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呼和浩特在明清时期,因喇嘛教(藏传佛教)召庙建造年代最早、数量最多、布局最集中、喇嘛人数最多而被称为“召城”。“一座城池半城庙”、“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数上来的喇嘛三千六,数不上来的无其数”等民谚,就是召庙鼎盛时的真实写照。
历经数百年沧桑,位于市内玉泉区的大召、席力图召、五塔寺,位于市区西北大青山南麓的乌素图召、喇嘛洞召等保存至今,每年都吸引着众多中外游人参观朝拜。无论是融蒙藏汉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宏丽殿堂,还是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佛像,无论是精美绝伦的雕刻、壁画、法器、字画等珍贵文物,还是与召庙相关的重大史实、名人轶事和神话传说,无一不展示着召城的靓丽风采,体现着呼和浩特民族地区文化的厚重底蕴,令宾客称奇叫绝,流连忘返。
大召(无量寺)——呼和浩特第一座黄教寺庙
清代漠南蒙古的唯一“帝庙”
民谚“先有归化城,后有大召寺”,道出了归化城和大召寺之间的密切关系和建造先后。这两个建筑都是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1507—1582,明代史籍作俺答汗,蒙古语意为金子)主持修筑的。
阿拉坦汗系成吉思汗17世孙、明代蒙古中兴之主达延汗之孙,13岁时受封土默特部,以后又成为蒙古右翼三个万户的实际首领。阿拉坦汗积极奉行“蒙明友好”政策,1571年(明隆庆五年)被明廷封为“顺义王”,双方开始互市贸易,史称“俺答封贡”。和平局面出现以后,阿拉坦汗于“哈鲁兀纳山(大青山)阳、哈敦木伦河(指黄河)北,地瑞全备的吉祥之地”大规模筑城,1575年(明万历三年)完工,蒙古语称库库和屯,意为青城,万历帝赐名“归化”(俗称旧城)。晚年的阿拉坦汗和他的继承者在这里驻帐,从此,呼和浩特成为漠南蒙古的政治中心。这一年,也是呼和浩特建城之始。
大召山门门额上的“九边第一泉”木
蒙古族信奉黄教(藏传佛教格鲁派),也始于阿拉坦汗。1578年(万历六年),阿拉坦汗为借助西藏宗教领袖的神力支持,加强在蒙古诸部中的号召力,赴青海同黄教领袖索南嘉措(即三世达赖)会面,率部皈依了黄教,并许愿建造供奉释迦牟尼佛的寺庙。此寺庙始建1579年,于1580年建成,位于归化城垣南,规模宏大,蒙古语称伊克召,意为大庙,万历皇帝赐名弘慈寺。所供佛像通身银质,又俗称银佛寺。这是呼和浩特乃至蒙古高原最早兴建的黄教寺庙。
1586年(万历十四年),达赖三世亲临大召主持释迦牟尼银佛“开光法会”,使得大召更加声名远播。漠南、漠北、漠西蒙古诸部纷纷派人到大召行皈依之礼,虔诚朝拜,请僧取经,并学习建庙样式和工艺,呼和浩特成了蒙古喇嘛教的大本营。17世纪初,蒙古右翼诸部的佛经翻译家们齐聚大召,历时数载,终于将藏文佛教经典《甘珠尔》翻译成蒙文108部,并将这一巨著供奉在大召,大召因此又称甘珠尔召。到明末,喇嘛教已发展成为蒙古族全民信仰的宗教,“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这句民谚,形象地反映了蒙古族对佛像虔诚祭拜的情景。
女真族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后,漠南蒙古各部相继归附。1626年,继承汗位的皇太极深知,“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1632年,他追击抗金的察哈尔林丹汗到归化城时,下令保护召寺,使得大召在战火中幸存。1640年,皇太极命将大召修葺后,改原汉名“弘慈寺”为“无量寺”,并赐满蒙汉三种文字的寺额,这是清代对内蒙古地区寺庙赐名的开端。清朝入主中原后,1652年(顺治九年),达赖五世赴京拜见顺治皇帝,途经呼和浩特时曾驻锡大召,进一步提高了大召的宗教地位。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大召重修扩建,康熙帝将“皇帝万岁”金牌交给大召供奉于大殿银佛之前,从此大召成为清代漠南蒙古的唯一“帝庙”,不再设活佛,大殿改覆黄琉璃瓦。
