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一、 续志工作的进展情况
2005年,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开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科学技术志》编纂工作的通知”(内政办字〈2005〉355号)文件的精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科学技术志》的续志工作,于2005年11月开始启动。
1.基本情况。2005年,成立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科学技术志编纂委员会”,下设《科学技术志》编纂办公室,《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科学技术志》续志的工作,是由自治区科技厅领导,编修续志的具体工作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技信息研究所承担。
2.编制篇目大纲。《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科学技术志》续志涵盖的年代,正是中国处在新的发展时期,续志篇目大纲的设置,主要反映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技发展的新特点、新成就和新水平。篇目设置在继承第一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科学技术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学技术志》第一部断限截至1987年,篇目大纲共设计为11篇、87章,150万字。1997年7月正式出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科学技术志》续志断限为1988—2005年,篇目大纲设计14篇(科学技术资源与管理、自然科学、农业科学技术、畜牧兽医科学技术、林业科学技术、水利科学技术、国土资源科学技术、能源科学技术、工业科学技术、交通运输科学技术、公共事业科学技术、医药卫生科学技术、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科技与群众团体和活动)、90章。与第一部《科技志》篇目大纲结构设置相比,篇目大纲根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族文化的特点和行业的特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如: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生态与环境等问题。列出的篇目,真实全面地反映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并把畜牧兽医科学技术、林业科学技术的设计与农业科学技术、工业科学技术并起来,体现了内蒙古地区的特点;同时把水利科学技术、国土资源科学技术设计为篇,体现了自治区行业的特点;另外对部分章、节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删除,使设置的篇目大纲更科学合理,符合地区特点,将主导地区经济发展的技术优势充分显示出来。
为了使续志工作做到规范、有序,研究编制了六个工作规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科学技术志》(1988—2005)编纂工作指导思想和编修原则;编纂工作中如何正确把握志体;资料收集范围及具体要求;行文规范及具体要求;条目的设置和拟定;收录科技成果的基础原则。
3. 对编修人员进行了培训。为了确保编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科学技术志》的工作顺利进行,举办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科学技术志》(1988—2005)撰稿人培训班,来自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和企事业单位40多名撰稿人参加了培训。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有关业务人员作了专题讲座,就如何把握志体,如何收集资料,如何规范行文等专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结合科技工作的实际情况对续修科技志提出了具体要求。通过培训,使编修人员在短期内掌握了《科技志》的篇目设置、编纂体例等有关知识,基本了解了编修内容、编修方法。
4. 近期工作。截至2009年底,在各委、办、厅(局)、企事业等70多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科学技术志》(1988—2005)收集整理后的稿件大约250万字。根据稿件内容多,内蒙古科技志办人员再次审核后,与编写单位的编写人员协商对稿件进行再次修改压缩、删繁就简,初稿大约130多万字。
2013年6月,科技志办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科学技术志》(1988—2005)的稿件进行了初评,聘请各行业的专家、学者对初稿进行评审,专家根据编写志书的相关文件,对稿件的各篇、章从篇目设计、体例、主线是否突出科技、结构是否合理、资料是否全面翔实等方面进行审核。并对初稿提出了修改建议。科技志办根据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再次审核后,与编写人员协商对稿件进行再次修改,力争使稿件更加准确、完善。
下一步的主要工作是根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办公室的要求,做好评审前的准备工作,争取使《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科学技术志》(1988—2005)在年底出版发行。
二、续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开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科学技术志》(1988—2005)的工作中,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与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部分单位的领导对《科技志》续修工作不够重视。此项工作虽然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发文进行了部署,但部分厅局的分管领导并未对此项工作引起重视,因此,造成责任不明确,任务不到位,影响了编纂进度。
