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4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史海钩沉】起辇谷和古连勒古
  •    

      从成吉思汗开始,蒙古汗国和元朝的历代皇帝都埋葬在起辇谷之地。《元史》明确记载,成吉思汗、窝阔台汗、贵由汗、元世祖忽必烈、成宗铁穆耳、武宗海山、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英宗硕德八剌、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明宗和世   文宗图帖睦尔、宁宗懿璘质班,都是安葬在那里的。[1]蒙哥汗的葬地,《元史》里没有提到。但《史集》上说,蒙哥汗安葬在成吉思汗和托雷的墓旁,[2]所以蒙哥汗无疑也葬在起辇谷。元惠宗妥欢帖木儿1370年死在应昌,《元史》上说,“太尉完者、院使观音奴奉梓宫北葬”,[3]看来还是送往起辇谷安葬的。  

      从现存的元代史料中,找不见起辇谷的具体位置。当时,皇帝的葬地不让汉、南官员接近,所以他们没有留下有关起辇谷地望的记载。比如,元世祖的灵柩从大都送往漠北,“由建德门,次近郊北苑。有顷,祖奠毕,百官长号而退。”[4]之后,只有蒙古那颜们奉灵北行。这样,从元代汉族文人的著述中便难以得知起辇谷究竟在哪里了。况且蒙古皇帝的葬地没有地面上的陵园建筑,从地平线上看不见皇陵。这就容易随着改朝换代,忘掉陵墓所在。  

      有关起辇谷的记载虽然不多,毕竟还有丝迹可寻。在窝阔台时到过蒙古地方的南宋人彭大雅说:“其墓无塚。以马践蹂,使如平地。若忒没真之墓,则插矢以为垣,阔踰三十里,逻骑以为卫。”徐霆说:“霆见忒没真墓在泸沟河之侧,山水环绕。相传云,忒没真生于此,故死葬于此。未知果否。”[5]《史集》不止一次提到成吉思汗的葬地,简言之就是:成吉思汗葬于不儿罕合勒敦山,那里林木茂盛,称为大禁地,由兀良罕人守护。[6]1410年,随永乐帝北征的金幼孜曾经写道:“二十八日早,发古梵场,行数十里,东北有山甚高广,峰峦耸拔,苍翠奇秀,类江南诸山。山之下,孤峰高起,上多白石。元氏诸王葬其下。”[7]这块地方是不是蒙元历代皇帝的葬地,尚有疑问。因为很难断定金幼孜所说的“元氏诸王”是否就是元朝历代皇帝,从而也就无法断定那里是不是起辇谷。但这座高峰确实是在克鲁伦河流域的。  

      根据这些史料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蒙元历代皇帝葬在起辇谷;二、起辇谷距不儿罕合勒敦山不远;三、起辇谷是插矢为垣围起来的、面积相当广阔的“大禁地”,而学界一致的看法是不儿罕合勒敦山在肯特山,所以起辇谷之地也一定在那一带。  

      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已经弄不清楚蒙古和元朝诸帝的葬地所在,出现了不少讹传。佚名《黄金史》和罗藏丹津《黄金史》都写着:成吉思汗的遗体,有人说是葬于不儿罕合勒敦山,也有人说葬于阿尔泰山之阴、肯特山之阳大谔特克之地。[8]《蒙古源流》抄《黄金史》,删去了葬于不儿罕合勒敦山这一句。[9]这些传闻之辞表明,明清之际的蒙古史家已经不知道起辇谷是什么了。说葬在不儿罕合勒敦山,还算是比较切近的记载,至于说“阿尔泰山之阴,肯特山之阳”,这已是一个大而无当的千里空间,等于说葬在漠北高原。大谔特克,IAKAAOITAK(Yeke otek),Yeke是“大”, otek(otegü)是“老”,也有“大地”的意思,史籍中从未在别处提到这个名字,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少,就难说了。  

