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4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史海钩沉】风雨将军衙署
  •    

      编前 呼和浩特市至今保存着已有270多年历史的清一品封疆大吏将军的高级军事办公住所——绥远将军衙署,而且清朝所设十三处驻防将军(其中有两处是常设将军,绥远将军就是这两处常设将军之一),如今只有绥远将军衙署幸存,这实属不易。绥远将军衙署作为当时绥远地区最高军事和行政中心,见证了清廷对漠南蒙古地区实行统治的全过程。它作为内蒙古草原文化载体之一,堪称“中华草原第一军政首府”。  

       

    屏藩朔漠——  

    西北军机的首脑重地  

       

      绥远将军衙署设立的首要意义在于军事,漠西蒙古准噶尔部数次攻掠,促使清廷要加强北部地区的军事防卫,以巩固其西北的统治。因此,将军衙署虽早在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已经建立,并负责原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内的警务和参加对准噶尔部的平叛军事行动,但直到平叛结束,为就地防守,拱卫京畿才开始建绥远城,总共动用白银近125万两,用木料30万余根(主要伐于大青山和乌兰察布盟木纳山),就地取土制砖采石,历时2年多,到乾隆四年6月才建成,它作为军事要塞,不仅守护中原北大门,还保护着当时中、蒙、俄之间的商路。作为塞外重要军事城廓,建得十分坚固。  

      绥远城的面积到底有多大?绥远城垣加上城外,护城墩筑城四角外沿周长1960丈,总面积为285万平方米,合4275亩,是一座正方形的城,城墙东西宽1570米,南北长1580米,城墙上有炮位44座,城墙高2丈9尺5寸、城墙顶宽2丈5尺、底宽3丈5尺,墙基为花岗岩石条,城墙内墙上顶部可8匹马并行,城外还有1条护城河,河上有4座桥。  

      绥远城有4座城门,东门——迎旭门、南门——承熏门、西门——阜安门、北门——镇宁门,都是由乾隆皇帝亲自命名的,城门上还有箭楼,箭楼的旁边有瓮城,瓮城靠城门的左侧或右侧,又各建一便门。  

      将军衙署是绥远城内最高的军政指挥部,亦是城内最重要的建筑,位于城区南北中轴线中心区,占地面积为22500多平方米,纵跨两条街。城内有26条大街,26条小巷,形成棋盘式的街坊道路。在衙署东北面是绥远城的钟鼓楼,是三重五楹式样,它的第一层楼上悬有“左钟、右鼓”,第二层上悬有“帝城云里”巨匾一块,为绥远城将军“定安手书”。最上层为玉皇阁。城内西南角设有“小教场”。西城门外设有36万平方米演武厅和“大校场”(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地)。演武厅和大校场原为驻防将军平时检阅和操练八旗兵的大操场。而在战时系将军出征点将、开拔军旅的出发站,原有官厅及点将台等设置。  

      将军衙署的下属衙署还有副督统署、左右司、笔贴式等用房8760间,另城内按当时典祀有很多寺庙,如万寿宫、财神庙、关帝庙、城隍庙等。  

      总之,绥远城建设规模之浩大,布局严整,城垣坚固,在我国古城建设史中甚为罕见。从当时的绥远驻防城规模和现存将军衙署,我们可以清楚而又具体的了解到清塞外军事城营的原貌。  

      清代绥远城驻军使用的兵器有弩枪、弓箭、火铳、鸟枪等,并配有当时从国外进口的先进武器——红衣大炮,作为军事重镇,当时配有24门这种重型火炮,从武器配备上可见当时清廷对北疆防务的高度重视,而这种重炮从南至北运到塞外,显然也是很不容易的。  

      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创立的一种军事编制,它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是一种军事与生产相结合的组织,八旗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上三旗为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下五旗是其余的5个旗。上三旗地位比较高,是由皇上亲自统领的,下五旗是由地方的旗主来管理的。  

      绥远城是一座八旗驻防城,每年春秋两季八旗兵都要进行较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演习一般都在大校场进行,春季时在2月15日开始操练,4月15日停止,历时两个月。秋季7月15日开始操练,9月15日停止,也是两个月。演习均让将军检阅,合格方可停操。但是,绥远将军衙署当时抗外卫内的军务在准噶尔平叛后仍是非常多的。  

       

