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布特哈歌谣中蕴含的三少民族历史文化
张根祥
据孟定恭所著《布特哈志略》记载:“布特哈旗属每届春秋两季在总管衙门所在之宜卧奇地方聚会,操练演赛武艺,祭祀鄂博。鄂博者以石或以土起堆,以作天地之位,祭鄂博即祭天地山川之神。其间耕种少数亩地,并游牧渔猎为乐事,于是到处吟咏歌谣,其音调曰纳爷纳爷,译汉兄弟姑舅,即现代国人劝呼兄弟姊妹之意。兹将纪录所得布特哈旗人歌谣列举于后。”
歌曰:“边壕古迹兮,吾汗所遗留;泰州原野兮,吾之牧养场;兄弟姑舅兮,进献貂贡乐安宁。兴安大岭兮,吾之围猎场;嫩江水流兮,吾之饮马处;兄弟姑舅兮,充当兵差报国恩。宜卧奇后屯兮,总管古城;尼尔吉鄂博兮,祭典重地;兄弟姑舅兮,春秋聚会赛武艺。时届清明兮,领催来催促;兄弟姑舅兮,起犁种地亩。期节白露兮,佐领札文到;兄弟姑舅兮,收成登院场。湾岛匪人兮,扰我好民;朝廷来令兮,挑选壮丁;兄弟姑舅兮,奋勇为武趋扑灭。苗疆叛乱兮,胡闹扬扬;关内中原兮,罹受涂炭;兄弟姑舅兮,策谋计略争勇号。天命已改兮,民国成立;兄弟姑舅兮,卸甲业务农。时运转换兮,政教维新;兄弟姑舅兮,弃弓就学校。奴才仆人兮,君汗所赏赐;辈辈隶役兮,迄已到如今;兄弟姑舅兮,遵照上司令;出放为民兮,永享平等福。登台垂钓兮,得草根;坐舟展网兮,获鲤鱼;兄弟姑舅兮,嗜啖新味度天年。穿作冰眼兮,下冬网;持备钩插兮,捕鱼尾;兄弟姑舅兮,赴市售货维生计。”
布特哈歌谣,是那个时代布特哈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布特哈八旗登上历史舞台
清顺治年间,沙俄军队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世代居住在那里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族的人民,被迫迁至嫩江流域居住,从事简单农业和渔猎生产。为了加强管理,康熙年间,清政府按照异族异姓不混杂的习俗分别落村居住,将达斡尔人编为3个“扎兰”(扎兰为满语,汉译为“参领”之意),即都博浅扎兰、莫日登扎兰、讷莫尔扎兰,将鄂温克人编为5个“阿巴”(阿巴为鄂温克语,汉译为“围猎场”之意),即诺敏河流域为阿尔拉阿巴,阿伦河、格尼河流域为涂格敦阿巴,雅鲁河、音河流域为雅鲁阿巴,济沁河流域为济沁阿巴,绰尔河流域为托信阿巴,并将其流域内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称为“布特哈”,布特哈是满语,汉译为“打牲部落”,直属清政府理藩院管辖。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清廷派扎兰章京在扎兰屯驻守,并设立扎兰章京衙门。1689年将布特哈总管衙门由扎兰屯迁至嫩江西岸宜卧奇屯。1731年(雍正九年),清政府为了便于管理,在布特哈地区原有3个扎兰、5个阿巴的基础上组建“布特哈八旗”,即都博浅扎兰为镶黄旗,莫日登扎兰为正黄旗,讷莫尔扎兰为正白旗,阿尔拉阿巴为正红旗,涂格敦阿巴为镶白旗,雅鲁阿巴为镶红旗,济沁阿巴为正蓝旗,托信阿巴为镶蓝旗,共置92佐,八旗总管隶属黑龙江将军。1894年(光绪二十年),改置副都统辖八旗,并将总管衙门从宜卧奇屯迁至嫩江东50里讷莫尔河北岸博尔多站(今讷河市)。1906年,又裁撤布特哈副都统衙门,以嫩江为界分设东、西布特哈总管衙门。
布特哈八旗制为兵民合一的组织形式,平时狩猎生产,战时随调出征。布特哈人有两项义务,一是进献貂贡,二是充当兵差。在《黑龙江外记》中记载:“布特哈,无问官兵散户,身足五尺者,岁纳貂皮一张,定制也。”
布特哈奇特的狩猎文化
