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提要:镇村志在抓抢救性编纂的同时,要确保质量。首先要得到领导重视,要系统规划和广泛发动;其次要配备合适的人才。核心是县(区)一级地方志部门要加强管理。编纂中要注意四方面:一是要高度重视纲目的修订;二是要高度重视文字和数据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三是要高度重视图的运用;四是要高度重视杂文的收集。
关键词:镇村志 量质并举
镇村志作为地方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可以记录传承乡土社会的风俗人情,另一方面又能为社会学研究保存第一手资料,其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不可低估,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各级地方志部门和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镇村志的编纂工作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许多在新型农村建设中将要被合并的镇村,都在抢救性地组织编纂镇村志,以免历史资料的流失,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但从目前出版的志书来看,抢救性保存的“抢”字显现的比较突出。数量上去了,质量却参差不齐。
为确保质量,首先还是要领导重视。虽然看上去领导重视这句话已经是老生常谈了,许多地方领导也都表态肯定支持,但是因为对修志的不了解,以为出本书很容易,往往考虑就不是很周到,许多领导都会问一个外行的问题,一年可以出书了吧?许多时候大家都会认为简单地请两三个人忙两年应该足够出书了,对修志的难度和时间把握不到位,导致一开始就预算失误,有很多地方就会出现虎头蛇尾草草收场的格局,甚至有一些地方最后因为领导调动更迭等原因导致虽做了前期大量准备工作,最后班子解散功败垂成。所以系统规划很重要。特别是分管领导一定要有一个地方志编纂不是一蹴而就的概念。领导重视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广泛发动。领导不是交代几个人干就OK了,要从镇和村政府的层面做好大力宣传,让本地方的单位、人员甚至于家家户户都了解和关心修志工作。俗话说的好“众手成志”,只有大家共同参与提供资料,该镇村志才会有价值。
其次,人员配备很关键。有很多地方的同志都认为,要搞地方志肯定要请年纪大的,年轻的不了解情况不行。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选人最主要还是要看本质,德行很关键。然后,是要多方面人才,老中青结合最好。老同志经验足、了解地方历史情况,但有时容易思维定式,对新方志体例把握可能不一定很好;新同志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学习能力强,但缺乏历史沉淀,新老结合可以达到互补。不过无论是何种人才,都不可能了解和涵盖地方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情况,所以肯钻研、肯学习、肯下功夫的同志才是写镇村志最需要的人才。
再次,起核心作用的是当地的县(区)一级地方志部门。为什么这么说?目前全国最基层的地方志部门只有县(区)一级才有,镇村一级是不配备的,虽然各镇村专门聘请了人来修志,但是这些同志大多对地方志的体例和要求不了解,所以要想拥有一本高质量的镇村志,就需要县(区)地方志部门重视做好培训、指导和审稿工作,连带出版也要给予必要的帮助。可是目前很多地方地方志部门因为人员有限、精力有限,本身又有繁重的县(区)一级志书编纂的任务,导致对镇村指导培训不到位,或者没有时间给予必要的审稿,造成镇村志质量不能达到地方志合格志书的要求,这也给各地方志部门提出了新要求。各方志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镇村志工作。作为一个地方的地方志工作部门,它无疑首先是研究部门,但同时也是一个管理部门,国家严格要求方志书籍的出版必须要有当地地方志部门的审核通过意见,从这一点上就看出基层地方志部门的工作要求,对镇村志的管理必须毫不动摇。我们可以采取集中培训、定期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来提高镇村志编纂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也建议要从源头抓起,要把管理工作贯穿整个镇村志编纂始终,不要到最后终审才发现问题,照成相关镇村人力、物力的大量损失。
有了大家的齐抓共管,镇村志的质量才会有所保障。而想要编出一本精品志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从历年参与审核志稿的经历中,我得出以下几点:
一是要高度重视纲目的修订。纲目是志书体例的具体化。假如把志书比作一座大厦,把体例比作总体规划,那么纲目便是这座大厦的设计蓝图。纲目设计优劣,关系着整个修志工作的成败。相对其他类别的志书,镇村志的纲目设计应更具灵活性。首先,灵活性不是不要规范,不能忘却志书的根本,横排竖写,部类划分必须统一,不能出现大小混乱分类,也不能只注重写一类或某几类而忽略一些其他类别的内容。在这一点上可以总结参考同级和上一级的优秀志书。其次,在不违背大的体例框架的基础上,每部镇村志更重要的是应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一者是各地风貌不同,作为最基本的细胞,也应该更贴近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对于民俗、自然村等要详写,地域特色要突出反映。特别是在县级以上志书中不能有效反映的家庭生活类要更充实,不能让镇村志变成市志和县(区)志的翻版。