    建城安民——  

    绥远政务的指挥要署  

      在军事第一要务外,显然政务也是非常重要的,绥远将军衙署不仅从组织机构上向我们展示了当时清政府省级政务组织架构情况,而且向我们完整提供了清朝67位绥远将军的档案资料,从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第一位绥远将军王昌亲自督建绥远城始,到最后一位将军坤岫止,历时174年。其中任期最长为第58任将军克蒙额,任职11年,并于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提了“屏藩朔漠”的石匾。而其中任职最多的是嵩椿,曾担任第9、17、20任的绥远将军。第63任绥远将军贻谷,在任职7年内被公认为最有业绩:  

       疏河开渠——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贻谷将后套八十渠收回官办,修浚招垦,修通长济、永济两大干渠,又疏浚塔布河、五加河等诸渠,增开支渠数十道,子渠300余条。总之,在河套灌溉区开挖渠道500余条,灌溉面积达300万亩,成为我国塞外著名的农垦区。  

      分地旗民——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经清廷准许,从河套耕粮田中拨1000顷分给八旗满民耕种,谓“安插地”,并发给购置耕牛、农具和下分户费。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上奏朝廷,把套渠的肥沃土地分给绥远1200顷,分给5100余旗丁。  

      开办工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于归化、绥远开办工厂企业,让满族子弟入厂学徒,寻找生活出路。  

      创建学堂——办教育,让满族子弟入学学习,还创办了“陆军学堂”,建立了中学堂,高等小学堂及满蒙学堂十数所。发动开放义学二三十所,并出资送学生留洋。  

      设厅造林——建设兴和、陶林、武川、五原、东胜五厅并植树造林,劝课园圃。  

      由此可见,当时将军衙署政务上管屯垦戍边设厅造林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开办工厂发展工业,下管兴办教育出洋留学和修史编志,还要考虑与时俱进,进行土地改革,是非常繁忙的。而管辖的疆域也是非常广泛的。正是像贻谷这样一些有文武全才的“能尽其职”、“才足当一面”的官员“著边功,勤旗务”,才使将军衙署能发挥出类似内蒙古政府的功能,使民族边疆地区工农等各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摘自《内蒙古日报》2014年4月1日)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海钩沉】风雨将军衙署
  •    

      编前 呼和浩特市至今保存着已有270多年历史的清一品封疆大吏将军的高级军事办公住所——绥远将军衙署,而且清朝所设十三处驻防将军(其中有两处是常设将军,绥远将军就是这两处常设将军之一),如今只有绥远将军衙署幸存,这实属不易。绥远将军衙署作为当时绥远地区最高军事和行政中心,见证了清廷对漠南蒙古地区实行统治的全过程。它作为内蒙古草原文化载体之一,堪称“中华草原第一军政首府”。  

       

    屏藩朔漠——  

    西北军机的首脑重地  

       

      绥远将军衙署设立的首要意义在于军事,漠西蒙古准噶尔部数次攻掠,促使清廷要加强北部地区的军事防卫,以巩固其西北的统治。因此,将军衙署虽早在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已经建立,并负责原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内的警务和参加对准噶尔部的平叛军事行动,但直到平叛结束,为就地防守,拱卫京畿才开始建绥远城,总共动用白银近125万两,用木料30万余根(主要伐于大青山和乌兰察布盟木纳山),就地取土制砖采石,历时2年多,到乾隆四年6月才建成,它作为军事要塞,不仅守护中原北大门,还保护着当时中、蒙、俄之间的商路。作为塞外重要军事城廓,建得十分坚固。  

      绥远城的面积到底有多大?绥远城垣加上城外,护城墩筑城四角外沿周长1960丈,总面积为285万平方米,合4275亩,是一座正方形的城,城墙东西宽1570米,南北长1580米,城墙上有炮位44座,城墙高2丈9尺5寸、城墙顶宽2丈5尺、底宽3丈5尺,墙基为花岗岩石条,城墙内墙上顶部可8匹马并行,城外还有1条护城河,河上有4座桥。  

      绥远城有4座城门,东门——迎旭门、南门——承熏门、西门——阜安门、北门——镇宁门,都是由乾隆皇帝亲自命名的,城门上还有箭楼,箭楼的旁边有瓮城,瓮城靠城门的左侧或右侧,又各建一便门。  