      在汉籍中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讹传。清《理藩院则例》把伊克昭盟的成吉思汗白室写成“园寝”,[10]从此,人们常把祭祀成吉思汗的伊金霍洛当成成吉思汗的陵寝,把祀堂和葬地混为一谈,更有甚者,有的人还认定伊金霍洛一带就是起辇谷。[11]成吉思汗八白室是从漠北迁来河套地区的,最早也不会早于十五世纪末,八白室里并没有成吉思汗的骨殖。正如著名的历史语言学家伯希和所说的,“所有关于成吉思汗的陵墓在漠南,特别是在鄂尔多斯的传说,显然是后来编造的。这都是把陵墓本身同祭祀已故皇帝的宫帐混淆起来的结果,也是这些宫帐从漠北迁来河套的结果。”[12]清代人对起辇谷有许多错误的理解。比如,张鹏翮因为大青山曾有别名称祁连山,便联想到起辇谷,认为元代皇帝都葬在呼和浩特北面的大青山。[13]有的人走得远,竟以为起辇谷在北京京郊房山县。[14]  

      人们自然要提出问题:起辇谷到底在哪里?从史籍中难道找不到线索?  

      让我们查一查蒙古人最早的史书《元朝秘史》。《元朝秘史》第89,94,122,129,141节提到“古连勒古”,旁译“山名”、“地名”。(第94节作“枯连勒古”,第122节作“古列勒古”。)罗藏丹津《黄金史》作KOIRALKO,这是完全正确的蒙古文书写形式。  

      古连勒古,《圣武亲征录》作曲邻居山,剌失丁《史集》作KWRL WW。  

      勘同“起辇谷”和“古连勒古”,不难发现二者的一致性。蒙古文的KOI可以两读:kü,gü,还可以读作ko,go。用汉字音写《元朝秘史》的明翰林译员火源洁、马沙亦黑等人,是用自己的方言音写的,无法说他们的口音与元代的标准蒙古语音完全一致。比如,他们把静动词现在时后缀–KO(kü)译写为“古”(–gü),KOIMON(kühün,人)写作“古温”。这不仅同以八思巴字拼写的元代蒙古语标准音不相符,而且也与清代的规范书面语读音抵牾。KO后缀在八思巴字中是–kü,KOIMON则作kühün。《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记载,成吉思汗称丘处机为“蒙古孔”(长生不老的人),可见成吉思汗时,KOIMON也是读kühün,而不是说成gühün(古温)的。到了清代,由于辅音弱化的规律,塞音k逐渐变成了擦音x,即k→x,–kü与kühün逐渐改读为–xu, xuun,但x并不读作g。  

      与其相信明初用某一种方言读音译写的汉字,我们不如相信元代的《圣武亲征录》和《史集》的写音,这是理所当然的。“曲邻居山”的“曲”,在《中原音韻》中系鱼模部,入作上声,溪母,撮口呼,读kü。《蒙古字韻》中“曲”作K‘EU(kü)。《史集》也作KW(kü)。所以“古连勒古”的第一个“古”应读作kü。  

      “起”字在《中原音韻》中系齐微部,上声,溪母,齐齿呼,读ki。《蒙古字韻》也作K‘I(ki)。“起”、“曲”两字都属溪纽,声母都是塞音k,都是前列高元音,区别仅仅在于展唇和圆唇,即只有撮口呼和齐齿呼的差别。看来,元人不用撮口呼的“曲”,而用齐齿呼的“起”,可能有其用意。“辇”字,《中原音韻》系先天部,上声,来母、读lien。《蒙古字韻》也做len,即以l写r,以n写闭音节尾音–l,这是常见现象。蒙古语的r在汉语中作l。闭音节尾音–l,在汉字中是用–n辅音代替的,比如,Altan作按坛,Qalqa作罕哈,ol   ei作完泽,Tügel作秃坚,等等。“谷”读gu。第二音节以下的前元音ü,在元代已经弱化为央元音u,而现代蒙古语则不论第几音节,第七元音ü全都变成了央元音u。“起辇谷”(ki–lien–gu)正是KOIRALKO(kürelgü)的译写,这应该说是十分清楚了。  

