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5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志鉴论坛】试论“三宝体”的复兴
  • 发布时间:2015-12-20
  • 来源:河北省涉县地方志办公室
  • 内容摘要:简述三宝体的历史渊源与流程,阐述其理论探究,通过与其他志体的比较说明其优势,提出其适合当代修志内容和形式的需要,辨析使用三宝体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三宝体  源流  优势  可行性

     

    清末维新变法的倡导者、著名学者梁启超提出:“有良方志,然后有良史,有良史,然后开物成务之业,有所凭藉。故夫方志者,非直一州一邑文献之寄而已,民之荣瘁,国之荣辱,于兹系焉。”[1]这段话充分说明了方志在政治上、文化上、学术上的巨大作用。方志工作者要完成为党和人民立言的历史使命,首先要解决“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笔者经过学习、比较,结合自己的编纂实践认为:三宝体编纂体例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三宝体从内容到形式适合当代纂志要求,三宝体的编纂方法的复兴是大势所趋。下面试从三宝体的产生发展、理论探究、与其他志体比较、可行性以及在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简析之。

     

    一、三宝体的源流

    《孟子·尽心下》:“诸侯之宝:土地、人民、政事。”[2]这三者是国之重器,地方志以“三宝”命题立意,谋篇布局,展开纂写就应该是理所应当的。正如清代方志学家甘鹏云所说:“有土地,有人民,而后政事出焉。”[3]三宝体,是指志书总体上分为土地、人民、政事三门的结构类型。当然,也不止于这三门,分四门者也属于此体。当宋代志书体例基本定型后,三宝体即应运而生。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太守孙杼捷、郡人曹叔远纂《永嘉谱》,设年谱、地谱、名谱、人谱4门。《温州经籍志》称:“曹文肃《永嘉谱》,区分四门,在古地志中,实为创例。其所谓年谱者,盖以志建置沿革诸大事,并编年纪之;其所谓地谱者,盖以志山川、疆域、名胜、古迹;其所谓人谱者,盖以志官师除罢、选举人物;惟名谱不得其义。”[4]明嘉靖年间,刘佐修、炎章纂的《醴泉县志》分为土地类、人民类、政事类、文章类。明万历年间刊的《曲阜县志》分土地志、人民志、政事志、文献志等。明代陈鉴、王一龙修《广平县志》分土地、人民、政事、文献4纲,唐枢、张应雷纂《湖州府志》分土地、人民、政事三大类。赵文华《嘉兴府图记》分方画、邦制、物土、人文4门,而附以丛记。清代康熙赵弘化修《密云县志》分天文、地理、人事3门。康熙《怀柔县志》虽分23目,观吴景果序文,则其内容仍暗分土域、政事、文献三纲。乾隆杜延甲修《河间府志》分舆地、宦政、人物、典文4志。光绪十三年(1887年),广西《武缘县图经》分成地略、政略、人略、献略4略。光绪《保安州志》分天、地、人、物4部。[5]光绪年间夏敬颐修《浔州府志》分成纪地、纪人、纪事三纲。民国《霸县志》分为土地志、人民志、政事志,具体篇目为,土地志:位置、面积、气候、性质、源流、物产、河渠、建筑、城、镇、乡、古迹;人民志:户口、职业、财产、宗教、风俗、习惯、名人;政事志:官吏、学校、武备、警察、司法、监狱、自治、财赋、邮电、差徭。[6]民国时期出版的《台湾通志稿》,设若干志,其中前三志就是土地志、人民志、政事志。[7] 上述诸志结构,均为三宝体。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标志新三宝体出现的是1993年3月出版乔居主编的河北《冀县志》和是年出版王庸华主编的浙江《东阳县志》。而《东阳市志》更果敢,除志首和志末之外,其主体部分按四大部类排列:环境(政区、自然环境、灾异),居民(居民生活、方言、民俗、人物),基础设施(土地、水利、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其中基础设施与环境可合并,全书写环境、居民、社会三大块,一种完整的新三宝体志书就正式出现了。199510月,出版梁德元主编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志》,199611月出版朱礼主编的浙江《文成县志》,是年12月出版王兆明主编的黑龙江《黑河地区志》,是年3月出版的河南巩义市的一部村志—《白沙志》,也属这一种形式。199612月出版李传授主编的四川《大足县志》,将人口、人物、社会、方言和建置、自然地理合并为“环境与社会之部”,与“经济之部”、“政治之部”、“文化之部”平列为四大部,大体也相类似。[8]20065月,梁建楼主编的河北《井陉县志(19852004)》,共设48篇,其排列顺序暗承地、人、事三宝体,主题突出,条块井然,受到方志界的高度赞誉。201212月,笔者主编《涉县志(19912011)》,借鉴前人经验,在凡例中明确规定:“承孟轲‘地、人、事’的思维逻辑,设置‘山河揽胜’、‘人本扫描’、‘改革逐浪’、‘经济纵横’、‘政治述要’、‘文化写真’六大板块”,每个版块下再设篇、章、节,在三宝体实践方面作了一下有益探索。

