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6年  /  第二期
  • 【史海钩沉】京都百岁侵华老兵
  •  

    京都百岁侵华老兵

    访问记

    续维国

    云涨云落、云舞云飞。在与妻小飞往日本大阪旅游的飞机上,我透过舷窗蓦地见得机翼下一云横天而卧,其顶端万千缕云流瑟瑟灵动于天风吹拂之中,似屈原投江前披发飘然,更像一株仅生于阿富汗、俄罗斯、中国青海及西藏等地的巨型白柳,垂丝三千丈。此景只能天上有,实在令人惊叹不已。我遂想起东瀛有名白柳诚一的已故宗教界领袖。根据日本人以自然植物景观取名若松高杉等等的规律,我望云自问,日本可有白柳?不过,有也罢,无也罢,我此行除旅游外,更重要的是要寻访一位侵华老兵,飞机落地大阪后,还要再搭高铁赴京都,寻人花见小路,白川河边……

    1990年始,我为故乡小城通辽写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文章,历时廿载,著文百篇,计80余万字,曾配数百幅图片三次出版。其间,多有人主动上门提供关于写通辽的创作素材,让人甚为感动。然,有一侵华老兵与通辽城的故事线索得于多年前,因远在东瀛,又因琐事繁杂难以脱身,一直未能前往采访。一个月前,忽记起此事,屈指一算,想去采访的人已经106岁高龄。我不抱希望地找到发黄的纸片上所记联系电话与地址,拨打通了得知,那老人尚在,老人的儿子已故去,死因是以老人当年在通辽城的亲身经历为素材,著文抨击日本有侵华为邻国造成苦难的历史却没有谢罪之为,被日本右翼势力制造车祸夺去了生命。故老人的孙子提出苛刻的采访条件:不得向媒体披露被采访者姓名、住址及通讯方式,不得拍照,不为来访者提供任何文字资料,等等等等。我琢磨了一个晚上,结果是,与通辽有关的日本侵华老兵已超百岁,一见足矣!遂于20141226日,登上了前往日本的飞机……

    人到京都,风尘未去,便一人按图索骥地寻向老人居所。

    京都,是一座公元794年 兴建的世界历史名城,曾经作为日本国首都,且在多次战争中免遭毁坏,故古迹多而历历在目,保护完好。我强捺下徜徉街头浏览古今的欲望,抄近路前往从历史深处伸延至今的一条舞伎演艺、生活的小街。所要采访老人的寓所就隐遁在一条名为白川的绿荫水边,藏身于一片高低错落、略显杂乱、具有江户时代传统木结构町屋的民居中。我感到庆幸的是穿街走巷、涉水过桥,竟然准确无误地来到了寓所门口,叩环求启。门缓缓对开,我通报了客从何来及姓名。开门者年龄约50有余,并未作语,便引我入室。我想,这便是老人那电话中向我提采访条件的孙子啦!难怪他见面少了日本人又鞠躬又自我详细介绍,还要说些十分高兴类话语的过程。

    寓所皆乃大和风,摆设陈旧,让人感到这是一户经济上月月很平淡,生活上日多重复,来往中访客年年无几的人家,唯独一束我从来没见过、也叫不出名字的鲜花艳艳地开在墨陶罐儿中,显示着悄无声息的欢迎。墙上是一幅日本绘画风格的画,镶嵌在长长的条框中——《白柳》。在这个因云重将雨略显昏暗的、不知建了几多世纪的老屋里,我想趋近细细观赏那画,才发现画下的轮椅上木雕般的坐着一个须发雪白盈尺、与画相映成趣的老人。

    这就是我的祖父。

    天啊!终于,老人的孙子说话了。是不很流利的日本口音汉语,电话里早已经听到过。这也是我免得再带上一个翻译,下决心来访的原因之一。他没有介绍姓名,我知道不能等下去了,不会有下文,他是在时刻提醒我不能披露姓名等。