      将军衙署是绥远城内最高的军政指挥部,亦是城内最重要的建筑,位于城区南北中轴线中心区,占地面积为22500多平方米,纵跨两条街。城内有26条大街,26条小巷,形成棋盘式的街坊道路。在衙署东北面是绥远城的钟鼓楼,是三重五楹式样,它的第一层楼上悬有“左钟、右鼓”,第二层上悬有“帝城云里”巨匾一块,为绥远城将军“定安手书”。最上层为玉皇阁。城内西南角设有“小教场”。西城门外设有36万平方米演武厅和“大校场”(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地)。演武厅和大校场原为驻防将军平时检阅和操练八旗兵的大操场。而在战时系将军出征点将、开拔军旅的出发站,原有官厅及点将台等设置。  

      将军衙署的下属衙署还有副督统署、左右司、笔贴式等用房8760间,另城内按当时典祀有很多寺庙,如万寿宫、财神庙、关帝庙、城隍庙等。  

      总之,绥远城建设规模之浩大,布局严整,城垣坚固,在我国古城建设史中甚为罕见。从当时的绥远驻防城规模和现存将军衙署,我们可以清楚而又具体的了解到清塞外军事城营的原貌。  

      清代绥远城驻军使用的兵器有弩枪、弓箭、火铳、鸟枪等,并配有当时从国外进口的先进武器——红衣大炮,作为军事重镇,当时配有24门这种重型火炮,从武器配备上可见当时清廷对北疆防务的高度重视,而这种重炮从南至北运到塞外,显然也是很不容易的。  

      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创立的一种军事编制,它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是一种军事与生产相结合的组织,八旗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上三旗为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下五旗是其余的5个旗。上三旗地位比较高,是由皇上亲自统领的,下五旗是由地方的旗主来管理的。  

      绥远城是一座八旗驻防城,每年春秋两季八旗兵都要进行较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演习一般都在大校场进行,春季时在2月15日开始操练,4月15日停止,历时两个月。秋季7月15日开始操练,9月15日停止,也是两个月。演习均让将军检阅,合格方可停操。但是,绥远将军衙署当时抗外卫内的军务在准噶尔平叛后仍是非常多的。  

       

    建城安民——  

    绥远政务的指挥要署  

      在军事第一要务外,显然政务也是非常重要的,绥远将军衙署不仅从组织机构上向我们展示了当时清政府省级政务组织架构情况,而且向我们完整提供了清朝67位绥远将军的档案资料,从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第一位绥远将军王昌亲自督建绥远城始,到最后一位将军坤岫止,历时174年。其中任期最长为第58任将军克蒙额,任职11年,并于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提了“屏藩朔漠”的石匾。而其中任职最多的是嵩椿,曾担任第9、17、20任的绥远将军。第63任绥远将军贻谷,在任职7年内被公认为最有业绩:  

       疏河开渠——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贻谷将后套八十渠收回官办,修浚招垦,修通长济、永济两大干渠,又疏浚塔布河、五加河等诸渠,增开支渠数十道,子渠300余条。总之,在河套灌溉区开挖渠道500余条,灌溉面积达300万亩,成为我国塞外著名的农垦区。  

      分地旗民——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经清廷准许,从河套耕粮田中拨1000顷分给八旗满民耕种,谓“安插地”,并发给购置耕牛、农具和下分户费。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上奏朝廷,把套渠的肥沃土地分给绥远1200顷,分给5100余旗丁。  

      开办工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于归化、绥远开办工厂企业,让满族子弟入厂学徒,寻找生活出路。  

      创建学堂——办教育,让满族子弟入学学习,还创办了“陆军学堂”,建立了中学堂,高等小学堂及满蒙学堂十数所。发动开放义学二三十所,并出资送学生留洋。  

      设厅造林——建设兴和、陶林、武川、五原、东胜五厅并植树造林,劝课园圃。  

      由此可见,当时将军衙署政务上管屯垦戍边设厅造林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开办工厂发展工业,下管兴办教育出洋留学和修史编志,还要考虑与时俱进,进行土地改革,是非常繁忙的。而管辖的疆域也是非常广泛的。正是像贻谷这样一些有文武全才的“能尽其职”、“才足当一面”的官员“著边功,勤旗务”,才使将军衙署能发挥出类似内蒙古政府的功能,使民族边疆地区工农等各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摘自《内蒙古日报》2014年4月1日)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