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内容提要】 图是组成方志的体裁之一。清代、民国志书传承图经体例,卷首设置图说、图目、绘图,一邑之眉目皆收眼底。首轮修志地图设置逊于清代、民国志书,第二轮修志又逊于首轮志书。据此,第二轮修志者应加强地图设置编纂研究,以利提升志书地图质量。
【关键词】 方志 地图 解读 研究
一、图是组成方志的体裁之一
“方志从产生到形成为一种特定体裁的著作,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图与方志有着渊源相缘的关系。方志从它出现之日,就与图结下了不解之缘。不少学者认为图是方志的鼻祖:方志由图演变而来。无图不成书,有志必有图,早已成为定则。最早的方志是以图为主题,用图表示一州一县土地物产等,而附之以必要的文字说明,这些图在方志中称之为‘图像’、‘图说’、‘图谱’、‘舆图’、‘图例’等等。随着文字说明越到后来越多,图的部分虽退居于附录,但仍冠于编首。图很少单独立卷,有的根据内容,插入有关章节。作为方志的重要体裁形式,图在方志里起着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早期周官所记载职方氏掌天下之图,还是明清时期地方志,无不惟图是赖。利用图对客观事物进行描述和解释,并向人们提供某一地区的整体形象和其他各方面的明确信息,是中国方志的一个特色。”[1]
新方志的“图”既包括各类地图、手工绘画、摄影照片,也包括由统计表转化成的统计图、示意图、几何图,其中以照片为主要形式。文本中的图是专指各类地图(地图示意图),地图在方志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地图与文字紧密结合,互为补充,使所叙之事一目了然;用地图反映文字不易表达清楚或无法表达的内容,以加强方志内容的表达;图文并茂,有利于加深读者对文字内容的印象。
清季章学诚(1738—1801)在《和州志·舆地图序例》中提到:“图之有类别,犹书之有篇名也。”“今州志分图为四:一曰舆地,二曰建置,三曰营汛,四曰水利。”[2]之所以选取这些题材,无非是与重要领域的自然、政治、军事、农业有关。
民国时期志书对图更为重视。1929年颁发的《***咨发修志事例概要》规定共22条,其中有关于图和照片的规定就有5条。《概要》要求:“各省志书,除每县市应有一行政区域分图外,并须将山脉、水道、交通、地质、特产分配、雨季分配、雨量变差、气候变差以及繁盛街市、港湾形势、名胜地方,分别制绘专图,编入汇订”。不仅明确了入志图的种类,还对绘图提出了技术要求:“旧志舆图,多不精确,本届志书舆图,应由专门人员,以最新科学方法,绘制精印,订列专册,以裨实用”。“编绘分省份县市舆图时,对于国界、省界、县市界变更沿革,均应特加注意,清晰画分,并加附说明,以正疆界而资稽考”。对于摄影技术,也提出了入志要求:“地方名胜古迹,金石拓片,以及公家私家所藏各种古物,在历史上有重要的价值者,均应摄制影片编入,以存真迹。”“各地方重要及特殊方物,均应将原物摄制影片编入,并详加以说明,以资考证。”[3]
相比之下,新方志对图与照片的重视及规范要求似未达到应有的程度。1985年中指组制定的《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明确图是志书体裁之一,但只提出“图表可分别附在各类之中。图表尽量采用现代技术编制”。[4]1997年中指组制定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也只是提出“图表采用现代技术编制”。尽管图被列为志书组成体裁之一,但似未有过以图为专题的研讨会,因此亦未引起第二轮修志者的关注。笔者试以上海市南汇、川沙县清代、民国和当代新修的志书为例,作些解读,以探求提升第二轮志书地图编纂质量的途径。
二、南汇6部县志地图编纂解读
南汇,清雍正四年(1726)立县,至2001年撤县建立南汇区,期间6修县志,各志均将地图作为必备体裁,今将其地图编纂情况分述如下。
雍正《分建南汇县志》卷一疆土志上,“绘图”按曰:“志首重图经,盖一邑之眉目皆在焉。然多苦于率略不详。是图按地绘形,随某图之所重而详著之,虽未敢谓识悉毕县,而以视他志则较备矣。凭观记而酌措施,毋亦於是图攸籍乎。”[5]其后设有:南汇县全境图、南汇县水利图、南汇县境水陆各营巡守汛地图、南汇县团保区图方位图、南汇县下砂盐聚灶图、南汇县城图、川沙营城图、南汇县治图、南汇县便民仓图、南汇县学图等10幅。
雍正《分建南汇县志》的地图编纂特点是:⑴传承图经传统,“图为志设”开南汇修志首置图经之先。⑵图之首按语阐明“志首重图经,盖一邑之眉目皆在焉”的宗旨。
乾隆《南汇县新志》首置“南汇县新志图目”,立南汇县之全境图、各保区啚图、各啚地名图、南汇县城图、川沙营城图、学校图、衙署图、便民仓图、水利图、墩汛图等10幅。
乾隆《南汇县新志》地图设置传承雍正《分建南汇县志》体例,保留全境图、各保区啚图、县城图、川沙营图、学校图、衙署图、水利图、便民仓图,删除下砂盐聚灶图、水陆各营巡守汛图,增各啚地名图、墩汛图,体现地图设置因时而修正的时代特点。
光绪《南汇县志》首设“光绪南汇县志图目”,立南汇县之全境图、保区啚图、水利图、县城图、学校图、县署图、惠南书院图、积谷仓图、墩汛图等9幅,其凡例说:“全景水利二图,钦、胡两志互有详略。今古两志,参以访册,或并或删,俾一目了然,得其要领。川沙厅已别有志,故不复列图。……惠南书院,胡志附见学校图。今别为图,以为人文劝。”
光绪《南汇县志》地图设置承传雍正《分建南汇县志》(亦称钦志)、乾隆《南汇县新志》(亦称胡志)之用图体例,并在凡例中说明增删原由,明其时代性与区域性特点。
民国《南汇县续志》卷首为地图集,立有南汇县总图、南汇县海境图、城厢图、周浦镇图、远北镇图、西联乡图、杜行乡图、太平乡图、城东乡图、陈桥乡图、横沔乡图、坦直乡图、六灶乡图、新场乡图、大团乡图、二团乡图、三墩乡图、四团乡图、五团乡图、六团乡图、七团乡图等22幅。
民国《南汇县续志》图编纂的特点是⑴凡例说明原由:“滨海涨滩半成沃产,邑境形势迥异曩时,辖海之权关系尤重。故本志冠以《邑境总图》次以《海境图》。”突现南汇县情,增强海权意识。“清季创办自治城区之外,又划全境为二镇十七乡。本志各制一图,以著以自治区域。”旨在增强清末自治意识,突现时代特征。⑵南汇县总图、城厢图设有图例与比例尺,二镇十七乡图均设有南北方向箭号与比例尺,明其绘制地图的规范。
新编《南汇县志》[6]共设地图9幅,其中卷首集中设置5幅:16开版的南汇县海塗影像图1幅,8开版的南汇县政区图、南汇县交通图、南汇县水系图、南汇县惠南镇(图)4幅。随文设置4幅:16开版的上海市南汇县基岩地质示意图[7],1934—1948年南汇县图、1950年南汇县乡图[8]和32开版的南汇县历代海塘示意图[9]4幅。