      许多学者都认为“起辇谷”是译音词。鲍乃迪、沈曾植、箭内亘、驹井义明相继认定“起辇谷”是克鲁伦(河名)一名的异译。[15]但是无法证明这两词之间的同一性,故这一说是站不住的。事实上,他们都是看了《黑鞑事略》上有泸沟河畔有成吉思汗墓葬的记载,便把“起辇”当成克鲁伦河,“谷”则是河谷。可是在元代,克鲁伦总是写作“怯鲁连”或音近的字,从未写作“起辇”。  

      引人瞩目的是,伯希和对“起辇谷”一名作了完全不同的解释。在他的名著《马可波罗游记注》的“成吉思汗”一条中,伯希和用很大篇幅谈了成吉思汗的葬地。他认为,“起辇谷”根本不是音译词,而是汉语“乘辇启程的山谷”,之后便大谈开qasaq(车)、terge(车)等蒙古突厥词语,来论证自己的看法。[16]不能不说,伯希和这是千虑一失。  

      在蒙元时代,通常不为蒙古地方起汉名。虽曾有“岭北行省”这样汉名,但在蒙古文中仍作Qorum  ing。如果真要用汉语为漠北的皇帝陵地命名,翰林、集贤的官员当然会引经据典,找出维不维显的堂皇字眼来,为什么偏偏起“乘辇启程的山谷”这样一个事理不通的名字呢?因为皇灵是从大都启程的,到了起辇谷,送葬的全程便告结束了,把终点说成起点,岂不是太荒谬吗?  

      用“起辇谷”三字音写古连勒古,或许可以作别的解释。与kürelgü第一音节相当的曲、驱、屈、墟等元代读kü的字,用起来总嫌不妥当,便改用齐齿呼的“起”。Rel音节配上皇帝乘舆的“辇”字。“谷”正好表明河谷、山谷。看来,选用“起辇谷”这三个字,还确实费了一番脑筋。用一些读音近似的汉字美化蒙语地名,是有例可证的。如Qara-Qorum写作“和林”,进而又写成“和宁(路)”,便是一个例子。  

      得知起辇谷就是古连勒古,下一个便是相对地容易解答的问题:起辇谷在哪里?  

      《元朝秘史》第89节上说:“在那里相会之后,便在不儿罕合勒敦山阳的古连勒古之中,桑沽儿河合剌只鲁干的阔阔纳浯儿湖扎下营盘,猎杀旱獭、土拨鼠度日。”第122节有“从那里迁移出来,到古连勒古之中” 桑沽儿河合剌只鲁干阔阔纳浯儿湖驻下。”对此,蒙古人民共和国学者霍·丕尔烈作过考述:  

      “古连勒古……东经109度,北纬48度。《秘史》有一处提到这个地方在不儿罕合勒敦之阳,又三次提到桑沽儿河在古连勒古之中。现在学界公认桑沽儿河就是今天的曾克尔河。可见古连勒古在不儿罕合勒敦之南(阳),桑沽儿河源在古连勒古。古连勒古当是指曾克尔河上游的一片相当大的地段,曾克尔河发源于波罗胡尔嘎温泉以西的山中。”[17]  

      以此观之,可以认为,古连勒古应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省曾克尔满达勒一带。起辇谷的地理位置,与《史集》上记载的大禁地没有什么差距,《元史》的记载与《史集》并不矛盾。  

      但是伯希和却提出了令人不解的看法:“起辇谷只是忽必烈及其后裔的陵墓,中国史书却把它说成成吉思汗和拖雷的墓地,从而犯了一个永恒的严重错误。”[18]伯希和这样说,除了由于受别烈津、哀德曼的译误的影响之外,主要是因为他不相信关于起辇谷的记载。他相信成吉思汗葬于不儿罕合勒敦山,但没能把起辇谷同古连勒古联系起来考察。相反,却把起辇谷同不儿罕合勒敦割裂开来,把起辇谷当成一个依稀恍惚的地名,认为《元史》不管每个皇帝的陵墓在哪里,都一律说成是葬在起辇谷。伯希和的这种无端怀疑,没有任何根据和建设性。实际上,随成吉思汗安葬,是每一个蒙古皇帝死后享有的权利,不葬在起辇谷,就等于丢掉了皇帝身份。  