大召的建筑规模恢宏,色调亮丽,殿宇雄伟,法相庄严。作为明清时期漠南蒙古藏传佛教的中心,召内有着丰富而珍贵的文物古迹。其中佛殿内的明代银佛、龙雕和壁画,被誉为大召“三绝”。银佛呈坐姿,由3万两纯银制成,高3米,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是我国最大的银佛之一;龙雕是银佛座前分别雕在两根通天柱上的两条金色蟠龙,高约10米,昂首奋尾,盘旋向上;壁画内容以佛教人物、故事为主,题材丰富,画面生动,色泽艳丽。此外,大召还存有21公斤纯金制成的小金佛、108部《甘珠尔经》、被誉为草原《清明上河图》的古画《月明楼》、巨幅唐卡、大型祭器等,都是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
近些年来,人民政府对大召多次进行维修复原,并逐步拆除了周围的危旧民宅和临街商业建筑,恢复了原占地3万余平方米的规模。2007年,大召在原址重建了20世纪70年代被拆除的菩萨殿,殿内供奉着铜鎏金的21尊度母像以及高达9.9米由青海柏木雕刻成的千手千眼观音像;并新建了玉佛殿,殿内供奉一尊用缅甸玉精雕细琢的释迦牟尼坐像,通体洁白晶莹,重达20吨,上面镶有4.8万颗宝石,犹以镶嵌在玉佛眉痣位置的160克拉红宝石最为珍贵。
值得一提的是,大召南面就是闻名遐迩的玉泉井。相传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巡幸归化城,乘马经过大召山门前,“适马渴求饮,跑地水出,命品其味,甘冽非常,遂赐名御泉。”后来人们在御泉泉眼上建有“石头旗杆木头庙”,“水流数步北汇为池,上覆巨石凿孔八”,人们在8个井口群相取水。1854年(咸丰四年)重修御泉井碑记中称,在长城一线九大边镇的井泉中,“从未见若此泉之其性清而轻,其味甘而美”,御泉又有了“九边第一泉“的美称。今天大召山门门额上蓝底黑字的“九边第一泉”木匾,是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由大盛魁账房先生、山西榆次人王用恒 “用棉书之”(以棉花绑在木棍上蘸墨而书),字体遒劲飘逸,潇洒传神。两侧小字149个,简要介绍了当年大召喇嘛募缘修葺御泉井的经过和“御泉”的来历,这是内蒙古现存文字最长的木匾。1921年,被誉为“塞外文豪”的荣祥先生写有《九边第一泉歌》,盛赞泉水之神奇甘美,开头四句为:
地灵潜伏清冷渊,都向丰州涌醴泉。
万家晓汲长涓涓,佳名第一宣九边。
御泉后来写成玉泉,这也是今玉泉区名称的由来。遗憾的是,1975年,玉泉井水因地质原因枯竭。1983年开始修葺,新换8个井口,并新建起石护栏。
大召前街道两旁店铺林立,热闹非凡,民谚“北有牛桥,南有大召”,歇后语“大召前的百灵子——耐惊耐吓”,都生动地说明这里的繁华。现大召西侧保留完好的明清一条街,青砖灰瓦,飞檐斗拱,这里的历朝古玩、字画、玉器及蒙古族皮画、铜具等手工艺品闻名遐迩,还成为许多古装电影电视片拍摄的外景地。
席力图召(延寿寺)——执掌呼和浩特黄教最高权力200余年、活佛转世沿袭系统至今的寺庙
席力图召位于大召东面的一街之隔,两召交相辉映,珠联璧合。席力图蒙语意为“首席”或“法座”。该召由阿拉坦汗之子僧格都棱汗为迎接达赖三世来呼和浩特传教,于1585年(明万历十三年)建成。它最初是个小寺,名古佛寺,即今席力图召西侧的古佛殿。建成第二年,达赖三世到达归化,驻锡古佛寺讲经说法。1588年(明万历十六年)达赖三世赴京途中圆寂后,古佛寺一世活佛按照他的遗言,代表达赖三世坐他的法座,负责蒙古右翼地区的佛教事务,并寻访转世灵童。翌年阿勒坦汗曾孙云丹嘉措(1589—1616)被选定为四世达赖,这是达赖活佛转世系统至此唯一的蒙古族。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3岁的云丹嘉措在席力图召举行坐床典礼时,也由席力图召一世活佛抱他坐在三世达赖的法座上,从此古佛寺被称为席力图召。之后,席力图召一世活佛成为云丹嘉措的经师,直到1602年达赖四世被迎回西藏。
旧时席力图召(延寿寺)舍利塔
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巡幸归化城时,曾在该召参加专门为其举行“皇图永固,万寿无疆”的诵经法会,观看了傩舞(佛教迎神舞蹈),赐该召汉名“延寿寺”,临行前“赐喇嘛《唐古特经》一部、《药王经》一部、珊瑚数珠、红珠宝石一盘”(《归绥县志》),进一步提高了席力图召的宗教地位,佛殿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遭火灾焚毁,经堂大致保持原状。
该召也有“三绝”。一是面阔进深各九间的八十一间大经堂,可容千人。大经堂歇山式屋顶,顶盖绿色琉璃瓦。脊上有鎏金钢宝刹、相轮、飞龙和瑞鹿等装饰,四墙采用藏式结构,筑成带有小窗的厚墙。殿堂正中供释迦牟尼塑像,东西两壁经架上珍藏有藏文经卷,四周壁画精美。它是内蒙古现存最为瑰丽的古典艺术建筑物。二是大殿东南隅的长寿佛塔,因通体由汉白玉砌成而俗称白塔,高约15米,白色塔身上镂金错彩,庄严宏丽,是清代覆钵式塔的代表作和寺庙建筑的艺术珍品。三是康熙御制碑和碑亭。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建成,立有满汉蒙藏四体文字的《圣祖御制延寿寺碑》和碑亭,碑文记述了康熙亲征平定噶尔丹叛乱的过程和功绩。
