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我喜欢文字,酷爱文学。为了实现文学梦想曾经穿行于各个网站,发表建立个人文集。羡慕那些能写出充满诗情画意的作者,与之相比,总觉得自己发表的文字肤浅,难以表达内心深处的感知和情感。为了提高写作水平品读过许多精品美文,可感觉自己如僵化的茧中之蛹,突破不了那层层束缚,痛苦渴望能借外力助我羽化成蝶。
2012年,我的一篇小说被刊登在《扎赉诺尔文艺》创刊上。首发式上,当我翻开散发墨香的文字,好像有阵清风迎面吹来,清新的版面深深地吸引了我,热烈的文字感染了我,充满浓郁的乡土气味令我陶醉。井然有序的会场充满着热情洋溢的文学氛围,让我流连忘返。
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与谁同行,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周围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我有幸成为了扎赉诺尔文协协会,呼伦贝尔盟文联协会中的一员。并踊跃参加‘扎赉诺尔猛犸论坛’。置身于人才济济猛犸沙龙后,结识了许多循循善诱的老师和诲人不倦的前辈。他们对文学无怨无悔的执着精神打动了我,由衷地敬佩他们对文学锲而不舍的热爱,同时感悟着他们几十载呕心沥血,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著书的艰辛。从他们身上我学到的不仅是文字还有人生。
在我这一生当中,从来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离开过,被赞誉为草原珠玑、人杰地灵、乌金故地的扎赉诺尔,但是,我又似乎总是觉得她离我是那么地遥远,遥远到我看不见她的沧桑身影,触摸不到她的柔润肌肤,感受不到她的如兰气息,以至于多年写作生涯中,笔融从未触及探寻这片古老神奇而又美丽富饶的土地。
有人说,秋天是色彩斑斓的画卷,是写不尽的诗章、唱不尽的欢歌。秋天是汗水凝成的硕果,是辛勤耕耘的足迹,是天高云清的洁净,是花团锦簇的繁荣,是美梦成真的雀跃。
八月的秋天,对我而言是收获喜悦的季节,作为扎赉诺尔本土文学爱好者参加了《内蒙古十七届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民族文学创作笔会暨扎赉诺尔首届“猛犸论坛”。会上聆听了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著名作家蒋子龙,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闫晶明的精彩讲座。并与来自内蒙古各少数民族作家进行了文学创作探讨与交流,听了与会作者精彩纷呈的文笔论坛,让我如醐醍灌顶受益匪浅。
可以说,是全区“三少”民族笔会扎赉诺尔首届“猛犸论坛”指引着我,是扎赉诺尔文化成果激励着我,给了我前行的巨大动力。我便尝试着走进扎赉诺尔,去亲近它。尽管这么些年以来,我一直生活在扎赉诺尔,也曾经历了扎赉诺尔无尽的风风雨雨,见证了扎赉诺尔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但是,我只能说的是,我的身体在扎赉诺尔,而我的心,却依旧游走在扎赉诺尔文化边缘,对她没有过深切的了解,缺失了理性的认知。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为了修正我的视角与视点,还为了报答那些曾经无私帮助我的人们,终于找准了一个属于我的文学发展方向,那就是从扎赉诺尔人文深处,去找她一路走来的历史足迹,寻着那些足迹,在人文深处中真实地找到她的客观存在,用理性的认知证明她感性的存在,这就是扎赉诺尔渊源的文化。
基于以上的原因,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阅读一些有关扎赉诺尔的历史文献与文集,努力去了解一些与扎赉诺尔产生过交集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传纪与史略,以期通过对历史文化名人的解读,来阐述历史扎赉诺尔脉络,以期呈现给人们文化的扎赉诺尔,文学扎赉诺尔。
