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公元433年,北魏在阴山北设置怀朔镇,位于今包头市固阳县城圐圙古城(属今固阳县怀朔镇)。怀朔镇是北魏政治军事重镇,是北方中华民族融合的见证,承载着北魏社会经济繁荣和佛教的兴盛,是敕勒川文化之根。
抗击柔然入侵的中道咽喉
永和元年(公元136年)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迁移至阴山建立牙帐。登国元年(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珪在牛川(呼和浩特东)建北魏,拓跋珪按照中原王朝的模式,完成了建国的事业,在阴山之阳,黄河以北(怀朔镇)出现了“务农息民,国人悦之”的局面。(《资治通鉴》卷106)登国九年(公元394年),拓跋珪令东平公元仪“垦辟河北,自五原(包头)至于稒阳塞(怀朔镇)外为屯田。”(《魏书·食货志》卷110)标志着拓跋鲜卑已由从事畜牧业转向农业,逐向封建化,怀朔镇开阴山北敕勒川农耕文明之先河。
北魏天兴五年(公元402年),在漠北与鲜卑同源的社仓(豆代可汗)建立了柔然汗国。柔然仍然是以畜牧业为主,是奴隶制政权,从而不断进犯北魏。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北魏修建了北魏长城,东起河北赤城,西至包头,“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魏书·太宗纪》卷3)延和二年(公元433年),在阴山北设六镇,即沃野镇(乌拉特前旗)、怀朔镇(包头固阳)、武川镇(武川)、柔怀镇(兴和)、怀荒镇(张北)、抚冥镇(四子王旗)。怀朔镇镇治所即城圐圙古城,城墙周长4 667米。六镇都不辖郡县,只有怀朔镇下辖5郡、13县。
登国五年(公元390年),拓跋珪迁都云中盛乐(托克托云中古城)。天兴元年(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山西大同)。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出征柔然有三道,西北出伊吾塞(甘肃安西)称西道,东北出卢龙塞(喜峰口)称东道,中道出五原塞(包头)。中道即秦汉时期的古稒阳道,沿石门水(包头昆都仑河)北上,至石门水源头怀朔镇。因此,怀朔镇为中道之咽喉,怀朔镇之镇将皆为皇家子弟。怀朔镇将元颐就是太武帝拓跋焘的曾孙。
太延四年(公元438年),太武帝出中道击柔然直至满达尔戈壁。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拓跋焘又率军出中道击柔然,拓跋焘在位曾18次来怀朔镇。太平真君十年(公元449年),略阳王羯儿出中道收柔然民畜近百万。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怀朔镇将元颐率十万步骑出中道大破柔然。北魏抗击柔然巩固了北部边防,促进了塞北农耕经济的发展。
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见证
公元二世纪,鲜卑族移居阴山匈奴故地。东汉以来,匈奴余部即散居于鲜卑部落之间,怀朔镇附化郡的破六韩拔陵就是匈奴族后裔。
太延五年(公元439年),拓跋焘完成了统一黄河流域的大业,“南夷荷担,北蠕削迹,廓定四表,混一戎华。”(《魏书·世祖纪》卷4下)
拓跋珪时起就把汉族从中原迁至怀朔地域屯田,鲜卑族与汉族融合,为鲜卑化的汉族。北齐神武帝高欢其先祖因坐法由渤海蓨(河北景县)徙居怀朔镇,高欢鲜卑名贺六浑,自幼在姐夫鲜卑族尉景家长大,习俗完全鲜卑化。元嘉六年(公元429年),太武帝拓跋焘“列置新人于漠南,东至濡源(河北宣化),西暨五原(包头)阴山,竟三千里。”(《北史·魏本纪》卷2)
道武帝拓跋珪天兴五年(公元402年),柔然“越勤莫弗率其部万余家,内属居五原(包头)之北。”(《魏书·太祖纪》卷2)即怀朔镇地域,从而柔然族与鲜卑族世代后再融合。
两汉时期的丁零人,即北魏时期的高车、敕勒、铁勒族。天兴三年(公元400年),敕勒部勑力犍率九百余部归附北魏,接着敕勒族解批部幡豆犍率三十余部归附北魏。元嘉六年(公元429年后,拓跋焘又将东部敕勒族十万归降,全部徙至漠南之地,敕勒诸部统一于北魏,无疑敕勒族在怀朔地域与鲜卑族、汉族融合。
怀朔镇兵起义走出两皇帝
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北方六镇“迁洛以后,边任渐轻,将士失所,互相仇怨。”(《读史方舆纪要》)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沃野镇匈奴族破六韩拔陵率镇兵起义,向怀朔镇等地进伐,怀朔镇将杨钧固守一年之久。