      《史集》上说,成吉思汗的葬地是他本人生前指定的。在蒙古帝国广袤无垠的领土中,为什么偏偏看中了这块地方?原来在十二世纪八十年代,成吉思汗摆脱了对札木合的依附,第一次建立汗斡耳朵,正是在古连勒古——起辇谷。  

      注释  

        [1].《元史》(中华书局点校本)第25,37,39,376,472,531,593,633,687,701,806,813页。  

         [2].《史集》(商务中译本)第1卷第2分册第323页,第2卷第271页。  

      [3].《元史》第986页  

      [4].王恽《大行皇帝挽词八首·序》,《秋涧先生大全文集》,13。  

      [5].《黑鞑事略》,《观堂集林》3  

      [6].《史集》第1卷第1分册第259、2260页,第2分册第321页,第2卷第271页。  

      [7].金幼孜《前北征录》,《纪录汇编》32。  

    [8].《汉译蒙古黄金史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35页,罗藏丹津《黄金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蒙文校注本)第508页。  

      [9].《蒙古源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影印蒙文抄本)第45页。  

      [10].《钦定理藩院则例》6。  

      [11].张相文《成吉思汗园寝之发现》,《地学杂志》第6卷第12期,1915。  

      [12].伯希和《马哥孛罗游记注》(英文)第1卷第349页。  

    [13].《奉使俄罗斯日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3秩。  

      [14].《蒙古游牧记》6引龚之钥语  

      [15].沙海昂《马哥孛罗游记》(法文)第1卷第195页;《蒙古源流笺证》4;箭内亘《蒙古史研究》(日文)第751页;驹井义明《关于起辇谷》(日文),《东洋史研究》622,1941。  

      [16].伯希和前引书第331、332页。  

      [17].《<秘史>某些地名的考辩》(基利尔蒙古文,乌兰巴托)第8页。  

      [18].伯希和前引书第354页。  

                             

                                          (摘自《亦邻真蒙古史文集》)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海钩沉】起辇谷和古连勒古
  •    

      从成吉思汗开始,蒙古汗国和元朝的历代皇帝都埋葬在起辇谷之地。《元史》明确记载,成吉思汗、窝阔台汗、贵由汗、元世祖忽必烈、成宗铁穆耳、武宗海山、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英宗硕德八剌、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明宗和世   文宗图帖睦尔、宁宗懿璘质班,都是安葬在那里的。[1]蒙哥汗的葬地,《元史》里没有提到。但《史集》上说,蒙哥汗安葬在成吉思汗和托雷的墓旁,[2]所以蒙哥汗无疑也葬在起辇谷。元惠宗妥欢帖木儿1370年死在应昌,《元史》上说,“太尉完者、院使观音奴奉梓宫北葬”,[3]看来还是送往起辇谷安葬的。  

      从现存的元代史料中,找不见起辇谷的具体位置。当时,皇帝的葬地不让汉、南官员接近,所以他们没有留下有关起辇谷地望的记载。比如,元世祖的灵柩从大都送往漠北,“由建德门,次近郊北苑。有顷,祖奠毕,百官长号而退。”[4]之后,只有蒙古那颜们奉灵北行。这样,从元代汉族文人的著述中便难以得知起辇谷究竟在哪里了。况且蒙古皇帝的葬地没有地面上的陵园建筑,从地平线上看不见皇陵。这就容易随着改朝换代,忘掉陵墓所在。  

