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
辽阔的锡林郭勒,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最早开辟的革命根据地。战争年代,革命前辈们英勇奋斗,前赴后继,为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为草原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卓越贡献,五百多位先烈血沃草原。
草原各族儿女深切缅怀革命英烈。作为盟府所在地的锡林浩特,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四次建立烈士纪念碑。
一
1948年下半年,全国解放战争捷报频传,但察哈尔盟的西部、南部,锡林郭勒盟的西部,均是敌占区和土匪、叛匪的盘踞地,解放区比较小,大片的土地尚待解放,对敌斗争艰苦。为进一步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开创革命新局面,1948年10月,中共察锡巴乌工作委员会(察锡巴乌系当时察哈尔盟、锡林郭勒盟、巴彦塔拉盟、乌兰察布盟的简称,察锡巴乌工委是这四个盟的领导机构,首脑机关设在贝子庙)在贝子庙(今锡林浩特市)召开会议,中共察盟工委代书记肖诚、盟长苏剑啸前来与会。会议结束后,为加强察盟工作,组织上决定增派一部分干部随肖、苏一起返回察盟。1948年12月6日,肖、苏一行出发返察,包括警卫班在内,返程队伍共27人。12月8日,当他们行至距贝子庙60公里的阿巴嘎旗罕乌拉苏木沙布日台时,遭遇胡图凌嘎匪帮的伏击。肖、苏首长身先士卒,带领干部战士顽强战斗。匪徒从初始的几十人增至200多人,且有六0迫击炮等重武器,敌我激战竟日,终因众寡悬殊,我方除有几人在战友拼死掩护下成功突围,其余18人血染沙场。18位烈士是:中共察盟工委代书记肖诚(33岁),盟长苏剑啸(43岁),副盟长朱玉珊(33岁)、乌玉林(朱玉珊的妻子,24岁)、牛润清(27岁)、海龙(20岁)、德勒格尔(21岁)、王福贵(28岁)、秦树贵(31岁)、耿亮(17岁)、贡其格扎布(21岁)、田秀英(23岁)、荣升(19岁)、甄有(27岁)、利米德(30岁)、钱福(27岁)、古振东(21岁)、宋中玉(21岁),18人中共产党员8人,青年团员2人;蒙古族7人,汉族11人;妇女1人。这次致我方受到惨重损失的遭遇战,史称“沙布日台”事件。
1948年12月24日,察锡巴乌工委、察锡行政委员会发出讣告,沉痛宣告了这一噩耗。是日下午4时,察锡各机关、部队、团体在贝子庙隆重举行安葬遇难诸烈士典礼。殡灵车由奎壁(中共察锡巴乌工委书记)、吉雅泰(兼任中共锡盟工委书记)、王再天(内蒙古军区副司令员)、杨平(中共察锡巴乌工委社会部部长)等首长扶灵执幡,送殡队伍长达1华里。烈士们被安葬在贝子庙东南约2公里处。12月28日,隆重举行追悼肖、苏诸烈士大会。烈士灵堂设在贝子庙正中大殿,灵前安放和悬挂着中共内蒙古工作委员会、内蒙古自治政府等党政军机构及各界人士敬献的花圈挽联。乌兰夫敬献的挽联写道:“为人民服务,流血牺牲,永垂不朽!”诸烈士灵位前呈放着水果鲜花,一头整牛、两只整羊供奉案前。主祭人奎壁宣读祭文并介绍诸烈士生平史略,陪祭人吉雅泰、王再天、杨平、潮洛濛(中共锡盟工委副书记、代盟长)及各界人士千余人参加追悼会。
为害草原的胡图凌嘎等匪帮经我内蒙古骑兵一师、二师和公安部队一年多时间的围剿,于1949年夏被彻底消灭。
新中国成立后,在乌兰夫、奎壁、吉雅泰、王铎等的关怀下,中共锡盟工委决定在锡林浩特兴建革命烈士陵园和烈士塔。1952年5月,中共锡盟工委书记杜古尔扎布,盟委委员、副盟长旺钦等领导率领盟委、公署的职工举行陵园奠基仪式。烈士陵园在安葬“沙布日台”诸烈士之处就地建设,烈士墓地四周围建了约80厘米高、面积约一百多平方米的青砖透空墙体,墓地外围较大面积的种植了适应锡盟气候的树苗(此处即后来的锡林浩特机械厂西侧苗圃墓地,20世纪90年代辟为百灵公园,后被开发商建设住宅楼,苗圃及公园遂不复存在)。同年12月,在烈士墓前枪决了在“沙布日台”事件中杀害乌玉林的土匪头目嘎比,祭奠了死难烈士的英灵。1954年8月1日烈士陵园落成之日,中共锡盟工委、盟民主政府召开公祭大会,安葬了“沙布日台”事件诸烈士,同时安葬了1947年1月在正蓝旗哈叭嘎与敌人战斗中英勇牺牲的察哈尔盟代盟长关起义烈士。
