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摘要】 《绍兴地方文献考录》是陈桥驿积数十年之功编写的一部著作。它为《绍兴市志》《绍兴县志》的编纂提供了清及清以前绍兴地方文献的“户口簿”,给绍兴地区方志工作者开启了找寻资料的门径。这两部志书的成功,表明地方文献考录工作对确保志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全面、系统、准确考录地方文献,是提高地方志书编纂质量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这就是《绍兴地方文献考录》给当前修志工作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 地方文献 考录 地方志书 编纂
地方志书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①。这表明地方志书是一种地方文献,而且是一种最具综合性的地方文献。地方志书的编纂完成,是建立在众多地方文献基础上的。可以说,没有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准确可靠的地方文献,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地方志书。从编纂地方志书的角度来说,搜集、整理地方文献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而要做好这项基础性工作,地方文献考录又是一项先行工作。地方文献考录工作做得是否扎实,直接影响到地方志书的编纂质量。《绍兴市志》《绍兴县志》成为高质量的志书,成为全国首轮修志具有代表性志书,《绍兴地方文献考录》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全面、系统、准确地考录地方文献,是提高地方志书质量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这对我们当前正在开展的二轮修志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关于《绍兴地方文献考录》
《绍兴地方文献考录》是浙江人民出版社于1983年11月出版的一本学术著作。这本不到27万字的著作,却是陈桥驿用数十年时间编撰完成的。从学生时代起,陈桥驿就有志于整理家乡绍兴的地方文献,他在《绍兴史纲·序》中写道:“我从事这种工作(按:指绍兴地方文献考录)始于上世纪30年代之末,是在张澍和鲁迅的影响之下而从事的。”②张澍的《二酉堂集》和鲁迅的《会稽郡故书杂集》是地方文献整理的杰出例子,也是对陈桥驿产生巨大影响的著作。陈桥驿在编写《绍兴地方文献考录》时,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他曾说:“数十年来,国内的著名图书馆殆已走遍,国外图书馆,凡出访所能及者,也莫不尽量查索。聚沙集腋,总算获得书篇目录1200余种,分作18类,逐一加以考录,撰写《绍兴地方文献考录》一书,于1983年出版。”③这本书一经出版便受人瞩目,成为绍兴地区方志编纂和区域历史文化研究的必备参考书。
在数十年时间里,陈桥驿查考了历史上绍兴地区众多的地方文献,收入《绍兴地方文献考录》的达1200余种,其中方志类140余种,名胜、古迹、游记类270余种,水利类140余种,图说类近60种,地名类近30种,城镇建设类30余种,物产经济类30余种,灾荒类40余种,语言类近10种,军事类10余种,人物类近70种,学校类70余种,寺观、庙宇、祠堂类近200种,陵墓类40余种,汇编总集类30余种,附录30余种。陈桥驿经过查考、研究,认为这些地方文献,“不仅对绍兴一地具有重要价值,对浙江省甚至全国来说,也是极有意义的。”④如传为范蠡所撰的《养鱼经》,是现存最早的记载淡水鱼养殖方法的文献;南北朝时谢灵运的《山居赋》,是我国最早、最著名的用韵文撰写的方志之一,对会稽山区的山川形势、田园农事、飞禽走兽、草木花果等都有详细的记载;宋代《嘉泰会稽志》《宝庆会稽续志》,是流传至今为数不多的宋代方志中的两种,“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地方志”⑤;清代范寅的《越谚》,尽管是一部整理绍兴本地语言的著作,但对整个吴越方言的研究,很有价值;清代《绍兴教育会章程》《绍兴府学堂通章》《光绪二十七年绍兴府学堂征信录》《绍兴府学堂光绪二十八年征信录》以及由徐锡麟编的《绍兴府学堂癸卯甲辰年课艺》等不仅反映了清末绍兴的教育状况,而且对我国从封建教育到资本主义教育这一段教育史的研究,也是极可贵的资料;清代张骞的《古越藏书楼记》,记述的是绍兴古越藏书楼的情况,反映的是我国从古代藏书楼到近代图书馆的历史性变迁。凡此种种,不仅体现了绍兴地方文献的价值,也同时显示了《绍兴地方文献考录》的意义。
二、《绍兴地方文献考录》与《绍兴市志》《绍兴县志》编纂
《绍兴地方文献考录》完成于上世纪80年代初,正好是首轮修志兴起之时。《绍兴市志》和《绍兴县志》便幸运地成为《绍兴地方文献考录》的受益者。它们都是首轮修志中涌现出来的质量较高的志书,不仅在浙江而且在全国也具有很大影响。
《绍兴市志》于1985年开始各项筹备工作,任桂全担任志书总纂。《绍兴市志》五易其稿,历时八载,于1997年4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分45卷、247章、747节,540万字,卷首彩照98幅、彩色地图34幅,随文黑白照片834幅。全志6册,其中正文5册,索引1册。《绍兴市志》于1997年8月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织的第二届全国地方志奖评奖中,获得一等奖。不少专家对《绍兴市志》评价颇高,仓修良曾撰文指出:“新修《绍兴市志》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分反映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与现实,许多内容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自然也就体现了这部志书的学术品位。”⑥
《绍兴县志》于1991年2月启动编纂,傅振照担任主编。《绍兴县志》 分4册,第一册地域、社会,共11编(第一编至第十一编);第二册政治、经济,共20编(第二十二编至第三十一编);第三册文化、人物,共10编(第三十二编至第四十一编);第四册丛录、索引,共1编(第四十二编)丛录。全书最后为索引。《绍兴县志》共206章,743节,409万字,1999年5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是首轮修志中文字量最大的一部县级志书。《绍兴县志》2004年获浙江省第五届地方志优秀成果(1997~2002年)一等奖,被认为是代表首轮修志水平的优秀志书之一。
