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6年  /  第四期
  • 【史海钩沉】清水河县的六座明清古戏台
  •  

    古戏台是古代戏曲表演的场所。每一座戏台都见证了当地百年历史的兴衰沉浮,也目睹了先人们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在清水河县境内迄今仍还保留有多座明清古戏台。

    清水河县境内曾经有过多少座戏台,现不得而知。我出生于清水河县西南黄河东岸的下城湾,早先听老人们说,沿黄河岸边大点儿的村庄当年都有寺庙和戏台,只是到了“文革”时期,受到人为破坏与自然损毁,迄今保留下来的已为数不多。据官方统计,目前,在清水河县境内仍遗存有六座明清古戏台,即口子上村明代清泉寺戏台、水门塔清代伏龙寺戏台、老牛湾清代戏台、柳青河清代戏台、榆树湾清代戏台、上城湾清代戏台,据悉这六座古戏台有的还被列入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清泉寺戏台,位于北堡乡口子上村南丫角山北麓,明内长城与外长城交汇处的一处缓坡上。戏台建于明崇祯年间,清光绪十三年五眼井堡村民募捐重修。戏台为砖木石结构,占地面积572平方米,其中戏台建筑面积72平方米,观戏平台500平方米,整体呈长方形。戏台坐北朝南,背对深沟,拔地而起,周围烽燧林立,与山峦、长城相映生辉,雄伟壮观。

    水门塔清代伏龙寺戏台,位于单台子乡水门塔村南,杨家川与水门塔沟交汇处的台地上。伏龙寺建立于清乾隆十五年,乾隆二十五年重修扩建,清光绪六年在寺庙山门右侧建戏台,现保存较为完整。戏台坐南朝北,为砖木石结构,屋面为卷棚顶硬山式,垂脊施方形雕花砖,顶扣筒瓦,安吻兽,建筑面积为59.29平方米。戏台背靠沙龙鄂须,紧邻黄河,隔水门涧与雄伟的明长城和滑石堡对峙,自古有伏龙卧虎之说。

    老牛湾清代戏台,位于单台子乡老牛湾下村北的黄河边上,戏台建于清代咸丰二年,后又于清光绪四年、三十年两次维修。戏台座南面北,与寺庙相对,建筑面积为83.09平方米,为砖木石结构,屋面为卷棚顶硬山式,垂脊施方形雕花砖,顶扣筒瓦,安吻兽,且前檐枋下透雕云龙花牙,柱间莲花座云纹雕饰斗拱铺作,两檐内侧透花菱角牙子及内堂屏风架雕刻装饰十分精美。这座戏台是黄河岸边清代古戏台中建筑装饰最具代表性,最具有研究价值的一座古戏台。

    柳青河清代古戏台,位于窑沟乡柳青河村,戏台建于清乾隆二年,到乾隆十五年又续建,戏台由西向东,背靠黄河,面对丘峦。戏台为砖木石结构,屋面为卷棚顶硬山式,垂背施雕花砖,顶扣筒瓦,安吻兽。戏台梁架及其外檐施以青蓝杂式彩画,柱施红色油漆,色彩运用鲜明丰富,具有很强地对比感,戏台后墙面靠上左右各开启一拱券形窗扇,外形砖套里单扇木窗,既能通风又起装饰作用。此外,戏台最为独特之处在于台口设有栏板,使戏台能和外周封护隔离。栏板在演出时开启,演出结束后将隔离护板封上,这样设计不仅为了装饰美观,而且更能起到防火防盗和防风雨侵蚀戏台的作用。

    榆树湾清代戏台,位于喇嘛湾镇榆树湾村黄河岸边,戏台建于清同治十年,上世纪中期又进行了局部维修,修缮时曾将原前檐栈板出檐改为椽飞出檐。戏台坐南朝北,台基用条石砌筑,建筑面积为90.7平方米。

