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
金界壕遐思
一条蛰伏的历史长龙,从嫩江平原到黄河之滨,蜿蜒了三千里,也蜿蜒了八百载。
北边是沟,南边是墙。沟与墙完美地统一成另一种长城,坦然面对世界。杂草乱树或浓密或稀疏,滋润着金界壕干燥僵硬的肌肤,它已苍老到不能站立,不能言语。
野花在脚下静静地绽放,独守着寂寞的鲜艳。
惊人的美丽并不是名扬四海,恰恰是它的默默无语。沧桑的时光让它不再伟岸,空余一腔悲壮的豪情。
华夏大地最北的一道长城,多少女真先祖的双手把它夯筑得坚不可摧,但并没能阻挡住大漠狼烟与塞外风沙地侵袭。蒙古人的铁骑踏破金军的防线,守将戍卒望风而逃。取而代之的是成吉思汗子民的马群。斗转星移,日出日落。羔羊的几声咩叫支撑起穹庐似的蓝天,草原青青,在马头琴的旋律中,勒勒车慢慢悠悠地向天边荡去。
再后来,蒙古人也被赶走了。金界壕内外少有人迹。
荒芜,但这并不代表永久的失落。历史并没有记清是哪一天,一批批拓荒者在金界壕边安家落户,齐鲁方言或是燕赵俚语给这片原始的草原带来了福音。来自中原的高粱和玉米,沐浴着塞北的阳光雨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自此,一个崭新的文明在金界壕的怀抱悄悄地诞生……
金戈铁马浓缩成一段历史,在时空中诠释着耐人寻味的哲理。时光在风风雨雨中穿梭,终于得到了渴望已久的静谧。
悄然静卧的金界壕,年复一年守望着民族团结与边境安宁。
我徘徊在想象尽头,蓦然在杂乱的野草中发现一片犁铧。残缺的犁铧已锈成了沉默,插在荒草下面乱石的缝隙里,犁出一条伸向历史的垄沟。
高台子古城遗址
一座由契丹人建造的古城,被后人称作高台子的古城,孤独地躺在大兴安岭与松嫩平原的交汇地带,只剩下一具遗骸。
探访辽代古城中的这片废墟,我期待一次新的发现。陌生人的惊扰,使它的亡灵从掩埋的尘土中苏醒。
一道浅浅的土冈已经不能挡住什么了,甚至连风也不能减缓。台地上碎石成堆,一片狼藉。阴险的蜘蛛在这里布下罗网,成群结队的蚂蚁在安营扎寨,蚊虫在东游西逛……
荒凉、破败、沉寂,昔日的辉煌早已湮灭,古老的废墟只留下了几堵长满荒草的土墩,默默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战争的硝烟,飞驰的马蹄,风中的刀枪,杀戮的双方和猎猎的旌旗,都离我太远又好像太近。
我试图寻找它曾经的痕迹。目光的阅读,已辨认不清岁月深处的故事。夯土肃穆,它的泪,已被荒野的风吹净。捡拾锈蚀的箭镞和星散的陶片,轻轻敲打,还能聆听岁月随意丢弃的只言片语。
岁月流转的千百年里,这些历史的遗迹,历经了风霜的磨砺,雨雪的剥蚀,以其特有的魅力唤起后人凭吊,吸引人们循着断垣残壁,去体悟远去的征程,追踪它曾有的辉煌。
废墟旁,一棵老树,一声鸟鸣,还有头顶一天洁白的云朵,都是清雅出尘的天籁。
曾经的许多疼痛,此时,忽然在我的心中绽开微笑。
老街的俄罗斯建筑
闲步扎兰屯老街,年逾百岁的俄罗斯建筑一栋又是一栋,接踵而至,散发出历史氤氲的气息。它们如此从容,如此安详,仿佛阅尽百年的风雨之后,所独具的一种坦然与恬淡,让人想要驻足,又不忍惊扰。
19 世纪末叶,扎兰屯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猎民村,直至中东铁路的修建,才成为城市发展的契机。
俄国铺就的中东铁路带来了大量俄国移民,也将俄罗斯的建筑文化一同带到中国。扎兰屯的俄式建筑,数量较多的是成片的铁路职工住宅,多是砖墙承重、人字木屋架的单层两坡顶,质朴的清水墙上凸起统一的砖垛、窗券额,涂刷乳黄间白的色彩,配上太阳间、门斗的俄罗斯传统木雕饰,形成整体协调、纯朴清新、略具俄罗斯民间格调的住宅群体。早期的公共建筑也有少量采用女儿墙的俄式砖石建筑,如建于1905年的中东铁路俱乐部、高级技术人员公寓等。这些俄式建筑,有的形成大片的群体,有的散布在街道、广场的显要地段,以浓郁的俄罗斯风格,成为扎兰屯近代建筑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显著标志。
如今,在大拆大建、破旧立新的城市化浪潮中,这些古建筑能躲过被拆除的厄运,较为完整地保留至今,显得弥足珍贵。想象当年,这里曾经是市井田园般的生活:幽静的庭院,美丽的花园,盛开的丁香,面包、烤肠、牛奶的香味,还有手风琴悠扬的旋律……站立街头,闭上眼睛,会看到无数面孔缓缓浮现,他们熟悉而又陌生。
历史为这座城市选择了基调,后来的建设者们却在它的面前迷失方向。
时光流逝,岁月更替。城市在快速变迁,水泥浇筑的森林拔地而起,而一些东西正变得杳无痕迹。
人变得匆匆忙忙,灯变得闪闪烁烁,心情变得阴晴不定。
扫去岁月的浮尘,翻阅历史的笔迹,那些凝固下来的文化符号,是那么的深刻,又是那么的模糊……
(作者系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扎兰屯市政协专职常委)