众所周知,编纂地方志书必须做好搜集、整理、考订地方文献的工作,而“从整理地方文献的角度说,编纂考录是最起码的工作。”⑦考录是“最起码的工作”,但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而是必须广泛搜集、精心考订、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若用艰苦卓绝来形容,应当毫不为过。陈桥驿在数十年时间里,查阅了400多种公私书目,跑遍了全国主要的图书馆,还访问了国外的一些图书馆,从而基本查清了清及清以前绍兴地区主要地方文献的情况。在此基础上,陈桥驿对这些文献作了精心考订,不仅著录了文献的名称、卷数、作者(辑者)的姓名等项目,更记录了经过考证的文献版本、存佚、藏所等情况,还点评了文献的不同价值。所有这些工作,为包括地方志工作者在内的使用者带来了极其重要的信息,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绍兴市志》《绍兴县志》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绍兴地方文献考录》为它们打下了十分坚实的资料工作的基础。尽管陈桥驿最初搜集、考录这些地方文献,不是出于编纂地方志书的目的,但考录的成果却为编纂《绍兴市志》《绍兴县志》提供了绍兴地方文献的“图谱”,给绍兴地区方志工作者开启了找寻资料的门径。本文试举数例。
1.在方志类“《越绝书》”条中,陈桥驿用了近3000字加以考订,现录其关于版本的一部分:“……此书宋刊本所知最早者为嘉定庚辰东徐丁黼夔州刊本,其次为嘉定甲申汪纲刊本等,但均已不存。案翻宋刊本所载夔州刊本丁黼跋云:‘予于绍兴壬子游吴中,得许氏本,讹舛特甚;嘉定壬申令余杭,又得陈正卿本;乙亥官中都,借本秘阁。以三本互相参考,择其通者从之,乃粗可读,然犹未也。念前所见着皆誊写失真,不板行则其传不广,传不广则私所藏,莫克是正,遂刻之于夔门,以俟来者。’据跋,则所谓许氏本、陈正卿本及秘阁本均系抄本,丁跋所云绍兴壬子得许氏本,嘉定壬申得陈正卿本之语,既不能断此二本为刊本,更不能断此二本刊于绍兴、嘉定年代。洪焕椿《浙江地方志考录》所谓‘南宋绍兴间有许氏刊本,嘉定五年(1212)有陈正卿刊本’云云,不知其所据为何?此书目前流传者多为明、清刊本,作十五卷,共十九篇。北京图书馆藏有明正德刊本、嘉靖二十六年陈垲刊本及嘉靖三十三年张佳胤双柏堂刊本等善本。天津市人民图书馆藏有明嘉靖孔文谷刊本,卷首有嘉靖二十四年田汝成序。宁波天一阁藏有明刊本三中,一为嘉靖二十四年刊本,版心有‘姚江夏恕刊’五字;另一种为吉水刘以贞刊本,仅存八——十五卷。近人潘景郑所见之明都穆跋、正德吉水刘以贞刊本(见《著砚楼数跋》第九十九页),即是刘以贞本。又一种为明末钱塘阎光表刊本,卷首有大泌山人李维桢序,版框上端有宋刘辰翁评语。浙江图书馆藏有万历丙戌武林冯念祖重刻本。南京图书馆藏有明天启刊《汉魏丛书》本。此书收入丛书志者甚多,除明刊及清刊《汉魏丛书》尚有《古今逸史》,《小万卷楼丛书》,《龙溪精舍丛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等,并节收于明郭钰校刻之《古越书》卷二。清李慈铭《桃华胜解庵日记》同治庚午三月十一日(《越缦堂日记》三函)云:‘此书各丛书皆肴乱伪脱,纷不可理,予尝欲合诸本及各古籍所引,……合而刻之,以见越中史学渊源之古,困于资力,不能成就。’近人张宗祥据明刊本加以校注写定,卷末附以清代学者俞樾、钱培名等研究《越绝书》札记,于一九五六年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在目前流传诸版本中,堪称佳本。”
《越绝书》是绍兴修志的必备典籍,但如何使用则大有讲究,版本就是其中绕不过去的一道坎。陈桥驿查考了历史上《越绝书》的众多版本,除已经佚失的版本外,在明清以来所存的10余种版本中,他最终得出了1956年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的张宗祥校注本系“佳本”的结论,为《绍兴市志》《绍兴县志》编纂人员指明了探究相关文献的最佳路径,使他们寻找可靠权威的资料有了保障。
2.方志类“《会稽土地记》”条:“会稽土地记 一卷,三国吴朱育撰。此书,《隋书经籍志》卷二著录作一卷,但《旧唐书经籍志》卷上及《新唐书艺文志》卷二均作《会稽记》四卷。《嘉靖浙江通志》卷五十四作《会稽记》,不分卷次,《通志艺文略》卷四、侯康《补三国艺文志》卷三、秦荣光《补晋书艺文志》卷二及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卷六等均从《隋志》,皆作一卷。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卷二十一云:‘案本书《土地记》一卷,《两唐志》合土地、人物为一书,故四卷。’《玉海》卷十五、地理书,亦著录此书,但不著撰人姓氏。《国史经籍志》卷三、史类、传记,有朱育《会稽记》四卷,同卷、史类、地理,又有朱育《会稽土地记》一卷,焦氏是否亲见此书,于事可疑。此书自来只见《世说新语》语言篇引及《土地志》两条是把计十八字(《嘉泰会稽志》卷十二所引一条必系从《世说》转引),故知缺佚已久。此书今辑存于民国四年(1915年)鲁迅辑《会稽郡故书杂集》中,亦即《世说》所引之文。威廉·施坚雅《浙江宁绍地区地方志目录》中,即根据1962年香港新月出版社《会稽郡故书杂集》著录此书。又《汉唐地理书抄》重订前编书目,浙闽古地理书目门,亦存此书名目。撰者朱育,据《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十二、《虞翻传》注引《会稽典录》云:‘孙亮太平三年,育为郡门下书佐,后为东观令。’又《嘉泰会稽志》卷十四有传。”
在古典文献中,同名异书、同书异名等情况比较常见。假使不加查考、研究,许多读者往往如雾里看花,难明就里;要是贸然用于志书之中,难免张冠李戴,差错百出。从“《会稽土地记》”这一条考录中我们可知,该书书名在9种不同的古籍中有《会稽土地记》《会稽记》《土地记》等名称,又有四卷、一卷等说法。如果不是陈桥驿一一加以查考,《绍兴市志》《绍兴县志》的一般修志人员是难以弄清的,也就更谈不上运用其中的资料了。
