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2005年,为庆祝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写了10篇专文,收入拙作《史志杂议》(续二)首篇《中国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见《内蒙古史志》2005年第4期。最近,整理书刊,看了《炎黄春秋》2007年9期《汤恩伯与南口战役》一文,觉得这样的战役,不应遗漏。过去主要是读了一些不顾史实,任意贬低国军抗战功绩的报道,认为汤恩伯是草包,南口抗战是瞎吹的,甚至记者拍照的战利品是用纸扎的。因此只写了“南口至八达岭一线,北靠长城,前扼雄关,易守难攻。日军机械化部队到达山地战中失去优势。战斗非常激烈,直到8月下旬。”现在读了《炎黄春秋》这篇雄文,觉得非单独重写不可。同时想到中条山战役和昆仑关战役,都是敌我双方所用兵力甚众,战斗异常激烈。尤其是昆仑关战役的胜利,对保卫西南我抗日大后方意义重大。崇阳阻击战败得那么快、那么惨,震怒了最高统帅部。九岭争夺战规模不大,但是对保住九战区正面战场阵地关系重大。笔者以“战史钩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题,记述一些战役、战斗,向抗战的所有将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南口攻守战
《汤恩伯与南口战役》记载,南口战役是抗日战争全面展开时一次重要的战役。历时近20天激烈的攻守战,歼敌15000人,创一次战役毙伤日军万人以上的记录。中国守军装备处于绝对劣势,全凭勇猛、顽强、悲壮,以伤亡33000人的代价,延缓了日军西进的时间,破灭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周刊》短评写道:“不管南口阵地事实上的失却,然而这一页光荣的战史,将永远与长城各口抗战,淞沪两次战役鼎足而三,长久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南口在北平城北偏西,背靠八达岭长城,崇山峻岭,关隘重叠,扼华北平原通往晋察冀咽喉,自古为兵家所必争。日本侵略军1937年7月从卢沟桥着手,对平津周边我29军各个驻地突然袭击,以绝对优势兵力,迫使29军作出较大牺牲后,在7月底奉令向保定转移。日寇占领平津,便兵分三路,大举进犯:一路沿平汉铁路,一路沿津浦铁路,一路沿平绥铁路。沿平绥铁路北上的有一个师团、两个旅团的精锐部队,共计兵力在7万以上,由第5师团师团长、名将板垣征四郎指挥。
南口守军是刚组建的第7集团军,由35军军长、绥远省主席傅作义任集团军总司令,驻平地泉的13军军长汤恩伯任前敌总指挥。汤是蒋介石嫡系宠将,指挥两个军、两个师及一个旅,共有兵力近6万人。其中13军是南口作战主力,党中央嫡系部队的素质和装备都比其他部队优越。汤率部到南口布防前,便派13军第4师副师长陈大庆和89师师长王仲廉前往南口一带及两翼山地视察地形地物,并访问当地长老,了解八国联军是怎样攻下南口的。布防时采取缩小南口正面防御阵地,固守两翼高地的作战部署。利用复杂地形,配备纵深阵地,阻击敌军。
汤的总指挥所设在怀来城内,又在横岭城设临时指挥所,以便及时听取敌情,随时调遣部队。并经常去师、旅、团指挥所,商讨怎样打击敌人。《大公报》随军记者范长江报道:“汤日夜操劳精密指挥,已半月未曾得一安眠机会,整天和电话、地图接近,时时注意敌人一尺一寸的移动。”8月11日,日军向南口发动进攻,13军89师反复争夺龙虎台阵地,予敌重创。8月25日,日军猛攻横岭城和居庸关,紧接着又在飞机、大炮配合下,进攻怀来城。长城上各个据点守军都受到日军前后夹击,加上张家口失守,作为前敌总指挥的汤恩伯经过周密分析、判断,在26日下午1时下令转移。各个战场守军与日寇犬牙交错,处于混乱的胶着状态。经过昼夜激战,脱离接触。27日部队在转移中,仍与四面来袭日军苦战。月底才遵令到广灵、蔚县等地集结。
在历时16天的南口激战中,防守主力13军28000人,伤亡12600人,战斗减员45%。
中条山战役
中条山位于山西省南部,横亘黄河北岸,东连太行山,西接吕梁山,瞰制豫北、陕东、晋西,屏障洛阳、潼关,是抗日战争中华北重要的阵地。中国第1战区近18万人驻守中条山。1941年5月,日本侵略军为歼灭第1战区主力,控制黄河以北地区,威胁西安,由第一军司令官筱塚义男指挥6个师团、2个独立混成旅团、1个骑兵旅团及伪军共10多万人,在第3飞行集团和华北方面军炮兵配合下,采取两翼钳击、党中央突破战术,5月7日开始向中条山地区发动进攻。
中国第1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指挥第5、14集团军和80军、9军共16个师17万多人,在第2战区一部和八路军129师陈赓部的配合下,抗击日军。由于日军四面包围,猛烈攻击,第1战区留下一部在中条山继续抵抗,主力分别向黄河两岸、吕梁山区和太行山区突围。到5月下旬,大部分突围出来,转向日军侧后攻击。6月10日,日军溃退,会战结束(当时又称中条山会战),歼灭日军3000人。