    上城湾清代古戏台,位于宏河镇上城湾村东的崖顶台地上,坐东面西,这座戏台现已坍塌,其遗迹已得到保护。

    这六座明清古戏台我多数见证过,但对于柳青河清代戏台最熟悉且还有着缘分。这座戏台我曾多次观摩过,并在上中学时还随学校文艺宣传队在台子上演出过,那时我就感觉到这座戏台虽说是古戏台,但设计的造型与功能及梁柱雕刻、地丈和油漆彩绘工艺非同一般,可以说现代村里盖起的戏台都无法与之相比。这座戏台历来受到当地村民们的保护。戏台其实是10多年前在黄河万家寨库区蓄水前曾按原样,仍使用原戏台上的构件和材料,经工匠们悉心移建到现址,若不知情者真还看不出些许痕迹来。去年8月中旬,我随党中央及自治区有关媒体的几位记者朋友到清水河西部黄河边拍片,路径柳青河村子时,有幸再次造访了这座古戏台。接待我们的是该村村委会主任曹吉虎,听说那段时间他一直在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对戏台的梁柱、油漆、彩绘及寺庙进行维护与修缮。他为我们讲述了许多古戏台及其柳青河村子里的历史。他告诉我们,在清代、民国一直到解放初期,柳青河村借助黄河水道和村边天然良好水旱码头,经济和文化相当繁荣,古戏台一年内不同时节总有戏班子演出。他还讲,清水河地区在古代凡建戏台子的地方,那一定是经济文化繁荣的码头或者关口。事实上确实如此,清水河县现存的六座明清古戏台就分布情况看,都在长城边上和黄河岸边。这些地方历史上真还都是黄河码头和长城口子,尤其是柳青河在清代时期就是黄河流域十分出名的地方,据《绥远通志稿》记载,柳青河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就是清水河县除城关镇外的第二大镇。由此可见当年的辉煌程度。

    清水河县境内遗存的古戏台承载了当地几百年的历史,它不仅凝聚着当年能工巧匠们的聪明智慧和审美情趣,也记录着当地数百年的兴衰沉浮,连结着戏曲文化的历史,散发着独特的人文之美。我衷心的希望这些有着历史光辉的古戏台能够长久保存下去,同时也希望曾经辉煌一时的戏曲文化能够重新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内蒙古贵邦圣泰投资有限公司)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电力工业志》出版

     

    20161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电力工业志》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志书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电力工业志》(19031990)的续篇。由述、记、志、传、图、表、录、专记组成,正篇以志为主,前设序言和概述、大事记,后设人物、专记、附录和修志始末,图表插入正篇内。凡75万字,彩照70余幅,客观、真实、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电力工业在“八五”“九五”国民经济计划期间以及“十五”计划前三年共计13年的蓬勃发展史。

     

    (姚洁)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海钩沉】清水河县的六座明清古戏台
  •  

    古戏台是古代戏曲表演的场所。每一座戏台都见证了当地百年历史的兴衰沉浮,也目睹了先人们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在清水河县境内迄今仍还保留有多座明清古戏台。

    清水河县境内曾经有过多少座戏台,现不得而知。我出生于清水河县西南黄河东岸的下城湾,早先听老人们说,沿黄河岸边大点儿的村庄当年都有寺庙和戏台,只是到了“文革”时期,受到人为破坏与自然损毁,迄今保留下来的已为数不多。据官方统计,目前,在清水河县境内仍遗存有六座明清古戏台,即口子上村明代清泉寺戏台、水门塔清代伏龙寺戏台、老牛湾清代戏台、柳青河清代戏台、榆树湾清代戏台、上城湾清代戏台,据悉这六座古戏台有的还被列入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清泉寺戏台,位于北堡乡口子上村南丫角山北麓,明内长城与外长城交汇处的一处缓坡上。戏台建于明崇祯年间,清光绪十三年五眼井堡村民募捐重修。戏台为砖木石结构,占地面积572平方米,其中戏台建筑面积72平方米,观戏平台500平方米,整体呈长方形。戏台坐北朝南,背对深沟,拔地而起,周围烽燧林立,与山峦、长城相映生辉,雄伟壮观。

    水门塔清代伏龙寺戏台,位于单台子乡水门塔村南,杨家川与水门塔沟交汇处的台地上。伏龙寺建立于清乾隆十五年,乾隆二十五年重修扩建,清光绪六年在寺庙山门右侧建戏台,现保存较为完整。戏台坐南朝北,为砖木石结构,屋面为卷棚顶硬山式,垂脊施方形雕花砖,顶扣筒瓦,安吻兽,建筑面积为59.29平方米。戏台背靠沙龙鄂须,紧邻黄河,隔水门涧与雄伟的明长城和滑石堡对峙,自古有伏龙卧虎之说。