新编《南汇县志》的地图编纂具有如下特点:⑴设置方式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即再现全县的集中在卷首,有关事类(专业)的则分散在相关事类(专业)随文设置。⑵南汇县海塗影像图采用现代技术影像,反映时代特色。⑶南汇县政区图、南汇县交通图、南汇县水系图,南汇县基岩地质图、1934—1948年南汇县图5幅图配有图例、比例尺,编纂地图的规范率为56%。⑷南汇县历代海塘示意图用线条与文字说明清晰再现从713年至1985年南汇县海塘的13次演变状况。其不足:⑴卷首先照片,后地图,笔者认为卷首应是先地图后照片,以明全志记载范围。⑵缺南汇县全境图、位置图。⑶南汇县政区图等未注明地图绘制单位和图号。
《南汇县续志(1986—2001)》[10]卷首设置8开版南汇县政区图1幅,16开版南汇县滩涂围垦图(2001)和惠南镇政区图(1999)各1幅。全志共设置地图3幅。
《南汇县续志(1986—2001)》地图编纂特点:⑴设置方式是集中设置于卷首。⑵在南汇县政区图的左下设置7㎝×7㎝的南汇县位置图,即为南汇县在上海市的位置图。其不足:⑴未设置随文地图。⑵除南汇县政区图有图例外,其余地图均无图例,无比例比,无绘图单位和图号。⑶缺南汇县全境图。
从6部南汇县志对地图的编纂体例考察可知:雍正《分建南汇县志》、乾隆《南汇县新志》、光绪《南汇县志》、民国《南汇县续志》继承方志传统体例,在卷首设置“绘图”、“图目”或地图集,收“志首重图经,盖一邑之眉目皆在焉”的阅读功能。新编《南汇县志》、《南汇县续志(1986—2001)》卷首设政区图等再现县情的地图。从其种类、内容考察可知,雍正《分建南汇县志》、乾隆《南汇县新志》、光绪《南汇县志》、民国《南汇县续志》卷首第一幅是南汇县全境图,新编《南汇县志》、《南汇县续志(1986—2001)》设南汇县政区图,明其记载地域。其余内容选择则是因时而异:雍正《分建南汇县志》有南汇县下砂盐聚灶图,乾隆《南汇县新志》有墩汛图,光绪《南汇县志》有惠南书院图,民国《南汇县续志》有南汇县海境图,新编《南汇县志》有南汇县海塗影像图,《南汇县续志(1986—2001)》有南汇县滩涂围垦图(2001),由此再现时代特征。
三、5部已版第二轮县志
那么上海市第二轮已版的嘉定、松江、奉贤、金山、青浦5部县志的地图编纂情况又如何呢?现将其分述如下:
《嘉定县续志(1988—1992)》[11]卷首照片集后仅设一幅8开版的嘉定县1992年行政区图,图面上有图例、比例尺和编绘单位是上海市嘉定区《嘉定县续志》编纂委员会。第十三章工业第271页设1992年嘉定县工业布局示意图,第十四章种植业第336页设嘉定县1992年农业分布示意图,第十七章交通运输第383页设沪嘉高速公路桥梁示意图,第十九章城镇建设第456、457、458页分别设有嘉定县1992年给排水设施示意图、嘉定县1992年公共服务设施示意图、嘉定县1992年电力煤气设施示意图,第二十章邮政电信第470页设嘉定县1992年邮电设施示意图,第二十一章环境保护第484页设嘉定县1992年生态环境示意图。全志设随文示意图8幅,再现嘉定县工业、农业、交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记载空间。
《松江县续志(1985—1998)》[12]卷首图照集之首页为8开版松江区行政区划图(1998)一幅,其图有比例尺、图例,图面左侧配有5.5㎝×7.5㎝的松江区位置图,再现松江区在上海市的位置。其规划卷的第923、925、927、931、932、935页分别设有松江总体规划图(1992年)、松江总体规划图(1990年)、松江新区总体规划图、上海市松江新城总体规划图、松江历史文化名镇规划图,建设环保卷供电章第1018页配有1988年松江供电局变电站分布等7幅随文图,分别再现松江县的规划演变空间和变电站的分布地域之情况。
《奉贤县续志(1985—2001)》[13]卷首照片集后设有8开版奉贤县政区图,其图面上有比例尺与图例;2001年奉贤县南桥镇卫星地图,再现现代绘图科学水平。其志95页县城规划节配有奉贤县县城规划图(2000—2020年),第128页水利建设章配有奉贤县水系分布图,第150页环境保护附有1999年奉贤县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级别分布图,3幅随文图再现奉贤县规划、水系、水环境之记载空间。
《金山县续志(1986—1997)》[14]卷首照片集之后仅设8开版1:125000之金山县(全境图),审图号:沪S(1997)013号,明其志记载地域范围。全志设随文地图5幅:第二十二编海塘第603、606、611、614页设置金山海塘全图、西塘工程现状图、东塘工程现状图、石化海塘平面图,其图均配有图例、比例尺,以示金山海塘的位置与现状,呈现其地域特色。第二十五编上海枫泾经济城第661页设落户枫泾商城企业全国分布图。
《青浦县志(1985—2000)》[15]卷首图照集首页是8开版的1999年青浦县政区图,图上有比例尺、图例,编绘单位是上海市测绘院、市图号:沪S(2009)071号,图面左下方配有7㎝×8㎝的青浦县位置图,再现青浦区在上海市的位置。第二幅是20世纪末,青浦县城卫星遥感图,再现绘图的时代性。第一编建置地理第36页后设有8开版的青浦县高程分布图、青浦县水系图2幅,图面有比例尺与图例。第六编城乡建设与管理之第一章规划第164、166、165页设青浦县总体规划图、青浦区道路系统规划图、上海市青浦新城总体规划图等随文图5幅。分别形象呈现其地面高程、水系之现状和规划情况。
从南汇等多部旧、新县志对地图设置考察可知:⑴清代与民国所修县志继承传统“图经”体例,在卷首设置相似于图经的“绘图”、“图目”、“图说”、图集,其第一幅图均是全境图,以下则是海塘、水利、乡保、县署等图,呈现其地域空间与时代特征。雍正《分建南汇县志》绘图设有“序”,阐明其特征、意义。民国《川沙县志》地图设有“图例”、“比例尺”、“南北方向”标志,具有地图学价值。⑵首轮南汇县志尚能传承旧志图经体例,在卷首照片集后设置各类地图,从整体上考察,首轮南汇县志地图设置逊于前旧志。第二轮地图设置又远逊于首轮。
清代、民国编纂的南汇、川沙县(厅)志传承地方志图经体例,运用全境图、乡保分图、海塘水利图等8~22幅地图,有的在图集前有序,有的一图一说,一县之整体范围与全志记载内容皆展示之,其中尤以民国《南汇县续志》和民国《川沙县志》中的地图集、图目为佳,足以为新方志编纂地图学习借鉴。新编南汇、川沙县志和第二轮已版南汇、川沙、嘉定、松江、奉贤、金山、青浦等9部志书的地图的编纂标准不一、随意性大、规范性差。特别是第二轮已版的7部志书,其地图编纂的整体质量均不如前志,应引起第二轮修志者的高度关注。