中条山战役,守军设防近三年,凭借地势险要,日军曾经发动过十多次围攻,都没有一次得逞,因此产生轻敌情绪,各部与敌对阵这么久,却没有积极加固工事,直到1941年3月,日军进犯中条山的迹象已显,依然没做任何准备。5月7日,日军从三个方面发起进攻,经过3个星期激战,1战区主力陷入重围,突围时又沿途遭受日军截击,伤亡惨重。
在中条山战役中,八路军陈赓太岳部队应卫立煌之约,进入中条山及汾南三角地区,破袭铁路交通,从侧面牵制日军。在平津、平保、太原以北铁路沿线,八路军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游击战,并在临汾、安阳出击,拔除了中条山日军一些据点,有力支援了1战区部队作战和转移。
昆仑关激战
昆仑关战役是桂南会战中关键性重要战役。昆仑关是南宁北面崇山峻岭中的一个重要关口,扼桂林、南宁间要道和桂越国际交通线。1939年10月初,日本侵略军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中失败后,便把侵略的魔爪伸向桂南。10月14日,日本大本营下达切断南宁公路补给钱的作战命令,初步参战的第8师团、台湾混成旅团共3万人及第5舰队、海军第3联合航空队于11月上旬在海南岛三亚集结。13日,日军从三亚起航,15日晨,第5师团利用疾风暴雨的天气,突然在钦州湾、龙门登录,分路北上,16日下午,攻陷防城。16日晚,台湾混成旅团在钦州湾东岸登录,17日,攻占钦县。第4战区守军,水东、茂名、北流一线以西粤南、桂南只有46军两个师又两个团,兵力单薄,没能组织有效的抵抗,致使入侵日军迅速深入。日军第5师团击溃邕江以南46军新19师后,22日傍晚已抵邕江南岸,从东南、正西夹攻南宁。
日军攻占南宁的阴谋很明显,主要是切断桂越国际交通线,建立空军基地,扰乱我大西南后方。中国军事委员会从9战区调兵驰援,令唯一机械化军第5军杜聿明部由湖南衡山乘一段火车赴南宁;99军从湖南湘潭及贵州贵阳向柳州集中,还有36军从重庆及湖北当阳南下,在宜山附近集中。日军两路夹攻南宁时,只有第5军20师1个团赶到南宁附近,与刚到的46军6个团一起仓促应战,24日,被迫放弃南宁。
南宁以北是错综复杂的山岳地带,日军占领南宁,很快向北进军,12月1日,推进至距南宁20公里的高峰隘,4日,夺取昆仑关,控制了通往内地的交通要隘。军事委员会责令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到迁江指挥各部反攻,收复南宁。又从江西吉安调来步兵66军。12月中旬,参战部队已达14万人。为了乘敌后续部队来到以前,将敌包围在邕江南北打个歼灭战,16日,行营下达作战命令,18日拂晓,展开攻势。
兵力部署:北路军(第38集团军徐庭瑶部第5军、第99军92师)以主力配合坦克攻昆仑关,一部切断南宁至昆仑关敌军联系,而后协同其他部队攻取南宁。东路军(第26集团军蔡廷锴部第46、第66军共4个师)配合地方武装,破坏郁江以南交通,阻敌增援昆仑关。西路军(16集团军夏威部4个师及地方武装)以两个师攻高峰隘,吸引敌军主力;一部袭扰郁江以南交通;一部阻止南宁日军增援昆仑关;第99军99师、118师为总预备队,在宾阳待机。
昆仑关为日军主阵地,由步兵1个营、炮兵2个连又1个排据守。日军占据制高点,构筑坚固工事并加设移动铁丝网。
担任主攻的第5军18日反攻作战,杜聿明命荣誉1师郑洞国部猛攻昆仑关,迅速突破前沿,与各据点日军展开争夺战;新22师邱清泉部向日军侧后迂回,切断日军退路。日军援兵被阻。日军第5师团12旅团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率部增援,苦战4天4夜,多次中弹,终于毙命。
面对昆仑关守敌的顽抗,200师戴安澜部与来援的66军协同攻坚,12月31日,攻克昆仑关,守敌大部被歼。昆仑关战役,日军精锐师团——第5师团参战的12旅团军官战死85%,士兵毙命4000多人。
桂南会战从1940年2月1日开始,由4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指挥。日军增援至7万人,包括18师团和近卫混成旅团。双方交战到10月23日,4战区全面反攻,30日,攻克南宁,11月30日,桂南全部收复。
崇阳阻击战
1938年秋,武汉会战结束,第9战区利用崇阳县境东北崇山峻岭的天然屏障,部署崇阳阻击战,调集几个军的兵力,凭险设防,阻挡日军继续南下。结果根本没有挡住敌人,反而使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一气占领了崇阳、通城两个战略意义重大的县城。
重阳阻击战打得那么糟,败得那么惨,震怒了最高统帅部。蒋介石提出给58军军长孙渡以督率不严,记大过处分;新3军军长张冲指挥不当,撤职留任;新11师在职掌权的副师长冯崟撤职查办;新11师撤销番号。经过龙云、卢汉说情,只将张冲调回云南查办。新11师在1939年春南昌会战中,正式恢复了番号。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在进入楠林桥附近向崇阳、通城前进的27师团,11月6日13时33分占领崇阳后,“军命令27师团向通城迫击的同时,以步兵约一个大队为基干部队,令其向崇阳——桂花树——羊楼司大道前进……”“第27师团击败驻在之敌后继续南进,9日18时10分攻占通城。”由此可见,日军进攻兵力,远远少于我们的阻击部队。而且我们的阻击部队还有高山峻岭的地利,为什么失败得那么惨?
