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4年  /  第六期

第六期

  • 【史海钩沉】话说沃野设治局
  • 沃野地处  

    沃野设治局系绥远省于民国19年(1930年),经国民政府批准设置,其所辖地域在清朝初年为蒙古驻牧地名曰察罕托辉,后称陶乐湖滩,清时属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右翼中旗(鄂托克旗)西界,在黄河东岸。这里地形狭长,东西宽仅5-6华里,南北长也只有百余华里,而且地域内还继续的积有沙丘。清雍正五年(1727年),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在其南部设置过新渠县。7年,又在其中部设置过宝丰县。由于地域狭小,人口过少,于清乾隆三年(1738),两县全被废除。民国19年,在这里建置设治局,名曰沃野。设治局是因不够设县暂以局称谓的机构。从沃野过了黄河就是宁夏的平罗县。沃野与平罗仅一河之隔,县城相距30余华里。  

    为何设局  

    陶乐湖滩设局时,居住的百姓还不足50户,多靠挖甘草(别名甜草)、采锁阳(别名地毛球)、苁蓉(别名大芸)等药材和搂发菜等为主。这里的居民虽然不很富裕,但卖药材的收入也可维持生活。只是经常遭受土匪和武装走私的人骚扰。土匪和武装走私的人,不仅经常路过这里,还经常在这里藏身。这里成了藏垢纳污的地方。也造成河对岸宁夏的警惕,经常派军警到陶乐湖滩进行清剿。在清剿中缴获大量走私的物资和乐观的烟土。这样的收入状况引起绥远当局的关注。  

    民国18年(1929),绥远特别行政区按国民政府的决定改建为绥远省。省政府成立后把政权建设和健全吏制提到议事日程。  

    在政权建设方面,对宁夏派军警到陶乐湖滩进行清剿,缴获大量走私物资和可观的大烟土引起兴趣,决定在陶乐湖滩地区成立一个管理机构,设卡征收,杜绝走私。这一想法报请国民政府批准设置设治局,很快得到国民政府的同意,只是找不到合适人选,迟迟派不出人去。  

    在健全吏制方面,省政府按国民政府民国18年颁布的《考试法》进行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在短短的几年内,在全省进行了高等和普通检定考试各两次,高等和普通资格考试各一次。高等资格考试的具体对象是县长资格考试。这次高等资格考试报名的人数为216名,经过初审准考者190名,一试后留下140名,二试后留下66名,三试后留下27名,体检后留下25名。这25人属于取得县长资格的人。25人中按其成绩分:乙等的15人,丙等的10人。取得县长资格的人不是马上去任县长。按当时的规定为:“临时差委、俾资实习,待缺补任”。虽然取得县长资格的人已达25人,但沃野设治局因地处偏僻、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其局长一职的人选还是难以选定。  

    局长视事  

    话说县长资格考试结束已一年多了,考得县长资格的刘某某仍处于待缺补任,赋闲在家,生活困难。他亲自到省政府去询问有无缺可补,答复说:只有沃野设治局局长一缺还在物色人选,如愿意充任时,可以请求委任。刘某某表示愿意充任前去视事。省政府对刘正式委任后,刘即聘用北京民国大学时的同学在家赋闲的阍某某和在家赋闲的原小学教员林某某为科长和秘书。又邀请了当过兵、会骑马、会打枪的10余人为随员。人员聘请后即向省政府领马、领枪、领开办经费后,即向陶乐湖滩进发。到陶乐湖滩后,首先雇工建造土房10间,作办公、住宿、仓库和马厩所用。在离局所在地南北各20余里处分别各建造土房5间,为所设缉私卡使用。局建成后,每月过黄河到平罗县购买粮食、蔬菜、煤炭、药品和其他日常必须用品,维持初建时的艰难生活。  

    局长刘某某系托克托县人,北京民国大学毕业,任过归绥中学训育主任,因学生闹学潮,他也被学校解聘,在家赋闲。绥远省进行高等资格考试时,考得县长资格,只是他在政界和社会上无特别要好的后台关系,而补不得好缺,在家赋闲。  

    宁军进住  

    刘局长等10余人到达陶乐湖滩开展工作仅两三年,1937年“七·七”事变暴发,抗战开始。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作为军职属于二战区的部属,由山西的阎锡山调遣,先被调到南口抗战,后撤到雁北抗战,日本侵略军进攻绥远时,傅作义请求回绥远守土抗战,但未被批准,继续留在山西,直到被调去保卫太原。日本侵略军占领归绥(今呼和浩特市)、包头前,绥远大部分的军队在山西。省政府的主要人员也随之撤到晋西北。只有一部分国民兵和少数的省府工作人员撤退到绥西河套地区。这样的军事态势,引起宁夏军政的不安,也引起国民政府军事部门的注意。指令宁夏的军队向绥远西部边界地区进驻。宁夏的军队不仅进驻沃野地区,并推进鄂托克旗早稍地区,而且也进驻到绥西河套地区。  

