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5年  /  第五期

第五期

  • 【书苑笔谈】地方史研究编撰的有益探索——读《额济纳历史上的那些事》
  • 发布时间:2016-01-09
  • 来源:内蒙古文史研究馆馆员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额济纳历史上那些事》由李文清编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20159月第1版。

    额济纳是一个特殊的历史地理单元,黑河下游(额济纳河)流入巴丹吉林沙漠后,蜿蜒250余公里,注入东、西居延海形成额济纳绿洲。历史上的额济纳绿洲水草丰美、驼羊成群。这片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绿洲,形成了巴丹吉林沙漠和大戈壁间的狭长通道,是河西走廊“丝绸之路”通往漠北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从史前时代起,这里就有人类活动于此,先秦至秦汉之际,这里是乌孙、月氏、匈奴人的驻牧地。张骞通西域后,历代党中央王朝都在这里设置城塞,西汉的居延塞、隋唐的大同城、西夏的黑水城、元代的亦集乃路,清代安置土尔扈特部于此,民国年间又屡经劫难。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书写了额济纳的历史,但是由于地处边陲,地方文献缺乏,在历代正史中的记载也是吉光片羽,近代以来我国和西方科学家、探险家虽然留下了不少著述,但多侧重于其所考察范围,更何况有些所谓探险家实为文化大盗。在文化昌明的今天,需要一部能准确反映额济纳历史的著作,李文清先生的《额济纳历史上的那些事》的出版恰好填补了这样一个空白。成为第一部关于额济纳历史的著作。

    地方历史的研究和编撰,其成果形式一般通过地方志和地方史著述来反映。按照章学诚的观点,地方志所记载的自然就是地方史。但是从历史编撰学的观点来看,地方志与地方史还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从编撰体例来看,地方史是以时系事,地方志则是以类系事;史书以时间为序,贯通古今,反映一地历史沿革、记述重要任务时间,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方志则是以事类为限,分门别类,展现社会生活全貌。地方史与地方志一纵一横,构成一地的历史表述体系,史与志互为表里,互为补充,相得益彰。《额济纳历史上那些事》虽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地方史,应该是一种史话体的地方史。但它仍然可以和《额济纳旗志》互相呼应,形成较为完整的额济纳历史表述体系。

    作为第一部系统记述额济纳历史的著作,《额济纳历史上那些事》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清晰、准确勾勒额济纳历史

    作者在书中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以各历史时期党中央王朝在额济纳的重要举措作为时代的标志,将额济纳历史大致划分为七个时期,即:汉代的居延屯戍区、隋唐时期的大同城、西夏王朝修筑黑水城、元朝亦集乃路的兴盛和衰亡、明代的战乱荒芜之地、清朝土尔扈特部回归和额济纳建旗、民国时期动荡的国防前哨。钩沉索隐,勾勒出了从张骞通西域至额济纳和平解放两千余年历史的主线,从作者的记述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条主线就是额济纳始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北疆的一颗明珠,是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始终是额济纳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额济纳文化。这样一条主线为后人继续探索研究额济纳历史提供了基础,筚路蓝缕,功不可没。若说有缺憾,就是作者若能对额济纳史前时期和西汉以前北方民族在此的活动加以勾勒可能更能突显额济纳历史的悠久;对唐代大同城的考证能够更深入一些,内容就更丰满了。另外对明代额济纳历史的记述如果能更名为“北元时期的额济纳”,也许更准确。

    (二)史料准确可靠

    关于额济纳历史的记载,散见于简牍、历代正史、文人笔记、探险家和科学家的作品中,史料十分凌乱。如何收集、使用史料,着实考验作者的功力,作者以正史、清人行纪、考古学报告、探险家著述、当代人研究论著为基本史料,搭建了额济纳历史的基本架构。作者为了弄清一个历史事实,多方求教,力求史实准确无误。为考证关于英国外交官台克满(中文名赵锡孟)曾经途经额济纳,并曾“入住沙漠白宫”一事,作者对台克满其人在中国的经历做了深入研究,在得知台克满曾著有《新疆之旅》一书后,不惜高价从网上购买英文原版图书,并请人将其中的有关内容翻译成中文,使问题得到解决,同时还解决了地下党员苏剑啸被马步芳军队逮捕的时间等问题。