据中国文史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武汉会战》所载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崇阳阻击战的惨败,内在原因是:
(一)主帅不力
10月末,60军与58军合编为30军团,随即改为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龙云,副总司令卢汉。从上述两军各抽调1个师,组建新3军。因龙云在云南,卢汉患急性盲肠炎赴长沙治疗。总司令部由正副参谋长负责,两人对上对下都不敢承担责任。因60军刚从阳新阻击日寇下来,崇阳阵地由58军与新3军布防。上级主帅先是第9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很快换成第2兵团司令张发奎,后又换为31集团军总司令汤恩伯。汤是蒋的嫡系宠将,驻在通城,就近指挥理应得力。而且汤在第五次“围剿”苏区时,曾驻通城“围剿”红16师,对崇阳、通城一带是熟悉的。可是,从一个找不到归属的加强营营长的回忆录看,汤的指挥,胸中无数。那是8月间,54军18师在富池口要塞一带转战一个多月,减员严重,编成一个团。团长找二营营长黄福萌,根据实有兵力,编为一个加强营,命黄为营长,自己便逃跑了。黄率这个加强营有4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1个通讯排,1个卫生队,共800多人。9月2日到大冶,向第二兵团司令张发奎报到。张令他守大冶城。张兵团总部向通城、平江转移时,命令这个加强营归第6军甘丽初指挥。甘对大冶城布防很满意。当日军攻城不下,采取两翼包围,甘后撤时,令黄营归彭旅指挥。彭旅后撤,却没通知黄营。黄营成为孤军,到金牛附近,又归185师。到贺胜桥,师长电话:“黄营仍归第6军。”黄昏到大沙坪见到第6军军长甘丽初,甘却书面命他直接请示汤恩伯总司令。黄率部连夜赶到通城茅田汤恩伯总部,汤说60军卢汉部正在通城东北金塘一线与敌作战,命黄立即率部赶去掩护60军。第二天,黄营进行到沙堆,遇到60军通讯营长,知道60军已经全部后撤,只好在沙堆附近占领阵地,派副营长回去向汤请示。汤还是要他继续前进。发现日军已经推进至县城桥北,汤才命令黄营回县城西南沿公路两侧布防,掩护总部转移。92军在九岭一线占领阵地,黄营才奉令归还18师建制,到益阳附近整补。
(二)军令不行
第一集团军作战部署:上级命令1938年11月2日进入崇阳东北阵地。第58军在左,新3军在右。58军新10师左与另一军的阵地相接,占领蛇山、孙家山、巴礁之线,新11师左接新10师,占领赵家冲、大树林、九爬岭、镜面山、祖居寺之线,184师接新12师,向右横越湘鄂公路路口,占领洋港岩、马鞍山、得意岩之线,构筑工事,准备迎击敌人。60军183师刚由阳新作战半个月下来,暂归新3军指挥,为总预备队。作战令要求于3日凌晨前完成战斗准备。
两军进入阵地后,暴露一个大漏洞,新3军的新12师,根本没有执行进入阵地的军令,在184师路口至58军新11师冲天鹤阵地间,出现很大空隙,即两军结合部根本没有结合。路口守军及时向新3军军部反映,没有得到重视。4日午后敌视察气球在阵地前方升起,炮兵开始向我阵地射击。58军正面从左至右都有敌军大搜索。下午3时敌小型坦克2辆,沿公路搜索南下驶抵路口前方,被我184师特重机枪击中一辆,才向北急转逃去。入暮,敌一部由58军与新3军间隙赵家冲潜入柳林。到处放枪。58军军长孙渡打电话问新3军军长张冲柳林方面发现敌踪,公路方面也有枪声,他们前方是不是没有部队?张坚决说:“哪会有这样的事?这是他们在造谣。”过了几个小时,张给孙电话:“张华清、杨时彦(新12师两个团长)昏头昏脑,不会看地图,找不到阵地位置,没有上去。”孙即令新11师抢占东边阵地。没想到5日佛晓,新10师左翼发现敌骑数百度过陆水。很快,日军在空军、炮兵的掩护下,向新11师阵地进攻,阵地右翼冲天鹤、赵家冲、柳林一带吃紧。白杨岭前后受敌,冯旅奉命驰援,团长张子佐称病不出。冯率部队到达时,第一线守军已经退下。58军阵地有腹背受敌危险,便命令新10、新11两师逐次向崇阳近郊既设阵地转移。新10师师长刘正富不遵军令,擅自向石城湾方向撤退。新11师师长鲁道源不在军中,副师长冯崟放弃职责,任部队自由行动,师旅各自为政,溃不成军。敌人紧追不舍,两师都不可能进入崇阳近郊阵地,同时白霓桥附近发现敌情,全军退向石城湾。
当日新3军正面无敌情,10时许发现58军新11师阵地上插着膏药旗,乘夜向九宫山方向转移,7日抵港下,8日全军及183师到达九宫山麓白沙岭附近。11日由白沙岭转移至平江长寿街,15日开到浏阳。
11月6日,58军指挥所尚在娄家岭,刘正富到军指挥所报告,说是黑夜行军,迷失方向,没有找到第二线阵地。孙渡怒问:“你们在崇阳筑工事多日,为什么会迷失方向?你不知道军法吗?”因情况紧急,命令新10师在石城湾占领阵地,彻底破坏公路。7日,新10师在石城湾与敌激战,一个旅长负伤。新10师刘伯海团撤至桂口,遭敌夜袭,团长牺牲。
8日,58军军长孙渡到大沙坪收容前线下来官兵,令新11师梁旅长占领公路两侧高地掩护,友军1个师也退到大沙坪,遭敌机空袭,部队混乱,向南溃退。孙见势不可挡,便夺路走西南,9日到北港,又遭敌袭。南走瓮江,才脱离日寇。部队收容完毕,全军伤亡官兵近2000人,失去武器1000余件。总部命令,到醴陵整补训练。
这次崇阳阻击战,新3军新12师两个团长看不懂地图,不知阵地在哪里,便不遵令按时进入阵地,给两军结合部留下一个大空隙,使日军得以乘隙而入,友军腹背受敌,不得不放弃阵地。58军两个师失去一线阵地,又不遵令迅速转入二线阵地,谎称夜间行军,迷失方向。新3军发现友军阵地插上了膏药旗,自身前后都还没有敌踪,便擅自弃守。难道都不知道“军令如山”和“军人以服从为天职”吗?由此可见军令不行,是崇阳阻击战惨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情报不准