二是要高度重视文字和数据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个人认为,因为镇村志毕竟不是专业人员在编修,相对来说对志书文字要求可以适当放宽些。但是这个宽必须有一定的限度。首先,志书字数控制多少倒不是非常重要,文字提炼也可以不到位,有一些口语化的词语出现都是可行的,但是一定不能出原则性问题。何为原则问题?一是要把握政治性。二是要注重真实性。这些在已出版的志书中失败的例子很多,我就不一一举例说明。所以,出版社和当地地方志部门把关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这把关都是外部的,内部作为编纂人员必须要注意志书资料来源的可靠性,要反复考证,不能出现道听途说的都变成白纸黑字,更不能生编乱造、牵强附会。其次,相较于旧方志,新方志中表格和数据的大量运用有非常好的一面,比文字表述更精确,但是如果运用不好或错误就会给志书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这一点也是需要编纂人员要注意的。要反复计算,并彻底消灭分项和总项间的矛盾、文章和表格间的矛盾,不能出现前后不一、上下矛盾的问题。
三是要高度重视图的运用。旧志中时常会出现手绘的示意图,其中有城区图、街区店面分布图、寺庙示意图等等,给大家留下了许多直观的影像。但是就目前出版的志书来看,图并不多,甚至有些完全没有图,这个对留存历史文化很不利。其实,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制图变得更容易,许多都可以通过电脑来完成,建议除一张区域图外,应尽量多增加一些特色图,例如:可以有水利图、地质图、成陆图、集镇示意图、交通图、自然村分布图等等。同时,要多拍摄一些反映地方特色的照片,这是最原始、最直观的记录,相比文字更具历史价值。照片要注意标注拍摄时间。2012年10月,由凤凰出版社出版的张家港市《乐余镇志》专门用7个版面拍摄了地方小吃撒子、脆饼、汤团、馄饨和地方特色烧法的羊肉、蚌肉青菜等地方特色食品,本人觉得非常好,让人看了不禁感觉食指大动,充分反映了当地居民的民风。这是现代新方志更高于旧方志的地方。
四是要高度重视杂文的收集。作为镇村一级的志书,本身就更贴近民生,本人认为,许多奇闻轶事、乡情传说、山歌戏曲、民间说唱等,有代表性的都可以收录到志书中,作为正志的补充,有些可以用附、专记及志余等形式出现,志余的分量可以适当提高。有许多历代相传的制作工艺等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具有特定意义,要尽量广征博采。现在许多地方企业要申请百年老字号,一些地方农产品要申请地理商标都是要在地方志上找到依据才算有效,所以如果志书能很好地记载,尤其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镇村志工作涉及面广、工程浩大,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历史由人来创造,也要由人来书写和记录,在盛世修志的今天,一则要下定决心编,二则要编好编细编出特色,要量质并举,不要为编纂而编纂,要本着负责的态度真正给后人留下宝贵财富。
(作者:江苏省张家港市委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提要:镇村志在抓抢救性编纂的同时,要确保质量。首先要得到领导重视,要系统规划和广泛发动;其次要配备合适的人才。核心是县(区)一级地方志部门要加强管理。编纂中要注意四方面:一是要高度重视纲目的修订;二是要高度重视文字和数据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三是要高度重视图的运用;四是要高度重视杂文的收集。
关键词:镇村志 量质并举
镇村志作为地方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可以记录传承乡土社会的风俗人情,另一方面又能为社会学研究保存第一手资料,其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不可低估,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各级地方志部门和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镇村志的编纂工作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许多在新型农村建设中将要被合并的镇村,都在抢救性地组织编纂镇村志,以免历史资料的流失,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但从目前出版的志书来看,抢救性保存的“抢”字显现的比较突出。数量上去了,质量却参差不齐。
为确保质量,首先还是要领导重视。虽然看上去领导重视这句话已经是老生常谈了,许多地方领导也都表态肯定支持,但是因为对修志的不了解,以为出本书很容易,往往考虑就不是很周到,许多领导都会问一个外行的问题,一年可以出书了吧?许多时候大家都会认为简单地请两三个人忙两年应该足够出书了,对修志的难度和时间把握不到位,导致一开始就预算失误,有很多地方就会出现虎头蛇尾草草收场的格局,甚至有一些地方最后因为领导调动更迭等原因导致虽做了前期大量准备工作,最后班子解散功败垂成。所以系统规划很重要。特别是分管领导一定要有一个地方志编纂不是一蹴而就的概念。领导重视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广泛发动。领导不是交代几个人干就OK了,要从镇和村政府的层面做好大力宣传,让本地方的单位、人员甚至于家家户户都了解和关心修志工作。俗话说的好“众手成志”,只有大家共同参与提供资料,该镇村志才会有价值。
其次,人员配备很关键。有很多地方的同志都认为,要搞地方志肯定要请年纪大的,年轻的不了解情况不行。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选人最主要还是要看本质,德行很关键。然后,是要多方面人才,老中青结合最好。老同志经验足、了解地方历史情况,但有时容易思维定式,对新方志体例把握可能不一定很好;新同志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学习能力强,但缺乏历史沉淀,新老结合可以达到互补。不过无论是何种人才,都不可能了解和涵盖地方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情况,所以肯钻研、肯学习、肯下功夫的同志才是写镇村志最需要的人才。