2. 编修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部分单位把该项工作视为额外的负担,为了完成本单位承担的编修任务,临时指派一些人员,由于大部分参编人员是第一次接触此项工作,没有经过业务培训,编纂素质偏低,对《科技志》的篇目设置、资料收集、编纂体例、书写规范等方面的知识不太了解,虽然收集了很多资料,各篇章编写的内容很多,但因没有抓住科技的主线,符合科技方面的内容少,且不符合编纂体例的要求,只好返工重写,延误了编纂时间。
3. 部分志稿编写不符合志书的行为规范。从已收回的志稿分析,总体框架基本符合要求,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体例不符合要求。部分篇、章侧重于描述产业发展,没有突出科学技术的发展,类似于写行业志。
(2)科技进步特点不突出。部分篇章以研究单位、工程项目和生产活动为主体进行编写,只见工程不见技术。
(3)科技重点不突出,在描述科技事业发展时,没有突出科技发展中的新事、大事和要事,类似写大事记,主次不清,重点不突出。
(4)编写顺序没按时间。部分篇章记述没有按年限时间编写,编写内容较混乱,稿件无法采用。
(5)编写志稿不规范。各篇章在标题层次、文字用语、数字写法、时间表达、计量单位、名称等方面不够规范。
4. 部分单位编纂工作难以落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科学技术志》(1988—2005)的工作,涉及全区各行业、各领域和各部门,范围大,编写年限长,搞好这项工作需要各委、办、厅(局)、企事业等单位的协助和支持。但有些厅、局领导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不配合,很难落实他们承担的编纂内容,这样直接影响编纂稿件的进度及志书的质量。
5. 编修工作进度较慢。《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科学技术志》(1988—2005)的工作,历时八年多,工作实践使我们真正体会到:修志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编写人员为了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科学技术志》(1988—2005)编写成精品,克服了种种困难,加班加点努力工作。但部分厅、局编纂进展缓慢,直接影响编纂工作的进展。究其原因:从客观上讲,由于机构改革等原因,有部分厅局进行了调整与撤并,人员调整、变动使编纂工作无法进行。二是《科技志》编纂年限长,资料收集难度大,要记载的内容全面,涉及范围广,编写文字量大。另外,由于修志是一项新的工作,编纂人员普遍缺乏经验,感觉在“摸着石头过河”, 编纂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浪费了很多时间。从主观上讲,有部分单位领导对《科技志》的编修工作重视不够,对编写人员的配置和工作协调等方面的工作不够到位,致使编纂工作进展较慢。
三、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科技志》编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加强领导,做好督促工作
各级领导要认真学习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发的(内政办字〈2005〉355号)文件的精神,深刻认识和理解编志工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定期研究和及时解决《科技志》编纂过程中的问题,根据本单位的工作进度,做好检查督促工作。
2. 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编修人才,是《科技志》编纂工作的重要战略任务。定期举办各种有关《科技志》知识的培训,一是通过聘请专家进行专题座谈,使编纂人员在短期内基本掌握编修内容和编修方法,提高编纂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编写能力。二是要组织各行业的专家学者,开展经常性的学术研讨活动,使这项工作形成一定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性教材。另外,从高校毕业生中选择人才,逐步改善修志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将《科技志》的编纂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3. 编纂工作要坚持连续性、制度化
通过编志工作的实践,体会到《科技志》的编纂工作要随时积累资料,记载各种科技活动,坚持连续性、制度化,编志断限要短,这样便于对科技管理、科学研究、科学决策、科技成果等方面的资料收集,能够保证资料的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对各个发展阶段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重要成果、重要人物的论述不仅不能遗漏,而且要真实、客观。采用逐年简编, 隔年统编的方式,使《科技志》更加准确、完整、不缺主项。
4. 开拓交流、宣传,加大资源利用
编志的目的在于应用,只有充分发挥《科技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才能体现出《科技志》的价值。《科技志》要充分利用数字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科技志数据库,联接到互联网上,通过各种信息载体为社会服务,如制作多媒体光盘,把《科技志》、《科技年鉴》制作成电子版,出版专业刊物等;建立专门网站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编辑出版史志、年鉴等内容的专栏,把已经出版的《科技志》制成网络版,放到网上供大家参考学习,使《科技志》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外,各省市要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互相交流,促进相互间的了解,学习兄弟省市成功的经验,以促进《科技志》的编修工作。
参考文献:
1. 赵力新,仪德刚,中国地方科技志编纂现状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5,(9)
2. 张佃鲁,如何打造精品佳志·志鉴论坛,2009.2
(作者: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科学技术志》编纂办公室 )