     

    二、三宝体的理论探究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理论研究室主任邱新立,在其博士论文《中国近代转型时期的方志研究》中指出:“晚清以前的志书,在门类的设置上,大都本着孟子所言的诸侯三宝—‘土地’、‘人民’、‘政事’的精神来谋篇布局。”“近代许多志书,从总体构架精神上看,与古代方志并无二致,如民国《光宣宜荆续志》即称:“于构成地方之要素,纪地、纪人、纪政尤兢兢三致意。《赤峰县志略》序也说:‘昔孟轲氏有云:诸侯之三宝:土地、人民、政事。与西人所云国家之三要素先后同揆。至若土地之形势载于舆图;人民之族类登诸版籍,又古今中外如出一辙。盖二者备而后政事之设施始有所据矣。”[9]1985年,方志专家席星加在《中国地方志》第2期著文提出:“世界以自然、人、社会三大要素组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人是主体,”“各类专志分为自然、人、社会三大类,缀杂类为之补充。专志的这种分类及排列是我们现存世界结构的反映。”1987年,平江县志办在《湖南地方志》第2期、梁滨久在《广东方志》第2期、魏钢强在《中国地方志》1988年第5期,分别提出了类似的看法。平江的看法为“按一般规律,先有自然界,再有人类,有了人类才有社会,而社会除了人类本身以外,主要是政治和经济两个部分。”梁滨久的看法是:“地方上的客观事物,可以归纳为自然、社会和人三大要素,”“三者构成舞台、活剧和主角的关系,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魏钢强主张对专志内容的物(环境)、事、人三类,从状物、叙事、记人的需要出发,专志的写法就应当有状、叙、记三种。”1989年,刘柏修在《江西方志》第2期把地情三分为自然、人类、社会。1990年,罗来兴在《内蒙古地方志》第23期合刊上提出“省志主要内容应该放在一个省区内的自然环境、居住人群、人群的活动这三者的关系上。”正式提出“新三宝体”这个概念的是韩章训,他在1989年《方志研究》第5期上发表《新“三宝体”方志的构想》,提出“环境—居民—社会”,由于社会是新志书记述的主体,故其所辖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子系统可以升格。”[10]1994年,方志专家齐家璐在《河北地方志》第7期发表《关于志书编纂的若干思考》中指出:“1985年以来,志界一些同仁认识到‘两分法’的不足(自然环境和人的社会活动),陆续提出了志书应采用‘三分法’的观点,把地情分为自然、人和社会活动三个要素,‘人口’应单设一大部类,与自然部类和社会部类等量齐观。即志书的第一大部类记环境,第二大部类记人,第三大部类记社会活动。其中人的记述包括人口、居住地、民族与姓氏、人物传和人物表、居民生活、风俗宗教谣谚、方言,把分散在社会活动中关于人的记述,单独提出来集中记述。”[11]

     

    三、三宝体与其他志体比较

    毛泽东主席说过:“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下面试将三宝体与有关志体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具有独特的优势。

    与“立四体”比较。方志学的奠基人章学诚提出“立四体”的主张:“皇恩庆典宜作纪,官师科甲宜作谱,典籍法制宜作考,名宦人物宜作传。”[12]此志体从内容上说已经过时,从写法上说以体裁分类亦不合时宜,而三宝体在内容上涵盖全面,在写法上排序得体,志体服从、服务于志义,既可以彰显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又可以兼顾“政事”的各方面内容,适合当代写志的基本要求。

    与三书体比较。三书体是章学诚在“立四体”的基础的发展进化,其内容为:“仿传记正史之体而作志;仿律令典例之体而作掌故;仿《文选》、《文苑》之体而作文征。”这种志体与“立四体”具有同样的局限性。

    与章节体比较。章节体结构严谨,整体性强,容量大,其缺陷是分类细,名目多,易形成叠床架屋,重复过多,有些项目不好分类,有些专志与大概念不符,如“文化”和“社会”,有广狭二义,难以把握。[13]而三宝体主题明确,分类科学,层层相辖,泾渭分明。

    与条目体比较。新修湖北省《武汉市志》、江苏省《南京市志》、河南省《郑州市志》、云南省《玉溪地区志》等用条目体。其特点是主题鲜明、结构灵活、层次简单、避免多属性归类问题。其缺陷是重点不突出、主次难分明、易混淆概念,紊乱层次,无所统领,逻辑性差。而三宝体主干、分支层层划分,祖、父、子、孙辈分醒目,注重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的准确运用。

