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4年  /  第四期

第四期

  • 【史海钩沉】关于“大办民兵师”的思考
  •    

    在编纂军事志的过程中,“大办民兵师”作为民兵建设的发展历程应该也必须载入军事志的历史史册。如何正确地评价这段历史,是一个不容回避但又必须回答的问题。  

    如何看待“大办民兵师”是与非,只要我们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就能对“大办民兵师”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  

       

    “大办民兵师”产生的历史背景  

    1958年9月29日,毛泽东视察大江南北后回到北京,向新华社记者发表重要谈话。他说:“帝国主义者如此欺负我们,这是需要认真对付的。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这样,在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时候,就会使他们寸步难行。”  

    毛泽东发出“大办民兵师”的号召,是同当时国际和国内的形势密切相关的。1958年,美国当局不顾世界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在派兵侵占黎巴嫩和约旦之后,又在中国台湾海峡制造紧张局势,对中国进行军事挑衅和战争威胁。美国军政要人公然扬言,美国海军要随时准备象在黎巴嫩那样在中国大陆登录。9月初,美国从本土和地中海调遣大批军舰、飞机,加强在台湾地区的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并不断地出动军舰、飞机为国民党军队的运输舰护航,一再侵犯中国的领海、领空。在美国支持下,台湾地区民党当局叫嚷“反攻大陆”,一面派飞机向云南、贵州、四川、西藏、青海等地区散发反动传单,空投特务;一面指使大小金门岛上的国民党军队炮击福建沿海村镇,并派遣大批特务窜入大陆,进行各种破坏活动。这些,都严重地威胁着新中国的安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制止美国的侵略,严惩国民党军队的破坏,中共中央和党中央军委采取了一系列加强战备的措施。1958年7月,党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提出在加强人民解放军战备工作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民兵建设,实行全民皆兵的方针。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民兵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为了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社会主义建设,保卫世界和平,制止和打击帝国主义的侵略,需要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除了必须建设强大的常备部队和特种技术部队之外,还“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把能拿武器的男女公民武装起来,以民兵组织形式实现全民皆兵”。9月,周恩来总理就台湾海峡地区形势发表声明,严正谴责美国的侵略和武装挑衅。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纷纷控诉美国的侵略罪行,许多地区的民兵举行了武装游行示威。  

    从国内情况看,当时全国正面临着“大跃进”的形势。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党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全国各条战线都开展“大办”,从而把“大跃进”运动推向了高潮。8月上旬,毛泽东主席到河北、河南、山东等地视察,他在同当地负责人谈话时,一再强调还是人民公社好,它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同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扩大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民兵问题的决定》,更加明确地指出民兵是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的人民公社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又为实现全民皆兵提供了空前的优越条件。这样,就把民兵建设同人民公社化运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中共中央关于人民公社和民兵问题的两个文件下达后,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展,各地很快掀起了“大办民兵”的热潮,有的还建立了民兵师、团组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主席于9月29日发表了“民兵师的组织很好,应当推广”的谈话。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庆祝国庆节的游行队伍中,北京市民率先打出了“首都民兵师”的旗帜,这对全国影响很大。到1958年底,短短的几个月,全国打出民兵师旗号的高达5 175个,民兵团44 205个;民兵人数由原来的4 000多万发展到2.2亿;参加民兵的人数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5%,有的地区达到40%以上,个别地区甚至超过了50%。  

       

