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副秘书长 姜华
(2014年7月16日)
尊敬的富强秘书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在草原最美的季节,全国方志期刊工作座谈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来自全国各地50多位方志期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研讨方志期刊理论和办刊思路,作为承办方,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借此机会,我代表自治区政府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富强秘书长一行及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多年来对内蒙古地方志工作给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
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490万,其中蒙古族人口450.2万,现辖9市3盟101个旗县市区。内蒙古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草原和人均耕地面积位居全国首位,煤炭、稀土等10种矿产资源探明储量居全国第一。区位条件独特,横跨“三北”,内接八省,外邻两国,靠近京津,处于我国向北开放的最前沿,既是京津和环渤海湾的腹地,也是华北连接大西北的经济通道。内蒙古战略地位比较重要,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和安全稳定屏障,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矿产和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煤炭产量和外运量、电力装机和外送电量居全国首位。人均粮食占有量居全国第三位,每年向区外调出200亿斤以上的商品粮。羊肉、牛奶、山羊绒、马铃薯等农畜产品居全国首位。内蒙古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草原、古迹、沙漠、湖泊、森林、民俗“六大奇观”构成了独特的旅游胜景,别具北国风采,塞外情韵。内蒙古的社会基础比较好,自治区成立以来,一直保持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全区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2001至2012年,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6%,其中经济增速连续八年位居全国第一。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539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68万亿元,从全国第24位上升到第15位;财政总收入由110.7亿元提高到2497.3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由第16位上升到第5位;人均财政收入达到1606美元。
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我区视察指导工作,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和戍边官兵,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事关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提出了“守望相助”、“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时代要求,这是对全区2500万各族人民的殷切期望,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根本指针。当前,全区上下正在认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的一系列重要批示,紧密结合内蒙古实际,围绕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自觉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强化工作落实。
近年来,自治区政府不断加大对地方志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支持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开展工作,2010年12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主席巴特尔兼任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进一步增强了地方志工作的权威性和领导力度。2011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二轮修志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大了修志工作力度。2012年9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工作规定》经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在12月以主席令公布施行,对推进依法修志提供了法制保障。2012年到2013年,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联合政府督查室组成政府督查组,多次对二轮修志进展缓慢的3个市、36个委办厅局及企事业单位进行了督查。2011年之后,自治区政府分管领导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就加快一轮修志收尾、解决自治区方志馆等地方志重要工作进行研究部署。2012年,自治区政府从经费上对自治区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给予积极支持。今年初,自治区政府和办公厅又分别发文,要求各盟市和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做好《方志内蒙古》的拍摄工作,并对各盟市、旗县解决方志馆(室)和地方志信息化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有效推动了全区地方志工作的开展。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新一届领导班子,团结全室干部群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按照中指组的总体部署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发展思路,以服务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题,始终牢记地方志工作的职责使命,围绕地方志中心工作,孜孜不倦,锐意进取,地方志各项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为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此次李秘书长一行来内蒙古指导工作,同时,与兄弟省市区领导共同探讨、共同交流地方志工作,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们将向各位领导多请教、多学习,也希望各位领导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推动内蒙古地方志工作再上新的台阶。最后,对李秘书长一行及全国来宾到内蒙古指导工作再一次表示衷心的感谢,祝各位领导在内蒙古期间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心情愉快,谢谢大家!