      有关起辇谷的记载虽然不多,毕竟还有丝迹可寻。在窝阔台时到过蒙古地方的南宋人彭大雅说:“其墓无塚。以马践蹂,使如平地。若忒没真之墓,则插矢以为垣,阔踰三十里,逻骑以为卫。”徐霆说:“霆见忒没真墓在泸沟河之侧,山水环绕。相传云,忒没真生于此,故死葬于此。未知果否。”[5]《史集》不止一次提到成吉思汗的葬地,简言之就是:成吉思汗葬于不儿罕合勒敦山,那里林木茂盛,称为大禁地,由兀良罕人守护。[6]1410年,随永乐帝北征的金幼孜曾经写道:“二十八日早,发古梵场,行数十里,东北有山甚高广,峰峦耸拔,苍翠奇秀,类江南诸山。山之下,孤峰高起,上多白石。元氏诸王葬其下。”[7]这块地方是不是蒙元历代皇帝的葬地,尚有疑问。因为很难断定金幼孜所说的“元氏诸王”是否就是元朝历代皇帝,从而也就无法断定那里是不是起辇谷。但这座高峰确实是在克鲁伦河流域的。  

      根据这些史料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蒙元历代皇帝葬在起辇谷;二、起辇谷距不儿罕合勒敦山不远;三、起辇谷是插矢为垣围起来的、面积相当广阔的“大禁地”,而学界一致的看法是不儿罕合勒敦山在肯特山,所以起辇谷之地也一定在那一带。  

      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已经弄不清楚蒙古和元朝诸帝的葬地所在,出现了不少讹传。佚名《黄金史》和罗藏丹津《黄金史》都写着:成吉思汗的遗体,有人说是葬于不儿罕合勒敦山,也有人说葬于阿尔泰山之阴、肯特山之阳大谔特克之地。[8]《蒙古源流》抄《黄金史》,删去了葬于不儿罕合勒敦山这一句。[9]这些传闻之辞表明,明清之际的蒙古史家已经不知道起辇谷是什么了。说葬在不儿罕合勒敦山,还算是比较切近的记载,至于说“阿尔泰山之阴,肯特山之阳”,这已是一个大而无当的千里空间,等于说葬在漠北高原。大谔特克,IAKAAOITAK(Yeke otek),Yeke是“大”, otek(otegü)是“老”,也有“大地”的意思,史籍中从未在别处提到这个名字,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少,就难说了。  

      在汉籍中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讹传。清《理藩院则例》把伊克昭盟的成吉思汗白室写成“园寝”,[10]从此,人们常把祭祀成吉思汗的伊金霍洛当成成吉思汗的陵寝,把祀堂和葬地混为一谈,更有甚者,有的人还认定伊金霍洛一带就是起辇谷。[11]成吉思汗八白室是从漠北迁来河套地区的,最早也不会早于十五世纪末,八白室里并没有成吉思汗的骨殖。正如著名的历史语言学家伯希和所说的,“所有关于成吉思汗的陵墓在漠南,特别是在鄂尔多斯的传说,显然是后来编造的。这都是把陵墓本身同祭祀已故皇帝的宫帐混淆起来的结果,也是这些宫帐从漠北迁来河套的结果。”[12]清代人对起辇谷有许多错误的理解。比如,张鹏翮因为大青山曾有别名称祁连山,便联想到起辇谷,认为元代皇帝都葬在呼和浩特北面的大青山。[13]有的人走得远,竟以为起辇谷在北京京郊房山县。[14]  

      人们自然要提出问题:起辇谷到底在哪里?从史籍中难道找不到线索?  

      让我们查一查蒙古人最早的史书《元朝秘史》。《元朝秘史》第89,94,122,129,141节提到“古连勒古”,旁译“山名”、“地名”。(第94节作“枯连勒古”,第122节作“古列勒古”。)罗藏丹津《黄金史》作KOIRALKO,这是完全正确的蒙古文书写形式。  

      古连勒古,《圣武亲征录》作曲邻居山,剌失丁《史集》作KWRL WW。  

      勘同“起辇谷”和“古连勒古”,不难发现二者的一致性。蒙古文的KOI可以两读:kü,gü,还可以读作ko,go。用汉字音写《元朝秘史》的明翰林译员火源洁、马沙亦黑等人,是用自己的方言音写的,无法说他们的口音与元代的标准蒙古语音完全一致。比如,他们把静动词现在时后缀–KO(kü)译写为“古”(–gü),KOIMON(kühün,人)写作“古温”。这不仅同以八思巴字拼写的元代蒙古语标准音不相符,而且也与清代的规范书面语读音抵牾。KO后缀在八思巴字中是–kü,KOIMON则作kühün。《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记载,成吉思汗称丘处机为“蒙古孔”(长生不老的人),可见成吉思汗时,KOIMON也是读kühün,而不是说成gühün(古温)的。到了清代,由于辅音弱化的规律,塞音k逐渐变成了擦音x,即k→x,–kü与kühün逐渐改读为–xu, xuun,但x并不读作g。  

