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4年  /  第四期

第四期

  • 【志鉴论坛】对地方志书突出地方特色的思考——二轮志书如何在结构上突出地方特色
  • 全国二轮修志工作在2000年前后陆续开始,有学者对现已出版的市、县二级志书进行比较分析后,总结了部分二轮志书的优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其中对二轮志书“地方特色”问题的分析尤为深入,列举了各地二轮志书在突出地方特色上的有益尝试,这对我区一些还未出版二轮志书的地区和单位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从地方志书的性质角度而言,地方性是地方志书最显著、也是最基本的属性,地方性是指在所记述的内容方面,在空间上有明确的界限性,即“不越境而书”,无论人、事、物,与本地无关者概不录入。2008年中指组印发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第十三条中写到“内容反映本行政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简而言之,地方性是地方志书在编纂出版后,从客观叙述的角度,在字里行间所反映出来的这一地的地方特色,比如,《呼和浩特市志》(1999年版)所记录的本地的地貌、地质、气候、土壤和植被等概况,自然与《赤峰市志》(1995年版)所记载的内容有所差异,这样,志书的地方性显而易见。  

    但是,“反映地方特色”和“突出地方特色”这又是两个概念。“反映”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第二条的解释为“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其意重在“表现”二字,而“反映地方特色”,是原原本本、按部就班地将本地实际录入志书,表现地方特色,更显客观性。“突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作为动词意为“使超过一般”,那么,“突出地方特色”则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循规蹈矩的条框约束,在表现、反映地方特色的基础上,旨在将一地的特色升格、突显出来,更显主观性。而“突出”地方特色,是在“反映”的基础上,使用一些编辑技巧,以使地方特色更加鲜明。如,在已出版的二轮志书中倍受赞誉的《萧山市志》第一卷(试印本)中为突出特色,把极具代表性的“跨湖桥文化”设为第一编,并细分为跨湖桥文化遗址、文化遗迹、文化遗物、文化研究和遗址保护等四个部分,编纂者在其中所下的笔墨可见一斑,而读者亦可从中感受到萧山悠久的文化历史渊源。  

    但是,也有学者反对突出地方特色,刘希汉先生在谈及志书地方特色时,他坚持“志为信使,不在于硬性拔高、出花样”① ,意为:志书可以体现和反映地方特色,这是志书的基本属性,而“硬性拔高”、“出花样”就不甚符合志书的写作规范和志体要求了。但是,在二轮志书中,突出地方特色已成为普遍努力的方向,志书的编纂不仅应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更应将时代的发展融入志书之中,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2000年5月,时任中指组副秘书长贺巍在全国志书质量标准理论研讨会上提出了志书质量的九项标准,并以此作为讨论的基础,其中在内容方面,他提到,地方志书要做到“地方特色,时代性特点突出”,也就是能显示一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自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的本质特征。   突出地方特色有何利好之处?它不但可以使一地志书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还可增加志书的可读性。在现已出版的两轮志书中,篇章节目的划分大同小异,而且大部分志书都是以“存史”、“资政”为目的编纂而成的资料性用书,其中不乏不对外界或极少对外界出版的志书,大部分只是供给政府内部或同行业单位等作为决策和学习的参考资料,一定程度上已淡化了志书广泛的“教化、育人”的功用。一轮志书在篇目结构和设置上“千志一面”,可读性大大降低,故在二轮志书中都在突出地方特色、增加可读性上下功夫。  

    做到突出地方特色,也是提高志书质量的必然要求。由中指组在2008年10月颁布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总则第三条中明确写道“志书质量的总体要求:观点正确,体例严谨,内容全面,特色鲜明,记述准确……”在第一轮修志中,大部分志书都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作为篇章节目的基本划分依据,所以结构都大同小异,但二轮志书若做到“特色鲜明”,就需得在“小异”上下功夫,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内容上。所以在编纂志书时从内容上要在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中寻找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特色。那么,从结构的角度出发,该如何突出地方特色,笔者仅做如下探讨:     

