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2006年3月1日,我被聘到自治区人大参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人大志》的编修工作,到2007年10月初,把自己承担的编纂任务基本完成后就离开了人大办公楼。那时对组织我们十来个修志人员的张澄平印象很肤浅,认识不太深刻。
2010年8月26日,张澄平给我打来电话,让我和他一起到档案馆查资料,并将印出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人大志》验收稿校对一次,直到2011年4月初,半年多时间里,我俩一起查档、一起商量修改订正错讹,才使我真正认识到这位认真而痴迷的修志工作者。
张澄平对修志工作特别较真。人大常委会机关选他负责具体编修、统稿《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人大志》算是选准了人。128万多字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人大志》初稿,不知经他修改过多少次了。从现有的“验收一稿”、“验收二稿”中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修改处、校订处、补写处。就说这几个月的查档工作吧,他为了把“文革”前历次代表会的名单、数字,尤其是每一位代表的姓名、性别、民族搞准确,千方百计地调出代表简历表、签到薄、各盟市上报的代表名单、出席会议代表分组名单等。用原始档案与志书稿对照修改。为了订正蒙古族代表的名字,我们调出用蒙古文书写的档案,他请档案馆的以及其他单位查档的蒙古族同志帮助翻译校正。
档案馆在呼和浩特市南二环一带,我家住旧党委大院,每天清早坐公交车转一次车才能到档案馆,每次得花一个多小时时间。为了节省我的跑路时间,张澄平让我中午到他家吃午饭(他家离档案馆三站地,他爱人这一段在北京看病),他亲自下厨炒菜,并在他家休息。我从退休后已参与过五部志书修订(《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人大志》为第六部),从未遇到过统稿人员个人贴饭修志的。
我被他的这种精神所感动,对受这样的款待觉得过意不去。我曾问过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真实、准确是志书的生命。尤其是记人记事必须真实可靠,来不得半点差错。”“历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揭示历史的真象,而志书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工具书,我们的责任是提供真象而不是假象。”同时,张澄平也十分重视别人的劳动成果。他说:“可改可不改的不改,改就要改对,而不能增加错误。我们的所记所写,不仅要经得起当代人的认可,还要经得起后代人的检验。让我干这份工作,我就得这样做才问心无愧。”
是啊!张澄平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人大志》统稿工作中起码要做到“没有硬伤”。真可谓:“委身斗室数年苦,秉笔志坛写真情”。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办公厅)
2006年3月1日,我被聘到自治区人大参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人大志》的编修工作,到2007年10月初,把自己承担的编纂任务基本完成后就离开了人大办公楼。那时对组织我们十来个修志人员的张澄平印象很肤浅,认识不太深刻。
2010年8月26日,张澄平给我打来电话,让我和他一起到档案馆查资料,并将印出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人大志》验收稿校对一次,直到2011年4月初,半年多时间里,我俩一起查档、一起商量修改订正错讹,才使我真正认识到这位认真而痴迷的修志工作者。
张澄平对修志工作特别较真。人大常委会机关选他负责具体编修、统稿《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人大志》算是选准了人。128万多字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人大志》初稿,不知经他修改过多少次了。从现有的“验收一稿”、“验收二稿”中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修改处、校订处、补写处。就说这几个月的查档工作吧,他为了把“文革”前历次代表会的名单、数字,尤其是每一位代表的姓名、性别、民族搞准确,千方百计地调出代表简历表、签到薄、各盟市上报的代表名单、出席会议代表分组名单等。用原始档案与志书稿对照修改。为了订正蒙古族代表的名字,我们调出用蒙古文书写的档案,他请档案馆的以及其他单位查档的蒙古族同志帮助翻译校正。
档案馆在呼和浩特市南二环一带,我家住旧党委大院,每天清早坐公交车转一次车才能到档案馆,每次得花一个多小时时间。为了节省我的跑路时间,张澄平让我中午到他家吃午饭(他家离档案馆三站地,他爱人这一段在北京看病),他亲自下厨炒菜,并在他家休息。我从退休后已参与过五部志书修订(《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人大志》为第六部),从未遇到过统稿人员个人贴饭修志的。
我被他的这种精神所感动,对受这样的款待觉得过意不去。我曾问过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真实、准确是志书的生命。尤其是记人记事必须真实可靠,来不得半点差错。”“历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揭示历史的真象,而志书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工具书,我们的责任是提供真象而不是假象。”同时,张澄平也十分重视别人的劳动成果。他说:“可改可不改的不改,改就要改对,而不能增加错误。我们的所记所写,不仅要经得起当代人的认可,还要经得起后代人的检验。让我干这份工作,我就得这样做才问心无愧。”
是啊!张澄平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人大志》统稿工作中起码要做到“没有硬伤”。真可谓:“委身斗室数年苦,秉笔志坛写真情”。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