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6年  /  第六期
  • 【地域文化】丰州城历史上的第一个繁荣时期
  •  

    历史上的丰州城存在旧城与新城之说,宋、辽时期的丰州城各有其所。丰州旧城城址位于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五字湾乡的土墩蔫,是西北少数民族藏才族依附于宋朝而修建的比较简陋的城邑。宋开宝二年(969年),藏才族首领王承美率部归宋,被任命为丰州衙内指挥使。咸平五年(1002年),为了更好地起到边防作用,宋朝廷要求王承美带领百姓对丰州城进行扩建修缮。庆历年间,西夏攻陷州城、掳掠番族,在丰州战役中夺取了丰州。此后,在从庆历元年(1041年)到嘉祐六年(1061年),约20年的时间里,西夏一直占据着丰州城。而新的丰州城,城址在大青山南大黑河北岸的冲积平原上,今呼和浩特市白塔村西南,由辽朝设立并进行统辖。公元916年,辽太祖攻下党项族领地,修筑了东胜州、云内州,将丰州与这二州作为辽王朝西南边境的军事重镇,统称西三州。公元920年,党项族诸部叛离了契丹统治者,辽太祖派皇太子进攻丰州城,攻下城池后将其民迁徙于阴山以南,另筑新城,这就是新丰州城。辽金两朝都有天德军节度使驻扎,因此这里又被称为“天德军”,甚至比丰州城这一名字更为人所熟知,连国外使者马可·波罗在朝拜忽必烈途经此地时,也称此地为“天德”。

    辽代末年,金军攻陷辽地,辽亡。金朝将辽代丰州城沿袭了下来,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主要是汪古部。汪古部部落之间分合无常,动荡不安,没有形成统一的封建制度。直到金代末年,成吉思汗崛起于蒙古高原;汪古部首领阿剌兀思剔吉忽里率部归附蒙古,由于立下军功,成吉思汗封其为千户,并授予封地,汪古部与蒙古确立了世婚世友的关系,政治才逐渐稳定下来。1211年,成吉思汗开始征伐金朝,阿剌兀思剔吉忽里“忠武为向导,南出界垣”【1】,协助术赤、察合台、窝阔台袭取了云内、东胜、丰、净、武、朔等州。蒙古军撤去之后,就将包括丰州在内的广大区域暂时交给汪古部管领。后来随着元朝统治的强化,中统三年(1262年),在平定北方李璮叛乱后,世祖下诏“立十路宣慰司”【2】,丰州改属西京宣慰司,由政府派遣宣慰使监临地方。

    至元二十六年(1282年),丰州地区并入河东宣慰司。

    至元三十二年(1288年),又被划入大同路管辖。

    忽必烈建立元朝,灭亡南宋以后,结束了唐末以来先后出现的五代十国、辽、宋、金地对峙,以及西夏、蒙古、吐蕃等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在统一的局势下,蒙古高原上出现了许多“插花田”,在前代基础上兴建起很多城镇。

    丰州同这些城镇在元代初期,共同经历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方面的繁荣。一、元世祖的重农政策与丰州农业的发展元代的农业生产经历了凋敝、恢复与发展的过程。由于长期的战乱,北方的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元臣胡祇遹称:“民以饥馑奔窜。地著务农,日减月削,先畴畎亩,抛弃荒芜,灌莽荆棘,何暇开辟。中原膏腴之地,不耕者十三四,种植者例无以力,又皆灭裂卤莽”【3】。面对这样残破的现状,元世祖意识到,经济的破坏不利于元朝统治的稳定,决定推行汉法,于是即位后“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4】,实行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政策。

    第一,在党中央和地方设置劝农官和劝农机构。

    中统元年(1260年)设十路宣抚司,命各宣抚司选择通晓农事的人充劝农官。中统二年(1261年),立劝农司,命姚燧为大司农,陈邃等8 人懂农事的专家充当劝农使,分路考察各地的农业生产情况。