四、研究地图编纂是第二轮修志应有之议
(一) 位置图(定位图)与全境图(首图)
所谓位置图与全境图,笔者认为就是学界所说的定位图与首图。“志首图很多,那么究竟何谓定位图(即方位图)和首图呢?本文所说的定位图,是指标明志书所记的某省、市、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所处的地理位置图。如,翻开《中国地图册》,它开页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图,图上标明了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及各国的名称与领土范围,其中突出的颜色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与领土范围,使读者对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理位置一目了然。这种确定地理方位的图,我们便可以称之为定位图。同样,某县志用来确定该县在中国及其所属省内的地理位置图,就可以称为某县志的定位图。所谓首图应该是志书的志首开页所设的表明某省、市、县总体情况的综合性地图。比如县志,由于它是记载该县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作,那么作为县志的首图,就应该是能综合反映该县自然和政治、经济一般特征的地图。 它应向读者展示该县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行政区划、城镇村庄、山脉河流、水陆交通、毗邻接壤等自然和社会现状,同时图上又不把任何一个要素予以过分突出。首图所展示的情况虽然是简略、粗线条的,但它却开宗明义,从一开始就给读者一个总的形象概念,为志书各部分的展开做好必要的铺垫。”[16]对于一部志书来说,定位图和首图是必不可少、缺一不可的,有定位图无首图,只知其位置而不知其详,有首图无定位图,那就只知其详而不知其位置。
定位图(位置图)与首图(全境图)应置于志书卷首地图照片集之首,即定位图为第一幅,首图为第二幅。然而新方志大多不设定位图,就是设置亦像南汇、松江、青浦续志那样将位置图设于其政区图面内。
新方志大多将行政区划图代替全境图(首图),这是不可取的。理由是全境图是属普通地图,行政区划图属于专题地图。“地图按内容可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门地图(专题地图)。普通地图是综合反映地面上自然和政治、经济一般特征的地图,它所含的要素多,用途广;而专门地图,如《辞海》中所说,则是‘着重表示自然和社会现象某一种或某几种要素的地图。一般分为:自然地理图(如气候图、水文图、地质图、土壤图、植被图等)、社会经济图(如经济地图、政区地图、人口分布图)和历史地图等。’显然政区图是专门地图的一种,它‘着重表示国家领土范围,行政区划状况,行政中心所在,以及交通线等’。而作为志书的首图所含的内容比这要丰富得多,它不仅应有行政区划的内容,而且还应标有资源状况、农林牧场、水陆交通、河流湖泊沼泽、桥涵、山峰、电站、温泉、古迹等内容。由此可见,作为专门地图的行政区划图是承担不起志书首图的重任的,作为首图应当采取普通地图。”[17]
(二) 政区图与以经济为主的综合性地图
首图(全境图)后是政区图。反映不同地区的行政区划。行政单位的面积分布用质地法表示,政治行政中心用圈形符号表示,政治行政境界用线状符号表示。需要表示的要素还有居民地、水系和交通线。其他地理要素,如地势、土质、植被等则简略表示或不表示。
新编松江、青浦、嘉定、奉贤、南汇、川沙等志书卷首均有××县行政政区图。例《青浦县志(1985—2000)》卷首8开版的“1999年版青浦县行政图”,图面用不同颜色标示1999年青浦县19个建制镇具体位置和镇政府所在地,同时还标示其各行政村,展示青浦县行政区划的直观图面。图面上有图例、比例尺、由上海测绘院编制,审图号沪S(2009)071号。青浦县政区图可为第二轮修志借鉴。
政区图后应是一幅以记人文为主的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方面于一炉的综合图,主要载志书中所记述的重要设施、建筑物、骨干企业、交通要津、名胜古迹及其经济区、开发区之类,列在行政区划图之后。这样,读者对地情的了解就更全面系统并且生动了,能够真正起到开卷有益的效果,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好处:⑴真正起到“存史”的作用;⑵有利于综合考察;⑶有利于志书的消肿,并省读者翻检之劳。[18]
(三) 其他地图
1.地质图。它是表示地壳表层的地质构造、成因、地层年代、岩石分布、火山、矿藏储量等地质现象的地图。各不同时代的地层应按照地质统一规定的色谱和各种代表地层年代的符号绘制。水系一般不简化,居民地及其他要素仅表示主要的或与地质有关的内容。例,新编《南汇县志》第52页的16开版的“上海市南汇县基岩地质示意图”显示不同年代的地质状况,其图面上有图例和比例尺。
2.人口图。包括人口分布、人口密度、民族、迁移及人口增减图,用点值法表示,每点代表一定数量的人口,点的密度反映人口分布的疏密。例,新编《川沙县志》卷首8开版的“1982年川沙县人口密度图”,用不同色彩再现其行政区划中村和县属镇的人口密度。
3.土壤图。要表示出各类土壤的分布。用质底法表示出不同的土类、亚类及土种。机械组成和成土母质的成份(粘土、壤土、砂土、砾质土)用晕纹符号表示,土壤组合和小面积土壤可用非比例符号表示。例,新编《川沙县志》卷首8开版的“川沙县土壤类型分布图”,图面用不同色彩再现其黄泥土、潮沙土、夹沙土、洋沙土、盐土、堆叠土、菜园土、果园土之分布情况。
4.水文图。要表示出地表水的分配、动态、成分和性质的数量指标。径流量是最重要的水文要素。通常用径流深度(毫米)表示,也可以用径流模数(升/秒/平方公里)表示。例,《青浦县志(1985—2000)》插页8开版1:160000“青浦县水系图”,图面呈现出淀山湖和拦路港等10条(段)河道分布情况。
5.地貌图。它主要显示地表形态的数量指标、地貌成因、年龄、及其发展过程。按成因、年龄、现代发育强度而划分不同地貌类型,可以用不同颜色和晕线加以区分。微型地貌和一些中型地貌形态,各采用不同形状、大小和颜色的符号加以区分。一般符号的大小表示数量的差别,形态和颜色表示质量的差别。在地貌图上要详细地表示岸线和水系,居民地只表示主要的,其他要素可简略或不表示。例,《青浦县志(1985—2000)》插图8开版1:160000“青浦县高程分布图”,用不同色彩显现青浦县属平原水网地区,地形起伏不大的地貌特性。
