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内容摘要:志书质量取决于志书编辑的素质,只有高素质的志书编辑队伍,才能推出高质量的志书。志书编辑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科学素养、编辑技能素养和审美素养等四个方面,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志书编辑的素质?笔者谈点初浅的认识,旨在引起各级地方志部门的关注,重视志书编辑人员的培养与选拔,从而促进志书编纂队伍建设和志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志书编辑素质构成
志书质量取决于志书编辑的素质,只有高素质的志书编辑队伍,才能推出高质量的志书。志书编辑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科学素养、编辑技能素养和审美素养等四个方面,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志书编辑的素质?笔者谈点初浅的认识,旨在引起各级地方志部门的关注,重视志书编辑人员的培养与选拔,从而促进志书编纂队伍建设和志书质量的提高。
一、思想道德素养是从事志书编辑工作的前提
思想道德素养包含政治品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内容。对于志书编辑来说,这是立身之本。第一,志书编辑必须通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并运用其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来观察、分析、判断一些复杂的重大事件,从而认清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自觉培养良好的政治敏感性、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洞察力,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指导,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用政治的眼光去审视、编辑志书稿件,避免在志书中出现政治性失误。第二,志书编辑必须通晓、拥护党在各个重大历史时期制定和颁布的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正确看待贯彻这些方针政策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懂得这些方针政策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列主义的丰富与发展。第三,志书编辑必须对有关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调整充实,润色加工,使志书能正确、全面、系统、翔实地反映一地一个时期内经济建设、社会事业的发展情况。志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志书编辑队伍是一个团结合作的有机整体。第四,志书编辑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锲而不舍的努力,勤奋的学习精神,为提高志书质量而殚精竭虑,无私奉献,积极工作,而不是缺乏敬业精神,耐不住寂寞,沉不下心来钻研问题,扑不下身子甘于吃苦,这样是干不好志书编辑工作的。
二、文化科学素养是做好志书编辑工作的基础
志书编辑工作是一种认知活动。志书编辑通过文字对信息进行表征而形成志稿,运用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专业知识、百科知识以及实践在人的心理特别是思维中形成的知识体系,进行审阅、分析、整理、核实、校正。如此说来,志书编辑的知识结构作为其实践的必备基础条件,具有五个层面:志书专业知识、百科知识、实践知识、条件知识和创新意识。
专业知识,是志书编辑知识结构的核心层。志书记述的内容知识面广,专业性强。志书专业知识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志书的理论知识,内含志书的概念、属性、定义,等等;二是志书的基本知识,体例、体裁。体例,概括地说就是志稿的组织形式,一般采用章节体,也有篇章体、条目体。体裁,主要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索引等。三是志书操作知识,即策划、组织、编审、装帧、出版、发行以及信息的接收和反馈等方面的知识。这是一个严密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部分都有严格的业务标准。对于一个志书的编辑来说,首先要对志书有个全面准确的认识,然后才能识别信息,筛选信息,才能进入具体工作。一旦缺乏这一认识,即使再勤快、刻苦,都是枉然的。
百科知识,是对志书编辑最基本的要求。志书编辑除了熟练业务知识外,还应掌握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知识。如果把志书的专业知识作为本体知识看的话,百科知识就应是外延知识。这外延知识包括自然、政治、经济、历史、社会、文化、科技等等,涉及哲学、史学、文学、美学、编辑学、出版学、法律学的方方面面。志书是大型的资料性文献,统揽全局,汇集一个历史时期,既具有资政、存史和教化的作用,又具有包罗万象的特性,决定了志书编辑必须具有修志的渊博学识,才能在具体编辑稿件过程中游刃有余。实践证明,志书编辑外延知识始终与志书质量成正比,外延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在工作中纵横捭阖,判断信息的真伪,及时发现志稿的问题,保证志书质量。诸多的修志专家强调志书编辑必须是“杂家”,那是有一定道理的。
实践知识,是志书编辑在编纂志稿时,为实现选题、组稿、审稿、编稿的目的而具有的常规知识和策略知识,这种知识是对志书特性的深谙和个人实践经验的积累。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一个成熟的志书编辑,面对一种社会现象,可以策划出篇、章、节、目的构想,然后根据这种构想,深入社会进行调研,开展总体论证,组织、引导撰稿员做出准确的表征,从而为进一步突出志书的地方特色、丰富其资料信息含量奠定基础。优秀的志书编辑,应当是组稿、编稿、撰稿、校对、出版印刷方面的多面手。所以,志书编辑的实践知识是其文化科学素养构成的重要部分,不同于所说的专业知识和百科知识,需要实践的磨练,并最终为编辑高质量的志书服务。
