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万家寨与万家沟两地相距200多公里,分属山西省偏关县与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对呼和浩特地区而言,多数人都知道两地都是人们夏季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却少有人知道两地间那种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村里有人到偏关县城赶“万人会”,也常常听村里一些有文化的老人们讲,每隔十年的偏关“万人会”是为了纪念明代偏关县万家寨万瞎子(万世德)而流传下来的大型民间活动。当年偏头关(偏关)城和万家寨城堡的万瞎子一大家万氏族人在满清入关后被清军破关,两城城堡内守兵、万氏族人及居民被杀得所剩无几,逃出的人翻过边墙,跨过黄河,多数人隐姓埋名,四处逃生。其中有一部分人逃到了今土默特左旗万家沟。那时,村里也有人调侃我们邻村的几户人家是当年万瞎子的族人被追杀逃难后隐姓埋名而流落到我们村附近后定居下来的。当时听到这些说法,我根本不以为然,只当是当地人们的饭后闲谈。到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大和知识的增多,我居然从好多文献史料中看到了有关的记载。才真正了解了那些老人们叙说的故事里的真实内涵。
《偏关县志》载,明朝中后期,倭寇侵略东南沿海地区,先被戚继光率领的抗倭大军击败,使东南沿海边境一时得到安定,但倭寇一直怀有侵犯大明王朝的野心,认为侵犯东南沿海目的不会达到,于是便从侵犯朝鲜打开缺口,进而侵犯明朝。1592年,丰臣秀吉侵朝失败后,不甘心,又经几年处心积虑地备战,于1597年卷土重来——又一次侵犯朝鲜,朝鲜羽书告急,大大震惊了明王朝,朝廷再次将军事重心放到了巩固和加强海防实力上,决定派重臣强压,在众臣举荐下,明万历皇帝恩准举荐,颁诏书,升万世德为都察院右都御使,巡抚天津、登莱、旅顺等地,专管海防军务。万世德赴任后,征集兵员,打造船舰,加固海防,操练水兵,昼夜辛劳,很快使东部及东北沿海边防构成铜墙铁壁之势,并不久后出兵朝鲜征战,获得全胜。万将军自朝鲜凯旋后,为了永远记住抗倭援朝战争胜利,时时牢记加强国防建设,不忘在战场上牺牲的那些将士,以及在海上因石灰水战中被烧死的那些鱼鳖虾蟹,应永远悼念和缅怀他们,告慰他们。于是,万世德上书万历皇上,请求举办规模盛大、形式空前的抗倭援朝祝捷纪念大会和超度大会。经朝议恩准,并下旨特选址在万世德的家乡偏关举办“敕旨钦命龙华盛会”,也就是后人俗称的“万人会”。至此,每隔十年的农历二月二举办一次,以此隆重聚会庆祝纪念抗倭援朝的胜利,为明朝军队以及万世德庆功彰显。让后人永远记住功高盖世的万世德将军并永远持续世代传承。
在今偏关县,“万人会”已有400多年的悠久历史,现已转化为当地民众为纪念先烈、抗击倭寇、保家卫国、弘扬民族精神、祈求幸福安康、五谷丰登的一大传统节日盛会。据悉,2009年偏关县“万人会”已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万世德死后被朝廷追封其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万有孚(万世德三子)子承父业,曾任工部主事、广宁兵备道,镇守辽左,战功卓著。清军入关后,万有孚及其家人响应大同总兵姜瓖起义抗清,在晋北神池一带与多尔衮激战数月兵败。清军攻入当地,横扫千军,万家老夫人(万世德之妻)命家人在街巷内遍挂大蒜,以逼异族秽气,然后一把大火将宅邸点燃,与之同归于尽。逃出的男丁们踏冰过河,一直向北经今清水河县和准格尔旗以北、以西方向逃到阴山山脉的大青山和狼山里头。
《绥远通志稿》也以好大一段文字记录了万有孚及其家人于顺治三年冬,举义败后逃往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土默特左旗万家沟租地采煤,维持生计,直到其后人在康熙年间又被朝廷追杀,无奈再次四处逃散他乡的事情。该志还称万家沟万姓后人逃散到毕克齐、托克托等地后,均改为菅姓、王姓和其他姓氏,从事各行各业,世代生息。当今一些研究西口文化的学者们还冠以这批人为“走西口”的第一代人。由此看来,我小时候听到村里人讲述万瞎子的那些故事,亦非空穴来风。
历史常常就那么碰巧,几百年后20世纪的三十年代,当日寇再次全面侵华时,万家寨竟成为抗日游击队的敌后根据地,万家沟成为八路军715团抗日游击队挺进大青山最早的司令部所在地。在日本侵略者全面进攻华北地区期间,两地曾遥相呼应,各族儿女不屈不挠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展开艰苦卓绝、旷日持久的斗争,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两地人民为全面击溃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径作出了积极贡献。
历史也往往如此莫测,昔日刀光血影,杀声震天的万家寨与万家沟,今昔两重天,如今,黄河万家寨水库与不远处的老牛湾成为全国知名的黄金旅游地。而沉寂多年的万家沟也成为呼和浩特等地人们休闲度假的向往之地。
