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5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史海钩沉】内蒙古青年的黄埔生涯
  • 发布时间:2015-12-19
  • 来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档案局
  • 国共军事英才齐集黄埔岛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后,鉴于过去依靠军阀进行武装斗争屡遭失败的教训,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总理孙中山在改组国民党的同时,为“建立革命军,以挽救中国的危亡”,根据国民党一大决议,是年124日在距广州东面珠江口约20公里的黄埔岛上,在苏联的大力帮助下,开始筹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也称“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是年616日黄埔军校正式开学。孙中山自任军校总理,委任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驻校党代表,聘请50名苏联军官为军事顾问。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指出:“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第一期招收学员500名,后来大部分成为国共两党军队的精英。黄埔军校是一所国共合作的产物,最大特点是把政治教育提到与军事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军校不但得到中国共产党的大力协助,而且大批共产党员参与了建校和教学工作。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出任军校政治部主任,中共党员恽代英、萧楚女、熊雄、聂荣臻、徐向前等先后来到军校任政治教官和各级领导工作,同时从各地招收大批党团员和革命青年到校学习。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左派紧密合作,为办好军校尽心竭力,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军校共办了6期,培养学员2万多名,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被誉为中国的“西点军校”。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出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黑暗局面。全国各地热血男儿为救国救民,奔赴黄埔军校,学成之后报效国家。黄埔学员出征北伐,各系军阀溃不成军,俯首称臣;日寇入侵,黄埔男儿奋勇抗敌,血洒疆场,战功赫赫,名垂史册。黄埔军校学员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立下汗马功劳,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培养了不少优秀的军事人才、沙场名将、共和国功臣。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军校由国民党右派所把持,成为蒋介石扩大反共势力,与共产党搞摩擦、打内战,培植嫡系部队的基地。

     

    蒙古族黄埔精英

    大革命时期,内蒙古的热、察、绥三个特别行政区的蒙汉各族有志青年怀着为国效力的赤子之心,纷纷报考黄埔军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疆来到南粤习武。在一、二、四、五期中(第三、六期无内蒙古籍学员),共有36名热血青年入学。他们中有的是在中共北方区委和李大钊的指引下,从北京蒙藏学校入学的,有的是由中共热、察、绥3个工委、设在包头的蒙古工委和国民党三特别区党部共同选送的。1924年军校第一期的两名蒙古族中共党员荣耀先、白海风和第二期蒙古族中共党员王秉璋(王瑞符)就是北方区党委选送考取的。他们在校攻读军事理论,演练杀敌本领,学成后参加了北伐和抗战。荣耀先1895年出生在内蒙古土默特旗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18年保送入蒙藏学校学习,在李大钊的培养下,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他动员家乡云泽、多松年等30多名蒙古族进步青年到蒙藏学校学习。他们成为内蒙古第一代共产党人。荣耀先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了北伐战争,由排长升至团长,1927年率部在山东与军阀作战中光荣牺牲。白海风生于1904年内蒙古卓索图盟(今属赤峰市)喀喇沁右旗,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毕业后,1926年入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回国后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其他各期也不乏蒙汉族中共党员,如高布泽博、王建功(汉族)、朱实夫等以及后来入党的荣尚义(勇夫)、云蔚、张禄等。高布泽博参加了东江讨伐叛逆陈炯明的战斗,从前线返回因病住进医院。一天蒋介石到医院慰问伤病员,他因未“起立”而遭训斥。高布泽博对这种军阀作风表示憎恶,并与孙文主义派学员产生分歧,与王建功商量离开军校,二人一拍即合,随即慕名转入毛泽东主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六期学习。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在内蒙古推行“满蒙政策”,继热河省沦陷后,察绥地区处在民族危亡之中,黄埔军校的蒙古族学员云继先(第五期)、朱实夫(第四期)、云蔚(第九期)等,在中共西蒙工委书记云泽等的推动下,于1936221日晚,率领百灵庙蒙政会保安队1000多名爱国官兵,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百灵庙军事暴动,宣布脱离蒙政会,反对德王投日,参加绥远省主席傅作义将军领导的军民抗日斗争。他们组织起蒙旗保安总队,白海风任队长,战斗在归绥前线阻击日军。1938年,国民政府将这支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三师(简称“新三师”),白海风任师长,朱实夫任副师长。新三师转战黄河之滨、鄂尔多斯高原,为巩固伊克昭盟抗日根据地,保卫陕甘宁边区北大门,阻止日军的进犯作出贡献。