    “大办民兵师”的积极作用  

    “大办民兵师”作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一项战略措施,曾起到了积极作用,是有其历史意义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激发了广大人民的爱国热忱。在“大办民兵师”的过程中,各地群众纷纷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采取各种形式控诉、声讨美国的侵略罪行,使长期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把自己武装起来,才能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尊严,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广大青壮年纷纷参加民兵组织,以实际行动表达他们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愿望和决心,反映了他们高度的政治觉悟。二是推动了民兵建设的发展。通过“大办民兵师”,民兵组织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度增加,而且从农村发展到了城市,所有厂矿企业、机关、学校,都建立了民兵组织。民兵组织遍布全国各地。更重要的是,“大办民兵师”,对全国人民是一次广泛生动的人民战争思想教育。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中国传统民兵制度,更加深入人心。三是显示了中国人民群众武装的威慑力量。“大办民兵师”的事实表明,如果帝国主义敢于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只要国家一声令下,亿万人民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动员起来,武装起来。这是一种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它对中国人民是极大地鼓舞,对帝国主义是严正的警告。大办民兵师,在国内家喻户晓,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强烈影响,引起许多外国人士和著名军事家的高度重视。英国元帅蒙哥马利1958年来中国访问时,在参观了广州市的民兵表演后说,战争,光靠原子弹解决不了胜负的问题,谁要想入侵中国,碰到了中国的民兵,是进得去,出不来的。美国驻台湾军事顾问团也不得不承认,中共是打游击专家,现在民兵遍地,如果美国和中共一旦作战,登上了中国大陆,就等于陷入了泥沼,寸步难行。从外国人士的这些反映和评论中也可以看出,中国民兵确实是一支不可低估的威慑力量。  

       

    “大办民兵师”的历史教训  

    当然,“大办民兵师”的教训也是极为深刻的。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把“大办民兵师”同实现全民皆兵混为一谈,把“全民皆兵”这个战略方针作为行动口号付诸实施,并且还将全民皆兵理解为要把能拿武器的人统统武装起来,民兵的人数越多越好,武装的面越大越好,这显然是不妥当的。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要求把全国百分之三十多的人都编人民兵组织之中,热衷于追求数量,这就超越了客观需要和可能,是脱离实际的。加之“大办民兵师”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一哄而起,没有做细致的组织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如纸上谈兵、弄虚作假、追求形式、组织不纯等问题。有的地方还把民兵组织同生产劳动组织混在一起,以民兵组织代替劳动组织,追求“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等形式主义,更加助长了强迫命令、瞎指挥和“一平二调”的不正之风,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总之,“大办民兵师”的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是七个指头和三个指头的关系,在军事志的编纂过程中应当充分肯定。当然,对于大办民兵师的负面影响不能也不应该回避,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予以评价,以资政教化后人。   

       

                                          (作者:内蒙古军区军史办)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海钩沉】关于“大办民兵师”的思考
  •    

    在编纂军事志的过程中,“大办民兵师”作为民兵建设的发展历程应该也必须载入军事志的历史史册。如何正确地评价这段历史,是一个不容回避但又必须回答的问题。  

    如何看待“大办民兵师”是与非,只要我们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就能对“大办民兵师”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  

       

    “大办民兵师”产生的历史背景  

    1958年9月29日,毛泽东视察大江南北后回到北京,向新华社记者发表重要谈话。他说:“帝国主义者如此欺负我们,这是需要认真对付的。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这样,在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时候,就会使他们寸步难行。”  

    毛泽东发出“大办民兵师”的号召,是同当时国际和国内的形势密切相关的。1958年,美国当局不顾世界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在派兵侵占黎巴嫩和约旦之后,又在中国台湾海峡制造紧张局势,对中国进行军事挑衅和战争威胁。美国军政要人公然扬言,美国海军要随时准备象在黎巴嫩那样在中国大陆登录。9月初,美国从本土和地中海调遣大批军舰、飞机,加强在台湾地区的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并不断地出动军舰、飞机为国民党军队的运输舰护航,一再侵犯中国的领海、领空。在美国支持下,台湾地区民党当局叫嚷“反攻大陆”,一面派飞机向云南、贵州、四川、西藏、青海等地区散发反动传单,空投特务;一面指使大小金门岛上的国民党军队炮击福建沿海村镇,并派遣大批特务窜入大陆,进行各种破坏活动。这些,都严重地威胁着新中国的安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制止美国的侵略,严惩国民党军队的破坏,中共中央和党中央军委采取了一系列加强战备的措施。1958年7月,党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提出在加强人民解放军战备工作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民兵建设,实行全民皆兵的方针。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民兵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为了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社会主义建设,保卫世界和平,制止和打击帝国主义的侵略,需要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除了必须建设强大的常备部队和特种技术部队之外,还“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把能拿武器的男女公民武装起来,以民兵组织形式实现全民皆兵”。9月,周恩来总理就台湾海峡地区形势发表声明,严正谴责美国的侵略和武装挑衅。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纷纷控诉美国的侵略罪行,许多地区的民兵举行了武装游行示威。  

