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4年  /  第五期

第五期

  • 【史海钩沉】打响蒙古族抗日第一枪的民族英雄陶格陶胡
  •    

    陶格陶胡,清同治三年(1864)出生在内蒙古哲里木盟郭尔罗斯前旗塔本塔虎·古尔班格日屯(今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八郎镇陶格陶胡村)。1907-1910年,陶格陶胡率部武装起义。起义队伍由几十人组成,后与别的队伍联合时曾达到100多人。反抗民族压迫,保卫家乡,保护民众利益是起义的原由,而抗垦是其中一个方面。  

    1904年,日本和俄罗斯两国在中国东北开战。战后他们秘密商定,俄罗斯活动势力范围在哈拉哈,日本活动势力范围在内蒙古。之后,日本经清政府同意,在内蒙古做些所谓的“调查”——测绘地图,为日后侵华做准备。据《大赉县公署档案》(20世纪60年代代号为3405.9箱4捆)《撫宪札飭为蒙匪套什套猖獗击毙日人务获幷不许保护日人繪图由》记载,光绪三十三年九月初四,伯都纳新吉军的什长马占山带4名部下保护绘图的孙尚钱代吉等7名日本人行至盛京属开通县,即蒙古莫盖图地方,距哈拉乌苏百余里时,因天晚在那里过夜。夜四更时,陶格陶胡率部下袭击他们,杀死了一个日本人,抢走了号衣枪械等。当时蒙古人把交火地点称为茂都图·巴古得勒,位于达尔罕旗和郭尔罗斯旗交界处。1911年7月3日,陶格陶胡在俄国布里亚特口述的《蒙古台吉陶格陶胡行军志》中记载:(陶格陶胡他们)杀死了1名日本人,俘虏了8名日本人、7名汉军(清军—引者)缴获了13匹马、6匹驴子、7支大枪,烧掉了日本人绘制的地图。该资料现存于俄罗斯布里亚特档案馆。

       

     陶格陶胡(右)和他的战友 

        据《东三省政略》 《东三省蒙務牘彙编》记载,1907年9月12日,陶格陶胡等人在洮南府突泉街绑架放荒的垦员,围困前往该镇绘图的日本人——东洋红十字队长木村正次及中岛太助、毛原撰三、井友孝三等。  

    清政府迫于日本方面的压力,派军队要抓捕陶格陶胡。1907年9月23日凌晨2点,陶格陶胡等32人武装起义。1908年春,因陶格陶胡腿受伤,退到哈拉哈蒙古,4个月之后又回到内蒙古一带。他们以索伦山为根据地,转战在今吉林省、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及呼伦贝尔、兴安、通辽、赤峰、锡林郭勒等地。1910年3月初五,陶格陶胡率部越过哈拉哈车臣部三贝子旗杜尔罗克卡伦,进入俄国布里亚特境内避难。1911年12月,哈拉哈蒙古“独立 ”时,陶格陶胡赶赴那里,被任命为兵部司官(军政部副大臣)。 1922年8月31 日晚,陶格陶胡被杀害。  

    20世纪初,日本谋划大规模侵华的阴谋。清政府未看清日本人在内蒙古绘图的真正目的,反而给他们提供“保护”。陶格陶胡一眼望穿了日本人的阴谋,在杀死日本人的同时,烧掉了他们所绘的地图。陶格陶胡在俄国布里亚特时还特意向当地官方谈起此事。可想而知,此事在他心目中的分量有多重。中国有些学者认为,陶格陶胡反日的真正原因是亲俄,是受俄国的操纵。如果是那样,陶格陶胡他们烧掉日本人所绘的地图这一事怎么解释呢?作为四等台吉的陶格陶胡,起义前家境较好,有自己的院落房屋、二十来匹马、长宽4余公里面积的耕地。可是,他为了保护蒙古族父老乡亲的利益,保卫蒙古民众赖以生存的土地而举起反抗压迫的旗帜。陶格陶胡有5子1女。大的三个儿子和他一同起义。两个年幼的儿子在庙里当喇嘛,后被官军抓走。长子和三子战死,二子在一次战斗中被打伤一只眼睛,他始终跟随在父亲身边,在哈拉哈蒙古“送走”了父亲,80多岁离世。在20世纪30年代哈拉哈蒙古“肃反”时期,陶格陶胡的孙子被官方杀害。现在陶格陶胡的后裔200多人在蒙古国生活。陶格陶胡很多战友下落不明,笔者采访过起义军师奈丹扎布、算卦大师图门乌力吉及吉日嘎拉等人的孙子,他们都已六七十岁了。  

