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4年  /  第四期

第四期

  • 【文史博览】岁月流逝 价值弥彰
  •    

    成书于1966年、面世于1984年的《旅蒙商大盛魁》(《内蒙古文史资料》第12辑),为我们辑录了一个令人叹绝而又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其“中心人物”就是曾在清王朝康雍时代崛起于漠北,名满于天下,并在打通与外蒙古、俄罗斯的商道后,竟然历经200余年兴衰的大盛魁商号。而这一文本的出现,正是因其独具的文献价值,引起相关学者和专家的关注和研索。其影响所及,就连内蒙古影视界,也拟把拥有煌煌百集之众的电视连续剧《大盛魁》推上屏幕。从中,当然也彰显出人民政协文史资料的先天优势和历史贡献。因人民政协的文史资料是以其“三亲”(即亲历、亲闻、亲见)为特点,一度并不被传统学院派所认同和看好,似处于尴尬和困顿的地位。他们以诸多的学科禁忌为由,视文史资料为另类。当世界兴起口述历史时,学界才反躬自省,释此偏见,而政协文史工作者以他们执著的精神与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始终也没有停止自己的文化担当,义无反顾地完成着历史赋予自己的特殊使命。《旅蒙商大盛魁》就是这么一部有标志性意义的经典史料。  

    在内蒙古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已出版的60余辑文史资料中,《旅蒙商大盛魁》是一部成功且有分量、有影响力的作品。它是一部经得住时间拷问、有历史厚重感,制作规范,学术视野宽广,厚积薄发的大作。言其大,是它资料占有的丰富性,不可超越;言其大,是它的独一无二性,即此系“孤本”。在它之后所谈所论“大盛魁现象”,皆以其为蓝本,所有关于大盛魁的原始性资料均来自于它。据笔者调查,内蒙古档案馆、内蒙古图书馆没有大盛魁任何文献记载。内蒙古地方文献专家张万仁生前曾对他的学生白燎原君讲:听荣祥先生说,大盛魁几百年的账本几经辗转最后流落到绥远通志馆,他们据此编撰了《绥远通志稿》的卷27商业之《清代商货价格变动表》。之后这些珍贵的账本不知所终。另据档案界的朋友讲:他们在蒙古国档案馆发现有大盛魁的蒙汉两种文字的档案,但数量较少,其部分档案已被内蒙古档案馆复制,欲编入他们的关于旅蒙商的档案专集中。当我们对大盛魁的已有文字记载有了简单回顾和粗浅了解后,我们便对再论《旅蒙商大盛魁》一书,有了更充分地把握。当然,文学创作另当别论,还深藏于官方楼阁或散落坊间一直没有刊行的作品亦不在此论列。  

    《旅蒙商大盛魁》一书,上编大盛魁沿革,下编大盛魁的营业状况,凡13章,加附录约20万字。容量并不大,但其精品的地位不容置疑。它从大盛魁的创立、发展、衰落和沿革、组织、经营、交易,广搜资料,系统陈述。因其占有资料的权威性,全书论述适当,内容丰富而不繁杂,简约而不简单。纵观全书,大致有如下特点:  

    一、采用全新的编辑理念和结构布局,准确梳理出大盛魁的发展脉络,给予其较为权威的定位。大盛魁是创立于清代,歇业于民国十八年(1929)的一家享誉中外的旅蒙商号。它兴起于漠北,发展于漠南,是清至民国内蒙古经济史及商业文化无法回避的问题。大盛魁经营范围较广,有人总结“上自绸缎,下至葱蒜”,无所不包。经营品种繁多,但它的主营方向是一以贯之的。大盛魁的经营范围主要有:“印票”(放高利贷业务);日用百货、牲畜、皮毛、药材及食粮、骆驼运输等。茶叶在其经营活动中并不占太重要的地位。  