     

    围桌品茗。老人的孙子与我交谈起来,我听出他的汉语还略带中国东北口音。他浅浅一笑说,是爷爷教授之缘故,而爷爷当年竟是在中国的通辽城和一个叫隆兴当的当铺小伙计学的汉语。他按照我事先电话告之的访问内容做了准备,拿出一叠文稿,极简练地谈下去,我事后根据记录整理,大意如下:

    1931·一八事变,受张学良东北军不抵抗的影响,东北各地的军队闻日军将至之风便行撤退之举。可万万没想到的是日军在建城于草原仅二十年的通辽,却遭遇了中国抗日义勇军李海山部队的惨烈抵抗。有半月孤城殊死抗日血花溅 千秋劲节以身殉国众英雄挽联可证。这是爷爷第一次听说通辽这个城市名称,他有些吃惊,东北行将被日军席卷征服,尚有如此逆施之旅?啊!是通辽?

    19322月,爷爷在听说将进驻蒙地(内蒙古)边城通辽时,得知在蒙地活动30余年的日军长官松井清助集结伪蒙古自治军以飞机、装甲车和大炮配合,坐着大马车从通辽出发,去攻打邻城开鲁,没想到在临近开鲁的道德营子遭中国民众武装伏击,全军覆没。松井清助被生擒活捉后,让一个非军人出身,从未上过阵、因国难而拿起枪、从商会里走出来的蒋司令击毙,暴尸开鲁街头多日。后来,爷爷在奔赴通辽的日军队伍里,又一次听说这一战事,遂发出一声不知此行凶吉的长叹——啊!还是通辽……

    19323月,为雪攻城不克、兵员阵亡、松井清助被俘丧命之耻,日军羽山联队在通辽的王家油房村一带,与民众组织的抗日义勇军展开了一决雌雄的血战,从白天打到深夜,从深夜战到拂晓,尸积如山,血流飘杵。爷爷说,那一战日军生还的只有四、五个人,而对方也是如此。爷爷和一同伴推开战死者狼藉的尸体,从血泊中爬起来之际,眼前顶天立地地站着一个抗日义勇军的生存者,持枪怒目,浑身是血。爷爷知道那枪不可能有子弹了,因为最后的厮杀是双方都弹尽粮绝的肉搏。持枪者虽像一座铁铸金刚一般屹立着,爷爷发现他的一条腿还在流着血,他已经没有追击能力了,也不可能从背后开枪了,惨重伤痛、疲惫恶战、都没有夺得他不可征服的顽强斗志。爷爷说,一支装备极为精良的日军就这样同一支为保卫家园而临时组织起来,拿着极为原始的武器共赴国难之众打得几乎双方兵员皆归于零。无疑,这才是一个民族难以战胜的可敬之师,而眼前的这位应是当之无愧的、捍卫通辽一域的中国真英雄,应与所护之城共名永存。爷爷摇头苦笑,站稳了身子,拿开捂着右臂伤口的手,在一块脚踏生死两门、今生必将铭记的土地上,靠同伴所助,脚跟一磕,艰难地把滴血的臂膀抬起,向持枪者大喊着端端正正地敬了一个军礼,礼毕和同伴转身踉踉跄跄地离去。一石之恨未雪,又添十万大山之耻,他哭了,他心中有叹,啊,怎么又是……”他将叹息猛然转为喊声在战火燃烧过的村庄田野上回荡——“……通辽……”

    19326月,通辽城内发生了奇袭日军指挥重地马道尹府的战事,数十名日军兵员被民众组织的大刀队砍杀。此事震惊日本朝野,上了日本最有影响的报纸《朝日新闻》。侵华战犯冈村宁次闻之亦感到万分震惊,后来亲赴通辽视察。他不相信当地民众组织的神行诡异之师会如此大胆,而且偷袭成功。爷爷劫后余生,可在精神上受到强烈的刺激,一次次在梦中让他不寒而栗相遇的依旧是那王家油房血战抗日义勇军生存者的形象。他梦里为之大喊着通辽敬礼,梦里因之惊呼——“啊!又是通辽……”