在席力图召的过殿内,有一块大盛魁账房先生王用桢于1904年(光绪三十年)书写的木匾,史料价值极高。中间为“阴山古刹”四字,右端写着:“大清雍正甲辰上春吉日大盛魁敬献”,雍正甲辰为雍正二年(1724年),左端有47个小字,写明1904年大盛魁重制此匾的缘由。这说明至晚雍正初年大盛魁总部就在呼和浩特,并且一直与席力图召关系密切。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清廷为了加强对呼和浩特地区喇嘛教的管理,专门设立了归化城喇嘛印务处,由掌印札萨克达喇嘛掌管,负责处理召庙行政、经济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并有向皇帝直接上奏之权。喇嘛印务处始驻大召,后驻小召。1734年(雍正十二年)改驻席力图召。该召从五世活佛起,历世活佛都被授封为掌印札萨克达喇嘛,延续到民国时期,连续执掌呼和浩特喇嘛教事务200余年。由于该召活佛累代掌印,位高权重,财力雄厚,在雍正、咸丰、光绪年间不断增修。成为呼和浩特建筑规模最大的召庙。其属召也最多,主要有位于旧城的巧尔齐召(延禧寺)、西北大青山麓乌素图北召(广寿寺)、大青山北部的希日穆仁召(普会寺,今达茂旗境内,席力图召活佛夏宫)。
席力图召还是呼和浩特至今唯一保留活佛转世系统的召庙。现十一世活佛卡尔文·札木苏,藏族,1943年2月生于青海省贵南县,1946年被确认为席力图召转世灵童,1956年在召内正式坐床至今。现担任内蒙古佛教协会副会长、呼和浩特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1962年5月,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谢觉哉来呼和浩特考察,写有《看昭君坟碑词并参观席力图召听喇嘛谈俺答轶事有感》一诗,称赞昭君和阿拉坦汗为增进民族团结所做的贡献,歌颂了当今呼和浩特蒙汉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崭新风貌:
昭君自请去和亲,俺答皈依志轶伦。
万里长城杨柳绿,织成蒙汉一家春。
在200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60周年大庆之际,人民政府修葺了席力图召,重建了大经堂佛殿及后罩楼,并把山门、菩提过殿、古佛殿、护法殿等重铺琉璃瓦,使得古寺更加富丽堂皇、美轮美奂。
旧时小召(崇福寺,已不存)
五塔寺(慈灯寺)——塔上有塔、存有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蒙文星象图”的寺庙
五塔寺位于席力图召东3里处,于1732年(雍正十年)建成,三重院落。因庙墙上每隔一尺有一盏铁铸莲花灯,雍正帝赐名慈灯寺。乾隆初年在慈灯寺后院修建了供奉佛祖释迦牟尼骨灰舍利的金刚座舍利宝塔,座上有五座小塔,民间便把慈灯寺称为五塔寺,蒙语名塔本·索布日嘎召。五塔寺本是小召的属召之一,但因清光绪年间小召和五塔寺内的大部分建筑被火焚毁,只留下这座五塔,所以五塔寺声名远播,小召反而湮没无闻。其实,小召在清初是宗教地位一度高过大召和席力图召的一座重要召庙。
小召是阿拉坦汗之孙俄木布洪台吉在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建造的,蒙古语称巴嘎召,位于席力图召东面。1692年 (康熙三十一年),出生于科尔沁部落的活佛托音二世被敕封为归化城掌印札萨克达喇嘛,并拥有内蒙古东部科尔沁等10旗化缘地,庙仓充裕。托音二世便将喇嘛印务处改驻小召,并对小召大规模修葺扩建,两年后工竣,康熙赐名“崇福寺”。
托音二世深得清廷信任,又在康熙平定噶尔丹的战争中立下功劳。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冬,康熙帝巡幸归化城时专门驻跸小召三日。临别前,赠给小召甲胄、弓矢、虎皮座、豹皮座等许多御用宝物。以后每年农历六月十二日,小召将御赐宝物晾晒展览,称为“小召晾甲日”。召内也曾有与席力图召同时立起的《圣祖御制崇福寺碑》和碑亭,碑文内容和碑亭式样基本相同。由于这一时期小召的宗教地位高于大召之上,民间出现了“大召不大,小召不小”的说法。但在托音二世圆寂后,小召逐渐走了下坡路。从雍正末年起,呼和浩特召庙的权利中心已经转移到席力图召。现今小召现仅剩牌楼一座,为宫廷殿式木构建筑,三间四柱,飞檐斗拱,精美绝伦。观此牌楼可以想象出小召的宏丽。
