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提要:蒙古学与内蒙古方志关系密切。虽然内蒙古方志包含蒙古学部分内容,蒙古学包括内蒙古方志一些内容,但二者有区别。蒙古学的地域范围比内蒙古方志广泛。在内蒙古首轮修志工作中,对二者关系的认识尚未到位。在利用蒙古学资料方面存在着资料不翔实、不全面、缺少时代特色、地域特点等问题。本文结合内蒙古首轮修志工作实践,在阐述蒙古学与内蒙古方志关系的基础上,探讨第二轮修志工作中如何正确把握二者关系的问题。
关键词:蒙古学内蒙古方志关系
蒙古学是研究蒙古族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历史与现状的学科。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是汉族占多数,多民族共同居住的行政区域。内蒙古方志是记述内蒙古地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内蒙古方志与蒙古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由内蒙古是民族地区这一客观存在决定的。虽然二者关系密切,但毕竟是两个学科,彼此之间有区别。蒙古学主要研究蒙古族,但涉及与蒙古族有联系的世界多个民族,地域范围非常广泛;内蒙古方志记述的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区域内的蒙古、汉等诸多民族;蒙古学的重点在于研究,内蒙古方志的重点在于记述;蒙古学的切入点是民族,内蒙古方志的切入点是行政区域;蒙古学是独立的学科,内蒙古方志是边缘学科。处理好内蒙古方志与蒙古学的关系是内蒙古方志工作的重点,也是内蒙古方志区别于其它省市地方志工作的特点之一。本文结合内蒙古首轮修志实践,在阐述蒙古学与内蒙古方志关系的基础上,探讨第二轮修志工作中利用蒙古学资料有关问题。
一
内蒙古方志主要由盟市旗县(区)志和专业志组成,有些部门及企业也在积极编修志书。内蒙古方志包含蒙古学部分内容,蒙古学包括内蒙古方志一些内容,二者关系纵横交错。在内蒙古首轮修志中,对二者之间的联系研究欠缺。在修志过程中,利用蒙古学资料方面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资料不翔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卫生志》(稿)中记述到:“蒙古族信仰佛教。蒙古人为了不污染供的佛,让产妇在羊圈里生产。”笔者在评审会上提出,牧区有些人家在自住的蒙古包的旁边临时搭建包,供产妇生产。在农区条件一般的人家在炕上拉个帘子让产妇生产,有条件的人家会为产妇安排单独的房间。婴儿出生后,要在门楣上悬挂标志物。如果是男孩,在门楣上挂一张用柳树或杨树枝做成的弓;如果是女孩,在门上挂一红布条,目的是保护母婴安康。在羊圈里生孩子的说法不符合事实。资料翔实、准确是志书的生命,在第二轮修志中,我们要特别重视资料的真实性。二是资料不丰富。解释概念的资料多于记述具体问题的资料。在内蒙古首轮志书“蒙古族民间文学”篇中,解释了好来宝、民歌的概念,但没有记述志书时限内该地流传的好来宝、民歌的具体歌词、歌曲、演唱背景等具体情况,注重了宏观记述,忽略了微观记述。要使志书蒙古学方面资料准确翔实,第二轮修志人员一定要走基层,做社会调查、田野调查,收集掌握第一手资料,调动社会力量,呼吁公众参与。三是资料不全面。内蒙古很多地方有蒙古语地名,蒙古语地名是内蒙古方志书所记述的地理要素之一,是蒙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包括行政区域名称和自然山河名称。内蒙古首轮志书中,虽然记述了行政区域的名称,但却忽略了自然山川的蒙古语名称。蒙古人一般根据地势、地貌或该地生长的植物、出没的动物命名山水,很少直接用人名来命名,这一文化现象来源于蒙古人崇拜自然的古老信仰。地名是历史文化的载体,通过蒙古语地名,能够了解该地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历史与现状,这对于我们保护利用环境有深远的意义。四是资料时代特色不浓。在内蒙古首轮修志中,记述蒙古族宗教民俗等内容时,没有突出其时代特色。“博”教(也称“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一种宗教信仰。它曾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建立大蒙古国,称霸世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时期,禁止“博”的活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在科尔沁民间“博”的活动活跃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一传统文化现象。