烈士纪念碑选址问题让领导们颇费心思,几经考虑,最终确定在贝子庙当年最主要的南北向马路解放路最南端(今锡林浩特市草原公园正门前,额尔敦路正中位置)建立烈士塔。烈士塔在1953年7月1日庆祝建党32周年之际落成。塔的正面(北面)背面(南面)镌刻着乌兰夫用蒙汉两种文字的亲笔题词“革命英雄永垂不朽”。乌兰夫、王铎、王再天等领导视察锡林浩特时,多次到烈士陵园、烈士塔追缅革命烈士。当地干部、驻军和各族群众每年清明节期间都要到烈士塔前举行祭奠仪式或少先队员入队仪式。烈士塔围地约有两个足球场大小,院内西北角有一处约七八十平米的花圃暖房,暖房向阳面用透明的大玻璃覆盖,里面温暖如春,鲜花烂漫,这当属锡林浩特最早的“种植大棚”,在当时是非常难得一见的景观。
1966年初夏,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和内蒙古人民翻身解放作出卓越贡献的乌兰夫在北京前门饭店中共中央华北局会议上被莫须有的诬陷为“内蒙古当代王爷”遭到“揭发”、批判。消息传到草原,锡林浩特一部分不明真相的红卫兵和社会上的“造反派”为表示对乌兰夫的“义愤”,先是聚众破坏了乌兰夫为烈士塔的题词,进而用绳索捆绑住烈士塔塔身,在周围一片无知以至无耻的喧嚣起哄声中,用拖拉机拽倒了建成仅13年的革命烈士塔!
1969年夏,锡盟几个旗县发生砸抢武装部武器库事件。锡林浩特地区两派群众“武斗”升级,在郊外一次较大规模的持枪武斗中,1人中弹身亡。打死人一方宣称“匪徒××被我方击毙”;另一方则声称“××烈士壮烈殉国”,将死者遗体抬至锡林郭勒军分区大楼,在一楼大厅党中央摆放十几天,直至宣布死者为“革命烈士”,由军分区司令员等亲自抬棺,送殡车上架起机枪,在毛主席《蝶恋花·答李淑一》诗词谱曲的“我失骄杨君失柳”歌声中,浩浩荡荡的车队直奔烈士陵园,将死者与革命先烈葬在一起。
烈士无辜,愚氓有罪。人民悲愤,无可言声。
二
粉碎“四人帮”后,锡盟各族干部群众以不同方式纷纷提出应为革命烈士重新建立纪念碑的要求。中共锡盟委、公署于1978年10月7日,在锡林浩特额尔敦敖包山山顶正中位置破土重建烈士纪念碑,盟民政处拨款30万元作为工程经费。年逾古稀的乌兰夫得知锡林浩特为烈士重新建筑纪念碑的消息后,于1979年9月再次提笔书写“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重建的烈士碑用钢筋水泥浇筑,碑高20米,造型参照天安门广场纪念碑样式,由塔基、塔座、须弥座、塔身、塔帽等5部分组成。正面(南面)背面(北面)镌刻着乌兰夫用蒙汉两种文字的题词。纪念碑及周边混凝土硬化的地面共占地4736平方米。1982年7月1日,举行革命英雄纪念碑落成暨烈士追悼仪式,同时将机械厂西侧苗圃烈士墓地中11位烈士的骨灰盒移至纪念碑基座地下室内安放。
锡林浩特革命烈士纪念碑(1982年)
当地政府组织机关干部和居民、学生等对敖包山强力绿化,使之绿荫漫山。不久,这里被正式命名为额尔敦敖包公园。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民政厅1988年3月9日公布,锡林浩特(敖包山)烈士陵园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三
闻名遐迩的额尔敦敖包山,雄踞锡林浩特市市区与郊外的分界处,一山独立,方圆数十里皆是平坦的草原。内蒙古西部藏传佛教4大庙宇之一、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的贝子庙傍山而建,人文景观与自然造物浑然一体;敖包山山顶上,有建于清代的敖包13座,一字排开,中间一座尤为高大,每座敖包上部均插满柳条,党中央立有幡杆,杆上有五色飘带绸、八色布条和经幡,幡杆顶端硕大的铜铸饰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数公里外亦可见到。其景象庄严、神圣,蔚为壮观。当地人们说,正是草原上有了这座突兀的圣山,先人们才在此选址建了敖包;有了敖包山,才有了赫赫有名的贝子庙;有了贝子庙,才有了从20世纪50年代起即被国内外媒体誉为“草原明珠”的锡林浩特。
