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蒙古草原的先民从事农业生产由来已久,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创造的农业文化非常丰富。本文中,将翔实地介绍科尔沁蒙古族制作与火麻有关食品食材——“博吉日.太.汤”和提炼“敖勒森·陶苏”的习俗。
一、制作“博吉日.太.汤”
在科尔沁蒙古族的面食中,有个特色小吃——“博吉日.太.汤”。科尔沁右翼中旗等地人称其为“麻.豆腐.太.汤”,库伦旗等地人叫它为“小豆腐.太.汤”,科尔沁左翼后旗等地人称它为“博吉日.太.汤”。汉语意译为有麻糊糊的面。
每年阳历6月上旬种植火麻(蒙古语称敖勒苏)。种植用来制作麻绳等用途的火麻时,种子撒得密些,长出的麻杆枝杈多,益于多出麻。种植用来制作“博吉日.太.汤”或榨油的火麻时,种子播得稍些距离,这样长出的火麻杆粗,结的火麻颗粒大而饱满。收割麻绳等用途的火麻时要早些,火麻籽七分熟(蒙古语称“乌图嘎.敖日胡”)时即可。但是,收割用来制作“博吉日.太.汤”或榨油的火麻时,必须到阳历10月上旬。因为这时火麻籽已成熟,加工食用不会中毒。具体的操作方法为:把带有麻籽的麻杆用镰刀割下,若麻杆长得太粗不容易割时,只把火麻杆头部或枝杈割下。捆好后,进行翻场、抖场,让火麻籽脱落,之后用簸箕簸掉麻籽外围的绿壳,再把干净的麻籽碾碎到面状,将其倒入放有冷水的盆里,箩掉碎壳、渣子等,所剩的类似精面粉的东西倒入大锅里,用牛粪火(文火)煮,水快开时,锅面四周起“蛋花”状的浮游物。用“苏海”(类似摊饼器)刮浮游物,一般情况下,刮两次。将浮游物同葱花、花椒、盐等一起放到小锅里用文火进行熬煮。15分钟后,香味四溢时,麻糊糊就熬好了。
接下来,用冷水和荞面,擀好面,切成四方形,等大锅水一开就下面。荞面少时,用开水和好高粱面,稍稍掺些荞面,切成四方形,把已熟的面和小锅的麻糊糊搅拌在一起食用。“博吉日.太.汤”的颜色为灰绿色。须注意的是,麻糊糊必须煮熟,否则食用易中毒。症状是,中毒者咂嘴不停地哈哈笑或抱着他人哈哈笑。蒙古语把这种中毒称“扫格图胡”,汉语意思是“醉了”。这种症状过些时候,自然会消失。麻糊糊凉了之后,也可拌炒米、炒面吃,风味亦然。
火麻仁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食用纤维、油脂、以及钙、镁、钾、维生素、饱和脂肪等,具有润燥滑肠通便补养的作用。目前,在有些国家地区,火麻仁保健、美容产品,很受消费者欢迎。火麻的工业用途也很广。在科尔沁民间,人们虽然不详火麻仁的成分,但在多年前能够认识到它的营养价值,用土办法加工食用,可谓慧眼识金了。
20世纪70年代,家乡扎鲁特旗乌力吉木仁公社阿古拉大队农活忙时,号召村民进行“夜战”,组织做“博吉日·太·汤”,犒劳大家。“夜战”指的是连夜集体做农活。那时,没有电灯,在月光下进行劳动。秋季一般做荞麦或谷子的铺场、碾场、翻场、抖场、扬场等活儿,春季一般做地里所用肥料——刨牛羊粪等活儿。村里男女老少都喜欢参加“夜战”,因为除了得工分,还能够吃得上“博吉日·太·汤”。大队工作人员提前让村民碾荞麦。石碾子是大队的,加工面的村民只需要出拉石碾子的驴子等。一般情况下,一斤荞麦能加工出6两6钱左右的面,大队回收时,一斤荞麦按5两5钱面折算。加工面粉的村民在拥有上述差额的同时,还能够得工分。大队工作人员物色好做“博吉日·太·汤”的村民,把荞面和麻籽粉送到他(她)家,幷赠送一些荞面。有时,村民把加工面粉及做“博吉日.太.汤”的活儿同时揽上。村民都愿意在自己家做集体的“博吉日·太·汤”,因为在得到一些荞面的同时全家还能饱餐一顿“博吉日.太.汤”。但是,只有房子大、锅碗瓢盆等多的人家才能轮得上这一美差。小时候,家里也做过集体的“博吉日·太·汤”。记忆中,和好的面团象马驹那么大。挤奶、挑水的几个木桶及几个大大小小的锅里放满了“博吉日·太·汤”。我们小孩忙着到东家借碗,西家借筷子…。父亲把只有过年才舍得用的吊灯拿出来,填好火麻油(自己加工的),点它。在明亮的灯光下,大家每人端着海碗,争先恐后地吃“博吉·太·汤”的情景,到现在时常出现在眼前。那时,我们小孩祈盼劳动的人快快吃完回去,因为他们吃完才能轮上我们吃啊!
