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人物传略”是地方志书体例的重要组成。作为第二轮《锡林郭勒盟志(1991—2010年)》的主编,在续志中搞好对第一轮《锡林郭勒盟志》(上限追溯到有文字记载最早阶段,下限截至1990年)“人物”的填漏补缺是当然的责任。因此在二轮盟志的编纂中,我们也对第一轮《锡林郭勒盟志》进行了“回头看”。对照中发现在一轮志书中有不少重量级人物,特别是元代的一些重要人物被遗漏了,如忽必烈、八思巴、刘秉忠、郭守敬、扎马鲁丁、马可•波罗等。所以我们乘二轮修志之机,把上述人物补录到了二轮《锡林郭勒盟志》之中。
补录这些人物入志,对提升第二轮《锡林郭勒盟志》的亮点、看点大有益处,对还原历史真相亦有好处。但按照“越界不书”的修志规则,不属锡盟境内的人和事,是一律不能录入锡盟志书的。就此问题,在2016年6月30日自治区地方志办主持召开的锡盟第二轮《锡林郭勒盟志》(稿)的评审会上也成为讨论议题之一,在人物上,专家们对上述补录的其他人物到是没有什么疑义,但有专家对马可•波罗提出了质疑,认为他来没来过元上都(今锡盟正蓝旗境内)还是个问号,也就是说没有确凿证据,仅凭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说自己来过并不靠谱,因此建议在第二轮《锡林郭勒盟志》(稿)人物传中删除关于马可•波罗的记述。我以为,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名人,作为来自意大利威尼斯并在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大旅行家,元朝皇帝忽必烈非常赏识的外国人,轻易删去太过可惜。但如果他真的没来过,记录在盟志里就与志书编纂不可越界而书相悖。带着这个问题,我又查阅了一系列资料书。当然,仅记载马可•波罗到过中国或中国其它地区的资料还有很多,这里不做论证。下面只对他究竟来没来过元上都进行考证。
1.《蒙古帝国》【1】载:“他(指马可•波罗)经过新疆到达沙州(敦煌)、经西夏故地肃州(酒泉)、甘州(张掖)、凉州(武威),也就是著名的河西四郡进入宁夏银川,然后进入元朝的中心地区——漠南草原和华北地区。1275年5月到达元上都,随忽必烈到达元大都——汗八里,即今天的北京市。”
2.《草原访古》【2】载:“马可•波罗一行离开丰州,又经过13天骑行,终于抵达元上都,其时间约在公元1275年农历五月下旬。”
3.《走进元上都》【3】载:“在元朝时期,除了欧洲的发郎国使者外,最著名的来访者应数马可•波罗了,马可•波罗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尼古拉和叔父玛窦以经商为生。1271年,尼古拉兄弟奉忽必烈之命第二次来华时,携马可•波罗同行,他们于1275年(至元十二年)夏季抵达上都。”
4.《蒙古民族通史》(第二卷)【4】载:“1271年尼古拉受教皇格里戈里十世派遣,携儿子马可波罗,还有弟弟马非奥前往元朝复命……,马可•波罗三人沿古丝绸之路东行,进入今新疆,又经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于1275年抵上都。”
5.《内蒙古通史》(第三卷)【5】载:“至元八年(1271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及其父亲、叔父从威尼斯出发,进入中亚后,经丝绸之路南道进入河西走廊经亦集乃路,再转道河套进入天德,于1275年到上都觐见忽必烈皇帝。马可•波罗在中国居住17年后,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奉命护送蒙古族女子阔阔真,从泉州乘船抵波斯湾,与伊利汗国君主完婚。”
6.《世界通史》【6】载:“公元1271年,马可•波罗随其父、叔父赴元廷回复世祖。经古丝绸之路于1275年抵达上都。其后侨居中国长达17年。”
7.《丝绸之路》【7】载:“1271年,波罗兄弟携马可•波罗东行,……他们经伊利汗国都城桃里寺(今伊朗大不里士)、忽鲁谟斯、巴达哈伤、可失哈儿、斡端、沙州、宁夏(银川),于1275年到达上都。”
8.《锡林郭勒史迹》【8】载:“最著名的是马可•波罗到上都。……于公元十二年(1275年)夏到达上都。忽必烈非常赏识年轻聪明的马可•波罗,特意请他们进宫讲述沿途见闻,并携他们同返大都,后来还留他们在元朝当官任职。”
目前,从所查找的各种版本的资料中,还尚未找到与马可•波罗到过元上都相悖的记载。况且,上述资料多记载他们到元上都的时间是1275年5月或夏季,这正是元朝两都巡幸制忽必烈到上都驻夏的季节。所以通过考证,我认为把马可•波罗补录到第二轮《锡林郭勒盟志》人物传中是有充分证据的,也是毫无疑问的,而删除其入志恰恰会造成千古遗憾。
注释:
【1】朱耀廷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年5月第一版,第449页。
【2】王大方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年8月第一版,第254页;
【3】张文芳、王大方编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12月第一版,第99页;
【4】本卷由曹永年、孟广耀、张帆、叶新民撰写,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第220页;
【5】总编:郝维民、齐木德道尔吉;本卷主编:宝音德力根;人民出版社出版,第288页;
【6】朱亚娥主编,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第129页;
【7】刘迎胜著,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第236页;
【8】胡成东主编、孙海涛撰稿,新华出版社出版,第54页。
