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自古以来,兴安盟就以林草茂盛而著称,被人们称为“北山里”。位于兴安岭南麓的科右前旗境内的索伦山,直到19世纪初期仍基本保持原始状态,据当时发布的兴安屯垦区第一期调查报告记载:“从阿尔山以南,大兴安岭脊起向东百里,向西百里,南北各延长四百里内……多为巨大的黄花松林及黄花松、白桦、山杨之混交林,大林参天,茫茫无际涯……斧斤一向未入区……鹿、熊、狐、貉、狼……甚多。”撰写于1915年的《东北三省记略》中也记载说:“(索伦山)周围二千余公里,凡扎萨克图(今科右前旗)、镇国公(科右后旗,现属科右前旗辖区)、乌珠穆沁、扎鲁特诸旗皆绵豆处也,其中森林茂郁,垂数千里,高十丈,大数围之松木遍地皆是。”
然而,这片大好森林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下,从1937年至1945年,不过几十年时间就遭到严重破坏。这里的“千里松林”不见了,“高十丈,大数围之松木”也没有了,鹿、熊、狐、貉、狼等动物的数量也日益稀少了……
今日,兴安盟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仅为3.542万立方米,林木以兴安落叶松为主,北部(科右前旗大石寨镇以上)多天然林,中部和南部多次生林,林木有杨树、桦树、榆树和柞树等。
虽然兴安盟的树木是“今不如昔”,但林业还是占据着相当的优势,尤以阿尔山、五叉沟和白狼等三个林业局辖区更为突出。这许许多多的树木,书写了兴安盟的历史,记载了兴安盟的过去;这许许多多的树木,丰富了兴安盟地名的内涵,显示出其地域的特殊性。如科右前旗阿力得尔苏木所在地——海力森的大榆树(地名标志),今天仍是这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兴安盟各族群众有着保护生态、珍惜森林资源、爱护树木的传统习俗和美德。这里的蒙古族有“祭树”即“祭尚神”(也称“塘神”)的风俗。禁忌砍伐树龄较高、树围较大的古树。这种纯朴的民风,一直延续到今日。所以在一些村屯,至今还能看到一些树龄较高、树围较大、树形较美的树木,并且成为这些村屯的象征,即地名标志。
1997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载文:“名木古树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历史的特征……”1997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载文说道:“古树是地质、气候演变的活化石,也是文明程度的标志……”。
剖析、探讨与生态关系较为密切的用树木作为地名的地方的深刻内涵,能够了解该地区生态变化情况、树木分布情况。
“乌兰毛都”这一地名,在一个盟的范围达到三、四处之多。“乌兰毛都”大草原,地处科右前旗西北部,面积八千多平方公里,是兴安盟的唯一纯牧区,重要的畜产品基地。“乌兰毛都”是蒙古语,“乌兰”是红色,“毛都”是树木的意思。不过,这只是单纯从字面上的翻译而已。乌兰毛都草原上的红柳分布较广,红柳也被称之为“红毛柳”、“红柳条”。蒙古族称之为“乌兰巴日嘎森”(斯)或“乌兰毛都”,还有“乌兰塘”之称。它的生命力极强,树木在少土的砂石河滩上也能生根、长芽、成长。它的枝条柔软、结实,用手很难折断它,只能用镰刀割下来,是编筐篓的“好材料”。因枝条颜色比较美观,用它作为原材料的“红毛柳编”制品,曾漂洋过海,远销国外。愈寒冷,枝条愈显得鲜红欲滴,贮立在茫茫的草原上,不畏严寒,不惧冰雪,不怕狂风,像守卫草原放牧牛羊的勇敢的牧人一样,可敬、可爱、可颂。
关于“乌兰毛都”这一地名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据一些年龄较大的蒙古族老人讲:乌兰毛都,也就是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苏木原所在地(现已迁往德伯斯),被人们称为“老乌兰毛都”,又因其所处方位,被称为“巴仁乌兰毛都”(蒙古语:西乌兰毛都)。很久以前,整个河谷长满了“乌兰巴力嘎森”(红柳)。因此,将此地叫“乌兰毛都”。至今在这条河谷的深处,还生长着许多红柳树。除此以外,离乌兰毛都四五里之遥,翻过一个小山梁,还有三个自然屯都是以柳树作为地名的,这就是“德热巴日嘎森”(上巴日嘎森)、“敦达巴日嘎森”(中巴日嘎森)和“倒热巴日嘎森”(下巴日嘎森)。我认为这三处以“巴日嘎森”——柳树,作为地点的地方,是和用“乌兰毛都”——以红柳作为地名的地方,有着内在的、直接的联系,同属于一条植物链条上生长的植物。将红柳作为这里的地名象征,可以说是名至实归的。
另一种说法认为,从前乌兰毛都河谷里人烟稀少,长满了一种小灌木——欧李,蒙古语简称为“乌兰那”,也被称之为“乌兰那毛都”,蒙古语的含义也是:红色的树木,它的果仁即中药“郁李仁”。勒勒车从此地走过,车轮就会被欧李、通红的果实染红,因此得名。
笔者认为:欧李与红柳相比,知名度不高,用途也不多,因此以红柳为名,还是可信的。
除了上面谈到的乌兰毛都苏木的地名,统称“巴仁乌兰毛都”(西乌兰毛都)、“伊赫乌兰毛都”(大乌兰毛都)以外。科右前旗好仁苏木,有一个相同的地名,即乌兰毛都嘎查,地名统称“准乌兰毛都”(东乌兰毛都),“巴嘎乌兰毛都”(小乌兰毛都)。在扎赉特旗,相同的地名有四处之多。有:绰勒苏木联合嘎查乌兰毛都艾里、阿拉达尔吐镇乌兰毛都嘎查“西乌兰毛都”、“前乌兰毛都”两个艾里(自然屯);巴彦乌兰苏木达拉吐嘎查乌兰毛敦艾里。
除了以上谈到的几处用红柳作为地名的地方以外,还有:科右前旗索伦镇乌敦嘎查的地名,“乌敦”,蒙古语指的也是柳树;科右前旗好仁苏木白音陶海嘎查乌达扎拉嘎,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柳条沟;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查干淖尔嘎查乌敦套海,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柳树湾;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查干楚鲁嘎查乌敦塔拉,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有柳树的原野;科右中旗巴仁太本镇赛罕塔拉嘎查巴日嘎斯台,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有柳树的地方;扎赉特旗阿尔本格勒镇海力斯台嘎查巴尔嘎斯台,蒙古语的地名含义,也是有柳树的地方;突泉县溪柳乡溪柳村、柳河村,两个村都是用柳树来作为地名的……
欧李,即本文前面提到的“乌兰那”,是蒙古族喜食的传统野果之一。近年来,这种野生水果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正在得到开发利用。“兴安盟农牧业高新技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为开发荒山引入新树种欧李,在扎赉特旗绰勒苏木建了一处“欧李园”。