正光六年(公元525年),出任怀朔镇函使的高欢参加了杜洛周领导的镇兵起义,不久又投奔怀朔镇将葛荣领导的起义军,后高欢依靠起义的怀朔镇兵,控制了北魏政权,称大丞相。天平元年(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高欢控制东魏16年之久。武定五年(公元547年),高欢病逝。高欢之子高洋建立北齐王朝,高欢谥封为神武皇帝。高欢控制北魏时期采取了北和柔然之策,娶柔然阿那瑰的爱女为正室。提倡鲜卑族与汉族为一家,“不得欺汉儿”,无疑应该是历史肯定的人物,《北齐书·神武帝纪》称高欢“性深密高”“法令严肃”“雅尚简素”“仁恕爱士”。
怀朔镇镇兵侯景与高欢一起参加起义,曾在高欢手下为镇守河南的大将。武定五年(公元547年),投降梁王朝,后举兵叛变,到处烧杀抢掠,都城建康(南京)几成废墟。大宝二年(公元551年),侯景废梁帝自立王朝,国号为汉,可谓怀朔镇走出的第二个皇帝,可好景不长,次年就被部下所杀。
北朝民歌中的怀朔镇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二次来到怀朔镇,记录了怀朔镇自然环境和古迹(公元494年随孝文帝北巡、公元525年出巡诸镇叛而还)。北朝民歌《敕勒歌》《木兰诗》则更真实地反映了北魏时期怀朔镇的自然环境、经济状况和战斗场面。
武定四年(公元546年),东魏高欢在玉壁(山西稷山)被西魏宇文泰打败,高欢为了激励跟随他的怀朔镇兵,让敕勒族酋长斛律金唱起《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描写的就是怀朔镇的自然环境。“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说明当时怀朔镇虽然有了农耕经济,但仍以畜牧业为主。
花木兰约在公元411年生于河南地(今鄂尔多斯),从而《木兰诗》中写到:“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北魏时阴山称黑山。花木兰替父从军,骑着马从秦直道过黄河,沿古稒阳道(昆都仑河谷)至怀朔镇。《木兰诗》真实地反映北魏将士与柔然作战的场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怀朔镇展示了北魏的物质文明
怀朔镇地域即在今包头的固阳县、达茂旗、土右旗等地,从这些地方发现的遗址和出土遗物中可以得知北魏时期怀朔镇的物质文明:
其一、充满草原气息的贵族奢侈金饰件。土右旗美岱召村出土嵌松石立羊形戒指,达茂旗西河子出土的马头鹿角金饰件和涂釉陶珠、玻璃质珠饰等。
其二、雄伟的建筑展示着农耕文化的定居特点。在固阳城圐圙古城到处可见大量的板瓦,硕大的板瓦达38厘米×28厘米,带有花纹的砖和莲花瓦当。
其三、城圐圙古城反映了怀朔镇的农耕文明。始光三年(426年),“西至五原田於阴山”(《北史·魏本纪》卷2)太延元年(公元435年)“田於稒阳”(《北史·魏本纪》卷2)城圐圙古城出土有罐、瓮、壶、瓶等生活用具,有铁犁、石碾等。明器中有陶屋、井、灶等。土右旗萨拉齐“廉凉州妻姚姬墓”出土的灰陶壶成为怀朔镇制陶工艺的代表作。
其四、怀朔镇保留着汉族手工业的高超技艺。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下至工商皂隶(奴隶、差役),逮於六镇。”(《魏书·食货》卷110)北魏规定官营手工业,手工业者世代相传,因此保留了高超技艺。
北魏时期独特的佛教文化
包头固阳城圐圙古城出土有莲花瓦当、佛像残体、墙壁浮雕,一铜制菩萨像足床刻有“弟子成广造观音像”铭文等。北魏怀朔镇佛教文化的特点为:
其一、佛、道、儒进一步融合。鲜卑族称霸中原希望佛教给战乱中的中原人民带来出路,因此大兴佛教,北魏末年有寺院三万余处。同时,北魏时期佛、道、儒合为一体。拓跋珪时即“帝好黄老,颇览佛经”“太宗(拓跋嗣)践位,遵太祖之业,亦好黄老,又崇佛法。”(《魏书·释老志》卷114)北魏历代确立了儒学思想文化的重要地位。文成帝拓跋浚来到怀朔镇大讲“天下归仁”,怀朔镇将宇文福称为“福性忠清”“以信渔民”,“忠”“信”即是儒学的标准。高欢被称为“仁恕爱士”(《北齐书·神武帝纪》卷2)。
其二、佛像造型区别于两汉。佛像肉髻甚大;禅定佛像双手拱于胸腹间;佛像两侧有蹲状护法狮等。
其三、重佛家功德塑人间佛主。鲜卑统治者把深刻的教义通过可视形象表现出来,工匠用自己的标准和习惯创造中国化的佛像,如其现实中的北魏将领和百姓。
(作者:内蒙古科技大学历史学教授)