传说,是我国一种悠久的文学遗产,是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借我手中的《扎赉诺尔传说》这本书,希望大家能跟着我一起踩着文字的脚步,随同我一起到扎赉诺尔的人文深处,探寻扎赉诺尔历史文化的足迹。当我们翻开《扎赉诺尔传说》,依次翻看呈现给读者是扎赉诺尔万年历史文化传承、千年草原文明、百年矿山历史的一个个神奇的故事,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当你品味过书中那些启迪人们智慧妙趣横生的故事,让人感悟发掘故事背后蕴含着深层文化内涵。当我们一页一页地掀开版式设计优雅,装裱精美的《印象扎赉诺尔》,赫然地看到现代城市靓丽清晰的身形,扎赉诺尔沧桑百年与历史巨变令人震撼。
翻开《扎赉诺尔区志》历史的长卷,开始上溯下行,开展广泛的探索与探究。【清】宋小濂,(1860-1926),字友梅。在巡行呼伦湖时作了达赉湖晚行:“平原衰草接天荒,夐绝人烟见雁行。湖气远涵斜日炎,边风秋狭逆风凉。泛舟室建怀雄略,饮马胪朐有战场。今古兴衰难预料,停车欲话暮苍茫”。【民国】林传甲,过扎兰诺尔驿:“夜雪呼伦过,边风破小寒。冰攒溪水合,履响叶声乾。矿产天然富,人工极大观。貂裘车上拥,犹觉客衣单”。经典的诗章,为我们镌刻下了——呼伦湖,这么一个响亮而又珠光璀璨,星辉闪耀的名字。近代文学界泰斗老舍一首达赉湖:“丘原青未了,白鸥翔紫塞。又到绿波前,碧浪映霞天。湖阔三江水,回望满洲里,鱼肥佰草泉,边疆最北边”。为呼伦湖又添上了自然景观浓重的笔墨。以及来自国家领导人和八方的文人墨客,他们用经典的文字,文化的精神和永恒的力量,托举起了呼伦湖,指引我们寻觅扎赉诺尔文化的入口。 穿过时空隧道,一群人从远古走来,他们身上披挂着兽皮,手里拿着经过人工打磨尖削御敌用的各种形状的石器,粗犷高大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成为他们狩猎赖以生存地对象。
从扎赉诺尔地层中发掘的人骨化石及各种石器陶片骨针骨鱼叉及动物遗骨。被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中国旧石器考古学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的奠基人、中国人类创始人之一,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者裴文中先生命名为“扎赉诺尔人”。
古人类学者林一璞先生在《扎赉诺尔中石器时代遗址》中指出:“中国远古的文明在20世纪提出的仰韶文化及其后发现的许多文化都未能超过扎赉诺尔发现陶片的时代,达到年代为一万一千四百年前的,截至目前,唯有扎赉诺尔中石器时代遗址一处,中国最远古的文明是从扎赉诺尔起源的”。是远古的“扎赉诺尔人”点燃了古人类文明的曙光。
千万年的历史长河中,动物生态的演变也为人类文明史上增添了更加灿烂的文化。露天煤矿出土的猛犸化石,论证了扎赉诺尔是猛犸的故乡。
近年来发掘出一个古战场的遗址,据考古学专家鉴定,这是西汉元狩年间,西汉与匈奴交战的遗址。在美丽的扎赉诺尔,这片古老神奇富饶的土地上,到处流传着达兰鄂木河辽代古城铁马倒戈动人心弦的传奇故事。纵观历史,远去的拓跋鲜卑留下了一座座墓碑遗址,见证了他们曾经漂泊生活过的遗迹。
扎赉诺尔人创造了人类历史,留给后人远古文化。2013年,“扎赉诺尔文化”,它独具风采,正式获批为内蒙古文联‘一旗一品’,“扎赉诺尔文化”作为文化品牌,对于弘扬和传承扎赉诺尔文化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挖掘和粗略的研究之后,终于让我在扎赉诺尔文化中,做了一回扎赉诺尔文化梦,真正地让我心回归,找到了一个可以停靠的湾港。
我领悟到了,我的根深深地埋在了扎赉诺尔,文学梦根植在扎赉诺尔文化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
(作者: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扎赉诺尔区档案史志局)