“博”的活动的很多形式和内容,也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而在发生变化。“博”的“翁古特”必须放在高处,避免闲人触摸,以保持其“圣洁”。按过去的理解,“翁古特”是不能进楼房里的,因为人不能在“翁古特”上面活动。可是,现在“博”可以携带“翁古特”进楼房。兴安盟和通辽市是科尔沁文化主要传播区域,上述两个盟市已基本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但是,两地已出版的志书中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博”舞蹈,对“博”的现状,“博”文化的变迁没有记述。内蒙古未完成第二轮志任务的地区要以此为鉴,必须突出资料的时代特色。五是资料没有地方特色。在内蒙古首轮志书“民族教育篇”中,简单地记述了师生人数、自治区教育厅统一开设的课程名称等,却没有突出该地区民族教育特色。2011年10月12日,党中央电视台播出由白岩松主持的题为《如何用母语来诉说》的新闻1+1节目。节目中,记者采访了海拉尔的蒙古族学校,了解蒙古语授课学生的情况,并结合其它社会调查,探讨民族教育的一些问题,其中的具体数据资料非常珍贵,这正是该地区志书民族教育篇应该体现的内容。在鄂尔多斯高原有成吉思汗陵,鄂尔多斯地区有很丰厚的祭祀文化,“伊金颂”词是祭祀成吉思汗及其季子托雷时念唱的颂词。近些年,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蒙校开设了特色教育课,教学生唱“伊金颂”词,有时领学生到祭祀现场念唱。过去,“伊金颂”词只能由男性念唱,现在学校不分男女生,统一教授颂词,为蒙古族传统文化传承现象赋予了时代特色。该地第二轮志书,一定要注意反映时代变化,体现时代特点、地区特点,避免在志书中出现有价值的资料欠缺,没有价值的资料堆积如山的现象。
二
要处理好蒙古学与内蒙古方志的关系,除克服上述不足之外,还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要重视蒙古文修志工作。
蒙古文修志与蒙古学有一定的联系,是内蒙古方志重要组成部分。现已出版的蒙古文志书多达几十部,锡林浩特市等地相继出版了蒙古文年鉴。第一部蒙古文盟市级志书《阿拉善盟志》2011年9月19日在首府呼和浩特举行赠书仪式,为宣传内蒙古的修志工作,提高阿拉善盟知名度,弘扬民族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蒙古文志书、年鉴,一般由承担编修的单位组织人力编译出版。目前,在编纂、翻译、出版、发行等方面,严重存在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更谈不上统一的保存、管理、利用。2001年笔者在《中国地方志》(1、2合期)上发表题为《浅述内蒙古蒙古文新志书》一文,旨在引起相关领导对蒙古文修志工作的重视。在少数民族地区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志书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体现,是保证内蒙古方志事业全面和谐发展的前提。
(二)要开展蒙古学领域的修志工作。
蒙古学涵盖的丰富内容需要在志书中记载,在第二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专业志规划中,已有编写《蒙医药志》的计划,但蒙古语言志、蒙古语方言志、蒙古族文学志、蒙古族民间文学志、蒙古民族志、蒙古族妇女志、蒙古族人物志、蒙古族文化志、蒙古族马文化志、蒙古族牲畜业志、蒙古族农业志等特色志尚未列入计划之中。在国际上蒙古学研究非常活跃,硕果累累。据内蒙古大学研究员、蒙古文献专家德力格尔讲,在美国的蒙古学图书文献至少有10万部,涉及多种文种,仅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有50多种语言的蒙古学图书※。内蒙古的蒙古学研究者,多数用蒙古语言文字或汉语语言文字开展研究。今后,在我们编修上述志书时,一定要开阔视野,拓展思路,结合多方的研究,利用权威的科研成果。
(三)注意把握蒙古学资料的地域范围。
13、14世纪,蒙古人和世界很多民族交往密切,世界很多地方都有蒙古族或蒙古含义民族居住。蒙古学是国际性学科,涉及的地域范围非常广,内蒙古只是其中一部分。我们在蒙古学领域开展修志工作时,编修整体蒙古学的某个专业志,还是中国蒙古学的某个专业;或者编修内蒙古地域范围内的蒙古学某个专业志,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如果要编写前二者,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否则就是“大题小做”了。我认为,真正做学问应该是“小题大做”。假如要编修后者,首先会面临以下困难:蒙古学的很多资料,无法明确其地域界限,资料很多是对蒙古族整体而言的。我们利用哪些资料,应该如何把握记述角度呢?我们在编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民俗志》(蒙古族卷)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方言志》(蒙古语卷)时,遇到过同样的困惑,这些都亟需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理论探讨。
