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5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珍珠滩】记忆中的马道尹府
  • 发布时间:2015-12-18
  • 来源:内蒙古通辽市委史志办公室
  •         八月的科尔沁草肥马壮,八月的通辽天蓝草绿。通辽市明仁大街上车水马龙,一派繁华的商业街景象。作为一名地方史志工作者,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今天,走在繁华的大街上,没有被热闹非凡的商贸交易场景所吸引,却被这座城市当年所遭受的阵痛所占据。因为就在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第五天(1931923日)日军就攻进通辽。现今明仁大街南、建国路东侧通辽市公安局所在的位置就是84年前驻通辽日军的司令部,时称“马道尹府”。回顾那段苦难的岁月,追忆通辽民众抗日的事迹,怎能不提起这个“马道尹府”。

           马道尹府是通辽历史上最豪华的私人宅第,主人马道尹。马道尹姓名马龙潭(1857-1940),字腾溪,号灵源,1857年出生于河北省庆云县(今山东省庆云县)中马庄的一个军伍之家。少年时的马龙潭喜爱骑马放枪,玩刀弄剑,酷爱诗文。父亲马奇峰在1867年被封为振威将军,哥哥马龙文于1868410日镇压农民起义军捻军时战死,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恤荫马家子孙世袭云骑尉(相当武教官)1876年马龙潭承袭云骑尉世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有人评价他说:他集文韬武略于一身,忠贞爱国,保境安民,功勋卓著。他威震东北三省数十年,历任管带、统领、陆军中将、东边镇守使、洮昌道尹、龚威将军等一要职。

           1907年,马龙潭、吴俊升、孙烈臣、张景惠、冯德麟、汤玉麟、张作霖、张作相8人结拜为盟兄弟,论年龄马龙潭排行老大。

     


    马龙潭

     

           1920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解除了马龙潭的军职,派他出任洮昌道尹(驻辽源县城,今郑家屯镇)1925年前后,通辽镇已是近万人的小镇,其中回民近百户,600多口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民要做礼拜,举行祭祀仪式,急需一座清真寺。当时的回民大多是做小生意,本小利微,建清真寺资金一时难以筹措。有一乡老张殿甲与马龙潭有一面之交,闻听此人急公好义,有豪侠之风,遂去求助,陈说困难。马龙潭听说后,当即表示全力支持,帮助解决清真寺大殿、讲经堂的全部砖瓦木料,并出资在东郊购得回民坟地两块。清真寺于1926年破土动工,1927年全部完工。马龙潭书写“亘古清真”四字匾额,悬挂在清真寺大殿前檐下。

     

     
    马道尹府四合院

     

           马龙潭极重气节操守,“九·一八”事变后,他暂居四平,日本人想用其名望收买人心,特成立中满自治会,擅自发出文告,委任马龙潭担任会长。马龙潭得知后在日本人面前拍案拒绝,甚至一头撞到床头,满头流血。马龙潭精力过人,60岁仍骑马出巡,日驰千里。他虽戎马在外,却两次对故乡捐款,编修《庆云县志》。1940年,马龙潭病逝于四平寓所,享年84岁。

           马龙潭的宅第——马道尹府具有中国古典家居特有的安静、私密、严谨、儒雅的风格。

           马道尹府庭院布局以中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组成三个廊庑四合院。整个庭院由三组四合院和一片园林绿地组成,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它是通辽城里仅有的一座明清风格建筑,在建筑风格上又融合了江南建筑特点。正对着马道尹府正门,有一道高大的照壁,高大宽阔,向南一面有雕花图案,十分精美;正门两侧各有一道雕花墙,宽三米左右,用水泥雕成松树、仙鹤等吉祥图案。远远望去,气势恢宏,十分气派。进门后,一面一道影壁墙,也是雕有吉祥图案,花鸟鱼虫栩栩如生。骨架采用抬梁式木构架,外围砌大青砖墙,屋顶采用硬山式样,出于塞外冬季气温低等因素,屋顶与墙体十分厚重。因为采用了这种优越的结构形式,使得室内空间分隔十分灵便,既具有实用功能,又不失淡雅舒适的视觉效果。院内与房屋相连接的拱门等处精工细刻着花鸟鱼虫,吉祥图案,庭院内的天井中恰到好处地点缀以花木,与雕梁画柱的回廊相得益彰,堪称艺术珍品。马道尹府的建筑,从结构形式到组群布局,从内外装修到建筑材料的选用,都是精心设计,颇下了一番功夫。马道尹府继承了我国古代的建筑形式。

           马道尹府的建筑材料,从砖瓦砂石到铁木构件,都来自奉天、凤凰城及关内各地,务求精美。奉天城(沈阳)为清王朝发祥地,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营造法,培养了一大批能工巧匠。马道尹府修建时,从沈阳、凤凰城等地聘请了工匠,为的是更好地体现其明清风格建筑的特色。此外,马道尹府内所建花园不仅是通辽唯一的私家花园,还从江南等地运来名贵花木,与古色古香的建筑相映成趣。