    与门目体比较。门目体又称平行列目体、平列分目体、无钢多目体等。它起于宋,盛于清。其特点是不受大小概念、上下层次、领属关系的限制,不受前后衔接、背景交代等因素掣肘,不按时段设目等。其缺点是有目无纲,无所统摄,去取失伦,芜陋支离,给人杂乱无章、繁琐无序而不得要领之感,反映不出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三宝体依系统论原理编排,层级清楚,纲举目张,其领属关系、并列关系分明,全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与纲目体比较。纲目体是指由纲有目的编年方志体例。原指大字提要为纲,小字分注为目,当代的《昆明市志》、《成都市志》就沿用了这一体例。其缺陷一是编年不合志体要求,二是编辑方式不合现代文体规范。而三宝体沿袭“志体横看,史体纵看”的纂志规则,又吻合了现代语体文的基本要求。

    与史志结合体比较。史志结合体也称史志体,五大部类,横排纵写。方志学大师董一博说它:“横排纵写,以横为主;史志结合,以志为主;横排不缺,竖写不断;纵横交叉,攻其主要;确立规范,来自实际;通合古今,兼顾左右;有机结合,相互联系;各得其所,是为新体。”[14]黑龙江新编《呼玛县志》,采取了传统的通史和断代史相结合的方法[15],该书二至六篇按时期分编,某些篇、章、节的开头,阐述时代背景。该志种突破了横排纵写的基本要求,有不伦不类之嫌。而三宝体恪遵“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的志体规范,不陷入按时期分编的不遵志规的误区,坚守了志书的系统性、科学性。

    与纪传体比较。纪传体是指仿纪传体史书,以纪、志、表、传,杂以考、录、谱、略等体裁分部类,其下又设子目的结构方式。以南宋周应会的景定《建康志》为较早,以录、图、表、志、传等体裁设五大部类,元代至正张铉《金陵志》以图、纪、表、志体裁分为4大部类,明清逐渐增多。此志体是章学诚四体、三书的流变,不合传统志体的游戏规则,三宝体坚持姓“志”的纯度,不与史体混淆,坚持横排纵写,分级切块,层层相因,彰显志书的独特魅力。

    与编年体比较。编年体是指总体上不分门类,仅以时间为序的结构方式。清代汪中修《广陵通典》、陈士元修《滦州志》为其典型。傅振伦在《中国方志学通论》中说:“实亦有断制之扬州编年史也,盖欲求明贯易览,故不分门类,通书为一篇,在方志界中,尚为创体。”同时也指出其不足:“用于年代悠久,幅员辽阔之名都大邑,最不相宜。”[16]不及三宝体条块科学分类、纲目分明、繁而不杂、多而不乱、统属清晰、纵横贯通之优长。

     

    四、三宝体的可行性

    土地、人民、政事,作为诸侯三宝,既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又是执政者的主体,而肩负着“资政、存史、教化”使命的地方志,就必须理所当然地抓住这一要务来纂写。首先是土地,土地也即地理,它承继了志书地方性的特质,志书首先必须是一部以地理为重要内容的地情书,从《禹贡》、《图经》为代表的地记起,志地理是志书重要任务,并在全书中为开山破题之作。而地情书必须首先要展现本地域的地理特点。如上海市的志书,从图到文字,不无彰显其大厦林立、街市繁华的场景,《绍兴县志》却展现了湖泊浩淼、人物贤集的特色,西藏《昌都地区志》却以雪山和寺庙取胜,《新巴尔虎左旗志》是蒙古包和蓝天白云下的牛羊,《岱山县志》却反映了“大海与苍天一色,造船与捕捞共舞”的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群岛风光。当然地理包括自然地理、历史地理、人文地理等,也即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基础设施中的水、电、交通、电讯也在记述范围之内,历史地理中的名胜古迹更不应阙如。其次是人民。古今方志人都懂得,如果对人的记述不充分、不全面,其他记得再好,也是一部失败的志书。方志专家甘鹏云在《方志商》中指出:“往日修志,于民事殊略;近日修志,应于民事加详。”[17]人是主体,是“志中之志”,“古今方志半人物”。二轮修志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全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人置于地理和政事之间,正体现了先有地,而后出现人类,人类去做政事,同时也改造环境的辩证关系。三宝体改变了人总是殿后的不当写法。最后是政事,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这一板块内容庞大,涵盖面广。在现代志书中,其着墨量要比前二者大。以上三大板块就把一个区域的内容全方位、立体化地反映出来了。三宝体的排列顺序是科学的,正如河北大学教授、方志学者吕志毅在评《井陉县志(19852004)》时所说:“各篇及其序列既有相对独立的特点,又有内在的逻辑统属关系,使洋洋48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人’的方面,单设‘居民’篇,使之同‘人物’篇并列,体现人在自然界中的主导地位和价值。‘人’之前是‘地’的部分,‘人’之后是‘事’的部分,因为‘地’先于‘人’存在,‘事’是由‘人’而为的。”[18] 1993年出版的浙江《东阳市志》,对新三宝体打开了新思路。1995年出版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七师志》也是以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的唯物史观为主导思想,以人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人的本身、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三大部类为主体框架结构。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上,充分反映了人这一最活跃、最宝贵的生产力因素,反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最基本的唯物主义观点,从而大大提高了志书的科学价值。