6.气候图。要求能够反映出大气层中各种气候要素和物理现象的分布、结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可编成多种地图,如气温、气压、降水量、蒸发量、气候区划等图。气候图多以等值线来表示。气流线、风向、风力、冰雹路径等常用箭形符号表示。箭形符号的粗细表示风向的速度和强度,长短表示稳定性。首尾相接的箭形符号表示运动的路线。
7.植被图。要表示出各种植被或植物群落的分布。由于植被与地理环境是统一体,所以各种植被分类单位在地图上能综合反映出自然地理条件的特征、分布情况。它和地形图、地势图、土壤图及其他地图有密切联系。[19]
以上所言仅是志书卷首地图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可借鉴的新方志地图编纂实践,旨在供志界参阅。有关经济(农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公用事业、文物胜迹等分布图设置,应地情而异,或置卷首或随文当可灵活处置。
五、结束语
地图,包括位置图(定位图)、全境图(首图)和专业地图。其特点在于能展示本地区的宏观情况于咫尺之间,使人一目了然,有较强的资政、存史作用。首轮志书和第二轮志书已版志书都有适量的地图。但笔者感觉还有欠缺,甚至在某些志书上,地图的实用还不及旧志。如首轮和第二轮已版志书,有相当一部分存在以下缺憾。⑴卷首地图单一,往往只有行政区划图,难见地形地貌图、交通图、气候图、物产图、矿产图、水文图、降水图等。⑵首轮志书大多是通志,卷首的为行政区划图,多只为当下之区划内容,不见历史沿革,难以厘清脉络。⑶已有的地图上辅助缺失要素,如图例、图号、时间、地图来源等。在笔者所见第二轮已版志书地图种类更见贫乏,有为数不少的志书卷首仅设政区图,没有专业地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⑴地图比较专业,要求精准,单靠志书编纂者难以完成。⑵编纂者没有把地图当作志书体例的一项重要内容,真正把地图当作可有可无的点缀。现在正即第二轮志书编修正盛时,第二轮修志编纂者应能从旧志、新志的用图中,得到一些借鉴,以使第二轮志书日臻完善。
(一) 第二轮志书在篇目设计时,就应对本部志书的地图作出规划。卷首必有位置图(定位图)、全境图(首图)、行政区划图、经济综合性图、地势图、地质图、人口图、土壤图、气候图、植被图等,再按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部类再进行深层次设计,以突出该类事物需反映的重点。设置随文地图,达到图为志设。
(二) 其次,要深化志书所记内容,才能做好图的编绘。志书中图与志是相互呼应的,如果没有相应的内容记述,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失去了价值。比如,在《人口志》中,文字只记人口总量、人口变动,而不考虑人口结构、人口迁移等内容,那么基本上就不会想到设计人口性别构成、职业构成、年龄构成和人口迁移图了。即使从某一途径得到了图,用在志中,也只会形成两张皮的现象。
(三) 要取得测绘部门的帮助。一部志书地图种类很多,尤其是专业志中涉及的专业知识极复杂,单靠志书的纂辑者是难以胜任的。为了达到志书中地图精准的要求,还需寻得测绘部门的帮助,拿到各类专业地图绘制所需的底图,对于那些地理要素复杂或需要通过专业的测绘手段才能绘制的地图,更应像民国编纂志书所要求的那样,请专业人员以科学的方法绘制精印,由此提升第二轮志书的地图编纂质量。
注释:
[1]刘克明:《中国古代方志中的图学成就》,《中国地方志》1992年第2期
[2]章学诚:《和州志·舆地图序例》,转引自高国抗选注《章学诚方志论文选注》,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3]《***修志事例概要》,载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选编《中国方志文献选编》,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1445页
[4]《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载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选编《中国方志文献选编》,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267页
[5]《上海府县旧志丛书南汇县卷》第2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6]新编《南汇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版
[7]《南汇县志·地理·地质》第51页
[8]《南汇县志·建置·建置沿革》第72、73页
[9]《南汇县志·水利·海塘》第233页
[10]《南汇县续志(1986-2001)》,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7月版
[11]《嘉定县续志(1988-1992)》,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12]《松江县续志(1985-1998)》,方志出版社,2007年5月版
[13]《奉贤县续志(1985-2001)》,方志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14]《金山县续志(1986-1997)》,方志出版社,2009年1月版
[15]《青浦县志(1985-2000)》,方志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16]赫永清:《定位图和首图的设置及作用》,《中国地方志》1993年第5期
[17]赫永清:《定位图和首图的设置及作用》,《中国地方志》1993年第5期
[18]张一平、顾良生:《新方志应置以经济为主的综合性地图》,《中国地方志》1988年第6期
[19]韩慧:《关于志书中的地图》,《中国地方志》1995年第5期
(作者:上海市闵行区地方志办公室)
