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在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春节即将到来之际,凝结着中国人的生命意识、伦理情感、审美情趣,展示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年味也愈来愈浓。
春节,在民间通俗的说法就是过年。从广义上说,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段时间,狭义上则指正月初一这一天。“年”的来历,与古代传说中一种叫“年”的怪兽有关。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长年深居海底,一到除夕就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传说是一位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老人,用红色、火光和炸响制服了年兽。从此,对联、灯笼和鞭炮,就成为家家户户过年时的三大法宝。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义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物的生产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春节的意义应该含有两个部分,其一是春天的来临,其二是历法上旧岁新年的交替。而后一个意义指的就是“过年”。中国历代新年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的月(十二月)为正月,秦朝以十月为正月。汉武帝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末年。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起始,也为新年。但民间仍按传统沿用夏历过传统新年。有鉴于此,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
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新年的时间虽几经变化,最终定于夏历岁首称“春节”,其含义是:在夏商时代产生的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12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夏历作为一种阴阳合历,它的制订是兼顾太阳和太阴(月亮)的运行情况。中国是个农耕社会,农业是立国之本,因此历法必须为农业提供可靠的依循。所以自汉代以后,最能够顺应农时的夏历被恢复,并且一直沿用至今。春节这一天处在24节气的“立春”时段,这一段时间,春阳萌动,万物复苏。这体现了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追求阴阳调和的传统文化。阴阳和谐。春节的源起和演变历史,都与农业文明息息相关。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
春节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在几千年农耕生活中,人的生活与自然节律一致,讲求节气、顺天守时。年,既是大自然寒冬将尽之时,也是人们生活的新起点。人们自然要把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通过年俗表达出来。它体现出中国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气候节律的和谐共振,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思想最鲜明地体现。
在春节长期流传过程中,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约定,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
春节的传统习俗很多,每项庆典和习俗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比如,在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祭灶”习俗,民间俗称过小年。灶是家的象征。传说道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这至少内隐着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反映出中国“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二是折射出中国古代特殊的人神关系,人化的神是通达人情的;三是它是中国古代世俗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映,表现普通人对皇帝及其基层官员的敬畏,从中可以窥见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影子。再比如,贴春联,贴年画,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和喜气洋洋的年画,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和年画,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在俗背后,其实都隐含着一个文化的内涵——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期盼,对理想生存状态的渴望。春节的高潮是除夕和初一,除夕守岁、吃饺子,初一放爆竹等。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顾名思义,就是守候新岁。守岁不仅要吃年夜饭,还要饮屠苏酒,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
从古到今,守岁都包含着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意思。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而“祟”是一种凶猛的怪物,长辈的守岁也是守卫孩子的平安,并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除夕子夜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当子正初交时,人们开始燃放爆竹。其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迎接财神。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春节拜年是人伦道德的体现。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宗族长辈拜年,新年后给亲戚拜年,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表面看来,繁文缛节,不胜其烦。但是这互拜之间,长幼尊卑等基本人伦关系与相关的道德规范就得到重新确认,这是伦理道德建立的象征。