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阿尔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有代表性的当首推阿尔山“敬水”习俗,也就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阿尔山圣水节 ”。我们都知道蒙古人崇尚大自然,认为世上万物皆有灵性,所以,他们在生活当中,对自然界当中山林、河流、草木等都怀有敬畏之心和感激之情。阿尔山市有独特的自然资源——温泉,自1850年呼伦贝尔人熬拉·昌兴发现阿尔山温泉的100多年来,治愈了无数位病人。洗浴能治病,在当时还处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比较落后的时代,人们最纯朴的想法,就是这是上天恩赐给我们解除病痛的“神泉圣水”,于是,在利用“神泉”的时候,就产生了最纯朴的保护意识和崇敬的心理,直至形成纯洁的祷告、祈福等带有宗教色彩的活动,都是出于对“神泉”的敬畏和感恩的情怀,也正是这种对自然的敬仰之情,人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保护中利用和利用中加以保护,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使得阿尔山温泉至今仍然保持着自然原貌,发挥着治病的作用.这种最纯洁的祷告、祈福以及利用中保护,保护中利用就是今天我们形成的“阿尔山圣水节”的雏形。
随着阿尔山温泉知名度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们来到阿尔山。据史料记载,民国时期,来阿尔山温泉洗浴的人们有周边的巴尔虎蒙古人、科尔沁蒙古人、车臣汗部蒙古人,北京、上海一带的汉族人,辽宁、吉林、黑龙江的满族人,布里亚特俄罗斯人、日本人等,都慕名来到阿尔山洗浴。不同民族的聚集,丰富了阿尔山的洗浴文化,这一时期形成了阿尔山所特有的节日——“圣水节”。“圣水节”当时被称为开馆仪式,一般在“五月节”进行。节日的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温泉祭拜。这一时期洗浴文化是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人们在温泉洗浴的时候不能有任何私心杂念,更不能伤及温泉周边的一切动物和植物,特别是温泉里的蛇,更不能伤及,那里的蛇是“神蛇”,人们在池中洗浴,蛇在旁边的石缝中窥视,形成了“人蛇共浴”的场景,成为阿尔山温泉最具有神奇色彩的一幕。20世纪50年代,科尔沁右翼前旗人民政府专门下发了《阿尔山温泉保护条例》。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每年的五月节前后阿尔山市人民政府都举办盛大的“圣水节”活动,把阿尔山的“圣水节”推向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
我们今天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要继承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最美好的东西。阿尔山“圣水节”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没有自然万物,也就没有人类,所以,今后阿尔山的“圣水节”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应该始终坚持“保护中利用和利用中保护”的原则。
(作者: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史志档案局)
阿尔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有代表性的当首推阿尔山“敬水”习俗,也就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阿尔山圣水节 ”。我们都知道蒙古人崇尚大自然,认为世上万物皆有灵性,所以,他们在生活当中,对自然界当中山林、河流、草木等都怀有敬畏之心和感激之情。阿尔山市有独特的自然资源——温泉,自1850年呼伦贝尔人熬拉·昌兴发现阿尔山温泉的100多年来,治愈了无数位病人。洗浴能治病,在当时还处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比较落后的时代,人们最纯朴的想法,就是这是上天恩赐给我们解除病痛的“神泉圣水”,于是,在利用“神泉”的时候,就产生了最纯朴的保护意识和崇敬的心理,直至形成纯洁的祷告、祈福等带有宗教色彩的活动,都是出于对“神泉”的敬畏和感恩的情怀,也正是这种对自然的敬仰之情,人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保护中利用和利用中加以保护,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使得阿尔山温泉至今仍然保持着自然原貌,发挥着治病的作用.这种最纯洁的祷告、祈福以及利用中保护,保护中利用就是今天我们形成的“阿尔山圣水节”的雏形。
随着阿尔山温泉知名度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们来到阿尔山。据史料记载,民国时期,来阿尔山温泉洗浴的人们有周边的巴尔虎蒙古人、科尔沁蒙古人、车臣汗部蒙古人,北京、上海一带的汉族人,辽宁、吉林、黑龙江的满族人,布里亚特俄罗斯人、日本人等,都慕名来到阿尔山洗浴。不同民族的聚集,丰富了阿尔山的洗浴文化,这一时期形成了阿尔山所特有的节日——“圣水节”。“圣水节”当时被称为开馆仪式,一般在“五月节”进行。节日的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温泉祭拜。这一时期洗浴文化是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人们在温泉洗浴的时候不能有任何私心杂念,更不能伤及温泉周边的一切动物和植物,特别是温泉里的蛇,更不能伤及,那里的蛇是“神蛇”,人们在池中洗浴,蛇在旁边的石缝中窥视,形成了“人蛇共浴”的场景,成为阿尔山温泉最具有神奇色彩的一幕。20世纪50年代,科尔沁右翼前旗人民政府专门下发了《阿尔山温泉保护条例》。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每年的五月节前后阿尔山市人民政府都举办盛大的“圣水节”活动,把阿尔山的“圣水节”推向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
我们今天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要继承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最美好的东西。阿尔山“圣水节”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没有自然万物,也就没有人类,所以,今后阿尔山的“圣水节”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应该始终坚持“保护中利用和利用中保护”的原则。
(作者: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史志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