    爷爷是通辽战事的幸存者,从那以后,却常有精神恍惚的幻觉出现,每每感到一个持枪怒目、浑身是血的义勇军眼前闪出,就会停止所做的事,敬畏万分地急急行礼,大喊一声通辽。无论是行军时、站岗时、进餐时,甚至赤裸裸地洗澡时。总之,无论在何时何处正在做何事,他都会无法控制地这样做。一座名为通辽的城市在他的心目中已经化作一个抗日义勇军活生生的形象,如同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那危急中浇灭侵略者毁城炸药导火索的小尿童,已经成为人们心中布鲁塞尔的城徽一样。爷爷说,日本对华战败投降后的1946年初,他混入日本开拓团人员中被用轮船遣返时,因为紧张、疲惫和恐惧,又犯了多年没犯的老病,眼前多次出现持枪怒目、浑身是血的抗日义勇军形象。他不能控制地一次次大喊着通辽敬礼,被开拓团人员两次从轮船上抛进海里,若是不被人及时搭救,早就没了性命……

    临近新年的深冬时节,窗外雨声渐起。老人的孙子拿着文稿讲述完爷爷这段与通辽的故事,起身拿了条破旧的劣质军毯搭在依旧无语、甚至连表情也没有的老人膝盖上,回身坐下,又补充了这样几句,大意是:

    爷爷回到日本,为涉足侵华战争的血腥,而不能像墙上画中白柳那样将今生的一种玉洁冰清昭示人间而深悔不已。他每每忆罢关于通辽的往事,总要说上这样几句,当年,日军只在中国东北的大城市为战死者修建忠魂塔,可1933年,在一个小小的通辽城,竟超高规格地修了一座,原因是在1932年初至6月不到半年的时间,这座小城,以民众血肉之阻,英勇之御,无畏之举,还我河山之征讨,就让日军近300人命归黄泉,用那时当地人的话说,一天死一个,小鬼子连死半年还大有富余

    老人的孙子结束了谈话,我们听着雨声沉默了许久。看着依旧无语而坐的百岁老人,我觉得他是中国通辽抗战史活的见证人,实在是不可多得了。他若开口该怎样?我想象不出会揭开多少通辽军民英勇抗日杀敌之谜。然,这位世纪老人从始至终没有开口,半睡半醒的眼神对着墙上的画作《白柳》,似乎那画中的雪色垂柳是一方罩住无数侵华战死者魂灵的素绫,他要从中扫描出死魂灵对发动不义之战的诅咒……

    我拿出刚刚出版的《玩味老通辽》一书签名赠送给老人的孙子,并告诉他,你爷爷知晓及经历过的日军攻击通辽城、击毙松井清助、通辽王家油房血战和大刀队奇袭马道尹府等四场战斗皆以著文收入书中,特别是王家油房之战的结束一幕,书中所写与你爷爷的记忆基本吻合。那个在你爷爷面前多年挥之难去的抗日义勇军持枪者应该名为李小辫儿(李金寿),生于中华民国4年。我曾亲自采访过这位老人。他曾因在旧军队里扛过枪文革中受尽磨难,已于2008329日在承德去世,享年94岁。火化后还在骨灰中发现两块估计是那次战斗中留在身上至死没取出的弹片。他对与日军战场幸存者在战斗结束时的相遇,及所接受的军礼记忆极为深刻。说话间,我翻到书中《历史烟云深处的王家油房血战传奇》一篇,并指给他看。接着,我把二十张日军在通辽的历史照片送予百岁老人。老人依旧木然无语。其孙子将一副老花镜递到他干枯似柴的手中。