布特哈鄂温克人的整个生活都围绕狩猎生产,追随野兽的踪迹,成年累月地游猎于广阔的山林之中。为了适应狩猎生活,鄂温克人创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狩猎生产、生活方式。他们食兽肉、衣兽皮,住着适合移动的圆锥形帐幕“仙人柱”。“仙人柱”用松木杆搭建,是伞形的窝棚,夏天用桦树皮围上,冬天用鹿皮围盖,以御风寒,在里面升起一堆篝火,人们围坐进食、睡觉。鄂温克人主要猎取驼鹿、马鹿、狍子等鹿科动物,但鹿科动物栖息在深山密林中,出没于山林河谷地带,流动性很大,警觉性很高,稍有动静和异味就跑掉,增加了猎获的难度。在长期的狩猎实践中,鄂温克人掌握了鹿科动物的习性、活动规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练就了猎获野兽的本领。猎人模仿鹿科动物的叫声,发明了鹿哨、狍哨。鹿哨用桦木制成,形如牛角。狍哨用桦树皮制作。猎人吹口哨引诱鹿、狍等靠近自己,因为鹿在交配期互相鸣叫寻找对方,猎人躲在森林里吹鹿哨模仿公鹿声,母鹿闻声而来,猎人便伺机射杀。母狍产仔后,猎人以狍哨发出仔狍声,母狍应声而来,猎人便伺机射杀。还有,猎人乘桦树皮船,夜间在河里等待来饮水的驼鹿,乘其低头饮水时悄悄接近用扎枪刺杀。
布特哈人狩猎的形式以围猎为主,围猎的规模大小不等,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一般在春季、秋季进行。围猎时,在头领的指挥下,先围住有野兽的大山,在山沟交叉的地方按顺序下套,然后把人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马队,从河边或山下向山沟一带围;一部分在山上敲盆呐喊,吓唬野兽,并逐渐缩小包围圈;另一部分是手拿弓箭的人,潜伏在套子的附近,等野兽跑过来就射杀它。
尚武成就布特哈男人的荣耀
鄂温克人在长期使用弓箭狩猎的过程中,练就了高超的箭法、箭术,著称于世。如布特哈鄂温克猎手由屯,威猛有力,善于用强弓大箭,百发百中,常射鹿洞胸。有一次跟随乾隆皇帝去木兰围猎,途中在乾隆的坐骑前发现一只虎,由屯发箭将虎射死,乾隆十分高兴,叹曰:“吕布善射,未必能尔。”
布特哈官兵骁勇善战,作为一支劲旅,多次被清廷调遣用于反击外国入侵和反对分裂活动的战争。根据《清实录》记载,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年间,连续不断地调遣布特哈官兵,有出征疆场打仗的,有到边防驻守戍边的。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廷为了驱逐沙俄在黑龙江的侵略势力,从布特哈打牲部调出官兵500人进驻瑷珲城,并参加了收复雅克萨之战。
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调遣布特哈官兵500人往新疆,参加了平息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的战争。
1729年(雍正七年),调遣布特哈官兵2000人西征,参加了平息噶尔丹策零的战争。
1732年(雍正十年),由布特哈八旗调出官兵3000人,进入呼伦贝尔草原驻牧戍边。
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清廷从布特哈、呼伦贝尔调官兵1000人往伊犁牧耕驻防。
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清廷为了反击廓尔喀(今尼泊尔)军入侵西藏,调遣布特哈官兵1000人进西藏,驱逐了廓尔喀侵略军。
在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中,布特哈官兵英勇作战,涌现出很多英雄人物,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战功卓著受到朝廷嘉奖,官拜都统、副都统的有博尔奔察、由屯、阿那保、苏尔慎、色尔衮、明庆、长顺、常德、华聘等30余人。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政协)