    二、在忠于历史的原则下,从繁杂的口碑资料中提炼史料,完善内容,突出重点。在二十世纪50年代末,内蒙古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投入大量的人力,开展对大盛魁史料的征集工作,呼包等地的政协组织也积极参与,协助开展本地区的资料征集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这是内蒙古历史上最广泛、最重要的一次关于大盛魁史料的征集活动,被调查人不少是大盛魁商业活动的亲历者及股东、驼工等,他们忠于历史的口述资料,为日后研究大盛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内蒙古政协在掌握了大量史料的前提下,开始着手编撰《旅蒙商大盛魁》一书。在史料的甄别、遴选中,用力颇勤,取舍得当,凸现特点。  

    三、紧扣文史资料的“三亲”特点,注重纵向叙述与横向介绍的统一,增强系统性、条理性和可读性、严肃性。《旅蒙商大盛魁》打破常规的文史资料选文特点,将零碎的史料纳入学术的框架,以章节行文,增强了系统性、条理性,提升了学术品位。并且,承续了文史资料的语言特点,质朴无华,亲切自然,保持了人民政协文史资料的可读性、严肃性。   

    四、经过时间的沉淀,更好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文化方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编辑完这本书,恰逢十年浩劫,这本书不得不停止出版。之后再行编辑、审定乃至问世,经近20年的沉淀,10余年推敲及深入研究,史料的价值会更突出,特别是编辑的指导思想更加辩证、理性化。  

    综上所述,《旅蒙商大盛魁》虽具有不少优点,但其不足亦是不容回避的,如注意了系统性和严肃性,失去了固有的生动感人性;注意了大的布局和条理性,失去了细节的可读性。凭经验而论,该书一定删节了大量细节和情节性的文字,删掉的文字会远远多于留下的文字。建议内蒙古政协下一步应组织人力将库存的史料编辑归类,早日出版《旅蒙商大盛魁》续辑,以完善其基础性史料,提高大盛魁的研究质量和文化品位。最后说几句题外话,在著作界,政协所编的文史资料是遭到剽窃,甚至是被公开抄袭最严重的一个作品门类,它以奉献和服务社会为己任,而作者却没有任何防范与法制意识,文史资料的作者及法定继承人、著作权单位,若再不拿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捍卫权益,维护尊严,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对“原创”文本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其文化创新和文化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  

                                   (作者: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文史博览】岁月流逝 价值弥彰
  •    

    成书于1966年、面世于1984年的《旅蒙商大盛魁》(《内蒙古文史资料》第12辑),为我们辑录了一个令人叹绝而又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其“中心人物”就是曾在清王朝康雍时代崛起于漠北,名满于天下,并在打通与外蒙古、俄罗斯的商道后,竟然历经200余年兴衰的大盛魁商号。而这一文本的出现,正是因其独具的文献价值,引起相关学者和专家的关注和研索。其影响所及,就连内蒙古影视界,也拟把拥有煌煌百集之众的电视连续剧《大盛魁》推上屏幕。从中,当然也彰显出人民政协文史资料的先天优势和历史贡献。因人民政协的文史资料是以其“三亲”(即亲历、亲闻、亲见)为特点,一度并不被传统学院派所认同和看好,似处于尴尬和困顿的地位。他们以诸多的学科禁忌为由,视文史资料为另类。当世界兴起口述历史时,学界才反躬自省,释此偏见,而政协文史工作者以他们执著的精神与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始终也没有停止自己的文化担当,义无反顾地完成着历史赋予自己的特殊使命。《旅蒙商大盛魁》就是这么一部有标志性意义的经典史料。  

    在内蒙古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已出版的60余辑文史资料中,《旅蒙商大盛魁》是一部成功且有分量、有影响力的作品。它是一部经得住时间拷问、有历史厚重感,制作规范,学术视野宽广,厚积薄发的大作。言其大,是它资料占有的丰富性,不可超越;言其大,是它的独一无二性,即此系“孤本”。在它之后所谈所论“大盛魁现象”,皆以其为蓝本,所有关于大盛魁的原始性资料均来自于它。据笔者调查,内蒙古档案馆、内蒙古图书馆没有大盛魁任何文献记载。内蒙古地方文献专家张万仁生前曾对他的学生白燎原君讲:听荣祥先生说,大盛魁几百年的账本几经辗转最后流落到绥远通志馆,他们据此编撰了《绥远通志稿》的卷27商业之《清代商货价格变动表》。之后这些珍贵的账本不知所终。另据档案界的朋友讲:他们在蒙古国档案馆发现有大盛魁的蒙汉两种文字的档案,但数量较少,其部分档案已被内蒙古档案馆复制,欲编入他们的关于旅蒙商的档案专集中。当我们对大盛魁的已有文字记载有了简单回顾和粗浅了解后,我们便对再论《旅蒙商大盛魁》一书,有了更充分地把握。当然,文学创作另当别论,还深藏于官方楼阁或散落坊间一直没有刊行的作品亦不在此论列。  

