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1937年底,国民党在额济纳旗设立了军事专员公署,下设总务、军事、调查各股,最早驻地在老西庙,后又迁到巴彦陶来、建国营等地。第一任公署专员名叫李才贵,有官兵50多人,后改为军事专员办事处,是国民党国防部所属的特务机关。1938年,国民党兰州第八战区又派遣胡宗南部191师115团进驻额济纳旗,起初也驻扎在老西庙一带,官兵多达1700余人。随后,115团又移师到道劳窝铺(今赛汉陶来苏木政府东南3公里处),道劳窝铺地处西河东岸,沿河两岸除了胡杨红柳,还天然生长着许多的沙枣树,景色优美。驻防军大肆砍伐沙枣树、胡杨和红柳,建造营房,搭建围墙,起名为“建国营”。
“道劳窝铺”系蒙古语,意为“七间房屋或七座房子”,老住户是几家山西商人和他们开设的商号所在地,抗战爆发后,与京津及外蒙古商品交易断绝后,商业日衰,商人相继内返,这里的商号也房倒人去。
国民党军队营址遗址分布在约两平方公里范围内。在营区东南方向,有用沙枣、胡杨树干一根一根相连搭建起来的围墙,上下两层,高约1.2米,大体呈不规则椭圆形,南北长383米,东西宽170米,估计砍伐沙枣等树木多达400多棵。在西侧围墙上还压着一副拉拉车的架子,几乎完好无损。在南侧围墙上,留有一个宽2.8米的门,但没有门栏。围栏里的土质松软,盐渍化严重,可能是驼、马、羊圈或军需仓库所在地。
当时考虑到将在这里长期驻扎,蔬菜因路途遥远不宜运送,国民党军队还在西河边开垦了菜地,种有紫茄、白菜、大头菜、萝卜、南瓜、扫帚菜、西瓜、醉瓜、烟草、向日葵等。为了笼络人心,有时候也给附近的牧民送一些,让当地的土尔扈特人感到十分新奇。
在营区内还可见到多种不同时代的陶瓷碎片,除了民国时期的之外,还有汉代、西夏或晚清时期的,可能是国民党军队的士兵到黑城搜寻文物时捡回来丢弃的。
董正钧(1944年,参加川康宁农业调查团,经兰州、酒泉至额济纳调查,历时8个月)在《居延海(额济纳旗境内)》中就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该旗郭文年(注:时任国民党驻额旗军事专员办事处专员)君等,曾掘得制钱数枚,有汉之五铢钱及明崇祯钱,与小脚女人纳鞋后段,而无清朝遗物……(黑)城内及村间更有完整磨面之石磨二十余副,直径三尺,上层厚三寸,下层约四寸,昔驻额济纳旗的兵士,多运至建国营应用……”。据此可以证实,国民党驻军确实曾到黑城盗掘过文物。
在西北角一座沙丘上,保存着土坯砌筑的高台,附近可见废弃的土屋、锅台和土墙的痕迹,应该是团部所在的位置。自此顺着西侧的树干围墙往南,在宽100米,长约1000米的区域内,自北向南分布着许多红柳围成的22米×40米见方的栅栏。东西两排,间隔较大;前后排间距在25米左右。栅栏内有土坯砌筑的房屋遗址,也有直径约5米、用土坯砌筑而成的蒙古包式样的房屋遗址,还有用红柳围成的直径约5米的圆圈痕迹,可能是当时为了防止刮大风时军用帐篷被掀翻而专门围起来的。每一个红柳栅栏旁边都有一个土坯砌筑的炉灶遗迹,估计是各宿舍里的士兵用来烧水的。大一些的炉灶旁边的红柳栅栏内应当是一个伙食单位的厨房所在地。
在营址以北不远处,西河又分成东、西两条支流。国民党军队在两条支流上都架设了木桥。有了这两座木桥,汽车就能经过西河向东直达50公里外的东河塔王府所在地。
在西侧支流的东岸上,桥头道路南北两侧,有国民党军队修筑的碉堡群,据知情长者说有十几个之多,现存的只有5个。碉堡建在河岸茂密的胡杨红柳林中或邻近的沙丘之上,呈圆形堆状体,高约4-5米,底部直径约12米。入口朝东南方向,已被坍塌的土墙和沙子埋住,只能见到碉堡上裸露的树干和早已风化了的土坯以及少量的碎砖。道路一侧的碉堡之间通过战壕相连,战壕的痕迹已经基本消失殆尽。附近还有几间土房遗迹,应当是驻军的营房。由此向东500米处,就是后来的国民党军事专员办事处所在地(即赛汉陶来苏木政府旧址)。
1946年,因战事紧张,该团被调回内地,建国营只留下一个连的兵力看守营房。1949年秋天,解放军进入河西走廊时,这里的国民党军队才匆忙离去。
国民党往额济纳旗派驻军队,名义上是保卫国防,实际上主要是为了监视地方政权,防止他们在苏联和外蒙古的策反下发动反叛。国民党军队在这里驻扎长达10年之久,给当地政府和牧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据史料记载,当时塔王府每月要派6个牧工、40峰骆驼往来于酒泉和建国营之间,为该团驮运给养,费用国民党军队不承担,由塔王府负责解决。仅此一项,数年间的费用累计起来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由于驻军人数众多,烧水、做饭和冬天取暖消耗掉的梭梭、红柳、胡杨树枝更是多的不可胜记。如今,当年营区内堆放柴禾堆的遗迹仍然清晰可见。由于过度砍伐,营地周边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附近只有5棵胡杨树和一棵沙枣树得以幸存下来。