     

    内蒙古蒙汉各族黄埔学员知多少

    在黄埔军校创办的22期中,内蒙古籍的蒙汉各族学员,共有281名,包括大革命时期热河5名、察哈尔2名、绥远29名,四期最多,为26名(步兵科24名、政治科2名);其他各期共245名,分别在政治、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交通兵等科队学成毕业。在偏辟的塞外,这些热血男儿投笔从戎,共赴国难。他们追求真理,为国效力的精神值得人们称赞。他们中一些人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中,为国家的统一、抵抗日本侵略的斗争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其中有的跟着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还有些人投入了国民党军队,参加了反动派发动的内战,这完全是由蒋介石的独裁专制统治造成的。多数参加者处于无奈,很多人是反对内战的,有的向往光明前途,在时机成熟时光荣起义,回到人民一边。相信历史对他们的是非功过,会作出客观公正的评说。总而言之,内蒙古热河、察哈尔、绥远籍的蒙汉族学员的革命行动和历史贡献,在内蒙古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1985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同学会以“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为宗旨,开展有益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平统一的活动。到1989年共有校友324人,他们的籍贯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在内蒙古各盟市、旗县和自治区直属机关为人民服务。这些进入耄耋之年的黄埔军校学员,老骥伏枥,壮心不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的盛世,仍为两岸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因为军校那首嘹亮的《校歌》,今天仍在他们胸中激荡:

     

    莘莘学生,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

    革命英雄,民国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

    同学同道,乐遵教导,终始生死,毋忘今日本校。

    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歌词中的“亲爱精诚”四个字,是中国革命先行者、黄埔军校创办者孙中山先生亲自写的校训。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国共两党黄埔学员两度携手合作。今天海峡两岸同胞和同学会的校友企盼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日统一,不正是黄埔同学实践《校歌》精神的集中体现吗?

     

    附表:

     

    黄埔军校之一

     

      

     

    黄埔军校之二

     

     

     

    黄埔军校之三

     

     

    黄埔军校之四

     

     

     

    黄埔军校之五

     

     

     

    黄埔军校之六

     

     

     

    黄埔军校之七

     

     

     

    黄埔军校之八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海钩沉】内蒙古青年的黄埔生涯
  • 发布时间:2015-12-19
  • 来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档案局
  • 国共军事英才齐集黄埔岛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后,鉴于过去依靠军阀进行武装斗争屡遭失败的教训,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总理孙中山在改组国民党的同时,为“建立革命军,以挽救中国的危亡”,根据国民党一大决议,是年124日在距广州东面珠江口约20公里的黄埔岛上,在苏联的大力帮助下,开始筹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也称“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是年616日黄埔军校正式开学。孙中山自任军校总理,委任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驻校党代表,聘请50名苏联军官为军事顾问。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指出:“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第一期招收学员500名,后来大部分成为国共两党军队的精英。黄埔军校是一所国共合作的产物,最大特点是把政治教育提到与军事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军校不但得到中国共产党的大力协助,而且大批共产党员参与了建校和教学工作。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出任军校政治部主任,中共党员恽代英、萧楚女、熊雄、聂荣臻、徐向前等先后来到军校任政治教官和各级领导工作,同时从各地招收大批党团员和革命青年到校学习。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左派紧密合作,为办好军校尽心竭力,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军校共办了6期,培养学员2万多名,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被誉为中国的“西点军校”。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出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黑暗局面。全国各地热血男儿为救国救民,奔赴黄埔军校,学成之后报效国家。黄埔学员出征北伐,各系军阀溃不成军,俯首称臣;日寇入侵,黄埔男儿奋勇抗敌,血洒疆场,战功赫赫,名垂史册。黄埔军校学员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立下汗马功劳,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培养了不少优秀的军事人才、沙场名将、共和国功臣。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军校由国民党右派所把持,成为蒋介石扩大反共势力,与共产党搞摩擦、打内战,培植嫡系部队的基地。

     

