,自己却不去躬行实践,那肯定不是真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多次强调要“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明代的王阳明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他提出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和行并作一件事,将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我认为,衡量一个理论工作者是否真信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从“知”和“行”两方面考察,把知行合一作为重要标准。四是在真用上下功夫。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其对实践的正确的指导。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真学真懂真信的基础上,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在学术研究的具体实践中,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重要的工具和方法,这样一定会收到拨云雾而见天日、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方法

    19508月,毛泽东在写给从事少数民族历史研究的陈寄生的信中说:“先生所从事的学术,因我未曾研究,不能赞一词;惟觉中国的历史学,若不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研究,势将徒费精力,不能有良好结果,此点尚祈注意及之。”岂但历史研究,其他领域的学术研究亦如此,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指导学术研究走上康庄大道的利器。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不例外。一个研究者,完全脱离社会实践,闭门造车,足不出户,靠主观冥想等方式搞研究,是很难成功的。一些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研究,更须如此。也许有人会提出问题,一些史学或者古籍整理方面的研究,也需要从实际出发吗?对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有四条。第一,历史著作或者其他古籍,是过去的实践的记载和总结,也不是凭空产生的。第二,今天进行史学或者古籍整理方面的研究,要结合今天的实践,找准切入点,这样才有现实意义。第三,从工具或者手段的角度讲,从事史学或者古籍整理方面的研究要着眼于当前的技术条件。在纸和笔普及之前,学者写文章需要用刀刻字在龟甲、兽骨或者竹简上,费时费力,今天的学者在笔记本电脑上轻触键盘,即可输入。过去学者查找资料,需要到图书馆、博物馆仔细查找,今天信息技术的普及,很多资料可以从互联网上搜索到。比如,你查《明史》的资料,不需要翻开《明史》,一页页地查,互联网上即可搜索到《明史》全文,你需要的内容可以轻松复制到你的电脑上。再如,故宫博物院已将全部藏品在网上展示,对于文物研究者来说,这不是极大地便利吗?第四,学术研究需要交流。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学术研究者特别是从事相同或者相近领域研究的学者,如能经常在一起切磋交流,对于提高其学术研究水平肯定会大有帮助,“文人相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不行的。这种学术交流,就是实践的一种。由上四条,我认为,社会实践是研究之源,创新之源,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一定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在不断地社会实践中成长为大家,形成可传世的研究成果。

    (二)用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及系统思维看问题。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观点。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系统是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及系统思维看问题,反对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要居高临下,一览无余,要见微知著,洞察秋毫,要胸怀全局,把握整体,这样才能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

    (三)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和矛盾分析的观点,正确认识、把握和处理学术研究中的具体问题。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对于对立统一法则所下的定义,说它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一文中指出“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首先应该认识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地对象就是事物的矛盾关系,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表现。第二,每一事物的矛盾都有其特殊性。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我们要正确认识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正确处理好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第三,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矛盾的两方面不可能总是均衡的,均衡是特例,不均衡是常态。不均衡的情况下,必然存在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比如,当前正在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供给和需求这两方面而言,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作为研究者,每个人的研究时间和条件都是有限的,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动冲击,攻城略地,如眉毛胡子一把抓,很可能皓首穷经,一事无成。

    (四)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梁启超说:“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帝王将相的家谱”。二十四史中,反映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内容少之又少,这显然不是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今天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使自己的研究成果能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

    总之,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方法,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妥善处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具体问题,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学术探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学术研究的根本方法
  •  

    2016517日,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

    也许有人会质疑,马克思主义只是古今中外众多学术流派中的一支,为什么要独尊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回答了上述质疑。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正所谓“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自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学术研究的大道。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指导我们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当然也是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从方法论的角度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作用

    宋代哲学家朱熹讲,“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为什么孔子能给后世的学者以启迪思想、照亮前行道路的圣人印象?关键原因是孔子的思想有生命力。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让朱熹这样的学者服膺的思想,我想应该不是《论语》中记载的“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等等,而主要是孔子修身、处世、为学、从政等方面的思想。孔子的思想,我们称之为儒家思想亦可,称之为儒家哲学亦可。