我喜欢文字,酷爱文学。为了实现文学梦想曾经穿行于各个网站,发表建立个人文集。羡慕那些能写出充满诗情画意的作者,与之相比,总觉得自己发表的文字肤浅,难以表达内心深处的感知和情感。为了提高写作水平品读过许多精品美文,可感觉自己如僵化的茧中之蛹,突破不了那层层束缚,痛苦渴望能借外力助我羽化成蝶。
2012年,我的一篇小说被刊登在《扎赉诺尔文艺》创刊上。首发式上,当我翻开散发墨香的文字,好像有阵清风迎面吹来,清新的版面深深地吸引了我,热烈的文字感染了我,充满浓郁的乡土气味令我陶醉。井然有序的会场充满着热情洋溢的文学氛围,让我流连忘返。
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与谁同行,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周围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我有幸成为了扎赉诺尔文协协会,呼伦贝尔盟文联协会中的一员。并踊跃参加‘扎赉诺尔猛犸论坛’。置身于人才济济猛犸沙龙后,结识了许多循循善诱的老师和诲人不倦的前辈。他们对文学无怨无悔的执着精神打动了我,由衷地敬佩他们对文学锲而不舍的热爱,同时感悟着他们几十载呕心沥血,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著书的艰辛。从他们身上我学到的不仅是文字还有人生。
在我这一生当中,从来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离开过,被赞誉为草原珠玑、人杰地灵、乌金故地的扎赉诺尔,但是,我又似乎总是觉得她离我是那么地遥远,遥远到我看不见她的沧桑身影,触摸不到她的柔润肌肤,感受不到她的如兰气息,以至于多年写作生涯中,笔融从未触及探寻这片古老神奇而又美丽富饶的土地。
有人说,秋天是色彩斑斓的画卷,是写不尽的诗章、唱不尽的欢歌。秋天是汗水凝成的硕果,是辛勤耕耘的足迹,是天高云清的洁净,是花团锦簇的繁荣,是美梦成真的雀跃。
八月的秋天,对我而言是收获喜悦的季节,作为扎赉诺尔本土文学爱好者参加了《内蒙古十七届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民族文学创作笔会暨扎赉诺尔首届“猛犸论坛”。会上聆听了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著名作家蒋子龙,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闫晶明的精彩讲座。并与来自内蒙古各少数民族作家进行了文学创作探讨与交流,听了与会作者精彩纷呈的文笔论坛,让我如醐醍灌顶受益匪浅。
可以说,是全区“三少”民族笔会扎赉诺尔首届“猛犸论坛”指引着我,是扎赉诺尔文化成果激励着我,给了我前行的巨大动力。我便尝试着走进扎赉诺尔,去亲近它。尽管这么些年以来,我一直生活在扎赉诺尔,也曾经历了扎赉诺尔无尽的风风雨雨,见证了扎赉诺尔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但是,我只能说的是,我的身体在扎赉诺尔,而我的心,却依旧游走在扎赉诺尔文化边缘,对她没有过深切的了解,缺失了理性的认知。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为了修正我的视角与视点,还为了报答那些曾经无私帮助我的人们,终于找准了一个属于我的文学发展方向,那就是从扎赉诺尔人文深处,去找她一路走来的历史足迹,寻着那些足迹,在人文深处中真实地找到她的客观存在,用理性的认知证明她感性的存在,这就是扎赉诺尔渊源的文化。
基于以上的原因,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阅读一些有关扎赉诺尔的历史文献与文集,努力去了解一些与扎赉诺尔产生过交集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传纪与史略,以期通过对历史文化名人的解读,来阐述历史扎赉诺尔脉络,以期呈现给人们文化的扎赉诺尔,文学扎赉诺尔。