今日五塔寺
五塔寺位于小召东部。最著名的建筑是总高16.5米,造型独特、秀美端庄的金刚座舍利宝塔。塔基高1米,青砖砌筑,白石镶边;金刚座高8 米多,下部是刻有玩狮、卧象、飞马、孔雀等吉祥图案的须弥座,上部7层是千佛龛,龛中有1119个鎏金小佛像,神态各异,雕刻精细;金刚座上面是5座玲珑小方塔,中间一塔高7米多,共7级浮屠,传说供有佛祖舍利,四角的四座小塔均高5米,5级浮屠,五座塔身上均镶嵌有佛像、菩提树、景云等精美砖雕。
塔后照壁上,有一幅直径1.445米的蒙文星象图,上刻1500多颗星星位置。天球圆面以北天极为圆心,画出二十八宿赤经位置的经线,还有五个同心圆,由里向外为天北极圈、夏至圈、天赤道圈、冬至圈、天南极圈。这是我国和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蒙文天文图,极具科研价值。
2007年,人民政府对五塔寺景区的三进院大殿、两侧喇嘛塔等遗址进行复原,使以金刚座舍利宝塔为主轴的五塔寺,重新完整地呈现于世。
乌素图召(庆缘寺)和喇嘛洞召(广化寺)——大青山南麓依山傍水的清静宝刹
乌素图召主要由庆缘寺、法禧寺、广寿寺、罗汉寺五个寺院组成,乌素图召是其总名称。位于呼和浩特西北大青山南麓的乌素图村,乌素图蒙古语意为“有水的地方”。这里依山傍水,占地高爽,林木茂盛,被誉为青城“后花园”。犹以杏树为多,“乌素图红杏”闻名遐迩,“杏坞翻红”为呼和浩特旧说八景之一。
乌素图召是呼和浩特旧城之外最大的一组召庙群。主寺庆缘寺规模最大,兴建最早,它由察哈尔佃齐(禅师)从1583年至1606年(明万历十一年至三十四年)历时20余年建成,俗称察哈尔喇嘛召。察哈尔佃齐1671年(清康熙十年)圆寂,享年93岁。康熙巡幸归化城时,授封察哈尔佃齐三世“呼图克图”(活佛)封号,该寺活佛系统由此开始。乾隆年间添修殿堂后,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御赐该召“庆缘寺”。以庆缘寺为中心,东有长寿寺(原龙王庙),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建;东北有法禧寺,1725年(雍正三年)建;北有罗汉寺,与法禧寺同时建;再北有广寿寺,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建,为席力图召(延寿寺)属召;西北有药王寺;西有茶坊庙。其中庆缘寺、长寿寺、法禧寺和罗汉寺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
依山傍水的乌素图召
乌素图召诸寺中最富有特色的是法禧寺。该寺1725年(雍正三年)建成,建筑风格别致,内外装饰华丽,1785年(乾隆五十年),御赐汉名“法禧寺”。 在法禧寺大殿后,有两棵1724年种下的菩提树,这在北方寒冷的大青山地区极为罕见。每到农历三月,老树便从枝头上长出黄豆大小的花蕾,颜色暗紫,在花期里,枝杈间不断有清烟袅袅升起,如梦如幻,令人称奇。
从乌素图召再往西行约50里,在今土左旗毕克齐北的大青山中,有一座喇嘛洞召。这里三面环山,怪石嶙峋,苍松叠翠,百草摇曳,泉水淙淙。其中北山叫银洞山,因有一个天然山洞——银洞而得名,喇嘛洞召坐落在银洞山的南坡,南望视野开阔,土默川景色尽收眼底。相传来自西藏的高僧博格达察罕喇嘛于17世纪初明万历年间来到呼和浩特,游历许多地方后,选中在银洞里隐修苦行,招收弟子,看病送药,传播黄教。他圆寂后,其弟子在崇祯年间建造了一座寺庙。1658 年(清顺治十五年)扩建,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御赐名“广化寺”。
喇嘛洞召由前后两寺组成。前寺依山起殿,两重院落。前院建有天王殿、大经堂、大雄宝殿、欢喜佛殿四重大殿及八角楼等建筑;后院建有佛爷府、配殿、禅房等。北登124级陡直石阶后到达后寺。后寺建在山腰银洞前,凿山为洞,建楼3层,内供全寺最大的座佛,后面与银洞连为一体。在银洞两侧的悬崖峭壁上,刻满了大大小小的岩画,是呼和浩特地区最精美的岩刻之一。清末诗人范大元写有《喇嘛洞》一诗,描绘了这里的清幽神奇:
洞里何人在?寻人总未逢。石床高卧处,只有绿苔封。
乌素图召和喇嘛洞召掩映于大青山谷古松丛林中,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环境清幽,气候凉爽,成为呼和浩特市郊的旅游和避暑胜地。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协委员、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呼和浩特在明清时期,因喇嘛教(藏传佛教)召庙建造年代最早、数量最多、布局最集中、喇嘛人数最多而被称为“召城”。“一座城池半城庙”、“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数上来的喇嘛三千六,数不上来的无其数”等民谚,就是召庙鼎盛时的真实写照。