    话说沃野设治局原本远离绥远省政府,现又找不到省政府,既失去领导机关,又缺少经费,再加宁夏的驻军有点说了算和不太友好的语言,沃野仅有的几人向绥西河套地区撤去。有种误传,说沃野设治局被宁夏军方霸占并立即将沃野设治局撤销另成立陶乐县。这样的说法是一种错觉,宁夏军方的头目在百姓中可能有不好的名声,但进驻沃野地区不是他自己能决定的,是执行军令。驻军的权大也是时局所负予。驻军并未能马上将设治局改为陶乐县。因为沃野原名为陶乐。人家继续称陶乐不能说明改为了县。改为陶乐县也是以后经国民政府批准的。有关沃野设治局的变迁,是在抗战这个大境和抗战这个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宁夏军队进驻沃野是执行军令。沃野设治局的人员撤离是有其多种原因的。沃野设治局的变迁不是宁夏和绥远两省闹矛盾,而是在抗战那个大环境所出现的。平心的说,宁夏军队进驻沃野地区不是霸占沃野,沃野设治局的人员撤离也不是被挤走,而是绥远自身难保的局面造成的。  

    归宁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1949919日,绥远省和平解放,23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也和平解放,两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党中央对新解放区的工作部署,改革旧制度,实行新政策,使两地解放区化,两地的起义部队解放军化。两地集中精力进行减租反霸,清剿土匪,维护社会治安。陶乐地区对绥远来说鞭长莫及,特别清剿土匪难以雇及,陶乐地区的剿匪离不开宁夏。就陶乐地区的政治运动包括剿匪由谁管理及时和方便,伊克昭盟的意见,由宁夏管理更方便。绥远省人民政府将伊克昭盟的意见提请绥远军政委员会决定。绥远军政委员会于1950722日第12次全体会议(出席15人,列席3人)通过《关于绥远省人民政府呈报伊盟陶乐县归宁夏管辖的意见案》,并上报有关部门,此后现陶乐县即原来的沃野设治局归由宁夏管辖。  

    参议资料:  

    1) 《绥远通志稿·卷一·中》(铅印本)县局疆域沿革——沃野设治局。  

    2) 政协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三十三辑)《马鸿逵霸占沃野设治局之经过》。  

    3) 《内蒙古地方志》2000年第4期刊登的《抗战初期的一年半绥远省政府在何处》。  

    4) 《内蒙古文史丛书》1995年第4期《抗战时期的国立绥远中学》中的“教学在抗战前线”、“集体逃亡,借地读书”两篇。  

    5) 政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三十年大事记》1950222日。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海钩沉】话说沃野设治局
  • 沃野地处  

    沃野设治局系绥远省于民国19年(1930年),经国民政府批准设置,其所辖地域在清朝初年为蒙古驻牧地名曰察罕托辉,后称陶乐湖滩,清时属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右翼中旗(鄂托克旗)西界,在黄河东岸。这里地形狭长,东西宽仅5-6华里,南北长也只有百余华里,而且地域内还继续的积有沙丘。清雍正五年(1727年),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在其南部设置过新渠县。7年,又在其中部设置过宝丰县。由于地域狭小,人口过少,于清乾隆三年(1738),两县全被废除。民国19年,在这里建置设治局,名曰沃野。设治局是因不够设县暂以局称谓的机构。从沃野过了黄河就是宁夏的平罗县。沃野与平罗仅一河之隔,县城相距30余华里。  

    为何设局  

    陶乐湖滩设局时,居住的百姓还不足50户,多靠挖甘草(别名甜草)、采锁阳(别名地毛球)、苁蓉(别名大芸)等药材和搂发菜等为主。这里的居民虽然不很富裕,但卖药材的收入也可维持生活。只是经常遭受土匪和武装走私的人骚扰。土匪和武装走私的人,不仅经常路过这里,还经常在这里藏身。这里成了藏垢纳污的地方。也造成河对岸宁夏的警惕,经常派军警到陶乐湖滩进行清剿。在清剿中缴获大量走私的物资和乐观的烟土。这样的收入状况引起绥远当局的关注。  

    民国18年(1929),绥远特别行政区按国民政府的决定改建为绥远省。省政府成立后把政权建设和健全吏制提到议事日程。  

    在政权建设方面,对宁夏派军警到陶乐湖滩进行清剿,缴获大量走私物资和可观的大烟土引起兴趣,决定在陶乐湖滩地区成立一个管理机构,设卡征收,杜绝走私。这一想法报请国民政府批准设置设治局,很快得到国民政府的同意,只是找不到合适人选,迟迟派不出人去。  

    在健全吏制方面,省政府按国民政府民国18年颁布的《考试法》进行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在短短的几年内,在全省进行了高等和普通检定考试各两次,高等和普通资格考试各一次。高等资格考试的具体对象是县长资格考试。这次高等资格考试报名的人数为216名,经过初审准考者190名,一试后留下140名,二试后留下66名,三试后留下27名,体检后留下25名。这25人属于取得县长资格的人。25人中按其成绩分:乙等的15人,丙等的10人。取得县长资格的人不是马上去任县长。按当时的规定为:“临时差委、俾资实习,待缺补任”。虽然取得县长资格的人已达25人,但沃野设治局因地处偏僻、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其局长一职的人选还是难以选定。  