“文化大革命”初期,额尔敦敖包山上13座敖包被彻底损毁,贝子庙建筑遭到严重破坏。“文革”结束后,贝子庙正常的宗教活动得以恢复。由当地和自治区文物部门及国家民族宗教部门共同投资,对贝子庙分期分批进行了修缮,修复后的各殿先后对外开放。但是,由于敖包山上建立了革命英雄纪念碑,使得当地民众、古文化爱好者特别是藏传佛教广大信众热切期盼的“恢复敖包山历史原貌,进而恢复敖包山—贝子庙古建筑群整体风貌”的初衷无法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拨乱反正”的进程,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进一步得到落实;尤其是锡林浩特1983年建市以后,城市建设步伐逐年加快,城市规划渐进科学完整,旅游事业方兴未艾。当地政府面对客观态势,尊重历史,为保护文物的整体性,经过审慎考虑,最终做出新建烈士陵园及烈士纪念碑、恢复敖包山历史原貌的决策。从1983年建市,到迁建烈士陵园,这一步走了整整10年。
2003年锡林浩特迁移革命烈士骨灰仪式
迁建烈士陵园的工作在2003年初春实施。为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市委、市政府组建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周密的实施方案。新建烈士陵园位于锡林浩特市那达慕东大街终点路北市园林处苗圃内。陵园呈正方形,面积约4万平方米。新建陵园内烈士骨灰陈列室竣工后,即开始按计划、分步骤进行烈士骨灰迁移工作。
3月23日上午9时开始,对百灵公园内的烈士遗骨进行起验,起验前对原址进行拍照拍摄,以备查找,并通知烈士家属。对有碑文的,按碑文核对烈士身份;无碑文的,审慎地确定身份。对一时难以确定身份的,则标出坟茔具体位置,按顺序排列号码,绘制示意图立卷备案。对遗骨实施火化后,将骨灰一一装骨灰盒暂时存放于市殡仪馆(馆内临时设置烈士骨灰灵堂)。
烈士骨灰迁移安放仪式3月31日隆重举行。是日上午11时从殡仪馆将暂存的烈士骨灰盒装殓到灵车上,11时20分准时抵达额尔敦敖包公园。革命英雄纪念碑内烈士骨灰盒迁移仪式11时20分开始,武警战士燃放鞭炮,26名解放军战士将13名烈士骨灰盒由碑内移出,随抬举写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挽联巨型花篮的4名战士之后,列队沿石阶而下,放置灵车上。送灵车队由警车、花篮车、灵车、武警护卫车、解放军车辆、盟市党政领导车辆、驻锡各部队领导车辆、有关部门单位车辆组成,沿市中心的额尔敦路由北向南,缓慢驶向新建烈士陵园,沿途群众驻足目送,向为草原人民的解放而牺牲的先烈致以深深敬意。12时整,在锡林浩特市园林处苗圃内,举行烈士陵园开放仪式,盟市党政军领导、各部队、各大中小学、市直部门单位等分别组成方阵参加,写有“浩气长存、英灵永在”等字样的挽联、花圈布满烈士骨灰陈列室周围。仪式由锡市市长主持。首先,在抬举花篮战士列队引领下,由解放军战士将烈士骨灰盒安放至骨灰陈列室,各单位敬献花圈,随后,锡市委书记、军分区首长讲话,共青团代表、少先队员代表发言,仪式礼成。
2003年4月5日,是烈士骨灰迁移安放之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是日,举行了烈士骨灰安放仪式。当地关工委、团委、教育局、双拥办分别组织学生、战士等进行祭奠活动。
上述活动全程进行录像拍摄,作为声像档案留存。
陵园内的烈士纪念碑建造于2005年,碑身呈四棱椎体,高15米,顶尖处立杆上安装着金黄色五角星,其西南和东南立面上分别用蒙汉两种文字镌刻着乌兰夫的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乌兰夫—一九七九年九月”。
锡林浩特革命烈士纪念碑(2005年)
2005年7月31日,锡林浩特市政府将刻有蒙汉两种文字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锡林浩特烈士陵园”字样的石碑立于陵园正门两侧。该陵园为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当地党政军领导、各族人民群众、驻锡部队及少先队员等都要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