(四)要尊重历史,客观记述史实。
蒙古族作为有游牧文化传统的民族,与以农耕文化为传统的汉族相比,其历史文化有很多特殊性。这一特殊性就是内蒙古方志书要所体现的民族特点、地域特色。萨满教是很多北方少数民族信奉的原始宗教。蒙古语把萨满称作bo,故有些学者将蒙古族的萨满教汉文音译为“博”教,笔者赞同此汉译法。“博”教对蒙古族历史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比较深远,直到今天,它是活态的文化现象。但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宗教志》稿中,没有关它的记述。在评审会上笔者提出,《内蒙古宗教志》不能没有“博”教记述。“博”教是蒙古历史文化根源之一,它是蒙古族本土文化。在蒙古族中,它的产生、传播早于佛教;在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的民间,今天都有活跃着的萨满。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博物馆的有关萨满陈列,向世人见证着历史;在国际上,多方面人士都在关注萨满教这一古老文化现象。坚持实事求是,是修志要坚持的原则之一。编修内蒙古方志书时,要客观地记述蒙古学中的一些特殊现象。
总之,在内蒙古第二轮修志中,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关注修志与蒙古学的关系,重视兼通蒙古学与地方志学的复合型人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社会科学志》稿评审时,特邀了从事地方志工作的蒙古学专业人员,对志稿进行把关,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完善工作方式方法,把内蒙古修志工作推向新台阶。
*2011年4月,应美国国会图书馆邀请,内蒙古成吉思汗与蒙古学文献调研组赴美国考察访问,内蒙古大学研究员德力格尔是调研组成员之一。
提要:蒙古学与内蒙古方志关系密切。虽然内蒙古方志包含蒙古学部分内容,蒙古学包括内蒙古方志一些内容,但二者有区别。蒙古学的地域范围比内蒙古方志广泛。在内蒙古首轮修志工作中,对二者关系的认识尚未到位。在利用蒙古学资料方面存在着资料不翔实、不全面、缺少时代特色、地域特点等问题。本文结合内蒙古首轮修志工作实践,在阐述蒙古学与内蒙古方志关系的基础上,探讨第二轮修志工作中如何正确把握二者关系的问题。
关键词:蒙古学内蒙古方志关系
蒙古学是研究蒙古族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历史与现状的学科。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是汉族占多数,多民族共同居住的行政区域。内蒙古方志是记述内蒙古地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内蒙古方志与蒙古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由内蒙古是民族地区这一客观存在决定的。虽然二者关系密切,但毕竟是两个学科,彼此之间有区别。蒙古学主要研究蒙古族,但涉及与蒙古族有联系的世界多个民族,地域范围非常广泛;内蒙古方志记述的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区域内的蒙古、汉等诸多民族;蒙古学的重点在于研究,内蒙古方志的重点在于记述;蒙古学的切入点是民族,内蒙古方志的切入点是行政区域;蒙古学是独立的学科,内蒙古方志是边缘学科。处理好内蒙古方志与蒙古学的关系是内蒙古方志工作的重点,也是内蒙古方志区别于其它省市地方志工作的特点之一。本文结合内蒙古首轮修志实践,在阐述蒙古学与内蒙古方志关系的基础上,探讨第二轮修志工作中利用蒙古学资料有关问题。
一
