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4年  /  第二期

第二期

  • 【地名文化】呼和浩特地区村落名称掌故(上)
  •    

       

      在呼和浩特市辖区范围内,现有农村自然村落约3600个。在这约3600个村落中,形成最早、历史最长的是在五代和辽金元时期,但这样的村落在村落总数中所占比例很小,大约在1%左右。形成最晚的是在民国至本世纪初始即2001年,这样的村落在村落总数中所占比例更小,还不到1%。大约有占村落总数10%的村落形成于明代。而绝大多数现在的自然村落则形成于清代中前期,且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约一个半世纪内形成的村落,约占清代形成村落总数的80%,约占全市现有村落总数的70%左右。  

      由于呼和浩特地区自古以来是我国许多游牧民族和汉族劳动、生息、繁衍和杂居的地区,因而形成了多种民族语种的自然村落地名。又由于蒙古民族和汉民族在这一地区活动的历史较长,因而蒙古语和汉语的历史地名较多,这是呼和浩特地区自然村落地名名称的一个基本特点。  

      遵照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地名普查工作的指示精神,19812月至19825月,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设立了地名普查机构,组织专业人员,对呼和浩特市当时所辖地区范围的农村自然村的地名进行了一次普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广泛而深入的一次普查,基本上查清了呼和浩特地区各类地名的现状、历史及其变化发展的情况。笔者对这个普查资料进一步进行了整理和归类,统计出呼和浩特地区农村(土左旗、托县、郊区范围)当时共有自然村落1138个,其中汉语村名735个,占自然村总数的64.6%;少数民族语音村名403个,占自然村总数的35.4%  

      在少数民族语音名称的自然村落中,其中以蒙古族语音命名村名的有348个,占全市自然村总数的30.6%;以藏族语音命名村名的有43个,占全市自然村总数的3.8%;以满族语音命名的村名有12个,占全市自然村总数的1%;以蒙古语音、藏语语音、满族语音命名村名的自然村,分别占少数民族语音命名村总数的86.3%10.7%3%  

      无论是以汉语命名的村落,还是以蒙古语、藏语语音命名的自然村落,其名称的含义,大致归为几种类型。  

      一是以地形或地貌特征命名的,如西梁村、小东沟、大东沟、江圪旦沟(位于沟旁的土丘处)、七道坝(村子附近为第七道梁)、西大塔(村附近有塔状山峰)、河滩、脑包(蒙古语意是村子附近有用石头堆砌起的敖包即石头堆)等等。  

      二是以名胜古迹命名的,如古城(托县古城即战国和秦汉时代的云中古城旧址)、石人湾(村旁有古代的数尊石人)、塔布秃力亥(蒙古语意为村旁有五座大土堆即五个古墓堆)、白塔(古丰州万部华严经塔所在地)、焦赞坟(传说是宋代将领焦赞的坟墓所在地)等等。  

      三是以村落所在的方位命名的,如北淖(蒙古语意为北面的小湖泊)、东地、南店、前一间房、城拐、南火盘等等。  

      四是以初始定居者的祖籍地或姓氏命名的,如代州营、忻州营、乔家营、寿阳营、郭家营、贾家营、寇家营、连家营、段家窑、杨家窑等等。  

      五是以工商业字号名称命名的,如四合兴、和顺店、安字号、巨字号、万全店、福如东、三圣泰、大兴昌等等。  

      六是以清代分号开放牧场或放号开垦土地的编号命名的,如十一号、三十号、郑家三号、樊家十五号、王家二十号、苗家二十九号、张家四十一号等等。  

      七是以初始入住的工匠艺人职业命名的,如石匠营、毡匠营、银匠房、祝乐沁(蒙古语意为画匠)、车辅、大豆铺、缸房窑等等。  

      八是以当地物产或物产特色命名的,如乌儿素(蒙古语意为出产煤炭之地)、韭菜沟、桦树沟、榆树庄、沟子板(蒙古语意为长野韭菜的地方)、黑兰不塔(蒙古语意为生长茂盛灌木丛的地方)等等。  

      九是以村舍房院的高低新旧、颜色形态命名的,如保素圐圙(蒙古语意为高墙大院)、旭泥板(蒙古语意为新房子)、依肯(克)板申(蒙古语意为大房子)、口可板申(蒙古语意为青色的房子),善友板申(蒙古语意为黄色的房子)、白庙子、红房子等等。  

      十是以历史上在当地活动过的且有一定影响的官员或宗教等职务或人名命名的,如章盖营(满语官职名称)、甲兰营(藏语官职“甲郎”)、公布(藏语名叫公布的台吉)、民案(蒙古语意千户)、彭顺营(藏语一喇嘛名)、喇嘛营(台沟)、圪尔旦营子(满语官名勒达的转音)、圪什贵(藏语执法喇嘛的职称)等等。  

      此外,还有的自然村落,是以吉利、祥和或赞誉之词命名的,如兴旺庄、如意和、集贤、曙光、友好、塔布赛(蒙古语意为团结友好的五家村)、善友喇嘛(蒙古语意为好喇嘛,即赛音喇嘛的转音)、赛音不浪(蒙古语意为好泉水)等等。  