2003年,在锡林浩特敖包山上恢复重建了13敖包,每年农历五月十三祭敖包的传统习俗也得以恢复。2006年5月,贝子庙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贝子庙—敖包山建筑群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前来旅游观光、登高眺远、诵经祈福的人流源源不断。
四
为了弘扬烈士精神,缅怀烈士功绩,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作出《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月30日举行纪念烈士活动。该《决定》是2014年8月31日表决通过的。赶巧的是,就在同一天,笔者前往锡林浩特市烈士陵园凭吊了革命烈士。作为已从业16年的党史工作者,笔者对锡林郭勒盟革命历史基本了解,对为草原解放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敬仰有加。31日是星期天,笔者独自骑自行车来到烈士陵园。
初秋的阳光,温馨的播撒在这片绿荫覆盖、格外静谧的土地上。瞻仰了烈士纪念碑,又请求守陵人打开烈士骨灰陈列室,笔者独自凭吊了安放在这里的31位革命烈士(苏剑啸、肖诚、关起义等首长的骨灰盒已在1981年转至呼和浩特市大青山革命公墓安放)。德勒格尔、王福贵、耿亮(骨灰盒上错写为“更亮”)、贡其格扎布、甄有、利米德、钱福……这些耳熟能详的英名,笔者在史志工作中曾多次接触;他们为国捐躯的事迹,笔者亦曾在相关的著述中做过宣扬。伫立在他们的英灵面前,面对一方小小的骨灰盒(盒体正面嵌贴着早已退色的用钢笔写着姓名的卡片,绝大多数没有照片),笔者脑海里仿佛呈现出当年白雪皑皑的沙布日台敌我殊死拼杀的场面,闪现出这些年轻的战士在全国革命胜利就在眼前的时刻慷慨赴死的凛然面庞。此刻,万籁俱寂,笔者能做的,就是肃立鞠躬,默默祈祷先烈们永远安息!
漫步陵园,笔者发现在其东北处有一处施工场地。工地只有两个工人在干活,经交谈得知他们是父子俩,在建的是烈士骨灰新的地下陈列室。笔者拾级而下进入地下室,但见宽阔的主体建筑已经完成,只是尚未分间隔断和装修。陈列室地面上,已经基本建成一座121.5平方米(东西长13.5米,南北宽9米)、四周用汉白玉石镶饰、南低北高的卧式平台,工人说下一步要在平台中间铸字,这个平台也许就是新的纪念碑了。站在一旁的守陵人则说,平台前方那一片空地才是将用来建设新的纪念碑的所在。
守陵人年过花甲,喉咙里不时发出痛苦的声响,显然患有哮喘之类的病患。他自称他夫妻俩在这里担任陵园看护人已经十几年了,每人月工资400元。笔者与其拉家常时对其身患疾病深感同情,但对他在此工作十几年,竟然对陵园相关烈士情况一问三不知不以为然。也许不应该对这位守陵人求全责备。在陵园内的烈士纪念碑后面东西两侧,分别建有两栋房屋建筑,西侧那栋是烈士骨灰陈列室,东侧那栋无疑是这座陵园的规划者当初设置的展示、宣传革命烈士事迹的地方。笔者看到,这里有个大厅,作为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用来介绍当地革命历史,或用作举办相关展览(起码应该让每年清明时节前来为烈士扫墓的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走进这里,了解当地革命斗争历史,熟悉这些烈士何时何地因何牺牲)。遗憾的是,这些都没有,除了大厅一角的地上堆放着很大一堆赈灾用的旧衣服而外,整栋建筑空荡荡的。据了解,这栋建筑从竣工至今多年来年始终这般闲置。回想起近年间笔者曾就“你知道沙布日台事件吗?”、“知道苏剑啸、肖诚是何人吗?”之类的问题随机询问过当地很多人,其中不乏中学教师、机关干部等,但被提问者几乎百分之百地摇了头!面对当下一些人们精神空虚,不知今日幸福生活因何而来,以至各类社会乱像频出等等,笔者尤其感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迫切性,由衷地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用法律形式设立烈士纪念日鼓掌“点赞”!
