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马祖常是元朝诗人,李陵台遗址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黑城子示范区境内。马祖常是怎么青睐于李陵台的,又怎样留下了描写李陵台附近繁华景象《车簇簇行》这首诗的呢?
马祖常出生于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是元朝鼎盛时期的官吏和诗人。出生地在光州,即今天的河南省横川县,字伯庸。其先世为西域雍古部(今新疆)贵族,聂思脱里派信徒,中国景教派,即现在的基督教。其高祖锡里吉思是金代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兵马判官,由于长居汉地,受汉文化影响极深。起名马庆祥。马庆祥崇信儒家的忠孝节义,最后为国家战死,被朝廷封为桓州(在今正蓝旗境内)刺史。金朝灭亡后,曾祖月合乃,随从元世祖忽必烈攻宋,留居河南开封,累官礼部尚书。父亲叫马润,同知漳州总管府事,移居光州,任光州监军。至于马祖常本人,在汉地长大,成长为一名满腹经纶的汉学大师。
马祖常从小聪明好学,史书记载“七岁知学,得钱即以市书”。就是说他七岁时就懂得学习,只要家里给点零花钱,就到街市上去买书。十岁时,跟随父亲到仪真(今属江苏仪征市),有一次住店,看见火烛倾倒,燃起火苗,已经烧着了墙壁。他马上用水沾湿衣服把火扑灭。事后,父亲问他为什么独自灭火而不呼救,他回答说:“火苗不大,没必要惊动大人”。由于马祖常天资聪颖,延祐元年(1314)举行科举,列乡试第一,在参加全国廷试的一百三十五人中,又在一科之首;元朝规定第一名必须是蒙古人,马祖常在元朝属于色目人,只好屈居第二。
虽然是第二名,但是他的学识早已惊动了京城。被授予应奉翰林文字、承事郎、同知制诰等官职,以后又兼任国史院编修,与大学士袁桷、王士熙等关系密切。仁宗时,丞相铁木迭儿,依仗权势,横行朝野,马祖常当时为监察御史,于是率同僚弹劾铁木迭儿十大罪状,仁宗震怒,罢免了铁木迭儿的职务。铁木迭儿官复原职后,马祖常先被贬为开平(元上都)县尹,以后又贬回老家光州。铁木迭儿死后,马祖常复职。自元英宗硕德八剌朝至顺帝朝,升任典宝少监,后任太子左赞善 ,翰林直学士、礼部尚书、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职。元顺帝(1333年)以后,他以二品官的身份退居乡里,拒受朝廷一系列新的任职,专心在家以耕读为事。卒于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年六十岁。
马祖常诗句富丽而新奇,圆密清丽,内容多制诏、应酬之作,也有部分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
马祖常作为元朝高级官吏,经常往来于上都与大都之间,并写有许多描述金莲川草原风光的诗词。《车簇簇行》就是真实的写照:“李陵台西(南)车簇簇,行人夜向滦河宿。滦河美酒斗十千,下马饮者不计钱。青旗遥遥出华表,满堂醉客俱年少。侑杯少女歌竹枝,衣上翠金光陆离。细肋沙羊成体荐,共讶高门食三县。白发从官珥笔行,毳袍冲雨桓州城。”
这首诗中描写的是离元上都不远的桓州城郊区李陵台驿站酒馆的情景。由于元帝国疆域不断扩大,各民族汇聚于元朝夏都——上都,李陵台也成了元上都至大都的必经之路,是元帝国百年来的一个大型驿站,也是利用滦河(闪电河)水,漕运粮食进入上都的必经港口,李陵台也开始人声鼎沸起来。又是诗人又是官员的马祖常在《车簇簇行》这首诗记叙了李陵台至桓州城滦河两岸的旅店、酒馆、美酒、车马、青旗、歌女、细肋沙羊、翠金、毳袍等繁华景象。
可以看出,李陵台驿站水运陆运交通发达,古驿道和滦河(闪电河)岸边是车水马龙,行路人傍晚时都来到滦河(闪电河)边消夏。只有宫殿才有的华表和青旗,也出现在这里,富丽堂皇的李陵台驿站格调和京城不相上下。街面上酒店的滦河美酒非常昂贵,但是骑着高头大马来到这里的富贵客商不计较花钱的多少。纨绔子弟在酒馆里高谈阔论,喝得是烂醉如泥。坐在他们身旁陪酒、配唱的歌妓,华丽的衣服上金银闪烁,筵席上有整只柔嫩味美的烤全羊,醇香的菜肴更是令人惊叹不已。