《孙子兵法·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辞海》注:“殆,危险、失败。”崇阳阻击战的大败,完全证实了《孙子兵法》这句名言。战前面对日寇27师团在南林桥集结,主攻方向很明确的紧急关头,新12师两个团长,公然说出“不认识地图”这个根本站不脚的理由,不按军令进入阵地;新3军军长对待下级守军的反映置之不理,接到友军58军军长电话,还说:“哪里会有这样的事,这是他们在造谣。”不知已到这种程度。新10师一个团,已经撤至桂口。桂口是个四面环山的小镇,怎么山上连排哨也不部署,当晚便遭到日寇夜袭,团长被打死。
崇阳阻击战中,不仅在前线迎战的军、师、旅、团指挥这样不知彼知己,连一方主帅——31集团军总司令汤恩伯也是一样,日军来攻军力只一个27师团,侵占崇阳后,又抽一个大队向桂花树、羊楼司方向推进,还要分兵守备崇阳,进犯的兵力并不多,汤指挥好几个军,一线守军有两个团不到位,日军乘隙潜入,二线筑了防御工事,又没部署防御兵力。连在通城东北金塘一线御敌的60军已经撤走,汤还令一个请示归属的加强营去增援,发现日军已经沿公路向通城进犯,才把那个加强营从沙堆调回,掩护总司令部撤退。可见情报多么不准,信息多么不灵,怎能不打败仗。
《武汉会战》一书记载,在崇阳阻击日寇的,还有92师276旅在白霓桥布防,打得比较激烈。10月29日进入阵地,30日即遭日寇猛攻。经过激烈战斗,双方伤亡惨重。31日,日军又攻552团3营高地,经过反复冲杀,保住高地,然反才奉命转移。
九岭争夺战
湘军名将李元度说:“走尽天下胜不过黄龙山下天岳关。”清代最终战胜太平天国的曾国藩湘军,是办团练起家的。这位举人出身、当过教谕,著有《天岳山馆全集》,总纂同治《平江县志》的儒将,还有一句名言:“南省关天下安危,平江扼南省咽喉,故平江之团练,劳在一邑,而功在天下。”实际上,平江之险,不全在平江,主要还在与平江唇齿相依的通城。令冬塔乡与通城交界的从清代至民国十几年的最基层行政单位——双胜团、仁胜团、必胜团[1],顾名思义,可以看出都是湘写与太平军在平通界上交战得胜后取的名。率部与太平军在浏阳作战取得大胜,立过大功,得到皇帝题字送匾重奖的胡大锡,就是接近平江的通城界上人[2]。
天岳关在黄龙、幕阜两座大山相连的坳上,地处通城东南角,湘鄂赣三省交界,海拔910米,山势险峻,易守难攻,李元度从用兵角度那样赞美,自有道理。关门顶上《天岳关》三个骨力尽现、很见功夫的大字,就是他写的。关门正面在通城境内。门向通城,当代政府的文物保护碑牌也耸立在关门旁边。通城虽说是个面积只有1140多平方公里的小县[3],兵家认为难得的关卡却有13个。其中11个与湖南交界。九岭海拔只有221.5米,比天岳关的910米[4]低得多,但是从山的北麓看也是山高路险、悬岩陡壁,“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特别是隽水环抱,形成一道天然防御工事。又地处南北交通要冲,在近现代战争中,更为重要。还有在至平江县几公里路上,有齐角亭、朱家山和狮形山等后备阵地。十年内战后几年,在九岭建筑两层的方形砖石碉堡,界上狮形山建筑多边形三层局部四层砖石碉堡。前者由南区义勇队驻守,后者驻正规军1连。1935年蒋介石嫡系宠将汤恩伯驻县城指挥4师1旅大兵“围剿”红16师时,从界上到九岭,所有制高点都修了简易作战工事。抗日战争中,1938年11月9日,县城沦陷后,九岭成为第9战区正面战场前线。通城九岭与岳阳新墙连成“伯陵防线”(伯陵是司令长官薛岳的字)。当时把东起江西修水西至湖南岳阳整个通城前线都称九岭前线。1938年9月,县城沦陷后,日军几次进攻九岭都没得逞。1939年9月中旬,日军3路攻长沙,通城一路是精锐师团——33师团,避开九岭开险和防守九岭正面的在淞沪抗战大显军威的98师即宝山部队,绕道鲤港进攻麦市,企图经天岳关南下。又被鸡笼山守军140师1个营顽强阻住。日军陆空联合猛攻3昼夜也没得逞,只好向苦竹岭绕道。在1944年5月日军以绝对优势兵力南犯以前,九岭阵地一直坚如磐石[5]。只是在1940年12月上旬被日军攻陷过几天。
1940年12月4日拂晓,日军用一个精锐联队的步兵、一个大队炮兵,还有骑兵配合,在空军掩护下,由北港向东南方向进犯,企图攻占战略要地九岭,进窥平江。九岭守军新10师师长高振鸿畏缩图逃,副师长又长假延归,指挥失灵,全师官兵迎战几个小时,纷纷后退,易守难攻的九岭天堑,8日陷于敌手。敌军前锋推进至杨塘坳、宋家冲一带,形势非常紧急。9战区长官司令部急令58军副军长鲁道源率军直属部队和新11师一部火速驰援。军长孙渡与参谋长鲁元分途督新10师28团团长率精锐,黑夜经山间小道进占宝盖山;29团进占华龙山。10日,鲁副军长督新11师31、32两团奋力反攻。顽敌腹背受击,终于不支,全线溃退,九岭阵地完全克服。在那雄狮岩至齐角亭一线激战的两天,三埠桥一带居民已经逃往云溪乡。
战后,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命令鲁道源兼新10师师长,将原来那个临阵图逃的师长解送长官司令部,交军法审处,判了12年徒刑。
1942年鲁道源晋升58军中将军长,为了纪念九岭战役,在下石井公路上侧山脚上立碑。基座约9平方米,中间立1立方米台墩,上方四角立石柱,柱上盖石板。再上是4块青石镶成的碑,正面书“立马九岭”四个大篆字,落款“滇南鲁道源。”背面是鲁写的诗,新11师师长梁得奎书:
滇南健儿镇此间,三捷长沙敌胆寒,
立马九岭歼顽敌,屡教倭奴弃甲还。
左为薛岳题的“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右侧鲁的军训:“养浩然之气,为大战而生。”草书。顶端覆以雕饰花岗岩。气魄壮观,行人瞩目。