    至元七年(1270年),又立司农司专掌农桑水利。

    司农司还搜求古今农书,编成《农桑辑要》颁行全国,指导各地农业生产。第二,把“户口增,田野辟”作为地方官员考绩的重要标志。第三,健全农村村社基层组织。在元朝的法令汇编,《元典章》中规定:“诸县所属村疃,凡五十家立为一社……令社众推举年高通晓农事有兼丁者立为社长。如五十家以上,只为一社。增至百家者,另设社长一员。如不及五十家者,与附近村社分相并为一社”【5】。第四,保护农田,禁止把农田占为牧场。第五,召集农民开垦荒地,兴办屯田。

    元朝政府为了解决汪古部及岭北行省的缺粮问题,采纳了王恽“广屯田以息远饷”之策,在包括丰州在内的广大地区实行了屯田制。王恽表达他的建议说:“新城、沙井、静(净)州等仓,供饷繁重,和籴粮斛浩大,应就近屯田,以实砂、静诸仓”,还说“今体仿振武并丰州界河两旁,地广民稀,除营帐放牧外,其余荒闲地尚多。若差公与官僚踏祝其宜,留兵营田……田功稍集,粮储必有所济”【6】。

    振武即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王恽所指可以开垦的“振武并丰州界河两旁”,据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盖山林考证【7】,都在今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城境内,包括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和县西的小红城一带。王恽这一建议被统治者采纳后,很快得到施行。《元史·兵志》载:“世祖二十九年十一月,命各万户府摘大同、隆兴、太原、平阳等处军人四千名,于燕赤哥赤地面及红城周回置定屯田,开耕荒地两千亩,仍命西京宣慰司领其事”【8】。这里提到的红城,与上文考证的王恽建议开垦的土地很可能是一个地方,而燕赤哥赤地面虽不能确指,但应该离小红城不远。红城等地的屯田很有成效,《元史·仁宗纪》记载了延祐年间大青山后连年受灾的事件,“赖以红城屯田米赈净州、平地等处流民”【9】,才使灾情得到了缓解。

    现保存在内蒙古博物馆的《丰州平治甸城山谷道路》石碑上,记载了“东甸城、尖山、李家户三村等(村民)鸠集丁役”,修建道路,使“险夷之地遂成平坦之途”的事件,所以“官厅下令永躅本社三村杂泛”,于是“王德成、刘通甫、李天佑、王通甫等社首恳请建裕斋后人李文焕作文纪之,以刻其石”。由“村”、“社”、“社长”等名称可知,丰州在这时已经形成了村社,并选举了社长指导农业生产。

    世祖的重农政策很有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北方地区农业生产取得较快的发展,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比之前增加了数倍之多。到了至元年间,家家户户的粮食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达到了“民庶晏然,年谷丰衍,朝野中外,号称治平”【10】的程度。

    二、手工业的发展

    元代手工业有大规模的民间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民间手工业既有家庭手工业,也有具有一定规模的手工业作坊。官府以徭役形式征调民营工匠到官府服役,为统治阶级服务。官营手工业掌握着手工业部门的先进技术,民营手工业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丰州地区作为元代的军事重镇,发展了许多军事性的冶铸手工业。鞠清远的《元代系官匠户研究》中辑录了《元史》《元典章》中出现的官营手工业局名称【11】。其中提到,大同路军器匠人提举司的下属院甲局就设在丰州,院甲局主要生产兵器。此外,在丰州城址内考古也发现了不少铁器,内蒙古文物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盖山林在文章中指出【12】,元初汪古部治理下的丰州及集宁路、净州路等地区,“都有烧砖瓦、烧制陶瓷、冶炼铜铁的手工业作坊”,并且“各处遗址中的砖瓦、铜铁器等遗物,大都是当地生产的”。

    丰州还能生产各种琉璃、陶瓷制品。马可·波罗途径丰州时发现,丰州“有石可制琉璃,其质极细,所产不少”【13】。当地还有制毡、印染、皮毛加工业、粮食加工业等手工业。《马可·波罗行记》中写道:“州人并用驼毛制毡甚多,各色皆有,并恃畜牧为生,亦微做工商”。魏源《元史新编》中记载元代在丰州设置“捏只局”【14】,制造花毯、毛毡等手工制品。