      在呼和浩特地区的3600多个自然村落中,无论是汉语村名还是蒙古语村名,无论是藏语村名或是满语村名,名称重复的为数不少。比如,喇嘛营(弯、沟、圐圙、庙、盖)等带喇嘛村名的至少有20多个自然村,其历史典故大致是由于曾经有喇嘛在当地活动、生息、居住或逗留过,故名。讨速号(或陶思浩),蒙古语意为迎接官员和神职人员的地方,也可以翻译或理解为用以迎宾的驿站,以此为自然村落名称的,新城区范围有一个,土左旗范围有一个,赛罕区范围有两个,和林县范围有一个。黑沙图蒙古语意为有栅栏之地,在呼和浩特地区约有近十个自然村叫黑沙图(或兔)。班定营(板)的“班定”是藏语,是以一名藏传喇嘛教徒命以村名的,在呼和浩特地区至少有四五个村名叫班(板)定营或板定板的。乃莫营(板)蒙古语意为八间房子或八家村,呼和浩特辖区内至少有五六个这样称谓的自然村。灯炉素蒙古语意为有芁   草的地方,呼和浩特辖区范围至少有五六个自然村叫灯炉素的。叫重复村名的还有很多,如什拉乌素、讨号板、脑包、舍必崖、达赖庄(营)、打麻营、沙梁子、陶卜齐、三卜树、双树、把栅、海流、巧尔什营、纳令沟、毫赖沟(山)、讨尔号、白音厂汉、口肯板、沙尔沁、沟子板、兵州亥、乌兰不浪、苏计、古力半乌素、哈拉沁、厂汉板(营、沟)、毛不浪、野马图等等。  

      还要值得一提的是,有的村名,具有特定的含义或典故,人们说起来还有一段传奇式的故事。如托克托县的黑水泉村,在县城东六十华里处有一眼泉子,其本名为明水泉,但人们不称其雅名,却称俗名曰黑水泉。此泉虽值严冬,但不结冰,泉水涌出胜似温泉。在托克托县县城东北六十华里处,还有一个名叫满水井的自然村落。满水井村内有一眼约十余丈深的水井,水味甘甜。清代归化城养驼户每于放场时,都到这里放牧。虽有数千峰骆驼,但日饮此泉,不见井水减少,井水老是与此面相平,故将这眼井所在的村称之为满水井。(待续)  

       

                                      (作者: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委政研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地名文化】呼和浩特地区村落名称掌故(上)
  •    

       

      在呼和浩特市辖区范围内,现有农村自然村落约3600个。在这约3600个村落中,形成最早、历史最长的是在五代和辽金元时期,但这样的村落在村落总数中所占比例很小,大约在1%左右。形成最晚的是在民国至本世纪初始即2001年,这样的村落在村落总数中所占比例更小,还不到1%。大约有占村落总数10%的村落形成于明代。而绝大多数现在的自然村落则形成于清代中前期,且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约一个半世纪内形成的村落,约占清代形成村落总数的80%,约占全市现有村落总数的70%左右。  

      由于呼和浩特地区自古以来是我国许多游牧民族和汉族劳动、生息、繁衍和杂居的地区,因而形成了多种民族语种的自然村落地名。又由于蒙古民族和汉民族在这一地区活动的历史较长,因而蒙古语和汉语的历史地名较多,这是呼和浩特地区自然村落地名名称的一个基本特点。  

      遵照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地名普查工作的指示精神,19812月至19825月,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设立了地名普查机构,组织专业人员,对呼和浩特市当时所辖地区范围的农村自然村的地名进行了一次普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广泛而深入的一次普查,基本上查清了呼和浩特地区各类地名的现状、历史及其变化发展的情况。笔者对这个普查资料进一步进行了整理和归类,统计出呼和浩特地区农村(土左旗、托县、郊区范围)当时共有自然村落1138个,其中汉语村名735个,占自然村总数的64.6%;少数民族语音村名403个,占自然村总数的35.4%  

      在少数民族语音名称的自然村落中,其中以蒙古族语音命名村名的有348个,占全市自然村总数的30.6%;以藏族语音命名村名的有43个,占全市自然村总数的3.8%;以满族语音命名的村名有12个,占全市自然村总数的1%;以蒙古语音、藏语语音、满族语音命名村名的自然村,分别占少数民族语音命名村总数的86.3%10.7%3%  

      无论是以汉语命名的村落,还是以蒙古语、藏语语音命名的自然村落,其名称的含义,大致归为几种类型。  

      一是以地形或地貌特征命名的,如西梁村、小东沟、大东沟、江圪旦沟(位于沟旁的土丘处)、七道坝(村子附近为第七道梁)、西大塔(村附近有塔状山峰)、河滩、脑包(蒙古语意是村子附近有用石头堆砌起的敖包即石头堆)等等。  