3.物产经济类“《钱清盐场厅壁记》”条:“钱清盐场厅壁记,宋刘宰撰。此碑已不存,《越中金石记》卷下,阙访存目。文收入清张映玑等纂《钦定重修两浙盐法志》卷二十九。但文又收入于宋楼钥《攻媿集》卷五十八,则此文当是楼钥代刘宰所作。文略云:‘越之钱清场,江水清淡,以六分为额,……崇宁改盐法,始以钱清分为三场,场基堆阜,四环乃旧校阅所,今犹目为教场,亭民本九十余户,户每月出盐一席,豪民既夺其地,邑胥又多方渔猎之,复有私贩通注之扰,仅余三十八户而额不减,使之均出,是以重困,四五十年来未尝及额而逋逾积矣。’按《玉海》卷一八一、食货、盐铁所记,宋代在山、会两县境内有盐场三处,即三江买纳场、曹娥买纳场、钱清买纳场。文内所谓‘崇宁改盐法,始以钱清分为三场’,即此。撰者刘宰,字平国,金坛人,绍熙元年进士,《宋史》卷四○一有传;楼钥,字大防,鄞人,隆兴元年进士,《宋史》卷三九五有传。”
制盐是绍兴历史上的特色产业,但所存的相关文献甚少。《钱清盐场厅壁记》是非常可贵的有关绍兴制盐业的史料。在原碑不存、收罗绍兴碑刻资料最为齐全的《越中金石记》作“阙访存目”的情况下,陈桥驿在《钦定重修两浙盐法志》和宋代楼钥《攻媿集》中查考到了这一珍贵文献,为《绍兴市志》《绍兴县志》编纂提供了反映绍兴传统产业的重要史料。
4.军事类“《蠡城被寇记》”条:“蠡城被寇记 清陈锦撰。此文收入于陈氏《勤余文牍》卷四。记略云:‘郡城失于辛酉九月二十九日,复于癸亥二十七日,计陷贼一年又四月。’ 案太平天国军于咸丰辛酉(1861)攻入绍兴府城,至同治癸亥(1863)退出。此记所叙,即此一余年中事。其所记除绍兴府城外,兼及萧山、慈溪、宁波等地。虽语涉诋毁,但全记约五千言,资料较为丰富,是有关太平天国军的重要史料。撰者,字昼卿,号补勤老人,山阴人,道光乙酉举人,《龙山诗巢之略》卷二有传。”
历史上的军事史料难找,这是修志人的相同体验。陈桥驿从一部个人文集中,发掘出了《蠡城被寇记》这一文献,并录入《绍兴地方文献考录》,为《绍兴市志》《绍兴县志》编修人员搜寻到了一份十分难得的军事方面的资料。
由此可见,《绍兴地方文献考录》既从面上给《绍兴市志》《绍兴县志》的编纂提供了一本清及清以前绍兴地方文献的“户口簿”(全书考录1200余种),又从点上给《绍兴市志》《绍兴县志》的编纂挖掘了许多有价值的乃至独家的资料,为《绍兴市志》《绍兴县志》至少在资料工作上达到高质量提供了有效保障。
三、《绍兴地方文献考录》的启示
陈桥驿所做的工作以及《绍兴地方文献考录》在首轮修志中发挥的作用,可以给当前修志工作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与借鉴。目前,一些地方在编纂志书之初,对地方文献的状况往往不甚了了,本地有哪些种类的地方文献?不同种类的地方文献有多少数量?其质量如何?篇幅多大?收藏于哪些地方?诸如此类的情况常常心中无数。在这种情形下,资料工作也只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到哪儿。这势必影响到志书的质量。
上个世纪,陈桥驿以一己之力,用传统方法和数十年时间,完成了1200余种绍兴地方文献的考录工作,这是一项惊人的工作,也是一个惊人的贡献。如前所述,当今要编纂高质量的地方志书,同样必须全面、扎实、深入做好地方文献考录工作,这是确定无疑的。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梁敬明以自己的修志实践证明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他于2011年开始参加《浙江通志·国土资源卷》编纂工作,在该卷资料工作的起始阶段,他就把查清相关资料分布情况、制作资料分类目录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扎实做好。他认为这是修志应该遵循的基本路径。
处在信息化时代,面对海量的地方文献,如何进一步创新手段、拓宽视野、提高效率,做好地方文献考录工作,则是值得广大地方志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今天,要做好地方文献考录工作,我们除了像陈桥驿那样遍访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之外,还应当把目光投向新的领域,投向更广阔的天地。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对地方文献定义的探讨中看出来。什么是地方文献?学术界有数十种不同的定义。骆伟在分析各种定义后,曾作了如下概括:“地方文献是反映特定区域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群体活动方式的记载物,凡在文献内容、人物及著述涉及该区域并具有一定价值的各种出版物,均可称地方文献。”⑧作者还特别指出,这其中包括“非书资料”以及“光化学制品和磁记录品”等。根据金沛霖主编的《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一书的解释,“非书资料又称特种文献,是指不以出版为目的,而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中自然产生的文献。一类如簿记、手稿、日记、笔记等,另一类如书信、文契、证券、商标、戏剧说明书和产品说明书等。此类文献多系原始记录,内容可靠,针对性强,并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或收藏价值。”⑨“光化学制品中包括照片、电影片和缩微制品”,“磁记录品中 包括录音带、录像带和计算机用的磁带和磁盘”⑩。
根据这一定义,结合陈桥驿所做的工作以及《绍兴地方文献考录》,可以思考这究竟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总起来说,就是在信息化时代,编纂地方志书应当更加重视地方文献考录,以更大的热情,更实的作风,更认真的态度,更持之以恒的精神,动员更多的人员,充分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深入、准确地做好地方文献考录工作,这是提高地方志书编纂质量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当今的地方文献,无论是其类别、内容,还是其来源、载体,和以往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语。有的地方文献,以前不为人所重视,但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如民间契约、诉讼资料、私人账本等等,都应当纳入当今地方文献考录的范围。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张正明就呼吁要“加强对山西民间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保存,建立行之有效的规范化技术和制度”?輥?輯?訛。这些文献所表现的形式和具备功能的多样性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地方文献,他们对于社会的作用更具体、更直接、更有针对性,但同时也更繁杂。如一个地区某类重要产品的广告,实际上也是该地区在某个历史阶段支柱产业中当家产品公开详细的介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也可以作为地方文献加以考录。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拓宽视野,扩大查考、搜集、著录的面,加大做好地方文献考录的力度,为编纂高质量志书奠定坚实基础。