一、 续志工作的进展情况
2005年,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开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科学技术志》编纂工作的通知”(内政办字〈2005〉355号)文件的精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科学技术志》的续志工作,于2005年11月开始启动。
1.基本情况。2005年,成立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科学技术志编纂委员会”,下设《科学技术志》编纂办公室,《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科学技术志》续志的工作,是由自治区科技厅领导,编修续志的具体工作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技信息研究所承担。
2.编制篇目大纲。《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科学技术志》续志涵盖的年代,正是中国处在新的发展时期,续志篇目大纲的设置,主要反映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技发展的新特点、新成就和新水平。篇目设置在继承第一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科学技术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学技术志》第一部断限截至1987年,篇目大纲共设计为11篇、87章,150万字。1997年7月正式出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科学技术志》续志断限为1988—2005年,篇目大纲设计14篇(科学技术资源与管理、自然科学、农业科学技术、畜牧兽医科学技术、林业科学技术、水利科学技术、国土资源科学技术、能源科学技术、工业科学技术、交通运输科学技术、公共事业科学技术、医药卫生科学技术、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科技与群众团体和活动)、90章。与第一部《科技志》篇目大纲结构设置相比,篇目大纲根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族文化的特点和行业的特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如: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生态与环境等问题。列出的篇目,真实全面地反映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并把畜牧兽医科学技术、林业科学技术的设计与农业科学技术、工业科学技术并起来,体现了内蒙古地区的特点;同时把水利科学技术、国土资源科学技术设计为篇,体现了自治区行业的特点;另外对部分章、节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删除,使设置的篇目大纲更科学合理,符合地区特点,将主导地区经济发展的技术优势充分显示出来。
为了使续志工作做到规范、有序,研究编制了六个工作规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科学技术志》(1988—2005)编纂工作指导思想和编修原则;编纂工作中如何正确把握志体;资料收集范围及具体要求;行文规范及具体要求;条目的设置和拟定;收录科技成果的基础原则。
3. 对编修人员进行了培训。为了确保编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科学技术志》的工作顺利进行,举办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科学技术志》(1988—2005)撰稿人培训班,来自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和企事业单位40多名撰稿人参加了培训。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有关业务人员作了专题讲座,就如何把握志体,如何收集资料,如何规范行文等专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结合科技工作的实际情况对续修科技志提出了具体要求。通过培训,使编修人员在短期内掌握了《科技志》的篇目设置、编纂体例等有关知识,基本了解了编修内容、编修方法。
4. 近期工作。截至2009年底,在各委、办、厅(局)、企事业等70多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科学技术志》(1988—2005)收集整理后的稿件大约250万字。根据稿件内容多,内蒙古科技志办人员再次审核后,与编写单位的编写人员协商对稿件进行再次修改压缩、删繁就简,初稿大约130多万字。
2013年6月,科技志办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科学技术志》(1988—2005)的稿件进行了初评,聘请各行业的专家、学者对初稿进行评审,专家根据编写志书的相关文件,对稿件的各篇、章从篇目设计、体例、主线是否突出科技、结构是否合理、资料是否全面翔实等方面进行审核。并对初稿提出了修改建议。科技志办根据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再次审核后,与编写人员协商对稿件进行再次修改,力争使稿件更加准确、完善。
下一步的主要工作是根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办公室的要求,做好评审前的准备工作,争取使《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科学技术志》(1988—2005)在年底出版发行。
二、续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开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科学技术志》(1988—2005)的工作中,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与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部分单位的领导对《科技志》续修工作不够重视。此项工作虽然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发文进行了部署,但部分厅局的分管领导并未对此项工作引起重视,因此,造成责任不明确,任务不到位,影响了编纂进度。