    1996年,河南巩义市出版的《白沙志》,首先记述白沙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村落概况”;然后设“村民”、“居民生活”、“村民风俗”、“村籍人物”;然后记古今白沙人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情况。大量采用以事系人法,全书记述人物2800多人,将白沙人对白沙大地的影响反映得淋漓尽至,有效地避免了静止地记事和孤立地记人,反映出一地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等都离不开人民。此种结构体式有利于加强全书所记内容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性,从而大大提高新志书的思想性、人民性和科学性。[19]

    201212月,笔者主编的《涉县志(19912011)》,遵循三宝体范式,全志首设“山河览胜”,即涉县人赖以生存的可爱的土地,下设建置、自然环境与保护、名胜、娲皇古迹、红色圣地、基础设施6篇,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接下来设“人本扫描”,这样立题既遵循了传统志书人是“志中之髓”的志义,也照应了凡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命题,自古有之,古代政治家管仲说过:“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20]此板块下设人口与计划生育、居民生活、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俗宗教语言、涉县精神、人物。后设“改革逐浪”、“经济纵横”、“政治举要”、“文化写真”这些政事(或叫社会)。忠实地践行了新三宝体写法。

     

    五、运用三宝体应注意的问题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三宝体作为一个志种,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和不足。瞿宣颖评论说:“政事为人民活动之一种,尤以自治、慈善二者为最显著,不得谓不属于人民,土地中之属于人为之建置者,若河渠、建筑、城、镇、乡之区分等,有乌在非政事也。”[21]笔者认为此说忽略和扩大了概念的本质属性,片面地僭越了概念的使用范围,充其量只能算一家之言吧。我们在运用三宝体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三宝体的三分法并非平均使用力量,当历史的车轮碾入21世纪,社会分工加细,各行各业繁多,三宝体中的“政事”的内容势必要加大,它至少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而这些内容的每一个部分都应与地、人比肩和并列,机械的“三一三十一”的方法是显然不现实、不实用、不可行的。二是允许有明暗两种方式,《井陉县志(19852004)》采用暗承的方法,《涉县志(19912011)》采用总分六大板块,所辖各篇由统编序号相连的方式,基本上属明分。三是根据地域的不同,可以有多种方式的调整,“大体则有,定体则无”,不同特点的三宝体并非是对其篡改和跑偏,而相反是对其的丰富和光大。四是可少量穿插史、鉴、杂志栏目式的多种形式,固守志体本是好意,但为了更好地表达志义,或更好地挖掘本区域的特色、更好地发挥编纂者的特长,使志书美化、靓化,扩大受众面,挤身于市场经济,允许和提倡百花齐放。五是与时俱进,不断进化,方志学家李泰棻认为:“方志是记载与研究一方人类进化现象。”[22]寿鹏飞提出:“先言志义,因义而生例,”“义以经世,例以救时,义则精神,例则形式也。”[23]肩负着“达道义,章法戒,通古今,表功勋,而后旌贤能”光荣使命的地方志,既不能数典忘祖,也不能抱残守缺,必须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革新。

    总之,我们要精心培植和呵护三宝体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三宝体复兴之日,就是地方志繁荣之时。

     

    注释与参考文献:

    [1]梁启超:《龙游县志》序。开物成物:通晓万物之理,按理办事,得到成功。

    [2]孟子、万章:《孟子》。

    [3]甘鹏云:《方志商》,岳麓书社,1983年。

    [4]王晓岩:《方志体例古今谈》,巴蜀书社,1989年。

    [5]李明:《新方志编纂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6]王晓岩:《方志体例古今谈》,巴蜀书社,1989年。

    [7]欧阳发:《志苑笔耕录》,2009年。

    [8]诸葛计:《中国方志五十年史事录》,方志出版社,2002年。

    [9]孙廷弼:《赤峰县志略》,石印本,1933年。

    [10] 诸葛计:《中国方志五十年史事录》,方志出版社,2002年。

    [11]齐家璐:《河北地方志》1994年第7期,《关于志书编纂的若干思考》。

    [12]张树:《章学诚方志论文集》,1983年。

    [13]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新方志编纂概论》,2000年。

    [14]路石、许禾钢:《董一博方志论文集》,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

    [15]黑龙江呼玛县志编纂委员会:《呼玛县志》序。

    [16]傅振伦:《中国方志学通论》。

    [17] 甘鹏云:《方志商》,岳麓书社,1983年。

    [18]于平天:《志苑躬耕与断想》,豫内资新出发通字[2008]081号,2008年。

    [19]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新方志编纂概论》,2000年。

    [20]金德群:《金德群史志文丛》第376页,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

    [21]瞿宣颖:评《霸县志》。

    [22]李泰:《方志学》,商务印书馆,1934年。

    [23]寿鹏飞:《方志通义》。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志鉴论坛】试论“三宝体”的复兴
  • 发布时间:2015-12-20
  • 来源:河北省涉县地方志办公室
  • 内容摘要:简述三宝体的历史渊源与流程,阐述其理论探究,通过与其他志体的比较说明其优势,提出其适合当代修志内容和形式的需要,辨析使用三宝体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三宝体  源流  优势  可行性