公元433年,北魏在阴山北设置怀朔镇,位于今包头市固阳县城圐圙古城(属今固阳县怀朔镇)。怀朔镇是北魏政治军事重镇,是北方中华民族融合的见证,承载着北魏社会经济繁荣和佛教的兴盛,是敕勒川文化之根。
抗击柔然入侵的中道咽喉
永和元年(公元136年)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迁移至阴山建立牙帐。登国元年(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珪在牛川(呼和浩特东)建北魏,拓跋珪按照中原王朝的模式,完成了建国的事业,在阴山之阳,黄河以北(怀朔镇)出现了“务农息民,国人悦之”的局面。(《资治通鉴》卷106)登国九年(公元394年),拓跋珪令东平公元仪“垦辟河北,自五原(包头)至于稒阳塞(怀朔镇)外为屯田。”(《魏书·食货志》卷110)标志着拓跋鲜卑已由从事畜牧业转向农业,逐向封建化,怀朔镇开阴山北敕勒川农耕文明之先河。
北魏天兴五年(公元402年),在漠北与鲜卑同源的社仓(豆代可汗)建立了柔然汗国。柔然仍然是以畜牧业为主,是奴隶制政权,从而不断进犯北魏。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北魏修建了北魏长城,东起河北赤城,西至包头,“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魏书·太宗纪》卷3)延和二年(公元433年),在阴山北设六镇,即沃野镇(乌拉特前旗)、怀朔镇(包头固阳)、武川镇(武川)、柔怀镇(兴和)、怀荒镇(张北)、抚冥镇(四子王旗)。怀朔镇镇治所即城圐圙古城,城墙周长4 667米。六镇都不辖郡县,只有怀朔镇下辖5郡、13县。
登国五年(公元390年),拓跋珪迁都云中盛乐(托克托云中古城)。天兴元年(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山西大同)。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出征柔然有三道,西北出伊吾塞(甘肃安西)称西道,东北出卢龙塞(喜峰口)称东道,中道出五原塞(包头)。中道即秦汉时期的古稒阳道,沿石门水(包头昆都仑河)北上,至石门水源头怀朔镇。因此,怀朔镇为中道之咽喉,怀朔镇之镇将皆为皇家子弟。怀朔镇将元颐就是太武帝拓跋焘的曾孙。
太延四年(公元438年),太武帝出中道击柔然直至满达尔戈壁。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拓跋焘又率军出中道击柔然,拓跋焘在位曾18次来怀朔镇。太平真君十年(公元449年),略阳王羯儿出中道收柔然民畜近百万。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怀朔镇将元颐率十万步骑出中道大破柔然。北魏抗击柔然巩固了北部边防,促进了塞北农耕经济的发展。
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见证
公元二世纪,鲜卑族移居阴山匈奴故地。东汉以来,匈奴余部即散居于鲜卑部落之间,怀朔镇附化郡的破六韩拔陵就是匈奴族后裔。
太延五年(公元439年),拓跋焘完成了统一黄河流域的大业,“南夷荷担,北蠕削迹,廓定四表,混一戎华。”(《魏书·世祖纪》卷4下)
拓跋珪时起就把汉族从中原迁至怀朔地域屯田,鲜卑族与汉族融合,为鲜卑化的汉族。北齐神武帝高欢其先祖因坐法由渤海蓨(河北景县)徙居怀朔镇,高欢鲜卑名贺六浑,自幼在姐夫鲜卑族尉景家长大,习俗完全鲜卑化。元嘉六年(公元429年),太武帝拓跋焘“列置新人于漠南,东至濡源(河北宣化),西暨五原(包头)阴山,竟三千里。”(《北史·魏本纪》卷2)
道武帝拓跋珪天兴五年(公元402年),柔然“越勤莫弗率其部万余家,内属居五原(包头)之北。”(《魏书·太祖纪》卷2)即怀朔镇地域,从而柔然族与鲜卑族世代后再融合。
两汉时期的丁零人,即北魏时期的高车、敕勒、铁勒族。天兴三年(公元400年),敕勒部勑力犍率九百余部归附北魏,接着敕勒族解批部幡豆犍率三十余部归附北魏。元嘉六年(公元429年后,拓跋焘又将东部敕勒族十万归降,全部徙至漠南之地,敕勒诸部统一于北魏,无疑敕勒族在怀朔地域与鲜卑族、汉族融合。
怀朔镇兵起义走出两皇帝
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北方六镇“迁洛以后,边任渐轻,将士失所,互相仇怨。”(《读史方舆纪要》)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沃野镇匈奴族破六韩拔陵率镇兵起义,向怀朔镇等地进伐,怀朔镇将杨钧固守一年之久。