欧李,在兴安盟的地名中,也曾多次出现,只是称呼有所不同。在科右前旗大石寨镇哈达嘎查(呼和哈达),有一处地名叫“舍林扎拉嘎”,“舍林”,蒙古语,指的是欧李,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欧李川;科右前旗归流河镇协林嘎查,“协林”指欧李,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有欧李的地方;还有科右前旗阿力得尔苏木太平庄嘎查北协林;科右前旗好仁苏木乌拉斯台嘎查,蒙古语的地名含义也是有欧李的地方;在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有一处地名叫“舍林”;科右中旗吐列毛都镇有“准巴彦乌兰”(蒙古语:东巴彦乌兰)、“巴仁巴彦乌兰”,扎赉特旗巴彦乌兰苏木。
柞树,是兴安盟分布较广,用途也比较广泛的一个树种。柞树,又称蒙古栎,是我国数百种橡树大家族中的一个成员。蒙古族称其为“察尔森”或“沙日根”,有时则简称为“察日斯”,或称其为“察日斯毛都”。它属于阔叶乔木,全身灰褐色,叶宽深绿色,为卵状,边角有波状,似钝齿形。有一种柞树,蒙古族根据其颜色,称其为“呼和察日斯”,意为“青兰色的柞树”。还有一种柞树,被称为“哈日察日斯”,意为“黑色的柞树”,树干长得不太高,但很粗状,喜独生,多生长在坡度较大的山上、石砬之上。又因其枝叉较多,被称为“哈日巴日吉嘎”,用途不大,只能用做烧火取暖。柞树的叶子是养蚕的好饲料,也可生产可融餐具,有利于环境保护,近年来开始得到开发利用。它的果实被称为“橡子”,蒙古族称其为“瓜日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多种用途;它的木质坚硬,是制作硬木家俱的木材之一。在蒙古族牧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柞树,又是少不了、离不开的树木之一,用它制作“勒勒车”(传统的运输工具之一,现已不使用)、斧柄等生产工具,取暖做饭也少不了它。
因为这种树木在兴安盟分布较广,在兴安盟的地名中,就出现了许多与柞树相关的地名:“察尔森”、“沙日根”……
谈到兴安盟与“察尔森”——柞树相关的地名,首先应该谈到科右前旗察尔森镇这一知名度颇高的地方。据说察尔森得此地名,就是因为这里的柞树分布较广,漫山长满了柞树,因而被称之为“察尔森”,具有数百年的历史。
察尔森镇位于乌兰浩特市约三十公里处。这个镇也与乌兰浩特市一样,具有着悠久、光荣的历史,以及很高的地名知名度。这其中的原因有几点:一、察尔森曾一度作为旗级政府所在地数年,“镇国公”旗(科右后旗)公爷府曾驻于此地;二、察尔森镇是与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相关的“中村事件”的发生地;三、察尔森镇辖区内有“草原明珠”之称的察尔森水库;四、察尔森国家森林公园,即本地兴建的三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之一,就在察尔森镇辖区之内。
这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清水秀的小镇,历经封建社会王公贵族的统治、军阀的欺榨、日寇的蹂躏,饱经忧患。特别应该提到的是:1931年6月25日晨,驻扎在此地的东北军官兵,在这里抓获日本间谍中村震太朗等一行四人,后将他们处决于此地。就这样,轰动一时的“中村事件”就发生在察尔森镇。此次事件后来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发动侵略战略的导火线之一,也是爱国的中国军人,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动的一次有力的反击。
1934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进一步侵略、奴役我国东北、内蒙古地区,把当时的科尔沁右翼后旗改称为“西科后旗”,旗公署就设在察尔森镇。1947年5月1日,科右后旗隶属于兴安盟,旗政府仍设在察尔森镇。1952年8月22日,撤销科右后旗建制,察尔森镇也结束了它作为旗级政府所在地的历史。
1973年在察尔森镇辖区的洮儿河上,开始动工兴建察尔森水库,也就是在兴安盟复建以后的1987年,察尔森水库也开始复建,整个枢纽于1991年投入运行。水库建成后,内蒙古、吉林两区省的6个市、县、旗的200多万亩良田、487万多亩草原、四个城镇、929个自然屯的人民群众,还有三条公路受到了保护。尤其是它经受了1998年特大洪水的严峻考验,保护了库区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历史史册上记下了一大功勋。察尔森水库的建成,为兴安盟发展水稻生产、渔业生产、农牧业生产都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也使察尔森镇成为一处旅游胜地,夏季的水库库区,吸引着八方的来客和众多的垂钓爱好者,进一步提高了“察尔森”这一地名的知名度。
察尔森镇又是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之一所在地,距乌兰浩特市32公里,地处大兴安岭南麓,园内有洮儿河、水库及人工营造的森林,山清水秀,风景怡人……距离察尔森镇不远处,还有两处与柞树相关的地名,也属于该镇辖区。一处是“前沙力根”,一处是“后沙力根”。
科右中旗巴仁哲里木镇乌塔其嘎查的一个艾里,地名也叫“察尔森”;科右中旗杜尔基苏木雅玛图嘎查“查日斯台”艾里,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有柞树的地方;科右中旗布敦化苏木“查日斯化嘎查”,蒙古语的地名含义也是有柞树的丘陵;科右前旗大石寨镇阿林扎拉嘎村“贺斯格沙力根”,简称“贺斯格屯”,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一片柞树林;在扎赉特旗阿拉达尔吐镇,还有一处地名叫“沙日格台”,蒙古语的地名含义也是有柞树的地方。
在兴安盟与树木相关的地名中,于“乌兰毛都”这一地名齐名的,当属科右中旗吐列毛都镇。吐列毛都镇距离科右中旗政府所在地89公里,位于霍林河、坤都冷河两河交汇处。这里地形地貌特殊,地理位置比较重要。在古代这里就有重兵驻守,“金界壕”穿过这里,古城堡、要塞遗址历历在目。日伪时期,日本关东军也在这里布下重防,碉堡工事林立。苏联红军也是从这里发动进攻,突破了日军防线……
“吐列毛都”这一地名,从字面上分析,“吐列”是蒙古语“薪柴”、“毛都”是树木的意思。其实不然,据说最初有人在此建房定居时,在屯子南边的山上,有一棵大树伸展着枝叉,旁逸斜出,引人注意,故得地名“特勒毛都”。“特勒”蒙古语是伸展的意思。“吐列毛都”即为“特勒毛都”的变异发音。因此,把这一地名解释为“薪柴”是过于草率的。
科右前旗好仁苏木,也是一个与树木相关的地名。
“好仁”是蒙古语,准确的发音应是“好绕”,具有围护、禁止的含义。这里曾是科尔沁十旗之一的镇国公旗辖区,即科尔沁右翼后旗的4个努图克之一的好仁努图克之所在。当年科右后旗的公爷为了保护树木茂盛的吉如嘎代·罕山,在这里设立了禁地,类似今天所设立的自然保护区。