    蒙古族黄埔精英

    大革命时期,内蒙古的热、察、绥三个特别行政区的蒙汉各族有志青年怀着为国效力的赤子之心,纷纷报考黄埔军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疆来到南粤习武。在一、二、四、五期中(第三、六期无内蒙古籍学员),共有36名热血青年入学。他们中有的是在中共北方区委和李大钊的指引下,从北京蒙藏学校入学的,有的是由中共热、察、绥3个工委、设在包头的蒙古工委和国民党三特别区党部共同选送的。1924年军校第一期的两名蒙古族中共党员荣耀先、白海风和第二期蒙古族中共党员王秉璋(王瑞符)就是北方区党委选送考取的。他们在校攻读军事理论,演练杀敌本领,学成后参加了北伐和抗战。荣耀先1895年出生在内蒙古土默特旗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18年保送入蒙藏学校学习,在李大钊的培养下,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他动员家乡云泽、多松年等30多名蒙古族进步青年到蒙藏学校学习。他们成为内蒙古第一代共产党人。荣耀先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了北伐战争,由排长升至团长,1927年率部在山东与军阀作战中光荣牺牲。白海风生于1904年内蒙古卓索图盟(今属赤峰市)喀喇沁右旗,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毕业后,1926年入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回国后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其他各期也不乏蒙汉族中共党员,如高布泽博、王建功(汉族)、朱实夫等以及后来入党的荣尚义(勇夫)、云蔚、张禄等。高布泽博参加了东江讨伐叛逆陈炯明的战斗,从前线返回因病住进医院。一天蒋介石到医院慰问伤病员,他因未“起立”而遭训斥。高布泽博对这种军阀作风表示憎恶,并与孙文主义派学员产生分歧,与王建功商量离开军校,二人一拍即合,随即慕名转入毛泽东主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六期学习。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在内蒙古推行“满蒙政策”,继热河省沦陷后,察绥地区处在民族危亡之中,黄埔军校的蒙古族学员云继先(第五期)、朱实夫(第四期)、云蔚(第九期)等,在中共西蒙工委书记云泽等的推动下,于1936221日晚,率领百灵庙蒙政会保安队1000多名爱国官兵,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百灵庙军事暴动,宣布脱离蒙政会,反对德王投日,参加绥远省主席傅作义将军领导的军民抗日斗争。他们组织起蒙旗保安总队,白海风任队长,战斗在归绥前线阻击日军。1938年,国民政府将这支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三师(简称“新三师”),白海风任师长,朱实夫任副师长。新三师转战黄河之滨、鄂尔多斯高原,为巩固伊克昭盟抗日根据地,保卫陕甘宁边区北大门,阻止日军的进犯作出贡献。

     

    内蒙古蒙汉各族黄埔学员知多少

    在黄埔军校创办的22期中,内蒙古籍的蒙汉各族学员,共有281名,包括大革命时期热河5名、察哈尔2名、绥远29名,四期最多,为26名(步兵科24名、政治科2名);其他各期共245名,分别在政治、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交通兵等科队学成毕业。在偏辟的塞外,这些热血男儿投笔从戎,共赴国难。他们追求真理,为国效力的精神值得人们称赞。他们中一些人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中,为国家的统一、抵抗日本侵略的斗争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其中有的跟着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还有些人投入了国民党军队,参加了反动派发动的内战,这完全是由蒋介石的独裁专制统治造成的。多数参加者处于无奈,很多人是反对内战的,有的向往光明前途,在时机成熟时光荣起义,回到人民一边。相信历史对他们的是非功过,会作出客观公正的评说。总而言之,内蒙古热河、察哈尔、绥远籍的蒙汉族学员的革命行动和历史贡献,在内蒙古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1985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同学会以“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为宗旨,开展有益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平统一的活动。到1989年共有校友324人,他们的籍贯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在内蒙古各盟市、旗县和自治区直属机关为人民服务。这些进入耄耋之年的黄埔军校学员,老骥伏枥,壮心不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的盛世,仍为两岸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因为军校那首嘹亮的《校歌》,今天仍在他们胸中激荡:

     

    莘莘学生,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

    革命英雄,民国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

    同学同道,乐遵教导,终始生死,毋忘今日本校。

    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歌词中的“亲爱精诚”四个字,是中国革命先行者、黄埔军校创办者孙中山先生亲自写的校训。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国共两党黄埔学员两度携手合作。今天海峡两岸同胞和同学会的校友企盼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日统一,不正是黄埔同学实践《校歌》精神的集中体现吗?

     

    附表:

     

    黄埔军校之一

     

      

     

    黄埔军校之二

     

     

     

    黄埔军校之三

     

     

    黄埔军校之四

     

     

     

    黄埔军校之五

     

     

     

    黄埔军校之六

     

     

     

    黄埔军校之七

     

     

     

    黄埔军校之八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