    (三)考证有理有据

    作者并非历史专业科班出生,但在多年对地方历史文化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了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额济纳历史上的许多事由于文献的阙如,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作者利用中外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对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做了考证,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这些结论虽然不一定就是事实的本相,但却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如第5章第2节“亦集乃城的终结”,对明初朱元璋派遣大军进军河西走廊攻打亦集乃城的考证,由于《明史》《明史纪事本末》记事的错乱,使这一事件真相扑朔迷离,作者梳理史料,对明军攻打亦集乃城一事做出了合理的推断与考据,结论令人信服。又如第6章第5节“黑将军的传说”中对黑将军其人所做的合理考证,对黑河改道的时间和原因的合理推断,读来既有兴味,又让人觉得合情合理。又如关于“二里子河”名称来历的考证,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类似的例证还有不少,这些考证使本书在史实上更加可靠。

    (四)叙事厚今薄古

    《额济纳历史上那些事》全书13万多字,第7章“民国时期动荡的国防前哨”用73000多字记述近代以来的额济纳历史。民国年间的额济纳,既是国外探险家的乐园,也是中国内地政府通往苏联的交通要道,还是日本军国主义觊觎之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后方,各种势力交织于此,波诡云谲。形势之复杂,从书中第7章第11节“中蒙边境上一次蹊跷的会晤风波”可见一斑。作者用超过全书一半的篇幅记述西方探险家在额济纳进行的文化掠夺,中外科学家在额济纳的科学考察。额济纳蒙汉人民抗日斗争的记述,对我党在额济纳地下工作者事迹的再现,范长江对额济纳的秘密探访,国民政府在当地驻军给当地人民带来的灾难。这些生动的事例使本书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五)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

    写好历史类的普及读物,普及历史知识,培育读者正确的历史观,是史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多年来,我们的历史著作或者高深冷峻,居于象牙塔之上;或者如近年来某些著作“戏说”历史,更是误导读者。作者在既不影响作品学术性、权威性的前提下,在书稿的可读性上下足了功夫,如第1章第4节关于李陵与匈奴作战战败投降一事的描述;第3章关于党项人姓名的记载,饶有兴味;如第4章第4节“一封有趣的请柬和一张不可思议的劝讫字条”,生动地反映了元代黑水城繁华的城市经济。第5节“亦集乃城一位女子自由爱情梦的破灭”,脱胎于黑城出土文书中的一件司法判决文书,反映一对青年男女曲折凄美的爱情故事,读来令人唏嘘。还有作者对斯文赫定在额济纳的考察过程,范长江探访额济纳,北京——新疆航线开通过程等重大事件的记述,文笔清新,语言流畅,可读性极强,读来栩栩如生。

    从上述几点来看,《额济纳历史上那些事》作为一部研究反映额济纳地方历史的作品,无疑是成功的。但作为第一部系统记述额济纳历史的作品,仍有进一步充实、完善、提高的必要。如第二章“隋唐时的大同城”,仍需利用学界研究成果,加以充实,尤其是额济纳与唐代文学中的边塞诗创作有密切关系,发掘余地很大;关于近代部分,篇幅略大,会造成书稿比例失调,再版时可以考虑将其分拆为两章,将近代西方探险家、中外科学家的探险考察活动单独列为一章,其他重要历史事件列为一章,这样重点更突出,线索更清晰;又如书中还有一些和额济纳历史关系不是很大的事件,如土尔扈特部除阿拉布珠尔一部之外其他部众的回归,马鹤天对外蒙古独立的记述等等,都可略写,可使书稿更精练,主题更集中。当然,这些问题并不影响本书的成功,瑕不掩瑜。只是希望作者在本书再版时,加以考虑,使本书真正成为记述额济纳历史的扛鼎之作。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书苑笔谈】地方史研究编撰的有益探索——读《额济纳历史上的那些事》
  • 发布时间:2016-01-09
  • 来源:内蒙古文史研究馆馆员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额济纳历史上那些事》由李文清编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20159月第1版。