      二是以名胜古迹命名的,如古城(托县古城即战国和秦汉时代的云中古城旧址)、石人湾(村旁有古代的数尊石人)、塔布秃力亥(蒙古语意为村旁有五座大土堆即五个古墓堆)、白塔(古丰州万部华严经塔所在地)、焦赞坟(传说是宋代将领焦赞的坟墓所在地)等等。  

      三是以村落所在的方位命名的,如北淖(蒙古语意为北面的小湖泊)、东地、南店、前一间房、城拐、南火盘等等。  

      四是以初始定居者的祖籍地或姓氏命名的,如代州营、忻州营、乔家营、寿阳营、郭家营、贾家营、寇家营、连家营、段家窑、杨家窑等等。  

      五是以工商业字号名称命名的,如四合兴、和顺店、安字号、巨字号、万全店、福如东、三圣泰、大兴昌等等。  

      六是以清代分号开放牧场或放号开垦土地的编号命名的,如十一号、三十号、郑家三号、樊家十五号、王家二十号、苗家二十九号、张家四十一号等等。  

      七是以初始入住的工匠艺人职业命名的,如石匠营、毡匠营、银匠房、祝乐沁(蒙古语意为画匠)、车辅、大豆铺、缸房窑等等。  

      八是以当地物产或物产特色命名的,如乌儿素(蒙古语意为出产煤炭之地)、韭菜沟、桦树沟、榆树庄、沟子板(蒙古语意为长野韭菜的地方)、黑兰不塔(蒙古语意为生长茂盛灌木丛的地方)等等。  

      九是以村舍房院的高低新旧、颜色形态命名的,如保素圐圙(蒙古语意为高墙大院)、旭泥板(蒙古语意为新房子)、依肯(克)板申(蒙古语意为大房子)、口可板申(蒙古语意为青色的房子),善友板申(蒙古语意为黄色的房子)、白庙子、红房子等等。  

      十是以历史上在当地活动过的且有一定影响的官员或宗教等职务或人名命名的,如章盖营(满语官职名称)、甲兰营(藏语官职“甲郎”)、公布(藏语名叫公布的台吉)、民案(蒙古语意千户)、彭顺营(藏语一喇嘛名)、喇嘛营(台沟)、圪尔旦营子(满语官名勒达的转音)、圪什贵(藏语执法喇嘛的职称)等等。  

      此外,还有的自然村落,是以吉利、祥和或赞誉之词命名的,如兴旺庄、如意和、集贤、曙光、友好、塔布赛(蒙古语意为团结友好的五家村)、善友喇嘛(蒙古语意为好喇嘛,即赛音喇嘛的转音)、赛音不浪(蒙古语意为好泉水)等等。  

      在呼和浩特地区的3600多个自然村落中,无论是汉语村名还是蒙古语村名,无论是藏语村名或是满语村名,名称重复的为数不少。比如,喇嘛营(弯、沟、圐圙、庙、盖)等带喇嘛村名的至少有20多个自然村,其历史典故大致是由于曾经有喇嘛在当地活动、生息、居住或逗留过,故名。讨速号(或陶思浩),蒙古语意为迎接官员和神职人员的地方,也可以翻译或理解为用以迎宾的驿站,以此为自然村落名称的,新城区范围有一个,土左旗范围有一个,赛罕区范围有两个,和林县范围有一个。黑沙图蒙古语意为有栅栏之地,在呼和浩特地区约有近十个自然村叫黑沙图(或兔)。班定营(板)的“班定”是藏语,是以一名藏传喇嘛教徒命以村名的,在呼和浩特地区至少有四五个村名叫班(板)定营或板定板的。乃莫营(板)蒙古语意为八间房子或八家村,呼和浩特辖区内至少有五六个这样称谓的自然村。灯炉素蒙古语意为有芁   草的地方,呼和浩特辖区范围至少有五六个自然村叫灯炉素的。叫重复村名的还有很多,如什拉乌素、讨号板、脑包、舍必崖、达赖庄(营)、打麻营、沙梁子、陶卜齐、三卜树、双树、把栅、海流、巧尔什营、纳令沟、毫赖沟(山)、讨尔号、白音厂汉、口肯板、沙尔沁、沟子板、兵州亥、乌兰不浪、苏计、古力半乌素、哈拉沁、厂汉板(营、沟)、毛不浪、野马图等等。  

      还要值得一提的是,有的村名,具有特定的含义或典故,人们说起来还有一段传奇式的故事。如托克托县的黑水泉村,在县城东六十华里处有一眼泉子,其本名为明水泉,但人们不称其雅名,却称俗名曰黑水泉。此泉虽值严冬,但不结冰,泉水涌出胜似温泉。在托克托县县城东北六十华里处,还有一个名叫满水井的自然村落。满水井村内有一眼约十余丈深的水井,水味甘甜。清代归化城养驼户每于放场时,都到这里放牧。虽有数千峰骆驼,但日饮此泉,不见井水减少,井水老是与此面相平,故将这眼井所在的村称之为满水井。(待续)  

       

                                      (作者: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委政研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