【内容提要】 图是组成方志的体裁之一。清代、民国志书传承图经体例,卷首设置图说、图目、绘图,一邑之眉目皆收眼底。首轮修志地图设置逊于清代、民国志书,第二轮修志又逊于首轮志书。据此,第二轮修志者应加强地图设置编纂研究,以利提升志书地图质量。
【关键词】 方志 地图 解读 研究
一、图是组成方志的体裁之一
“方志从产生到形成为一种特定体裁的著作,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图与方志有着渊源相缘的关系。方志从它出现之日,就与图结下了不解之缘。不少学者认为图是方志的鼻祖:方志由图演变而来。无图不成书,有志必有图,早已成为定则。最早的方志是以图为主题,用图表示一州一县土地物产等,而附之以必要的文字说明,这些图在方志中称之为‘图像’、‘图说’、‘图谱’、‘舆图’、‘图例’等等。随着文字说明越到后来越多,图的部分虽退居于附录,但仍冠于编首。图很少单独立卷,有的根据内容,插入有关章节。作为方志的重要体裁形式,图在方志里起着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早期周官所记载职方氏掌天下之图,还是明清时期地方志,无不惟图是赖。利用图对客观事物进行描述和解释,并向人们提供某一地区的整体形象和其他各方面的明确信息,是中国方志的一个特色。”[1]
新方志的“图”既包括各类地图、手工绘画、摄影照片,也包括由统计表转化成的统计图、示意图、几何图,其中以照片为主要形式。文本中的图是专指各类地图(地图示意图),地图在方志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地图与文字紧密结合,互为补充,使所叙之事一目了然;用地图反映文字不易表达清楚或无法表达的内容,以加强方志内容的表达;图文并茂,有利于加深读者对文字内容的印象。
清季章学诚(1738—1801)在《和州志·舆地图序例》中提到:“图之有类别,犹书之有篇名也。”“今州志分图为四:一曰舆地,二曰建置,三曰营汛,四曰水利。”[2]之所以选取这些题材,无非是与重要领域的自然、政治、军事、农业有关。
民国时期志书对图更为重视。1929年颁发的《***咨发修志事例概要》规定共22条,其中有关于图和照片的规定就有5条。《概要》要求:“各省志书,除每县市应有一行政区域分图外,并须将山脉、水道、交通、地质、特产分配、雨季分配、雨量变差、气候变差以及繁盛街市、港湾形势、名胜地方,分别制绘专图,编入汇订”。不仅明确了入志图的种类,还对绘图提出了技术要求:“旧志舆图,多不精确,本届志书舆图,应由专门人员,以最新科学方法,绘制精印,订列专册,以裨实用”。“编绘分省份县市舆图时,对于国界、省界、县市界变更沿革,均应特加注意,清晰画分,并加附说明,以正疆界而资稽考”。对于摄影技术,也提出了入志要求:“地方名胜古迹,金石拓片,以及公家私家所藏各种古物,在历史上有重要的价值者,均应摄制影片编入,以存真迹。”“各地方重要及特殊方物,均应将原物摄制影片编入,并详加以说明,以资考证。”[3]
相比之下,新方志对图与照片的重视及规范要求似未达到应有的程度。1985年中指组制定的《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明确图是志书体裁之一,但只提出“图表可分别附在各类之中。图表尽量采用现代技术编制”。[4]1997年中指组制定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也只是提出“图表采用现代技术编制”。尽管图被列为志书组成体裁之一,但似未有过以图为专题的研讨会,因此亦未引起第二轮修志者的关注。笔者试以上海市南汇、川沙县清代、民国和当代新修的志书为例,作些解读,以探求提升第二轮志书地图编纂质量的途径。
二、南汇6部县志地图编纂解读
南汇,清雍正四年(1726)立县,至2001年撤县建立南汇区,期间6修县志,各志均将地图作为必备体裁,今将其地图编纂情况分述如下。
雍正《分建南汇县志》卷一疆土志上,“绘图”按曰:“志首重图经,盖一邑之眉目皆在焉。然多苦于率略不详。是图按地绘形,随某图之所重而详著之,虽未敢谓识悉毕县,而以视他志则较备矣。凭观记而酌措施,毋亦於是图攸籍乎。”[5]其后设有:南汇县全境图、南汇县水利图、南汇县境水陆各营巡守汛地图、南汇县团保区图方位图、南汇县下砂盐聚灶图、南汇县城图、川沙营城图、南汇县治图、南汇县便民仓图、南汇县学图等10幅。
雍正《分建南汇县志》的地图编纂特点是:⑴传承图经传统,“图为志设”开南汇修志首置图经之先。⑵图之首按语阐明“志首重图经,盖一邑之眉目皆在焉”的宗旨。
乾隆《南汇县新志》首置“南汇县新志图目”,立南汇县之全境图、各保区啚图、各啚地名图、南汇县城图、川沙营城图、学校图、衙署图、便民仓图、水利图、墩汛图等10幅。
乾隆《南汇县新志》地图设置传承雍正《分建南汇县志》体例,保留全境图、各保区啚图、县城图、川沙营图、学校图、衙署图、水利图、便民仓图,删除下砂盐聚灶图、水陆各营巡守汛图,增各啚地名图、墩汛图,体现地图设置因时而修正的时代特点。
光绪《南汇县志》首设“光绪南汇县志图目”,立南汇县之全境图、保区啚图、水利图、县城图、学校图、县署图、惠南书院图、积谷仓图、墩汛图等9幅,其凡例说:“全景水利二图,钦、胡两志互有详略。今古两志,参以访册,或并或删,俾一目了然,得其要领。川沙厅已别有志,故不复列图。……惠南书院,胡志附见学校图。今别为图,以为人文劝。”
光绪《南汇县志》地图设置承传雍正《分建南汇县志》(亦称钦志)、乾隆《南汇县新志》(亦称胡志)之用图体例,并在凡例中说明增删原由,明其时代性与区域性特点。
民国《南汇县续志》卷首为地图集,立有南汇县总图、南汇县海境图、城厢图、周浦镇图、远北镇图、西联乡图、杜行乡图、太平乡图、城东乡图、陈桥乡图、横沔乡图、坦直乡图、六灶乡图、新场乡图、大团乡图、二团乡图、三墩乡图、四团乡图、五团乡图、六团乡图、七团乡图等22幅。
民国《南汇县续志》图编纂的特点是⑴凡例说明原由:“滨海涨滩半成沃产,邑境形势迥异曩时,辖海之权关系尤重。故本志冠以《邑境总图》次以《海境图》。”突现南汇县情,增强海权意识。“清季创办自治城区之外,又划全境为二镇十七乡。本志各制一图,以著以自治区域。”旨在增强清末自治意识,突现时代特征。⑵南汇县总图、城厢图设有图例与比例尺,二镇十七乡图均设有南北方向箭号与比例尺,明其绘制地图的规范。
新编《南汇县志》[6]共设地图9幅,其中卷首集中设置5幅:16开版的南汇县海塗影像图1幅,8开版的南汇县政区图、南汇县交通图、南汇县水系图、南汇县惠南镇(图)4幅。随文设置4幅:16开版的上海市南汇县基岩地质示意图[7],1934—1948年南汇县图、1950年南汇县乡图[8]和32开版的南汇县历代海塘示意图[9]4幅。