二、提炼“敖勒森·陶苏”
种火麻、采火麻、碾碎火麻的程序,和上述情况相同。大锅水开之后,把火麻碎末放到锅里,用锅勺搅拌好之后,盖上锅盖,进行焖熬。1至2小时后,从锅里取出已形成的淡绿色“奶皮”,放到小铁锅里。这样的程序需要进行三次。第二次出的“奶皮”要比第一次薄,到第三次时已形成不了“奶皮”了。这时只能用高粱杆做的“苏海”(类似弹饼器之物)搜刮锅内浮游物——油花,同前面的“奶皮”放在一起,用文火提炼油。提炼出的油呈深绿色,清澈透明,不油腻,营养价值很高,和荞面搭配吃非常对味。油碴子是喂猪的好材料,给猪食里掺放一点,猪吃后,长膘很快。
过去,用麻油来点灯。在大勺状的铁器皿里放置拧好的3寸长的旧棉花,作为灯芯,再倒入火麻油点亮。小时候,家里用的灯体已是玻璃小瓶了,多数时用自制的火麻油点灯,偶尔也用买的煤油点灯。自制火麻油点灯,灯光柔和,基本无烟。推石滚子及石碾子轴心摩擦得吱吱响时,上面涂抹灯里的火麻油后就不响了。蒙古人敬重石碾子,认为,石碾子是“白狮子”,不说买石碾子,而是说请石碾子。蒙古族民间有秋收之后有说唱《石滚子赞》的习俗。把自制火麻油(一般是灯里的)涂抹在敬重的生活生产用具上,必定有些深层的文化内涵。还有须提及的是,用自制的火麻油点佛灯是常事。
家乡扎鲁特的有些人家现在还做“博吉日.太.汤”吃。不过,碾火麻籽时,只能人推石碾子。因为拉碾子的驴子已经“下线”了。据说,机器加工出的火麻“粉”,做“博吉日·太·汤”和提炼麻油效果不如手工加工的好。现在手工提炼火麻油之事,基本不见了。会做“博吉日·太·汤”和知道手工提炼麻油习俗的年轻人寥寥无几。
科尔沁蒙古人什么时期开始种植火麻,何时开始掌握手工提炼麻油技术,吃“博吉日·太·汤”的习俗和吃“图古勒·汤”之间有无联系等,尚无定论。不过可以断言,上述制作与麻有关食品食材的习俗流传几百年却是无疑的。传承发扬这一古老习俗应是我们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
资料来源:
1.2015年4月,笔者多次电话采访通辽市扎鲁特旗查布嘎图苏木阿古拉嘎查村民哈旦其其格(女,62岁)和哈斯其其格(女57岁)。她们多次做过“博吉日·太·汤”幷手工提炼过火麻油。
2.2015年4月6日,笔者在呼和浩特采访兴安盟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陶格陶及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博士黄金。二者的家乡均是科尔沁右翼中旗。那里的人也制作食用“博吉日.太.汤”。
3.笔者生活经历。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办公室)
蒙古草原的先民从事农业生产由来已久,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创造的农业文化非常丰富。本文中,将翔实地介绍科尔沁蒙古族制作与火麻有关食品食材——“博吉日.太.汤”和提炼“敖勒森·陶苏”的习俗。
一、制作“博吉日.太.汤”
在科尔沁蒙古族的面食中,有个特色小吃——“博吉日.太.汤”。科尔沁右翼中旗等地人称其为“麻.豆腐.太.汤”,库伦旗等地人叫它为“小豆腐.太.汤”,科尔沁左翼后旗等地人称它为“博吉日.太.汤”。汉语意译为有麻糊糊的面。