    《旅蒙商大盛魁》一书,上编大盛魁沿革,下编大盛魁的营业状况,凡13章,加附录约20万字。容量并不大,但其精品的地位不容置疑。它从大盛魁的创立、发展、衰落和沿革、组织、经营、交易,广搜资料,系统陈述。因其占有资料的权威性,全书论述适当,内容丰富而不繁杂,简约而不简单。纵观全书,大致有如下特点:  

    一、采用全新的编辑理念和结构布局,准确梳理出大盛魁的发展脉络,给予其较为权威的定位。大盛魁是创立于清代,歇业于民国十八年(1929)的一家享誉中外的旅蒙商号。它兴起于漠北,发展于漠南,是清至民国内蒙古经济史及商业文化无法回避的问题。大盛魁经营范围较广,有人总结“上自绸缎,下至葱蒜”,无所不包。经营品种繁多,但它的主营方向是一以贯之的。大盛魁的经营范围主要有:“印票”(放高利贷业务);日用百货、牲畜、皮毛、药材及食粮、骆驼运输等。茶叶在其经营活动中并不占太重要的地位。  

    二、在忠于历史的原则下,从繁杂的口碑资料中提炼史料,完善内容,突出重点。在二十世纪50年代末,内蒙古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投入大量的人力,开展对大盛魁史料的征集工作,呼包等地的政协组织也积极参与,协助开展本地区的资料征集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这是内蒙古历史上最广泛、最重要的一次关于大盛魁史料的征集活动,被调查人不少是大盛魁商业活动的亲历者及股东、驼工等,他们忠于历史的口述资料,为日后研究大盛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内蒙古政协在掌握了大量史料的前提下,开始着手编撰《旅蒙商大盛魁》一书。在史料的甄别、遴选中,用力颇勤,取舍得当,凸现特点。  

    三、紧扣文史资料的“三亲”特点,注重纵向叙述与横向介绍的统一,增强系统性、条理性和可读性、严肃性。《旅蒙商大盛魁》打破常规的文史资料选文特点,将零碎的史料纳入学术的框架,以章节行文,增强了系统性、条理性,提升了学术品位。并且,承续了文史资料的语言特点,质朴无华,亲切自然,保持了人民政协文史资料的可读性、严肃性。   

    四、经过时间的沉淀,更好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文化方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编辑完这本书,恰逢十年浩劫,这本书不得不停止出版。之后再行编辑、审定乃至问世,经近20年的沉淀,10余年推敲及深入研究,史料的价值会更突出,特别是编辑的指导思想更加辩证、理性化。  

    综上所述,《旅蒙商大盛魁》虽具有不少优点,但其不足亦是不容回避的,如注意了系统性和严肃性,失去了固有的生动感人性;注意了大的布局和条理性,失去了细节的可读性。凭经验而论,该书一定删节了大量细节和情节性的文字,删掉的文字会远远多于留下的文字。建议内蒙古政协下一步应组织人力将库存的史料编辑归类,早日出版《旅蒙商大盛魁》续辑,以完善其基础性史料,提高大盛魁的研究质量和文化品位。最后说几句题外话,在著作界,政协所编的文史资料是遭到剽窃,甚至是被公开抄袭最严重的一个作品门类,它以奉献和服务社会为己任,而作者却没有任何防范与法制意识,文史资料的作者及法定继承人、著作权单位,若再不拿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捍卫权益,维护尊严,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对“原创”文本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其文化创新和文化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  

                                   (作者: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