在九岭争夺战的同时,另一支日寇在右翼策应。一举攻占了马鞍山、杨台尖、凤凰楼、聂家祠。守军133师师长夏炯急令正在何家段演习的399团以强行军速度驰援,两个小时飞奔30里,与原守军398团协力反攻,经过一昼夜猛烈战斗,终于击溃来犯之敌,失地完全收复。
1940年12月上旬,58军的九岭争夺战大捷,133师399团远程飞奔增援,猛烈反攻,夺回杨台尖,凤凰楼等重要阵地,大挫敌锋,对巩固9战区正面战场阵地有重大意义。为1941年3月克服通城打下了基础。
注释
[1]平江的“团”就是通城的“图”,相当于今天的村。
[2]两幅匾上写的大字是“贤劳并嘉”和“笃肃可风”。抗战前山冲失火,两块匾头天掉下来了,没烧着。1944年沦陷后,被日本鬼子抬去修了公路。这是战后山冲老农胡肇训对我讲的。
[3]平江4125平方公里,相当于通城的3.6倍多。
[4]据《平江县志》海拔:黄龙山1528米,幕阜山1596米,天岳关910米。
[5]1941年3月克服通城后,守军减至1个师。师部驻上塔市,界上、九岭、麦市各驻一个团。由界上抽1营驻大沙坪。九岭抽1营驻县城。重点设防的还是九岭。九岭还是9战区正面战场主阵地。
2005年,为庆祝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写了10篇专文,收入拙作《史志杂议》(续二)首篇《中国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见《内蒙古史志》2005年第4期。最近,整理书刊,看了《炎黄春秋》2007年9期《汤恩伯与南口战役》一文,觉得这样的战役,不应遗漏。过去主要是读了一些不顾史实,任意贬低国军抗战功绩的报道,认为汤恩伯是草包,南口抗战是瞎吹的,甚至记者拍照的战利品是用纸扎的。因此只写了“南口至八达岭一线,北靠长城,前扼雄关,易守难攻。日军机械化部队到达山地战中失去优势。战斗非常激烈,直到8月下旬。”现在读了《炎黄春秋》这篇雄文,觉得非单独重写不可。同时想到中条山战役和昆仑关战役,都是敌我双方所用兵力甚众,战斗异常激烈。尤其是昆仑关战役的胜利,对保卫西南我抗日大后方意义重大。崇阳阻击战败得那么快、那么惨,震怒了最高统帅部。九岭争夺战规模不大,但是对保住九战区正面战场阵地关系重大。笔者以“战史钩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题,记述一些战役、战斗,向抗战的所有将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南口攻守战
《汤恩伯与南口战役》记载,南口战役是抗日战争全面展开时一次重要的战役。历时近20天激烈的攻守战,歼敌15000人,创一次战役毙伤日军万人以上的记录。中国守军装备处于绝对劣势,全凭勇猛、顽强、悲壮,以伤亡33000人的代价,延缓了日军西进的时间,破灭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周刊》短评写道:“不管南口阵地事实上的失却,然而这一页光荣的战史,将永远与长城各口抗战,淞沪两次战役鼎足而三,长久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南口在北平城北偏西,背靠八达岭长城,崇山峻岭,关隘重叠,扼华北平原通往晋察冀咽喉,自古为兵家所必争。日本侵略军1937年7月从卢沟桥着手,对平津周边我29军各个驻地突然袭击,以绝对优势兵力,迫使29军作出较大牺牲后,在7月底奉令向保定转移。日寇占领平津,便兵分三路,大举进犯:一路沿平汉铁路,一路沿津浦铁路,一路沿平绥铁路。沿平绥铁路北上的有一个师团、两个旅团的精锐部队,共计兵力在7万以上,由第5师团师团长、名将板垣征四郎指挥。
南口守军是刚组建的第7集团军,由35军军长、绥远省主席傅作义任集团军总司令,驻平地泉的13军军长汤恩伯任前敌总指挥。汤是蒋介石嫡系宠将,指挥两个军、两个师及一个旅,共有兵力近6万人。其中13军是南口作战主力,党中央嫡系部队的素质和装备都比其他部队优越。汤率部到南口布防前,便派13军第4师副师长陈大庆和89师师长王仲廉前往南口一带及两翼山地视察地形地物,并访问当地长老,了解八国联军是怎样攻下南口的。布防时采取缩小南口正面防御阵地,固守两翼高地的作战部署。利用复杂地形,配备纵深阵地,阻击敌军。
汤的总指挥所设在怀来城内,又在横岭城设临时指挥所,以便及时听取敌情,随时调遣部队。并经常去师、旅、团指挥所,商讨怎样打击敌人。《大公报》随军记者范长江报道:“汤日夜操劳精密指挥,已半月未曾得一安眠机会,整天和电话、地图接近,时时注意敌人一尺一寸的移动。”8月11日,日军向南口发动进攻,13军89师反复争夺龙虎台阵地,予敌重创。8月25日,日军猛攻横岭城和居庸关,紧接着又在飞机、大炮配合下,进攻怀来城。长城上各个据点守军都受到日军前后夹击,加上张家口失守,作为前敌总指挥的汤恩伯经过周密分析、判断,在26日下午1时下令转移。各个战场守军与日寇犬牙交错,处于混乱的胶着状态。经过昼夜激战,脱离接触。27日部队在转移中,仍与四面来袭日军苦战。月底才遵令到广灵、蔚县等地集结。
在历时16天的南口激战中,防守主力13军28000人,伤亡12600人,战斗减员45%。
中条山战役
中条山位于山西省南部,横亘黄河北岸,东连太行山,西接吕梁山,瞰制豫北、陕东、晋西,屏障洛阳、潼关,是抗日战争中华北重要的阵地。中国第1战区近18万人驻守中条山。1941年5月,日本侵略军为歼灭第1战区主力,控制黄河以北地区,威胁西安,由第一军司令官筱塚义男指挥6个师团、2个独立混成旅团、1个骑兵旅团及伪军共10多万人,在第3飞行集团和华北方面军炮兵配合下,采取两翼钳击、党中央突破战术,5月7日开始向中条山地区发动进攻。