    握别后,我踏上了寓所所傍的白川河小石桥,蓦地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小桥、流水、古老日式寓所的木窗、一株白柳从竹篱笆墙里斜伸向白川河水党中央夜雨潇潇的天空,如帘似瀑的白柳垂丝在风中飘荡。啊,原来室内那幅《白柳》竟是这景色的写真啊!难怪这么眼熟。我驻足而望,沉迷良久。猛然间,一声似古腔古调吟唱古诗词的呼喊悲怆无比地从小窗飞出:

    “………………”

    我一时间心中产生了像被雷霆击顶般强烈的震撼。无疑,这是那百岁高龄的老者所喊。难道他还会呼地一下子站起来给他心中的中国真英雄李小辫儿老人敬军礼吗?这是八十年前那场恶战中生出的、经久不衰的、由衷敬意啊!白柳垂丝,白柳垂丝如瀑、如帘。白柳掩住了这里百岁老人不为世人所知的侵华战争记忆,也掩住了他对罪恶战争长达数十年之久的憎恶。此行之前,我真真不知日本也有白柳,更不知有《白柳》画下的百岁老人曾经因折服通辽民众艰苦卓绝的抗战,而无数次喊着通辽敬军礼……风兴雨斜如线,柳叶飘忽似蝶。桥面上满是零乱堆积的白色柳叶,柳叶上缀满细密如铺的冬雨,像百岁侵华老兵归国后半生反思岁月中渗出的泪滴,悲兮!凉兮!悲凉不已矣!

    我和妻小结束旅行回国飞机的舷窗外,没有了白云成柳的景色。回到家里,我更忆日本白柳、白柳下的小窗、白柳下小窗内无语却有撕心裂肺一呼通辽的百岁老人。201516日,获悉老人无疾而终,枕边放着我送的那叠历史照片,卒年107岁。得知时我的眼前立刻浮现出百岁老人的形象,须发雪白盈尺,蓬松袅袅似云。想来,他该是去寻先其7年而离世的通辽抗日义勇军壮士李小辫儿,再呼通辽,再敬军礼啦!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海钩沉】京都百岁侵华老兵
  •  

    京都百岁侵华老兵

    访问记

    续维国

    云涨云落、云舞云飞。在与妻小飞往日本大阪旅游的飞机上,我透过舷窗蓦地见得机翼下一云横天而卧,其顶端万千缕云流瑟瑟灵动于天风吹拂之中,似屈原投江前披发飘然,更像一株仅生于阿富汗、俄罗斯、中国青海及西藏等地的巨型白柳,垂丝三千丈。此景只能天上有,实在令人惊叹不已。我遂想起东瀛有名白柳诚一的已故宗教界领袖。根据日本人以自然植物景观取名若松高杉等等的规律,我望云自问,日本可有白柳?不过,有也罢,无也罢,我此行除旅游外,更重要的是要寻访一位侵华老兵,飞机落地大阪后,还要再搭高铁赴京都,寻人花见小路,白川河边……

    1990年始,我为故乡小城通辽写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文章,历时廿载,著文百篇,计80余万字,曾配数百幅图片三次出版。其间,多有人主动上门提供关于写通辽的创作素材,让人甚为感动。然,有一侵华老兵与通辽城的故事线索得于多年前,因远在东瀛,又因琐事繁杂难以脱身,一直未能前往采访。一个月前,忽记起此事,屈指一算,想去采访的人已经106岁高龄。我不抱希望地找到发黄的纸片上所记联系电话与地址,拨打通了得知,那老人尚在,老人的儿子已故去,死因是以老人当年在通辽城的亲身经历为素材,著文抨击日本有侵华为邻国造成苦难的历史却没有谢罪之为,被日本右翼势力制造车祸夺去了生命。故老人的孙子提出苛刻的采访条件:不得向媒体披露被采访者姓名、住址及通讯方式,不得拍照,不为来访者提供任何文字资料,等等等等。我琢磨了一个晚上,结果是,与通辽有关的日本侵华老兵已超百岁,一见足矣!遂于20141226日,登上了前往日本的飞机……