(作者单位: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人物传略”是地方志书体例的重要组成。作为第二轮《锡林郭勒盟志(1991—2010年)》的主编,在续志中搞好对第一轮《锡林郭勒盟志》(上限追溯到有文字记载最早阶段,下限截至1990年)“人物”的填漏补缺是当然的责任。因此在二轮盟志的编纂中,我们也对第一轮《锡林郭勒盟志》进行了“回头看”。对照中发现在一轮志书中有不少重量级人物,特别是元代的一些重要人物被遗漏了,如忽必烈、八思巴、刘秉忠、郭守敬、扎马鲁丁、马可•波罗等。所以我们乘二轮修志之机,把上述人物补录到了二轮《锡林郭勒盟志》之中。
补录这些人物入志,对提升第二轮《锡林郭勒盟志》的亮点、看点大有益处,对还原历史真相亦有好处。但按照“越界不书”的修志规则,不属锡盟境内的人和事,是一律不能录入锡盟志书的。就此问题,在2016年6月30日自治区地方志办主持召开的锡盟第二轮《锡林郭勒盟志》(稿)的评审会上也成为讨论议题之一,在人物上,专家们对上述补录的其他人物到是没有什么疑义,但有专家对马可•波罗提出了质疑,认为他来没来过元上都(今锡盟正蓝旗境内)还是个问号,也就是说没有确凿证据,仅凭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说自己来过并不靠谱,因此建议在第二轮《锡林郭勒盟志》(稿)人物传中删除关于马可•波罗的记述。我以为,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名人,作为来自意大利威尼斯并在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大旅行家,元朝皇帝忽必烈非常赏识的外国人,轻易删去太过可惜。但如果他真的没来过,记录在盟志里就与志书编纂不可越界而书相悖。带着这个问题,我又查阅了一系列资料书。当然,仅记载马可•波罗到过中国或中国其它地区的资料还有很多,这里不做论证。下面只对他究竟来没来过元上都进行考证。
1.《蒙古帝国》【1】载:“他(指马可•波罗)经过新疆到达沙州(敦煌)、经西夏故地肃州(酒泉)、甘州(张掖)、凉州(武威),也就是著名的河西四郡进入宁夏银川,然后进入元朝的中心地区——漠南草原和华北地区。1275年5月到达元上都,随忽必烈到达元大都——汗八里,即今天的北京市。”
2.《草原访古》【2】载:“马可•波罗一行离开丰州,又经过13天骑行,终于抵达元上都,其时间约在公元1275年农历五月下旬。”
3.《走进元上都》【3】载:“在元朝时期,除了欧洲的发郎国使者外,最著名的来访者应数马可•波罗了,马可•波罗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尼古拉和叔父玛窦以经商为生。1271年,尼古拉兄弟奉忽必烈之命第二次来华时,携马可•波罗同行,他们于1275年(至元十二年)夏季抵达上都。”
4.《蒙古民族通史》(第二卷)【4】载:“1271年尼古拉受教皇格里戈里十世派遣,携儿子马可波罗,还有弟弟马非奥前往元朝复命……,马可•波罗三人沿古丝绸之路东行,进入今新疆,又经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于1275年抵上都。”
5.《内蒙古通史》(第三卷)【5】载:“至元八年(1271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及其父亲、叔父从威尼斯出发,进入中亚后,经丝绸之路南道进入河西走廊经亦集乃路,再转道河套进入天德,于1275年到上都觐见忽必烈皇帝。马可•波罗在中国居住17年后,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奉命护送蒙古族女子阔阔真,从泉州乘船抵波斯湾,与伊利汗国君主完婚。”
6.《世界通史》【6】载:“公元1271年,马可•波罗随其父、叔父赴元廷回复世祖。经古丝绸之路于1275年抵达上都。其后侨居中国长达17年。”
7.《丝绸之路》【7】载:“1271年,波罗兄弟携马可•波罗东行,……他们经伊利汗国都城桃里寺(今伊朗大不里士)、忽鲁谟斯、巴达哈伤、可失哈儿、斡端、沙州、宁夏(银川),于1275年到达上都。”
8.《锡林郭勒史迹》【8】载:“最著名的是马可•波罗到上都。……于公元十二年(1275年)夏到达上都。忽必烈非常赏识年轻聪明的马可•波罗,特意请他们进宫讲述沿途见闻,并携他们同返大都,后来还留他们在元朝当官任职。”
目前,从所查找的各种版本的资料中,还尚未找到与马可•波罗到过元上都相悖的记载。况且,上述资料多记载他们到元上都的时间是1275年5月或夏季,这正是元朝两都巡幸制忽必烈到上都驻夏的季节。所以通过考证,我认为把马可•波罗补录到第二轮《锡林郭勒盟志》人物传中是有充分证据的,也是毫无疑问的,而删除其入志恰恰会造成千古遗憾。
注释:
【1】朱耀廷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年5月第一版,第449页。
【2】王大方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年8月第一版,第254页;
【3】张文芳、王大方编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12月第一版,第99页;
【4】本卷由曹永年、孟广耀、张帆、叶新民撰写,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第220页;
【5】总编:郝维民、齐木德道尔吉;本卷主编:宝音德力根;人民出版社出版,第288页;
【6】朱亚娥主编,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第129页;
【7】刘迎胜著,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第236页;
【8】胡成东主编、孙海涛撰稿,新华出版社出版,第54页。
(作者单位: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党史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