    在丰州城址内还出土了加工粮食用的石臼,可能是当时的手工业作坊。

    三、交通的发达和商业的繁荣

    在农业、手工业取得发展的基础上,丰州的商业也繁荣起来,这与其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丰州是汪古部统治地区中一个重要的都市,是景教的中心地区,是元朝进行中外的贸易,由中原地区通往漠北的交通枢纽。在元代,帖里干、木怜、纳怜是北方的三条主要的交通干线,其中的木怜道就是经兴和路(今河北张北县境)西行,在丰州折向北行,穿越大青山进入漠北地区的,由这里可以通往东欧。木怜道在国内也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是中原地区向漠北运输物资的“给驿之路”,行军作战的军粮全凭此路运输。

    除了木怜道,元代由延安路产的粮食运到大都,也需要经过“延安路-- 东胜州-- 丰州”这条路。

    粮食先从延安路经由黄河走水路到东胜州,再从东胜州经段家村、下水木大祖、丰州、三庄、八撤、徒道子、上权、白登县等驿站,经大同到大都【15】。

    从丰州还有一条驿路通往东胜州,而东胜州又是纳怜驿路的起点,从这里经甘州(今甘肃张掖)、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城)通往岭北行省,是内地通往岭北的一条重要驿路。

    丰州的驿路交通既东西纵横,又南北通行。在元代,有许多游人前来著名的万部华严经塔游览。

    元代石碑上的题记中,所见地名不仅有与丰州距离不远的云内州(今托克托县西白塔古城)、东胜州(今托克托县大皇城)、净州(今四子王旗库伦图村)等地,还有冀宁路(今山西太原市)、榆次县(今山西榆次县)、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市)、终南县(今陕西周至县)、般阳路(今山东淄博市)、宣德州(今河北宣化县)等广大北方地区。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宗教文化的兴盛。

    在这样通达的交通条件下,丰州的商业自然也繁荣起来。1970年,在丰州城址内出土了一处窖藏,在两个大陶瓮内藏有6 件精美的瓷器,计有河北钧窑瓷器3 件,浙江龙泉窑瓷器2 件。城内还发现了汉、唐、北宋、金、元等各个朝代的货币,由于当时各个朝代的货币都允许流通使用,这也可以说明当时的商品流转情况。

    总而言之,元初,丰州经历了一段繁荣的时期。

    在元世祖重农政策下,丰州地区的人口数量显著增长,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元代诗人刘秉忠更是在途经丰州时写下了《过丰州》一诗,描绘了当地宁静祥和,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出边弥弥水西流,夹路离离禾黍稠。出塞入塞动千里,去年今年经两秋。晴空高显寺中塔,晓日平明城上楼。

    车马喧阗尘不到,吟鞭斜袅过丰州。”

    参考文献:

    1】(元)苏天爵.元文类【M.卷二十三:驸马高唐忠献王碑,四部丛刊初编本

    2】(明)宋濂等.元史【M.卷五:世祖纪二.北京:中华书局,1976

    3】(元) 胡祗遹.紫山大全集【M.卷二十二:宝钞法一

    4】(明)宋濂等.元史【M.卷九十三:食货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

    5】(元)元典章【M.卷二十三.户部九:劝农立社事理.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6】(元)王恽.秋润先生文集【M.至元十九年.便民三十五事:振武屯田条

    7】盖山林.阴山汪古【M.内蒙古: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1991.5

    8】(明)宋濂等.元史【M.志四十八:兵三.北京:中华书局,1976

    9】(明)宋濂等.元史【M.本纪二十六:仁宗三.北京:中华书局,1976

    10】(元)王恽.秋润先生文集【M.至元十九年.便民三十五事:振武屯田条

    11】鞠清远.元代系官匠户研究【J】.食货.1935.19

    12】盖山林.从内蒙古考古发现看元代汪古部社会经济生活【A.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社会科学院.中国蒙古史学会成立大会纪念集刊【C.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社会科学院,1979.11

    13】(意大利) 马可·波罗著.冯承均译.马可·波罗行记【M】:天德州及长老约翰之后裔条.上海:东方出版社,2007

    14】(清)魏源.元史新编【M.清光绪13年(1887.邵阳魏氏慎微堂

    15】(明)永乐大典【M.16426 引《析津志》.北京:中华书局,1986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本科生)