1937年底,国民党在额济纳旗设立了军事专员公署,下设总务、军事、调查各股,最早驻地在老西庙,后又迁到巴彦陶来、建国营等地。第一任公署专员名叫李才贵,有官兵50多人,后改为军事专员办事处,是国民党国防部所属的特务机关。1938年,国民党兰州第八战区又派遣胡宗南部191师115团进驻额济纳旗,起初也驻扎在老西庙一带,官兵多达1700余人。随后,115团又移师到道劳窝铺(今赛汉陶来苏木政府东南3公里处),道劳窝铺地处西河东岸,沿河两岸除了胡杨红柳,还天然生长着许多的沙枣树,景色优美。驻防军大肆砍伐沙枣树、胡杨和红柳,建造营房,搭建围墙,起名为“建国营”。
“道劳窝铺”系蒙古语,意为“七间房屋或七座房子”,老住户是几家山西商人和他们开设的商号所在地,抗战爆发后,与京津及外蒙古商品交易断绝后,商业日衰,商人相继内返,这里的商号也房倒人去。
国民党军队营址遗址分布在约两平方公里范围内。在营区东南方向,有用沙枣、胡杨树干一根一根相连搭建起来的围墙,上下两层,高约1.2米,大体呈不规则椭圆形,南北长383米,东西宽170米,估计砍伐沙枣等树木多达400多棵。在西侧围墙上还压着一副拉拉车的架子,几乎完好无损。在南侧围墙上,留有一个宽2.8米的门,但没有门栏。围栏里的土质松软,盐渍化严重,可能是驼、马、羊圈或军需仓库所在地。
当时考虑到将在这里长期驻扎,蔬菜因路途遥远不宜运送,国民党军队还在西河边开垦了菜地,种有紫茄、白菜、大头菜、萝卜、南瓜、扫帚菜、西瓜、醉瓜、烟草、向日葵等。为了笼络人心,有时候也给附近的牧民送一些,让当地的土尔扈特人感到十分新奇。
在营区内还可见到多种不同时代的陶瓷碎片,除了民国时期的之外,还有汉代、西夏或晚清时期的,可能是国民党军队的士兵到黑城搜寻文物时捡回来丢弃的。
董正钧(1944年,参加川康宁农业调查团,经兰州、酒泉至额济纳调查,历时8个月)在《居延海(额济纳旗境内)》中就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该旗郭文年(注:时任国民党驻额旗军事专员办事处专员)君等,曾掘得制钱数枚,有汉之五铢钱及明崇祯钱,与小脚女人纳鞋后段,而无清朝遗物……(黑)城内及村间更有完整磨面之石磨二十余副,直径三尺,上层厚三寸,下层约四寸,昔驻额济纳旗的兵士,多运至建国营应用……”。据此可以证实,国民党驻军确实曾到黑城盗掘过文物。
在西北角一座沙丘上,保存着土坯砌筑的高台,附近可见废弃的土屋、锅台和土墙的痕迹,应该是团部所在的位置。自此顺着西侧的树干围墙往南,在宽100米,长约1000米的区域内,自北向南分布着许多红柳围成的22米×40米见方的栅栏。东西两排,间隔较大;前后排间距在25米左右。栅栏内有土坯砌筑的房屋遗址,也有直径约5米、用土坯砌筑而成的蒙古包式样的房屋遗址,还有用红柳围成的直径约5米的圆圈痕迹,可能是当时为了防止刮大风时军用帐篷被掀翻而专门围起来的。每一个红柳栅栏旁边都有一个土坯砌筑的炉灶遗迹,估计是各宿舍里的士兵用来烧水的。大一些的炉灶旁边的红柳栅栏内应当是一个伙食单位的厨房所在地。
在营址以北不远处,西河又分成东、西两条支流。国民党军队在两条支流上都架设了木桥。有了这两座木桥,汽车就能经过西河向东直达50公里外的东河塔王府所在地。
在西侧支流的东岸上,桥头道路南北两侧,有国民党军队修筑的碉堡群,据知情长者说有十几个之多,现存的只有5个。碉堡建在河岸茂密的胡杨红柳林中或邻近的沙丘之上,呈圆形堆状体,高约4-5米,底部直径约12米。入口朝东南方向,已被坍塌的土墙和沙子埋住,只能见到碉堡上裸露的树干和早已风化了的土坯以及少量的碎砖。道路一侧的碉堡之间通过战壕相连,战壕的痕迹已经基本消失殆尽。附近还有几间土房遗迹,应当是驻军的营房。由此向东500米处,就是后来的国民党军事专员办事处所在地(即赛汉陶来苏木政府旧址)。
1946年,因战事紧张,该团被调回内地,建国营只留下一个连的兵力看守营房。1949年秋天,解放军进入河西走廊时,这里的国民党军队才匆忙离去。
国民党往额济纳旗派驻军队,名义上是保卫国防,实际上主要是为了监视地方政权,防止他们在苏联和外蒙古的策反下发动反叛。国民党军队在这里驻扎长达10年之久,给当地政府和牧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据史料记载,当时塔王府每月要派6个牧工、40峰骆驼往来于酒泉和建国营之间,为该团驮运给养,费用国民党军队不承担,由塔王府负责解决。仅此一项,数年间的费用累计起来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由于驻军人数众多,烧水、做饭和冬天取暖消耗掉的梭梭、红柳、胡杨树枝更是多的不可胜记。如今,当年营区内堆放柴禾堆的遗迹仍然清晰可见。由于过度砍伐,营地周边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附近只有5棵胡杨树和一棵沙枣树得以幸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