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
【内容提要】 地方志书是地方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轮修志应从整体优化的高度来把握志书资料的收集、整理。宏观资料综合入志,分散在各行业、各层次的微观资料也要汇集入志。资料要力求丰富翔实,具有时代性、地方性、实用性和典型性;资料整体的取舍,要从志书整体性角度加以考虑,以提升志书的内在品质;资料力求全面真实,准确可靠,编纂人员固定;收集的志书资料应既有全面性、普遍性,又有个性、典型性,点面结合,构成志书全方位、立体式的资料信息体系。
【关键词】 第二轮志书 资料信息 整体优化
志书记载的是已然的一段历史史实。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编史修志的传统,盛世修志是历代历朝的惯例。目前正在开展的第二轮修志,根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按照这一规定精神,一般是以15~20年作为一个周期。地方志书是地方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资政、存史和教化的作用。为此,其资料的收集、整理、编纂就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把握好志书资料的收集、整理,使其在整体上得到优化,做到既要将宏观资料综合入志,又要将分散在各行业、各层次的微观资料也要汇集入志,不允许有重要的遗漏。因此,笔者认为,必须做好资料的整体优化。
一、力求资料丰富翔实
搜集积累丰富翔实的资料是第二轮修志的基础环节。在编纂志书过程中,资料搜集要做到广征博采,考证资料不厌其烦,入志资料具体翔实,力求修出“可信、可用、可读”的志书。
1、注重资料的时代性。第二轮修志是反映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每一部地方志书都应从自身的方位、角度精选资料,注重体例方法的创新,以充分反映时代特点。反映时代特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渲染的方法,而应用客观真实的历史资料。因此,科学地选用资料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
2、注重资料的地方性。地方性,是指本地本行业所独有的、占优势的事物。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特色,需要我们修志工作者去挖掘。其实,反映行业特点的资料能够体现行业的特色,全面反映本地的优势与劣势,从而为制订发展本地发展规划,扬长避短,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3、注重资料的实用性。所谓资料的实用性,指的是资料自身的利用价值。我们所收集到的资料,必须考虑到志书本身的需要,注重存史价值。对于修志有实用价值的资料,进行精确选用,尽可能地利用起来;而对那些对修志无大实用价值的资料,则必须忍痛割爱,不要枉费精力。
4、注重资料的典型性。修志如果仅限于现存的档案资料,是远远满足不了修志需要。统计局有比较完整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资料,但没有典型性资料。要把一地的历史真实、准确地写进志书之中,就一定要深入实地考察、采访,才能对一地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有个具体而真切的认识,才能选用好典型性资料。
总而言之,编纂志稿,不仅要在文字上精雕细刻,在体例上力求完善,更要着力对资料进行精确的考证和精选,使之成为科学的资料性著述,真实地反映事物的兴衰起伏,彰明因果,体现发展规律,反映时代特色和地方特点,确保志稿的编纂质量。
二、力求资料取舍得当
资料在修志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是志书编纂过程中必须完成的重要一环,而且是撰写志稿的前提和修好志书的基础。因此,资料对志书的编写具有重要作用。
1、对资料收集工作进行一次检验。在志稿编写过程中,必须对收集到的所有原始资料进行甄别,决定取舍。经过甄别,可以发现资料是否齐全,有无遗漏。一旦有遗漏的内容,可以及时采取定向收集的补救措施。
2、对原始资料内容进行一次整理。原始资料是零星、分散的,通过资料整理,能够把大量类别不清的原始资料,经过立卡、分类、鉴别、考证、筛选、排列,使之条理清楚,并且能够成为志书初稿。
3、对志书篇目拟定进行一次完善。一部志书所拟定的篇目是否合乎实际,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才能加以肯定。在志稿编写过程中,一旦发现存在的问题,哪些内容不够全面,哪些目是多余的,需要及时修改,宜分则分,宜合则合,做到分合得当,增减有度。
4、对编写阶段成果进行一次总结。资料所包含的内容,要多于志书几倍,而且要注明出处,便于以后核查。通过志稿的编写,使全体修志工作者看到志书的轮廓和雏形,看到修志的成果,从而增强必胜的信心,是修志成果的一个具体体现。