     

  • 【地域文化】丰州城历史上的第一个繁荣时期
  •  

    历史上的丰州城存在旧城与新城之说,宋、辽时期的丰州城各有其所。丰州旧城城址位于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五字湾乡的土墩蔫,是西北少数民族藏才族依附于宋朝而修建的比较简陋的城邑。宋开宝二年(969年),藏才族首领王承美率部归宋,被任命为丰州衙内指挥使。咸平五年(1002年),为了更好地起到边防作用,宋朝廷要求王承美带领百姓对丰州城进行扩建修缮。庆历年间,西夏攻陷州城、掳掠番族,在丰州战役中夺取了丰州。此后,在从庆历元年(1041年)到嘉祐六年(1061年),约20年的时间里,西夏一直占据着丰州城。而新的丰州城,城址在大青山南大黑河北岸的冲积平原上,今呼和浩特市白塔村西南,由辽朝设立并进行统辖。公元916年,辽太祖攻下党项族领地,修筑了东胜州、云内州,将丰州与这二州作为辽王朝西南边境的军事重镇,统称西三州。公元920年,党项族诸部叛离了契丹统治者,辽太祖派皇太子进攻丰州城,攻下城池后将其民迁徙于阴山以南,另筑新城,这就是新丰州城。辽金两朝都有天德军节度使驻扎,因此这里又被称为“天德军”,甚至比丰州城这一名字更为人所熟知,连国外使者马可·波罗在朝拜忽必烈途经此地时,也称此地为“天德”。

    辽代末年,金军攻陷辽地,辽亡。金朝将辽代丰州城沿袭了下来,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主要是汪古部。汪古部部落之间分合无常,动荡不安,没有形成统一的封建制度。直到金代末年,成吉思汗崛起于蒙古高原;汪古部首领阿剌兀思剔吉忽里率部归附蒙古,由于立下军功,成吉思汗封其为千户,并授予封地,汪古部与蒙古确立了世婚世友的关系,政治才逐渐稳定下来。1211年,成吉思汗开始征伐金朝,阿剌兀思剔吉忽里“忠武为向导,南出界垣”【1】,协助术赤、察合台、窝阔台袭取了云内、东胜、丰、净、武、朔等州。蒙古军撤去之后,就将包括丰州在内的广大区域暂时交给汪古部管领。后来随着元朝统治的强化,中统三年(1262年),在平定北方李璮叛乱后,世祖下诏“立十路宣慰司”【2】,丰州改属西京宣慰司,由政府派遣宣慰使监临地方。

    至元二十六年(1282年),丰州地区并入河东宣慰司。

    至元三十二年(1288年),又被划入大同路管辖。

    忽必烈建立元朝,灭亡南宋以后,结束了唐末以来先后出现的五代十国、辽、宋、金地对峙,以及西夏、蒙古、吐蕃等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在统一的局势下,蒙古高原上出现了许多“插花田”,在前代基础上兴建起很多城镇。

    丰州同这些城镇在元代初期,共同经历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方面的繁荣。一、元世祖的重农政策与丰州农业的发展元代的农业生产经历了凋敝、恢复与发展的过程。由于长期的战乱,北方的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元臣胡祇遹称:“民以饥馑奔窜。地著务农,日减月削,先畴畎亩,抛弃荒芜,灌莽荆棘,何暇开辟。中原膏腴之地,不耕者十三四,种植者例无以力,又皆灭裂卤莽”【3】。面对这样残破的现状,元世祖意识到,经济的破坏不利于元朝统治的稳定,决定推行汉法,于是即位后“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4】,实行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政策。

    第一,在党中央和地方设置劝农官和劝农机构。

    中统元年(1260年)设十路宣抚司,命各宣抚司选择通晓农事的人充劝农官。中统二年(1261年),立劝农司,命姚燧为大司农,陈邃等8 人懂农事的专家充当劝农使,分路考察各地的农业生产情况。