中国第1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指挥第5、14集团军和80军、9军共16个师17万多人,在第2战区一部和八路军129师陈赓部的配合下,抗击日军。由于日军四面包围,猛烈攻击,第1战区留下一部在中条山继续抵抗,主力分别向黄河两岸、吕梁山区和太行山区突围。到5月下旬,大部分突围出来,转向日军侧后攻击。6月10日,日军溃退,会战结束(当时又称中条山会战),歼灭日军3000人。
中条山战役,守军设防近三年,凭借地势险要,日军曾经发动过十多次围攻,都没有一次得逞,因此产生轻敌情绪,各部与敌对阵这么久,却没有积极加固工事,直到1941年3月,日军进犯中条山的迹象已显,依然没做任何准备。5月7日,日军从三个方面发起进攻,经过3个星期激战,1战区主力陷入重围,突围时又沿途遭受日军截击,伤亡惨重。
在中条山战役中,八路军陈赓太岳部队应卫立煌之约,进入中条山及汾南三角地区,破袭铁路交通,从侧面牵制日军。在平津、平保、太原以北铁路沿线,八路军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游击战,并在临汾、安阳出击,拔除了中条山日军一些据点,有力支援了1战区部队作战和转移。
昆仑关激战
昆仑关战役是桂南会战中关键性重要战役。昆仑关是南宁北面崇山峻岭中的一个重要关口,扼桂林、南宁间要道和桂越国际交通线。1939年10月初,日本侵略军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中失败后,便把侵略的魔爪伸向桂南。10月14日,日本大本营下达切断南宁公路补给钱的作战命令,初步参战的第8师团、台湾混成旅团共3万人及第5舰队、海军第3联合航空队于11月上旬在海南岛三亚集结。13日,日军从三亚起航,15日晨,第5师团利用疾风暴雨的天气,突然在钦州湾、龙门登录,分路北上,16日下午,攻陷防城。16日晚,台湾混成旅团在钦州湾东岸登录,17日,攻占钦县。第4战区守军,水东、茂名、北流一线以西粤南、桂南只有46军两个师又两个团,兵力单薄,没能组织有效的抵抗,致使入侵日军迅速深入。日军第5师团击溃邕江以南46军新19师后,22日傍晚已抵邕江南岸,从东南、正西夹攻南宁。
日军攻占南宁的阴谋很明显,主要是切断桂越国际交通线,建立空军基地,扰乱我大西南后方。中国军事委员会从9战区调兵驰援,令唯一机械化军第5军杜聿明部由湖南衡山乘一段火车赴南宁;99军从湖南湘潭及贵州贵阳向柳州集中,还有36军从重庆及湖北当阳南下,在宜山附近集中。日军两路夹攻南宁时,只有第5军20师1个团赶到南宁附近,与刚到的46军6个团一起仓促应战,24日,被迫放弃南宁。
南宁以北是错综复杂的山岳地带,日军占领南宁,很快向北进军,12月1日,推进至距南宁20公里的高峰隘,4日,夺取昆仑关,控制了通往内地的交通要隘。军事委员会责令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到迁江指挥各部反攻,收复南宁。又从江西吉安调来步兵66军。12月中旬,参战部队已达14万人。为了乘敌后续部队来到以前,将敌包围在邕江南北打个歼灭战,16日,行营下达作战命令,18日拂晓,展开攻势。
兵力部署:北路军(第38集团军徐庭瑶部第5军、第99军92师)以主力配合坦克攻昆仑关,一部切断南宁至昆仑关敌军联系,而后协同其他部队攻取南宁。东路军(第26集团军蔡廷锴部第46、第66军共4个师)配合地方武装,破坏郁江以南交通,阻敌增援昆仑关。西路军(16集团军夏威部4个师及地方武装)以两个师攻高峰隘,吸引敌军主力;一部袭扰郁江以南交通;一部阻止南宁日军增援昆仑关;第99军99师、118师为总预备队,在宾阳待机。
昆仑关为日军主阵地,由步兵1个营、炮兵2个连又1个排据守。日军占据制高点,构筑坚固工事并加设移动铁丝网。
担任主攻的第5军18日反攻作战,杜聿明命荣誉1师郑洞国部猛攻昆仑关,迅速突破前沿,与各据点日军展开争夺战;新22师邱清泉部向日军侧后迂回,切断日军退路。日军援兵被阻。日军第5师团12旅团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率部增援,苦战4天4夜,多次中弹,终于毙命。
面对昆仑关守敌的顽抗,200师戴安澜部与来援的66军协同攻坚,12月31日,攻克昆仑关,守敌大部被歼。昆仑关战役,日军精锐师团——第5师团参战的12旅团军官战死85%,士兵毙命4000多人。
桂南会战从1940年2月1日开始,由4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指挥。日军增援至7万人,包括18师团和近卫混成旅团。双方交战到10月23日,4战区全面反攻,30日,攻克南宁,11月30日,桂南全部收复。
崇阳阻击战
1938年秋,武汉会战结束,第9战区利用崇阳县境东北崇山峻岭的天然屏障,部署崇阳阻击战,调集几个军的兵力,凭险设防,阻挡日军继续南下。结果根本没有挡住敌人,反而使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一气占领了崇阳、通城两个战略意义重大的县城。
重阳阻击战打得那么糟,败得那么惨,震怒了最高统帅部。蒋介石提出给58军军长孙渡以督率不严,记大过处分;新3军军长张冲指挥不当,撤职留任;新11师在职掌权的副师长冯崟撤职查办;新11师撤销番号。经过龙云、卢汉说情,只将张冲调回云南查办。新11师在1939年春南昌会战中,正式恢复了番号。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在进入楠林桥附近向崇阳、通城前进的27师团,11月6日13时33分占领崇阳后,“军命令27师团向通城迫击的同时,以步兵约一个大队为基干部队,令其向崇阳——桂花树——羊楼司大道前进……”“第27师团击败驻在之敌后继续南进,9日18时10分攻占通城。”由此可见,日军进攻兵力,远远少于我们的阻击部队。而且我们的阻击部队还有高山峻岭的地利,为什么失败得那么惨?