其二,经济发展的当代速度和社会本身现代化转型相对滞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体现在地方文献的社会性方面,条条块块的部门所有制使得大批地方文献产生的目的就是为本系统、本部门服务,因而不愿走向社会、成为服务大众的地方文献。如浙江省杭州市近年来崛起的“杭帮菜”,在全国有较大知名度,很有记载的价值,但由于这些菜谱都是内部资料,没有公开出版,要作为地方文献搜集、考录的难度较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敬业精神,知难而上,锲而不舍,切实做好地方文献的考录工作,襄助地方志书编纂工作。
其三,当今的一些地方文献,它们的生存周期普遍缩短。因为文献的生存周期与社会产生的文献量成反比,量越大,周期往往越短,自然效应的范围也越小,就如俗语所说的那样“来得快也去得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时不我待的意识,只争朝夕,加快做好地方文献考录工作,以保存更多的地方文献(至少提供查找相关地方文献的线索),为地方志书编纂服务?輥?輰?訛。
其四,随着网络的普及、各地信息化工程的实施,许多原先为人所忽视的地方文献被挖掘整理出来后上网,网上的地方文献资料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增加。大量网上的地方文献资料特色鲜明,个性极强。但毋庸讳言,网上的不少资料有的不尽确切,有的甚至完全错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严谨的作风和科学的方法,去伪存真,准确做好地方文献的考录工作,以保证地方志书质量的提高。
其五,面对海量的、鱼龙混杂的地方文献信息,我们必须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借鉴传统的方法,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积极认真地做好考录工作。在这方面,郑州大学图书馆河南文献中心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在广泛搜集地方文献的基础上,河南文献中心有效地进行了考录工作。“地方文献数字化进程中,首先是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它是不同层次的读者利用最多的数据,查找文献的主要线索,也是地方文献开发和业务工作自动化的前提。地方文献种类和形式多种多样,必须确保书目数据的标准和规范,特别是在进行主题标引时要揭示和体现地方特色,所以河南文献中心对地方文献各条的录入,均标识地区。具体而言,就是以现行的行政区划为标准,以省统领地区和省级市单位,以市统领县,再以县统领下面更小的行政区划。其次是数据录入时不但要把地方文献的主题、分类等详细著录,还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对某些地方特藏作文摘或提要式录入……,针对地方文献的内容和形式,增加对文献的反映途径,选取了最能反映文献的特征且最有可能被用到的检索途径,这是提高信息查中率和便捷检索的关键。”?輥?輱?訛这是传统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这些工作无疑提高了地方文献考录的效率,也给包括地方志工作者在内的广大读者利用这些地方文献提供了极大地便利。这应当成为今后做好地方文献考录等相关工作的一个方向。
注释
1 《地方志工作条例》,载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编《地方志工作文献选编》,第3页,方志出版社2009年版。
2 陈桥驿:《绍兴史纲·序》,傅振照《绍兴史纲》第7页,百家出版社2002年版。
3 陈桥驿:《影印〈越中杂识〉原版复印本·序》,第2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4 陈桥驿:《绍兴地方文献考录·前言》,《绍兴地方文献考录》第1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 《浙江分县简志·序》,徐规、陈桥驿等编《浙江分县简志》(上册),第2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6 仓修良:《浓浓乡情绍兴人——录〈绍兴市志〉》,《仓修良探方志》,第310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 陈桥驿:《绍兴地方文献考录·前言》,《绍兴地方文献考录》第6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8 骆伟:《地方文献学概论》,第46页,澳门文献信息学会2008年版。
9 《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第12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
10 《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第11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
11 张正明:《山西民间地方文献的搜集》,国家图书馆古籍部编《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第14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12 参见王效良《构建当代地方文献体系的几点思考》,《津图学刊》2003年第1期。
13 赵长海:《从河南文献网站看知识经济时代地方志工作的新趋势》,《中国地方志》2003年第5期。