     

    清末维新变法的倡导者、著名学者梁启超提出:“有良方志,然后有良史,有良史,然后开物成务之业,有所凭藉。故夫方志者,非直一州一邑文献之寄而已,民之荣瘁,国之荣辱,于兹系焉。”[1]这段话充分说明了方志在政治上、文化上、学术上的巨大作用。方志工作者要完成为党和人民立言的历史使命,首先要解决“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笔者经过学习、比较,结合自己的编纂实践认为:三宝体编纂体例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三宝体从内容到形式适合当代纂志要求,三宝体的编纂方法的复兴是大势所趋。下面试从三宝体的产生发展、理论探究、与其他志体比较、可行性以及在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简析之。

     

    一、三宝体的源流

    《孟子·尽心下》:“诸侯之宝:土地、人民、政事。”[2]这三者是国之重器,地方志以“三宝”命题立意,谋篇布局,展开纂写就应该是理所应当的。正如清代方志学家甘鹏云所说:“有土地,有人民,而后政事出焉。”[3]三宝体,是指志书总体上分为土地、人民、政事三门的结构类型。当然,也不止于这三门,分四门者也属于此体。当宋代志书体例基本定型后,三宝体即应运而生。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太守孙杼捷、郡人曹叔远纂《永嘉谱》,设年谱、地谱、名谱、人谱4门。《温州经籍志》称:“曹文肃《永嘉谱》,区分四门,在古地志中,实为创例。其所谓年谱者,盖以志建置沿革诸大事,并编年纪之;其所谓地谱者,盖以志山川、疆域、名胜、古迹;其所谓人谱者,盖以志官师除罢、选举人物;惟名谱不得其义。”[4]明嘉靖年间,刘佐修、炎章纂的《醴泉县志》分为土地类、人民类、政事类、文章类。明万历年间刊的《曲阜县志》分土地志、人民志、政事志、文献志等。明代陈鉴、王一龙修《广平县志》分土地、人民、政事、文献4纲,唐枢、张应雷纂《湖州府志》分土地、人民、政事三大类。赵文华《嘉兴府图记》分方画、邦制、物土、人文4门,而附以丛记。清代康熙赵弘化修《密云县志》分天文、地理、人事3门。康熙《怀柔县志》虽分23目,观吴景果序文,则其内容仍暗分土域、政事、文献三纲。乾隆杜延甲修《河间府志》分舆地、宦政、人物、典文4志。光绪十三年(1887年),广西《武缘县图经》分成地略、政略、人略、献略4略。光绪《保安州志》分天、地、人、物4部。[5]光绪年间夏敬颐修《浔州府志》分成纪地、纪人、纪事三纲。民国《霸县志》分为土地志、人民志、政事志,具体篇目为,土地志:位置、面积、气候、性质、源流、物产、河渠、建筑、城、镇、乡、古迹;人民志:户口、职业、财产、宗教、风俗、习惯、名人;政事志:官吏、学校、武备、警察、司法、监狱、自治、财赋、邮电、差徭。[6]民国时期出版的《台湾通志稿》,设若干志,其中前三志就是土地志、人民志、政事志。[7] 上述诸志结构,均为三宝体。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标志新三宝体出现的是1993年3月出版乔居主编的河北《冀县志》和是年出版王庸华主编的浙江《东阳县志》。而《东阳市志》更果敢,除志首和志末之外,其主体部分按四大部类排列:环境(政区、自然环境、灾异),居民(居民生活、方言、民俗、人物),基础设施(土地、水利、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其中基础设施与环境可合并,全书写环境、居民、社会三大块,一种完整的新三宝体志书就正式出现了。199510月,出版梁德元主编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志》,199611月出版朱礼主编的浙江《文成县志》,是年12月出版王兆明主编的黑龙江《黑河地区志》,是年3月出版的河南巩义市的一部村志—《白沙志》,也属这一种形式。199612月出版李传授主编的四川《大足县志》,将人口、人物、社会、方言和建置、自然地理合并为“环境与社会之部”,与“经济之部”、“政治之部”、“文化之部”平列为四大部,大体也相类似。[8]20065月,梁建楼主编的河北《井陉县志(19852004)》,共设48篇,其排列顺序暗承地、人、事三宝体,主题突出,条块井然,受到方志界的高度赞誉。201212月,笔者主编《涉县志(19912011)》,借鉴前人经验,在凡例中明确规定:“承孟轲‘地、人、事’的思维逻辑,设置‘山河揽胜’、‘人本扫描’、‘改革逐浪’、‘经济纵横’、‘政治述要’、‘文化写真’六大板块”,每个版块下再设篇、章、节,在三宝体实践方面作了一下有益探索。