内蒙古方志主要由盟市旗县(区)志和专业志组成,有些部门及企业也在积极编修志书。内蒙古方志包含蒙古学部分内容,蒙古学包括内蒙古方志一些内容,二者关系纵横交错。在内蒙古首轮修志中,对二者之间的联系研究欠缺。在修志过程中,利用蒙古学资料方面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资料不翔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卫生志》(稿)中记述到:“蒙古族信仰佛教。蒙古人为了不污染供的佛,让产妇在羊圈里生产。”笔者在评审会上提出,牧区有些人家在自住的蒙古包的旁边临时搭建包,供产妇生产。在农区条件一般的人家在炕上拉个帘子让产妇生产,有条件的人家会为产妇安排单独的房间。婴儿出生后,要在门楣上悬挂标志物。如果是男孩,在门楣上挂一张用柳树或杨树枝做成的弓;如果是女孩,在门上挂一红布条,目的是保护母婴安康。在羊圈里生孩子的说法不符合事实。资料翔实、准确是志书的生命,在第二轮修志中,我们要特别重视资料的真实性。二是资料不丰富。解释概念的资料多于记述具体问题的资料。在内蒙古首轮志书“蒙古族民间文学”篇中,解释了好来宝、民歌的概念,但没有记述志书时限内该地流传的好来宝、民歌的具体歌词、歌曲、演唱背景等具体情况,注重了宏观记述,忽略了微观记述。要使志书蒙古学方面资料准确翔实,第二轮修志人员一定要走基层,做社会调查、田野调查,收集掌握第一手资料,调动社会力量,呼吁公众参与。三是资料不全面。内蒙古很多地方有蒙古语地名,蒙古语地名是内蒙古方志书所记述的地理要素之一,是蒙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包括行政区域名称和自然山河名称。内蒙古首轮志书中,虽然记述了行政区域的名称,但却忽略了自然山川的蒙古语名称。蒙古人一般根据地势、地貌或该地生长的植物、出没的动物命名山水,很少直接用人名来命名,这一文化现象来源于蒙古人崇拜自然的古老信仰。地名是历史文化的载体,通过蒙古语地名,能够了解该地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历史与现状,这对于我们保护利用环境有深远的意义。四是资料时代特色不浓。在内蒙古首轮修志中,记述蒙古族宗教民俗等内容时,没有突出其时代特色。“博”教(也称“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一种宗教信仰。它曾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建立大蒙古国,称霸世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时期,禁止“博”的活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在科尔沁民间“博”的活动活跃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一传统文化现象。“博”的活动的很多形式和内容,也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而在发生变化。“博”的“翁古特”必须放在高处,避免闲人触摸,以保持其“圣洁”。按过去的理解,“翁古特”是不能进楼房里的,因为人不能在“翁古特”上面活动。可是,现在“博”可以携带“翁古特”进楼房。兴安盟和通辽市是科尔沁文化主要传播区域,上述两个盟市已基本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但是,两地已出版的志书中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博”舞蹈,对“博”的现状,“博”文化的变迁没有记述。内蒙古未完成第二轮志任务的地区要以此为鉴,必须突出资料的时代特色。五是资料没有地方特色。在内蒙古首轮志书“民族教育篇”中,简单地记述了师生人数、自治区教育厅统一开设的课程名称等,却没有突出该地区民族教育特色。2011年10月12日,党中央电视台播出由白岩松主持的题为《如何用母语来诉说》的新闻1+1节目。节目中,记者采访了海拉尔的蒙古族学校,了解蒙古语授课学生的情况,并结合其它社会调查,探讨民族教育的一些问题,其中的具体数据资料非常珍贵,这正是该地区志书民族教育篇应该体现的内容。在鄂尔多斯高原有成吉思汗陵,鄂尔多斯地区有很丰厚的祭祀文化,“伊金颂”词是祭祀成吉思汗及其季子托雷时念唱的颂词。近些年,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蒙校开设了特色教育课,教学生唱“伊金颂”词,有时领学生到祭祀现场念唱。过去,“伊金颂”词只能由男性念唱,现在学校不分男女生,统一教授颂词,为蒙古族传统文化传承现象赋予了时代特色。该地第二轮志书,一定要注意反映时代变化,体现时代特点、地区特点,避免在志书中出现有价值的资料欠缺,没有价值的资料堆积如山的现象。
二
要处理好蒙古学与内蒙古方志的关系,除克服上述不足之外,还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要重视蒙古文修志工作。