这里的地名全称为“公恩好绕”,蒙古语的含义是:“公爷设立的禁地”。这里的山,被称为“好绕台·敖拉”,蒙古语义为被围护的山,禁止任何人随意进出。这里的林木,被称为“好绕台毛都”,蒙古语义为被围护的树木,禁止随意砍伐。从清代到民国年间,这里都曾设卡,派有专职官员、兵丁保护,围护的措施也是很严厉的,成效也是很好的。因此,这里保持着较好的、原始的生态环境。至今一些树龄较高的古榆树仍保存完好,装点着这里的河山。这里地处洮儿河畔,山势险峻,降雨量充沛,土质肥沃,河谷里长满了高大的榆树、柳树,漫山遍野的柞树、白桦、黑桦和椴木,以及山丁子、山杏、稠李子、野玫瑰等树木。这里的野生动物资源也相当可观,有鹿、狼、犴、熊、野猪和狐狸等几十种之多。
好仁苏木的地名,从字面上分析,是蒙古语“二十”的意思,有些外来人曾据此称呼过这里是“二十家子”。多年以前,笔者也曾在一篇拙作《兴安盟地名趣谈》中,把此地名解释为“数字地名”;“好仁(蒙古语:二十)……”现在看来,其实不然,这些解释是相当不准确的。
提起好仁的地名,很多人可能感到陌生,但提起《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曲,无人不晓,歌曲的作者美丽其格先生就是好仁籍的人士。歌中描述的就是美丽其格老先生的家乡。一曲歌、一代名人,从一个侧面提高了好仁这一地名的知名度。
科右前旗大石寨镇,也是与树木相关的一处地名。地名的原始发音是“德勒斯台”,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有腊条榆的地方。“德勒斯”,俗称“腊条榆”,是榆树的一个品种。其枝条上有棱角,柔软、结实,蒙古族农牧民多用它编筐,经久耐用。地名全称叫“德勒斯台高”(“高”蒙古语指的是山沟),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有腊条榆的山沟。
关于大石寨的地名,错误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以石得名,曰“大石寨”;二是系蒙古语,为“大石帖”谐音而得,意为“沼泽地”。大石寨镇附近是有山,石多,但跟这个地名靠不上。大石寨镇不在河边上,处在山的偏坡上,地势又较高。这些地形环境,都构不成沼泽地的自然条件。白城至阿尔山铁路开通之前,这里是蒙古族牧民打柴、放牧、狩猎的地方,荒无人烟。日伪时期白阿铁路通车后,车站附近才有了三五家住户,车站取“德勒斯台”——腊条榆的谐音“大石寨”为站名,站名后又成为地名。
在兴安盟与树木相关的地名中,用榆树作为地名的地方,除了“大石寨”(腊条榆)以外,还有一些地方也是用榆树作为地名的地方。
榆树,蒙古族称其为“海力森·毛都”,或简称“海力森”、“海力苏”等等。还有上面谈到的“德勒斯”——腊条榆,它还简称“索古”、“索根”。用榆树作为地名的地方因在兴安盟分布较广,地名的称呼也有所不同。
就在上面谈到的大石寨镇以北8.5公里处,有一个村地名叫“猛鹫山村”,也称羊圈沟,其蒙古语地名叫“海力森扎拉嘎”,地名的含义是榆树沟。
科右前旗阿力得尔苏木,其驻地为“海力森”,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大榆树。数百年以前这里数十里范围之内,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粗壮的大榆树,遮天蔽日,因人烟稀少,树上栖息着白鹳、黑鹳等珍禽,而且数量较多。因此,有“嘎鲁特·海力森”之称。“嘎鲁特”,蒙古语义为有飞禽的地方,飞禽与榆树组成了一个地名。距离海力森不远处,还有一处用榆树作为地名的地方,即这个乡太平庄嘎查的“拉斯嘎”艾里,准确的蒙古语发音应为“拉布斯嘎”。因为这个屯子的旁边,有一棵枝叉旁逸斜出的古榆树而得此地名。
与科右前旗阿力得尔苏木驻地——“海力森”,雷同、相近的地名还有多处。如:科右前旗满族屯满族乡乌兰敖都嘎查海力斯台,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有榆树的地方”;科右中旗杜尔基苏木海力斯台嘎查,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有榆树的地方;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代钦塔拉嘎果海力苏艾里,这又是一处“有榆树的地方”;科右中旗巴仁哲里木镇翁根嘎查,有“准翁根海力苏”(准:东)、“巴仁翁根海力苏”(巴仁:西)两个自然屯,“翁根”蒙古语指的是古墓。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古墓上的榆树,因屯子附近曾有过古墓得此地名;扎赉特旗阿尔本格勒镇海力斯台嘎查,有前海力斯台、后海力斯台两个自然屯,蒙古语的地名含义,也是“有榆树的地方”。
在兴安盟用榆树作为地名的地方中,还有树与泉共同组成的地名,说明这块土地上树多、泉也多,地名可谓新颖特殊。科右中旗巴仁哲里木镇查干登吉嘎查海力森布拉格艾里,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榆树泉;科右中旗巴仁哲里木镇德日索宝力高嘎查,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腊条榆泉子。
此外,兴安盟还有一部分用腊条榆树作为地名的地方。如科右前旗索伦镇宝田嘎查哈日德勒斯艾里,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黑色的腊条榆;科右前旗葛根庙镇友谊嘎查苏格台艾里,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腊条榆;科右中旗巴仁太本苏木呼和索格嘎查,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兰色的腊条榆;科右中旗巴仁哲里木镇索根嘎查,“索根”,蒙古语指的也是腊条榆;扎赉特旗巴达尔湖镇巴达尔胡嘎查宝尔索古艾里,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紫色的腊条榆;扎赉特旗绰勒苏木茂力格尔嘎查索根营子艾里,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腊条榆屯;扎赉特旗宝力根花苏木乌雅嘎查苏根营子艾里,蒙古语的地名含义也是腊条榆屯。
又因兴安盟是蒙汉聚居区,一些用榆树作为地名的地方,采用的地名是汉语的。如科右中旗巴彦淖尔苏木双榆树嘎查;扎赉特旗阿尔本格勒镇双榆树嘎查,有东双榆树、西双榆树两个自然屯;扎赉特旗巴彦高勒镇石头井子村,有大榆树、双榆树两个自然屯;扎赉特旗五家户乡民胜村小榆树屯……
还有一处比较特殊的用榆树作为地名的地方。这个地方处于科右前旗乌布林苏木的辖区之内,距离乌兰河嘎查大约三四十华里,处于中蒙边境地区附近。日伪时期,日寇为了加强边境管理,在这片生长榆树的地方,设了一个哨卡,由他们豢养的所谓的“山林警察”在这里设伏,盘查过往行人。因此,这里得地名叫“警察·海力森”,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有警察设伏的榆树林。虽然已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但在这里却用地名的形式,记载了我们的家乡、我们的民族遭受侵略、奴役的历史。这个地名也告诫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过去!