每年阳历6月上旬种植火麻(蒙古语称敖勒苏)。种植用来制作麻绳等用途的火麻时,种子撒得密些,长出的麻杆枝杈多,益于多出麻。种植用来制作“博吉日.太.汤”或榨油的火麻时,种子播得稍些距离,这样长出的火麻杆粗,结的火麻颗粒大而饱满。收割麻绳等用途的火麻时要早些,火麻籽七分熟(蒙古语称“乌图嘎.敖日胡”)时即可。但是,收割用来制作“博吉日.太.汤”或榨油的火麻时,必须到阳历10月上旬。因为这时火麻籽已成熟,加工食用不会中毒。具体的操作方法为:把带有麻籽的麻杆用镰刀割下,若麻杆长得太粗不容易割时,只把火麻杆头部或枝杈割下。捆好后,进行翻场、抖场,让火麻籽脱落,之后用簸箕簸掉麻籽外围的绿壳,再把干净的麻籽碾碎到面状,将其倒入放有冷水的盆里,箩掉碎壳、渣子等,所剩的类似精面粉的东西倒入大锅里,用牛粪火(文火)煮,水快开时,锅面四周起“蛋花”状的浮游物。用“苏海”(类似摊饼器)刮浮游物,一般情况下,刮两次。将浮游物同葱花、花椒、盐等一起放到小锅里用文火进行熬煮。15分钟后,香味四溢时,麻糊糊就熬好了。
接下来,用冷水和荞面,擀好面,切成四方形,等大锅水一开就下面。荞面少时,用开水和好高粱面,稍稍掺些荞面,切成四方形,把已熟的面和小锅的麻糊糊搅拌在一起食用。“博吉日.太.汤”的颜色为灰绿色。须注意的是,麻糊糊必须煮熟,否则食用易中毒。症状是,中毒者咂嘴不停地哈哈笑或抱着他人哈哈笑。蒙古语把这种中毒称“扫格图胡”,汉语意思是“醉了”。这种症状过些时候,自然会消失。麻糊糊凉了之后,也可拌炒米、炒面吃,风味亦然。
火麻仁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食用纤维、油脂、以及钙、镁、钾、维生素、饱和脂肪等,具有润燥滑肠通便补养的作用。目前,在有些国家地区,火麻仁保健、美容产品,很受消费者欢迎。火麻的工业用途也很广。在科尔沁民间,人们虽然不详火麻仁的成分,但在多年前能够认识到它的营养价值,用土办法加工食用,可谓慧眼识金了。
20世纪70年代,家乡扎鲁特旗乌力吉木仁公社阿古拉大队农活忙时,号召村民进行“夜战”,组织做“博吉日·太·汤”,犒劳大家。“夜战”指的是连夜集体做农活。那时,没有电灯,在月光下进行劳动。秋季一般做荞麦或谷子的铺场、碾场、翻场、抖场、扬场等活儿,春季一般做地里所用肥料——刨牛羊粪等活儿。村里男女老少都喜欢参加“夜战”,因为除了得工分,还能够吃得上“博吉日·太·汤”。大队工作人员提前让村民碾荞麦。石碾子是大队的,加工面的村民只需要出拉石碾子的驴子等。一般情况下,一斤荞麦能加工出6两6钱左右的面,大队回收时,一斤荞麦按5两5钱面折算。加工面粉的村民在拥有上述差额的同时,还能够得工分。大队工作人员物色好做“博吉日·太·汤”的村民,把荞面和麻籽粉送到他(她)家,幷赠送一些荞面。有时,村民把加工面粉及做“博吉日.太.汤”的活儿同时揽上。村民都愿意在自己家做集体的“博吉日·太·汤”,因为在得到一些荞面的同时全家还能饱餐一顿“博吉日.太.汤”。但是,只有房子大、锅碗瓢盆等多的人家才能轮得上这一美差。小时候,家里也做过集体的“博吉日·太·汤”。记忆中,和好的面团象马驹那么大。挤奶、挑水的几个木桶及几个大大小小的锅里放满了“博吉日·太·汤”。我们小孩忙着到东家借碗,西家借筷子…。父亲把只有过年才舍得用的吊灯拿出来,填好火麻油(自己加工的),点它。在明亮的灯光下,大家每人端着海碗,争先恐后地吃“博吉·太·汤”的情景,到现在时常出现在眼前。那时,我们小孩祈盼劳动的人快快吃完回去,因为他们吃完才能轮上我们吃啊!