新编《南汇县志》的地图编纂具有如下特点:⑴设置方式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即再现全县的集中在卷首,有关事类(专业)的则分散在相关事类(专业)随文设置。⑵南汇县海塗影像图采用现代技术影像,反映时代特色。⑶南汇县政区图、南汇县交通图、南汇县水系图,南汇县基岩地质图、1934—1948年南汇县图5幅图配有图例、比例尺,编纂地图的规范率为56%。⑷南汇县历代海塘示意图用线条与文字说明清晰再现从713年至1985年南汇县海塘的13次演变状况。其不足:⑴卷首先照片,后地图,笔者认为卷首应是先地图后照片,以明全志记载范围。⑵缺南汇县全境图、位置图。⑶南汇县政区图等未注明地图绘制单位和图号。
《南汇县续志(1986—2001)》[10]卷首设置8开版南汇县政区图1幅,16开版南汇县滩涂围垦图(2001)和惠南镇政区图(1999)各1幅。全志共设置地图3幅。
《南汇县续志(1986—2001)》地图编纂特点:⑴设置方式是集中设置于卷首。⑵在南汇县政区图的左下设置7㎝×7㎝的南汇县位置图,即为南汇县在上海市的位置图。其不足:⑴未设置随文地图。⑵除南汇县政区图有图例外,其余地图均无图例,无比例比,无绘图单位和图号。⑶缺南汇县全境图。
从6部南汇县志对地图的编纂体例考察可知:雍正《分建南汇县志》、乾隆《南汇县新志》、光绪《南汇县志》、民国《南汇县续志》继承方志传统体例,在卷首设置“绘图”、“图目”或地图集,收“志首重图经,盖一邑之眉目皆在焉”的阅读功能。新编《南汇县志》、《南汇县续志(1986—2001)》卷首设政区图等再现县情的地图。从其种类、内容考察可知,雍正《分建南汇县志》、乾隆《南汇县新志》、光绪《南汇县志》、民国《南汇县续志》卷首第一幅是南汇县全境图,新编《南汇县志》、《南汇县续志(1986—2001)》设南汇县政区图,明其记载地域。其余内容选择则是因时而异:雍正《分建南汇县志》有南汇县下砂盐聚灶图,乾隆《南汇县新志》有墩汛图,光绪《南汇县志》有惠南书院图,民国《南汇县续志》有南汇县海境图,新编《南汇县志》有南汇县海塗影像图,《南汇县续志(1986—2001)》有南汇县滩涂围垦图(2001),由此再现时代特征。
三、5部已版第二轮县志
那么上海市第二轮已版的嘉定、松江、奉贤、金山、青浦5部县志的地图编纂情况又如何呢?现将其分述如下:
《嘉定县续志(1988—1992)》[11]卷首照片集后仅设一幅8开版的嘉定县1992年行政区图,图面上有图例、比例尺和编绘单位是上海市嘉定区《嘉定县续志》编纂委员会。第十三章工业第271页设1992年嘉定县工业布局示意图,第十四章种植业第336页设嘉定县1992年农业分布示意图,第十七章交通运输第383页设沪嘉高速公路桥梁示意图,第十九章城镇建设第456、457、458页分别设有嘉定县1992年给排水设施示意图、嘉定县1992年公共服务设施示意图、嘉定县1992年电力煤气设施示意图,第二十章邮政电信第470页设嘉定县1992年邮电设施示意图,第二十一章环境保护第484页设嘉定县1992年生态环境示意图。全志设随文示意图8幅,再现嘉定县工业、农业、交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记载空间。
《松江县续志(1985—1998)》[12]卷首图照集之首页为8开版松江区行政区划图(1998)一幅,其图有比例尺、图例,图面左侧配有5.5㎝×7.5㎝的松江区位置图,再现松江区在上海市的位置。其规划卷的第923、925、927、931、932、935页分别设有松江总体规划图(1992年)、松江总体规划图(1990年)、松江新区总体规划图、上海市松江新城总体规划图、松江历史文化名镇规划图,建设环保卷供电章第1018页配有1988年松江供电局变电站分布等7幅随文图,分别再现松江县的规划演变空间和变电站的分布地域之情况。
《奉贤县续志(1985—2001)》[13]卷首照片集后设有8开版奉贤县政区图,其图面上有比例尺与图例;2001年奉贤县南桥镇卫星地图,再现现代绘图科学水平。其志95页县城规划节配有奉贤县县城规划图(2000—2020年),第128页水利建设章配有奉贤县水系分布图,第150页环境保护附有1999年奉贤县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级别分布图,3幅随文图再现奉贤县规划、水系、水环境之记载空间。
《金山县续志(1986—1997)》[14]卷首照片集之后仅设8开版1:125000之金山县(全境图),审图号:沪S(1997)013号,明其志记载地域范围。全志设随文地图5幅:第二十二编海塘第603、606、611、614页设置金山海塘全图、西塘工程现状图、东塘工程现状图、石化海塘平面图,其图均配有图例、比例尺,以示金山海塘的位置与现状,呈现其地域特色。第二十五编上海枫泾经济城第661页设落户枫泾商城企业全国分布图。
《青浦县志(1985—2000)》[15]卷首图照集首页是8开版的1999年青浦县政区图,图上有比例尺、图例,编绘单位是上海市测绘院、市图号:沪S(2009)071号,图面左下方配有7㎝×8㎝的青浦县位置图,再现青浦区在上海市的位置。第二幅是20世纪末,青浦县城卫星遥感图,再现绘图的时代性。第一编建置地理第36页后设有8开版的青浦县高程分布图、青浦县水系图2幅,图面有比例尺与图例。第六编城乡建设与管理之第一章规划第164、166、165页设青浦县总体规划图、青浦区道路系统规划图、上海市青浦新城总体规划图等随文图5幅。分别形象呈现其地面高程、水系之现状和规划情况。
从南汇等多部旧、新县志对地图设置考察可知:⑴清代与民国所修县志继承传统“图经”体例,在卷首设置相似于图经的“绘图”、“图目”、“图说”、图集,其第一幅图均是全境图,以下则是海塘、水利、乡保、县署等图,呈现其地域空间与时代特征。雍正《分建南汇县志》绘图设有“序”,阐明其特征、意义。民国《川沙县志》地图设有“图例”、“比例尺”、“南北方向”标志,具有地图学价值。⑵首轮南汇县志尚能传承旧志图经体例,在卷首照片集后设置各类地图,从整体上考察,首轮南汇县志地图设置逊于前旧志。第二轮地图设置又远逊于首轮。
清代、民国编纂的南汇、川沙县(厅)志传承地方志图经体例,运用全境图、乡保分图、海塘水利图等8~22幅地图,有的在图集前有序,有的一图一说,一县之整体范围与全志记载内容皆展示之,其中尤以民国《南汇县续志》和民国《川沙县志》中的地图集、图目为佳,足以为新方志编纂地图学习借鉴。新编南汇、川沙县志和第二轮已版南汇、川沙、嘉定、松江、奉贤、金山、青浦等9部志书的地图的编纂标准不一、随意性大、规范性差。特别是第二轮已版的7部志书,其地图编纂的整体质量均不如前志,应引起第二轮修志者的高度关注。