(作者:浙江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摘要】 《绍兴地方文献考录》是陈桥驿积数十年之功编写的一部著作。它为《绍兴市志》《绍兴县志》的编纂提供了清及清以前绍兴地方文献的“户口簿”,给绍兴地区方志工作者开启了找寻资料的门径。这两部志书的成功,表明地方文献考录工作对确保志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全面、系统、准确考录地方文献,是提高地方志书编纂质量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这就是《绍兴地方文献考录》给当前修志工作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 地方文献 考录 地方志书 编纂
地方志书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①。这表明地方志书是一种地方文献,而且是一种最具综合性的地方文献。地方志书的编纂完成,是建立在众多地方文献基础上的。可以说,没有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准确可靠的地方文献,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地方志书。从编纂地方志书的角度来说,搜集、整理地方文献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而要做好这项基础性工作,地方文献考录又是一项先行工作。地方文献考录工作做得是否扎实,直接影响到地方志书的编纂质量。《绍兴市志》《绍兴县志》成为高质量的志书,成为全国首轮修志具有代表性志书,《绍兴地方文献考录》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全面、系统、准确地考录地方文献,是提高地方志书质量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这对我们当前正在开展的二轮修志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关于《绍兴地方文献考录》
《绍兴地方文献考录》是浙江人民出版社于1983年11月出版的一本学术著作。这本不到27万字的著作,却是陈桥驿用数十年时间编撰完成的。从学生时代起,陈桥驿就有志于整理家乡绍兴的地方文献,他在《绍兴史纲·序》中写道:“我从事这种工作(按:指绍兴地方文献考录)始于上世纪30年代之末,是在张澍和鲁迅的影响之下而从事的。”②张澍的《二酉堂集》和鲁迅的《会稽郡故书杂集》是地方文献整理的杰出例子,也是对陈桥驿产生巨大影响的著作。陈桥驿在编写《绍兴地方文献考录》时,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他曾说:“数十年来,国内的著名图书馆殆已走遍,国外图书馆,凡出访所能及者,也莫不尽量查索。聚沙集腋,总算获得书篇目录1200余种,分作18类,逐一加以考录,撰写《绍兴地方文献考录》一书,于1983年出版。”③这本书一经出版便受人瞩目,成为绍兴地区方志编纂和区域历史文化研究的必备参考书。
在数十年时间里,陈桥驿查考了历史上绍兴地区众多的地方文献,收入《绍兴地方文献考录》的达1200余种,其中方志类140余种,名胜、古迹、游记类270余种,水利类140余种,图说类近60种,地名类近30种,城镇建设类30余种,物产经济类30余种,灾荒类40余种,语言类近10种,军事类10余种,人物类近70种,学校类70余种,寺观、庙宇、祠堂类近200种,陵墓类40余种,汇编总集类30余种,附录30余种。陈桥驿经过查考、研究,认为这些地方文献,“不仅对绍兴一地具有重要价值,对浙江省甚至全国来说,也是极有意义的。”④如传为范蠡所撰的《养鱼经》,是现存最早的记载淡水鱼养殖方法的文献;南北朝时谢灵运的《山居赋》,是我国最早、最著名的用韵文撰写的方志之一,对会稽山区的山川形势、田园农事、飞禽走兽、草木花果等都有详细的记载;宋代《嘉泰会稽志》《宝庆会稽续志》,是流传至今为数不多的宋代方志中的两种,“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地方志”⑤;清代范寅的《越谚》,尽管是一部整理绍兴本地语言的著作,但对整个吴越方言的研究,很有价值;清代《绍兴教育会章程》《绍兴府学堂通章》《光绪二十七年绍兴府学堂征信录》《绍兴府学堂光绪二十八年征信录》以及由徐锡麟编的《绍兴府学堂癸卯甲辰年课艺》等不仅反映了清末绍兴的教育状况,而且对我国从封建教育到资本主义教育这一段教育史的研究,也是极可贵的资料;清代张骞的《古越藏书楼记》,记述的是绍兴古越藏书楼的情况,反映的是我国从古代藏书楼到近代图书馆的历史性变迁。凡此种种,不仅体现了绍兴地方文献的价值,也同时显示了《绍兴地方文献考录》的意义。
二、《绍兴地方文献考录》与《绍兴市志》《绍兴县志》编纂
《绍兴地方文献考录》完成于上世纪80年代初,正好是首轮修志兴起之时。《绍兴市志》和《绍兴县志》便幸运地成为《绍兴地方文献考录》的受益者。它们都是首轮修志中涌现出来的质量较高的志书,不仅在浙江而且在全国也具有很大影响。
《绍兴市志》于1985年开始各项筹备工作,任桂全担任志书总纂。《绍兴市志》五易其稿,历时八载,于1997年4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分45卷、247章、747节,540万字,卷首彩照98幅、彩色地图34幅,随文黑白照片834幅。全志6册,其中正文5册,索引1册。《绍兴市志》于1997年8月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织的第二届全国地方志奖评奖中,获得一等奖。不少专家对《绍兴市志》评价颇高,仓修良曾撰文指出:“新修《绍兴市志》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分反映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与现实,许多内容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自然也就体现了这部志书的学术品位。”⑥
《绍兴县志》于1991年2月启动编纂,傅振照担任主编。《绍兴县志》 分4册,第一册地域、社会,共11编(第一编至第十一编);第二册政治、经济,共20编(第二十二编至第三十一编);第三册文化、人物,共10编(第三十二编至第四十一编);第四册丛录、索引,共1编(第四十二编)丛录。全书最后为索引。《绍兴县志》共206章,743节,409万字,1999年5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是首轮修志中文字量最大的一部县级志书。《绍兴县志》2004年获浙江省第五届地方志优秀成果(1997~2002年)一等奖,被认为是代表首轮修志水平的优秀志书之一。