    老牛湾清代戏台,位于单台子乡老牛湾下村北的黄河边上,戏台建于清代咸丰二年,后又于清光绪四年、三十年两次维修。戏台座南面北,与寺庙相对,建筑面积为83.09平方米,为砖木石结构,屋面为卷棚顶硬山式,垂脊施方形雕花砖,顶扣筒瓦,安吻兽,且前檐枋下透雕云龙花牙,柱间莲花座云纹雕饰斗拱铺作,两檐内侧透花菱角牙子及内堂屏风架雕刻装饰十分精美。这座戏台是黄河岸边清代古戏台中建筑装饰最具代表性,最具有研究价值的一座古戏台。

    柳青河清代古戏台,位于窑沟乡柳青河村,戏台建于清乾隆二年,到乾隆十五年又续建,戏台由西向东,背靠黄河,面对丘峦。戏台为砖木石结构,屋面为卷棚顶硬山式,垂背施雕花砖,顶扣筒瓦,安吻兽。戏台梁架及其外檐施以青蓝杂式彩画,柱施红色油漆,色彩运用鲜明丰富,具有很强地对比感,戏台后墙面靠上左右各开启一拱券形窗扇,外形砖套里单扇木窗,既能通风又起装饰作用。此外,戏台最为独特之处在于台口设有栏板,使戏台能和外周封护隔离。栏板在演出时开启,演出结束后将隔离护板封上,这样设计不仅为了装饰美观,而且更能起到防火防盗和防风雨侵蚀戏台的作用。

    榆树湾清代戏台,位于喇嘛湾镇榆树湾村黄河岸边,戏台建于清同治十年,上世纪中期又进行了局部维修,修缮时曾将原前檐栈板出檐改为椽飞出檐。戏台坐南朝北,台基用条石砌筑,建筑面积为90.7平方米。

    上城湾清代古戏台,位于宏河镇上城湾村东的崖顶台地上,坐东面西,这座戏台现已坍塌,其遗迹已得到保护。

    这六座明清古戏台我多数见证过,但对于柳青河清代戏台最熟悉且还有着缘分。这座戏台我曾多次观摩过,并在上中学时还随学校文艺宣传队在台子上演出过,那时我就感觉到这座戏台虽说是古戏台,但设计的造型与功能及梁柱雕刻、地丈和油漆彩绘工艺非同一般,可以说现代村里盖起的戏台都无法与之相比。这座戏台历来受到当地村民们的保护。戏台其实是10多年前在黄河万家寨库区蓄水前曾按原样,仍使用原戏台上的构件和材料,经工匠们悉心移建到现址,若不知情者真还看不出些许痕迹来。去年8月中旬,我随党中央及自治区有关媒体的几位记者朋友到清水河西部黄河边拍片,路径柳青河村子时,有幸再次造访了这座古戏台。接待我们的是该村村委会主任曹吉虎,听说那段时间他一直在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对戏台的梁柱、油漆、彩绘及寺庙进行维护与修缮。他为我们讲述了许多古戏台及其柳青河村子里的历史。他告诉我们,在清代、民国一直到解放初期,柳青河村借助黄河水道和村边天然良好水旱码头,经济和文化相当繁荣,古戏台一年内不同时节总有戏班子演出。他还讲,清水河地区在古代凡建戏台子的地方,那一定是经济文化繁荣的码头或者关口。事实上确实如此,清水河县现存的六座明清古戏台就分布情况看,都在长城边上和黄河岸边。这些地方历史上真还都是黄河码头和长城口子,尤其是柳青河在清代时期就是黄河流域十分出名的地方,据《绥远通志稿》记载,柳青河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就是清水河县除城关镇外的第二大镇。由此可见当年的辉煌程度。

    清水河县境内遗存的古戏台承载了当地几百年的历史,它不仅凝聚着当年能工巧匠们的聪明智慧和审美情趣,也记录着当地数百年的兴衰沉浮,连结着戏曲文化的历史,散发着独特的人文之美。我衷心的希望这些有着历史光辉的古戏台能够长久保存下去,同时也希望曾经辉煌一时的戏曲文化能够重新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内蒙古贵邦圣泰投资有限公司)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电力工业志》出版

     

    20161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电力工业志》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志书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电力工业志》(19031990)的续篇。由述、记、志、传、图、表、录、专记组成,正篇以志为主,前设序言和概述、大事记,后设人物、专记、附录和修志始末,图表插入正篇内。凡75万字,彩照70余幅,客观、真实、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电力工业在“八五”“九五”国民经济计划期间以及“十五”计划前三年共计13年的蓬勃发展史。

     

    (姚洁)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