蒙古文修志与蒙古学有一定的联系,是内蒙古方志重要组成部分。现已出版的蒙古文志书多达几十部,锡林浩特市等地相继出版了蒙古文年鉴。第一部蒙古文盟市级志书《阿拉善盟志》2011年9月19日在首府呼和浩特举行赠书仪式,为宣传内蒙古的修志工作,提高阿拉善盟知名度,弘扬民族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蒙古文志书、年鉴,一般由承担编修的单位组织人力编译出版。目前,在编纂、翻译、出版、发行等方面,严重存在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更谈不上统一的保存、管理、利用。2001年笔者在《中国地方志》(1、2合期)上发表题为《浅述内蒙古蒙古文新志书》一文,旨在引起相关领导对蒙古文修志工作的重视。在少数民族地区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志书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体现,是保证内蒙古方志事业全面和谐发展的前提。
(二)要开展蒙古学领域的修志工作。
蒙古学涵盖的丰富内容需要在志书中记载,在第二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专业志规划中,已有编写《蒙医药志》的计划,但蒙古语言志、蒙古语方言志、蒙古族文学志、蒙古族民间文学志、蒙古民族志、蒙古族妇女志、蒙古族人物志、蒙古族文化志、蒙古族马文化志、蒙古族牲畜业志、蒙古族农业志等特色志尚未列入计划之中。在国际上蒙古学研究非常活跃,硕果累累。据内蒙古大学研究员、蒙古文献专家德力格尔讲,在美国的蒙古学图书文献至少有10万部,涉及多种文种,仅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有50多种语言的蒙古学图书※。内蒙古的蒙古学研究者,多数用蒙古语言文字或汉语语言文字开展研究。今后,在我们编修上述志书时,一定要开阔视野,拓展思路,结合多方的研究,利用权威的科研成果。
(三)注意把握蒙古学资料的地域范围。
13、14世纪,蒙古人和世界很多民族交往密切,世界很多地方都有蒙古族或蒙古含义民族居住。蒙古学是国际性学科,涉及的地域范围非常广,内蒙古只是其中一部分。我们在蒙古学领域开展修志工作时,编修整体蒙古学的某个专业志,还是中国蒙古学的某个专业;或者编修内蒙古地域范围内的蒙古学某个专业志,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如果要编写前二者,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否则就是“大题小做”了。我认为,真正做学问应该是“小题大做”。假如要编修后者,首先会面临以下困难:蒙古学的很多资料,无法明确其地域界限,资料很多是对蒙古族整体而言的。我们利用哪些资料,应该如何把握记述角度呢?我们在编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民俗志》(蒙古族卷)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方言志》(蒙古语卷)时,遇到过同样的困惑,这些都亟需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理论探讨。
(四)要尊重历史,客观记述史实。
蒙古族作为有游牧文化传统的民族,与以农耕文化为传统的汉族相比,其历史文化有很多特殊性。这一特殊性就是内蒙古方志书要所体现的民族特点、地域特色。萨满教是很多北方少数民族信奉的原始宗教。蒙古语把萨满称作bo,故有些学者将蒙古族的萨满教汉文音译为“博”教,笔者赞同此汉译法。“博”教对蒙古族历史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比较深远,直到今天,它是活态的文化现象。但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宗教志》稿中,没有关它的记述。在评审会上笔者提出,《内蒙古宗教志》不能没有“博”教记述。“博”教是蒙古历史文化根源之一,它是蒙古族本土文化。在蒙古族中,它的产生、传播早于佛教;在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的民间,今天都有活跃着的萨满。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博物馆的有关萨满陈列,向世人见证着历史;在国际上,多方面人士都在关注萨满教这一古老文化现象。坚持实事求是,是修志要坚持的原则之一。编修内蒙古方志书时,要客观地记述蒙古学中的一些特殊现象。
总之,在内蒙古第二轮修志中,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关注修志与蒙古学的关系,重视兼通蒙古学与地方志学的复合型人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社会科学志》稿评审时,特邀了从事地方志工作的蒙古学专业人员,对志稿进行把关,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完善工作方式方法,把内蒙古修志工作推向新台阶。
*2011年4月,应美国国会图书馆邀请,内蒙古成吉思汗与蒙古学文献调研组赴美国考察访问,内蒙古大学研究员德力格尔是调研组成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