四、研究地图编纂是第二轮修志应有之议
(一) 位置图(定位图)与全境图(首图)
所谓位置图与全境图,笔者认为就是学界所说的定位图与首图。“志首图很多,那么究竟何谓定位图(即方位图)和首图呢?本文所说的定位图,是指标明志书所记的某省、市、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所处的地理位置图。如,翻开《中国地图册》,它开页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图,图上标明了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及各国的名称与领土范围,其中突出的颜色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与领土范围,使读者对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理位置一目了然。这种确定地理方位的图,我们便可以称之为定位图。同样,某县志用来确定该县在中国及其所属省内的地理位置图,就可以称为某县志的定位图。所谓首图应该是志书的志首开页所设的表明某省、市、县总体情况的综合性地图。比如县志,由于它是记载该县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作,那么作为县志的首图,就应该是能综合反映该县自然和政治、经济一般特征的地图。 它应向读者展示该县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行政区划、城镇村庄、山脉河流、水陆交通、毗邻接壤等自然和社会现状,同时图上又不把任何一个要素予以过分突出。首图所展示的情况虽然是简略、粗线条的,但它却开宗明义,从一开始就给读者一个总的形象概念,为志书各部分的展开做好必要的铺垫。”[16]对于一部志书来说,定位图和首图是必不可少、缺一不可的,有定位图无首图,只知其位置而不知其详,有首图无定位图,那就只知其详而不知其位置。
定位图(位置图)与首图(全境图)应置于志书卷首地图照片集之首,即定位图为第一幅,首图为第二幅。然而新方志大多不设定位图,就是设置亦像南汇、松江、青浦续志那样将位置图设于其政区图面内。
新方志大多将行政区划图代替全境图(首图),这是不可取的。理由是全境图是属普通地图,行政区划图属于专题地图。“地图按内容可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门地图(专题地图)。普通地图是综合反映地面上自然和政治、经济一般特征的地图,它所含的要素多,用途广;而专门地图,如《辞海》中所说,则是‘着重表示自然和社会现象某一种或某几种要素的地图。一般分为:自然地理图(如气候图、水文图、地质图、土壤图、植被图等)、社会经济图(如经济地图、政区地图、人口分布图)和历史地图等。’显然政区图是专门地图的一种,它‘着重表示国家领土范围,行政区划状况,行政中心所在,以及交通线等’。而作为志书的首图所含的内容比这要丰富得多,它不仅应有行政区划的内容,而且还应标有资源状况、农林牧场、水陆交通、河流湖泊沼泽、桥涵、山峰、电站、温泉、古迹等内容。由此可见,作为专门地图的行政区划图是承担不起志书首图的重任的,作为首图应当采取普通地图。”[17]
(二) 政区图与以经济为主的综合性地图
首图(全境图)后是政区图。反映不同地区的行政区划。行政单位的面积分布用质地法表示,政治行政中心用圈形符号表示,政治行政境界用线状符号表示。需要表示的要素还有居民地、水系和交通线。其他地理要素,如地势、土质、植被等则简略表示或不表示。
新编松江、青浦、嘉定、奉贤、南汇、川沙等志书卷首均有××县行政政区图。例《青浦县志(1985—2000)》卷首8开版的“1999年版青浦县行政图”,图面用不同颜色标示1999年青浦县19个建制镇具体位置和镇政府所在地,同时还标示其各行政村,展示青浦县行政区划的直观图面。图面上有图例、比例尺、由上海测绘院编制,审图号沪S(2009)071号。青浦县政区图可为第二轮修志借鉴。
政区图后应是一幅以记人文为主的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方面于一炉的综合图,主要载志书中所记述的重要设施、建筑物、骨干企业、交通要津、名胜古迹及其经济区、开发区之类,列在行政区划图之后。这样,读者对地情的了解就更全面系统并且生动了,能够真正起到开卷有益的效果,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好处:⑴真正起到“存史”的作用;⑵有利于综合考察;⑶有利于志书的消肿,并省读者翻检之劳。[18]
(三) 其他地图
1.地质图。它是表示地壳表层的地质构造、成因、地层年代、岩石分布、火山、矿藏储量等地质现象的地图。各不同时代的地层应按照地质统一规定的色谱和各种代表地层年代的符号绘制。水系一般不简化,居民地及其他要素仅表示主要的或与地质有关的内容。例,新编《南汇县志》第52页的16开版的“上海市南汇县基岩地质示意图”显示不同年代的地质状况,其图面上有图例和比例尺。
2.人口图。包括人口分布、人口密度、民族、迁移及人口增减图,用点值法表示,每点代表一定数量的人口,点的密度反映人口分布的疏密。例,新编《川沙县志》卷首8开版的“1982年川沙县人口密度图”,用不同色彩再现其行政区划中村和县属镇的人口密度。
3.土壤图。要表示出各类土壤的分布。用质底法表示出不同的土类、亚类及土种。机械组成和成土母质的成份(粘土、壤土、砂土、砾质土)用晕纹符号表示,土壤组合和小面积土壤可用非比例符号表示。例,新编《川沙县志》卷首8开版的“川沙县土壤类型分布图”,图面用不同色彩再现其黄泥土、潮沙土、夹沙土、洋沙土、盐土、堆叠土、菜园土、果园土之分布情况。
4.水文图。要表示出地表水的分配、动态、成分和性质的数量指标。径流量是最重要的水文要素。通常用径流深度(毫米)表示,也可以用径流模数(升/秒/平方公里)表示。例,《青浦县志(1985—2000)》插页8开版1:160000“青浦县水系图”,图面呈现出淀山湖和拦路港等10条(段)河道分布情况。
5.地貌图。它主要显示地表形态的数量指标、地貌成因、年龄、及其发展过程。按成因、年龄、现代发育强度而划分不同地貌类型,可以用不同颜色和晕线加以区分。微型地貌和一些中型地貌形态,各采用不同形状、大小和颜色的符号加以区分。一般符号的大小表示数量的差别,形态和颜色表示质量的差别。在地貌图上要详细地表示岸线和水系,居民地只表示主要的,其他要素可简略或不表示。例,《青浦县志(1985—2000)》插图8开版1:160000“青浦县高程分布图”,用不同色彩显现青浦县属平原水网地区,地形起伏不大的地貌特性。