    额济纳是一个特殊的历史地理单元,黑河下游(额济纳河)流入巴丹吉林沙漠后,蜿蜒250余公里,注入东、西居延海形成额济纳绿洲。历史上的额济纳绿洲水草丰美、驼羊成群。这片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绿洲,形成了巴丹吉林沙漠和大戈壁间的狭长通道,是河西走廊“丝绸之路”通往漠北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从史前时代起,这里就有人类活动于此,先秦至秦汉之际,这里是乌孙、月氏、匈奴人的驻牧地。张骞通西域后,历代党中央王朝都在这里设置城塞,西汉的居延塞、隋唐的大同城、西夏的黑水城、元代的亦集乃路,清代安置土尔扈特部于此,民国年间又屡经劫难。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书写了额济纳的历史,但是由于地处边陲,地方文献缺乏,在历代正史中的记载也是吉光片羽,近代以来我国和西方科学家、探险家虽然留下了不少著述,但多侧重于其所考察范围,更何况有些所谓探险家实为文化大盗。在文化昌明的今天,需要一部能准确反映额济纳历史的著作,李文清先生的《额济纳历史上的那些事》的出版恰好填补了这样一个空白。成为第一部关于额济纳历史的著作。

    地方历史的研究和编撰,其成果形式一般通过地方志和地方史著述来反映。按照章学诚的观点,地方志所记载的自然就是地方史。但是从历史编撰学的观点来看,地方志与地方史还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从编撰体例来看,地方史是以时系事,地方志则是以类系事;史书以时间为序,贯通古今,反映一地历史沿革、记述重要任务时间,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方志则是以事类为限,分门别类,展现社会生活全貌。地方史与地方志一纵一横,构成一地的历史表述体系,史与志互为表里,互为补充,相得益彰。《额济纳历史上那些事》虽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地方史,应该是一种史话体的地方史。但它仍然可以和《额济纳旗志》互相呼应,形成较为完整的额济纳历史表述体系。

    作为第一部系统记述额济纳历史的著作,《额济纳历史上那些事》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清晰、准确勾勒额济纳历史

    作者在书中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以各历史时期党中央王朝在额济纳的重要举措作为时代的标志,将额济纳历史大致划分为七个时期,即:汉代的居延屯戍区、隋唐时期的大同城、西夏王朝修筑黑水城、元朝亦集乃路的兴盛和衰亡、明代的战乱荒芜之地、清朝土尔扈特部回归和额济纳建旗、民国时期动荡的国防前哨。钩沉索隐,勾勒出了从张骞通西域至额济纳和平解放两千余年历史的主线,从作者的记述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条主线就是额济纳始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北疆的一颗明珠,是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始终是额济纳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额济纳文化。这样一条主线为后人继续探索研究额济纳历史提供了基础,筚路蓝缕,功不可没。若说有缺憾,就是作者若能对额济纳史前时期和西汉以前北方民族在此的活动加以勾勒可能更能突显额济纳历史的悠久;对唐代大同城的考证能够更深入一些,内容就更丰满了。另外对明代额济纳历史的记述如果能更名为“北元时期的额济纳”,也许更准确。

    (二)史料准确可靠

    关于额济纳历史的记载,散见于简牍、历代正史、文人笔记、探险家和科学家的作品中,史料十分凌乱。如何收集、使用史料,着实考验作者的功力,作者以正史、清人行纪、考古学报告、探险家著述、当代人研究论著为基本史料,搭建了额济纳历史的基本架构。作者为了弄清一个历史事实,多方求教,力求史实准确无误。为考证关于英国外交官台克满(中文名赵锡孟)曾经途经额济纳,并曾“入住沙漠白宫”一事,作者对台克满其人在中国的经历做了深入研究,在得知台克满曾著有《新疆之旅》一书后,不惜高价从网上购买英文原版图书,并请人将其中的有关内容翻译成中文,使问题得到解决,同时还解决了地下党员苏剑啸被马步芳军队逮捕的时间等问题。

