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4年  /  第四期

第四期

  • 【姓氏研究】源于蒙古语地名的蒙古族姓氏浅析
  •    

    蒙古族的姓氏众多,来源亦颇为复杂。按照杜若甫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姓氏》(汉文版)一书的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以下10个种类:(1)以祖先职业为姓,(2)以部落名称为姓,(3)以祖先名字为姓,(4)以祖先居住地地名或所居住的区域位置特征为姓,(5)以祖先雅(绰)号为姓,(6)以国家、民族名称为姓,(7)为纪念某一特殊意义的事件为姓,(8)以祖先拥有牲畜、器具特征为姓,(9)以祖先职务为姓,(10)以图腾信仰、崇拜物为姓。本文仅就其第(4)种“以祖先居住地地名或所居住的区域位置特征为姓”略做探讨,以就教于方家同好。所举实例,均采自杜若甫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姓氏》(汉文版),奥都高德·博·苏达那木道尔吉编著《蒙古族姓氏研究》(蒙古文版),曹纳木、乌恩整理《蒙古族姓氏集》(蒙古文版),鲍玺编著、宝音夫蒙译《蒙古姓氏》(蒙古文版)等著作。  

        

    阿古拉都德     Uulatud~Uultad:  

    亦称“阿古拉德”,系蒙古语。“阿古拉”意为“山”,“都德”系蒙古语词尾复数附加成分,意为“山”之多数。因其祖先原居于内蒙古敖汉旗哈日阿古拉(汉语意为“黑色的山”)地方,故以该蒙古语地名为姓。其汉式姓为:“山”、“单”(shàn),前者为“阿古拉”一词的汉意词,后者为“山”的谐音字。在辽宁省阜新县和内蒙古的奈曼旗有此姓氏者。    

       

       

    阿拉善     alaxan:  

    亦称“阿拉嘎沙”(alagxa)。因祖先居住地为阿拉善(山),故以该地名为姓。在内蒙古的阿拉善盟和察哈尔地区有此姓氏者。  

       

       

    阿拉腾特博希    Altan Tebxi:  

    系蒙古语,“阿拉腾”意为“金子”,“特博希”意为“独木槽”、“大方木盘”。因该祖先居住地为阿拉腾特博希,故以该蒙古语地名为姓。在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有此姓氏者。  

       

       

    敖拉布尔     Ulabur~Ulaabur:  

    其来历和含义据说为:该姓之祖先居住在山之南侧,用蒙古语称作“Uulan Obor Aimag”,用汉字音译为“敖楞沃尔爱玛格”。“敖楞”意为“山(的)”,“沃布尔”意为“南”(即“山阳”),“爱玛格”意为“部落”,合起来意为“山阳处的部落”。后将“敖楞沃布尔”讹称“敖拉布尔”,故以该蒙古语地名“敖拉布尔”为姓。汉式姓为:“敖”(蒙古语第一音)、“山”(“敖楞”之意译词)、“单”(shàn,“山”的谐音字)。在辽宁省阜新县有此姓氏者。  

       

       

    敖拉干毕乐呼图     Ulaan Biluutu:  

    亦称“乌兰毕鲁特”。“敖拉干”与“乌兰”均为蒙古语Ulagan(Ulaan)一词的转音,意为“红色”;“毕乐呼图”与“毕鲁特”均为蒙古语Bilgeuut一词的转音,意为“有磨石”。因该山盛产磨石,故名。以该蒙古语地名“敖拉干毕乐呼图”为姓。在内蒙古巴林地区有此姓氏者。  

       

       

    宝登:  

    亦称“不当”。“宝登”与“不当”均为蒙古语Budang一词的转音,意为“雾”、“云雾”,盖因此地有雾而得名为“宝登”。后以该祖先居住所使用的蒙古语地名“宝登”为姓。汉式姓为:“乌”或“吴”,均系蒙古语意思为“雾(wu)”之字的谐音字。在内蒙古鄂托克旗等地有此姓氏者。  