    至元七年(1270年),又立司农司专掌农桑水利。

    司农司还搜求古今农书,编成《农桑辑要》颁行全国,指导各地农业生产。第二,把“户口增,田野辟”作为地方官员考绩的重要标志。第三,健全农村村社基层组织。在元朝的法令汇编,《元典章》中规定:“诸县所属村疃,凡五十家立为一社……令社众推举年高通晓农事有兼丁者立为社长。如五十家以上,只为一社。增至百家者,另设社长一员。如不及五十家者,与附近村社分相并为一社”【5】。第四,保护农田,禁止把农田占为牧场。第五,召集农民开垦荒地,兴办屯田。

    元朝政府为了解决汪古部及岭北行省的缺粮问题,采纳了王恽“广屯田以息远饷”之策,在包括丰州在内的广大地区实行了屯田制。王恽表达他的建议说:“新城、沙井、静(净)州等仓,供饷繁重,和籴粮斛浩大,应就近屯田,以实砂、静诸仓”,还说“今体仿振武并丰州界河两旁,地广民稀,除营帐放牧外,其余荒闲地尚多。若差公与官僚踏祝其宜,留兵营田……田功稍集,粮储必有所济”【6】。

    振武即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王恽所指可以开垦的“振武并丰州界河两旁”,据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盖山林考证【7】,都在今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城境内,包括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和县西的小红城一带。王恽这一建议被统治者采纳后,很快得到施行。《元史·兵志》载:“世祖二十九年十一月,命各万户府摘大同、隆兴、太原、平阳等处军人四千名,于燕赤哥赤地面及红城周回置定屯田,开耕荒地两千亩,仍命西京宣慰司领其事”【8】。这里提到的红城,与上文考证的王恽建议开垦的土地很可能是一个地方,而燕赤哥赤地面虽不能确指,但应该离小红城不远。红城等地的屯田很有成效,《元史·仁宗纪》记载了延祐年间大青山后连年受灾的事件,“赖以红城屯田米赈净州、平地等处流民”【9】,才使灾情得到了缓解。

    现保存在内蒙古博物馆的《丰州平治甸城山谷道路》石碑上,记载了“东甸城、尖山、李家户三村等(村民)鸠集丁役”,修建道路,使“险夷之地遂成平坦之途”的事件,所以“官厅下令永躅本社三村杂泛”,于是“王德成、刘通甫、李天佑、王通甫等社首恳请建裕斋后人李文焕作文纪之,以刻其石”。由“村”、“社”、“社长”等名称可知,丰州在这时已经形成了村社,并选举了社长指导农业生产。

    世祖的重农政策很有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北方地区农业生产取得较快的发展,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比之前增加了数倍之多。到了至元年间,家家户户的粮食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达到了“民庶晏然,年谷丰衍,朝野中外,号称治平”【10】的程度。

    二、手工业的发展

    元代手工业有大规模的民间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民间手工业既有家庭手工业,也有具有一定规模的手工业作坊。官府以徭役形式征调民营工匠到官府服役,为统治阶级服务。官营手工业掌握着手工业部门的先进技术,民营手工业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丰州地区作为元代的军事重镇,发展了许多军事性的冶铸手工业。鞠清远的《元代系官匠户研究》中辑录了《元史》《元典章》中出现的官营手工业局名称【11】。其中提到,大同路军器匠人提举司的下属院甲局就设在丰州,院甲局主要生产兵器。此外,在丰州城址内考古也发现了不少铁器,内蒙古文物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盖山林在文章中指出【12】,元初汪古部治理下的丰州及集宁路、净州路等地区,“都有烧砖瓦、烧制陶瓷、冶炼铜铁的手工业作坊”,并且“各处遗址中的砖瓦、铜铁器等遗物,大都是当地生产的”。

    丰州还能生产各种琉璃、陶瓷制品。马可·波罗途径丰州时发现,丰州“有石可制琉璃,其质极细,所产不少”【13】。当地还有制毡、印染、皮毛加工业、粮食加工业等手工业。《马可·波罗行记》中写道:“州人并用驼毛制毡甚多,各色皆有,并恃畜牧为生,亦微做工商”。魏源《元史新编》中记载元代在丰州设置“捏只局”【14】,制造花毯、毛毡等手工制品。