    (三)考证有理有据

    作者并非历史专业科班出生,但在多年对地方历史文化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了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额济纳历史上的许多事由于文献的阙如,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作者利用中外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对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做了考证,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这些结论虽然不一定就是事实的本相,但却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如第5章第2节“亦集乃城的终结”,对明初朱元璋派遣大军进军河西走廊攻打亦集乃城的考证,由于《明史》《明史纪事本末》记事的错乱,使这一事件真相扑朔迷离,作者梳理史料,对明军攻打亦集乃城一事做出了合理的推断与考据,结论令人信服。又如第6章第5节“黑将军的传说”中对黑将军其人所做的合理考证,对黑河改道的时间和原因的合理推断,读来既有兴味,又让人觉得合情合理。又如关于“二里子河”名称来历的考证,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类似的例证还有不少,这些考证使本书在史实上更加可靠。

    (四)叙事厚今薄古

    《额济纳历史上那些事》全书13万多字,第7章“民国时期动荡的国防前哨”用73000多字记述近代以来的额济纳历史。民国年间的额济纳,既是国外探险家的乐园,也是中国内地政府通往苏联的交通要道,还是日本军国主义觊觎之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后方,各种势力交织于此,波诡云谲。形势之复杂,从书中第7章第11节“中蒙边境上一次蹊跷的会晤风波”可见一斑。作者用超过全书一半的篇幅记述西方探险家在额济纳进行的文化掠夺,中外科学家在额济纳的科学考察。额济纳蒙汉人民抗日斗争的记述,对我党在额济纳地下工作者事迹的再现,范长江对额济纳的秘密探访,国民政府在当地驻军给当地人民带来的灾难。这些生动的事例使本书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五)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

    写好历史类的普及读物,普及历史知识,培育读者正确的历史观,是史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多年来,我们的历史著作或者高深冷峻,居于象牙塔之上;或者如近年来某些著作“戏说”历史,更是误导读者。作者在既不影响作品学术性、权威性的前提下,在书稿的可读性上下足了功夫,如第1章第4节关于李陵与匈奴作战战败投降一事的描述;第3章关于党项人姓名的记载,饶有兴味;如第4章第4节“一封有趣的请柬和一张不可思议的劝讫字条”,生动地反映了元代黑水城繁华的城市经济。第5节“亦集乃城一位女子自由爱情梦的破灭”,脱胎于黑城出土文书中的一件司法判决文书,反映一对青年男女曲折凄美的爱情故事,读来令人唏嘘。还有作者对斯文赫定在额济纳的考察过程,范长江探访额济纳,北京——新疆航线开通过程等重大事件的记述,文笔清新,语言流畅,可读性极强,读来栩栩如生。

    从上述几点来看,《额济纳历史上那些事》作为一部研究反映额济纳地方历史的作品,无疑是成功的。但作为第一部系统记述额济纳历史的作品,仍有进一步充实、完善、提高的必要。如第二章“隋唐时的大同城”,仍需利用学界研究成果,加以充实,尤其是额济纳与唐代文学中的边塞诗创作有密切关系,发掘余地很大;关于近代部分,篇幅略大,会造成书稿比例失调,再版时可以考虑将其分拆为两章,将近代西方探险家、中外科学家的探险考察活动单独列为一章,其他重要历史事件列为一章,这样重点更突出,线索更清晰;又如书中还有一些和额济纳历史关系不是很大的事件,如土尔扈特部除阿拉布珠尔一部之外其他部众的回归,马鹤天对外蒙古独立的记述等等,都可略写,可使书稿更精练,主题更集中。当然,这些问题并不影响本书的成功,瑕不掩瑜。只是希望作者在本书再版时,加以考虑,使本书真正成为记述额济纳历史的扛鼎之作。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