在兴安盟与树木相关的地名中,还有一种珍贵的树种——五角枫,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五角枫,也被称为五叶枫,蒙古族根据其树皮呈白色、树质又较硬的情况,称它为“哈图查干”,蒙古语义为较硬的白色的树木。五角枫,在兴安盟各地均有分布,但成片生长的五角枫,只有在科右中旗的代钦塔拉苏木等地才有分布。你如果秋天来到这里,一株株蘑菇伞状的五角枫,尽情地舒展着枝杈,浅红、深红的枫叶,象附在树上的无数只彩蝶一样,随风飘动着,红遍了树枝,红遍了这片神奇的草原。这么多的五角枫,这么美的红叶,在别处很难观察到。这里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难怪几百年前,当年的科右中旗的王爷把府邸建立在这里……五角枫,不仅树形美观,树叶惹人喜爱,是珍稀的观赏树木。它的木质坚硬,用其生产的胶合板,质地上乘,花色美观,不易变形,是制作家俱、室内装璜的“好材料”。科右中旗吐列毛都镇哈图查干嘎查哈图查干艾里,蒙古语的地名含义就是“五角枫”,这里当属于五角枫的又一个家园。
在兴安盟与树木相关的地名中,除了以上谈到的这些树种以外,在这里登上舞台的还有:“出古鲁森”:松树(科右前旗大石寨镇阿林嘎查,“灭勒吐”:稠李子(科右前旗大石寨镇白音高老村);“灭勒吐”:稠李子(扎赉特旗巴达尔镇巴彦陶嘎查的蒙古语地名);“勿力吐”:山丁子(科右前旗白辛乡勿力吐村);“乌尔勒图: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有山丁子的地方(扎赉特旗绰勒苏木哈布其勒嘎查);“贵力斯台”: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有杏的地方(科右中旗巴彦绰尔苏木贵力斯台嘎查);“哈尔根台”: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有山杏的地方(科右前旗好仁苏木哈尔根台嘎查);“巴嘎毛杜”:小树(科右中旗巴彦忙哈苏木伊和忙哈嘎查);“浩雅日毛都”:两棵树(科右中旗义和道卜苏木浩雅日毛都嘎查);“塔本毛都”:五棵树(扎赉特旗巴达尔胡镇塔本毛都嘎查)等等。
兴安盟的最北端,内蒙古最年轻的城市——阿尔山市,它所辖的林区多生长着参天的樟子松、落叶松,挺拔的白桦、松桦杂居,也有一片片清纯的白桦,一片片苍松。在这里就有一处以树木为地名的地方——“樟松岭”。这是一处以大兴安岭特有的珍稀树种“樟子松”作为地名的地方。
“樟子松”,蒙古族称其为“扎拉·纳日苏”。“扎拉”,蒙古语:麝香,“纳日苏”,蒙古语为松树,全称意为“具有麝香般芳香的松树”。这种松树因在呼伦贝尔盟的红花尔基林区保存面积较大,还有“红花尔基樟子松”的俗称。阿尔山市是樟子松保存面积较大的又一个区域,2000年3月1日《内蒙古日报》载文说:这里“……有亚洲面积最大,保持最完整的世界珍稀树种12万亩原始樟子松林带……”(吴丽莉文)。我区著名作家扎拉嘎胡老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也谈到了樟子松的情况,他写道:“蒙古松,生长在蒙古高原的山地和林海之中,它矗立于大兴岭南麓及北部山地和呼伦贝尔草原的沙漠地带。蒙古松独选海拉尔以南地区,从西尼河开始,沿伊敏河、红花尔基、辉河上游,巴日图到哈拉哈河附近是一条天然的樟子松林带,长约一百五十公里,宽处二十公里,窄处一公里,多为纯林,少量与白桦混居。它的学名为樟子松,但蒙古人常常不叫樟子松,而昵称蒙古松……”(1996年12月4日《人民日报》文)。老先生对樟子松的情况相当熟悉,描写的也比较详真。文中写道:“……哈拉哈河附近是一条天然樟子松林带……”,虽然文中没有点明,但兴安盟阿尔山市的樟子松林带,恰好是在这“长约一百五十公里”的范围内,所说的“哈拉哈河附近”,所处的方位、地理位置,正是在阿尔山市的辖区之内。阿尔山市以樟子松为地名的地方——“樟松岭”,以及“12万亩原始的樟子松林带”,市属辖区之内,不仅树美,景色也不错,还是一块无任何污染的“净土”。有着很好的旅游、观光开发前景。 在兴安盟这块热土上,还有许许多多用树木作为地名的“好地方”。如扎赉特旗北部的著名景区“杨树沟”,就是一处用山杨作为地名的地方。那里林木繁茂,鸟语花香,群兽出没,瀑布飞溅,景色异常,引人入胜;在扎赉特旗阿拉坦花苏木,还有一处地名叫“桦树沟”,以兴安盟常见的一个树种——桦树作为地名的地方。在兴安大地上,不论山区,还是半山区,以及丘陵地带,都可看到黑桦、白桦,这“林中少女”的倩影,还有那可爱的“飞龙鸟”……在全国植树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科右前旗大坝沟乡,也有一处以树木作为地名的地方——“柳树川”。柳树,你这个树木家族中的“普通一兵”,理想的水土保持树种,在兴安大地上,到处都可看见你婆娑起舞的身姿,到处都能听见人们对你的赞美和称颂,蒙古族牧民喜爱你,汉族同胞也喜爱你,发出同一种声音:赛那,柳树!你好,柳树!……我想:如若不然,在我们兴安盟的地名中,就不会出现这许许多多,用柳树作为地名的地方,您说呢?……
(作者: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内蒙古蒙元文化研究会)
自古以来,兴安盟就以林草茂盛而著称,被人们称为“北山里”。位于兴安岭南麓的科右前旗境内的索伦山,直到19世纪初期仍基本保持原始状态,据当时发布的兴安屯垦区第一期调查报告记载:“从阿尔山以南,大兴安岭脊起向东百里,向西百里,南北各延长四百里内……多为巨大的黄花松林及黄花松、白桦、山杨之混交林,大林参天,茫茫无际涯……斧斤一向未入区……鹿、熊、狐、貉、狼……甚多。”撰写于1915年的《东北三省记略》中也记载说:“(索伦山)周围二千余公里,凡扎萨克图(今科右前旗)、镇国公(科右后旗,现属科右前旗辖区)、乌珠穆沁、扎鲁特诸旗皆绵豆处也,其中森林茂郁,垂数千里,高十丈,大数围之松木遍地皆是。”
然而,这片大好森林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下,从1937年至1945年,不过几十年时间就遭到严重破坏。这里的“千里松林”不见了,“高十丈,大数围之松木”也没有了,鹿、熊、狐、貉、狼等动物的数量也日益稀少了……
今日,兴安盟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仅为3.542万立方米,林木以兴安落叶松为主,北部(科右前旗大石寨镇以上)多天然林,中部和南部多次生林,林木有杨树、桦树、榆树和柞树等。