    陶格陶胡起义100多年来,各方对起义及陶格陶胡本人评价都不一样。现在中国政府认定,陶格陶胡是抗垦民族英雄。哲布尊丹巴博格达汗授予陶格陶胡“刚毅英雄”称号。现在蒙古国政府认定,陶格陶胡是民族独立革命的奠基人之一。多年来,蒙古民众认为陶格陶胡是民族英雄,是“民族魂”的象征——成吉思汗的再现,幷尊称他为陶老爷或塔(城)的陶格陶胡。  

    《陶格陶胡之歌 》是根据陶格陶胡起义真实事件创编的叙事民歌。它是蒙古族叙事民歌的代表作品。该首歌的有些变体中,客观反映了陶格陶胡杀死日本人起义的实情。陶格陶胡的目标是镇压他们的东北三省的清军及部分蒙旗兵。民歌的有些变体中把陶格陶胡战斗地对方唱成日本军。众所周知,陶格陶胡当时同俄国的关系很好,是在俄国避难的,但是有些变体中把日本人换唱成铺修铁路的俄罗斯军人。易变是民歌的一个特点,产生变化的原因很多。1944年10月10日,在王爷庙街(今乌兰浩特)举形成吉思汗庙竣工典礼时,播放了《陶格陶胡之歌》,用以表达蒙古人对日本侵略者的不满。  

    陶格陶胡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清政府及张作霖等汉族军阀的民族压迫而进行武装起义。陶格陶胡起义及《陶格陶胡之歌》,对社会、历史文化所产生的影响非常大。源自陶格陶胡的地名很多,还有许多以陶格陶胡起义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嘎达梅林是受陶格陶胡起义影响,听着《陶格陶胡之歌》起义的。如今,《陶格陶胡之歌》以郭尔罗斯民歌和陶格陶胡项目双重身份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颁发的“陶格陶胡项目”证书 

    陶格陶胡杀死日本人这一实事,是陶格陶胡起义的直接导火索,是现在中国政府对陶格陶胡起义及“陶格陶胡项目”定位的主要依据之一。  

    陶格陶胡起义涉及中国、俄罗斯、日本、蒙古国等,有关陶格陶胡的研究是跨国研究。2014年是陶格陶胡诞辰150周年。笔者撰写《陶格陶胡之歌历史文化研究》,取得博士学位。感动之余,根据手头资料写下拙文,谨此表达对民族英雄陶格陶胡及其战友的怀念。        

    参考文献:  

    1. 卢明辉:《陶克陶胡史料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历史学会1965年。  

    2. 康右铭:《评陶克陶胡与俄国的关系》,引自《中国蒙古学会论文选集》(一九八○),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海钩沉】打响蒙古族抗日第一枪的民族英雄陶格陶胡
  •    

    陶格陶胡,清同治三年(1864)出生在内蒙古哲里木盟郭尔罗斯前旗塔本塔虎·古尔班格日屯(今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八郎镇陶格陶胡村)。1907-1910年,陶格陶胡率部武装起义。起义队伍由几十人组成,后与别的队伍联合时曾达到100多人。反抗民族压迫,保卫家乡,保护民众利益是起义的原由,而抗垦是其中一个方面。  

    1904年,日本和俄罗斯两国在中国东北开战。战后他们秘密商定,俄罗斯活动势力范围在哈拉哈,日本活动势力范围在内蒙古。之后,日本经清政府同意,在内蒙古做些所谓的“调查”——测绘地图,为日后侵华做准备。据《大赉县公署档案》(20世纪60年代代号为3405.9箱4捆)《撫宪札飭为蒙匪套什套猖獗击毙日人务获幷不许保护日人繪图由》记载,光绪三十三年九月初四,伯都纳新吉军的什长马占山带4名部下保护绘图的孙尚钱代吉等7名日本人行至盛京属开通县,即蒙古莫盖图地方,距哈拉乌苏百余里时,因天晚在那里过夜。夜四更时,陶格陶胡率部下袭击他们,杀死了一个日本人,抢走了号衣枪械等。当时蒙古人把交火地点称为茂都图·巴古得勒,位于达尔罕旗和郭尔罗斯旗交界处。1911年7月3日,陶格陶胡在俄国布里亚特口述的《蒙古台吉陶格陶胡行军志》中记载:(陶格陶胡他们)杀死了1名日本人,俘虏了8名日本人、7名汉军(清军—引者)缴获了13匹马、6匹驴子、7支大枪,烧掉了日本人绘制的地图。该资料现存于俄罗斯布里亚特档案馆。

       

     陶格陶胡(右)和他的战友 

        据《东三省政略》 《东三省蒙務牘彙编》记载,1907年9月12日,陶格陶胡等人在洮南府突泉街绑架放荒的垦员,围困前往该镇绘图的日本人——东洋红十字队长木村正次及中岛太助、毛原撰三、井友孝三等。  

