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4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史海钩沉】女红军危拱之在赤峰
  •    

      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写的《西行漫记》里有一幅图片,图中的人是爬雪山、过草地,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女战士危拱之。这位曾经闹过学潮、考取黄埔军校、参加广州起义、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又走过长征和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革命女战士,在解放战争时期,奔赴东北,先后担任赤峰市委副书记、书记,带领当地人民反恶霸、搞土改、灭鼠疫,恢复工农业生产。她对革命工作的激情投入,至今被后人称颂和敬仰。  

    在草原上的激情岁月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被日寇侵占多年的我国东北地区获得解放。不久,党中央派出大批干部奔赴东北,危拱之也是其中的一位。她从延安到达了刚解放不久的赤峰,被任命为赤峰市委副书记。当时,赤峰地区民不聊生,老百姓生活异常艰苦,过着缺衣少食的日子。危拱之面对重重困难,从自身做起,拒绝享受领导干部的小灶待遇,与机关工作人员一起每天吃高粱米和咸菜,同住在寒冷简陋的办公室内,带领干部战士,同赤峰人民一道,指挥反霸和镇压反革命分子,使市内生产、社会秩序迅速恢复,支援了大部队向东北进军。   

      1946年冬,国民党反动派对赤峰地区发起了猛烈战争攻势,危拱之带领100多名党员干部向外转移。一天,一架敌机发现了他们,正隐蔽在大树下的危拱之,只身一人赶着马车朝前方奔跑,故意暴露自己,以便吸引敌机远离人群和马车队。跑远后,危拱之又向马猛抽鞭子,同时机敏地从马车上跳下,马车继续向前飞奔,敌机向马车一个劲儿地投掷炸弹,马车被炸得粉碎,危拱之和100多名干部安然无恙,大批物资也得到了保护。   

      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再次解放了赤峰,危拱之被任命为赤峰市委书记。那时,由于日寇败退时破坏了东北的细菌工厂,鼠疫蔓延,严重威胁军民生命。她组织驻赤峰的军政机关人员撤离后,自己却留了下来,和战勤人员一起,投入到了消灭鼠疫的战斗中。她身背药箱,去疫区给病人打针,一直坚持到社会恢复了秩序,群众亲切地称她是“救命的医疗队长”。  

    创办红军八一剧团  

      危拱之1905年10月出生在河南省信阳城里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家庭。1926年冬,危拱之报考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以“拿起枪杆子,将天下不平的事情尽情打平”的誓言被录取,成为我国第一代女兵。1927年4月,她由一名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7年12月,危拱之参加了广州起义,在枪林弹雨中救护伤员、宣传革命理想,发动海陆丰苏维埃运动,组织农民打土豪分田地。1928年,海陆丰苏维埃运动失败后,危拱之几经辗转与党中央接上关系,转任河南省委妇女工作委员会书记。1929年6月,危拱之来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因反对“左”倾教条主义,受到“开除党籍一年”的处分。1931年2月,危拱之奉命回国,任党中央红军大学党委委员兼俱乐部主任,参与创办了红军八一剧团,满怀激情投入到苏区的革命文艺事业中,经常率剧团赴前线慰问红军部队。1932年冬,“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统治下的苏区党中央局决定在党内和红军中大搞“肃反”,危拱之因据理力争,被永远开除党籍,但被允许继续从事文艺教育工作。  

    背着“黑锅”走完长征  

      1934年10月,党中央红军被迫长征,危拱之被编入党中央军委第一纵队干部团,担任总务科长,负责后勤保障、宣传等工作。  

      党中央红军一共有32名女战士参加长征,危拱之是唯一一名被开除党籍而参加长征的女红军。长征途中,危拱之必须提前到达宿营地,跑前忙后地筹措给养、准备食物,忙着安排大家的住宿或搭建帐篷,招呼人们烧热水烫脚等。部队出发前,她督促人们打扫驻地,上好门板,归还借来的东西,做好各种善后工作,主动搀扶伤病员和老同志。危拱之还担负着宣传鼓动工作,一方面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另一方面还要为红军战士鼓劲加油。自己生病时,双脚还淌着脓水,仍然拄着木棍追赶队伍。整个长征途中,危拱之是唯一一位没骑马、没上担架,就靠一双脚走完长征路的女兵。  