           这样一座能够展现通辽历史和闲适生活的标志性建筑,在“九一八”事变后竟沦为日本人占领通辽的司令部。拥有爱国热情的仁人志士扼腕同时,一场反抗侵略、保卫家园的斗争开始了。

     

     
    通辽原四洮铁路局督办,马龙潭的住宅,
    1931年日军骑兵第26联队本部,也
    做过通辽地方法院和检察院的办公地点。在这里东北义勇军和日寇发生过一
    场激烈的战斗

     

           1932117日,日军占领通辽后,把马道尹府作为日军司令部,并在围墙四周架设了电网。

           通辽原四洮铁路局督办,马龙潭的住宅,1931年日军骑兵第26联队本部,也做过通辽地方法院和检察院的办公地点。在这里东北义勇军和日寇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战斗

     

     
    马道尹府府门

     

           19326月,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区司令员高文彬率第一、第四、第五3个梯队攻打通辽。高文彬指挥第一梯队800多人,采取“调虎离山”计,从城西门诱敌。刘震玉、谢国忱率2000多人由小街基(通辽城东门外街道)迅速从东门攻入。战斗从拂晓打响,至上午7时,义军已占领了通辽城东、西、北三门及附近街道。下午3时,日伪军全部龟缩到马道尹府的司令部院内,凭坚顽抗。

           谢国忱组织了200多人的大刀队,从下午3时开始进攻日军司令部。单团副带领大刀队,用胶皮缠住刀把,砍断电网,翻墙跳入院内,砍死日军60多人。战斗持续到晚间9时,因从钱家店赶来的日伪增援部队2000多人已逼近通辽,高文彬率部撤出战斗。这一次战斗共击毙日军80多人,伤不详。谢国忱大刀队仅死伤8人。这一仗真正打出了“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豪迈气势,也成为通辽留传至今的抗日佳话。“马道尹府”成为了通辽的一个历史符号。

           解放战争时期,马道尹府成为辽吉五地委办公场所,之后通辽地方法院也在此办公过。2004年,建通辽公安大楼时马道尹府被拆毁。

           事迹已成为历史,可惜的是,遗址没被保存下来,我们无法再回到抗日英雄浴血奋战过的“马道尹府”。但是我们可以为那段悲壮的历史保留一个载体,让当年的事迹与历史遗迹得到应有的传承的保护……铭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仇恨,而是要勿忘耻辱,珍爱和平。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珍珠滩】记忆中的马道尹府
  • 发布时间:2015-12-18
  • 来源:内蒙古通辽市委史志办公室
  •         八月的科尔沁草肥马壮,八月的通辽天蓝草绿。通辽市明仁大街上车水马龙,一派繁华的商业街景象。作为一名地方史志工作者,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今天,走在繁华的大街上,没有被热闹非凡的商贸交易场景所吸引,却被这座城市当年所遭受的阵痛所占据。因为就在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第五天(1931923日)日军就攻进通辽。现今明仁大街南、建国路东侧通辽市公安局所在的位置就是84年前驻通辽日军的司令部,时称“马道尹府”。回顾那段苦难的岁月,追忆通辽民众抗日的事迹,怎能不提起这个“马道尹府”。

           马道尹府是通辽历史上最豪华的私人宅第,主人马道尹。马道尹姓名马龙潭(1857-1940),字腾溪,号灵源,1857年出生于河北省庆云县(今山东省庆云县)中马庄的一个军伍之家。少年时的马龙潭喜爱骑马放枪,玩刀弄剑,酷爱诗文。父亲马奇峰在1867年被封为振威将军,哥哥马龙文于1868410日镇压农民起义军捻军时战死,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恤荫马家子孙世袭云骑尉(相当武教官)1876年马龙潭承袭云骑尉世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有人评价他说:他集文韬武略于一身,忠贞爱国,保境安民,功勋卓著。他威震东北三省数十年,历任管带、统领、陆军中将、东边镇守使、洮昌道尹、龚威将军等一要职。

           1907年,马龙潭、吴俊升、孙烈臣、张景惠、冯德麟、汤玉麟、张作霖、张作相8人结拜为盟兄弟,论年龄马龙潭排行老大。

     


    马龙潭

     

           1920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解除了马龙潭的军职,派他出任洮昌道尹(驻辽源县城,今郑家屯镇)1925年前后,通辽镇已是近万人的小镇,其中回民近百户,600多口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民要做礼拜,举行祭祀仪式,急需一座清真寺。当时的回民大多是做小生意,本小利微,建清真寺资金一时难以筹措。有一乡老张殿甲与马龙潭有一面之交,闻听此人急公好义,有豪侠之风,遂去求助,陈说困难。马龙潭听说后,当即表示全力支持,帮助解决清真寺大殿、讲经堂的全部砖瓦木料,并出资在东郊购得回民坟地两块。清真寺于1926年破土动工,1927年全部完工。马龙潭书写“亘古清真”四字匾额,悬挂在清真寺大殿前檐下。