    清政府迫于日本方面的压力,派军队要抓捕陶格陶胡。1907年9月23日凌晨2点,陶格陶胡等32人武装起义。1908年春,因陶格陶胡腿受伤,退到哈拉哈蒙古,4个月之后又回到内蒙古一带。他们以索伦山为根据地,转战在今吉林省、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及呼伦贝尔、兴安、通辽、赤峰、锡林郭勒等地。1910年3月初五,陶格陶胡率部越过哈拉哈车臣部三贝子旗杜尔罗克卡伦,进入俄国布里亚特境内避难。1911年12月,哈拉哈蒙古“独立 ”时,陶格陶胡赶赴那里,被任命为兵部司官(军政部副大臣)。 1922年8月31 日晚,陶格陶胡被杀害。  

    20世纪初,日本谋划大规模侵华的阴谋。清政府未看清日本人在内蒙古绘图的真正目的,反而给他们提供“保护”。陶格陶胡一眼望穿了日本人的阴谋,在杀死日本人的同时,烧掉了他们所绘的地图。陶格陶胡在俄国布里亚特时还特意向当地官方谈起此事。可想而知,此事在他心目中的分量有多重。中国有些学者认为,陶格陶胡反日的真正原因是亲俄,是受俄国的操纵。如果是那样,陶格陶胡他们烧掉日本人所绘的地图这一事怎么解释呢?作为四等台吉的陶格陶胡,起义前家境较好,有自己的院落房屋、二十来匹马、长宽4余公里面积的耕地。可是,他为了保护蒙古族父老乡亲的利益,保卫蒙古民众赖以生存的土地而举起反抗压迫的旗帜。陶格陶胡有5子1女。大的三个儿子和他一同起义。两个年幼的儿子在庙里当喇嘛,后被官军抓走。长子和三子战死,二子在一次战斗中被打伤一只眼睛,他始终跟随在父亲身边,在哈拉哈蒙古“送走”了父亲,80多岁离世。在20世纪30年代哈拉哈蒙古“肃反”时期,陶格陶胡的孙子被官方杀害。现在陶格陶胡的后裔200多人在蒙古国生活。陶格陶胡很多战友下落不明,笔者采访过起义军师奈丹扎布、算卦大师图门乌力吉及吉日嘎拉等人的孙子,他们都已六七十岁了。  

    陶格陶胡起义100多年来,各方对起义及陶格陶胡本人评价都不一样。现在中国政府认定,陶格陶胡是抗垦民族英雄。哲布尊丹巴博格达汗授予陶格陶胡“刚毅英雄”称号。现在蒙古国政府认定,陶格陶胡是民族独立革命的奠基人之一。多年来,蒙古民众认为陶格陶胡是民族英雄,是“民族魂”的象征——成吉思汗的再现,幷尊称他为陶老爷或塔(城)的陶格陶胡。  

    《陶格陶胡之歌 》是根据陶格陶胡起义真实事件创编的叙事民歌。它是蒙古族叙事民歌的代表作品。该首歌的有些变体中,客观反映了陶格陶胡杀死日本人起义的实情。陶格陶胡的目标是镇压他们的东北三省的清军及部分蒙旗兵。民歌的有些变体中把陶格陶胡战斗地对方唱成日本军。众所周知,陶格陶胡当时同俄国的关系很好,是在俄国避难的,但是有些变体中把日本人换唱成铺修铁路的俄罗斯军人。易变是民歌的一个特点,产生变化的原因很多。1944年10月10日,在王爷庙街(今乌兰浩特)举形成吉思汗庙竣工典礼时,播放了《陶格陶胡之歌》,用以表达蒙古人对日本侵略者的不满。  

    陶格陶胡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清政府及张作霖等汉族军阀的民族压迫而进行武装起义。陶格陶胡起义及《陶格陶胡之歌》,对社会、历史文化所产生的影响非常大。源自陶格陶胡的地名很多,还有许多以陶格陶胡起义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嘎达梅林是受陶格陶胡起义影响,听着《陶格陶胡之歌》起义的。如今,《陶格陶胡之歌》以郭尔罗斯民歌和陶格陶胡项目双重身份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颁发的“陶格陶胡项目”证书 

    陶格陶胡杀死日本人这一实事,是陶格陶胡起义的直接导火索,是现在中国政府对陶格陶胡起义及“陶格陶胡项目”定位的主要依据之一。  

    陶格陶胡起义涉及中国、俄罗斯、日本、蒙古国等,有关陶格陶胡的研究是跨国研究。2014年是陶格陶胡诞辰150周年。笔者撰写《陶格陶胡之歌历史文化研究》,取得博士学位。感动之余,根据手头资料写下拙文,谨此表达对民族英雄陶格陶胡及其战友的怀念。        

    参考文献:  

    1. 卢明辉:《陶克陶胡史料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历史学会1965年。  

    2. 康右铭:《评陶克陶胡与俄国的关系》,引自《中国蒙古学会论文选集》(一九八○),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