      党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凡是经过长征考验的,不论是马夫还是炊事员,都可以入党。毛泽东针对历史上被错误处理的同志指出:如果他们真的是坏人,又怎么肯陪着我们过雪山草地而不逃跑呢?1935年底,危拱之恢复了党籍。  

    斯诺对她大加赞赏  

      1936年春,党中央决定成立抗日人民剧社,危拱之被任命为社长兼导演。同年夏,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来到陕北苏区采访,他在保安观看了危拱之领导的抗日人民剧社的演出后,大加赞赏,为她拍了照片,在《西行漫记》中作了详细介绍。  

      1937年4月,党中央派危拱之等人组成特别小组,赴上海秘密接运共产国际为中国共产党募集的一笔资金,要求他们将这笔资金兑换成法币,运送到西安红军联络处,购买药品及其它根据地急需的物资。已有5个月身孕的危拱之到达上海后,因劳累过度,呕吐、眩晕,经检查发现腹部长了肿瘤。医院要为她切除肿瘤,危拱之觉得自己肩负的任务十分重要,连腹中的胎儿也一起做掉了。手术出院后,危拱之和其他同志一起,将兑换的法币分批秘密运送西安,顺利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任务。抗日战争爆发后,危拱之回到延安,任红军家属学校校长。  

      1938年初,危拱之任中共河南省委秘书长,亲自组建开封孩子剧团,奔赴中原大地宣传抗日救亡政策,动员人民群众保家卫国。后来,她还担任了信阳挺进队政治部主任,活跃在豫鄂边区抗日战场上。1940年4月,危拱之赴延安参加党的“七大”,因“七大”延期召开,又到中共中央组织部工作。  

      1943年3月,延安发起整风运动,危拱之拒不承认莫须有的指控。不久,党中央及时发现并迅速纠正了“抢救运动”扩大化,对危拱之作出了“政治上是没有问题”的正确结论,肯定了她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表现和贡献,出席了党的“七大”会议。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危拱之因病长期休养,于1973年2月去世。  

                                     (摘自《内蒙古日报》2014年3月4日)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海钩沉】女红军危拱之在赤峰
  •    

      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写的《西行漫记》里有一幅图片,图中的人是爬雪山、过草地,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女战士危拱之。这位曾经闹过学潮、考取黄埔军校、参加广州起义、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又走过长征和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革命女战士,在解放战争时期,奔赴东北,先后担任赤峰市委副书记、书记,带领当地人民反恶霸、搞土改、灭鼠疫,恢复工农业生产。她对革命工作的激情投入,至今被后人称颂和敬仰。  

    在草原上的激情岁月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被日寇侵占多年的我国东北地区获得解放。不久,党中央派出大批干部奔赴东北,危拱之也是其中的一位。她从延安到达了刚解放不久的赤峰,被任命为赤峰市委副书记。当时,赤峰地区民不聊生,老百姓生活异常艰苦,过着缺衣少食的日子。危拱之面对重重困难,从自身做起,拒绝享受领导干部的小灶待遇,与机关工作人员一起每天吃高粱米和咸菜,同住在寒冷简陋的办公室内,带领干部战士,同赤峰人民一道,指挥反霸和镇压反革命分子,使市内生产、社会秩序迅速恢复,支援了大部队向东北进军。   

      1946年冬,国民党反动派对赤峰地区发起了猛烈战争攻势,危拱之带领100多名党员干部向外转移。一天,一架敌机发现了他们,正隐蔽在大树下的危拱之,只身一人赶着马车朝前方奔跑,故意暴露自己,以便吸引敌机远离人群和马车队。跑远后,危拱之又向马猛抽鞭子,同时机敏地从马车上跳下,马车继续向前飞奔,敌机向马车一个劲儿地投掷炸弹,马车被炸得粉碎,危拱之和100多名干部安然无恙,大批物资也得到了保护。   

      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再次解放了赤峰,危拱之被任命为赤峰市委书记。那时,由于日寇败退时破坏了东北的细菌工厂,鼠疫蔓延,严重威胁军民生命。她组织驻赤峰的军政机关人员撤离后,自己却留了下来,和战勤人员一起,投入到了消灭鼠疫的战斗中。她身背药箱,去疫区给病人打针,一直坚持到社会恢复了秩序,群众亲切地称她是“救命的医疗队长”。  