     

    二、三宝体的理论探究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理论研究室主任邱新立,在其博士论文《中国近代转型时期的方志研究》中指出:“晚清以前的志书,在门类的设置上,大都本着孟子所言的诸侯三宝—‘土地’、‘人民’、‘政事’的精神来谋篇布局。”“近代许多志书,从总体构架精神上看,与古代方志并无二致,如民国《光宣宜荆续志》即称:“于构成地方之要素,纪地、纪人、纪政尤兢兢三致意。《赤峰县志略》序也说:‘昔孟轲氏有云:诸侯之三宝:土地、人民、政事。与西人所云国家之三要素先后同揆。至若土地之形势载于舆图;人民之族类登诸版籍,又古今中外如出一辙。盖二者备而后政事之设施始有所据矣。”[9]1985年,方志专家席星加在《中国地方志》第2期著文提出:“世界以自然、人、社会三大要素组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人是主体,”“各类专志分为自然、人、社会三大类,缀杂类为之补充。专志的这种分类及排列是我们现存世界结构的反映。”1987年,平江县志办在《湖南地方志》第2期、梁滨久在《广东方志》第2期、魏钢强在《中国地方志》1988年第5期,分别提出了类似的看法。平江的看法为“按一般规律,先有自然界,再有人类,有了人类才有社会,而社会除了人类本身以外,主要是政治和经济两个部分。”梁滨久的看法是:“地方上的客观事物,可以归纳为自然、社会和人三大要素,”“三者构成舞台、活剧和主角的关系,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魏钢强主张对专志内容的物(环境)、事、人三类,从状物、叙事、记人的需要出发,专志的写法就应当有状、叙、记三种。”1989年,刘柏修在《江西方志》第2期把地情三分为自然、人类、社会。1990年,罗来兴在《内蒙古地方志》第23期合刊上提出“省志主要内容应该放在一个省区内的自然环境、居住人群、人群的活动这三者的关系上。”正式提出“新三宝体”这个概念的是韩章训,他在1989年《方志研究》第5期上发表《新“三宝体”方志的构想》,提出“环境—居民—社会”,由于社会是新志书记述的主体,故其所辖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子系统可以升格。”[10]1994年,方志专家齐家璐在《河北地方志》第7期发表《关于志书编纂的若干思考》中指出:“1985年以来,志界一些同仁认识到‘两分法’的不足(自然环境和人的社会活动),陆续提出了志书应采用‘三分法’的观点,把地情分为自然、人和社会活动三个要素,‘人口’应单设一大部类,与自然部类和社会部类等量齐观。即志书的第一大部类记环境,第二大部类记人,第三大部类记社会活动。其中人的记述包括人口、居住地、民族与姓氏、人物传和人物表、居民生活、风俗宗教谣谚、方言,把分散在社会活动中关于人的记述,单独提出来集中记述。”[11]

     

    三、三宝体与其他志体比较

    毛泽东主席说过:“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下面试将三宝体与有关志体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具有独特的优势。

    与“立四体”比较。方志学的奠基人章学诚提出“立四体”的主张:“皇恩庆典宜作纪,官师科甲宜作谱,典籍法制宜作考,名宦人物宜作传。”[12]此志体从内容上说已经过时,从写法上说以体裁分类亦不合时宜,而三宝体在内容上涵盖全面,在写法上排序得体,志体服从、服务于志义,既可以彰显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又可以兼顾“政事”的各方面内容,适合当代写志的基本要求。

    与三书体比较。三书体是章学诚在“立四体”的基础的发展进化,其内容为:“仿传记正史之体而作志;仿律令典例之体而作掌故;仿《文选》、《文苑》之体而作文征。”这种志体与“立四体”具有同样的局限性。

    与章节体比较。章节体结构严谨,整体性强,容量大,其缺陷是分类细,名目多,易形成叠床架屋,重复过多,有些项目不好分类,有些专志与大概念不符,如“文化”和“社会”,有广狭二义,难以把握。[13]而三宝体主题明确,分类科学,层层相辖,泾渭分明。

    与条目体比较。新修湖北省《武汉市志》、江苏省《南京市志》、河南省《郑州市志》、云南省《玉溪地区志》等用条目体。其特点是主题鲜明、结构灵活、层次简单、避免多属性归类问题。其缺陷是重点不突出、主次难分明、易混淆概念,紊乱层次,无所统领,逻辑性差。而三宝体主干、分支层层划分,祖、父、子、孙辈分醒目,注重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的准确运用。