6.气候图。要求能够反映出大气层中各种气候要素和物理现象的分布、结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可编成多种地图,如气温、气压、降水量、蒸发量、气候区划等图。气候图多以等值线来表示。气流线、风向、风力、冰雹路径等常用箭形符号表示。箭形符号的粗细表示风向的速度和强度,长短表示稳定性。首尾相接的箭形符号表示运动的路线。
7.植被图。要表示出各种植被或植物群落的分布。由于植被与地理环境是统一体,所以各种植被分类单位在地图上能综合反映出自然地理条件的特征、分布情况。它和地形图、地势图、土壤图及其他地图有密切联系。[19]
以上所言仅是志书卷首地图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可借鉴的新方志地图编纂实践,旨在供志界参阅。有关经济(农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公用事业、文物胜迹等分布图设置,应地情而异,或置卷首或随文当可灵活处置。
五、结束语
地图,包括位置图(定位图)、全境图(首图)和专业地图。其特点在于能展示本地区的宏观情况于咫尺之间,使人一目了然,有较强的资政、存史作用。首轮志书和第二轮志书已版志书都有适量的地图。但笔者感觉还有欠缺,甚至在某些志书上,地图的实用还不及旧志。如首轮和第二轮已版志书,有相当一部分存在以下缺憾。⑴卷首地图单一,往往只有行政区划图,难见地形地貌图、交通图、气候图、物产图、矿产图、水文图、降水图等。⑵首轮志书大多是通志,卷首的为行政区划图,多只为当下之区划内容,不见历史沿革,难以厘清脉络。⑶已有的地图上辅助缺失要素,如图例、图号、时间、地图来源等。在笔者所见第二轮已版志书地图种类更见贫乏,有为数不少的志书卷首仅设政区图,没有专业地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⑴地图比较专业,要求精准,单靠志书编纂者难以完成。⑵编纂者没有把地图当作志书体例的一项重要内容,真正把地图当作可有可无的点缀。现在正即第二轮志书编修正盛时,第二轮修志编纂者应能从旧志、新志的用图中,得到一些借鉴,以使第二轮志书日臻完善。
(一) 第二轮志书在篇目设计时,就应对本部志书的地图作出规划。卷首必有位置图(定位图)、全境图(首图)、行政区划图、经济综合性图、地势图、地质图、人口图、土壤图、气候图、植被图等,再按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部类再进行深层次设计,以突出该类事物需反映的重点。设置随文地图,达到图为志设。
(二) 其次,要深化志书所记内容,才能做好图的编绘。志书中图与志是相互呼应的,如果没有相应的内容记述,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失去了价值。比如,在《人口志》中,文字只记人口总量、人口变动,而不考虑人口结构、人口迁移等内容,那么基本上就不会想到设计人口性别构成、职业构成、年龄构成和人口迁移图了。即使从某一途径得到了图,用在志中,也只会形成两张皮的现象。
(三) 要取得测绘部门的帮助。一部志书地图种类很多,尤其是专业志中涉及的专业知识极复杂,单靠志书的纂辑者是难以胜任的。为了达到志书中地图精准的要求,还需寻得测绘部门的帮助,拿到各类专业地图绘制所需的底图,对于那些地理要素复杂或需要通过专业的测绘手段才能绘制的地图,更应像民国编纂志书所要求的那样,请专业人员以科学的方法绘制精印,由此提升第二轮志书的地图编纂质量。
注释:
[1]刘克明:《中国古代方志中的图学成就》,《中国地方志》1992年第2期
[2]章学诚:《和州志·舆地图序例》,转引自高国抗选注《章学诚方志论文选注》,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3]《***修志事例概要》,载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选编《中国方志文献选编》,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1445页
[4]《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载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选编《中国方志文献选编》,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267页
[5]《上海府县旧志丛书南汇县卷》第2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6]新编《南汇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版
[7]《南汇县志·地理·地质》第51页
[8]《南汇县志·建置·建置沿革》第72、73页
[9]《南汇县志·水利·海塘》第233页
[10]《南汇县续志(1986-2001)》,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7月版
[11]《嘉定县续志(1988-1992)》,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12]《松江县续志(1985-1998)》,方志出版社,2007年5月版
[13]《奉贤县续志(1985-2001)》,方志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14]《金山县续志(1986-1997)》,方志出版社,2009年1月版
[15]《青浦县志(1985-2000)》,方志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16]赫永清:《定位图和首图的设置及作用》,《中国地方志》1993年第5期
[17]赫永清:《定位图和首图的设置及作用》,《中国地方志》1993年第5期
[18]张一平、顾良生:《新方志应置以经济为主的综合性地图》,《中国地方志》1988年第6期
[19]韩慧:《关于志书中的地图》,《中国地方志》1995年第5期
(作者:上海市闵行区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