三、力求资料全面真实
资料是修志的基础,资料是否全面、真实、准确、可靠,是确保志书质量的关键。编纂时,必须充分认识资料工作在志书编纂中的重要性,集中精力,认真核查入志资料。
一是核查资料的全面性。从一部志书来看,从自然到社会各个门类的资料,必须完备,不能有缺项;从记述一项事业的发展来看,既要反映成绩、也要记载失误,既要反映经验、也要记载教训,既要反映优势、又要记载劣势,一分为二,以防止片面性。
二是核查资料的真实性。志书属于信使,它的科学性是建立在资料真实性基础之上的,离开了真实性,也无科学性可言。因此,对入志资料要存真求实,严格核查,认真做好每个环节工作。对有疑点、有争议的资料,一定要认真考证和核实,以保证资料的真实性。
三是核查资料的准确性。入志资料是否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观规律的本来面貌,做到不渲染,不夸大。这就要求记述中对每一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和结果,都能记得一清二楚,决不能用大概、估计、大部分、小部分等模糊语言来表述。
四是核查资料的可靠性。一部地方志书,统计数字和统计图表资料很重要,能给人以直观、真实的感觉,增强志书的可读性。对于这些统计数字和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一定要做到准确无误。否则,把那些不真实的数据写入志书,就会削弱志书的权威性。
同时,志书不但拥有坚实的资料基础,而且应该有固定的编辑人员。如果志书编辑人员变动频繁,既不能从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去指导撰稿,也难以提高志书的总体质量和资料的可信度。
四、力求资料点面结合
第二轮修志从已出版的志书来看,不少是采用条目体的撰写方法。实质上从志书条目撰写的体例规范上已经要求志书所收集的资料既具有全局性、普遍性,又要有典型性、个性化特征,从而从一般到个别,从全局到典型,构成全方位的、立体的资料信息体系,使整个资料信息有血有肉、内容丰富,从而满足读者需求。然而,第二轮修志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作的,随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和行业主管部门职能的变化,仅仅依靠行业主管部门提供全部资料的做法已难以奏效,这在商业、物资等行业尤为突出。针对缺乏全面资料的情况,可采取以点带面的写法,以一个企业、一个市场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来反映整个行业的发展变化情况。在概述、无题小序中记述行业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的同时,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典型事物,以重点企业、市场、个体工商户简介的形式,以点带面地反映社会的变化。因此,修志工作者对入志资料标准把握,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情况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有关个案资料可以由具体单位提供,也可以从报刊上选辑,还可以由修志者调查撰写。至于人民生活变化情况的原始资料,可由统计部门城乡调查队提供。
资料性是志书的基本属性之一。一部志书如缺乏丰富翔实的资料,即使框架制定得再好,也将失去它存在的价值。由于资料在志书中所占的特殊地位,故而进入志书总纂阶段后,在资料的取舍上,总纂者要有一个全面的综合与平衡,全局审视,通盘考虑,进一步复核志稿中所述史料的可靠性。这里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注意和把握:一看是否有悖历史事实;二看是否有悖客观实际;三看记述内容有无差错;四看相关数据是否前后矛盾;五看地方特色是否鲜明;六看篇幅处理详略是否得当。一旦发现疑点和问题,必须进行深入调研,绝不轻易放过。
志书资料整体优化还要求进行总纂时,努力避免材料取舍上画地为牢。总纂者必须树立全局观念,打破各部门割据、材料私有的状况,统筹兼顾材料取舍上的全面性。一部志书是由众多部门、众多人员参与编纂而成的,特别是总纂合成前,由于部门提供志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资料内容选择上互不通气。总纂时,在内容上各部门之间必定不少资料是可以互为补充的,根据志书整体框架设计,有些条目设置需要重新排列组合。
所以,志书资料的整体优化,对提高志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进一步整体优化志书资料,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志书才能充分发挥资政、存史和教化的作用,才能服务社会实现其价值。
(作者:浙江省桐乡市史志办公室)