至治二年(1323年),铁木迭儿亡,召马祖常为翰林待制,同年,随英宗到上都,途经李陵台。想起昔日李陵将军的境遇,联想到自己的官场经历,不由的发出了“白发从官珥笔行,毳袍冲雨桓州城”。感叹自己奔波流离,壮志未酬的一生。这次与皇帝巡行,他还写下了《上京翰苑忆怀三首》:“沙草山低叫白翎,松林春雨树青春。土房通火为长炕,毡屋疏凉启小棂”,也是描写滦河附近李陵台至上都的风俗、实景、实物。
仁宗延祐以后,由于朝廷内部斗争激烈,国运不振,他多次登上李陵台,写下了《李陵台二首》“故国关河远,高台日月荒。颇闻苏属国,海上牧羝羊”;“滞林闻野祭,汉室议门诛。辛苦楼兰将,凄凉太史书”。
当然,马祖常写李陵台的诗还有很多,如“重走古驿道,再登李陵台”“君不见李陵台,白龙堆,自古战士不敢来,黄云千里雁影暗,北风裂旗马首回”等等。
马祖常最初娶常州录时判官之女索氏,后又娶河南镇守千户和尚之女怯烈氏。有子二人,任行省检校官及秘书监著作郎等职。马祖常于元顺帝时期辞官回光州定居后,又历拜江南、陕西行台中丞,马祖常以有病在身推辞,没有前往。又于淮南构筑一处房产,名石田山房,以耕读相标榜,教授《孝经》《论语》之说,同时写有大量歌咏家乡风物的佳作。诗文代表作《石田集》15卷被收入《四库全书》中。祖常崇尚儒学,曾出资赞助家乡光州郡守修孔子庙。马祖常属于汉化了的少数民族,他的民族成分,有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之说。马祖常从信仰基督到饱学儒学,崇尚汉朝将军金日殚(匈奴人),和唐朝少数民族将领,是他的民族本性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完美结合。马祖常生活在民族大融合,中国大统一的时代,在和谐发展方面,他的思想已经融合到和睦的多民族大家庭中。在元朝的皇帝中,文宗皇帝(1328)图帖睦尔也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比较重视文治,马祖常得以尽情施展自己的才能,并举贤纳谏,被文宗皇帝誉为“中原硕儒唯祖常”。
(作者: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黑城子示范区)
马祖常是元朝诗人,李陵台遗址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黑城子示范区境内。马祖常是怎么青睐于李陵台的,又怎样留下了描写李陵台附近繁华景象《车簇簇行》这首诗的呢?
马祖常出生于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是元朝鼎盛时期的官吏和诗人。出生地在光州,即今天的河南省横川县,字伯庸。其先世为西域雍古部(今新疆)贵族,聂思脱里派信徒,中国景教派,即现在的基督教。其高祖锡里吉思是金代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兵马判官,由于长居汉地,受汉文化影响极深。起名马庆祥。马庆祥崇信儒家的忠孝节义,最后为国家战死,被朝廷封为桓州(在今正蓝旗境内)刺史。金朝灭亡后,曾祖月合乃,随从元世祖忽必烈攻宋,留居河南开封,累官礼部尚书。父亲叫马润,同知漳州总管府事,移居光州,任光州监军。至于马祖常本人,在汉地长大,成长为一名满腹经纶的汉学大师。
马祖常从小聪明好学,史书记载“七岁知学,得钱即以市书”。就是说他七岁时就懂得学习,只要家里给点零花钱,就到街市上去买书。十岁时,跟随父亲到仪真(今属江苏仪征市),有一次住店,看见火烛倾倒,燃起火苗,已经烧着了墙壁。他马上用水沾湿衣服把火扑灭。事后,父亲问他为什么独自灭火而不呼救,他回答说:“火苗不大,没必要惊动大人”。由于马祖常天资聪颖,延祐元年(1314)举行科举,列乡试第一,在参加全国廷试的一百三十五人中,又在一科之首;元朝规定第一名必须是蒙古人,马祖常在元朝属于色目人,只好屈居第二。
虽然是第二名,但是他的学识早已惊动了京城。被授予应奉翰林文字、承事郎、同知制诰等官职,以后又兼任国史院编修,与大学士袁桷、王士熙等关系密切。仁宗时,丞相铁木迭儿,依仗权势,横行朝野,马祖常当时为监察御史,于是率同僚弹劾铁木迭儿十大罪状,仁宗震怒,罢免了铁木迭儿的职务。铁木迭儿官复原职后,马祖常先被贬为开平(元上都)县尹,以后又贬回老家光州。铁木迭儿死后,马祖常复职。自元英宗硕德八剌朝至顺帝朝,升任典宝少监,后任太子左赞善 ,翰林直学士、礼部尚书、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职。元顺帝(1333年)以后,他以二品官的身份退居乡里,拒受朝廷一系列新的任职,专心在家以耕读为事。卒于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年六十岁。