    一、篇目升格法  

    篇目设置的一般原则是“以事设志”②,在此基础上注重突出重点与特点,而篇目升格法便是突出重点和特点,也即地方特色的普遍做法。篇目升格法即在设置篇目时把一地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人、事、物等用破格升级、位置前移等方法将这一特色突出出来,在编纂时,把目升为节,节升为章,章升为篇等。如,卓资山熏鸡,本应列于土特产中,但为了突出这一特色,而将其升格为与土特产平行的一目③。关于篇目升格,《中指组关于第二轮志书编修的若干意见》第九条“处理好篇章节目、升格,以免缺漏项”和《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第二条中也明确规定“类目的升格或降格,使用适当”,所以,在使用篇目升格法时要谨慎,更不可乱用、滥用,以保持志书整体性和层次感为大前提,适当进行升格。   除升格篇目外,还有一种做法是增设类目,这种做法是把篇章节目体和条目体的优点结合起来,即将具有突出特色的事物一事或一类,进行集中记述,充分利用条目体对典型人物、事物、事件叙述的单一性、整体性优势,以增强志书的可读性,做到“纵不断主线,横不缺要项”,“既可以保持篇章节目体分类合理,层次清晰,逻辑严密的优点,又可以发挥条目体信息含量高,编排灵活,易于编写的长处,做到扬长避短。”④如《新洲区志》在布局上采用部类、门类、分类、目、条目五个层次,其中部类、门类、分类管逻辑,目和条目管内容,如此,在宏观和微观上都保证了结构和内容的完整性。  

       

    二、述而精作法  

    “叙而不论”或“述而不作”是地方志书的传统,这点也在一轮志书中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体现,但随之而来的是志书叙述的浅层化和表面化,也加重了首轮志书“千志一面”的缺陷。在二轮修志中如何打破藩篱,使一地志书成为精品佳作,在叙论结合上做有益尝试是突出地方特色的重要方法。“叙论结合”,其意并非将志书写为论文,而是在叙述的基础上做画龙点睛式的议论,即“述而精作”。“精”首先就要控制议论的篇幅,字数不宜过多、频率不宜过高,更不宜在记事言物的过程中出现夹叙夹议,那么就需得把握“述作”更宜放在哪,才能最大限度地遵循志体要求,而又突出地方特色。编纂志书时,一方之志设“总述”,门类设“综述”,专志设“概述”,编前设小序和无题小序,在这“三述两序”的记述文字之后适宜画龙点睛,作叙论结合、今昔对比、彰显因果等等,交待清楚事物发展的规律,使志书既见树木,也见森林,增加可读性。  

    志书中的议论文字重在精而简,《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第十七条中写到“记述事物、事件和人物,寓观点于记述之中。述体中的必要议论适度,不空泛。”在现已出版的二轮志书中“述而精作”之书少之又少,若将这一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或可成就一部志书中的示范之作、精品之书。借吕福堂在《志书编写若干实例辨析》一文中列出的一地关于“体制改革”的志稿片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改革健康发展。宏观调控体制改革、流通领域体制改革、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措施得力,配套完善,繁荣了市场,稳定了社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且不说这段文字在叙述中出现的错误,只在“议论适度”这一点上就不符合志书体例和质量的要求和规定,也远远超出了叙论结合的范畴。  

       

    三、图文并茂法  

    加强图照的使用,是二轮志书的又一特点和优点。图照的使用不仅可以增强志书的可读性,使志书更具直观性和真实性,而且,图照能够美化、调节版面,扩展志书资料,如此功用,何不利用图照的这些优势,更好地为突出地方特色服务。正所谓“一图胜千言”,一张好的图片相较于文字能够更加鲜明、直观、真实地反映一地的风土人情、发展变化等。一轮志书中,也有很多加入图照的,但是多以地形图、行政区划图和领导考察、讲话等为主要内容,这些图照并不能完全突出地方特色,在二轮志书中应该从中吸取教训,要甄选能够充分反映地域风土人情的图照来突出地方特色。如在2006年召开的全国第二轮市县志编纂经验交流会上得到好评的山东《高青县志》(1978-2004)即以图文并茂、相得益彰而备受关注,全志图照521幅,平均2600个字中就有一张图照,而且全部彩印,这样大大增强了志书的可读性和吸引力,丰富了志书的内容。再如宁夏,把最能反映地方特色的事物作为照片选取的重点,如回族、枸杞、清真食品、伊斯兰文化旅游、八宝茶、贺兰石等,通过特色照片来突出宁夏区域特色,更直观、更有感染力,效果更好。借鉴这一经验,《呼和浩特市志》也可以在续志中选取能够突出呼市地域、民族和文化特色的事物照片,如查玛面具、满族八角鼓、二人台、稍麦等等。  

    突出地方特色的方法除以上三种外,还有大事记法,即在众多事物中筛选出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录入大事记中,还包括专志专述法等,以上做法是突出志书地方特色,提高志书编纂质量之法,但是若只为求形式新颖而刻意做出突出地方特色之举,反而忽略了内容,实则是降低了志书的质量,实在不可取。正所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如此,打造精品志书亦是如此,只有内容与形式相当才能最大限度地突出志书的地方特色,提高志书的质量        

       

    注释  

    ①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编:《新方志理论著述概要》,第205页,方志出版社2006年版  

    ②张文桂 荣竹林著:《方志编纂学概论》,第69页;第71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  