据中国文史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武汉会战》所载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崇阳阻击战的惨败,内在原因是:
(一)主帅不力
10月末,60军与58军合编为30军团,随即改为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龙云,副总司令卢汉。从上述两军各抽调1个师,组建新3军。因龙云在云南,卢汉患急性盲肠炎赴长沙治疗。总司令部由正副参谋长负责,两人对上对下都不敢承担责任。因60军刚从阳新阻击日寇下来,崇阳阵地由58军与新3军布防。上级主帅先是第9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很快换成第2兵团司令张发奎,后又换为31集团军总司令汤恩伯。汤是蒋的嫡系宠将,驻在通城,就近指挥理应得力。而且汤在第五次“围剿”苏区时,曾驻通城“围剿”红16师,对崇阳、通城一带是熟悉的。可是,从一个找不到归属的加强营营长的回忆录看,汤的指挥,胸中无数。那是8月间,54军18师在富池口要塞一带转战一个多月,减员严重,编成一个团。团长找二营营长黄福萌,根据实有兵力,编为一个加强营,命黄为营长,自己便逃跑了。黄率这个加强营有4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1个通讯排,1个卫生队,共800多人。9月2日到大冶,向第二兵团司令张发奎报到。张令他守大冶城。张兵团总部向通城、平江转移时,命令这个加强营归第6军甘丽初指挥。甘对大冶城布防很满意。当日军攻城不下,采取两翼包围,甘后撤时,令黄营归彭旅指挥。彭旅后撤,却没通知黄营。黄营成为孤军,到金牛附近,又归185师。到贺胜桥,师长电话:“黄营仍归第6军。”黄昏到大沙坪见到第6军军长甘丽初,甘却书面命他直接请示汤恩伯总司令。黄率部连夜赶到通城茅田汤恩伯总部,汤说60军卢汉部正在通城东北金塘一线与敌作战,命黄立即率部赶去掩护60军。第二天,黄营进行到沙堆,遇到60军通讯营长,知道60军已经全部后撤,只好在沙堆附近占领阵地,派副营长回去向汤请示。汤还是要他继续前进。发现日军已经推进至县城桥北,汤才命令黄营回县城西南沿公路两侧布防,掩护总部转移。92军在九岭一线占领阵地,黄营才奉令归还18师建制,到益阳附近整补。
(二)军令不行
第一集团军作战部署:上级命令1938年11月2日进入崇阳东北阵地。第58军在左,新3军在右。58军新10师左与另一军的阵地相接,占领蛇山、孙家山、巴礁之线,新11师左接新10师,占领赵家冲、大树林、九爬岭、镜面山、祖居寺之线,184师接新12师,向右横越湘鄂公路路口,占领洋港岩、马鞍山、得意岩之线,构筑工事,准备迎击敌人。60军183师刚由阳新作战半个月下来,暂归新3军指挥,为总预备队。作战令要求于3日凌晨前完成战斗准备。
两军进入阵地后,暴露一个大漏洞,新3军的新12师,根本没有执行进入阵地的军令,在184师路口至58军新11师冲天鹤阵地间,出现很大空隙,即两军结合部根本没有结合。路口守军及时向新3军军部反映,没有得到重视。4日午后敌视察气球在阵地前方升起,炮兵开始向我阵地射击。58军正面从左至右都有敌军大搜索。下午3时敌小型坦克2辆,沿公路搜索南下驶抵路口前方,被我184师特重机枪击中一辆,才向北急转逃去。入暮,敌一部由58军与新3军间隙赵家冲潜入柳林。到处放枪。58军军长孙渡打电话问新3军军长张冲柳林方面发现敌踪,公路方面也有枪声,他们前方是不是没有部队?张坚决说:“哪会有这样的事?这是他们在造谣。”过了几个小时,张给孙电话:“张华清、杨时彦(新12师两个团长)昏头昏脑,不会看地图,找不到阵地位置,没有上去。”孙即令新11师抢占东边阵地。没想到5日佛晓,新10师左翼发现敌骑数百度过陆水。很快,日军在空军、炮兵的掩护下,向新11师阵地进攻,阵地右翼冲天鹤、赵家冲、柳林一带吃紧。白杨岭前后受敌,冯旅奉命驰援,团长张子佐称病不出。冯率部队到达时,第一线守军已经退下。58军阵地有腹背受敌危险,便命令新10、新11两师逐次向崇阳近郊既设阵地转移。新10师师长刘正富不遵军令,擅自向石城湾方向撤退。新11师师长鲁道源不在军中,副师长冯崟放弃职责,任部队自由行动,师旅各自为政,溃不成军。敌人紧追不舍,两师都不可能进入崇阳近郊阵地,同时白霓桥附近发现敌情,全军退向石城湾。
当日新3军正面无敌情,10时许发现58军新11师阵地上插着膏药旗,乘夜向九宫山方向转移,7日抵港下,8日全军及183师到达九宫山麓白沙岭附近。11日由白沙岭转移至平江长寿街,15日开到浏阳。
11月6日,58军指挥所尚在娄家岭,刘正富到军指挥所报告,说是黑夜行军,迷失方向,没有找到第二线阵地。孙渡怒问:“你们在崇阳筑工事多日,为什么会迷失方向?你不知道军法吗?”因情况紧急,命令新10师在石城湾占领阵地,彻底破坏公路。7日,新10师在石城湾与敌激战,一个旅长负伤。新10师刘伯海团撤至桂口,遭敌夜袭,团长牺牲。
8日,58军军长孙渡到大沙坪收容前线下来官兵,令新11师梁旅长占领公路两侧高地掩护,友军1个师也退到大沙坪,遭敌机空袭,部队混乱,向南溃退。孙见势不可挡,便夺路走西南,9日到北港,又遭敌袭。南走瓮江,才脱离日寇。部队收容完毕,全军伤亡官兵近2000人,失去武器1000余件。总部命令,到醴陵整补训练。
这次崇阳阻击战,新3军新12师两个团长看不懂地图,不知阵地在哪里,便不遵令按时进入阵地,给两军结合部留下一个大空隙,使日军得以乘隙而入,友军腹背受敌,不得不放弃阵地。58军两个师失去一线阵地,又不遵令迅速转入二线阵地,谎称夜间行军,迷失方向。新3军发现友军阵地插上了膏药旗,自身前后都还没有敌踪,便擅自弃守。难道都不知道“军令如山”和“军人以服从为天职”吗?由此可见军令不行,是崇阳阻击战惨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情报不准
《孙子兵法·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辞海》注:“殆,危险、失败。”崇阳阻击战的大败,完全证实了《孙子兵法》这句名言。战前面对日寇27师团在南林桥集结,主攻方向很明确的紧急关头,新12师两个团长,公然说出“不认识地图”这个根本站不脚的理由,不按军令进入阵地;新3军军长对待下级守军的反映置之不理,接到友军58军军长电话,还说:“哪里会有这样的事,这是他们在造谣。”不知已到这种程度。新10师一个团,已经撤至桂口。桂口是个四面环山的小镇,怎么山上连排哨也不部署,当晚便遭到日寇夜袭,团长被打死。