9月2日,笔者专程到锡林浩特市民政局了解新建烈士陵园相关情况。该局徐副局长介绍说,新建烈士纪念碑等确有其事。正在筹建中的相关工程包括新建烈士骨灰地下陈列室、重建纪念碑、建设陵园广场以及修筑道路等。为此,自治区拨款40万元、市财政拨款50万元已经到位,另外申请的100万元正在落实中。目前,烈士纪念碑设计图尚未完成。在建的地下陈列室将在月底前竣工,烈士骨灰将移放到这里,届时市里将结合全国首个烈士纪念日在烈士陵园举行一定规模的庆祝活动。
(作者:锡盟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辽阔的锡林郭勒,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最早开辟的革命根据地。战争年代,革命前辈们英勇奋斗,前赴后继,为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为草原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卓越贡献,五百多位先烈血沃草原。
草原各族儿女深切缅怀革命英烈。作为盟府所在地的锡林浩特,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四次建立烈士纪念碑。
一
1948年下半年,全国解放战争捷报频传,但察哈尔盟的西部、南部,锡林郭勒盟的西部,均是敌占区和土匪、叛匪的盘踞地,解放区比较小,大片的土地尚待解放,对敌斗争艰苦。为进一步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开创革命新局面,1948年10月,中共察锡巴乌工作委员会(察锡巴乌系当时察哈尔盟、锡林郭勒盟、巴彦塔拉盟、乌兰察布盟的简称,察锡巴乌工委是这四个盟的领导机构,首脑机关设在贝子庙)在贝子庙(今锡林浩特市)召开会议,中共察盟工委代书记肖诚、盟长苏剑啸前来与会。会议结束后,为加强察盟工作,组织上决定增派一部分干部随肖、苏一起返回察盟。1948年12月6日,肖、苏一行出发返察,包括警卫班在内,返程队伍共27人。12月8日,当他们行至距贝子庙60公里的阿巴嘎旗罕乌拉苏木沙布日台时,遭遇胡图凌嘎匪帮的伏击。肖、苏首长身先士卒,带领干部战士顽强战斗。匪徒从初始的几十人增至200多人,且有六0迫击炮等重武器,敌我激战竟日,终因众寡悬殊,我方除有几人在战友拼死掩护下成功突围,其余18人血染沙场。18位烈士是:中共察盟工委代书记肖诚(33岁),盟长苏剑啸(43岁),副盟长朱玉珊(33岁)、乌玉林(朱玉珊的妻子,24岁)、牛润清(27岁)、海龙(20岁)、德勒格尔(21岁)、王福贵(28岁)、秦树贵(31岁)、耿亮(17岁)、贡其格扎布(21岁)、田秀英(23岁)、荣升(19岁)、甄有(27岁)、利米德(30岁)、钱福(27岁)、古振东(21岁)、宋中玉(21岁),18人中共产党员8人,青年团员2人;蒙古族7人,汉族11人;妇女1人。这次致我方受到惨重损失的遭遇战,史称“沙布日台”事件。
1948年12月24日,察锡巴乌工委、察锡行政委员会发出讣告,沉痛宣告了这一噩耗。是日下午4时,察锡各机关、部队、团体在贝子庙隆重举行安葬遇难诸烈士典礼。殡灵车由奎壁(中共察锡巴乌工委书记)、吉雅泰(兼任中共锡盟工委书记)、王再天(内蒙古军区副司令员)、杨平(中共察锡巴乌工委社会部部长)等首长扶灵执幡,送殡队伍长达1华里。烈士们被安葬在贝子庙东南约2公里处。12月28日,隆重举行追悼肖、苏诸烈士大会。烈士灵堂设在贝子庙正中大殿,灵前安放和悬挂着中共内蒙古工作委员会、内蒙古自治政府等党政军机构及各界人士敬献的花圈挽联。乌兰夫敬献的挽联写道:“为人民服务,流血牺牲,永垂不朽!”诸烈士灵位前呈放着水果鲜花,一头整牛、两只整羊供奉案前。主祭人奎壁宣读祭文并介绍诸烈士生平史略,陪祭人吉雅泰、王再天、杨平、潮洛濛(中共锡盟工委副书记、代盟长)及各界人士千余人参加追悼会。
为害草原的胡图凌嘎等匪帮经我内蒙古骑兵一师、二师和公安部队一年多时间的围剿,于1949年夏被彻底消灭。
新中国成立后,在乌兰夫、奎壁、吉雅泰、王铎等的关怀下,中共锡盟工委决定在锡林浩特兴建革命烈士陵园和烈士塔。1952年5月,中共锡盟工委书记杜古尔扎布,盟委委员、副盟长旺钦等领导率领盟委、公署的职工举行陵园奠基仪式。烈士陵园在安葬“沙布日台”诸烈士之处就地建设,烈士墓地四周围建了约80厘米高、面积约一百多平方米的青砖透空墙体,墓地外围较大面积的种植了适应锡盟气候的树苗(此处即后来的锡林浩特机械厂西侧苗圃墓地,20世纪90年代辟为百灵公园,后被开发商建设住宅楼,苗圃及公园遂不复存在)。同年12月,在烈士墓前枪决了在“沙布日台”事件中杀害乌玉林的土匪头目嘎比,祭奠了死难烈士的英灵。1954年8月1日烈士陵园落成之日,中共锡盟工委、盟民主政府召开公祭大会,安葬了“沙布日台”事件诸烈士,同时安葬了1947年1月在正蓝旗哈叭嘎与敌人战斗中英勇牺牲的察哈尔盟代盟长关起义烈士。