布特哈歌谣中蕴含的三少民族历史文化
张根祥
据孟定恭所著《布特哈志略》记载:“布特哈旗属每届春秋两季在总管衙门所在之宜卧奇地方聚会,操练演赛武艺,祭祀鄂博。鄂博者以石或以土起堆,以作天地之位,祭鄂博即祭天地山川之神。其间耕种少数亩地,并游牧渔猎为乐事,于是到处吟咏歌谣,其音调曰纳爷纳爷,译汉兄弟姑舅,即现代国人劝呼兄弟姊妹之意。兹将纪录所得布特哈旗人歌谣列举于后。”
歌曰:“边壕古迹兮,吾汗所遗留;泰州原野兮,吾之牧养场;兄弟姑舅兮,进献貂贡乐安宁。兴安大岭兮,吾之围猎场;嫩江水流兮,吾之饮马处;兄弟姑舅兮,充当兵差报国恩。宜卧奇后屯兮,总管古城;尼尔吉鄂博兮,祭典重地;兄弟姑舅兮,春秋聚会赛武艺。时届清明兮,领催来催促;兄弟姑舅兮,起犁种地亩。期节白露兮,佐领札文到;兄弟姑舅兮,收成登院场。湾岛匪人兮,扰我好民;朝廷来令兮,挑选壮丁;兄弟姑舅兮,奋勇为武趋扑灭。苗疆叛乱兮,胡闹扬扬;关内中原兮,罹受涂炭;兄弟姑舅兮,策谋计略争勇号。天命已改兮,民国成立;兄弟姑舅兮,卸甲业务农。时运转换兮,政教维新;兄弟姑舅兮,弃弓就学校。奴才仆人兮,君汗所赏赐;辈辈隶役兮,迄已到如今;兄弟姑舅兮,遵照上司令;出放为民兮,永享平等福。登台垂钓兮,得草根;坐舟展网兮,获鲤鱼;兄弟姑舅兮,嗜啖新味度天年。穿作冰眼兮,下冬网;持备钩插兮,捕鱼尾;兄弟姑舅兮,赴市售货维生计。”
布特哈歌谣,是那个时代布特哈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布特哈八旗登上历史舞台
清顺治年间,沙俄军队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世代居住在那里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族的人民,被迫迁至嫩江流域居住,从事简单农业和渔猎生产。为了加强管理,康熙年间,清政府按照异族异姓不混杂的习俗分别落村居住,将达斡尔人编为3个“扎兰”(扎兰为满语,汉译为“参领”之意),即都博浅扎兰、莫日登扎兰、讷莫尔扎兰,将鄂温克人编为5个“阿巴”(阿巴为鄂温克语,汉译为“围猎场”之意),即诺敏河流域为阿尔拉阿巴,阿伦河、格尼河流域为涂格敦阿巴,雅鲁河、音河流域为雅鲁阿巴,济沁河流域为济沁阿巴,绰尔河流域为托信阿巴,并将其流域内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称为“布特哈”,布特哈是满语,汉译为“打牲部落”,直属清政府理藩院管辖。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清廷派扎兰章京在扎兰屯驻守,并设立扎兰章京衙门。1689年将布特哈总管衙门由扎兰屯迁至嫩江西岸宜卧奇屯。1731年(雍正九年),清政府为了便于管理,在布特哈地区原有3个扎兰、5个阿巴的基础上组建“布特哈八旗”,即都博浅扎兰为镶黄旗,莫日登扎兰为正黄旗,讷莫尔扎兰为正白旗,阿尔拉阿巴为正红旗,涂格敦阿巴为镶白旗,雅鲁阿巴为镶红旗,济沁阿巴为正蓝旗,托信阿巴为镶蓝旗,共置92佐,八旗总管隶属黑龙江将军。1894年(光绪二十年),改置副都统辖八旗,并将总管衙门从宜卧奇屯迁至嫩江东50里讷莫尔河北岸博尔多站(今讷河市)。1906年,又裁撤布特哈副都统衙门,以嫩江为界分设东、西布特哈总管衙门。
布特哈八旗制为兵民合一的组织形式,平时狩猎生产,战时随调出征。布特哈人有两项义务,一是进献貂贡,二是充当兵差。在《黑龙江外记》中记载:“布特哈,无问官兵散户,身足五尺者,岁纳貂皮一张,定制也。”
布特哈奇特的狩猎文化