条件知识,是志书编辑应具有的公共关系学和网络方面的知识。在志书编纂过程中,志书编辑除了编辑志稿外,涉及大量的事务工作和社会活动。因此,公共关系学对于志书编辑也是必需的。一部志书,其撰稿员分布在不同的部门与行业,其成分纷繁,因而志书的组稿工作艰巨而复杂,尤其是图片的征集,难度更大。为了更好地把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成就载入志书,并按时出版,志书编辑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即公关能力。同时,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志书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电子技术与网络知识,并能熟练地操作其硬件,科学地使用其软件,以适应现代编辑工作的需要。只有这样的编辑,才能保证志书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才能确保志书质量,才能编出佳作良志。
创新意识,是衡量志书编辑水平高低的另一个重要尺度,看其有无创新意识。虽然在第二轮志书编纂体裁、基本章法等方面应遵循第一轮外,毕竟随着时代的变革,志书编纂的内容、设施、人员等都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今,第二轮志书对事物的分类更加科学,框架结构更为合理,内容记述更为丰富通俗,包装印刷更为庄重适用。作为志书的编辑,对所编的志稿,对分工的篇目设计,是否有独到见地?志书的体例、体裁乃至志书编辑工作的运行机制,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改革和创新是志书编辑工作的永恒主题。志书编辑除具备较高的文化科学素养外,创新意识同样显得十分重要。无创新意识的志书编辑,不是一个称职的编辑。
三、编辑技能素养是实施志书编辑工作的关键
志书编辑工作是志书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编辑的技能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志书质量的优劣。志书编辑的技能可分为调研策划技能、组稿技能、审稿技能、编辑加工技能和编辑监控技能。
调研策划技能是志书编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真正了解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过程,并提出志书新构思的技能。一个合格的志书编辑,对接收外界信息总是主动的、理性的,策划往往是科学的。组稿技能是志书编辑组织撰稿员根据志书编纂的指导思想,有针对性地召开撰稿员座谈会、研讨会,或经常深入到各有关单位检查督促,及时研究撰稿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设计出符合实际的解决方案,经过科学分析、综合提炼,记述客观事物,按时撰写出高质量志稿的能力。志书编辑不应只满足于做一个从字词、语法、修辞、逻辑及体例上编辑志稿的“工匠”,而应当学会全面熟悉地情,至少要熟悉所编辑地对象。如果不熟悉编辑对象,即便有较高的文字表述技巧和编辑水平,也不能准确地驾驭志稿的内容。所以说,编辑水平的高低,不仅表现在文字表述的功底上,而更多地反映在对编辑对象的熟悉程度上。审稿技能是志书编辑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学会构建质量指标体系,对志稿进行审阅,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决定取舍、提出修改建议的能力。常用的基本方法是分析、比较、综合。编辑加工技能是志书编辑根据排版、制版要求,对初稿进行全面系统的、认真细致的加工和整理的能力。它是编辑在审稿的基础上,按照志书出版要求,对初稿进行检查、修改、润饰、标注、整理、提高的过程。编辑加工是志书编辑量最大的工作,是保证志书出版质量的重要环节。编辑监控技能是编辑对志稿进行过程监控的能力,主要包括对校样的处理、校读,并随时准备根据实际情况对有关内容作适当的调整。编辑监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必须引起责任编辑的高度重视,并由此反思、评价编辑行为的得与失,积累成功经验。
四、编辑审美素养是提升志书编辑工作的艺术
审美素养,是志书编辑对事物美的鉴别、领会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志书是一种知识产品,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明证,是物质、精神财富最全面、最集中、最充分的反映。李铁映同志在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上指出:“志书一定要可信、可用、可读。可读,要写得精炼、优美、引人入胜。读志如看画听乐,爱不释手。”因此,要坚持以“人性化、艺术化、精品化”的新理念指导第二轮修志实践,使志书的形式与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封面、插图、版式、装帧、开本等与志书的风格、读者的定位和谐一致,成为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结合体,从而显示出其应有的品位,达到既丰富了志书内容,又给读者以审美愉悦的目的,这是志书编辑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审美素养是志书编辑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志书编辑必须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综上所述,志书的质量与生命,跟志书编辑的素质息息相关。然而,当一名志书编辑容易,做一名合格的志书编辑难。我们既已从事志书编辑工作,就应该树立编辑的职业道德规范,在培养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科学素养、编辑技能素养和审美素养上下功夫,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志书编辑。
参考资料:
施晓华:《试论年鉴人才的素质构成》(《年鉴信息与研究》1998年第3期)