    与门目体比较。门目体又称平行列目体、平列分目体、无钢多目体等。它起于宋,盛于清。其特点是不受大小概念、上下层次、领属关系的限制,不受前后衔接、背景交代等因素掣肘,不按时段设目等。其缺点是有目无纲,无所统摄,去取失伦,芜陋支离,给人杂乱无章、繁琐无序而不得要领之感,反映不出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三宝体依系统论原理编排,层级清楚,纲举目张,其领属关系、并列关系分明,全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与纲目体比较。纲目体是指由纲有目的编年方志体例。原指大字提要为纲,小字分注为目,当代的《昆明市志》、《成都市志》就沿用了这一体例。其缺陷一是编年不合志体要求,二是编辑方式不合现代文体规范。而三宝体沿袭“志体横看,史体纵看”的纂志规则,又吻合了现代语体文的基本要求。

    与史志结合体比较。史志结合体也称史志体,五大部类,横排纵写。方志学大师董一博说它:“横排纵写,以横为主;史志结合,以志为主;横排不缺,竖写不断;纵横交叉,攻其主要;确立规范,来自实际;通合古今,兼顾左右;有机结合,相互联系;各得其所,是为新体。”[14]黑龙江新编《呼玛县志》,采取了传统的通史和断代史相结合的方法[15],该书二至六篇按时期分编,某些篇、章、节的开头,阐述时代背景。该志种突破了横排纵写的基本要求,有不伦不类之嫌。而三宝体恪遵“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的志体规范,不陷入按时期分编的不遵志规的误区,坚守了志书的系统性、科学性。

    与纪传体比较。纪传体是指仿纪传体史书,以纪、志、表、传,杂以考、录、谱、略等体裁分部类,其下又设子目的结构方式。以南宋周应会的景定《建康志》为较早,以录、图、表、志、传等体裁设五大部类,元代至正张铉《金陵志》以图、纪、表、志体裁分为4大部类,明清逐渐增多。此志体是章学诚四体、三书的流变,不合传统志体的游戏规则,三宝体坚持姓“志”的纯度,不与史体混淆,坚持横排纵写,分级切块,层层相因,彰显志书的独特魅力。

    与编年体比较。编年体是指总体上不分门类,仅以时间为序的结构方式。清代汪中修《广陵通典》、陈士元修《滦州志》为其典型。傅振伦在《中国方志学通论》中说:“实亦有断制之扬州编年史也,盖欲求明贯易览,故不分门类,通书为一篇,在方志界中,尚为创体。”同时也指出其不足:“用于年代悠久,幅员辽阔之名都大邑,最不相宜。”[16]不及三宝体条块科学分类、纲目分明、繁而不杂、多而不乱、统属清晰、纵横贯通之优长。

     

    四、三宝体的可行性

    土地、人民、政事,作为诸侯三宝,既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又是执政者的主体,而肩负着“资政、存史、教化”使命的地方志,就必须理所当然地抓住这一要务来纂写。首先是土地,土地也即地理,它承继了志书地方性的特质,志书首先必须是一部以地理为重要内容的地情书,从《禹贡》、《图经》为代表的地记起,志地理是志书重要任务,并在全书中为开山破题之作。而地情书必须首先要展现本地域的地理特点。如上海市的志书,从图到文字,不无彰显其大厦林立、街市繁华的场景,《绍兴县志》却展现了湖泊浩淼、人物贤集的特色,西藏《昌都地区志》却以雪山和寺庙取胜,《新巴尔虎左旗志》是蒙古包和蓝天白云下的牛羊,《岱山县志》却反映了“大海与苍天一色,造船与捕捞共舞”的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群岛风光。当然地理包括自然地理、历史地理、人文地理等,也即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基础设施中的水、电、交通、电讯也在记述范围之内,历史地理中的名胜古迹更不应阙如。其次是人民。古今方志人都懂得,如果对人的记述不充分、不全面,其他记得再好,也是一部失败的志书。方志专家甘鹏云在《方志商》中指出:“往日修志,于民事殊略;近日修志,应于民事加详。”[17]人是主体,是“志中之志”,“古今方志半人物”。二轮修志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全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人置于地理和政事之间,正体现了先有地,而后出现人类,人类去做政事,同时也改造环境的辩证关系。三宝体改变了人总是殿后的不当写法。最后是政事,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这一板块内容庞大,涵盖面广。在现代志书中,其着墨量要比前二者大。以上三大板块就把一个区域的内容全方位、立体化地反映出来了。三宝体的排列顺序是科学的,正如河北大学教授、方志学者吕志毅在评《井陉县志(19852004)》时所说:“各篇及其序列既有相对独立的特点,又有内在的逻辑统属关系,使洋洋48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人’的方面,单设‘居民’篇,使之同‘人物’篇并列,体现人在自然界中的主导地位和价值。‘人’之前是‘地’的部分,‘人’之后是‘事’的部分,因为‘地’先于‘人’存在,‘事’是由‘人’而为的。”[18] 1993年出版的浙江《东阳市志》,对新三宝体打开了新思路。1995年出版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七师志》也是以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的唯物史观为主导思想,以人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人的本身、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三大部类为主体框架结构。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上,充分反映了人这一最活跃、最宝贵的生产力因素,反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最基本的唯物主义观点,从而大大提高了志书的科学价值。