众所周知,编纂地方志书必须做好搜集、整理、考订地方文献的工作,而“从整理地方文献的角度说,编纂考录是最起码的工作。”⑦考录是“最起码的工作”,但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而是必须广泛搜集、精心考订、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若用艰苦卓绝来形容,应当毫不为过。陈桥驿在数十年时间里,查阅了400多种公私书目,跑遍了全国主要的图书馆,还访问了国外的一些图书馆,从而基本查清了清及清以前绍兴地区主要地方文献的情况。在此基础上,陈桥驿对这些文献作了精心考订,不仅著录了文献的名称、卷数、作者(辑者)的姓名等项目,更记录了经过考证的文献版本、存佚、藏所等情况,还点评了文献的不同价值。所有这些工作,为包括地方志工作者在内的使用者带来了极其重要的信息,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绍兴市志》《绍兴县志》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绍兴地方文献考录》为它们打下了十分坚实的资料工作的基础。尽管陈桥驿最初搜集、考录这些地方文献,不是出于编纂地方志书的目的,但考录的成果却为编纂《绍兴市志》《绍兴县志》提供了绍兴地方文献的“图谱”,给绍兴地区方志工作者开启了找寻资料的门径。本文试举数例。
1.在方志类“《越绝书》”条中,陈桥驿用了近3000字加以考订,现录其关于版本的一部分:“……此书宋刊本所知最早者为嘉定庚辰东徐丁黼夔州刊本,其次为嘉定甲申汪纲刊本等,但均已不存。案翻宋刊本所载夔州刊本丁黼跋云:‘予于绍兴壬子游吴中,得许氏本,讹舛特甚;嘉定壬申令余杭,又得陈正卿本;乙亥官中都,借本秘阁。以三本互相参考,择其通者从之,乃粗可读,然犹未也。念前所见着皆誊写失真,不板行则其传不广,传不广则私所藏,莫克是正,遂刻之于夔门,以俟来者。’据跋,则所谓许氏本、陈正卿本及秘阁本均系抄本,丁跋所云绍兴壬子得许氏本,嘉定壬申得陈正卿本之语,既不能断此二本为刊本,更不能断此二本刊于绍兴、嘉定年代。洪焕椿《浙江地方志考录》所谓‘南宋绍兴间有许氏刊本,嘉定五年(1212)有陈正卿刊本’云云,不知其所据为何?此书目前流传者多为明、清刊本,作十五卷,共十九篇。北京图书馆藏有明正德刊本、嘉靖二十六年陈垲刊本及嘉靖三十三年张佳胤双柏堂刊本等善本。天津市人民图书馆藏有明嘉靖孔文谷刊本,卷首有嘉靖二十四年田汝成序。宁波天一阁藏有明刊本三中,一为嘉靖二十四年刊本,版心有‘姚江夏恕刊’五字;另一种为吉水刘以贞刊本,仅存八——十五卷。近人潘景郑所见之明都穆跋、正德吉水刘以贞刊本(见《著砚楼数跋》第九十九页),即是刘以贞本。又一种为明末钱塘阎光表刊本,卷首有大泌山人李维桢序,版框上端有宋刘辰翁评语。浙江图书馆藏有万历丙戌武林冯念祖重刻本。南京图书馆藏有明天启刊《汉魏丛书》本。此书收入丛书志者甚多,除明刊及清刊《汉魏丛书》尚有《古今逸史》,《小万卷楼丛书》,《龙溪精舍丛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等,并节收于明郭钰校刻之《古越书》卷二。清李慈铭《桃华胜解庵日记》同治庚午三月十一日(《越缦堂日记》三函)云:‘此书各丛书皆肴乱伪脱,纷不可理,予尝欲合诸本及各古籍所引,……合而刻之,以见越中史学渊源之古,困于资力,不能成就。’近人张宗祥据明刊本加以校注写定,卷末附以清代学者俞樾、钱培名等研究《越绝书》札记,于一九五六年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在目前流传诸版本中,堪称佳本。”
《越绝书》是绍兴修志的必备典籍,但如何使用则大有讲究,版本就是其中绕不过去的一道坎。陈桥驿查考了历史上《越绝书》的众多版本,除已经佚失的版本外,在明清以来所存的10余种版本中,他最终得出了1956年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的张宗祥校注本系“佳本”的结论,为《绍兴市志》《绍兴县志》编纂人员指明了探究相关文献的最佳路径,使他们寻找可靠权威的资料有了保障。
2.方志类“《会稽土地记》”条:“会稽土地记 一卷,三国吴朱育撰。此书,《隋书经籍志》卷二著录作一卷,但《旧唐书经籍志》卷上及《新唐书艺文志》卷二均作《会稽记》四卷。《嘉靖浙江通志》卷五十四作《会稽记》,不分卷次,《通志艺文略》卷四、侯康《补三国艺文志》卷三、秦荣光《补晋书艺文志》卷二及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卷六等均从《隋志》,皆作一卷。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卷二十一云:‘案本书《土地记》一卷,《两唐志》合土地、人物为一书,故四卷。’《玉海》卷十五、地理书,亦著录此书,但不著撰人姓氏。《国史经籍志》卷三、史类、传记,有朱育《会稽记》四卷,同卷、史类、地理,又有朱育《会稽土地记》一卷,焦氏是否亲见此书,于事可疑。此书自来只见《世说新语》语言篇引及《土地志》两条是把计十八字(《嘉泰会稽志》卷十二所引一条必系从《世说》转引),故知缺佚已久。此书今辑存于民国四年(1915年)鲁迅辑《会稽郡故书杂集》中,亦即《世说》所引之文。威廉·施坚雅《浙江宁绍地区地方志目录》中,即根据1962年香港新月出版社《会稽郡故书杂集》著录此书。又《汉唐地理书抄》重订前编书目,浙闽古地理书目门,亦存此书名目。撰者朱育,据《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十二、《虞翻传》注引《会稽典录》云:‘孙亮太平三年,育为郡门下书佐,后为东观令。’又《嘉泰会稽志》卷十四有传。”
在古典文献中,同名异书、同书异名等情况比较常见。假使不加查考、研究,许多读者往往如雾里看花,难明就里;要是贸然用于志书之中,难免张冠李戴,差错百出。从“《会稽土地记》”这一条考录中我们可知,该书书名在9种不同的古籍中有《会稽土地记》《会稽记》《土地记》等名称,又有四卷、一卷等说法。如果不是陈桥驿一一加以查考,《绍兴市志》《绍兴县志》的一般修志人员是难以弄清的,也就更谈不上运用其中的资料了。