布特哈鄂温克人的整个生活都围绕狩猎生产,追随野兽的踪迹,成年累月地游猎于广阔的山林之中。为了适应狩猎生活,鄂温克人创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狩猎生产、生活方式。他们食兽肉、衣兽皮,住着适合移动的圆锥形帐幕“仙人柱”。“仙人柱”用松木杆搭建,是伞形的窝棚,夏天用桦树皮围上,冬天用鹿皮围盖,以御风寒,在里面升起一堆篝火,人们围坐进食、睡觉。鄂温克人主要猎取驼鹿、马鹿、狍子等鹿科动物,但鹿科动物栖息在深山密林中,出没于山林河谷地带,流动性很大,警觉性很高,稍有动静和异味就跑掉,增加了猎获的难度。在长期的狩猎实践中,鄂温克人掌握了鹿科动物的习性、活动规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练就了猎获野兽的本领。猎人模仿鹿科动物的叫声,发明了鹿哨、狍哨。鹿哨用桦木制成,形如牛角。狍哨用桦树皮制作。猎人吹口哨引诱鹿、狍等靠近自己,因为鹿在交配期互相鸣叫寻找对方,猎人躲在森林里吹鹿哨模仿公鹿声,母鹿闻声而来,猎人便伺机射杀。母狍产仔后,猎人以狍哨发出仔狍声,母狍应声而来,猎人便伺机射杀。还有,猎人乘桦树皮船,夜间在河里等待来饮水的驼鹿,乘其低头饮水时悄悄接近用扎枪刺杀。
布特哈人狩猎的形式以围猎为主,围猎的规模大小不等,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一般在春季、秋季进行。围猎时,在头领的指挥下,先围住有野兽的大山,在山沟交叉的地方按顺序下套,然后把人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马队,从河边或山下向山沟一带围;一部分在山上敲盆呐喊,吓唬野兽,并逐渐缩小包围圈;另一部分是手拿弓箭的人,潜伏在套子的附近,等野兽跑过来就射杀它。
尚武成就布特哈男人的荣耀
鄂温克人在长期使用弓箭狩猎的过程中,练就了高超的箭法、箭术,著称于世。如布特哈鄂温克猎手由屯,威猛有力,善于用强弓大箭,百发百中,常射鹿洞胸。有一次跟随乾隆皇帝去木兰围猎,途中在乾隆的坐骑前发现一只虎,由屯发箭将虎射死,乾隆十分高兴,叹曰:“吕布善射,未必能尔。”
布特哈官兵骁勇善战,作为一支劲旅,多次被清廷调遣用于反击外国入侵和反对分裂活动的战争。根据《清实录》记载,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年间,连续不断地调遣布特哈官兵,有出征疆场打仗的,有到边防驻守戍边的。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廷为了驱逐沙俄在黑龙江的侵略势力,从布特哈打牲部调出官兵500人进驻瑷珲城,并参加了收复雅克萨之战。
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调遣布特哈官兵500人往新疆,参加了平息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的战争。
1729年(雍正七年),调遣布特哈官兵2000人西征,参加了平息噶尔丹策零的战争。
1732年(雍正十年),由布特哈八旗调出官兵3000人,进入呼伦贝尔草原驻牧戍边。
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清廷从布特哈、呼伦贝尔调官兵1000人往伊犁牧耕驻防。
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清廷为了反击廓尔喀(今尼泊尔)军入侵西藏,调遣布特哈官兵1000人进西藏,驱逐了廓尔喀侵略军。
在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中,布特哈官兵英勇作战,涌现出很多英雄人物,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战功卓著受到朝廷嘉奖,官拜都统、副都统的有博尔奔察、由屯、阿那保、苏尔慎、色尔衮、明庆、长顺、常德、华聘等30余人。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