    人到京都,风尘未去,便一人按图索骥地寻向老人居所。

    京都,是一座公元794年 兴建的世界历史名城,曾经作为日本国首都,且在多次战争中免遭毁坏,故古迹多而历历在目,保护完好。我强捺下徜徉街头浏览古今的欲望,抄近路前往从历史深处伸延至今的一条舞伎演艺、生活的小街。所要采访老人的寓所就隐遁在一条名为白川的绿荫水边,藏身于一片高低错落、略显杂乱、具有江户时代传统木结构町屋的民居中。我感到庆幸的是穿街走巷、涉水过桥,竟然准确无误地来到了寓所门口,叩环求启。门缓缓对开,我通报了客从何来及姓名。开门者年龄约50有余,并未作语,便引我入室。我想,这便是老人那电话中向我提采访条件的孙子啦!难怪他见面少了日本人又鞠躬又自我详细介绍,还要说些十分高兴类话语的过程。

    寓所皆乃大和风,摆设陈旧,让人感到这是一户经济上月月很平淡,生活上日多重复,来往中访客年年无几的人家,唯独一束我从来没见过、也叫不出名字的鲜花艳艳地开在墨陶罐儿中,显示着悄无声息的欢迎。墙上是一幅日本绘画风格的画,镶嵌在长长的条框中——《白柳》。在这个因云重将雨略显昏暗的、不知建了几多世纪的老屋里,我想趋近细细观赏那画,才发现画下的轮椅上木雕般的坐着一个须发雪白盈尺、与画相映成趣的老人。

    这就是我的祖父。

    天啊!终于,老人的孙子说话了。是不很流利的日本口音汉语,电话里早已经听到过。这也是我免得再带上一个翻译,下决心来访的原因之一。他没有介绍姓名,我知道不能等下去了,不会有下文,他是在时刻提醒我不能披露姓名等。

     

    围桌品茗。老人的孙子与我交谈起来,我听出他的汉语还略带中国东北口音。他浅浅一笑说,是爷爷教授之缘故,而爷爷当年竟是在中国的通辽城和一个叫隆兴当的当铺小伙计学的汉语。他按照我事先电话告之的访问内容做了准备,拿出一叠文稿,极简练地谈下去,我事后根据记录整理,大意如下:

    1931·一八事变,受张学良东北军不抵抗的影响,东北各地的军队闻日军将至之风便行撤退之举。可万万没想到的是日军在建城于草原仅二十年的通辽,却遭遇了中国抗日义勇军李海山部队的惨烈抵抗。有半月孤城殊死抗日血花溅 千秋劲节以身殉国众英雄挽联可证。这是爷爷第一次听说通辽这个城市名称,他有些吃惊,东北行将被日军席卷征服,尚有如此逆施之旅?啊!是通辽?

    19322月,爷爷在听说将进驻蒙地(内蒙古)边城通辽时,得知在蒙地活动30余年的日军长官松井清助集结伪蒙古自治军以飞机、装甲车和大炮配合,坐着大马车从通辽出发,去攻打邻城开鲁,没想到在临近开鲁的道德营子遭中国民众武装伏击,全军覆没。松井清助被生擒活捉后,让一个非军人出身,从未上过阵、因国难而拿起枪、从商会里走出来的蒋司令击毙,暴尸开鲁街头多日。后来,爷爷在奔赴通辽的日军队伍里,又一次听说这一战事,遂发出一声不知此行凶吉的长叹——啊!还是通辽……