内容摘要:志书质量取决于志书编辑的素质,只有高素质的志书编辑队伍,才能推出高质量的志书。志书编辑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科学素养、编辑技能素养和审美素养等四个方面,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志书编辑的素质?笔者谈点初浅的认识,旨在引起各级地方志部门的关注,重视志书编辑人员的培养与选拔,从而促进志书编纂队伍建设和志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志书编辑素质构成
志书质量取决于志书编辑的素质,只有高素质的志书编辑队伍,才能推出高质量的志书。志书编辑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科学素养、编辑技能素养和审美素养等四个方面,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志书编辑的素质?笔者谈点初浅的认识,旨在引起各级地方志部门的关注,重视志书编辑人员的培养与选拔,从而促进志书编纂队伍建设和志书质量的提高。
一、思想道德素养是从事志书编辑工作的前提
思想道德素养包含政治品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内容。对于志书编辑来说,这是立身之本。第一,志书编辑必须通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并运用其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来观察、分析、判断一些复杂的重大事件,从而认清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自觉培养良好的政治敏感性、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洞察力,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指导,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用政治的眼光去审视、编辑志书稿件,避免在志书中出现政治性失误。第二,志书编辑必须通晓、拥护党在各个重大历史时期制定和颁布的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正确看待贯彻这些方针政策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懂得这些方针政策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列主义的丰富与发展。第三,志书编辑必须对有关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调整充实,润色加工,使志书能正确、全面、系统、翔实地反映一地一个时期内经济建设、社会事业的发展情况。志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志书编辑队伍是一个团结合作的有机整体。第四,志书编辑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锲而不舍的努力,勤奋的学习精神,为提高志书质量而殚精竭虑,无私奉献,积极工作,而不是缺乏敬业精神,耐不住寂寞,沉不下心来钻研问题,扑不下身子甘于吃苦,这样是干不好志书编辑工作的。
二、文化科学素养是做好志书编辑工作的基础
志书编辑工作是一种认知活动。志书编辑通过文字对信息进行表征而形成志稿,运用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专业知识、百科知识以及实践在人的心理特别是思维中形成的知识体系,进行审阅、分析、整理、核实、校正。如此说来,志书编辑的知识结构作为其实践的必备基础条件,具有五个层面:志书专业知识、百科知识、实践知识、条件知识和创新意识。
专业知识,是志书编辑知识结构的核心层。志书记述的内容知识面广,专业性强。志书专业知识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志书的理论知识,内含志书的概念、属性、定义,等等;二是志书的基本知识,体例、体裁。体例,概括地说就是志稿的组织形式,一般采用章节体,也有篇章体、条目体。体裁,主要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索引等。三是志书操作知识,即策划、组织、编审、装帧、出版、发行以及信息的接收和反馈等方面的知识。这是一个严密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部分都有严格的业务标准。对于一个志书的编辑来说,首先要对志书有个全面准确的认识,然后才能识别信息,筛选信息,才能进入具体工作。一旦缺乏这一认识,即使再勤快、刻苦,都是枉然的。
百科知识,是对志书编辑最基本的要求。志书编辑除了熟练业务知识外,还应掌握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知识。如果把志书的专业知识作为本体知识看的话,百科知识就应是外延知识。这外延知识包括自然、政治、经济、历史、社会、文化、科技等等,涉及哲学、史学、文学、美学、编辑学、出版学、法律学的方方面面。志书是大型的资料性文献,统揽全局,汇集一个历史时期,既具有资政、存史和教化的作用,又具有包罗万象的特性,决定了志书编辑必须具有修志的渊博学识,才能在具体编辑稿件过程中游刃有余。实践证明,志书编辑外延知识始终与志书质量成正比,外延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在工作中纵横捭阖,判断信息的真伪,及时发现志稿的问题,保证志书质量。诸多的修志专家强调志书编辑必须是“杂家”,那是有一定道理的。
实践知识,是志书编辑在编纂志稿时,为实现选题、组稿、审稿、编稿的目的而具有的常规知识和策略知识,这种知识是对志书特性的深谙和个人实践经验的积累。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一个成熟的志书编辑,面对一种社会现象,可以策划出篇、章、节、目的构想,然后根据这种构想,深入社会进行调研,开展总体论证,组织、引导撰稿员做出准确的表征,从而为进一步突出志书的地方特色、丰富其资料信息含量奠定基础。优秀的志书编辑,应当是组稿、编稿、撰稿、校对、出版印刷方面的多面手。所以,志书编辑的实践知识是其文化科学素养构成的重要部分,不同于所说的专业知识和百科知识,需要实践的磨练,并最终为编辑高质量的志书服务。