再次,起核心作用的是当地的县(区)一级地方志部门。为什么这么说?目前全国最基层的地方志部门只有县(区)一级才有,镇村一级是不配备的,虽然各镇村专门聘请了人来修志,但是这些同志大多对地方志的体例和要求不了解,所以要想拥有一本高质量的镇村志,就需要县(区)地方志部门重视做好培训、指导和审稿工作,连带出版也要给予必要的帮助。可是目前很多地方地方志部门因为人员有限、精力有限,本身又有繁重的县(区)一级志书编纂的任务,导致对镇村指导培训不到位,或者没有时间给予必要的审稿,造成镇村志质量不能达到地方志合格志书的要求,这也给各地方志部门提出了新要求。各方志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镇村志工作。作为一个地方的地方志工作部门,它无疑首先是研究部门,但同时也是一个管理部门,国家严格要求方志书籍的出版必须要有当地地方志部门的审核通过意见,从这一点上就看出基层地方志部门的工作要求,对镇村志的管理必须毫不动摇。我们可以采取集中培训、定期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来提高镇村志编纂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也建议要从源头抓起,要把管理工作贯穿整个镇村志编纂始终,不要到最后终审才发现问题,照成相关镇村人力、物力的大量损失。
有了大家的齐抓共管,镇村志的质量才会有所保障。而想要编出一本精品志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从历年参与审核志稿的经历中,我得出以下几点:
一是要高度重视纲目的修订。纲目是志书体例的具体化。假如把志书比作一座大厦,把体例比作总体规划,那么纲目便是这座大厦的设计蓝图。纲目设计优劣,关系着整个修志工作的成败。相对其他类别的志书,镇村志的纲目设计应更具灵活性。首先,灵活性不是不要规范,不能忘却志书的根本,横排竖写,部类划分必须统一,不能出现大小混乱分类,也不能只注重写一类或某几类而忽略一些其他类别的内容。在这一点上可以总结参考同级和上一级的优秀志书。其次,在不违背大的体例框架的基础上,每部镇村志更重要的是应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一者是各地风貌不同,作为最基本的细胞,也应该更贴近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对于民俗、自然村等要详写,地域特色要突出反映。特别是在县级以上志书中不能有效反映的家庭生活类要更充实,不能让镇村志变成市志和县(区)志的翻版。
二是要高度重视文字和数据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个人认为,因为镇村志毕竟不是专业人员在编修,相对来说对志书文字要求可以适当放宽些。但是这个宽必须有一定的限度。首先,志书字数控制多少倒不是非常重要,文字提炼也可以不到位,有一些口语化的词语出现都是可行的,但是一定不能出原则性问题。何为原则问题?一是要把握政治性。二是要注重真实性。这些在已出版的志书中失败的例子很多,我就不一一举例说明。所以,出版社和当地地方志部门把关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这把关都是外部的,内部作为编纂人员必须要注意志书资料来源的可靠性,要反复考证,不能出现道听途说的都变成白纸黑字,更不能生编乱造、牵强附会。其次,相较于旧方志,新方志中表格和数据的大量运用有非常好的一面,比文字表述更精确,但是如果运用不好或错误就会给志书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这一点也是需要编纂人员要注意的。要反复计算,并彻底消灭分项和总项间的矛盾、文章和表格间的矛盾,不能出现前后不一、上下矛盾的问题。
三是要高度重视图的运用。旧志中时常会出现手绘的示意图,其中有城区图、街区店面分布图、寺庙示意图等等,给大家留下了许多直观的影像。但是就目前出版的志书来看,图并不多,甚至有些完全没有图,这个对留存历史文化很不利。其实,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制图变得更容易,许多都可以通过电脑来完成,建议除一张区域图外,应尽量多增加一些特色图,例如:可以有水利图、地质图、成陆图、集镇示意图、交通图、自然村分布图等等。同时,要多拍摄一些反映地方特色的照片,这是最原始、最直观的记录,相比文字更具历史价值。照片要注意标注拍摄时间。2012年10月,由凤凰出版社出版的张家港市《乐余镇志》专门用7个版面拍摄了地方小吃撒子、脆饼、汤团、馄饨和地方特色烧法的羊肉、蚌肉青菜等地方特色食品,本人觉得非常好,让人看了不禁感觉食指大动,充分反映了当地居民的民风。这是现代新方志更高于旧方志的地方。
四是要高度重视杂文的收集。作为镇村一级的志书,本身就更贴近民生,本人认为,许多奇闻轶事、乡情传说、山歌戏曲、民间说唱等,有代表性的都可以收录到志书中,作为正志的补充,有些可以用附、专记及志余等形式出现,志余的分量可以适当提高。有许多历代相传的制作工艺等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具有特定意义,要尽量广征博采。现在许多地方企业要申请百年老字号,一些地方农产品要申请地理商标都是要在地方志上找到依据才算有效,所以如果志书能很好地记载,尤其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镇村志工作涉及面广、工程浩大,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历史由人来创造,也要由人来书写和记录,在盛世修志的今天,一则要下定决心编,二则要编好编细编出特色,要量质并举,不要为编纂而编纂,要本着负责的态度真正给后人留下宝贵财富。
(作者:江苏省张家港市委党史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