烈士纪念碑选址问题让领导们颇费心思,几经考虑,最终确定在贝子庙当年最主要的南北向马路解放路最南端(今锡林浩特市草原公园正门前,额尔敦路正中位置)建立烈士塔。烈士塔在1953年7月1日庆祝建党32周年之际落成。塔的正面(北面)背面(南面)镌刻着乌兰夫用蒙汉两种文字的亲笔题词“革命英雄永垂不朽”。乌兰夫、王铎、王再天等领导视察锡林浩特时,多次到烈士陵园、烈士塔追缅革命烈士。当地干部、驻军和各族群众每年清明节期间都要到烈士塔前举行祭奠仪式或少先队员入队仪式。烈士塔围地约有两个足球场大小,院内西北角有一处约七八十平米的花圃暖房,暖房向阳面用透明的大玻璃覆盖,里面温暖如春,鲜花烂漫,这当属锡林浩特最早的“种植大棚”,在当时是非常难得一见的景观。
1966年初夏,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和内蒙古人民翻身解放作出卓越贡献的乌兰夫在北京前门饭店中共中央华北局会议上被莫须有的诬陷为“内蒙古当代王爷”遭到“揭发”、批判。消息传到草原,锡林浩特一部分不明真相的红卫兵和社会上的“造反派”为表示对乌兰夫的“义愤”,先是聚众破坏了乌兰夫为烈士塔的题词,进而用绳索捆绑住烈士塔塔身,在周围一片无知以至无耻的喧嚣起哄声中,用拖拉机拽倒了建成仅13年的革命烈士塔!
1969年夏,锡盟几个旗县发生砸抢武装部武器库事件。锡林浩特地区两派群众“武斗”升级,在郊外一次较大规模的持枪武斗中,1人中弹身亡。打死人一方宣称“匪徒××被我方击毙”;另一方则声称“××烈士壮烈殉国”,将死者遗体抬至锡林郭勒军分区大楼,在一楼大厅党中央摆放十几天,直至宣布死者为“革命烈士”,由军分区司令员等亲自抬棺,送殡车上架起机枪,在毛主席《蝶恋花·答李淑一》诗词谱曲的“我失骄杨君失柳”歌声中,浩浩荡荡的车队直奔烈士陵园,将死者与革命先烈葬在一起。
烈士无辜,愚氓有罪。人民悲愤,无可言声。
二
粉碎“四人帮”后,锡盟各族干部群众以不同方式纷纷提出应为革命烈士重新建立纪念碑的要求。中共锡盟委、公署于1978年10月7日,在锡林浩特额尔敦敖包山山顶正中位置破土重建烈士纪念碑,盟民政处拨款30万元作为工程经费。年逾古稀的乌兰夫得知锡林浩特为烈士重新建筑纪念碑的消息后,于1979年9月再次提笔书写“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重建的烈士碑用钢筋水泥浇筑,碑高20米,造型参照天安门广场纪念碑样式,由塔基、塔座、须弥座、塔身、塔帽等5部分组成。正面(南面)背面(北面)镌刻着乌兰夫用蒙汉两种文字的题词。纪念碑及周边混凝土硬化的地面共占地4736平方米。1982年7月1日,举行革命英雄纪念碑落成暨烈士追悼仪式,同时将机械厂西侧苗圃烈士墓地中11位烈士的骨灰盒移至纪念碑基座地下室内安放。
锡林浩特革命烈士纪念碑(1982年)
当地政府组织机关干部和居民、学生等对敖包山强力绿化,使之绿荫漫山。不久,这里被正式命名为额尔敦敖包公园。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民政厅1988年3月9日公布,锡林浩特(敖包山)烈士陵园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三
闻名遐迩的额尔敦敖包山,雄踞锡林浩特市市区与郊外的分界处,一山独立,方圆数十里皆是平坦的草原。内蒙古西部藏传佛教4大庙宇之一、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的贝子庙傍山而建,人文景观与自然造物浑然一体;敖包山山顶上,有建于清代的敖包13座,一字排开,中间一座尤为高大,每座敖包上部均插满柳条,党中央立有幡杆,杆上有五色飘带绸、八色布条和经幡,幡杆顶端硕大的铜铸饰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数公里外亦可见到。其景象庄严、神圣,蔚为壮观。当地人们说,正是草原上有了这座突兀的圣山,先人们才在此选址建了敖包;有了敖包山,才有了赫赫有名的贝子庙;有了贝子庙,才有了从20世纪50年代起即被国内外媒体誉为“草原明珠”的锡林浩特。