条件知识,是志书编辑应具有的公共关系学和网络方面的知识。在志书编纂过程中,志书编辑除了编辑志稿外,涉及大量的事务工作和社会活动。因此,公共关系学对于志书编辑也是必需的。一部志书,其撰稿员分布在不同的部门与行业,其成分纷繁,因而志书的组稿工作艰巨而复杂,尤其是图片的征集,难度更大。为了更好地把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成就载入志书,并按时出版,志书编辑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即公关能力。同时,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志书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电子技术与网络知识,并能熟练地操作其硬件,科学地使用其软件,以适应现代编辑工作的需要。只有这样的编辑,才能保证志书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才能确保志书质量,才能编出佳作良志。
创新意识,是衡量志书编辑水平高低的另一个重要尺度,看其有无创新意识。虽然在第二轮志书编纂体裁、基本章法等方面应遵循第一轮外,毕竟随着时代的变革,志书编纂的内容、设施、人员等都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今,第二轮志书对事物的分类更加科学,框架结构更为合理,内容记述更为丰富通俗,包装印刷更为庄重适用。作为志书的编辑,对所编的志稿,对分工的篇目设计,是否有独到见地?志书的体例、体裁乃至志书编辑工作的运行机制,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改革和创新是志书编辑工作的永恒主题。志书编辑除具备较高的文化科学素养外,创新意识同样显得十分重要。无创新意识的志书编辑,不是一个称职的编辑。
三、编辑技能素养是实施志书编辑工作的关键
志书编辑工作是志书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编辑的技能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志书质量的优劣。志书编辑的技能可分为调研策划技能、组稿技能、审稿技能、编辑加工技能和编辑监控技能。
调研策划技能是志书编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真正了解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过程,并提出志书新构思的技能。一个合格的志书编辑,对接收外界信息总是主动的、理性的,策划往往是科学的。组稿技能是志书编辑组织撰稿员根据志书编纂的指导思想,有针对性地召开撰稿员座谈会、研讨会,或经常深入到各有关单位检查督促,及时研究撰稿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设计出符合实际的解决方案,经过科学分析、综合提炼,记述客观事物,按时撰写出高质量志稿的能力。志书编辑不应只满足于做一个从字词、语法、修辞、逻辑及体例上编辑志稿的“工匠”,而应当学会全面熟悉地情,至少要熟悉所编辑地对象。如果不熟悉编辑对象,即便有较高的文字表述技巧和编辑水平,也不能准确地驾驭志稿的内容。所以说,编辑水平的高低,不仅表现在文字表述的功底上,而更多地反映在对编辑对象的熟悉程度上。审稿技能是志书编辑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学会构建质量指标体系,对志稿进行审阅,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决定取舍、提出修改建议的能力。常用的基本方法是分析、比较、综合。编辑加工技能是志书编辑根据排版、制版要求,对初稿进行全面系统的、认真细致的加工和整理的能力。它是编辑在审稿的基础上,按照志书出版要求,对初稿进行检查、修改、润饰、标注、整理、提高的过程。编辑加工是志书编辑量最大的工作,是保证志书出版质量的重要环节。编辑监控技能是编辑对志稿进行过程监控的能力,主要包括对校样的处理、校读,并随时准备根据实际情况对有关内容作适当的调整。编辑监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必须引起责任编辑的高度重视,并由此反思、评价编辑行为的得与失,积累成功经验。
四、编辑审美素养是提升志书编辑工作的艺术
审美素养,是志书编辑对事物美的鉴别、领会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志书是一种知识产品,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明证,是物质、精神财富最全面、最集中、最充分的反映。李铁映同志在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上指出:“志书一定要可信、可用、可读。可读,要写得精炼、优美、引人入胜。读志如看画听乐,爱不释手。”因此,要坚持以“人性化、艺术化、精品化”的新理念指导第二轮修志实践,使志书的形式与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封面、插图、版式、装帧、开本等与志书的风格、读者的定位和谐一致,成为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结合体,从而显示出其应有的品位,达到既丰富了志书内容,又给读者以审美愉悦的目的,这是志书编辑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审美素养是志书编辑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志书编辑必须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综上所述,志书的质量与生命,跟志书编辑的素质息息相关。然而,当一名志书编辑容易,做一名合格的志书编辑难。我们既已从事志书编辑工作,就应该树立编辑的职业道德规范,在培养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科学素养、编辑技能素养和审美素养上下功夫,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志书编辑。
参考资料:
施晓华:《试论年鉴人才的素质构成》(《年鉴信息与研究》199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