    1996年,河南巩义市出版的《白沙志》,首先记述白沙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村落概况”;然后设“村民”、“居民生活”、“村民风俗”、“村籍人物”;然后记古今白沙人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情况。大量采用以事系人法,全书记述人物2800多人,将白沙人对白沙大地的影响反映得淋漓尽至,有效地避免了静止地记事和孤立地记人,反映出一地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等都离不开人民。此种结构体式有利于加强全书所记内容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性,从而大大提高新志书的思想性、人民性和科学性。[19]

    201212月,笔者主编的《涉县志(19912011)》,遵循三宝体范式,全志首设“山河览胜”,即涉县人赖以生存的可爱的土地,下设建置、自然环境与保护、名胜、娲皇古迹、红色圣地、基础设施6篇,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接下来设“人本扫描”,这样立题既遵循了传统志书人是“志中之髓”的志义,也照应了凡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命题,自古有之,古代政治家管仲说过:“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20]此板块下设人口与计划生育、居民生活、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俗宗教语言、涉县精神、人物。后设“改革逐浪”、“经济纵横”、“政治举要”、“文化写真”这些政事(或叫社会)。忠实地践行了新三宝体写法。

     

    五、运用三宝体应注意的问题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三宝体作为一个志种,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和不足。瞿宣颖评论说:“政事为人民活动之一种,尤以自治、慈善二者为最显著,不得谓不属于人民,土地中之属于人为之建置者,若河渠、建筑、城、镇、乡之区分等,有乌在非政事也。”[21]笔者认为此说忽略和扩大了概念的本质属性,片面地僭越了概念的使用范围,充其量只能算一家之言吧。我们在运用三宝体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三宝体的三分法并非平均使用力量,当历史的车轮碾入21世纪,社会分工加细,各行各业繁多,三宝体中的“政事”的内容势必要加大,它至少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而这些内容的每一个部分都应与地、人比肩和并列,机械的“三一三十一”的方法是显然不现实、不实用、不可行的。二是允许有明暗两种方式,《井陉县志(19852004)》采用暗承的方法,《涉县志(19912011)》采用总分六大板块,所辖各篇由统编序号相连的方式,基本上属明分。三是根据地域的不同,可以有多种方式的调整,“大体则有,定体则无”,不同特点的三宝体并非是对其篡改和跑偏,而相反是对其的丰富和光大。四是可少量穿插史、鉴、杂志栏目式的多种形式,固守志体本是好意,但为了更好地表达志义,或更好地挖掘本区域的特色、更好地发挥编纂者的特长,使志书美化、靓化,扩大受众面,挤身于市场经济,允许和提倡百花齐放。五是与时俱进,不断进化,方志学家李泰棻认为:“方志是记载与研究一方人类进化现象。”[22]寿鹏飞提出:“先言志义,因义而生例,”“义以经世,例以救时,义则精神,例则形式也。”[23]肩负着“达道义,章法戒,通古今,表功勋,而后旌贤能”光荣使命的地方志,既不能数典忘祖,也不能抱残守缺,必须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革新。

    总之,我们要精心培植和呵护三宝体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三宝体复兴之日,就是地方志繁荣之时。

     

    注释与参考文献:

    [1]梁启超:《龙游县志》序。开物成物:通晓万物之理,按理办事,得到成功。

    [2]孟子、万章:《孟子》。

    [3]甘鹏云:《方志商》,岳麓书社,1983年。

    [4]王晓岩:《方志体例古今谈》,巴蜀书社,1989年。

    [5]李明:《新方志编纂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6]王晓岩:《方志体例古今谈》,巴蜀书社,1989年。

    [7]欧阳发:《志苑笔耕录》,2009年。

    [8]诸葛计:《中国方志五十年史事录》,方志出版社,2002年。

    [9]孙廷弼:《赤峰县志略》,石印本,1933年。

    [10] 诸葛计:《中国方志五十年史事录》,方志出版社,2002年。

    [11]齐家璐:《河北地方志》1994年第7期,《关于志书编纂的若干思考》。

    [12]张树:《章学诚方志论文集》,1983年。

    [13]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新方志编纂概论》,2000年。

    [14]路石、许禾钢:《董一博方志论文集》,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

    [15]黑龙江呼玛县志编纂委员会:《呼玛县志》序。

    [16]傅振伦:《中国方志学通论》。

    [17] 甘鹏云:《方志商》,岳麓书社,1983年。

    [18]于平天:《志苑躬耕与断想》,豫内资新出发通字[2008]081号,2008年。

    [19]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新方志编纂概论》,2000年。

    [20]金德群:《金德群史志文丛》第376页,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

    [21]瞿宣颖:评《霸县志》。

    [22]李泰:《方志学》,商务印书馆,1934年。

    [23]寿鹏飞:《方志通义》。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