      与其相信明初用某一种方言读音译写的汉字,我们不如相信元代的《圣武亲征录》和《史集》的写音,这是理所当然的。“曲邻居山”的“曲”,在《中原音韻》中系鱼模部,入作上声,溪母,撮口呼,读kü。《蒙古字韻》中“曲”作K‘EU(kü)。《史集》也作KW(kü)。所以“古连勒古”的第一个“古”应读作kü。  

      “起”字在《中原音韻》中系齐微部,上声,溪母,齐齿呼,读ki。《蒙古字韻》也作K‘I(ki)。“起”、“曲”两字都属溪纽,声母都是塞音k,都是前列高元音,区别仅仅在于展唇和圆唇,即只有撮口呼和齐齿呼的差别。看来,元人不用撮口呼的“曲”,而用齐齿呼的“起”,可能有其用意。“辇”字,《中原音韻》系先天部,上声,来母、读lien。《蒙古字韻》也做len,即以l写r,以n写闭音节尾音–l,这是常见现象。蒙古语的r在汉语中作l。闭音节尾音–l,在汉字中是用–n辅音代替的,比如,Altan作按坛,Qalqa作罕哈,ol   ei作完泽,Tügel作秃坚,等等。“谷”读gu。第二音节以下的前元音ü,在元代已经弱化为央元音u,而现代蒙古语则不论第几音节,第七元音ü全都变成了央元音u。“起辇谷”(ki–lien–gu)正是KOIRALKO(kürelgü)的译写,这应该说是十分清楚了。  

      许多学者都认为“起辇谷”是译音词。鲍乃迪、沈曾植、箭内亘、驹井义明相继认定“起辇谷”是克鲁伦(河名)一名的异译。[15]但是无法证明这两词之间的同一性,故这一说是站不住的。事实上,他们都是看了《黑鞑事略》上有泸沟河畔有成吉思汗墓葬的记载,便把“起辇”当成克鲁伦河,“谷”则是河谷。可是在元代,克鲁伦总是写作“怯鲁连”或音近的字,从未写作“起辇”。  

      引人瞩目的是,伯希和对“起辇谷”一名作了完全不同的解释。在他的名著《马可波罗游记注》的“成吉思汗”一条中,伯希和用很大篇幅谈了成吉思汗的葬地。他认为,“起辇谷”根本不是音译词,而是汉语“乘辇启程的山谷”,之后便大谈开qasaq(车)、terge(车)等蒙古突厥词语,来论证自己的看法。[16]不能不说,伯希和这是千虑一失。  

      在蒙元时代,通常不为蒙古地方起汉名。虽曾有“岭北行省”这样汉名,但在蒙古文中仍作Qorum  ing。如果真要用汉语为漠北的皇帝陵地命名,翰林、集贤的官员当然会引经据典,找出维不维显的堂皇字眼来,为什么偏偏起“乘辇启程的山谷”这样一个事理不通的名字呢?因为皇灵是从大都启程的,到了起辇谷,送葬的全程便告结束了,把终点说成起点,岂不是太荒谬吗?  

      用“起辇谷”三字音写古连勒古,或许可以作别的解释。与kürelgü第一音节相当的曲、驱、屈、墟等元代读kü的字,用起来总嫌不妥当,便改用齐齿呼的“起”。Rel音节配上皇帝乘舆的“辇”字。“谷”正好表明河谷、山谷。看来,选用“起辇谷”这三个字,还确实费了一番脑筋。用一些读音近似的汉字美化蒙语地名,是有例可证的。如Qara-Qorum写作“和林”,进而又写成“和宁(路)”,便是一个例子。  

      得知起辇谷就是古连勒古,下一个便是相对地容易解答的问题:起辇谷在哪里?  