    《宋史•赵普列传》记载,北宋宰相赵普,年轻时不太爱学习,等做了宰相,宋太祖赵匡胤经常劝他读书。赵普晚年读书勤奋,回家后,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通宵达旦地研读。到第二天处理政事的时候,得心应手,如流水一般。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史称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实非虚言。为什么赵普在读了《论语》之后,治国理政的水平能得到如此提升?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中找答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孔子的《论语》对封建社会国家和社会治理等诸多方面的实践进行了较为科学的理论总结,提出了较为正确的价值和行为取向,如“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等等。赵普在深入学习儒家哲学的基础上,用这套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哲学思想指导从政实践,高效率高质量地处理政务,成为一代贤相。这就是学哲学的益处。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同志讲“我这一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学问是哲学,下工夫最多的是哲学,对我帮助最大的也是哲学”,李瑞环同志讲的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学哲学、用哲学的受益者,这应该是李瑞环同志的肺腑之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就像赵普以儒家哲学为指导,处理政务一样,今天,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既要从我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哲学思想中汲取智慧,更要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开创学术研究新境界。

     

    二、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学术研究的根本方法,必须要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一是要在真学上下功夫。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原著,悟原理,切不可像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批评的那样“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二是要在真懂上下功夫。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要把学习和思考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深入系统地学,廓清认识上的迷雾,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谛。三是要在真信上下功夫。是否达到真信,标准就是知行合一。如果口头上经常讲,文章里经常写,自己却不去躬行实践,那肯定不是真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多次强调要“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明代的王阳明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他提出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和行并作一件事,将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我认为,衡量一个理论工作者是否真信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从“知”和“行”两方面考察,把知行合一作为重要标准。四是在真用上下功夫。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其对实践的正确的指导。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真学真懂真信的基础上,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在学术研究的具体实践中,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重要的工具和方法,这样一定会收到拨云雾而见天日、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方法

    19508月,毛泽东在写给从事少数民族历史研究的陈寄生的信中说:“先生所从事的学术,因我未曾研究,不能赞一词;惟觉中国的历史学,若不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研究,势将徒费精力,不能有良好结果,此点尚祈注意及之。”岂但历史研究,其他领域的学术研究亦如此,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指导学术研究走上康庄大道的利器。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不例外。一个研究者,完全脱离社会实践,闭门造车,足不出户,靠主观冥想等方式搞研究,是很难成功的。一些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研究,更须如此。也许有人会提出问题,一些史学或者古籍整理方面的研究,也需要从实际出发吗?对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有四条。第一,历史著作或者其他古籍,是过去的实践的记载和总结,也不是凭空产生的。第二,今天进行史学或者古籍整理方面的研究,要结合今天的实践,找准切入点,这样才有现实意义。第三,从工具或者手段的角度讲,从事史学或者古籍整理方面的研究要着眼于当前的技术条件。在纸和笔普及之前,学者写文章需要用刀刻字在龟甲、兽骨或者竹简上,费时费力,今天的学者在笔记本电脑上轻触键盘,即可输入。过去学者查找资料,需要到图书馆、博物馆仔细查找,今天信息技术的普及,很多资料可以从互联网上搜索到。比如,你查《明史》的资料,不需要翻开《明史》,一页页地查,互联网上即可搜索到《明史》全文,你需要的内容可以轻松复制到你的电脑上。再如,故宫博物院已将全部藏品在网上展示,对于文物研究者来说,这不是极大地便利吗?第四,学术研究需要交流。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学术研究者特别是从事相同或者相近领域研究的学者,如能经常在一起切磋交流,对于提高其学术研究水平肯定会大有帮助,“文人相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不行的。这种学术交流,就是实践的一种。由上四条,我认为,社会实践是研究之源,创新之源,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一定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在不断地社会实践中成长为大家,形成可传世的研究成果。

    (二)用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及系统思维看问题。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观点。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系统是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及系统思维看问题,反对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要居高临下,一览无余,要见微知著,洞察秋毫,要胸怀全局,把握整体,这样才能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

    (三)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和矛盾分析的观点,正确认识、把握和处理学术研究中的具体问题。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对于对立统一法则所下的定义,说它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一文中指出“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首先应该认识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地对象就是事物的矛盾关系,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表现。第二,每一事物的矛盾都有其特殊性。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我们要正确认识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正确处理好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第三,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矛盾的两方面不可能总是均衡的,均衡是特例,不均衡是常态。不均衡的情况下,必然存在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比如,当前正在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供给和需求这两方面而言,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作为研究者,每个人的研究时间和条件都是有限的,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动冲击,攻城略地,如眉毛胡子一把抓,很可能皓首穷经,一事无成。

    (四)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梁启超说:“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帝王将相的家谱”。二十四史中,反映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内容少之又少,这显然不是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今天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使自己的研究成果能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

    总之,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方法,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妥善处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具体问题,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