       

       

    补还岱    Buhantai:  

    “补还岱”一名的蒙古文书写形式有两种:一是在1985年5月出版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名志》“呼和浩特市分册”第292页上写作: ,读音为Buhandai,“补还”意为“牤牛”。二是在1984年12月出版的《托克托县地名志》第118页上写作:   ,读音为Buhantai,并诠释为:“一说是蒙语人名布罕岱的谐音。二说是明代台吉,老巴都尔台吉,又说昆都仑汗之长子‘白洪太’台吉。清乾隆年间,形成村庄,以人名故名。”  

    苏若先生在他晚年于2001年10月撰写的《土默特蒙语历史地名之谜》一文(手稿复印件)上说:“托县(即“托克托县”——笔者注)乃只盖乡的补还岱一名,套音为‘牤牛’,音虽相近,但古人也可能用来起名。《达延汗世系表》上有此姓者。  

       

       

    道劳干陶格新       Doloon  Dogxin:  

    亦称“道伦陶克辛”。“道苏干”与“道伦”均为蒙古语Dologan(口语Doloon)一词的转音,意为“七”,“陶格新”与“陶克辛”均为蒙古语Dogxin一词的转音,意为“暴、凶暴的、烈性的”,合意为“七个凶暴的山”。以蒙古语山名“道劳干陶格新”为姓。汉式姓为“祈”,系蒙古语“道伦”一词汉意“七”之谐音字。在内蒙古翁牛特旗有此姓氏者。  

       

       

    哈达努德      Hadanuud:  

    “哈达努德”系蒙古语,“哈达”意为“岩石”、“岩峰”,“努德”蒙古语复数附加成分,表示“众”、“多”之意。以祖先居住所使用的蒙古语地名为姓。汉式姓为:“冯”,系蒙古语“哈达”一词汉意“岩峰”之“峰”的谐音字。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有此姓氏者。

       

        

    哈达图     Hadatu:  

    亦称“哈达德”,均为蒙古语,“哈达”意为“岩石”、“岩峰”,“图”意为“有”,合意为“有岩石”。以祖先居住所使用的蒙古语地名“哈达图”为姓。在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正蓝旗、苏尼特左旗有此姓氏者。 

     

       

    浑迪       Hondei  

    亦称“浑图”。“浑迪”与“浑图”均为蒙古语Hondei一词的转音,原意为“空的”,引申为“山谷”、“谷地”,方言称“河川”。在达拉特旗历史上素有“八大孔兑”之称。这个“八大孔兑”自东向西排列为:呼斯太河、东柳沟、哈什拉川、罕台川、西柳沟、黑赖沟、布日嘎斯太沟、毛补拉格孔兑。以祖先居住所使用的蒙古语地名“浑迪”为姓。汉式姓为“孔”,系蒙古语词首第一音节Hon之谐音字。在内蒙古达拉特旗有此姓氏者。

       

        

    塔本胡锡高      Taban  Huxigu(口语Huxuu):  

    杜若甫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姓氏》称:“塔本胡锡高,亦作塔本高少、塔本古舒、塔本和硕、塔布古舒。其姓氏来源,一说源自祖先居住的地(山)名,‘塔本’原义‘五’,‘胡锡高’原义‘喙’、‘铧’。另一说,‘塔本’原义‘五’,高白洪太,白洪太台吉(蒙文作  ),驻牧于永谢布七鄂托克喀喇沁。”但在2007年6月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奥都高德·博·苏达那木道尔吉所著的《蒙古族姓氏研究》(蒙古文版第330页)和2007年11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曹纳木、乌恩整理的《蒙古族姓氏集》(蒙文版第82页)上均写作: ,诠释为“牤牛”。  