      《元朝秘史》第89节上说:“在那里相会之后,便在不儿罕合勒敦山阳的古连勒古之中,桑沽儿河合剌只鲁干的阔阔纳浯儿湖扎下营盘,猎杀旱獭、土拨鼠度日。”第122节有“从那里迁移出来,到古连勒古之中” 桑沽儿河合剌只鲁干阔阔纳浯儿湖驻下。”对此,蒙古人民共和国学者霍·丕尔烈作过考述:  

      “古连勒古……东经109度,北纬48度。《秘史》有一处提到这个地方在不儿罕合勒敦之阳,又三次提到桑沽儿河在古连勒古之中。现在学界公认桑沽儿河就是今天的曾克尔河。可见古连勒古在不儿罕合勒敦之南(阳),桑沽儿河源在古连勒古。古连勒古当是指曾克尔河上游的一片相当大的地段,曾克尔河发源于波罗胡尔嘎温泉以西的山中。”[17]  

      以此观之,可以认为,古连勒古应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省曾克尔满达勒一带。起辇谷的地理位置,与《史集》上记载的大禁地没有什么差距,《元史》的记载与《史集》并不矛盾。  

      但是伯希和却提出了令人不解的看法:“起辇谷只是忽必烈及其后裔的陵墓,中国史书却把它说成成吉思汗和拖雷的墓地,从而犯了一个永恒的严重错误。”[18]伯希和这样说,除了由于受别烈津、哀德曼的译误的影响之外,主要是因为他不相信关于起辇谷的记载。他相信成吉思汗葬于不儿罕合勒敦山,但没能把起辇谷同古连勒古联系起来考察。相反,却把起辇谷同不儿罕合勒敦割裂开来,把起辇谷当成一个依稀恍惚的地名,认为《元史》不管每个皇帝的陵墓在哪里,都一律说成是葬在起辇谷。伯希和的这种无端怀疑,没有任何根据和建设性。实际上,随成吉思汗安葬,是每一个蒙古皇帝死后享有的权利,不葬在起辇谷,就等于丢掉了皇帝身份。  

      《史集》上说,成吉思汗的葬地是他本人生前指定的。在蒙古帝国广袤无垠的领土中,为什么偏偏看中了这块地方?原来在十二世纪八十年代,成吉思汗摆脱了对札木合的依附,第一次建立汗斡耳朵,正是在古连勒古——起辇谷。  

      注释  

        [1].《元史》(中华书局点校本)第25,37,39,376,472,531,593,633,687,701,806,813页。  

         [2].《史集》(商务中译本)第1卷第2分册第323页,第2卷第271页。  

      [3].《元史》第986页  

      [4].王恽《大行皇帝挽词八首·序》,《秋涧先生大全文集》,13。  

      [5].《黑鞑事略》,《观堂集林》3  

      [6].《史集》第1卷第1分册第259、2260页,第2分册第321页,第2卷第271页。  

      [7].金幼孜《前北征录》,《纪录汇编》32。  

    [8].《汉译蒙古黄金史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35页,罗藏丹津《黄金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蒙文校注本)第508页。  

      [9].《蒙古源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影印蒙文抄本)第45页。  

      [10].《钦定理藩院则例》6。  

      [11].张相文《成吉思汗园寝之发现》,《地学杂志》第6卷第12期,1915。  

      [12].伯希和《马哥孛罗游记注》(英文)第1卷第349页。  

    [13].《奉使俄罗斯日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3秩。  

      [14].《蒙古游牧记》6引龚之钥语  

      [15].沙海昂《马哥孛罗游记》(法文)第1卷第195页;《蒙古源流笺证》4;箭内亘《蒙古史研究》(日文)第751页;驹井义明《关于起辇谷》(日文),《东洋史研究》622,1941。  

      [16].伯希和前引书第331、332页。  

      [17].《<秘史>某些地名的考辩》(基利尔蒙古文,乌兰巴托)第8页。  

      [18].伯希和前引书第354页。  

                             

                                          (摘自《亦邻真蒙古史文集》)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