【内容提要】 地方志书是地方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轮修志应从整体优化的高度来把握志书资料的收集、整理。宏观资料综合入志,分散在各行业、各层次的微观资料也要汇集入志。资料要力求丰富翔实,具有时代性、地方性、实用性和典型性;资料整体的取舍,要从志书整体性角度加以考虑,以提升志书的内在品质;资料力求全面真实,准确可靠,编纂人员固定;收集的志书资料应既有全面性、普遍性,又有个性、典型性,点面结合,构成志书全方位、立体式的资料信息体系。
【关键词】 第二轮志书 资料信息 整体优化
志书记载的是已然的一段历史史实。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编史修志的传统,盛世修志是历代历朝的惯例。目前正在开展的第二轮修志,根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按照这一规定精神,一般是以15~20年作为一个周期。地方志书是地方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资政、存史和教化的作用。为此,其资料的收集、整理、编纂就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把握好志书资料的收集、整理,使其在整体上得到优化,做到既要将宏观资料综合入志,又要将分散在各行业、各层次的微观资料也要汇集入志,不允许有重要的遗漏。因此,笔者认为,必须做好资料的整体优化。
一、力求资料丰富翔实
搜集积累丰富翔实的资料是第二轮修志的基础环节。在编纂志书过程中,资料搜集要做到广征博采,考证资料不厌其烦,入志资料具体翔实,力求修出“可信、可用、可读”的志书。
1、注重资料的时代性。第二轮修志是反映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每一部地方志书都应从自身的方位、角度精选资料,注重体例方法的创新,以充分反映时代特点。反映时代特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渲染的方法,而应用客观真实的历史资料。因此,科学地选用资料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
2、注重资料的地方性。地方性,是指本地本行业所独有的、占优势的事物。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特色,需要我们修志工作者去挖掘。其实,反映行业特点的资料能够体现行业的特色,全面反映本地的优势与劣势,从而为制订发展本地发展规划,扬长避短,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3、注重资料的实用性。所谓资料的实用性,指的是资料自身的利用价值。我们所收集到的资料,必须考虑到志书本身的需要,注重存史价值。对于修志有实用价值的资料,进行精确选用,尽可能地利用起来;而对那些对修志无大实用价值的资料,则必须忍痛割爱,不要枉费精力。
4、注重资料的典型性。修志如果仅限于现存的档案资料,是远远满足不了修志需要。统计局有比较完整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资料,但没有典型性资料。要把一地的历史真实、准确地写进志书之中,就一定要深入实地考察、采访,才能对一地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有个具体而真切的认识,才能选用好典型性资料。
总而言之,编纂志稿,不仅要在文字上精雕细刻,在体例上力求完善,更要着力对资料进行精确的考证和精选,使之成为科学的资料性著述,真实地反映事物的兴衰起伏,彰明因果,体现发展规律,反映时代特色和地方特点,确保志稿的编纂质量。
二、力求资料取舍得当
资料在修志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是志书编纂过程中必须完成的重要一环,而且是撰写志稿的前提和修好志书的基础。因此,资料对志书的编写具有重要作用。
1、对资料收集工作进行一次检验。在志稿编写过程中,必须对收集到的所有原始资料进行甄别,决定取舍。经过甄别,可以发现资料是否齐全,有无遗漏。一旦有遗漏的内容,可以及时采取定向收集的补救措施。
2、对原始资料内容进行一次整理。原始资料是零星、分散的,通过资料整理,能够把大量类别不清的原始资料,经过立卡、分类、鉴别、考证、筛选、排列,使之条理清楚,并且能够成为志书初稿。
3、对志书篇目拟定进行一次完善。一部志书所拟定的篇目是否合乎实际,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才能加以肯定。在志稿编写过程中,一旦发现存在的问题,哪些内容不够全面,哪些目是多余的,需要及时修改,宜分则分,宜合则合,做到分合得当,增减有度。
4、对编写阶段成果进行一次总结。资料所包含的内容,要多于志书几倍,而且要注明出处,便于以后核查。通过志稿的编写,使全体修志工作者看到志书的轮廓和雏形,看到修志的成果,从而增强必胜的信心,是修志成果的一个具体体现。
三、力求资料全面真实