    笔者认为“补还岱”一名的蒙文书写形式,暂以“呼和浩特市分册”和《蒙古族姓氏研究》、《蒙古族姓氏集》为准,其名称含义来历,依据《托克托县地名志》、《蒙古族姓氏研究》、《蒙古族姓氏集》和《中国少数民族姓氏》(汉文版)上的诠释。即概述为:“补还岱”系明代蒙古族人名,一说明代一台吉的名字,系蒙古语Buhandai的转音,“补还”意为“牤牛”,“岱”意为“有”,合意为“有牤牛”。清乾隆年间,形成村落,遂以其人名命名为村名。后以该祖先居住所使用的蒙古语村名“补还岱”为姓。据传,古代蒙古族为祝孩子身体强壮似牤牛,往往取名为“补还岱”。汉式姓为:“补”,系蒙古语词首第一音节Bu之谐音字,且由原“牤牛”之意而寓意为“羊”,变成汉式姓“杨”者。这些姓,主要集中在内蒙古托克托县五申镇补还岱村(原属乃只盖乡管辖)和土默特左旗、呼和浩特市区及喀喇沁旗、宁城县。

       

        

    达楞哈热    Dalan  Hara:  

    亦称:“达林哈拉”。“达楞”与“达林”均为蒙古语Dalan一词的转音,意为“七十”,在此表示“众多”之意;“哈热”与“哈拉”均为蒙古语的Hara一词转音,意为“黑色”。故“达楞哈热”字面含义为“七十个黑色”,引申为“众多的黑山”。因北方人将“黑”、“青”二字通用,故有时又将“黑山”称作“青山”。以该蒙古语地名“达楞哈热”为姓。在内蒙古镶黄旗有此姓氏者。

       

    查干乌如格     Qagaan  Oroge:  

    亦称“察干乌热”。“查干”与“察干”均为蒙古语Qagaan一词的转音,意为“白色”;“乌如格”与“乌热”均为蒙古语Orage(口语Oroo)一词的转音,意为“房间”或“室”,合意为“白色房间”。因该地有白色的房间,故名。以该祖先居住所使用的蒙古语地名“查干乌如格”为姓。在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有不少,原义‘畜’。‘塔本高少’即有用‘五畜(绵羊、山羊、牛、骆驼、马)的人’。汉式姓伍,系‘塔本’的意译。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杭锦旗、乌审旗等地有。”  

    笔者经过查阅有关地名工具书等资料,却始终找不到以“塔本胡锡高”作蒙古语地名的先例。“塔本”意为“五”系蒙古语数词,“胡锡高”系蒙古语书画语Huxigu一词的转音,在蒙古语地名的汉字译名用字中通常不使用“胡锡高”这个汉字译名,而是按照蒙古语口语读音Huxuu,来进行汉字译写为“古舍”、“浩少”、“好少”、“好书”、“浩晓”、“哈少”、“合少”、“活少”、“霍松”、“呼少”、“胡少”、“忽少”、“呼舒”、“胡舒”、“乎舒”、“呼硕”、“胡硕”等,例如: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的“巴彦胡硕(镇)”、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巴彦呼硕(镇)”等,自然地理实体地名中有“乌兰呼舒”(意为“红色的山嘴儿”)、“哈日呼硕”(意为“黑色的山嘴儿”)、“宝日呼硕”(意为“紫色的山嘴儿”)等,但从未见到过一地有五个山嘴儿用蒙古语称作“塔本胡锡高”的情况。  

       

    参考资料  

    ① 杜若甫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姓氏》(汉文版),16开本,正文1245页,民族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书中的“蒙古族姓氏”内容是由奥都高德·博·苏达那木道尔吉撰写的。  

    ② 奥都高德·博·苏达那木道尔吉所著《蒙古族姓氏研究》(蒙古文版),32开本,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③ 曹纳木、乌恩整理:《蒙古族姓氏集》(蒙古文版),鄂尔多斯古籍文献丛书(三),32开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④ 鲍玺编著、宝音夫蒙译《蒙古姓氏》,32开本,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政厅)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姓氏研究】源于蒙古语地名的蒙古族姓氏浅析
  •    