虽然兴安盟的树木是“今不如昔”,但林业还是占据着相当的优势,尤以阿尔山、五叉沟和白狼等三个林业局辖区更为突出。这许许多多的树木,书写了兴安盟的历史,记载了兴安盟的过去;这许许多多的树木,丰富了兴安盟地名的内涵,显示出其地域的特殊性。如科右前旗阿力得尔苏木所在地——海力森的大榆树(地名标志),今天仍是这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兴安盟各族群众有着保护生态、珍惜森林资源、爱护树木的传统习俗和美德。这里的蒙古族有“祭树”即“祭尚神”(也称“塘神”)的风俗。禁忌砍伐树龄较高、树围较大的古树。这种纯朴的民风,一直延续到今日。所以在一些村屯,至今还能看到一些树龄较高、树围较大、树形较美的树木,并且成为这些村屯的象征,即地名标志。
1997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载文:“名木古树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历史的特征……”1997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载文说道:“古树是地质、气候演变的活化石,也是文明程度的标志……”。
剖析、探讨与生态关系较为密切的用树木作为地名的地方的深刻内涵,能够了解该地区生态变化情况、树木分布情况。
“乌兰毛都”这一地名,在一个盟的范围达到三、四处之多。“乌兰毛都”大草原,地处科右前旗西北部,面积八千多平方公里,是兴安盟的唯一纯牧区,重要的畜产品基地。“乌兰毛都”是蒙古语,“乌兰”是红色,“毛都”是树木的意思。不过,这只是单纯从字面上的翻译而已。乌兰毛都草原上的红柳分布较广,红柳也被称之为“红毛柳”、“红柳条”。蒙古族称之为“乌兰巴日嘎森”(斯)或“乌兰毛都”,还有“乌兰塘”之称。它的生命力极强,树木在少土的砂石河滩上也能生根、长芽、成长。它的枝条柔软、结实,用手很难折断它,只能用镰刀割下来,是编筐篓的“好材料”。因枝条颜色比较美观,用它作为原材料的“红毛柳编”制品,曾漂洋过海,远销国外。愈寒冷,枝条愈显得鲜红欲滴,贮立在茫茫的草原上,不畏严寒,不惧冰雪,不怕狂风,像守卫草原放牧牛羊的勇敢的牧人一样,可敬、可爱、可颂。
关于“乌兰毛都”这一地名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据一些年龄较大的蒙古族老人讲:乌兰毛都,也就是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苏木原所在地(现已迁往德伯斯),被人们称为“老乌兰毛都”,又因其所处方位,被称为“巴仁乌兰毛都”(蒙古语:西乌兰毛都)。很久以前,整个河谷长满了“乌兰巴力嘎森”(红柳)。因此,将此地叫“乌兰毛都”。至今在这条河谷的深处,还生长着许多红柳树。除此以外,离乌兰毛都四五里之遥,翻过一个小山梁,还有三个自然屯都是以柳树作为地名的,这就是“德热巴日嘎森”(上巴日嘎森)、“敦达巴日嘎森”(中巴日嘎森)和“倒热巴日嘎森”(下巴日嘎森)。我认为这三处以“巴日嘎森”——柳树,作为地点的地方,是和用“乌兰毛都”——以红柳作为地名的地方,有着内在的、直接的联系,同属于一条植物链条上生长的植物。将红柳作为这里的地名象征,可以说是名至实归的。
另一种说法认为,从前乌兰毛都河谷里人烟稀少,长满了一种小灌木——欧李,蒙古语简称为“乌兰那”,也被称之为“乌兰那毛都”,蒙古语的含义也是:红色的树木,它的果仁即中药“郁李仁”。勒勒车从此地走过,车轮就会被欧李、通红的果实染红,因此得名。
笔者认为:欧李与红柳相比,知名度不高,用途也不多,因此以红柳为名,还是可信的。
除了上面谈到的乌兰毛都苏木的地名,统称“巴仁乌兰毛都”(西乌兰毛都)、“伊赫乌兰毛都”(大乌兰毛都)以外。科右前旗好仁苏木,有一个相同的地名,即乌兰毛都嘎查,地名统称“准乌兰毛都”(东乌兰毛都),“巴嘎乌兰毛都”(小乌兰毛都)。在扎赉特旗,相同的地名有四处之多。有:绰勒苏木联合嘎查乌兰毛都艾里、阿拉达尔吐镇乌兰毛都嘎查“西乌兰毛都”、“前乌兰毛都”两个艾里(自然屯);巴彦乌兰苏木达拉吐嘎查乌兰毛敦艾里。
除了以上谈到的几处用红柳作为地名的地方以外,还有:科右前旗索伦镇乌敦嘎查的地名,“乌敦”,蒙古语指的也是柳树;科右前旗好仁苏木白音陶海嘎查乌达扎拉嘎,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柳条沟;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查干淖尔嘎查乌敦套海,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柳树湾;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查干楚鲁嘎查乌敦塔拉,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有柳树的原野;科右中旗巴仁太本镇赛罕塔拉嘎查巴日嘎斯台,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有柳树的地方;扎赉特旗阿尔本格勒镇海力斯台嘎查巴尔嘎斯台,蒙古语的地名含义,也是有柳树的地方;突泉县溪柳乡溪柳村、柳河村,两个村都是用柳树来作为地名的……
欧李,即本文前面提到的“乌兰那”,是蒙古族喜食的传统野果之一。近年来,这种野生水果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正在得到开发利用。“兴安盟农牧业高新技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为开发荒山引入新树种欧李,在扎赉特旗绰勒苏木建了一处“欧李园”。
欧李,在兴安盟的地名中,也曾多次出现,只是称呼有所不同。在科右前旗大石寨镇哈达嘎查(呼和哈达),有一处地名叫“舍林扎拉嘎”,“舍林”,蒙古语,指的是欧李,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欧李川;科右前旗归流河镇协林嘎查,“协林”指欧李,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有欧李的地方;还有科右前旗阿力得尔苏木太平庄嘎查北协林;科右前旗好仁苏木乌拉斯台嘎查,蒙古语的地名含义也是有欧李的地方;在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有一处地名叫“舍林”;科右中旗吐列毛都镇有“准巴彦乌兰”(蒙古语:东巴彦乌兰)、“巴仁巴彦乌兰”,扎赉特旗巴彦乌兰苏木。