    19323月,为雪攻城不克、兵员阵亡、松井清助被俘丧命之耻,日军羽山联队在通辽的王家油房村一带,与民众组织的抗日义勇军展开了一决雌雄的血战,从白天打到深夜,从深夜战到拂晓,尸积如山,血流飘杵。爷爷说,那一战日军生还的只有四、五个人,而对方也是如此。爷爷和一同伴推开战死者狼藉的尸体,从血泊中爬起来之际,眼前顶天立地地站着一个抗日义勇军的生存者,持枪怒目,浑身是血。爷爷知道那枪不可能有子弹了,因为最后的厮杀是双方都弹尽粮绝的肉搏。持枪者虽像一座铁铸金刚一般屹立着,爷爷发现他的一条腿还在流着血,他已经没有追击能力了,也不可能从背后开枪了,惨重伤痛、疲惫恶战、都没有夺得他不可征服的顽强斗志。爷爷说,一支装备极为精良的日军就这样同一支为保卫家园而临时组织起来,拿着极为原始的武器共赴国难之众打得几乎双方兵员皆归于零。无疑,这才是一个民族难以战胜的可敬之师,而眼前的这位应是当之无愧的、捍卫通辽一域的中国真英雄,应与所护之城共名永存。爷爷摇头苦笑,站稳了身子,拿开捂着右臂伤口的手,在一块脚踏生死两门、今生必将铭记的土地上,靠同伴所助,脚跟一磕,艰难地把滴血的臂膀抬起,向持枪者大喊着端端正正地敬了一个军礼,礼毕和同伴转身踉踉跄跄地离去。一石之恨未雪,又添十万大山之耻,他哭了,他心中有叹,啊,怎么又是……”他将叹息猛然转为喊声在战火燃烧过的村庄田野上回荡——“……通辽……”

    19326月,通辽城内发生了奇袭日军指挥重地马道尹府的战事,数十名日军兵员被民众组织的大刀队砍杀。此事震惊日本朝野,上了日本最有影响的报纸《朝日新闻》。侵华战犯冈村宁次闻之亦感到万分震惊,后来亲赴通辽视察。他不相信当地民众组织的神行诡异之师会如此大胆,而且偷袭成功。爷爷劫后余生,可在精神上受到强烈的刺激,一次次在梦中让他不寒而栗相遇的依旧是那王家油房血战抗日义勇军生存者的形象。他梦里为之大喊着通辽敬礼,梦里因之惊呼——“啊!又是通辽……”

    爷爷是通辽战事的幸存者,从那以后,却常有精神恍惚的幻觉出现,每每感到一个持枪怒目、浑身是血的义勇军眼前闪出,就会停止所做的事,敬畏万分地急急行礼,大喊一声通辽。无论是行军时、站岗时、进餐时,甚至赤裸裸地洗澡时。总之,无论在何时何处正在做何事,他都会无法控制地这样做。一座名为通辽的城市在他的心目中已经化作一个抗日义勇军活生生的形象,如同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那危急中浇灭侵略者毁城炸药导火索的小尿童,已经成为人们心中布鲁塞尔的城徽一样。爷爷说,日本对华战败投降后的1946年初,他混入日本开拓团人员中被用轮船遣返时,因为紧张、疲惫和恐惧,又犯了多年没犯的老病,眼前多次出现持枪怒目、浑身是血的抗日义勇军形象。他不能控制地一次次大喊着通辽敬礼,被开拓团人员两次从轮船上抛进海里,若是不被人及时搭救,早就没了性命……

    临近新年的深冬时节,窗外雨声渐起。老人的孙子拿着文稿讲述完爷爷这段与通辽的故事,起身拿了条破旧的劣质军毯搭在依旧无语、甚至连表情也没有的老人膝盖上,回身坐下,又补充了这样几句,大意是:

    爷爷回到日本,为涉足侵华战争的血腥,而不能像墙上画中白柳那样将今生的一种玉洁冰清昭示人间而深悔不已。他每每忆罢关于通辽的往事,总要说上这样几句,当年,日军只在中国东北的大城市为战死者修建忠魂塔,可1933年,在一个小小的通辽城,竟超高规格地修了一座,原因是在1932年初至6月不到半年的时间,这座小城,以民众血肉之阻,英勇之御,无畏之举,还我河山之征讨,就让日军近300人命归黄泉,用那时当地人的话说,一天死一个,小鬼子连死半年还大有富余