2. 编修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部分单位把该项工作视为额外的负担,为了完成本单位承担的编修任务,临时指派一些人员,由于大部分参编人员是第一次接触此项工作,没有经过业务培训,编纂素质偏低,对《科技志》的篇目设置、资料收集、编纂体例、书写规范等方面的知识不太了解,虽然收集了很多资料,各篇章编写的内容很多,但因没有抓住科技的主线,符合科技方面的内容少,且不符合编纂体例的要求,只好返工重写,延误了编纂时间。
3. 部分志稿编写不符合志书的行为规范。从已收回的志稿分析,总体框架基本符合要求,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体例不符合要求。部分篇、章侧重于描述产业发展,没有突出科学技术的发展,类似于写行业志。
(2)科技进步特点不突出。部分篇章以研究单位、工程项目和生产活动为主体进行编写,只见工程不见技术。
(3)科技重点不突出,在描述科技事业发展时,没有突出科技发展中的新事、大事和要事,类似写大事记,主次不清,重点不突出。
(4)编写顺序没按时间。部分篇章记述没有按年限时间编写,编写内容较混乱,稿件无法采用。
(5)编写志稿不规范。各篇章在标题层次、文字用语、数字写法、时间表达、计量单位、名称等方面不够规范。
4. 部分单位编纂工作难以落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科学技术志》(1988—2005)的工作,涉及全区各行业、各领域和各部门,范围大,编写年限长,搞好这项工作需要各委、办、厅(局)、企事业等单位的协助和支持。但有些厅、局领导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不配合,很难落实他们承担的编纂内容,这样直接影响编纂稿件的进度及志书的质量。
5. 编修工作进度较慢。《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科学技术志》(1988—2005)的工作,历时八年多,工作实践使我们真正体会到:修志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编写人员为了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科学技术志》(1988—2005)编写成精品,克服了种种困难,加班加点努力工作。但部分厅、局编纂进展缓慢,直接影响编纂工作的进展。究其原因:从客观上讲,由于机构改革等原因,有部分厅局进行了调整与撤并,人员调整、变动使编纂工作无法进行。二是《科技志》编纂年限长,资料收集难度大,要记载的内容全面,涉及范围广,编写文字量大。另外,由于修志是一项新的工作,编纂人员普遍缺乏经验,感觉在“摸着石头过河”, 编纂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浪费了很多时间。从主观上讲,有部分单位领导对《科技志》的编修工作重视不够,对编写人员的配置和工作协调等方面的工作不够到位,致使编纂工作进展较慢。
三、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科技志》编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加强领导,做好督促工作
各级领导要认真学习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发的(内政办字〈2005〉355号)文件的精神,深刻认识和理解编志工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定期研究和及时解决《科技志》编纂过程中的问题,根据本单位的工作进度,做好检查督促工作。
2. 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编修人才,是《科技志》编纂工作的重要战略任务。定期举办各种有关《科技志》知识的培训,一是通过聘请专家进行专题座谈,使编纂人员在短期内基本掌握编修内容和编修方法,提高编纂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编写能力。二是要组织各行业的专家学者,开展经常性的学术研讨活动,使这项工作形成一定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性教材。另外,从高校毕业生中选择人才,逐步改善修志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将《科技志》的编纂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3. 编纂工作要坚持连续性、制度化
通过编志工作的实践,体会到《科技志》的编纂工作要随时积累资料,记载各种科技活动,坚持连续性、制度化,编志断限要短,这样便于对科技管理、科学研究、科学决策、科技成果等方面的资料收集,能够保证资料的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对各个发展阶段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重要成果、重要人物的论述不仅不能遗漏,而且要真实、客观。采用逐年简编, 隔年统编的方式,使《科技志》更加准确、完整、不缺主项。
4. 开拓交流、宣传,加大资源利用
编志的目的在于应用,只有充分发挥《科技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才能体现出《科技志》的价值。《科技志》要充分利用数字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科技志数据库,联接到互联网上,通过各种信息载体为社会服务,如制作多媒体光盘,把《科技志》、《科技年鉴》制作成电子版,出版专业刊物等;建立专门网站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编辑出版史志、年鉴等内容的专栏,把已经出版的《科技志》制成网络版,放到网上供大家参考学习,使《科技志》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外,各省市要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互相交流,促进相互间的了解,学习兄弟省市成功的经验,以促进《科技志》的编修工作。
参考文献:
1. 赵力新,仪德刚,中国地方科技志编纂现状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5,(9)
2. 张佃鲁,如何打造精品佳志·志鉴论坛,2009.2
(作者: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科学技术志》编纂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