崇阳阻击战中,不仅在前线迎战的军、师、旅、团指挥这样不知彼知己,连一方主帅——31集团军总司令汤恩伯也是一样,日军来攻军力只一个27师团,侵占崇阳后,又抽一个大队向桂花树、羊楼司方向推进,还要分兵守备崇阳,进犯的兵力并不多,汤指挥好几个军,一线守军有两个团不到位,日军乘隙潜入,二线筑了防御工事,又没部署防御兵力。连在通城东北金塘一线御敌的60军已经撤走,汤还令一个请示归属的加强营去增援,发现日军已经沿公路向通城进犯,才把那个加强营从沙堆调回,掩护总司令部撤退。可见情报多么不准,信息多么不灵,怎能不打败仗。
《武汉会战》一书记载,在崇阳阻击日寇的,还有92师276旅在白霓桥布防,打得比较激烈。10月29日进入阵地,30日即遭日寇猛攻。经过激烈战斗,双方伤亡惨重。31日,日军又攻552团3营高地,经过反复冲杀,保住高地,然反才奉命转移。
九岭争夺战
湘军名将李元度说:“走尽天下胜不过黄龙山下天岳关。”清代最终战胜太平天国的曾国藩湘军,是办团练起家的。这位举人出身、当过教谕,著有《天岳山馆全集》,总纂同治《平江县志》的儒将,还有一句名言:“南省关天下安危,平江扼南省咽喉,故平江之团练,劳在一邑,而功在天下。”实际上,平江之险,不全在平江,主要还在与平江唇齿相依的通城。令冬塔乡与通城交界的从清代至民国十几年的最基层行政单位——双胜团、仁胜团、必胜团[1],顾名思义,可以看出都是湘写与太平军在平通界上交战得胜后取的名。率部与太平军在浏阳作战取得大胜,立过大功,得到皇帝题字送匾重奖的胡大锡,就是接近平江的通城界上人[2]。
天岳关在黄龙、幕阜两座大山相连的坳上,地处通城东南角,湘鄂赣三省交界,海拔910米,山势险峻,易守难攻,李元度从用兵角度那样赞美,自有道理。关门顶上《天岳关》三个骨力尽现、很见功夫的大字,就是他写的。关门正面在通城境内。门向通城,当代政府的文物保护碑牌也耸立在关门旁边。通城虽说是个面积只有1140多平方公里的小县[3],兵家认为难得的关卡却有13个。其中11个与湖南交界。九岭海拔只有221.5米,比天岳关的910米[4]低得多,但是从山的北麓看也是山高路险、悬岩陡壁,“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特别是隽水环抱,形成一道天然防御工事。又地处南北交通要冲,在近现代战争中,更为重要。还有在至平江县几公里路上,有齐角亭、朱家山和狮形山等后备阵地。十年内战后几年,在九岭建筑两层的方形砖石碉堡,界上狮形山建筑多边形三层局部四层砖石碉堡。前者由南区义勇队驻守,后者驻正规军1连。1935年蒋介石嫡系宠将汤恩伯驻县城指挥4师1旅大兵“围剿”红16师时,从界上到九岭,所有制高点都修了简易作战工事。抗日战争中,1938年11月9日,县城沦陷后,九岭成为第9战区正面战场前线。通城九岭与岳阳新墙连成“伯陵防线”(伯陵是司令长官薛岳的字)。当时把东起江西修水西至湖南岳阳整个通城前线都称九岭前线。1938年9月,县城沦陷后,日军几次进攻九岭都没得逞。1939年9月中旬,日军3路攻长沙,通城一路是精锐师团——33师团,避开九岭开险和防守九岭正面的在淞沪抗战大显军威的98师即宝山部队,绕道鲤港进攻麦市,企图经天岳关南下。又被鸡笼山守军140师1个营顽强阻住。日军陆空联合猛攻3昼夜也没得逞,只好向苦竹岭绕道。在1944年5月日军以绝对优势兵力南犯以前,九岭阵地一直坚如磐石[5]。只是在1940年12月上旬被日军攻陷过几天。
1940年12月4日拂晓,日军用一个精锐联队的步兵、一个大队炮兵,还有骑兵配合,在空军掩护下,由北港向东南方向进犯,企图攻占战略要地九岭,进窥平江。九岭守军新10师师长高振鸿畏缩图逃,副师长又长假延归,指挥失灵,全师官兵迎战几个小时,纷纷后退,易守难攻的九岭天堑,8日陷于敌手。敌军前锋推进至杨塘坳、宋家冲一带,形势非常紧急。9战区长官司令部急令58军副军长鲁道源率军直属部队和新11师一部火速驰援。军长孙渡与参谋长鲁元分途督新10师28团团长率精锐,黑夜经山间小道进占宝盖山;29团进占华龙山。10日,鲁副军长督新11师31、32两团奋力反攻。顽敌腹背受击,终于不支,全线溃退,九岭阵地完全克服。在那雄狮岩至齐角亭一线激战的两天,三埠桥一带居民已经逃往云溪乡。
战后,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命令鲁道源兼新10师师长,将原来那个临阵图逃的师长解送长官司令部,交军法审处,判了12年徒刑。
1942年鲁道源晋升58军中将军长,为了纪念九岭战役,在下石井公路上侧山脚上立碑。基座约9平方米,中间立1立方米台墩,上方四角立石柱,柱上盖石板。再上是4块青石镶成的碑,正面书“立马九岭”四个大篆字,落款“滇南鲁道源。”背面是鲁写的诗,新11师师长梁得奎书:
滇南健儿镇此间,三捷长沙敌胆寒,
立马九岭歼顽敌,屡教倭奴弃甲还。
左为薛岳题的“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右侧鲁的军训:“养浩然之气,为大战而生。”草书。顶端覆以雕饰花岗岩。气魄壮观,行人瞩目。
在九岭争夺战的同时,另一支日寇在右翼策应。一举攻占了马鞍山、杨台尖、凤凰楼、聂家祠。守军133师师长夏炯急令正在何家段演习的399团以强行军速度驰援,两个小时飞奔30里,与原守军398团协力反攻,经过一昼夜猛烈战斗,终于击溃来犯之敌,失地完全收复。
1940年12月上旬,58军的九岭争夺战大捷,133师399团远程飞奔增援,猛烈反攻,夺回杨台尖,凤凰楼等重要阵地,大挫敌锋,对巩固9战区正面战场阵地有重大意义。为1941年3月克服通城打下了基础。
注释
[1]平江的“团”就是通城的“图”,相当于今天的村。
[2]两幅匾上写的大字是“贤劳并嘉”和“笃肃可风”。抗战前山冲失火,两块匾头天掉下来了,没烧着。1944年沦陷后,被日本鬼子抬去修了公路。这是战后山冲老农胡肇训对我讲的。
[3]平江4125平方公里,相当于通城的3.6倍多。
[4]据《平江县志》海拔:黄龙山1528米,幕阜山1596米,天岳关910米。
[5]1941年3月克服通城后,守军减至1个师。师部驻上塔市,界上、九岭、麦市各驻一个团。由界上抽1营驻大沙坪。九岭抽1营驻县城。重点设防的还是九岭。九岭还是9战区正面战场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