柞树,是兴安盟分布较广,用途也比较广泛的一个树种。柞树,又称蒙古栎,是我国数百种橡树大家族中的一个成员。蒙古族称其为“察尔森”或“沙日根”,有时则简称为“察日斯”,或称其为“察日斯毛都”。它属于阔叶乔木,全身灰褐色,叶宽深绿色,为卵状,边角有波状,似钝齿形。有一种柞树,蒙古族根据其颜色,称其为“呼和察日斯”,意为“青兰色的柞树”。还有一种柞树,被称为“哈日察日斯”,意为“黑色的柞树”,树干长得不太高,但很粗状,喜独生,多生长在坡度较大的山上、石砬之上。又因其枝叉较多,被称为“哈日巴日吉嘎”,用途不大,只能用做烧火取暖。柞树的叶子是养蚕的好饲料,也可生产可融餐具,有利于环境保护,近年来开始得到开发利用。它的果实被称为“橡子”,蒙古族称其为“瓜日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多种用途;它的木质坚硬,是制作硬木家俱的木材之一。在蒙古族牧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柞树,又是少不了、离不开的树木之一,用它制作“勒勒车”(传统的运输工具之一,现已不使用)、斧柄等生产工具,取暖做饭也少不了它。
因为这种树木在兴安盟分布较广,在兴安盟的地名中,就出现了许多与柞树相关的地名:“察尔森”、“沙日根”……
谈到兴安盟与“察尔森”——柞树相关的地名,首先应该谈到科右前旗察尔森镇这一知名度颇高的地方。据说察尔森得此地名,就是因为这里的柞树分布较广,漫山长满了柞树,因而被称之为“察尔森”,具有数百年的历史。
察尔森镇位于乌兰浩特市约三十公里处。这个镇也与乌兰浩特市一样,具有着悠久、光荣的历史,以及很高的地名知名度。这其中的原因有几点:一、察尔森曾一度作为旗级政府所在地数年,“镇国公”旗(科右后旗)公爷府曾驻于此地;二、察尔森镇是与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相关的“中村事件”的发生地;三、察尔森镇辖区内有“草原明珠”之称的察尔森水库;四、察尔森国家森林公园,即本地兴建的三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之一,就在察尔森镇辖区之内。
这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清水秀的小镇,历经封建社会王公贵族的统治、军阀的欺榨、日寇的蹂躏,饱经忧患。特别应该提到的是:1931年6月25日晨,驻扎在此地的东北军官兵,在这里抓获日本间谍中村震太朗等一行四人,后将他们处决于此地。就这样,轰动一时的“中村事件”就发生在察尔森镇。此次事件后来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发动侵略战略的导火线之一,也是爱国的中国军人,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动的一次有力的反击。
1934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进一步侵略、奴役我国东北、内蒙古地区,把当时的科尔沁右翼后旗改称为“西科后旗”,旗公署就设在察尔森镇。1947年5月1日,科右后旗隶属于兴安盟,旗政府仍设在察尔森镇。1952年8月22日,撤销科右后旗建制,察尔森镇也结束了它作为旗级政府所在地的历史。
1973年在察尔森镇辖区的洮儿河上,开始动工兴建察尔森水库,也就是在兴安盟复建以后的1987年,察尔森水库也开始复建,整个枢纽于1991年投入运行。水库建成后,内蒙古、吉林两区省的6个市、县、旗的200多万亩良田、487万多亩草原、四个城镇、929个自然屯的人民群众,还有三条公路受到了保护。尤其是它经受了1998年特大洪水的严峻考验,保护了库区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历史史册上记下了一大功勋。察尔森水库的建成,为兴安盟发展水稻生产、渔业生产、农牧业生产都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也使察尔森镇成为一处旅游胜地,夏季的水库库区,吸引着八方的来客和众多的垂钓爱好者,进一步提高了“察尔森”这一地名的知名度。
察尔森镇又是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之一所在地,距乌兰浩特市32公里,地处大兴安岭南麓,园内有洮儿河、水库及人工营造的森林,山清水秀,风景怡人……距离察尔森镇不远处,还有两处与柞树相关的地名,也属于该镇辖区。一处是“前沙力根”,一处是“后沙力根”。
科右中旗巴仁哲里木镇乌塔其嘎查的一个艾里,地名也叫“察尔森”;科右中旗杜尔基苏木雅玛图嘎查“查日斯台”艾里,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有柞树的地方;科右中旗布敦化苏木“查日斯化嘎查”,蒙古语的地名含义也是有柞树的丘陵;科右前旗大石寨镇阿林扎拉嘎村“贺斯格沙力根”,简称“贺斯格屯”,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一片柞树林;在扎赉特旗阿拉达尔吐镇,还有一处地名叫“沙日格台”,蒙古语的地名含义也是有柞树的地方。
在兴安盟与树木相关的地名中,于“乌兰毛都”这一地名齐名的,当属科右中旗吐列毛都镇。吐列毛都镇距离科右中旗政府所在地89公里,位于霍林河、坤都冷河两河交汇处。这里地形地貌特殊,地理位置比较重要。在古代这里就有重兵驻守,“金界壕”穿过这里,古城堡、要塞遗址历历在目。日伪时期,日本关东军也在这里布下重防,碉堡工事林立。苏联红军也是从这里发动进攻,突破了日军防线……
“吐列毛都”这一地名,从字面上分析,“吐列”是蒙古语“薪柴”、“毛都”是树木的意思。其实不然,据说最初有人在此建房定居时,在屯子南边的山上,有一棵大树伸展着枝叉,旁逸斜出,引人注意,故得地名“特勒毛都”。“特勒”蒙古语是伸展的意思。“吐列毛都”即为“特勒毛都”的变异发音。因此,把这一地名解释为“薪柴”是过于草率的。
科右前旗好仁苏木,也是一个与树木相关的地名。
“好仁”是蒙古语,准确的发音应是“好绕”,具有围护、禁止的含义。这里曾是科尔沁十旗之一的镇国公旗辖区,即科尔沁右翼后旗的4个努图克之一的好仁努图克之所在。当年科右后旗的公爷为了保护树木茂盛的吉如嘎代·罕山,在这里设立了禁地,类似今天所设立的自然保护区。
这里的地名全称为“公恩好绕”,蒙古语的含义是:“公爷设立的禁地”。这里的山,被称为“好绕台·敖拉”,蒙古语义为被围护的山,禁止任何人随意进出。这里的林木,被称为“好绕台毛都”,蒙古语义为被围护的树木,禁止随意砍伐。从清代到民国年间,这里都曾设卡,派有专职官员、兵丁保护,围护的措施也是很严厉的,成效也是很好的。因此,这里保持着较好的、原始的生态环境。至今一些树龄较高的古榆树仍保存完好,装点着这里的河山。这里地处洮儿河畔,山势险峻,降雨量充沛,土质肥沃,河谷里长满了高大的榆树、柳树,漫山遍野的柞树、白桦、黑桦和椴木,以及山丁子、山杏、稠李子、野玫瑰等树木。这里的野生动物资源也相当可观,有鹿、狼、犴、熊、野猪和狐狸等几十种之多。