二、提炼“敖勒森·陶苏”
种火麻、采火麻、碾碎火麻的程序,和上述情况相同。大锅水开之后,把火麻碎末放到锅里,用锅勺搅拌好之后,盖上锅盖,进行焖熬。1至2小时后,从锅里取出已形成的淡绿色“奶皮”,放到小铁锅里。这样的程序需要进行三次。第二次出的“奶皮”要比第一次薄,到第三次时已形成不了“奶皮”了。这时只能用高粱杆做的“苏海”(类似弹饼器之物)搜刮锅内浮游物——油花,同前面的“奶皮”放在一起,用文火提炼油。提炼出的油呈深绿色,清澈透明,不油腻,营养价值很高,和荞面搭配吃非常对味。油碴子是喂猪的好材料,给猪食里掺放一点,猪吃后,长膘很快。
过去,用麻油来点灯。在大勺状的铁器皿里放置拧好的3寸长的旧棉花,作为灯芯,再倒入火麻油点亮。小时候,家里用的灯体已是玻璃小瓶了,多数时用自制的火麻油点灯,偶尔也用买的煤油点灯。自制火麻油点灯,灯光柔和,基本无烟。推石滚子及石碾子轴心摩擦得吱吱响时,上面涂抹灯里的火麻油后就不响了。蒙古人敬重石碾子,认为,石碾子是“白狮子”,不说买石碾子,而是说请石碾子。蒙古族民间有秋收之后有说唱《石滚子赞》的习俗。把自制火麻油(一般是灯里的)涂抹在敬重的生活生产用具上,必定有些深层的文化内涵。还有须提及的是,用自制的火麻油点佛灯是常事。
家乡扎鲁特的有些人家现在还做“博吉日.太.汤”吃。不过,碾火麻籽时,只能人推石碾子。因为拉碾子的驴子已经“下线”了。据说,机器加工出的火麻“粉”,做“博吉日·太·汤”和提炼麻油效果不如手工加工的好。现在手工提炼火麻油之事,基本不见了。会做“博吉日·太·汤”和知道手工提炼麻油习俗的年轻人寥寥无几。
科尔沁蒙古人什么时期开始种植火麻,何时开始掌握手工提炼麻油技术,吃“博吉日·太·汤”的习俗和吃“图古勒·汤”之间有无联系等,尚无定论。不过可以断言,上述制作与麻有关食品食材的习俗流传几百年却是无疑的。传承发扬这一古老习俗应是我们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
资料来源:
1.2015年4月,笔者多次电话采访通辽市扎鲁特旗查布嘎图苏木阿古拉嘎查村民哈旦其其格(女,62岁)和哈斯其其格(女57岁)。她们多次做过“博吉日·太·汤”幷手工提炼过火麻油。
2.2015年4月6日,笔者在呼和浩特采访兴安盟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陶格陶及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博士黄金。二者的家乡均是科尔沁右翼中旗。那里的人也制作食用“博吉日.太.汤”。
3.笔者生活经历。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