    ③《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23期  

                                (作者:呼和浩特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 【志鉴论坛】对地方志书突出地方特色的思考——二轮志书如何在结构上突出地方特色
  • 全国二轮修志工作在2000年前后陆续开始,有学者对现已出版的市、县二级志书进行比较分析后,总结了部分二轮志书的优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其中对二轮志书“地方特色”问题的分析尤为深入,列举了各地二轮志书在突出地方特色上的有益尝试,这对我区一些还未出版二轮志书的地区和单位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从地方志书的性质角度而言,地方性是地方志书最显著、也是最基本的属性,地方性是指在所记述的内容方面,在空间上有明确的界限性,即“不越境而书”,无论人、事、物,与本地无关者概不录入。2008年中指组印发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第十三条中写到“内容反映本行政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简而言之,地方性是地方志书在编纂出版后,从客观叙述的角度,在字里行间所反映出来的这一地的地方特色,比如,《呼和浩特市志》(1999年版)所记录的本地的地貌、地质、气候、土壤和植被等概况,自然与《赤峰市志》(1995年版)所记载的内容有所差异,这样,志书的地方性显而易见。  

    但是,“反映地方特色”和“突出地方特色”这又是两个概念。“反映”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第二条的解释为“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其意重在“表现”二字,而“反映地方特色”,是原原本本、按部就班地将本地实际录入志书,表现地方特色,更显客观性。“突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作为动词意为“使超过一般”,那么,“突出地方特色”则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循规蹈矩的条框约束,在表现、反映地方特色的基础上,旨在将一地的特色升格、突显出来,更显主观性。而“突出”地方特色,是在“反映”的基础上,使用一些编辑技巧,以使地方特色更加鲜明。如,在已出版的二轮志书中倍受赞誉的《萧山市志》第一卷(试印本)中为突出特色,把极具代表性的“跨湖桥文化”设为第一编,并细分为跨湖桥文化遗址、文化遗迹、文化遗物、文化研究和遗址保护等四个部分,编纂者在其中所下的笔墨可见一斑,而读者亦可从中感受到萧山悠久的文化历史渊源。  

    但是,也有学者反对突出地方特色,刘希汉先生在谈及志书地方特色时,他坚持“志为信使,不在于硬性拔高、出花样”① ,意为:志书可以体现和反映地方特色,这是志书的基本属性,而“硬性拔高”、“出花样”就不甚符合志书的写作规范和志体要求了。但是,在二轮志书中,突出地方特色已成为普遍努力的方向,志书的编纂不仅应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更应将时代的发展融入志书之中,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2000年5月,时任中指组副秘书长贺巍在全国志书质量标准理论研讨会上提出了志书质量的九项标准,并以此作为讨论的基础,其中在内容方面,他提到,地方志书要做到“地方特色,时代性特点突出”,也就是能显示一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自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的本质特征。   突出地方特色有何利好之处?它不但可以使一地志书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还可增加志书的可读性。在现已出版的两轮志书中,篇章节目的划分大同小异,而且大部分志书都是以“存史”、“资政”为目的编纂而成的资料性用书,其中不乏不对外界或极少对外界出版的志书,大部分只是供给政府内部或同行业单位等作为决策和学习的参考资料,一定程度上已淡化了志书广泛的“教化、育人”的功用。一轮志书在篇目结构和设置上“千志一面”,可读性大大降低,故在二轮志书中都在突出地方特色、增加可读性上下功夫。  

    做到突出地方特色,也是提高志书质量的必然要求。由中指组在2008年10月颁布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总则第三条中明确写道“志书质量的总体要求:观点正确,体例严谨,内容全面,特色鲜明,记述准确……”在第一轮修志中,大部分志书都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作为篇章节目的基本划分依据,所以结构都大同小异,但二轮志书若做到“特色鲜明”,就需得在“小异”上下功夫,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内容上。所以在编纂志书时从内容上要在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中寻找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特色。那么,从结构的角度出发,该如何突出地方特色,笔者仅做如下探讨:     