    老人的孙子结束了谈话,我们听着雨声沉默了许久。看着依旧无语而坐的百岁老人,我觉得他是中国通辽抗战史活的见证人,实在是不可多得了。他若开口该怎样?我想象不出会揭开多少通辽军民英勇抗日杀敌之谜。然,这位世纪老人从始至终没有开口,半睡半醒的眼神对着墙上的画作《白柳》,似乎那画中的雪色垂柳是一方罩住无数侵华战死者魂灵的素绫,他要从中扫描出死魂灵对发动不义之战的诅咒……

    我拿出刚刚出版的《玩味老通辽》一书签名赠送给老人的孙子,并告诉他,你爷爷知晓及经历过的日军攻击通辽城、击毙松井清助、通辽王家油房血战和大刀队奇袭马道尹府等四场战斗皆以著文收入书中,特别是王家油房之战的结束一幕,书中所写与你爷爷的记忆基本吻合。那个在你爷爷面前多年挥之难去的抗日义勇军持枪者应该名为李小辫儿(李金寿),生于中华民国4年。我曾亲自采访过这位老人。他曾因在旧军队里扛过枪文革中受尽磨难,已于2008329日在承德去世,享年94岁。火化后还在骨灰中发现两块估计是那次战斗中留在身上至死没取出的弹片。他对与日军战场幸存者在战斗结束时的相遇,及所接受的军礼记忆极为深刻。说话间,我翻到书中《历史烟云深处的王家油房血战传奇》一篇,并指给他看。接着,我把二十张日军在通辽的历史照片送予百岁老人。老人依旧木然无语。其孙子将一副老花镜递到他干枯似柴的手中。

    握别后,我踏上了寓所所傍的白川河小石桥,蓦地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小桥、流水、古老日式寓所的木窗、一株白柳从竹篱笆墙里斜伸向白川河水党中央夜雨潇潇的天空,如帘似瀑的白柳垂丝在风中飘荡。啊,原来室内那幅《白柳》竟是这景色的写真啊!难怪这么眼熟。我驻足而望,沉迷良久。猛然间,一声似古腔古调吟唱古诗词的呼喊悲怆无比地从小窗飞出:

    “………………”

    我一时间心中产生了像被雷霆击顶般强烈的震撼。无疑,这是那百岁高龄的老者所喊。难道他还会呼地一下子站起来给他心中的中国真英雄李小辫儿老人敬军礼吗?这是八十年前那场恶战中生出的、经久不衰的、由衷敬意啊!白柳垂丝,白柳垂丝如瀑、如帘。白柳掩住了这里百岁老人不为世人所知的侵华战争记忆,也掩住了他对罪恶战争长达数十年之久的憎恶。此行之前,我真真不知日本也有白柳,更不知有《白柳》画下的百岁老人曾经因折服通辽民众艰苦卓绝的抗战,而无数次喊着通辽敬军礼……风兴雨斜如线,柳叶飘忽似蝶。桥面上满是零乱堆积的白色柳叶,柳叶上缀满细密如铺的冬雨,像百岁侵华老兵归国后半生反思岁月中渗出的泪滴,悲兮!凉兮!悲凉不已矣!

    我和妻小结束旅行回国飞机的舷窗外,没有了白云成柳的景色。回到家里,我更忆日本白柳、白柳下的小窗、白柳下小窗内无语却有撕心裂肺一呼通辽的百岁老人。201516日,获悉老人无疾而终,枕边放着我送的那叠历史照片,卒年107岁。得知时我的眼前立刻浮现出百岁老人的形象,须发雪白盈尺,蓬松袅袅似云。想来,他该是去寻先其7年而离世的通辽抗日义勇军壮士李小辫儿,再呼通辽,再敬军礼啦!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