“文化大革命”初期,额尔敦敖包山上13座敖包被彻底损毁,贝子庙建筑遭到严重破坏。“文革”结束后,贝子庙正常的宗教活动得以恢复。由当地和自治区文物部门及国家民族宗教部门共同投资,对贝子庙分期分批进行了修缮,修复后的各殿先后对外开放。但是,由于敖包山上建立了革命英雄纪念碑,使得当地民众、古文化爱好者特别是藏传佛教广大信众热切期盼的“恢复敖包山历史原貌,进而恢复敖包山—贝子庙古建筑群整体风貌”的初衷无法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拨乱反正”的进程,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进一步得到落实;尤其是锡林浩特1983年建市以后,城市建设步伐逐年加快,城市规划渐进科学完整,旅游事业方兴未艾。当地政府面对客观态势,尊重历史,为保护文物的整体性,经过审慎考虑,最终做出新建烈士陵园及烈士纪念碑、恢复敖包山历史原貌的决策。从1983年建市,到迁建烈士陵园,这一步走了整整10年。
2003年锡林浩特迁移革命烈士骨灰仪式
迁建烈士陵园的工作在2003年初春实施。为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市委、市政府组建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周密的实施方案。新建烈士陵园位于锡林浩特市那达慕东大街终点路北市园林处苗圃内。陵园呈正方形,面积约4万平方米。新建陵园内烈士骨灰陈列室竣工后,即开始按计划、分步骤进行烈士骨灰迁移工作。
3月23日上午9时开始,对百灵公园内的烈士遗骨进行起验,起验前对原址进行拍照拍摄,以备查找,并通知烈士家属。对有碑文的,按碑文核对烈士身份;无碑文的,审慎地确定身份。对一时难以确定身份的,则标出坟茔具体位置,按顺序排列号码,绘制示意图立卷备案。对遗骨实施火化后,将骨灰一一装骨灰盒暂时存放于市殡仪馆(馆内临时设置烈士骨灰灵堂)。
烈士骨灰迁移安放仪式3月31日隆重举行。是日上午11时从殡仪馆将暂存的烈士骨灰盒装殓到灵车上,11时20分准时抵达额尔敦敖包公园。革命英雄纪念碑内烈士骨灰盒迁移仪式11时20分开始,武警战士燃放鞭炮,26名解放军战士将13名烈士骨灰盒由碑内移出,随抬举写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挽联巨型花篮的4名战士之后,列队沿石阶而下,放置灵车上。送灵车队由警车、花篮车、灵车、武警护卫车、解放军车辆、盟市党政领导车辆、驻锡各部队领导车辆、有关部门单位车辆组成,沿市中心的额尔敦路由北向南,缓慢驶向新建烈士陵园,沿途群众驻足目送,向为草原人民的解放而牺牲的先烈致以深深敬意。12时整,在锡林浩特市园林处苗圃内,举行烈士陵园开放仪式,盟市党政军领导、各部队、各大中小学、市直部门单位等分别组成方阵参加,写有“浩气长存、英灵永在”等字样的挽联、花圈布满烈士骨灰陈列室周围。仪式由锡市市长主持。首先,在抬举花篮战士列队引领下,由解放军战士将烈士骨灰盒安放至骨灰陈列室,各单位敬献花圈,随后,锡市委书记、军分区首长讲话,共青团代表、少先队员代表发言,仪式礼成。
2003年4月5日,是烈士骨灰迁移安放之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是日,举行了烈士骨灰安放仪式。当地关工委、团委、教育局、双拥办分别组织学生、战士等进行祭奠活动。
上述活动全程进行录像拍摄,作为声像档案留存。
陵园内的烈士纪念碑建造于2005年,碑身呈四棱椎体,高15米,顶尖处立杆上安装着金黄色五角星,其西南和东南立面上分别用蒙汉两种文字镌刻着乌兰夫的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乌兰夫—一九七九年九月”。
锡林浩特革命烈士纪念碑(2005年)
2005年7月31日,锡林浩特市政府将刻有蒙汉两种文字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锡林浩特烈士陵园”字样的石碑立于陵园正门两侧。该陵园为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当地党政军领导、各族人民群众、驻锡部队及少先队员等都要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
2003年,在锡林浩特敖包山上恢复重建了13敖包,每年农历五月十三祭敖包的传统习俗也得以恢复。2006年5月,贝子庙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贝子庙—敖包山建筑群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前来旅游观光、登高眺远、诵经祈福的人流源源不断。