历经数百年沧桑,位于市内玉泉区的大召、席力图召、五塔寺,位于市区西北大青山南麓的乌素图召、喇嘛洞召等保存至今,每年都吸引着众多中外游人参观朝拜。无论是融蒙藏汉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宏丽殿堂,还是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佛像,无论是精美绝伦的雕刻、壁画、法器、字画等珍贵文物,还是与召庙相关的重大史实、名人轶事和神话传说,无一不展示着召城的靓丽风采,体现着呼和浩特民族地区文化的厚重底蕴,令宾客称奇叫绝,流连忘返。
大召(无量寺)——呼和浩特第一座黄教寺庙
清代漠南蒙古的唯一“帝庙”
民谚“先有归化城,后有大召寺”,道出了归化城和大召寺之间的密切关系和建造先后。这两个建筑都是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1507—1582,明代史籍作俺答汗,蒙古语意为金子)主持修筑的。
阿拉坦汗系成吉思汗17世孙、明代蒙古中兴之主达延汗之孙,13岁时受封土默特部,以后又成为蒙古右翼三个万户的实际首领。阿拉坦汗积极奉行“蒙明友好”政策,1571年(明隆庆五年)被明廷封为“顺义王”,双方开始互市贸易,史称“俺答封贡”。和平局面出现以后,阿拉坦汗于“哈鲁兀纳山(大青山)阳、哈敦木伦河(指黄河)北,地瑞全备的吉祥之地”大规模筑城,1575年(明万历三年)完工,蒙古语称库库和屯,意为青城,万历帝赐名“归化”(俗称旧城)。晚年的阿拉坦汗和他的继承者在这里驻帐,从此,呼和浩特成为漠南蒙古的政治中心。这一年,也是呼和浩特建城之始。
大召山门门额上的“九边第一泉”木
蒙古族信奉黄教(藏传佛教格鲁派),也始于阿拉坦汗。1578年(万历六年),阿拉坦汗为借助西藏宗教领袖的神力支持,加强在蒙古诸部中的号召力,赴青海同黄教领袖索南嘉措(即三世达赖)会面,率部皈依了黄教,并许愿建造供奉释迦牟尼佛的寺庙。此寺庙始建1579年,于1580年建成,位于归化城垣南,规模宏大,蒙古语称伊克召,意为大庙,万历皇帝赐名弘慈寺。所供佛像通身银质,又俗称银佛寺。这是呼和浩特乃至蒙古高原最早兴建的黄教寺庙。
1586年(万历十四年),达赖三世亲临大召主持释迦牟尼银佛“开光法会”,使得大召更加声名远播。漠南、漠北、漠西蒙古诸部纷纷派人到大召行皈依之礼,虔诚朝拜,请僧取经,并学习建庙样式和工艺,呼和浩特成了蒙古喇嘛教的大本营。17世纪初,蒙古右翼诸部的佛经翻译家们齐聚大召,历时数载,终于将藏文佛教经典《甘珠尔》翻译成蒙文108部,并将这一巨著供奉在大召,大召因此又称甘珠尔召。到明末,喇嘛教已发展成为蒙古族全民信仰的宗教,“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这句民谚,形象地反映了蒙古族对佛像虔诚祭拜的情景。
女真族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后,漠南蒙古各部相继归附。1626年,继承汗位的皇太极深知,“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1632年,他追击抗金的察哈尔林丹汗到归化城时,下令保护召寺,使得大召在战火中幸存。1640年,皇太极命将大召修葺后,改原汉名“弘慈寺”为“无量寺”,并赐满蒙汉三种文字的寺额,这是清代对内蒙古地区寺庙赐名的开端。清朝入主中原后,1652年(顺治九年),达赖五世赴京拜见顺治皇帝,途经呼和浩特时曾驻锡大召,进一步提高了大召的宗教地位。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大召重修扩建,康熙帝将“皇帝万岁”金牌交给大召供奉于大殿银佛之前,从此大召成为清代漠南蒙古的唯一“帝庙”,不再设活佛,大殿改覆黄琉璃瓦。
大召的建筑规模恢宏,色调亮丽,殿宇雄伟,法相庄严。作为明清时期漠南蒙古藏传佛教的中心,召内有着丰富而珍贵的文物古迹。其中佛殿内的明代银佛、龙雕和壁画,被誉为大召“三绝”。银佛呈坐姿,由3万两纯银制成,高3米,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是我国最大的银佛之一;龙雕是银佛座前分别雕在两根通天柱上的两条金色蟠龙,高约10米,昂首奋尾,盘旋向上;壁画内容以佛教人物、故事为主,题材丰富,画面生动,色泽艳丽。此外,大召还存有21公斤纯金制成的小金佛、108部《甘珠尔经》、被誉为草原《清明上河图》的古画《月明楼》、巨幅唐卡、大型祭器等,都是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