资料是修志的基础,资料是否全面、真实、准确、可靠,是确保志书质量的关键。编纂时,必须充分认识资料工作在志书编纂中的重要性,集中精力,认真核查入志资料。
一是核查资料的全面性。从一部志书来看,从自然到社会各个门类的资料,必须完备,不能有缺项;从记述一项事业的发展来看,既要反映成绩、也要记载失误,既要反映经验、也要记载教训,既要反映优势、又要记载劣势,一分为二,以防止片面性。
二是核查资料的真实性。志书属于信使,它的科学性是建立在资料真实性基础之上的,离开了真实性,也无科学性可言。因此,对入志资料要存真求实,严格核查,认真做好每个环节工作。对有疑点、有争议的资料,一定要认真考证和核实,以保证资料的真实性。
三是核查资料的准确性。入志资料是否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观规律的本来面貌,做到不渲染,不夸大。这就要求记述中对每一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和结果,都能记得一清二楚,决不能用大概、估计、大部分、小部分等模糊语言来表述。
四是核查资料的可靠性。一部地方志书,统计数字和统计图表资料很重要,能给人以直观、真实的感觉,增强志书的可读性。对于这些统计数字和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一定要做到准确无误。否则,把那些不真实的数据写入志书,就会削弱志书的权威性。
同时,志书不但拥有坚实的资料基础,而且应该有固定的编辑人员。如果志书编辑人员变动频繁,既不能从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去指导撰稿,也难以提高志书的总体质量和资料的可信度。
四、力求资料点面结合
第二轮修志从已出版的志书来看,不少是采用条目体的撰写方法。实质上从志书条目撰写的体例规范上已经要求志书所收集的资料既具有全局性、普遍性,又要有典型性、个性化特征,从而从一般到个别,从全局到典型,构成全方位的、立体的资料信息体系,使整个资料信息有血有肉、内容丰富,从而满足读者需求。然而,第二轮修志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作的,随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和行业主管部门职能的变化,仅仅依靠行业主管部门提供全部资料的做法已难以奏效,这在商业、物资等行业尤为突出。针对缺乏全面资料的情况,可采取以点带面的写法,以一个企业、一个市场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来反映整个行业的发展变化情况。在概述、无题小序中记述行业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的同时,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典型事物,以重点企业、市场、个体工商户简介的形式,以点带面地反映社会的变化。因此,修志工作者对入志资料标准把握,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情况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有关个案资料可以由具体单位提供,也可以从报刊上选辑,还可以由修志者调查撰写。至于人民生活变化情况的原始资料,可由统计部门城乡调查队提供。
资料性是志书的基本属性之一。一部志书如缺乏丰富翔实的资料,即使框架制定得再好,也将失去它存在的价值。由于资料在志书中所占的特殊地位,故而进入志书总纂阶段后,在资料的取舍上,总纂者要有一个全面的综合与平衡,全局审视,通盘考虑,进一步复核志稿中所述史料的可靠性。这里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注意和把握:一看是否有悖历史事实;二看是否有悖客观实际;三看记述内容有无差错;四看相关数据是否前后矛盾;五看地方特色是否鲜明;六看篇幅处理详略是否得当。一旦发现疑点和问题,必须进行深入调研,绝不轻易放过。
志书资料整体优化还要求进行总纂时,努力避免材料取舍上画地为牢。总纂者必须树立全局观念,打破各部门割据、材料私有的状况,统筹兼顾材料取舍上的全面性。一部志书是由众多部门、众多人员参与编纂而成的,特别是总纂合成前,由于部门提供志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资料内容选择上互不通气。总纂时,在内容上各部门之间必定不少资料是可以互为补充的,根据志书整体框架设计,有些条目设置需要重新排列组合。
所以,志书资料的整体优化,对提高志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进一步整体优化志书资料,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志书才能充分发挥资政、存史和教化的作用,才能服务社会实现其价值。
(作者:浙江省桐乡市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