    从国内情况看,当时全国正面临着“大跃进”的形势。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党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全国各条战线都开展“大办”,从而把“大跃进”运动推向了高潮。8月上旬,毛泽东主席到河北、河南、山东等地视察,他在同当地负责人谈话时,一再强调还是人民公社好,它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同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扩大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民兵问题的决定》,更加明确地指出民兵是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的人民公社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又为实现全民皆兵提供了空前的优越条件。这样,就把民兵建设同人民公社化运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中共中央关于人民公社和民兵问题的两个文件下达后,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展,各地很快掀起了“大办民兵”的热潮,有的还建立了民兵师、团组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主席于9月29日发表了“民兵师的组织很好,应当推广”的谈话。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庆祝国庆节的游行队伍中,北京市民率先打出了“首都民兵师”的旗帜,这对全国影响很大。到1958年底,短短的几个月,全国打出民兵师旗号的高达5 175个,民兵团44 205个;民兵人数由原来的4 000多万发展到2.2亿;参加民兵的人数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5%,有的地区达到40%以上,个别地区甚至超过了50%。  

       

    “大办民兵师”的积极作用  

    “大办民兵师”作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一项战略措施,曾起到了积极作用,是有其历史意义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激发了广大人民的爱国热忱。在“大办民兵师”的过程中,各地群众纷纷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采取各种形式控诉、声讨美国的侵略罪行,使长期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把自己武装起来,才能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尊严,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广大青壮年纷纷参加民兵组织,以实际行动表达他们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愿望和决心,反映了他们高度的政治觉悟。二是推动了民兵建设的发展。通过“大办民兵师”,民兵组织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度增加,而且从农村发展到了城市,所有厂矿企业、机关、学校,都建立了民兵组织。民兵组织遍布全国各地。更重要的是,“大办民兵师”,对全国人民是一次广泛生动的人民战争思想教育。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中国传统民兵制度,更加深入人心。三是显示了中国人民群众武装的威慑力量。“大办民兵师”的事实表明,如果帝国主义敢于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只要国家一声令下,亿万人民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动员起来,武装起来。这是一种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它对中国人民是极大地鼓舞,对帝国主义是严正的警告。大办民兵师,在国内家喻户晓,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强烈影响,引起许多外国人士和著名军事家的高度重视。英国元帅蒙哥马利1958年来中国访问时,在参观了广州市的民兵表演后说,战争,光靠原子弹解决不了胜负的问题,谁要想入侵中国,碰到了中国的民兵,是进得去,出不来的。美国驻台湾军事顾问团也不得不承认,中共是打游击专家,现在民兵遍地,如果美国和中共一旦作战,登上了中国大陆,就等于陷入了泥沼,寸步难行。从外国人士的这些反映和评论中也可以看出,中国民兵确实是一支不可低估的威慑力量。  

       

    “大办民兵师”的历史教训  

    当然,“大办民兵师”的教训也是极为深刻的。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把“大办民兵师”同实现全民皆兵混为一谈,把“全民皆兵”这个战略方针作为行动口号付诸实施,并且还将全民皆兵理解为要把能拿武器的人统统武装起来,民兵的人数越多越好,武装的面越大越好,这显然是不妥当的。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要求把全国百分之三十多的人都编人民兵组织之中,热衷于追求数量,这就超越了客观需要和可能,是脱离实际的。加之“大办民兵师”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一哄而起,没有做细致的组织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如纸上谈兵、弄虚作假、追求形式、组织不纯等问题。有的地方还把民兵组织同生产劳动组织混在一起,以民兵组织代替劳动组织,追求“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等形式主义,更加助长了强迫命令、瞎指挥和“一平二调”的不正之风,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总之,“大办民兵师”的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是七个指头和三个指头的关系,在军事志的编纂过程中应当充分肯定。当然,对于大办民兵师的负面影响不能也不应该回避,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予以评价,以资政教化后人。   

       

                                          (作者:内蒙古军区军史办)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