正光六年(公元525年),出任怀朔镇函使的高欢参加了杜洛周领导的镇兵起义,不久又投奔怀朔镇将葛荣领导的起义军,后高欢依靠起义的怀朔镇兵,控制了北魏政权,称大丞相。天平元年(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高欢控制东魏16年之久。武定五年(公元547年),高欢病逝。高欢之子高洋建立北齐王朝,高欢谥封为神武皇帝。高欢控制北魏时期采取了北和柔然之策,娶柔然阿那瑰的爱女为正室。提倡鲜卑族与汉族为一家,“不得欺汉儿”,无疑应该是历史肯定的人物,《北齐书·神武帝纪》称高欢“性深密高”“法令严肃”“雅尚简素”“仁恕爱士”。
怀朔镇镇兵侯景与高欢一起参加起义,曾在高欢手下为镇守河南的大将。武定五年(公元547年),投降梁王朝,后举兵叛变,到处烧杀抢掠,都城建康(南京)几成废墟。大宝二年(公元551年),侯景废梁帝自立王朝,国号为汉,可谓怀朔镇走出的第二个皇帝,可好景不长,次年就被部下所杀。
北朝民歌中的怀朔镇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二次来到怀朔镇,记录了怀朔镇自然环境和古迹(公元494年随孝文帝北巡、公元525年出巡诸镇叛而还)。北朝民歌《敕勒歌》《木兰诗》则更真实地反映了北魏时期怀朔镇的自然环境、经济状况和战斗场面。
武定四年(公元546年),东魏高欢在玉壁(山西稷山)被西魏宇文泰打败,高欢为了激励跟随他的怀朔镇兵,让敕勒族酋长斛律金唱起《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描写的就是怀朔镇的自然环境。“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说明当时怀朔镇虽然有了农耕经济,但仍以畜牧业为主。
花木兰约在公元411年生于河南地(今鄂尔多斯),从而《木兰诗》中写到:“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北魏时阴山称黑山。花木兰替父从军,骑着马从秦直道过黄河,沿古稒阳道(昆都仑河谷)至怀朔镇。《木兰诗》真实地反映北魏将士与柔然作战的场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怀朔镇展示了北魏的物质文明
怀朔镇地域即在今包头的固阳县、达茂旗、土右旗等地,从这些地方发现的遗址和出土遗物中可以得知北魏时期怀朔镇的物质文明:
其一、充满草原气息的贵族奢侈金饰件。土右旗美岱召村出土嵌松石立羊形戒指,达茂旗西河子出土的马头鹿角金饰件和涂釉陶珠、玻璃质珠饰等。
其二、雄伟的建筑展示着农耕文化的定居特点。在固阳城圐圙古城到处可见大量的板瓦,硕大的板瓦达38厘米×28厘米,带有花纹的砖和莲花瓦当。
其三、城圐圙古城反映了怀朔镇的农耕文明。始光三年(426年),“西至五原田於阴山”(《北史·魏本纪》卷2)太延元年(公元435年)“田於稒阳”(《北史·魏本纪》卷2)城圐圙古城出土有罐、瓮、壶、瓶等生活用具,有铁犁、石碾等。明器中有陶屋、井、灶等。土右旗萨拉齐“廉凉州妻姚姬墓”出土的灰陶壶成为怀朔镇制陶工艺的代表作。
其四、怀朔镇保留着汉族手工业的高超技艺。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下至工商皂隶(奴隶、差役),逮於六镇。”(《魏书·食货》卷110)北魏规定官营手工业,手工业者世代相传,因此保留了高超技艺。
北魏时期独特的佛教文化
包头固阳城圐圙古城出土有莲花瓦当、佛像残体、墙壁浮雕,一铜制菩萨像足床刻有“弟子成广造观音像”铭文等。北魏怀朔镇佛教文化的特点为:
其一、佛、道、儒进一步融合。鲜卑族称霸中原希望佛教给战乱中的中原人民带来出路,因此大兴佛教,北魏末年有寺院三万余处。同时,北魏时期佛、道、儒合为一体。拓跋珪时即“帝好黄老,颇览佛经”“太宗(拓跋嗣)践位,遵太祖之业,亦好黄老,又崇佛法。”(《魏书·释老志》卷114)北魏历代确立了儒学思想文化的重要地位。文成帝拓跋浚来到怀朔镇大讲“天下归仁”,怀朔镇将宇文福称为“福性忠清”“以信渔民”,“忠”“信”即是儒学的标准。高欢被称为“仁恕爱士”(《北齐书·神武帝纪》卷2)。
其二、佛像造型区别于两汉。佛像肉髻甚大;禅定佛像双手拱于胸腹间;佛像两侧有蹲状护法狮等。
其三、重佛家功德塑人间佛主。鲜卑统治者把深刻的教义通过可视形象表现出来,工匠用自己的标准和习惯创造中国化的佛像,如其现实中的北魏将领和百姓。
(作者:内蒙古科技大学历史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