3.物产经济类“《钱清盐场厅壁记》”条:“钱清盐场厅壁记,宋刘宰撰。此碑已不存,《越中金石记》卷下,阙访存目。文收入清张映玑等纂《钦定重修两浙盐法志》卷二十九。但文又收入于宋楼钥《攻媿集》卷五十八,则此文当是楼钥代刘宰所作。文略云:‘越之钱清场,江水清淡,以六分为额,……崇宁改盐法,始以钱清分为三场,场基堆阜,四环乃旧校阅所,今犹目为教场,亭民本九十余户,户每月出盐一席,豪民既夺其地,邑胥又多方渔猎之,复有私贩通注之扰,仅余三十八户而额不减,使之均出,是以重困,四五十年来未尝及额而逋逾积矣。’按《玉海》卷一八一、食货、盐铁所记,宋代在山、会两县境内有盐场三处,即三江买纳场、曹娥买纳场、钱清买纳场。文内所谓‘崇宁改盐法,始以钱清分为三场’,即此。撰者刘宰,字平国,金坛人,绍熙元年进士,《宋史》卷四○一有传;楼钥,字大防,鄞人,隆兴元年进士,《宋史》卷三九五有传。”
制盐是绍兴历史上的特色产业,但所存的相关文献甚少。《钱清盐场厅壁记》是非常可贵的有关绍兴制盐业的史料。在原碑不存、收罗绍兴碑刻资料最为齐全的《越中金石记》作“阙访存目”的情况下,陈桥驿在《钦定重修两浙盐法志》和宋代楼钥《攻媿集》中查考到了这一珍贵文献,为《绍兴市志》《绍兴县志》编纂提供了反映绍兴传统产业的重要史料。
4.军事类“《蠡城被寇记》”条:“蠡城被寇记 清陈锦撰。此文收入于陈氏《勤余文牍》卷四。记略云:‘郡城失于辛酉九月二十九日,复于癸亥二十七日,计陷贼一年又四月。’ 案太平天国军于咸丰辛酉(1861)攻入绍兴府城,至同治癸亥(1863)退出。此记所叙,即此一余年中事。其所记除绍兴府城外,兼及萧山、慈溪、宁波等地。虽语涉诋毁,但全记约五千言,资料较为丰富,是有关太平天国军的重要史料。撰者,字昼卿,号补勤老人,山阴人,道光乙酉举人,《龙山诗巢之略》卷二有传。”
历史上的军事史料难找,这是修志人的相同体验。陈桥驿从一部个人文集中,发掘出了《蠡城被寇记》这一文献,并录入《绍兴地方文献考录》,为《绍兴市志》《绍兴县志》编修人员搜寻到了一份十分难得的军事方面的资料。
由此可见,《绍兴地方文献考录》既从面上给《绍兴市志》《绍兴县志》的编纂提供了一本清及清以前绍兴地方文献的“户口簿”(全书考录1200余种),又从点上给《绍兴市志》《绍兴县志》的编纂挖掘了许多有价值的乃至独家的资料,为《绍兴市志》《绍兴县志》至少在资料工作上达到高质量提供了有效保障。
三、《绍兴地方文献考录》的启示
陈桥驿所做的工作以及《绍兴地方文献考录》在首轮修志中发挥的作用,可以给当前修志工作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与借鉴。目前,一些地方在编纂志书之初,对地方文献的状况往往不甚了了,本地有哪些种类的地方文献?不同种类的地方文献有多少数量?其质量如何?篇幅多大?收藏于哪些地方?诸如此类的情况常常心中无数。在这种情形下,资料工作也只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到哪儿。这势必影响到志书的质量。
上个世纪,陈桥驿以一己之力,用传统方法和数十年时间,完成了1200余种绍兴地方文献的考录工作,这是一项惊人的工作,也是一个惊人的贡献。如前所述,当今要编纂高质量的地方志书,同样必须全面、扎实、深入做好地方文献考录工作,这是确定无疑的。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梁敬明以自己的修志实践证明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他于2011年开始参加《浙江通志·国土资源卷》编纂工作,在该卷资料工作的起始阶段,他就把查清相关资料分布情况、制作资料分类目录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扎实做好。他认为这是修志应该遵循的基本路径。
处在信息化时代,面对海量的地方文献,如何进一步创新手段、拓宽视野、提高效率,做好地方文献考录工作,则是值得广大地方志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今天,要做好地方文献考录工作,我们除了像陈桥驿那样遍访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之外,还应当把目光投向新的领域,投向更广阔的天地。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对地方文献定义的探讨中看出来。什么是地方文献?学术界有数十种不同的定义。骆伟在分析各种定义后,曾作了如下概括:“地方文献是反映特定区域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群体活动方式的记载物,凡在文献内容、人物及著述涉及该区域并具有一定价值的各种出版物,均可称地方文献。”⑧作者还特别指出,这其中包括“非书资料”以及“光化学制品和磁记录品”等。根据金沛霖主编的《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一书的解释,“非书资料又称特种文献,是指不以出版为目的,而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中自然产生的文献。一类如簿记、手稿、日记、笔记等,另一类如书信、文契、证券、商标、戏剧说明书和产品说明书等。此类文献多系原始记录,内容可靠,针对性强,并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或收藏价值。”⑨“光化学制品中包括照片、电影片和缩微制品”,“磁记录品中 包括录音带、录像带和计算机用的磁带和磁盘”⑩。
根据这一定义,结合陈桥驿所做的工作以及《绍兴地方文献考录》,可以思考这究竟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总起来说,就是在信息化时代,编纂地方志书应当更加重视地方文献考录,以更大的热情,更实的作风,更认真的态度,更持之以恒的精神,动员更多的人员,充分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深入、准确地做好地方文献考录工作,这是提高地方志书编纂质量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当今的地方文献,无论是其类别、内容,还是其来源、载体,和以往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语。有的地方文献,以前不为人所重视,但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如民间契约、诉讼资料、私人账本等等,都应当纳入当今地方文献考录的范围。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张正明就呼吁要“加强对山西民间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保存,建立行之有效的规范化技术和制度”?輥?輯?訛。这些文献所表现的形式和具备功能的多样性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地方文献,他们对于社会的作用更具体、更直接、更有针对性,但同时也更繁杂。如一个地区某类重要产品的广告,实际上也是该地区在某个历史阶段支柱产业中当家产品公开详细的介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也可以作为地方文献加以考录。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拓宽视野,扩大查考、搜集、著录的面,加大做好地方文献考录的力度,为编纂高质量志书奠定坚实基础。