另外,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当今信息社会,拜年的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传统拜年形式虽然在沿袭,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上拜年等新兴拜年方式也愈来愈时兴。时代在变化,拜年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现在,许多单位往往在新年举办新春团拜会,既节省了时间与物质的耗费,也增添了热闹的节日气氛。近年来,人们开始通过电话拜年、电子邮件拜年,短信,微信、易信等形式拜年,这些方式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节奏。特别是短信拜年把拜年内容与奇思妙想的文采、真诚幽默的情感巧妙精致地结合,形成拜年民俗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春节的喜气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历来有“闹元宵”之说。元宵节期间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对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古老的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灯会、唱戏等,各种声势浩大的欢庆娱乐活动洋溢着民间狂欢精神。在有序的公共庆贺活动中,增进了民众的公共意识、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情结,是一种文化符号,有其特殊文化价值:首先,在时间的选择上,我们的祖先根据自己独有的“阴阳和谐”观念,发现了阴阳双方重新结合日子的价值意义——开端。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春节的全部传统意义都是围绕着“开端”而存在的:它象征着新时间的开始,象征着人类文化生活的开端,象征着人生新的生活的开端。其次,春节期间,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族别,全世界的华人都在这个时间段自觉自愿地共同欢度节日,充分体现了和而不同、相容共处的大团圆。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超越政治、超越阶级、甚至超越国界的民俗节日,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全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再次,“家”的观念、寻根意识和乡土意识在春节文化中表现得极为突出。中国文化中具有“家、国、天下”的整体观,就像歌中所唱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人们在对家深深的依恋中,衍生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家和万事兴,家庭的团圆和祥和,是构成“四海一家”的社会和谐的根基,对乡土和家国的深情眷恋是升华为爱国主义情感的思想基础,这正是中国社会生长力之所在。春节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从教育的视角来看,我觉得春节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教育意义在于;春节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它对我们每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每年经历一次春节,实际上是一次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传统文化教育,春节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和文化”,是中国人伦理、道德教育的大课堂。面对精神世界的浮躁、压抑,人们的内心深处更加渴望返璞归真,渴望亲切宽容的氛围,春节民俗所传达的亲情、和善、关爱和温馨,作为一种文化软力量,是对人们心灵的一种慰藉,精神的一种净化。
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高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春节文化内涵有被稀释、淡化的现象。这其中有社会进步的因素,比如:物质财富的丰富,对年的期盼没有过去强烈了;邻里互助变成了物业管理,公民意识取代了宗族提携的意识,农耕社会中亲情脉脉的关系发生松动。但从根本上来说,年味儿的变淡是社会生活发生整体结构性变化的结果。另一方面,“年味儿变淡了”也与传统文化精神的淡化不无关系。从“文革”破“四旧”开始,许多传统的东西都被当做“封资修”批判,春节许多习俗、仪式为“四旧”抛弃了,加之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对物质的片面追求等因素,造成人们年节观念的淡化。现在许多青年感觉春节“太折腾人”,礼俗繁琐,规矩太多;部分中年人则感觉送礼物、给压岁钱等花销太大,不堪重负。这种负面意见的产生要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年俗本身没有顺应社会变迁而进行必要的革新,因此要进行必要的调适,使之具有足够强的现代性。另一方面,现代人们有意无意附加给春节一些不好的东西。例如,压岁钱本来就是象征性,表达长辈的慈爱。结果小学生开学后互相攀比,看谁收到的压岁钱多,压岁钱少的娃娃就感到没面子,这样压岁钱数额在攀比中猛增,既造成长辈的负担,又是对孩子的不良诱惑,失去了长辈表示慈爱的本来意义。文化总是要发展的,传统文化只有适应现代生活的发展,它才能够得到延续。春节民俗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实现现代转型。
春节民俗的现代转型首先要尊重既有的节日文化传统,这样才能得到人民最大限度地认同和响应。同时,要创造性地加以转换,使之适应现代国家制度,适应现代生活方式。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电视春节联欢晚会,为守岁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专门的娱乐节目,体现了对于春节守岁习俗的尊重,得到人民的喜爱。当然,外部干预还应有更为系统成套的措施,需要经济和各种艺术门类、文化产业、文化活动的强力支撑。从整体上说,我们应促进提升传统文化在现代主流文化中的地位,增强民众文化自觉意识。比如,解决青少年对春节文化认知问题,使学生了解各个习俗背后的内涵,让春节如基因一样融入青少年记忆和血液之中,营造有利于传统节日兴盛的人文环境。当然,传承传统文化还需要结合当下时代特色,结合当下的流行时尚、区域特色,创造新的能为更多人接受的年俗文化。在物质基础日臻丰厚的当下,过年的形式也应该日益丰富起来。除了会餐、打牌、游园等过年方式,应该融年味、地域味、文化味于一体。例如:编写春节习俗有关的黑板报、广播稿,使人们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在大门上悬挂大红灯笼、书写辞旧迎新的春联等。通过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猜谜语、组织诗歌散文征文和演讲比赛等活动,寓文化知识学习于游乐之中。让它放射出浓郁的时代光芒,辉映当代中国社会生活!