    一、篇目升格法  

    篇目设置的一般原则是“以事设志”②,在此基础上注重突出重点与特点,而篇目升格法便是突出重点和特点,也即地方特色的普遍做法。篇目升格法即在设置篇目时把一地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人、事、物等用破格升级、位置前移等方法将这一特色突出出来,在编纂时,把目升为节,节升为章,章升为篇等。如,卓资山熏鸡,本应列于土特产中,但为了突出这一特色,而将其升格为与土特产平行的一目③。关于篇目升格,《中指组关于第二轮志书编修的若干意见》第九条“处理好篇章节目、升格,以免缺漏项”和《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第二条中也明确规定“类目的升格或降格,使用适当”,所以,在使用篇目升格法时要谨慎,更不可乱用、滥用,以保持志书整体性和层次感为大前提,适当进行升格。   除升格篇目外,还有一种做法是增设类目,这种做法是把篇章节目体和条目体的优点结合起来,即将具有突出特色的事物一事或一类,进行集中记述,充分利用条目体对典型人物、事物、事件叙述的单一性、整体性优势,以增强志书的可读性,做到“纵不断主线,横不缺要项”,“既可以保持篇章节目体分类合理,层次清晰,逻辑严密的优点,又可以发挥条目体信息含量高,编排灵活,易于编写的长处,做到扬长避短。”④如《新洲区志》在布局上采用部类、门类、分类、目、条目五个层次,其中部类、门类、分类管逻辑,目和条目管内容,如此,在宏观和微观上都保证了结构和内容的完整性。  

       

    二、述而精作法  

    “叙而不论”或“述而不作”是地方志书的传统,这点也在一轮志书中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体现,但随之而来的是志书叙述的浅层化和表面化,也加重了首轮志书“千志一面”的缺陷。在二轮修志中如何打破藩篱,使一地志书成为精品佳作,在叙论结合上做有益尝试是突出地方特色的重要方法。“叙论结合”,其意并非将志书写为论文,而是在叙述的基础上做画龙点睛式的议论,即“述而精作”。“精”首先就要控制议论的篇幅,字数不宜过多、频率不宜过高,更不宜在记事言物的过程中出现夹叙夹议,那么就需得把握“述作”更宜放在哪,才能最大限度地遵循志体要求,而又突出地方特色。编纂志书时,一方之志设“总述”,门类设“综述”,专志设“概述”,编前设小序和无题小序,在这“三述两序”的记述文字之后适宜画龙点睛,作叙论结合、今昔对比、彰显因果等等,交待清楚事物发展的规律,使志书既见树木,也见森林,增加可读性。  

    志书中的议论文字重在精而简,《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第十七条中写到“记述事物、事件和人物,寓观点于记述之中。述体中的必要议论适度,不空泛。”在现已出版的二轮志书中“述而精作”之书少之又少,若将这一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或可成就一部志书中的示范之作、精品之书。借吕福堂在《志书编写若干实例辨析》一文中列出的一地关于“体制改革”的志稿片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改革健康发展。宏观调控体制改革、流通领域体制改革、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措施得力,配套完善,繁荣了市场,稳定了社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且不说这段文字在叙述中出现的错误,只在“议论适度”这一点上就不符合志书体例和质量的要求和规定,也远远超出了叙论结合的范畴。  

       

    三、图文并茂法  

    加强图照的使用,是二轮志书的又一特点和优点。图照的使用不仅可以增强志书的可读性,使志书更具直观性和真实性,而且,图照能够美化、调节版面,扩展志书资料,如此功用,何不利用图照的这些优势,更好地为突出地方特色服务。正所谓“一图胜千言”,一张好的图片相较于文字能够更加鲜明、直观、真实地反映一地的风土人情、发展变化等。一轮志书中,也有很多加入图照的,但是多以地形图、行政区划图和领导考察、讲话等为主要内容,这些图照并不能完全突出地方特色,在二轮志书中应该从中吸取教训,要甄选能够充分反映地域风土人情的图照来突出地方特色。如在2006年召开的全国第二轮市县志编纂经验交流会上得到好评的山东《高青县志》(1978-2004)即以图文并茂、相得益彰而备受关注,全志图照521幅,平均2600个字中就有一张图照,而且全部彩印,这样大大增强了志书的可读性和吸引力,丰富了志书的内容。再如宁夏,把最能反映地方特色的事物作为照片选取的重点,如回族、枸杞、清真食品、伊斯兰文化旅游、八宝茶、贺兰石等,通过特色照片来突出宁夏区域特色,更直观、更有感染力,效果更好。借鉴这一经验,《呼和浩特市志》也可以在续志中选取能够突出呼市地域、民族和文化特色的事物照片,如查玛面具、满族八角鼓、二人台、稍麦等等。  

    突出地方特色的方法除以上三种外,还有大事记法,即在众多事物中筛选出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录入大事记中,还包括专志专述法等,以上做法是突出志书地方特色,提高志书编纂质量之法,但是若只为求形式新颖而刻意做出突出地方特色之举,反而忽略了内容,实则是降低了志书的质量,实在不可取。正所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如此,打造精品志书亦是如此,只有内容与形式相当才能最大限度地突出志书的地方特色,提高志书的质量        

       

    注释  

    ①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编:《新方志理论著述概要》,第205页,方志出版社2006年版  

    ②张文桂 荣竹林著:《方志编纂学概论》,第69页;第71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  

    ③《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23期  

                                (作者:呼和浩特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