    蒙古族的姓氏众多,来源亦颇为复杂。按照杜若甫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姓氏》(汉文版)一书的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以下10个种类:(1)以祖先职业为姓,(2)以部落名称为姓,(3)以祖先名字为姓,(4)以祖先居住地地名或所居住的区域位置特征为姓,(5)以祖先雅(绰)号为姓,(6)以国家、民族名称为姓,(7)为纪念某一特殊意义的事件为姓,(8)以祖先拥有牲畜、器具特征为姓,(9)以祖先职务为姓,(10)以图腾信仰、崇拜物为姓。本文仅就其第(4)种“以祖先居住地地名或所居住的区域位置特征为姓”略做探讨,以就教于方家同好。所举实例,均采自杜若甫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姓氏》(汉文版),奥都高德·博·苏达那木道尔吉编著《蒙古族姓氏研究》(蒙古文版),曹纳木、乌恩整理《蒙古族姓氏集》(蒙古文版),鲍玺编著、宝音夫蒙译《蒙古姓氏》(蒙古文版)等著作。  

        

    阿古拉都德     Uulatud~Uultad:  

    亦称“阿古拉德”,系蒙古语。“阿古拉”意为“山”,“都德”系蒙古语词尾复数附加成分,意为“山”之多数。因其祖先原居于内蒙古敖汉旗哈日阿古拉(汉语意为“黑色的山”)地方,故以该蒙古语地名为姓。其汉式姓为:“山”、“单”(shàn),前者为“阿古拉”一词的汉意词,后者为“山”的谐音字。在辽宁省阜新县和内蒙古的奈曼旗有此姓氏者。    

       

       

    阿拉善     alaxan:  

    亦称“阿拉嘎沙”(alagxa)。因祖先居住地为阿拉善(山),故以该地名为姓。在内蒙古的阿拉善盟和察哈尔地区有此姓氏者。  

       

       

    阿拉腾特博希    Altan Tebxi:  

    系蒙古语,“阿拉腾”意为“金子”,“特博希”意为“独木槽”、“大方木盘”。因该祖先居住地为阿拉腾特博希,故以该蒙古语地名为姓。在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有此姓氏者。  

       

       

    敖拉布尔     Ulabur~Ulaabur:  

    其来历和含义据说为:该姓之祖先居住在山之南侧,用蒙古语称作“Uulan Obor Aimag”,用汉字音译为“敖楞沃尔爱玛格”。“敖楞”意为“山(的)”,“沃布尔”意为“南”(即“山阳”),“爱玛格”意为“部落”,合起来意为“山阳处的部落”。后将“敖楞沃布尔”讹称“敖拉布尔”,故以该蒙古语地名“敖拉布尔”为姓。汉式姓为:“敖”(蒙古语第一音)、“山”(“敖楞”之意译词)、“单”(shàn,“山”的谐音字)。在辽宁省阜新县有此姓氏者。  

       

       

    敖拉干毕乐呼图     Ulaan Biluutu:  

    亦称“乌兰毕鲁特”。“敖拉干”与“乌兰”均为蒙古语Ulagan(Ulaan)一词的转音,意为“红色”;“毕乐呼图”与“毕鲁特”均为蒙古语Bilgeuut一词的转音,意为“有磨石”。因该山盛产磨石,故名。以该蒙古语地名“敖拉干毕乐呼图”为姓。在内蒙古巴林地区有此姓氏者。  

       

       

    宝登:  

    亦称“不当”。“宝登”与“不当”均为蒙古语Budang一词的转音,意为“雾”、“云雾”,盖因此地有雾而得名为“宝登”。后以该祖先居住所使用的蒙古语地名“宝登”为姓。汉式姓为:“乌”或“吴”,均系蒙古语意思为“雾(wu)”之字的谐音字。在内蒙古鄂托克旗等地有此姓氏者。  