好仁苏木的地名,从字面上分析,是蒙古语“二十”的意思,有些外来人曾据此称呼过这里是“二十家子”。多年以前,笔者也曾在一篇拙作《兴安盟地名趣谈》中,把此地名解释为“数字地名”;“好仁(蒙古语:二十)……”现在看来,其实不然,这些解释是相当不准确的。
提起好仁的地名,很多人可能感到陌生,但提起《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曲,无人不晓,歌曲的作者美丽其格先生就是好仁籍的人士。歌中描述的就是美丽其格老先生的家乡。一曲歌、一代名人,从一个侧面提高了好仁这一地名的知名度。
科右前旗大石寨镇,也是与树木相关的一处地名。地名的原始发音是“德勒斯台”,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有腊条榆的地方。“德勒斯”,俗称“腊条榆”,是榆树的一个品种。其枝条上有棱角,柔软、结实,蒙古族农牧民多用它编筐,经久耐用。地名全称叫“德勒斯台高”(“高”蒙古语指的是山沟),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有腊条榆的山沟。
关于大石寨的地名,错误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以石得名,曰“大石寨”;二是系蒙古语,为“大石帖”谐音而得,意为“沼泽地”。大石寨镇附近是有山,石多,但跟这个地名靠不上。大石寨镇不在河边上,处在山的偏坡上,地势又较高。这些地形环境,都构不成沼泽地的自然条件。白城至阿尔山铁路开通之前,这里是蒙古族牧民打柴、放牧、狩猎的地方,荒无人烟。日伪时期白阿铁路通车后,车站附近才有了三五家住户,车站取“德勒斯台”——腊条榆的谐音“大石寨”为站名,站名后又成为地名。
在兴安盟与树木相关的地名中,用榆树作为地名的地方,除了“大石寨”(腊条榆)以外,还有一些地方也是用榆树作为地名的地方。
榆树,蒙古族称其为“海力森·毛都”,或简称“海力森”、“海力苏”等等。还有上面谈到的“德勒斯”——腊条榆,它还简称“索古”、“索根”。用榆树作为地名的地方因在兴安盟分布较广,地名的称呼也有所不同。
就在上面谈到的大石寨镇以北8.5公里处,有一个村地名叫“猛鹫山村”,也称羊圈沟,其蒙古语地名叫“海力森扎拉嘎”,地名的含义是榆树沟。
科右前旗阿力得尔苏木,其驻地为“海力森”,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大榆树。数百年以前这里数十里范围之内,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粗壮的大榆树,遮天蔽日,因人烟稀少,树上栖息着白鹳、黑鹳等珍禽,而且数量较多。因此,有“嘎鲁特·海力森”之称。“嘎鲁特”,蒙古语义为有飞禽的地方,飞禽与榆树组成了一个地名。距离海力森不远处,还有一处用榆树作为地名的地方,即这个乡太平庄嘎查的“拉斯嘎”艾里,准确的蒙古语发音应为“拉布斯嘎”。因为这个屯子的旁边,有一棵枝叉旁逸斜出的古榆树而得此地名。
与科右前旗阿力得尔苏木驻地——“海力森”,雷同、相近的地名还有多处。如:科右前旗满族屯满族乡乌兰敖都嘎查海力斯台,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有榆树的地方”;科右中旗杜尔基苏木海力斯台嘎查,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有榆树的地方;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代钦塔拉嘎果海力苏艾里,这又是一处“有榆树的地方”;科右中旗巴仁哲里木镇翁根嘎查,有“准翁根海力苏”(准:东)、“巴仁翁根海力苏”(巴仁:西)两个自然屯,“翁根”蒙古语指的是古墓。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古墓上的榆树,因屯子附近曾有过古墓得此地名;扎赉特旗阿尔本格勒镇海力斯台嘎查,有前海力斯台、后海力斯台两个自然屯,蒙古语的地名含义,也是“有榆树的地方”。
在兴安盟用榆树作为地名的地方中,还有树与泉共同组成的地名,说明这块土地上树多、泉也多,地名可谓新颖特殊。科右中旗巴仁哲里木镇查干登吉嘎查海力森布拉格艾里,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榆树泉;科右中旗巴仁哲里木镇德日索宝力高嘎查,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腊条榆泉子。
此外,兴安盟还有一部分用腊条榆树作为地名的地方。如科右前旗索伦镇宝田嘎查哈日德勒斯艾里,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黑色的腊条榆;科右前旗葛根庙镇友谊嘎查苏格台艾里,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腊条榆;科右中旗巴仁太本苏木呼和索格嘎查,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兰色的腊条榆;科右中旗巴仁哲里木镇索根嘎查,“索根”,蒙古语指的也是腊条榆;扎赉特旗巴达尔湖镇巴达尔胡嘎查宝尔索古艾里,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紫色的腊条榆;扎赉特旗绰勒苏木茂力格尔嘎查索根营子艾里,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腊条榆屯;扎赉特旗宝力根花苏木乌雅嘎查苏根营子艾里,蒙古语的地名含义也是腊条榆屯。
又因兴安盟是蒙汉聚居区,一些用榆树作为地名的地方,采用的地名是汉语的。如科右中旗巴彦淖尔苏木双榆树嘎查;扎赉特旗阿尔本格勒镇双榆树嘎查,有东双榆树、西双榆树两个自然屯;扎赉特旗巴彦高勒镇石头井子村,有大榆树、双榆树两个自然屯;扎赉特旗五家户乡民胜村小榆树屯……
还有一处比较特殊的用榆树作为地名的地方。这个地方处于科右前旗乌布林苏木的辖区之内,距离乌兰河嘎查大约三四十华里,处于中蒙边境地区附近。日伪时期,日寇为了加强边境管理,在这片生长榆树的地方,设了一个哨卡,由他们豢养的所谓的“山林警察”在这里设伏,盘查过往行人。因此,这里得地名叫“警察·海力森”,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有警察设伏的榆树林。虽然已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但在这里却用地名的形式,记载了我们的家乡、我们的民族遭受侵略、奴役的历史。这个地名也告诫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过去!