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自然会产生许多新的年俗习惯,但是无论新旧都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体现了过节的文化气氛。人们可以从春节习俗的潜移默化的变迁中,体会到了城乡居民的生活由“贫穷”到“富足”的沧桑巨变,感受到了伟大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步步走向繁荣发展的铿锵足迹。
(作者: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街道银行公寓东2单元4楼东户)
在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春节即将到来之际,凝结着中国人的生命意识、伦理情感、审美情趣,展示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年味也愈来愈浓。
春节,在民间通俗的说法就是过年。从广义上说,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段时间,狭义上则指正月初一这一天。“年”的来历,与古代传说中一种叫“年”的怪兽有关。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长年深居海底,一到除夕就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传说是一位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老人,用红色、火光和炸响制服了年兽。从此,对联、灯笼和鞭炮,就成为家家户户过年时的三大法宝。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义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物的生产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春节的意义应该含有两个部分,其一是春天的来临,其二是历法上旧岁新年的交替。而后一个意义指的就是“过年”。中国历代新年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的月(十二月)为正月,秦朝以十月为正月。汉武帝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末年。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起始,也为新年。但民间仍按传统沿用夏历过传统新年。有鉴于此,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
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新年的时间虽几经变化,最终定于夏历岁首称“春节”,其含义是:在夏商时代产生的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12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夏历作为一种阴阳合历,它的制订是兼顾太阳和太阴(月亮)的运行情况。中国是个农耕社会,农业是立国之本,因此历法必须为农业提供可靠的依循。所以自汉代以后,最能够顺应农时的夏历被恢复,并且一直沿用至今。春节这一天处在24节气的“立春”时段,这一段时间,春阳萌动,万物复苏。这体现了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追求阴阳调和的传统文化。阴阳和谐。春节的源起和演变历史,都与农业文明息息相关。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
春节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在几千年农耕生活中,人的生活与自然节律一致,讲求节气、顺天守时。年,既是大自然寒冬将尽之时,也是人们生活的新起点。人们自然要把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通过年俗表达出来。它体现出中国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气候节律的和谐共振,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思想最鲜明地体现。
在春节长期流传过程中,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约定,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
春节的传统习俗很多,每项庆典和习俗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比如,在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祭灶”习俗,民间俗称过小年。灶是家的象征。传说道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这至少内隐着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反映出中国“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二是折射出中国古代特殊的人神关系,人化的神是通达人情的;三是它是中国古代世俗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映,表现普通人对皇帝及其基层官员的敬畏,从中可以窥见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影子。再比如,贴春联,贴年画,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和喜气洋洋的年画,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和年画,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在俗背后,其实都隐含着一个文化的内涵——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期盼,对理想生存状态的渴望。春节的高潮是除夕和初一,除夕守岁、吃饺子,初一放爆竹等。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顾名思义,就是守候新岁。守岁不仅要吃年夜饭,还要饮屠苏酒,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
从古到今,守岁都包含着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意思。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而“祟”是一种凶猛的怪物,长辈的守岁也是守卫孩子的平安,并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除夕子夜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当子正初交时,人们开始燃放爆竹。其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迎接财神。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春节拜年是人伦道德的体现。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宗族长辈拜年,新年后给亲戚拜年,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表面看来,繁文缛节,不胜其烦。但是这互拜之间,长幼尊卑等基本人伦关系与相关的道德规范就得到重新确认,这是伦理道德建立的象征。