       

       

    补还岱    Buhantai:  

    “补还岱”一名的蒙古文书写形式有两种:一是在1985年5月出版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名志》“呼和浩特市分册”第292页上写作: ,读音为Buhandai,“补还”意为“牤牛”。二是在1984年12月出版的《托克托县地名志》第118页上写作:   ,读音为Buhantai,并诠释为:“一说是蒙语人名布罕岱的谐音。二说是明代台吉,老巴都尔台吉,又说昆都仑汗之长子‘白洪太’台吉。清乾隆年间,形成村庄,以人名故名。”  

    苏若先生在他晚年于2001年10月撰写的《土默特蒙语历史地名之谜》一文(手稿复印件)上说:“托县(即“托克托县”——笔者注)乃只盖乡的补还岱一名,套音为‘牤牛’,音虽相近,但古人也可能用来起名。《达延汗世系表》上有此姓者。  

       

       

    道劳干陶格新       Doloon  Dogxin:  

    亦称“道伦陶克辛”。“道苏干”与“道伦”均为蒙古语Dologan(口语Doloon)一词的转音,意为“七”,“陶格新”与“陶克辛”均为蒙古语Dogxin一词的转音,意为“暴、凶暴的、烈性的”,合意为“七个凶暴的山”。以蒙古语山名“道劳干陶格新”为姓。汉式姓为“祈”,系蒙古语“道伦”一词汉意“七”之谐音字。在内蒙古翁牛特旗有此姓氏者。  

       

       

    哈达努德      Hadanuud:  

    “哈达努德”系蒙古语,“哈达”意为“岩石”、“岩峰”,“努德”蒙古语复数附加成分,表示“众”、“多”之意。以祖先居住所使用的蒙古语地名为姓。汉式姓为:“冯”,系蒙古语“哈达”一词汉意“岩峰”之“峰”的谐音字。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有此姓氏者。

       

        

    哈达图     Hadatu:  

    亦称“哈达德”,均为蒙古语,“哈达”意为“岩石”、“岩峰”,“图”意为“有”,合意为“有岩石”。以祖先居住所使用的蒙古语地名“哈达图”为姓。在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正蓝旗、苏尼特左旗有此姓氏者。 

     

       

    浑迪       Hondei  

    亦称“浑图”。“浑迪”与“浑图”均为蒙古语Hondei一词的转音,原意为“空的”,引申为“山谷”、“谷地”,方言称“河川”。在达拉特旗历史上素有“八大孔兑”之称。这个“八大孔兑”自东向西排列为:呼斯太河、东柳沟、哈什拉川、罕台川、西柳沟、黑赖沟、布日嘎斯太沟、毛补拉格孔兑。以祖先居住所使用的蒙古语地名“浑迪”为姓。汉式姓为“孔”,系蒙古语词首第一音节Hon之谐音字。在内蒙古达拉特旗有此姓氏者。

       

        

    塔本胡锡高      Taban  Huxigu(口语Huxuu):  

    杜若甫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姓氏》称:“塔本胡锡高,亦作塔本高少、塔本古舒、塔本和硕、塔布古舒。其姓氏来源,一说源自祖先居住的地(山)名,‘塔本’原义‘五’,‘胡锡高’原义‘喙’、‘铧’。另一说,‘塔本’原义‘五’,高白洪太,白洪太台吉(蒙文作  ),驻牧于永谢布七鄂托克喀喇沁。”但在2007年6月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奥都高德·博·苏达那木道尔吉所著的《蒙古族姓氏研究》(蒙古文版第330页)和2007年11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曹纳木、乌恩整理的《蒙古族姓氏集》(蒙文版第82页)上均写作: ,诠释为“牤牛”。  