在兴安盟与树木相关的地名中,还有一种珍贵的树种——五角枫,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五角枫,也被称为五叶枫,蒙古族根据其树皮呈白色、树质又较硬的情况,称它为“哈图查干”,蒙古语义为较硬的白色的树木。五角枫,在兴安盟各地均有分布,但成片生长的五角枫,只有在科右中旗的代钦塔拉苏木等地才有分布。你如果秋天来到这里,一株株蘑菇伞状的五角枫,尽情地舒展着枝杈,浅红、深红的枫叶,象附在树上的无数只彩蝶一样,随风飘动着,红遍了树枝,红遍了这片神奇的草原。这么多的五角枫,这么美的红叶,在别处很难观察到。这里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难怪几百年前,当年的科右中旗的王爷把府邸建立在这里……五角枫,不仅树形美观,树叶惹人喜爱,是珍稀的观赏树木。它的木质坚硬,用其生产的胶合板,质地上乘,花色美观,不易变形,是制作家俱、室内装璜的“好材料”。科右中旗吐列毛都镇哈图查干嘎查哈图查干艾里,蒙古语的地名含义就是“五角枫”,这里当属于五角枫的又一个家园。
在兴安盟与树木相关的地名中,除了以上谈到的这些树种以外,在这里登上舞台的还有:“出古鲁森”:松树(科右前旗大石寨镇阿林嘎查,“灭勒吐”:稠李子(科右前旗大石寨镇白音高老村);“灭勒吐”:稠李子(扎赉特旗巴达尔镇巴彦陶嘎查的蒙古语地名);“勿力吐”:山丁子(科右前旗白辛乡勿力吐村);“乌尔勒图: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有山丁子的地方(扎赉特旗绰勒苏木哈布其勒嘎查);“贵力斯台”: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有杏的地方(科右中旗巴彦绰尔苏木贵力斯台嘎查);“哈尔根台”:蒙古语的地名含义是有山杏的地方(科右前旗好仁苏木哈尔根台嘎查);“巴嘎毛杜”:小树(科右中旗巴彦忙哈苏木伊和忙哈嘎查);“浩雅日毛都”:两棵树(科右中旗义和道卜苏木浩雅日毛都嘎查);“塔本毛都”:五棵树(扎赉特旗巴达尔胡镇塔本毛都嘎查)等等。
兴安盟的最北端,内蒙古最年轻的城市——阿尔山市,它所辖的林区多生长着参天的樟子松、落叶松,挺拔的白桦、松桦杂居,也有一片片清纯的白桦,一片片苍松。在这里就有一处以树木为地名的地方——“樟松岭”。这是一处以大兴安岭特有的珍稀树种“樟子松”作为地名的地方。
“樟子松”,蒙古族称其为“扎拉·纳日苏”。“扎拉”,蒙古语:麝香,“纳日苏”,蒙古语为松树,全称意为“具有麝香般芳香的松树”。这种松树因在呼伦贝尔盟的红花尔基林区保存面积较大,还有“红花尔基樟子松”的俗称。阿尔山市是樟子松保存面积较大的又一个区域,2000年3月1日《内蒙古日报》载文说:这里“……有亚洲面积最大,保持最完整的世界珍稀树种12万亩原始樟子松林带……”(吴丽莉文)。我区著名作家扎拉嘎胡老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也谈到了樟子松的情况,他写道:“蒙古松,生长在蒙古高原的山地和林海之中,它矗立于大兴岭南麓及北部山地和呼伦贝尔草原的沙漠地带。蒙古松独选海拉尔以南地区,从西尼河开始,沿伊敏河、红花尔基、辉河上游,巴日图到哈拉哈河附近是一条天然的樟子松林带,长约一百五十公里,宽处二十公里,窄处一公里,多为纯林,少量与白桦混居。它的学名为樟子松,但蒙古人常常不叫樟子松,而昵称蒙古松……”(1996年12月4日《人民日报》文)。老先生对樟子松的情况相当熟悉,描写的也比较详真。文中写道:“……哈拉哈河附近是一条天然樟子松林带……”,虽然文中没有点明,但兴安盟阿尔山市的樟子松林带,恰好是在这“长约一百五十公里”的范围内,所说的“哈拉哈河附近”,所处的方位、地理位置,正是在阿尔山市的辖区之内。阿尔山市以樟子松为地名的地方——“樟松岭”,以及“12万亩原始的樟子松林带”,市属辖区之内,不仅树美,景色也不错,还是一块无任何污染的“净土”。有着很好的旅游、观光开发前景。 在兴安盟这块热土上,还有许许多多用树木作为地名的“好地方”。如扎赉特旗北部的著名景区“杨树沟”,就是一处用山杨作为地名的地方。那里林木繁茂,鸟语花香,群兽出没,瀑布飞溅,景色异常,引人入胜;在扎赉特旗阿拉坦花苏木,还有一处地名叫“桦树沟”,以兴安盟常见的一个树种——桦树作为地名的地方。在兴安大地上,不论山区,还是半山区,以及丘陵地带,都可看到黑桦、白桦,这“林中少女”的倩影,还有那可爱的“飞龙鸟”……在全国植树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科右前旗大坝沟乡,也有一处以树木作为地名的地方——“柳树川”。柳树,你这个树木家族中的“普通一兵”,理想的水土保持树种,在兴安大地上,到处都可看见你婆娑起舞的身姿,到处都能听见人们对你的赞美和称颂,蒙古族牧民喜爱你,汉族同胞也喜爱你,发出同一种声音:赛那,柳树!你好,柳树!……我想:如若不然,在我们兴安盟的地名中,就不会出现这许许多多,用柳树作为地名的地方,您说呢?……
(作者: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内蒙古蒙元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