金界壕遐思
一条蛰伏的历史长龙,从嫩江平原到黄河之滨,蜿蜒了三千里,也蜿蜒了八百载。
北边是沟,南边是墙。沟与墙完美地统一成另一种长城,坦然面对世界。杂草乱树或浓密或稀疏,滋润着金界壕干燥僵硬的肌肤,它已苍老到不能站立,不能言语。
野花在脚下静静地绽放,独守着寂寞的鲜艳。
惊人的美丽并不是名扬四海,恰恰是它的默默无语。沧桑的时光让它不再伟岸,空余一腔悲壮的豪情。
华夏大地最北的一道长城,多少女真先祖的双手把它夯筑得坚不可摧,但并没能阻挡住大漠狼烟与塞外风沙地侵袭。蒙古人的铁骑踏破金军的防线,守将戍卒望风而逃。取而代之的是成吉思汗子民的马群。斗转星移,日出日落。羔羊的几声咩叫支撑起穹庐似的蓝天,草原青青,在马头琴的旋律中,勒勒车慢慢悠悠地向天边荡去。
再后来,蒙古人也被赶走了。金界壕内外少有人迹。
荒芜,但这并不代表永久的失落。历史并没有记清是哪一天,一批批拓荒者在金界壕边安家落户,齐鲁方言或是燕赵俚语给这片原始的草原带来了福音。来自中原的高粱和玉米,沐浴着塞北的阳光雨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自此,一个崭新的文明在金界壕的怀抱悄悄地诞生……
金戈铁马浓缩成一段历史,在时空中诠释着耐人寻味的哲理。时光在风风雨雨中穿梭,终于得到了渴望已久的静谧。
悄然静卧的金界壕,年复一年守望着民族团结与边境安宁。
我徘徊在想象尽头,蓦然在杂乱的野草中发现一片犁铧。残缺的犁铧已锈成了沉默,插在荒草下面乱石的缝隙里,犁出一条伸向历史的垄沟。
高台子古城遗址
一座由契丹人建造的古城,被后人称作高台子的古城,孤独地躺在大兴安岭与松嫩平原的交汇地带,只剩下一具遗骸。
探访辽代古城中的这片废墟,我期待一次新的发现。陌生人的惊扰,使它的亡灵从掩埋的尘土中苏醒。
一道浅浅的土冈已经不能挡住什么了,甚至连风也不能减缓。台地上碎石成堆,一片狼藉。阴险的蜘蛛在这里布下罗网,成群结队的蚂蚁在安营扎寨,蚊虫在东游西逛……
荒凉、破败、沉寂,昔日的辉煌早已湮灭,古老的废墟只留下了几堵长满荒草的土墩,默默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战争的硝烟,飞驰的马蹄,风中的刀枪,杀戮的双方和猎猎的旌旗,都离我太远又好像太近。
我试图寻找它曾经的痕迹。目光的阅读,已辨认不清岁月深处的故事。夯土肃穆,它的泪,已被荒野的风吹净。捡拾锈蚀的箭镞和星散的陶片,轻轻敲打,还能聆听岁月随意丢弃的只言片语。
岁月流转的千百年里,这些历史的遗迹,历经了风霜的磨砺,雨雪的剥蚀,以其特有的魅力唤起后人凭吊,吸引人们循着断垣残壁,去体悟远去的征程,追踪它曾有的辉煌。
废墟旁,一棵老树,一声鸟鸣,还有头顶一天洁白的云朵,都是清雅出尘的天籁。
曾经的许多疼痛,此时,忽然在我的心中绽开微笑。
老街的俄罗斯建筑
闲步扎兰屯老街,年逾百岁的俄罗斯建筑一栋又是一栋,接踵而至,散发出历史氤氲的气息。它们如此从容,如此安详,仿佛阅尽百年的风雨之后,所独具的一种坦然与恬淡,让人想要驻足,又不忍惊扰。
19 世纪末叶,扎兰屯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猎民村,直至中东铁路的修建,才成为城市发展的契机。
俄国铺就的中东铁路带来了大量俄国移民,也将俄罗斯的建筑文化一同带到中国。扎兰屯的俄式建筑,数量较多的是成片的铁路职工住宅,多是砖墙承重、人字木屋架的单层两坡顶,质朴的清水墙上凸起统一的砖垛、窗券额,涂刷乳黄间白的色彩,配上太阳间、门斗的俄罗斯传统木雕饰,形成整体协调、纯朴清新、略具俄罗斯民间格调的住宅群体。早期的公共建筑也有少量采用女儿墙的俄式砖石建筑,如建于1905年的中东铁路俱乐部、高级技术人员公寓等。这些俄式建筑,有的形成大片的群体,有的散布在街道、广场的显要地段,以浓郁的俄罗斯风格,成为扎兰屯近代建筑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显著标志。
如今,在大拆大建、破旧立新的城市化浪潮中,这些古建筑能躲过被拆除的厄运,较为完整地保留至今,显得弥足珍贵。想象当年,这里曾经是市井田园般的生活:幽静的庭院,美丽的花园,盛开的丁香,面包、烤肠、牛奶的香味,还有手风琴悠扬的旋律……站立街头,闭上眼睛,会看到无数面孔缓缓浮现,他们熟悉而又陌生。
历史为这座城市选择了基调,后来的建设者们却在它的面前迷失方向。
时光流逝,岁月更替。城市在快速变迁,水泥浇筑的森林拔地而起,而一些东西正变得杳无痕迹。
人变得匆匆忙忙,灯变得闪闪烁烁,心情变得阴晴不定。
扫去岁月的浮尘,翻阅历史的笔迹,那些凝固下来的文化符号,是那么的深刻,又是那么的模糊……
(作者系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扎兰屯市政协专职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