近些年来,人民政府对大召多次进行维修复原,并逐步拆除了周围的危旧民宅和临街商业建筑,恢复了原占地3万余平方米的规模。2007年,大召在原址重建了20世纪70年代被拆除的菩萨殿,殿内供奉着铜鎏金的21尊度母像以及高达9.9米由青海柏木雕刻成的千手千眼观音像;并新建了玉佛殿,殿内供奉一尊用缅甸玉精雕细琢的释迦牟尼坐像,通体洁白晶莹,重达20吨,上面镶有4.8万颗宝石,犹以镶嵌在玉佛眉痣位置的160克拉红宝石最为珍贵。
值得一提的是,大召南面就是闻名遐迩的玉泉井。相传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巡幸归化城,乘马经过大召山门前,“适马渴求饮,跑地水出,命品其味,甘冽非常,遂赐名御泉。”后来人们在御泉泉眼上建有“石头旗杆木头庙”,“水流数步北汇为池,上覆巨石凿孔八”,人们在8个井口群相取水。1854年(咸丰四年)重修御泉井碑记中称,在长城一线九大边镇的井泉中,“从未见若此泉之其性清而轻,其味甘而美”,御泉又有了“九边第一泉“的美称。今天大召山门门额上蓝底黑字的“九边第一泉”木匾,是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由大盛魁账房先生、山西榆次人王用恒 “用棉书之”(以棉花绑在木棍上蘸墨而书),字体遒劲飘逸,潇洒传神。两侧小字149个,简要介绍了当年大召喇嘛募缘修葺御泉井的经过和“御泉”的来历,这是内蒙古现存文字最长的木匾。1921年,被誉为“塞外文豪”的荣祥先生写有《九边第一泉歌》,盛赞泉水之神奇甘美,开头四句为:
地灵潜伏清冷渊,都向丰州涌醴泉。
万家晓汲长涓涓,佳名第一宣九边。
御泉后来写成玉泉,这也是今玉泉区名称的由来。遗憾的是,1975年,玉泉井水因地质原因枯竭。1983年开始修葺,新换8个井口,并新建起石护栏。
大召前街道两旁店铺林立,热闹非凡,民谚“北有牛桥,南有大召”,歇后语“大召前的百灵子——耐惊耐吓”,都生动地说明这里的繁华。现大召西侧保留完好的明清一条街,青砖灰瓦,飞檐斗拱,这里的历朝古玩、字画、玉器及蒙古族皮画、铜具等手工艺品闻名遐迩,还成为许多古装电影电视片拍摄的外景地。
席力图召(延寿寺)——执掌呼和浩特黄教最高权力200余年、活佛转世沿袭系统至今的寺庙
席力图召位于大召东面的一街之隔,两召交相辉映,珠联璧合。席力图蒙语意为“首席”或“法座”。该召由阿拉坦汗之子僧格都棱汗为迎接达赖三世来呼和浩特传教,于1585年(明万历十三年)建成。它最初是个小寺,名古佛寺,即今席力图召西侧的古佛殿。建成第二年,达赖三世到达归化,驻锡古佛寺讲经说法。1588年(明万历十六年)达赖三世赴京途中圆寂后,古佛寺一世活佛按照他的遗言,代表达赖三世坐他的法座,负责蒙古右翼地区的佛教事务,并寻访转世灵童。翌年阿勒坦汗曾孙云丹嘉措(1589—1616)被选定为四世达赖,这是达赖活佛转世系统至此唯一的蒙古族。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3岁的云丹嘉措在席力图召举行坐床典礼时,也由席力图召一世活佛抱他坐在三世达赖的法座上,从此古佛寺被称为席力图召。之后,席力图召一世活佛成为云丹嘉措的经师,直到1602年达赖四世被迎回西藏。
旧时席力图召(延寿寺)舍利塔
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巡幸归化城时,曾在该召参加专门为其举行“皇图永固,万寿无疆”的诵经法会,观看了傩舞(佛教迎神舞蹈),赐该召汉名“延寿寺”,临行前“赐喇嘛《唐古特经》一部、《药王经》一部、珊瑚数珠、红珠宝石一盘”(《归绥县志》),进一步提高了席力图召的宗教地位,佛殿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遭火灾焚毁,经堂大致保持原状。
该召也有“三绝”。一是面阔进深各九间的八十一间大经堂,可容千人。大经堂歇山式屋顶,顶盖绿色琉璃瓦。脊上有鎏金钢宝刹、相轮、飞龙和瑞鹿等装饰,四墙采用藏式结构,筑成带有小窗的厚墙。殿堂正中供释迦牟尼塑像,东西两壁经架上珍藏有藏文经卷,四周壁画精美。它是内蒙古现存最为瑰丽的古典艺术建筑物。二是大殿东南隅的长寿佛塔,因通体由汉白玉砌成而俗称白塔,高约15米,白色塔身上镂金错彩,庄严宏丽,是清代覆钵式塔的代表作和寺庙建筑的艺术珍品。三是康熙御制碑和碑亭。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建成,立有满汉蒙藏四体文字的《圣祖御制延寿寺碑》和碑亭,碑文记述了康熙亲征平定噶尔丹叛乱的过程和功绩。
