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烧饭”古俗,起源于辽代,金、元相沿,至今在内蒙古地区仍然可见。“烧饭”,指用火烧掉祭祀用的酒、肉、饭食,用以祭祀、祭天。这种古老的祭祀礼仪,与萨满教“灵魂不灭”的信仰有关。
据《辽史》所载,契丹人信奉萨满教。其帝死后,群臣“设大穹庐,铸金为象,朔、望、节辰、忌月并致祭。筑台高逾丈,以盆焚酒食,谓之烧饭”(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天圣九年(1031年)条”)。
女真人与契丹人风俗相近,先臣服于辽,后灭掉辽朝,建立金国。女真人的“烧饭”方式是:“女真死者埋之而无棺椁。贵者生焚所宠奴婢,所乘鞍马以殉之。所有祭祀饮食等物尽焚之,谓之烧饭”(《大金国志》卷39)。
蒙古灭金,仍然保留了“烧饭”之俗。元人叶子奇在《草木子》中,记述元代蒙古人的烧饭习俗:“元朝人死致祭曰烧饭,其大祭则烧马”。大祭烧马,如同中原大祭用牛一样。
根据《元史·祭祀志·国俗旧礼》的记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祭祀帝后的情况:
“每岁,九月内及十二月十六日以后,于烧饭院中,用马一、羊三,马潼,酒醴,红织金币及裹绢各三匹,命蒙古达官一员,偕蒙古巫觋,掘地为炊以燎肉,仍以酒醴,马潼杂烧之。巫觋以国语(蒙古语)呼累朝御名而祭焉”。
在《元史》中,不记述了烧饭的次数,即:帝、后葬毕,在四十九天之内,每天用羊烧饭祭祀两次;在三年之内,每天烧饭祭祀一次。又据道润梯步先生的《新译简注蒙古秘史》卷五所载:“蒙古祭祀时,燃起篝火,将烤肉,酒饭,布缕之类的东西,丢入火里烧掉,这烧掉的东西,即是‘土烈食’,这样做就叫‘土烈食连’,这种祭祀仪式很早就已有了”。
在内蒙古的鄂尔多斯,蒙古族同胞在祭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大典中,至今仍然保留着古老的“烧饭”习俗。当大典进入尾声,夜深入静的时候,有几位祭师在距离成陵较远的一处旷野上,静静地燃起篝火。他们虔诚地把祭典用的羊肉和酒投入火中,并且低声念颂着成吉思汗的圣名。这就是古老烧饭习俗的再现,其形式与《蒙古秘史》和《元史》所记载的内容十分接近,对于研究草原地区的古代风俗,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化厅文物处)
“烧饭”古俗,起源于辽代,金、元相沿,至今在内蒙古地区仍然可见。“烧饭”,指用火烧掉祭祀用的酒、肉、饭食,用以祭祀、祭天。这种古老的祭祀礼仪,与萨满教“灵魂不灭”的信仰有关。
据《辽史》所载,契丹人信奉萨满教。其帝死后,群臣“设大穹庐,铸金为象,朔、望、节辰、忌月并致祭。筑台高逾丈,以盆焚酒食,谓之烧饭”(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天圣九年(1031年)条”)。
女真人与契丹人风俗相近,先臣服于辽,后灭掉辽朝,建立金国。女真人的“烧饭”方式是:“女真死者埋之而无棺椁。贵者生焚所宠奴婢,所乘鞍马以殉之。所有祭祀饮食等物尽焚之,谓之烧饭”(《大金国志》卷39)。
蒙古灭金,仍然保留了“烧饭”之俗。元人叶子奇在《草木子》中,记述元代蒙古人的烧饭习俗:“元朝人死致祭曰烧饭,其大祭则烧马”。大祭烧马,如同中原大祭用牛一样。
根据《元史·祭祀志·国俗旧礼》的记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祭祀帝后的情况:
“每岁,九月内及十二月十六日以后,于烧饭院中,用马一、羊三,马潼,酒醴,红织金币及裹绢各三匹,命蒙古达官一员,偕蒙古巫觋,掘地为炊以燎肉,仍以酒醴,马潼杂烧之。巫觋以国语(蒙古语)呼累朝御名而祭焉”。
在《元史》中,不记述了烧饭的次数,即:帝、后葬毕,在四十九天之内,每天用羊烧饭祭祀两次;在三年之内,每天烧饭祭祀一次。又据道润梯步先生的《新译简注蒙古秘史》卷五所载:“蒙古祭祀时,燃起篝火,将烤肉,酒饭,布缕之类的东西,丢入火里烧掉,这烧掉的东西,即是‘土烈食’,这样做就叫‘土烈食连’,这种祭祀仪式很早就已有了”。
在内蒙古的鄂尔多斯,蒙古族同胞在祭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大典中,至今仍然保留着古老的“烧饭”习俗。当大典进入尾声,夜深入静的时候,有几位祭师在距离成陵较远的一处旷野上,静静地燃起篝火。他们虔诚地把祭典用的羊肉和酒投入火中,并且低声念颂着成吉思汗的圣名。这就是古老烧饭习俗的再现,其形式与《蒙古秘史》和《元史》所记载的内容十分接近,对于研究草原地区的古代风俗,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化厅文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