资料:
我区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横跨“三北”,毗邻八省区,与俄、蒙接壤,边境线长4221公里,国土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2.3%,是我国面积最大、种类最齐全的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集中、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现有天然草场面积13.2亿亩,占我国草原总面积的22%;森林面积3.55亿亩,占我国森林总面积的7%;水资源总量545.95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2%,自治区地貌主体属于内蒙古高原,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境内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巴音温都尔五大沙漠和呼伦贝尔、科尔沁、浑善达克、乌珠穆沁、毛乌素等五大沙地。分布有嫩江西岸平原、西辽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黄河南岸平原以及黄土丘陵低山区。全区共有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4087条,年人均占有水量2370立方米。野生脊椎动物712种,野生植物种类2781种。全区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六个主要类型。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副秘书长 姜华
(2014年7月16日)
尊敬的富强秘书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在草原最美的季节,全国方志期刊工作座谈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来自全国各地50多位方志期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研讨方志期刊理论和办刊思路,作为承办方,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借此机会,我代表自治区政府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富强秘书长一行及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多年来对内蒙古地方志工作给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
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490万,其中蒙古族人口450.2万,现辖9市3盟101个旗县市区。内蒙古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草原和人均耕地面积位居全国首位,煤炭、稀土等10种矿产资源探明储量居全国第一。区位条件独特,横跨“三北”,内接八省,外邻两国,靠近京津,处于我国向北开放的最前沿,既是京津和环渤海湾的腹地,也是华北连接大西北的经济通道。内蒙古战略地位比较重要,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和安全稳定屏障,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矿产和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煤炭产量和外运量、电力装机和外送电量居全国首位。人均粮食占有量居全国第三位,每年向区外调出200亿斤以上的商品粮。羊肉、牛奶、山羊绒、马铃薯等农畜产品居全国首位。内蒙古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草原、古迹、沙漠、湖泊、森林、民俗“六大奇观”构成了独特的旅游胜景,别具北国风采,塞外情韵。内蒙古的社会基础比较好,自治区成立以来,一直保持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全区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2001至2012年,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6%,其中经济增速连续八年位居全国第一。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539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68万亿元,从全国第24位上升到第15位;财政总收入由110.7亿元提高到2497.3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由第16位上升到第5位;人均财政收入达到1606美元。
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我区视察指导工作,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和戍边官兵,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事关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提出了“守望相助”、“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时代要求,这是对全区2500万各族人民的殷切期望,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根本指针。当前,全区上下正在认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的一系列重要批示,紧密结合内蒙古实际,围绕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自觉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强化工作落实。
近年来,自治区政府不断加大对地方志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支持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开展工作,2010年12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主席巴特尔兼任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进一步增强了地方志工作的权威性和领导力度。2011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二轮修志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大了修志工作力度。2012年9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工作规定》经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在12月以主席令公布施行,对推进依法修志提供了法制保障。2012年到2013年,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联合政府督查室组成政府督查组,多次对二轮修志进展缓慢的3个市、36个委办厅局及企事业单位进行了督查。2011年之后,自治区政府分管领导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就加快一轮修志收尾、解决自治区方志馆等地方志重要工作进行研究部署。2012年,自治区政府从经费上对自治区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给予积极支持。今年初,自治区政府和办公厅又分别发文,要求各盟市和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做好《方志内蒙古》的拍摄工作,并对各盟市、旗县解决方志馆(室)和地方志信息化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有效推动了全区地方志工作的开展。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新一届领导班子,团结全室干部群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按照中指组的总体部署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发展思路,以服务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题,始终牢记地方志工作的职责使命,围绕地方志中心工作,孜孜不倦,锐意进取,地方志各项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为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此次李秘书长一行来内蒙古指导工作,同时,与兄弟省市区领导共同探讨、共同交流地方志工作,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们将向各位领导多请教、多学习,也希望各位领导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推动内蒙古地方志工作再上新的台阶。最后,对李秘书长一行及全国来宾到内蒙古指导工作再一次表示衷心的感谢,祝各位领导在内蒙古期间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心情愉快,谢谢大家!
资料:
我区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横跨“三北”,毗邻八省区,与俄、蒙接壤,边境线长4221公里,国土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2.3%,是我国面积最大、种类最齐全的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集中、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现有天然草场面积13.2亿亩,占我国草原总面积的22%;森林面积3.55亿亩,占我国森林总面积的7%;水资源总量545.95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2%,自治区地貌主体属于内蒙古高原,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境内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巴音温都尔五大沙漠和呼伦贝尔、科尔沁、浑善达克、乌珠穆沁、毛乌素等五大沙地。分布有嫩江西岸平原、西辽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黄河南岸平原以及黄土丘陵低山区。全区共有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4087条,年人均占有水量2370立方米。野生脊椎动物712种,野生植物种类2781种。全区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六个主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