    笔者认为“补还岱”一名的蒙文书写形式,暂以“呼和浩特市分册”和《蒙古族姓氏研究》、《蒙古族姓氏集》为准,其名称含义来历,依据《托克托县地名志》、《蒙古族姓氏研究》、《蒙古族姓氏集》和《中国少数民族姓氏》(汉文版)上的诠释。即概述为:“补还岱”系明代蒙古族人名,一说明代一台吉的名字,系蒙古语Buhandai的转音,“补还”意为“牤牛”,“岱”意为“有”,合意为“有牤牛”。清乾隆年间,形成村落,遂以其人名命名为村名。后以该祖先居住所使用的蒙古语村名“补还岱”为姓。据传,古代蒙古族为祝孩子身体强壮似牤牛,往往取名为“补还岱”。汉式姓为:“补”,系蒙古语词首第一音节Bu之谐音字,且由原“牤牛”之意而寓意为“羊”,变成汉式姓“杨”者。这些姓,主要集中在内蒙古托克托县五申镇补还岱村(原属乃只盖乡管辖)和土默特左旗、呼和浩特市区及喀喇沁旗、宁城县。

       

        

    达楞哈热    Dalan  Hara:  

    亦称:“达林哈拉”。“达楞”与“达林”均为蒙古语Dalan一词的转音,意为“七十”,在此表示“众多”之意;“哈热”与“哈拉”均为蒙古语的Hara一词转音,意为“黑色”。故“达楞哈热”字面含义为“七十个黑色”,引申为“众多的黑山”。因北方人将“黑”、“青”二字通用,故有时又将“黑山”称作“青山”。以该蒙古语地名“达楞哈热”为姓。在内蒙古镶黄旗有此姓氏者。

       

    查干乌如格     Qagaan  Oroge:  

    亦称“察干乌热”。“查干”与“察干”均为蒙古语Qagaan一词的转音,意为“白色”;“乌如格”与“乌热”均为蒙古语Orage(口语Oroo)一词的转音,意为“房间”或“室”,合意为“白色房间”。因该地有白色的房间,故名。以该祖先居住所使用的蒙古语地名“查干乌如格”为姓。在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有不少,原义‘畜’。‘塔本高少’即有用‘五畜(绵羊、山羊、牛、骆驼、马)的人’。汉式姓伍,系‘塔本’的意译。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杭锦旗、乌审旗等地有。”  

    笔者经过查阅有关地名工具书等资料,却始终找不到以“塔本胡锡高”作蒙古语地名的先例。“塔本”意为“五”系蒙古语数词,“胡锡高”系蒙古语书画语Huxigu一词的转音,在蒙古语地名的汉字译名用字中通常不使用“胡锡高”这个汉字译名,而是按照蒙古语口语读音Huxuu,来进行汉字译写为“古舍”、“浩少”、“好少”、“好书”、“浩晓”、“哈少”、“合少”、“活少”、“霍松”、“呼少”、“胡少”、“忽少”、“呼舒”、“胡舒”、“乎舒”、“呼硕”、“胡硕”等,例如: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的“巴彦胡硕(镇)”、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巴彦呼硕(镇)”等,自然地理实体地名中有“乌兰呼舒”(意为“红色的山嘴儿”)、“哈日呼硕”(意为“黑色的山嘴儿”)、“宝日呼硕”(意为“紫色的山嘴儿”)等,但从未见到过一地有五个山嘴儿用蒙古语称作“塔本胡锡高”的情况。  

       

    参考资料  

    ① 杜若甫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姓氏》(汉文版),16开本,正文1245页,民族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书中的“蒙古族姓氏”内容是由奥都高德·博·苏达那木道尔吉撰写的。  

    ② 奥都高德·博·苏达那木道尔吉所著《蒙古族姓氏研究》(蒙古文版),32开本,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③ 曹纳木、乌恩整理:《蒙古族姓氏集》(蒙古文版),鄂尔多斯古籍文献丛书(三),32开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④ 鲍玺编著、宝音夫蒙译《蒙古姓氏》,32开本,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政厅)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