马祖常诗句富丽而新奇,圆密清丽,内容多制诏、应酬之作,也有部分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
马祖常作为元朝高级官吏,经常往来于上都与大都之间,并写有许多描述金莲川草原风光的诗词。《车簇簇行》就是真实的写照:“李陵台西(南)车簇簇,行人夜向滦河宿。滦河美酒斗十千,下马饮者不计钱。青旗遥遥出华表,满堂醉客俱年少。侑杯少女歌竹枝,衣上翠金光陆离。细肋沙羊成体荐,共讶高门食三县。白发从官珥笔行,毳袍冲雨桓州城。”
这首诗中描写的是离元上都不远的桓州城郊区李陵台驿站酒馆的情景。由于元帝国疆域不断扩大,各民族汇聚于元朝夏都——上都,李陵台也成了元上都至大都的必经之路,是元帝国百年来的一个大型驿站,也是利用滦河(闪电河)水,漕运粮食进入上都的必经港口,李陵台也开始人声鼎沸起来。又是诗人又是官员的马祖常在《车簇簇行》这首诗记叙了李陵台至桓州城滦河两岸的旅店、酒馆、美酒、车马、青旗、歌女、细肋沙羊、翠金、毳袍等繁华景象。
可以看出,李陵台驿站水运陆运交通发达,古驿道和滦河(闪电河)岸边是车水马龙,行路人傍晚时都来到滦河(闪电河)边消夏。只有宫殿才有的华表和青旗,也出现在这里,富丽堂皇的李陵台驿站格调和京城不相上下。街面上酒店的滦河美酒非常昂贵,但是骑着高头大马来到这里的富贵客商不计较花钱的多少。纨绔子弟在酒馆里高谈阔论,喝得是烂醉如泥。坐在他们身旁陪酒、配唱的歌妓,华丽的衣服上金银闪烁,筵席上有整只柔嫩味美的烤全羊,醇香的菜肴更是令人惊叹不已。
至治二年(1323年),铁木迭儿亡,召马祖常为翰林待制,同年,随英宗到上都,途经李陵台。想起昔日李陵将军的境遇,联想到自己的官场经历,不由的发出了“白发从官珥笔行,毳袍冲雨桓州城”。感叹自己奔波流离,壮志未酬的一生。这次与皇帝巡行,他还写下了《上京翰苑忆怀三首》:“沙草山低叫白翎,松林春雨树青春。土房通火为长炕,毡屋疏凉启小棂”,也是描写滦河附近李陵台至上都的风俗、实景、实物。
仁宗延祐以后,由于朝廷内部斗争激烈,国运不振,他多次登上李陵台,写下了《李陵台二首》“故国关河远,高台日月荒。颇闻苏属国,海上牧羝羊”;“滞林闻野祭,汉室议门诛。辛苦楼兰将,凄凉太史书”。
当然,马祖常写李陵台的诗还有很多,如“重走古驿道,再登李陵台”“君不见李陵台,白龙堆,自古战士不敢来,黄云千里雁影暗,北风裂旗马首回”等等。
马祖常最初娶常州录时判官之女索氏,后又娶河南镇守千户和尚之女怯烈氏。有子二人,任行省检校官及秘书监著作郎等职。马祖常于元顺帝时期辞官回光州定居后,又历拜江南、陕西行台中丞,马祖常以有病在身推辞,没有前往。又于淮南构筑一处房产,名石田山房,以耕读相标榜,教授《孝经》《论语》之说,同时写有大量歌咏家乡风物的佳作。诗文代表作《石田集》15卷被收入《四库全书》中。祖常崇尚儒学,曾出资赞助家乡光州郡守修孔子庙。马祖常属于汉化了的少数民族,他的民族成分,有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之说。马祖常从信仰基督到饱学儒学,崇尚汉朝将军金日殚(匈奴人),和唐朝少数民族将领,是他的民族本性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完美结合。马祖常生活在民族大融合,中国大统一的时代,在和谐发展方面,他的思想已经融合到和睦的多民族大家庭中。在元朝的皇帝中,文宗皇帝(1328)图帖睦尔也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比较重视文治,马祖常得以尽情施展自己的才能,并举贤纳谏,被文宗皇帝誉为“中原硕儒唯祖常”。
(作者: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黑城子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