    创办红军八一剧团  

      危拱之1905年10月出生在河南省信阳城里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家庭。1926年冬,危拱之报考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以“拿起枪杆子,将天下不平的事情尽情打平”的誓言被录取,成为我国第一代女兵。1927年4月,她由一名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7年12月,危拱之参加了广州起义,在枪林弹雨中救护伤员、宣传革命理想,发动海陆丰苏维埃运动,组织农民打土豪分田地。1928年,海陆丰苏维埃运动失败后,危拱之几经辗转与党中央接上关系,转任河南省委妇女工作委员会书记。1929年6月,危拱之来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因反对“左”倾教条主义,受到“开除党籍一年”的处分。1931年2月,危拱之奉命回国,任党中央红军大学党委委员兼俱乐部主任,参与创办了红军八一剧团,满怀激情投入到苏区的革命文艺事业中,经常率剧团赴前线慰问红军部队。1932年冬,“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统治下的苏区党中央局决定在党内和红军中大搞“肃反”,危拱之因据理力争,被永远开除党籍,但被允许继续从事文艺教育工作。  

    背着“黑锅”走完长征  

      1934年10月,党中央红军被迫长征,危拱之被编入党中央军委第一纵队干部团,担任总务科长,负责后勤保障、宣传等工作。  

      党中央红军一共有32名女战士参加长征,危拱之是唯一一名被开除党籍而参加长征的女红军。长征途中,危拱之必须提前到达宿营地,跑前忙后地筹措给养、准备食物,忙着安排大家的住宿或搭建帐篷,招呼人们烧热水烫脚等。部队出发前,她督促人们打扫驻地,上好门板,归还借来的东西,做好各种善后工作,主动搀扶伤病员和老同志。危拱之还担负着宣传鼓动工作,一方面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另一方面还要为红军战士鼓劲加油。自己生病时,双脚还淌着脓水,仍然拄着木棍追赶队伍。整个长征途中,危拱之是唯一一位没骑马、没上担架,就靠一双脚走完长征路的女兵。  

      党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凡是经过长征考验的,不论是马夫还是炊事员,都可以入党。毛泽东针对历史上被错误处理的同志指出:如果他们真的是坏人,又怎么肯陪着我们过雪山草地而不逃跑呢?1935年底,危拱之恢复了党籍。  

    斯诺对她大加赞赏  

      1936年春,党中央决定成立抗日人民剧社,危拱之被任命为社长兼导演。同年夏,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来到陕北苏区采访,他在保安观看了危拱之领导的抗日人民剧社的演出后,大加赞赏,为她拍了照片,在《西行漫记》中作了详细介绍。  

      1937年4月,党中央派危拱之等人组成特别小组,赴上海秘密接运共产国际为中国共产党募集的一笔资金,要求他们将这笔资金兑换成法币,运送到西安红军联络处,购买药品及其它根据地急需的物资。已有5个月身孕的危拱之到达上海后,因劳累过度,呕吐、眩晕,经检查发现腹部长了肿瘤。医院要为她切除肿瘤,危拱之觉得自己肩负的任务十分重要,连腹中的胎儿也一起做掉了。手术出院后,危拱之和其他同志一起,将兑换的法币分批秘密运送西安,顺利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任务。抗日战争爆发后,危拱之回到延安,任红军家属学校校长。  

      1938年初,危拱之任中共河南省委秘书长,亲自组建开封孩子剧团,奔赴中原大地宣传抗日救亡政策,动员人民群众保家卫国。后来,她还担任了信阳挺进队政治部主任,活跃在豫鄂边区抗日战场上。1940年4月,危拱之赴延安参加党的“七大”,因“七大”延期召开,又到中共中央组织部工作。  

      1943年3月,延安发起整风运动,危拱之拒不承认莫须有的指控。不久,党中央及时发现并迅速纠正了“抢救运动”扩大化,对危拱之作出了“政治上是没有问题”的正确结论,肯定了她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表现和贡献,出席了党的“七大”会议。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危拱之因病长期休养,于1973年2月去世。  

                                     (摘自《内蒙古日报》2014年3月4日)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