传说,是我国一种悠久的文学遗产,是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借我手中的《扎赉诺尔传说》这本书,希望大家能跟着我一起踩着文字的脚步,随同我一起到扎赉诺尔的人文深处,探寻扎赉诺尔历史文化的足迹。当我们翻开《扎赉诺尔传说》,依次翻看呈现给读者是扎赉诺尔万年历史文化传承、千年草原文明、百年矿山历史的一个个神奇的故事,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当你品味过书中那些启迪人们智慧妙趣横生的故事,让人感悟发掘故事背后蕴含着深层文化内涵。当我们一页一页地掀开版式设计优雅,装裱精美的《印象扎赉诺尔》,赫然地看到现代城市靓丽清晰的身形,扎赉诺尔沧桑百年与历史巨变令人震撼。
翻开《扎赉诺尔区志》历史的长卷,开始上溯下行,开展广泛的探索与探究。【清】宋小濂,(1860-1926),字友梅。在巡行呼伦湖时作了达赉湖晚行:“平原衰草接天荒,夐绝人烟见雁行。湖气远涵斜日炎,边风秋狭逆风凉。泛舟室建怀雄略,饮马胪朐有战场。今古兴衰难预料,停车欲话暮苍茫”。【民国】林传甲,过扎兰诺尔驿:“夜雪呼伦过,边风破小寒。冰攒溪水合,履响叶声乾。矿产天然富,人工极大观。貂裘车上拥,犹觉客衣单”。经典的诗章,为我们镌刻下了——呼伦湖,这么一个响亮而又珠光璀璨,星辉闪耀的名字。近代文学界泰斗老舍一首达赉湖:“丘原青未了,白鸥翔紫塞。又到绿波前,碧浪映霞天。湖阔三江水,回望满洲里,鱼肥佰草泉,边疆最北边”。为呼伦湖又添上了自然景观浓重的笔墨。以及来自国家领导人和八方的文人墨客,他们用经典的文字,文化的精神和永恒的力量,托举起了呼伦湖,指引我们寻觅扎赉诺尔文化的入口。 穿过时空隧道,一群人从远古走来,他们身上披挂着兽皮,手里拿着经过人工打磨尖削御敌用的各种形状的石器,粗犷高大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成为他们狩猎赖以生存地对象。
从扎赉诺尔地层中发掘的人骨化石及各种石器陶片骨针骨鱼叉及动物遗骨。被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中国旧石器考古学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的奠基人、中国人类创始人之一,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者裴文中先生命名为“扎赉诺尔人”。
古人类学者林一璞先生在《扎赉诺尔中石器时代遗址》中指出:“中国远古的文明在20世纪提出的仰韶文化及其后发现的许多文化都未能超过扎赉诺尔发现陶片的时代,达到年代为一万一千四百年前的,截至目前,唯有扎赉诺尔中石器时代遗址一处,中国最远古的文明是从扎赉诺尔起源的”。是远古的“扎赉诺尔人”点燃了古人类文明的曙光。
千万年的历史长河中,动物生态的演变也为人类文明史上增添了更加灿烂的文化。露天煤矿出土的猛犸化石,论证了扎赉诺尔是猛犸的故乡。
近年来发掘出一个古战场的遗址,据考古学专家鉴定,这是西汉元狩年间,西汉与匈奴交战的遗址。在美丽的扎赉诺尔,这片古老神奇富饶的土地上,到处流传着达兰鄂木河辽代古城铁马倒戈动人心弦的传奇故事。纵观历史,远去的拓跋鲜卑留下了一座座墓碑遗址,见证了他们曾经漂泊生活过的遗迹。
扎赉诺尔人创造了人类历史,留给后人远古文化。2013年,“扎赉诺尔文化”,它独具风采,正式获批为内蒙古文联‘一旗一品’,“扎赉诺尔文化”作为文化品牌,对于弘扬和传承扎赉诺尔文化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挖掘和粗略的研究之后,终于让我在扎赉诺尔文化中,做了一回扎赉诺尔文化梦,真正地让我心回归,找到了一个可以停靠的湾港。
我领悟到了,我的根深深地埋在了扎赉诺尔,文学梦根植在扎赉诺尔文化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
(作者: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扎赉诺尔区档案史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