万家寨与万家沟两地相距200多公里,分属山西省偏关县与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对呼和浩特地区而言,多数人都知道两地都是人们夏季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却少有人知道两地间那种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村里有人到偏关县城赶“万人会”,也常常听村里一些有文化的老人们讲,每隔十年的偏关“万人会”是为了纪念明代偏关县万家寨万瞎子(万世德)而流传下来的大型民间活动。当年偏头关(偏关)城和万家寨城堡的万瞎子一大家万氏族人在满清入关后被清军破关,两城城堡内守兵、万氏族人及居民被杀得所剩无几,逃出的人翻过边墙,跨过黄河,多数人隐姓埋名,四处逃生。其中有一部分人逃到了今土默特左旗万家沟。那时,村里也有人调侃我们邻村的几户人家是当年万瞎子的族人被追杀逃难后隐姓埋名而流落到我们村附近后定居下来的。当时听到这些说法,我根本不以为然,只当是当地人们的饭后闲谈。到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大和知识的增多,我居然从好多文献史料中看到了有关的记载。才真正了解了那些老人们叙说的故事里的真实内涵。
《偏关县志》载,明朝中后期,倭寇侵略东南沿海地区,先被戚继光率领的抗倭大军击败,使东南沿海边境一时得到安定,但倭寇一直怀有侵犯大明王朝的野心,认为侵犯东南沿海目的不会达到,于是便从侵犯朝鲜打开缺口,进而侵犯明朝。1592年,丰臣秀吉侵朝失败后,不甘心,又经几年处心积虑地备战,于1597年卷土重来——又一次侵犯朝鲜,朝鲜羽书告急,大大震惊了明王朝,朝廷再次将军事重心放到了巩固和加强海防实力上,决定派重臣强压,在众臣举荐下,明万历皇帝恩准举荐,颁诏书,升万世德为都察院右都御使,巡抚天津、登莱、旅顺等地,专管海防军务。万世德赴任后,征集兵员,打造船舰,加固海防,操练水兵,昼夜辛劳,很快使东部及东北沿海边防构成铜墙铁壁之势,并不久后出兵朝鲜征战,获得全胜。万将军自朝鲜凯旋后,为了永远记住抗倭援朝战争胜利,时时牢记加强国防建设,不忘在战场上牺牲的那些将士,以及在海上因石灰水战中被烧死的那些鱼鳖虾蟹,应永远悼念和缅怀他们,告慰他们。于是,万世德上书万历皇上,请求举办规模盛大、形式空前的抗倭援朝祝捷纪念大会和超度大会。经朝议恩准,并下旨特选址在万世德的家乡偏关举办“敕旨钦命龙华盛会”,也就是后人俗称的“万人会”。至此,每隔十年的农历二月二举办一次,以此隆重聚会庆祝纪念抗倭援朝的胜利,为明朝军队以及万世德庆功彰显。让后人永远记住功高盖世的万世德将军并永远持续世代传承。
在今偏关县,“万人会”已有400多年的悠久历史,现已转化为当地民众为纪念先烈、抗击倭寇、保家卫国、弘扬民族精神、祈求幸福安康、五谷丰登的一大传统节日盛会。据悉,2009年偏关县“万人会”已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万世德死后被朝廷追封其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万有孚(万世德三子)子承父业,曾任工部主事、广宁兵备道,镇守辽左,战功卓著。清军入关后,万有孚及其家人响应大同总兵姜瓖起义抗清,在晋北神池一带与多尔衮激战数月兵败。清军攻入当地,横扫千军,万家老夫人(万世德之妻)命家人在街巷内遍挂大蒜,以逼异族秽气,然后一把大火将宅邸点燃,与之同归于尽。逃出的男丁们踏冰过河,一直向北经今清水河县和准格尔旗以北、以西方向逃到阴山山脉的大青山和狼山里头。
《绥远通志稿》也以好大一段文字记录了万有孚及其家人于顺治三年冬,举义败后逃往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土默特左旗万家沟租地采煤,维持生计,直到其后人在康熙年间又被朝廷追杀,无奈再次四处逃散他乡的事情。该志还称万家沟万姓后人逃散到毕克齐、托克托等地后,均改为菅姓、王姓和其他姓氏,从事各行各业,世代生息。当今一些研究西口文化的学者们还冠以这批人为“走西口”的第一代人。由此看来,我小时候听到村里人讲述万瞎子的那些故事,亦非空穴来风。
历史常常就那么碰巧,几百年后20世纪的三十年代,当日寇再次全面侵华时,万家寨竟成为抗日游击队的敌后根据地,万家沟成为八路军715团抗日游击队挺进大青山最早的司令部所在地。在日本侵略者全面进攻华北地区期间,两地曾遥相呼应,各族儿女不屈不挠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展开艰苦卓绝、旷日持久的斗争,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两地人民为全面击溃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径作出了积极贡献。
历史也往往如此莫测,昔日刀光血影,杀声震天的万家寨与万家沟,今昔两重天,如今,黄河万家寨水库与不远处的老牛湾成为全国知名的黄金旅游地。而沉寂多年的万家沟也成为呼和浩特等地人们休闲度假的向往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