在席力图召的过殿内,有一块大盛魁账房先生王用桢于1904年(光绪三十年)书写的木匾,史料价值极高。中间为“阴山古刹”四字,右端写着:“大清雍正甲辰上春吉日大盛魁敬献”,雍正甲辰为雍正二年(1724年),左端有47个小字,写明1904年大盛魁重制此匾的缘由。这说明至晚雍正初年大盛魁总部就在呼和浩特,并且一直与席力图召关系密切。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清廷为了加强对呼和浩特地区喇嘛教的管理,专门设立了归化城喇嘛印务处,由掌印札萨克达喇嘛掌管,负责处理召庙行政、经济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并有向皇帝直接上奏之权。喇嘛印务处始驻大召,后驻小召。1734年(雍正十二年)改驻席力图召。该召从五世活佛起,历世活佛都被授封为掌印札萨克达喇嘛,延续到民国时期,连续执掌呼和浩特喇嘛教事务200余年。由于该召活佛累代掌印,位高权重,财力雄厚,在雍正、咸丰、光绪年间不断增修。成为呼和浩特建筑规模最大的召庙。其属召也最多,主要有位于旧城的巧尔齐召(延禧寺)、西北大青山麓乌素图北召(广寿寺)、大青山北部的希日穆仁召(普会寺,今达茂旗境内,席力图召活佛夏宫)。
席力图召还是呼和浩特至今唯一保留活佛转世系统的召庙。现十一世活佛卡尔文·札木苏,藏族,1943年2月生于青海省贵南县,1946年被确认为席力图召转世灵童,1956年在召内正式坐床至今。现担任内蒙古佛教协会副会长、呼和浩特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1962年5月,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谢觉哉来呼和浩特考察,写有《看昭君坟碑词并参观席力图召听喇嘛谈俺答轶事有感》一诗,称赞昭君和阿拉坦汗为增进民族团结所做的贡献,歌颂了当今呼和浩特蒙汉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崭新风貌:
昭君自请去和亲,俺答皈依志轶伦。
万里长城杨柳绿,织成蒙汉一家春。
在200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60周年大庆之际,人民政府修葺了席力图召,重建了大经堂佛殿及后罩楼,并把山门、菩提过殿、古佛殿、护法殿等重铺琉璃瓦,使得古寺更加富丽堂皇、美轮美奂。
旧时小召(崇福寺,已不存)
五塔寺(慈灯寺)——塔上有塔、存有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蒙文星象图”的寺庙
五塔寺位于席力图召东3里处,于1732年(雍正十年)建成,三重院落。因庙墙上每隔一尺有一盏铁铸莲花灯,雍正帝赐名慈灯寺。乾隆初年在慈灯寺后院修建了供奉佛祖释迦牟尼骨灰舍利的金刚座舍利宝塔,座上有五座小塔,民间便把慈灯寺称为五塔寺,蒙语名塔本·索布日嘎召。五塔寺本是小召的属召之一,但因清光绪年间小召和五塔寺内的大部分建筑被火焚毁,只留下这座五塔,所以五塔寺声名远播,小召反而湮没无闻。其实,小召在清初是宗教地位一度高过大召和席力图召的一座重要召庙。
小召是阿拉坦汗之孙俄木布洪台吉在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建造的,蒙古语称巴嘎召,位于席力图召东面。1692年 (康熙三十一年),出生于科尔沁部落的活佛托音二世被敕封为归化城掌印札萨克达喇嘛,并拥有内蒙古东部科尔沁等10旗化缘地,庙仓充裕。托音二世便将喇嘛印务处改驻小召,并对小召大规模修葺扩建,两年后工竣,康熙赐名“崇福寺”。
托音二世深得清廷信任,又在康熙平定噶尔丹的战争中立下功劳。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冬,康熙帝巡幸归化城时专门驻跸小召三日。临别前,赠给小召甲胄、弓矢、虎皮座、豹皮座等许多御用宝物。以后每年农历六月十二日,小召将御赐宝物晾晒展览,称为“小召晾甲日”。召内也曾有与席力图召同时立起的《圣祖御制崇福寺碑》和碑亭,碑文内容和碑亭式样基本相同。由于这一时期小召的宗教地位高于大召之上,民间出现了“大召不大,小召不小”的说法。但在托音二世圆寂后,小召逐渐走了下坡路。从雍正末年起,呼和浩特召庙的权利中心已经转移到席力图召。现今小召现仅剩牌楼一座,为宫廷殿式木构建筑,三间四柱,飞檐斗拱,精美绝伦。观此牌楼可以想象出小召的宏丽。