     

     
    马道尹府四合院

     

           马龙潭极重气节操守,“九·一八”事变后,他暂居四平,日本人想用其名望收买人心,特成立中满自治会,擅自发出文告,委任马龙潭担任会长。马龙潭得知后在日本人面前拍案拒绝,甚至一头撞到床头,满头流血。马龙潭精力过人,60岁仍骑马出巡,日驰千里。他虽戎马在外,却两次对故乡捐款,编修《庆云县志》。1940年,马龙潭病逝于四平寓所,享年84岁。

           马龙潭的宅第——马道尹府具有中国古典家居特有的安静、私密、严谨、儒雅的风格。

           马道尹府庭院布局以中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组成三个廊庑四合院。整个庭院由三组四合院和一片园林绿地组成,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它是通辽城里仅有的一座明清风格建筑,在建筑风格上又融合了江南建筑特点。正对着马道尹府正门,有一道高大的照壁,高大宽阔,向南一面有雕花图案,十分精美;正门两侧各有一道雕花墙,宽三米左右,用水泥雕成松树、仙鹤等吉祥图案。远远望去,气势恢宏,十分气派。进门后,一面一道影壁墙,也是雕有吉祥图案,花鸟鱼虫栩栩如生。骨架采用抬梁式木构架,外围砌大青砖墙,屋顶采用硬山式样,出于塞外冬季气温低等因素,屋顶与墙体十分厚重。因为采用了这种优越的结构形式,使得室内空间分隔十分灵便,既具有实用功能,又不失淡雅舒适的视觉效果。院内与房屋相连接的拱门等处精工细刻着花鸟鱼虫,吉祥图案,庭院内的天井中恰到好处地点缀以花木,与雕梁画柱的回廊相得益彰,堪称艺术珍品。马道尹府的建筑,从结构形式到组群布局,从内外装修到建筑材料的选用,都是精心设计,颇下了一番功夫。马道尹府继承了我国古代的建筑形式。

           马道尹府的建筑材料,从砖瓦砂石到铁木构件,都来自奉天、凤凰城及关内各地,务求精美。奉天城(沈阳)为清王朝发祥地,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营造法,培养了一大批能工巧匠。马道尹府修建时,从沈阳、凤凰城等地聘请了工匠,为的是更好地体现其明清风格建筑的特色。此外,马道尹府内所建花园不仅是通辽唯一的私家花园,还从江南等地运来名贵花木,与古色古香的建筑相映成趣。

           这样一座能够展现通辽历史和闲适生活的标志性建筑,在“九一八”事变后竟沦为日本人占领通辽的司令部。拥有爱国热情的仁人志士扼腕同时,一场反抗侵略、保卫家园的斗争开始了。

     

     
    通辽原四洮铁路局督办,马龙潭的住宅,
    1931年日军骑兵第26联队本部,也
    做过通辽地方法院和检察院的办公地点。在这里东北义勇军和日寇发生过一
    场激烈的战斗

     

           1932117日,日军占领通辽后,把马道尹府作为日军司令部,并在围墙四周架设了电网。

           通辽原四洮铁路局督办,马龙潭的住宅,1931年日军骑兵第26联队本部,也做过通辽地方法院和检察院的办公地点。在这里东北义勇军和日寇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战斗

     

     
    马道尹府府门

     

           19326月,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区司令员高文彬率第一、第四、第五3个梯队攻打通辽。高文彬指挥第一梯队800多人,采取“调虎离山”计,从城西门诱敌。刘震玉、谢国忱率2000多人由小街基(通辽城东门外街道)迅速从东门攻入。战斗从拂晓打响,至上午7时,义军已占领了通辽城东、西、北三门及附近街道。下午3时,日伪军全部龟缩到马道尹府的司令部院内,凭坚顽抗。

           谢国忱组织了200多人的大刀队,从下午3时开始进攻日军司令部。单团副带领大刀队,用胶皮缠住刀把,砍断电网,翻墙跳入院内,砍死日军60多人。战斗持续到晚间9时,因从钱家店赶来的日伪增援部队2000多人已逼近通辽,高文彬率部撤出战斗。这一次战斗共击毙日军80多人,伤不详。谢国忱大刀队仅死伤8人。这一仗真正打出了“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豪迈气势,也成为通辽留传至今的抗日佳话。“马道尹府”成为了通辽的一个历史符号。

           解放战争时期,马道尹府成为辽吉五地委办公场所,之后通辽地方法院也在此办公过。2004年,建通辽公安大楼时马道尹府被拆毁。

           事迹已成为历史,可惜的是,遗址没被保存下来,我们无法再回到抗日英雄浴血奋战过的“马道尹府”。但是我们可以为那段悲壮的历史保留一个载体,让当年的事迹与历史遗迹得到应有的传承的保护……铭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仇恨,而是要勿忘耻辱,珍爱和平。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