其二,经济发展的当代速度和社会本身现代化转型相对滞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体现在地方文献的社会性方面,条条块块的部门所有制使得大批地方文献产生的目的就是为本系统、本部门服务,因而不愿走向社会、成为服务大众的地方文献。如浙江省杭州市近年来崛起的“杭帮菜”,在全国有较大知名度,很有记载的价值,但由于这些菜谱都是内部资料,没有公开出版,要作为地方文献搜集、考录的难度较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敬业精神,知难而上,锲而不舍,切实做好地方文献的考录工作,襄助地方志书编纂工作。
其三,当今的一些地方文献,它们的生存周期普遍缩短。因为文献的生存周期与社会产生的文献量成反比,量越大,周期往往越短,自然效应的范围也越小,就如俗语所说的那样“来得快也去得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时不我待的意识,只争朝夕,加快做好地方文献考录工作,以保存更多的地方文献(至少提供查找相关地方文献的线索),为地方志书编纂服务?輥?輰?訛。
其四,随着网络的普及、各地信息化工程的实施,许多原先为人所忽视的地方文献被挖掘整理出来后上网,网上的地方文献资料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增加。大量网上的地方文献资料特色鲜明,个性极强。但毋庸讳言,网上的不少资料有的不尽确切,有的甚至完全错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严谨的作风和科学的方法,去伪存真,准确做好地方文献的考录工作,以保证地方志书质量的提高。
其五,面对海量的、鱼龙混杂的地方文献信息,我们必须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借鉴传统的方法,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积极认真地做好考录工作。在这方面,郑州大学图书馆河南文献中心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在广泛搜集地方文献的基础上,河南文献中心有效地进行了考录工作。“地方文献数字化进程中,首先是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它是不同层次的读者利用最多的数据,查找文献的主要线索,也是地方文献开发和业务工作自动化的前提。地方文献种类和形式多种多样,必须确保书目数据的标准和规范,特别是在进行主题标引时要揭示和体现地方特色,所以河南文献中心对地方文献各条的录入,均标识地区。具体而言,就是以现行的行政区划为标准,以省统领地区和省级市单位,以市统领县,再以县统领下面更小的行政区划。其次是数据录入时不但要把地方文献的主题、分类等详细著录,还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对某些地方特藏作文摘或提要式录入……,针对地方文献的内容和形式,增加对文献的反映途径,选取了最能反映文献的特征且最有可能被用到的检索途径,这是提高信息查中率和便捷检索的关键。”?輥?輱?訛这是传统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这些工作无疑提高了地方文献考录的效率,也给包括地方志工作者在内的广大读者利用这些地方文献提供了极大地便利。这应当成为今后做好地方文献考录等相关工作的一个方向。
注释
1 《地方志工作条例》,载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编《地方志工作文献选编》,第3页,方志出版社2009年版。
2 陈桥驿:《绍兴史纲·序》,傅振照《绍兴史纲》第7页,百家出版社2002年版。
3 陈桥驿:《影印〈越中杂识〉原版复印本·序》,第2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4 陈桥驿:《绍兴地方文献考录·前言》,《绍兴地方文献考录》第1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 《浙江分县简志·序》,徐规、陈桥驿等编《浙江分县简志》(上册),第2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6 仓修良:《浓浓乡情绍兴人——录〈绍兴市志〉》,《仓修良探方志》,第310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 陈桥驿:《绍兴地方文献考录·前言》,《绍兴地方文献考录》第6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8 骆伟:《地方文献学概论》,第46页,澳门文献信息学会2008年版。
9 《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第12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
10 《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第11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
11 张正明:《山西民间地方文献的搜集》,国家图书馆古籍部编《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第14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12 参见王效良《构建当代地方文献体系的几点思考》,《津图学刊》2003年第1期。
13 赵长海:《从河南文献网站看知识经济时代地方志工作的新趋势》,《中国地方志》2003年第5期。
(作者:浙江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