四
为了弘扬烈士精神,缅怀烈士功绩,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作出《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月30日举行纪念烈士活动。该《决定》是2014年8月31日表决通过的。赶巧的是,就在同一天,笔者前往锡林浩特市烈士陵园凭吊了革命烈士。作为已从业16年的党史工作者,笔者对锡林郭勒盟革命历史基本了解,对为草原解放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敬仰有加。31日是星期天,笔者独自骑自行车来到烈士陵园。
初秋的阳光,温馨的播撒在这片绿荫覆盖、格外静谧的土地上。瞻仰了烈士纪念碑,又请求守陵人打开烈士骨灰陈列室,笔者独自凭吊了安放在这里的31位革命烈士(苏剑啸、肖诚、关起义等首长的骨灰盒已在1981年转至呼和浩特市大青山革命公墓安放)。德勒格尔、王福贵、耿亮(骨灰盒上错写为“更亮”)、贡其格扎布、甄有、利米德、钱福……这些耳熟能详的英名,笔者在史志工作中曾多次接触;他们为国捐躯的事迹,笔者亦曾在相关的著述中做过宣扬。伫立在他们的英灵面前,面对一方小小的骨灰盒(盒体正面嵌贴着早已退色的用钢笔写着姓名的卡片,绝大多数没有照片),笔者脑海里仿佛呈现出当年白雪皑皑的沙布日台敌我殊死拼杀的场面,闪现出这些年轻的战士在全国革命胜利就在眼前的时刻慷慨赴死的凛然面庞。此刻,万籁俱寂,笔者能做的,就是肃立鞠躬,默默祈祷先烈们永远安息!
漫步陵园,笔者发现在其东北处有一处施工场地。工地只有两个工人在干活,经交谈得知他们是父子俩,在建的是烈士骨灰新的地下陈列室。笔者拾级而下进入地下室,但见宽阔的主体建筑已经完成,只是尚未分间隔断和装修。陈列室地面上,已经基本建成一座121.5平方米(东西长13.5米,南北宽9米)、四周用汉白玉石镶饰、南低北高的卧式平台,工人说下一步要在平台中间铸字,这个平台也许就是新的纪念碑了。站在一旁的守陵人则说,平台前方那一片空地才是将用来建设新的纪念碑的所在。
守陵人年过花甲,喉咙里不时发出痛苦的声响,显然患有哮喘之类的病患。他自称他夫妻俩在这里担任陵园看护人已经十几年了,每人月工资400元。笔者与其拉家常时对其身患疾病深感同情,但对他在此工作十几年,竟然对陵园相关烈士情况一问三不知不以为然。也许不应该对这位守陵人求全责备。在陵园内的烈士纪念碑后面东西两侧,分别建有两栋房屋建筑,西侧那栋是烈士骨灰陈列室,东侧那栋无疑是这座陵园的规划者当初设置的展示、宣传革命烈士事迹的地方。笔者看到,这里有个大厅,作为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用来介绍当地革命历史,或用作举办相关展览(起码应该让每年清明时节前来为烈士扫墓的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走进这里,了解当地革命斗争历史,熟悉这些烈士何时何地因何牺牲)。遗憾的是,这些都没有,除了大厅一角的地上堆放着很大一堆赈灾用的旧衣服而外,整栋建筑空荡荡的。据了解,这栋建筑从竣工至今多年来年始终这般闲置。回想起近年间笔者曾就“你知道沙布日台事件吗?”、“知道苏剑啸、肖诚是何人吗?”之类的问题随机询问过当地很多人,其中不乏中学教师、机关干部等,但被提问者几乎百分之百地摇了头!面对当下一些人们精神空虚,不知今日幸福生活因何而来,以至各类社会乱像频出等等,笔者尤其感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迫切性,由衷地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用法律形式设立烈士纪念日鼓掌“点赞”!
9月2日,笔者专程到锡林浩特市民政局了解新建烈士陵园相关情况。该局徐副局长介绍说,新建烈士纪念碑等确有其事。正在筹建中的相关工程包括新建烈士骨灰地下陈列室、重建纪念碑、建设陵园广场以及修筑道路等。为此,自治区拨款40万元、市财政拨款50万元已经到位,另外申请的100万元正在落实中。目前,烈士纪念碑设计图尚未完成。在建的地下陈列室将在月底前竣工,烈士骨灰将移放到这里,届时市里将结合全国首个烈士纪念日在烈士陵园举行一定规模的庆祝活动。
(作者:锡盟党史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