今日五塔寺
五塔寺位于小召东部。最著名的建筑是总高16.5米,造型独特、秀美端庄的金刚座舍利宝塔。塔基高1米,青砖砌筑,白石镶边;金刚座高8 米多,下部是刻有玩狮、卧象、飞马、孔雀等吉祥图案的须弥座,上部7层是千佛龛,龛中有1119个鎏金小佛像,神态各异,雕刻精细;金刚座上面是5座玲珑小方塔,中间一塔高7米多,共7级浮屠,传说供有佛祖舍利,四角的四座小塔均高5米,5级浮屠,五座塔身上均镶嵌有佛像、菩提树、景云等精美砖雕。
塔后照壁上,有一幅直径1.445米的蒙文星象图,上刻1500多颗星星位置。天球圆面以北天极为圆心,画出二十八宿赤经位置的经线,还有五个同心圆,由里向外为天北极圈、夏至圈、天赤道圈、冬至圈、天南极圈。这是我国和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蒙文天文图,极具科研价值。
2007年,人民政府对五塔寺景区的三进院大殿、两侧喇嘛塔等遗址进行复原,使以金刚座舍利宝塔为主轴的五塔寺,重新完整地呈现于世。
乌素图召(庆缘寺)和喇嘛洞召(广化寺)——大青山南麓依山傍水的清静宝刹
乌素图召主要由庆缘寺、法禧寺、广寿寺、罗汉寺五个寺院组成,乌素图召是其总名称。位于呼和浩特西北大青山南麓的乌素图村,乌素图蒙古语意为“有水的地方”。这里依山傍水,占地高爽,林木茂盛,被誉为青城“后花园”。犹以杏树为多,“乌素图红杏”闻名遐迩,“杏坞翻红”为呼和浩特旧说八景之一。
乌素图召是呼和浩特旧城之外最大的一组召庙群。主寺庆缘寺规模最大,兴建最早,它由察哈尔佃齐(禅师)从1583年至1606年(明万历十一年至三十四年)历时20余年建成,俗称察哈尔喇嘛召。察哈尔佃齐1671年(清康熙十年)圆寂,享年93岁。康熙巡幸归化城时,授封察哈尔佃齐三世“呼图克图”(活佛)封号,该寺活佛系统由此开始。乾隆年间添修殿堂后,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御赐该召“庆缘寺”。以庆缘寺为中心,东有长寿寺(原龙王庙),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建;东北有法禧寺,1725年(雍正三年)建;北有罗汉寺,与法禧寺同时建;再北有广寿寺,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建,为席力图召(延寿寺)属召;西北有药王寺;西有茶坊庙。其中庆缘寺、长寿寺、法禧寺和罗汉寺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
依山傍水的乌素图召
乌素图召诸寺中最富有特色的是法禧寺。该寺1725年(雍正三年)建成,建筑风格别致,内外装饰华丽,1785年(乾隆五十年),御赐汉名“法禧寺”。 在法禧寺大殿后,有两棵1724年种下的菩提树,这在北方寒冷的大青山地区极为罕见。每到农历三月,老树便从枝头上长出黄豆大小的花蕾,颜色暗紫,在花期里,枝杈间不断有清烟袅袅升起,如梦如幻,令人称奇。
从乌素图召再往西行约50里,在今土左旗毕克齐北的大青山中,有一座喇嘛洞召。这里三面环山,怪石嶙峋,苍松叠翠,百草摇曳,泉水淙淙。其中北山叫银洞山,因有一个天然山洞——银洞而得名,喇嘛洞召坐落在银洞山的南坡,南望视野开阔,土默川景色尽收眼底。相传来自西藏的高僧博格达察罕喇嘛于17世纪初明万历年间来到呼和浩特,游历许多地方后,选中在银洞里隐修苦行,招收弟子,看病送药,传播黄教。他圆寂后,其弟子在崇祯年间建造了一座寺庙。1658 年(清顺治十五年)扩建,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御赐名“广化寺”。
喇嘛洞召由前后两寺组成。前寺依山起殿,两重院落。前院建有天王殿、大经堂、大雄宝殿、欢喜佛殿四重大殿及八角楼等建筑;后院建有佛爷府、配殿、禅房等。北登124级陡直石阶后到达后寺。后寺建在山腰银洞前,凿山为洞,建楼3层,内供全寺最大的座佛,后面与银洞连为一体。在银洞两侧的悬崖峭壁上,刻满了大大小小的岩画,是呼和浩特地区最精美的岩刻之一。清末诗人范大元写有《喇嘛洞》一诗,描绘了这里的清幽神奇:
洞里何人在?寻人总未逢。石床高卧处,只有绿苔封。
乌素图召和喇嘛洞召掩映于大青山谷古松丛林中,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环境清幽,气候凉爽,成为呼和浩特市郊的旅游和避暑胜地。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协委员、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