    在丰州城址内还出土了加工粮食用的石臼,可能是当时的手工业作坊。

    三、交通的发达和商业的繁荣

    在农业、手工业取得发展的基础上,丰州的商业也繁荣起来,这与其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丰州是汪古部统治地区中一个重要的都市,是景教的中心地区,是元朝进行中外的贸易,由中原地区通往漠北的交通枢纽。在元代,帖里干、木怜、纳怜是北方的三条主要的交通干线,其中的木怜道就是经兴和路(今河北张北县境)西行,在丰州折向北行,穿越大青山进入漠北地区的,由这里可以通往东欧。木怜道在国内也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是中原地区向漠北运输物资的“给驿之路”,行军作战的军粮全凭此路运输。

    除了木怜道,元代由延安路产的粮食运到大都,也需要经过“延安路-- 东胜州-- 丰州”这条路。

    粮食先从延安路经由黄河走水路到东胜州,再从东胜州经段家村、下水木大祖、丰州、三庄、八撤、徒道子、上权、白登县等驿站,经大同到大都【15】。

    从丰州还有一条驿路通往东胜州,而东胜州又是纳怜驿路的起点,从这里经甘州(今甘肃张掖)、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城)通往岭北行省,是内地通往岭北的一条重要驿路。

    丰州的驿路交通既东西纵横,又南北通行。在元代,有许多游人前来著名的万部华严经塔游览。

    元代石碑上的题记中,所见地名不仅有与丰州距离不远的云内州(今托克托县西白塔古城)、东胜州(今托克托县大皇城)、净州(今四子王旗库伦图村)等地,还有冀宁路(今山西太原市)、榆次县(今山西榆次县)、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市)、终南县(今陕西周至县)、般阳路(今山东淄博市)、宣德州(今河北宣化县)等广大北方地区。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宗教文化的兴盛。

    在这样通达的交通条件下,丰州的商业自然也繁荣起来。1970年,在丰州城址内出土了一处窖藏,在两个大陶瓮内藏有6 件精美的瓷器,计有河北钧窑瓷器3 件,浙江龙泉窑瓷器2 件。城内还发现了汉、唐、北宋、金、元等各个朝代的货币,由于当时各个朝代的货币都允许流通使用,这也可以说明当时的商品流转情况。

    总而言之,元初,丰州经历了一段繁荣的时期。

    在元世祖重农政策下,丰州地区的人口数量显著增长,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元代诗人刘秉忠更是在途经丰州时写下了《过丰州》一诗,描绘了当地宁静祥和,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出边弥弥水西流,夹路离离禾黍稠。出塞入塞动千里,去年今年经两秋。晴空高显寺中塔,晓日平明城上楼。

    车马喧阗尘不到,吟鞭斜袅过丰州。”

    参考文献:

    1】(元)苏天爵.元文类【M.卷二十三:驸马高唐忠献王碑,四部丛刊初编本

    2】(明)宋濂等.元史【M.卷五:世祖纪二.北京:中华书局,1976

    3】(元) 胡祗遹.紫山大全集【M.卷二十二:宝钞法一

    4】(明)宋濂等.元史【M.卷九十三:食货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

    5】(元)元典章【M.卷二十三.户部九:劝农立社事理.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6】(元)王恽.秋润先生文集【M.至元十九年.便民三十五事:振武屯田条

    7】盖山林.阴山汪古【M.内蒙古: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1991.5

    8】(明)宋濂等.元史【M.志四十八:兵三.北京:中华书局,1976

    9】(明)宋濂等.元史【M.本纪二十六:仁宗三.北京:中华书局,1976

    10】(元)王恽.秋润先生文集【M.至元十九年.便民三十五事:振武屯田条

    11】鞠清远.元代系官匠户研究【J】.食货.1935.19

    12】盖山林.从内蒙古考古发现看元代汪古部社会经济生活【A.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社会科学院.中国蒙古史学会成立大会纪念集刊【C.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社会科学院,1979.11

    13】(意大利) 马可·波罗著.冯承均译.马可·波罗行记【M】:天德州及长老约翰之后裔条.上海:东方出版社,2007

    14】(清)魏源.元史新编【M.清光绪13年(1887.邵阳魏氏慎微堂

    15】(明)永乐大典【M.16426 引《析津志》.北京:中华书局,1986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本科生)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