    局长视事  

    话说县长资格考试结束已一年多了,考得县长资格的刘某某仍处于待缺补任,赋闲在家,生活困难。他亲自到省政府去询问有无缺可补,答复说:只有沃野设治局局长一缺还在物色人选,如愿意充任时,可以请求委任。刘某某表示愿意充任前去视事。省政府对刘正式委任后,刘即聘用北京民国大学时的同学在家赋闲的阍某某和在家赋闲的原小学教员林某某为科长和秘书。又邀请了当过兵、会骑马、会打枪的10余人为随员。人员聘请后即向省政府领马、领枪、领开办经费后,即向陶乐湖滩进发。到陶乐湖滩后,首先雇工建造土房10间,作办公、住宿、仓库和马厩所用。在离局所在地南北各20余里处分别各建造土房5间,为所设缉私卡使用。局建成后,每月过黄河到平罗县购买粮食、蔬菜、煤炭、药品和其他日常必须用品,维持初建时的艰难生活。  

    局长刘某某系托克托县人,北京民国大学毕业,任过归绥中学训育主任,因学生闹学潮,他也被学校解聘,在家赋闲。绥远省进行高等资格考试时,考得县长资格,只是他在政界和社会上无特别要好的后台关系,而补不得好缺,在家赋闲。  

    宁军进住  

    刘局长等10余人到达陶乐湖滩开展工作仅两三年,1937年“七·七”事变暴发,抗战开始。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作为军职属于二战区的部属,由山西的阎锡山调遣,先被调到南口抗战,后撤到雁北抗战,日本侵略军进攻绥远时,傅作义请求回绥远守土抗战,但未被批准,继续留在山西,直到被调去保卫太原。日本侵略军占领归绥(今呼和浩特市)、包头前,绥远大部分的军队在山西。省政府的主要人员也随之撤到晋西北。只有一部分国民兵和少数的省府工作人员撤退到绥西河套地区。这样的军事态势,引起宁夏军政的不安,也引起国民政府军事部门的注意。指令宁夏的军队向绥远西部边界地区进驻。宁夏的军队不仅进驻沃野地区,并推进鄂托克旗早稍地区,而且也进驻到绥西河套地区。  

    话说沃野设治局原本远离绥远省政府,现又找不到省政府,既失去领导机关,又缺少经费,再加宁夏的驻军有点说了算和不太友好的语言,沃野仅有的几人向绥西河套地区撤去。有种误传,说沃野设治局被宁夏军方霸占并立即将沃野设治局撤销另成立陶乐县。这样的说法是一种错觉,宁夏军方的头目在百姓中可能有不好的名声,但进驻沃野地区不是他自己能决定的,是执行军令。驻军的权大也是时局所负予。驻军并未能马上将设治局改为陶乐县。因为沃野原名为陶乐。人家继续称陶乐不能说明改为了县。改为陶乐县也是以后经国民政府批准的。有关沃野设治局的变迁,是在抗战这个大境和抗战这个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宁夏军队进驻沃野是执行军令。沃野设治局的人员撤离是有其多种原因的。沃野设治局的变迁不是宁夏和绥远两省闹矛盾,而是在抗战那个大环境所出现的。平心的说,宁夏军队进驻沃野地区不是霸占沃野,沃野设治局的人员撤离也不是被挤走,而是绥远自身难保的局面造成的。  

    归宁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1949919日,绥远省和平解放,23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也和平解放,两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党中央对新解放区的工作部署,改革旧制度,实行新政策,使两地解放区化,两地的起义部队解放军化。两地集中精力进行减租反霸,清剿土匪,维护社会治安。陶乐地区对绥远来说鞭长莫及,特别清剿土匪难以雇及,陶乐地区的剿匪离不开宁夏。就陶乐地区的政治运动包括剿匪由谁管理及时和方便,伊克昭盟的意见,由宁夏管理更方便。绥远省人民政府将伊克昭盟的意见提请绥远军政委员会决定。绥远军政委员会于1950722日第12次全体会议(出席15人,列席3人)通过《关于绥远省人民政府呈报伊盟陶乐县归宁夏管辖的意见案》,并上报有关部门,此后现陶乐县即原来的沃野设治局归由宁夏管辖。  

    参议资料:  

    1) 《绥远通志稿·卷一·中》(铅印本)县局疆域沿革——沃野设治局。  

    2) 政协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三十三辑)《马鸿逵霸占沃野设治局之经过》。  

    3) 《内蒙古地方志》2000年第4期刊登的《抗战初期的一年半绥远省政府在何处》。  

    4) 《内蒙古文史丛书》1995年第4期《抗战时期的国立绥远中学》中的“教学在抗战前线”、“集体逃亡,借地读书”两篇。  

    5) 政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三十年大事记》1950222日。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