另外,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当今信息社会,拜年的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传统拜年形式虽然在沿袭,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上拜年等新兴拜年方式也愈来愈时兴。时代在变化,拜年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现在,许多单位往往在新年举办新春团拜会,既节省了时间与物质的耗费,也增添了热闹的节日气氛。近年来,人们开始通过电话拜年、电子邮件拜年,短信,微信、易信等形式拜年,这些方式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节奏。特别是短信拜年把拜年内容与奇思妙想的文采、真诚幽默的情感巧妙精致地结合,形成拜年民俗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春节的喜气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历来有“闹元宵”之说。元宵节期间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对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古老的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灯会、唱戏等,各种声势浩大的欢庆娱乐活动洋溢着民间狂欢精神。在有序的公共庆贺活动中,增进了民众的公共意识、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情结,是一种文化符号,有其特殊文化价值:首先,在时间的选择上,我们的祖先根据自己独有的“阴阳和谐”观念,发现了阴阳双方重新结合日子的价值意义——开端。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春节的全部传统意义都是围绕着“开端”而存在的:它象征着新时间的开始,象征着人类文化生活的开端,象征着人生新的生活的开端。其次,春节期间,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族别,全世界的华人都在这个时间段自觉自愿地共同欢度节日,充分体现了和而不同、相容共处的大团圆。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超越政治、超越阶级、甚至超越国界的民俗节日,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全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再次,“家”的观念、寻根意识和乡土意识在春节文化中表现得极为突出。中国文化中具有“家、国、天下”的整体观,就像歌中所唱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人们在对家深深的依恋中,衍生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家和万事兴,家庭的团圆和祥和,是构成“四海一家”的社会和谐的根基,对乡土和家国的深情眷恋是升华为爱国主义情感的思想基础,这正是中国社会生长力之所在。春节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从教育的视角来看,我觉得春节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教育意义在于;春节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它对我们每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每年经历一次春节,实际上是一次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传统文化教育,春节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和文化”,是中国人伦理、道德教育的大课堂。面对精神世界的浮躁、压抑,人们的内心深处更加渴望返璞归真,渴望亲切宽容的氛围,春节民俗所传达的亲情、和善、关爱和温馨,作为一种文化软力量,是对人们心灵的一种慰藉,精神的一种净化。
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高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春节文化内涵有被稀释、淡化的现象。这其中有社会进步的因素,比如:物质财富的丰富,对年的期盼没有过去强烈了;邻里互助变成了物业管理,公民意识取代了宗族提携的意识,农耕社会中亲情脉脉的关系发生松动。但从根本上来说,年味儿的变淡是社会生活发生整体结构性变化的结果。另一方面,“年味儿变淡了”也与传统文化精神的淡化不无关系。从“文革”破“四旧”开始,许多传统的东西都被当做“封资修”批判,春节许多习俗、仪式为“四旧”抛弃了,加之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对物质的片面追求等因素,造成人们年节观念的淡化。现在许多青年感觉春节“太折腾人”,礼俗繁琐,规矩太多;部分中年人则感觉送礼物、给压岁钱等花销太大,不堪重负。这种负面意见的产生要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年俗本身没有顺应社会变迁而进行必要的革新,因此要进行必要的调适,使之具有足够强的现代性。另一方面,现代人们有意无意附加给春节一些不好的东西。例如,压岁钱本来就是象征性,表达长辈的慈爱。结果小学生开学后互相攀比,看谁收到的压岁钱多,压岁钱少的娃娃就感到没面子,这样压岁钱数额在攀比中猛增,既造成长辈的负担,又是对孩子的不良诱惑,失去了长辈表示慈爱的本来意义。文化总是要发展的,传统文化只有适应现代生活的发展,它才能够得到延续。春节民俗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实现现代转型。
春节民俗的现代转型首先要尊重既有的节日文化传统,这样才能得到人民最大限度地认同和响应。同时,要创造性地加以转换,使之适应现代国家制度,适应现代生活方式。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电视春节联欢晚会,为守岁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专门的娱乐节目,体现了对于春节守岁习俗的尊重,得到人民的喜爱。当然,外部干预还应有更为系统成套的措施,需要经济和各种艺术门类、文化产业、文化活动的强力支撑。从整体上说,我们应促进提升传统文化在现代主流文化中的地位,增强民众文化自觉意识。比如,解决青少年对春节文化认知问题,使学生了解各个习俗背后的内涵,让春节如基因一样融入青少年记忆和血液之中,营造有利于传统节日兴盛的人文环境。当然,传承传统文化还需要结合当下时代特色,结合当下的流行时尚、区域特色,创造新的能为更多人接受的年俗文化。在物质基础日臻丰厚的当下,过年的形式也应该日益丰富起来。除了会餐、打牌、游园等过年方式,应该融年味、地域味、文化味于一体。例如:编写春节习俗有关的黑板报、广播稿,使人们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在大门上悬挂大红灯笼、书写辞旧迎新的春联等。通过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猜谜语、组织诗歌散文征文和演讲比赛等活动,寓文化知识学习于游乐之中。让它放射出浓郁的时代光芒,辉映当代中国社会生活!
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自然会产生许多新的年俗习惯,但是无论新旧都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体现了过节的文化气氛。人们可以从春节习俗的潜移默化的变迁中,体会到了城乡居民的生活由“贫穷”到“富足”的沧桑巨变,感受到了伟大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步步走向繁荣发展的铿锵足迹。
(作者: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街道银行公寓东2单元4楼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