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4年  /  第一期

第一期

  • 【史海钩沉】中国古代气势恢宏的对外开放之路——略谈“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价值
  •    提起丝绸之路,的确是个古老而众所周知的话题。虽是老话题,每当被提起,总又令人感到好奇、神秘和充满新意,总会被它那博大的人文精神和丰厚的历史遗存所吸引,也会为它那悠久灿烂的文化所迷恋。因此这一老话题很值得重提,更值得从不同角度去研究思考。  

        

    一、“丝绸之路”形成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在丝绸之路形成之前,西域一带就有零星的丝绸交易活动。据20世纪40年代考古发现,南西伯利亚阿尔泰山区的巴泽雷克墓地就出土了战国时期的凤纹刺绣(约公元前5世纪);从欧洲的哈尔斯塔特文化(约公元前6世纪)凯尔特人的墓葬中也发现了中国的丝绸。简言之,丝绸贸易形成的原因是人们为了获得不同产品而互通有无、各求所需的结果。世界古老的纺织文明,各地各有千秋,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一带)使用羊毛,埃及使用亚麻纤维,印度使用棉花,美洲玛雅人使用羊毛和棉花,唯有中国使用蚕丝,丝绸是中国古老而独特的品牌。以轻柔、韧爽、华贵而闻名,早已成为西域地区特别是那里的贵族阶层非常喜欢的珍品,尤其是到汉、唐时期,从洛阳、长安通往西域、欧洲的商道,丝绸交换成了大宗商品。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河西走廊、新疆多处绿洲古城以及印度、中亚、西亚乃至欧洲连成一体,为此以“丝绸之路”得名。丝绸之路形成于汉代,但其形成的初衷却不是为了丝绸交换,而是汉朝为了联合西域诸国削弱匈奴的军事压力。秦至西汉初,中原西北部面对着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当时在战略上中原处于守势,乘秦始皇统一中原之际匈奴一举进占河南(今鄂尔多斯),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派蒙恬北击匈奴,扫清了阴山以南的匈奴势力,随后采取驻扎军队、移民垦荒、屯田守边、设置郡县、修建长城(主要是把原秦赵燕长城连接起来)等防御措施。到汉刘邦时,因来自匈奴的攻扰愈加频繁,刘邦决定向匈奴开战,于是就有了著名的“白登山之战”,这一战,汉军被冒顿单于所率的40万骑兵困于今山西大同东北的白登山达七天之久,当时匈奴在包围汉军时竟能以马的颜色布阵,南为红、北为黑、西为白、东为青。被围的汉军只好以重金向冒顿单于的王后阏氏行贿才得逃生。这让汉朝感到以武力解决匈奴问题时机尚不成熟,于是就采取了向匈奴长期“和亲”的妥协政策。汉代经“文景之治”,国力大大增强,实现了《史记》记载的“府库余贷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恰在这时汉朝出了一个有雄才大略可称千古名帝的汉武帝刘彻,他在公元前141年登基,在位54年,一生功勋卓著,在改革开放、巩固政权、开疆扩土、治国理政等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对历史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他的一个重要决策就是打通通往西域之路,即“开通丝绸之路”。这一决策旨在从西域找到同盟者,通过纵横捭阖,打击或消除来自匈奴的长期威胁和侵扰。当汉朝了解到西域的月氏被匈奴攻打被迫西迁,月氏对匈奴有深仇大恨时,武帝便招募志愿者出使月氏,想劝说月氏反攻打回河西故地,与汉建立同盟关系形成东西夹击匈奴的态势,汉中人张骞应招并先后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又说公元前139年),他率堂邑氏胡奴甘父等一百多人取道陇西出征,经匈奴领地被扣,并赐他一女为妻后生子。在匈奴期间,张骞始终使命在胸,被扣11年终于出逃,继续西行。几番周折,途经大宛、康居到达大月氏(在今阿姆河上游)。但受匈奴、乌孙打击败逃到巴克特里亚(大夏)的大月氏已在此定居,且生活安宁,时过境迁的他们已无东返故乡、报复匈奴之意。于是张骞的说服目的落空。但张骞很有心计,他不想无功而返,便开始收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及周围五六个国家的情况。之后沿昆仑山东归、经匈奴地域时又被拘捕,一年后乘匈奴内乱之机与胡妻及堂邑父一起逃出,于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他向武帝汇报了在大沙漠、大戈壁和大冰山雪峰的另一端的西域人文物产等情况,神奇的西域吸引了武帝,他下决心开拓西域,把汉王朝的政治统治和文化影响向西推进。于是在公元前119年派张骞二出西域。据载:张骞领命率庞大的使团,人员三百、马六百、牛羊万头只以及价值巨万的币帛礼物出发。到达乌孙后,张骞又向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于阗、身毒(今印度)等地派出副使。通过接触,使西域各国对汉朝的政治、文化、国力有了深入了解,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张骞回国时,各国纷纷遣使随至长安、带来友好信息和西域特产,随后又带走汉朝的友好信息和精美丝绸等物品。从而为丝绸之路的形成以及与西域、欧洲成规模的贸易交流拉开了序幕。汉武帝在派和平使者开拓西域的同时,也多次通过武力手段巩固对西域的统治。武帝对匈奴数十年的战争中,大的战役有3次,即元朔三年(公元前127年)收复河套地区的河南战役;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争夺河西走廊的河西战役;规模最大的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三次战役,加之匈奴受天灾和内部分裂影响,已难继续在中原西北立足,只能向西北更远处驻牧,从而消除了匈奴对汉朝强大军事压力和袭扰,也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为巩固对西域的统治,把汉朝的政令推行到西域,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在西域的乌垒域(今轮台县东北)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在行政管辖上第一次将天山南北纳入中国版图。攻打匈奴战绩卓著的郑吉就此成为首位派驻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之后有多位汉朝官员担任此职,承担保卫国土和确保丝绸之路畅通等任务。至新朝(王莽)末年到东汉初年这一职位被废置,丝绸之路随之受阻。汉和帝刘肇永元三年(公元91年),弃笔从戎的著名将领班超出使西域,后任西域都护、治所驻龟慈境内的它乾城(今新疆库车附近),班超留守西域长达31年,在平定内乱、外御强敌、保卫边疆、守护丝绸之路等方面贡献突出,他还带出了一批优秀将领,如其子班勇,还如甘英等。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甘英一路历经艰险,逾葱岭、过大夏、安息到条枝(今伊朗)抵波斯湾,虽然渡海受阻(安息人不愿让东汉与罗交)未达目的地,但打通欧亚通道,增进中西方了解的贡献是历史性的。也就是说在张骞之后,班超等人又把丝绸之路向西推进了一大步。  

      西汉年间,丝绸之路一直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道,是调兵遣将,调运军需的交通命脉,围绕这条路,产生了许多经典战争,也涌现出一大批著名军事将领,如飞将军李广、车骑将军卫青、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贰师将军李广利,还有李陵、窦宪、陈汤等等。  

        

    二、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价值  

      1.在世界上最早确立了中国在新疆的领土主权。西域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西域指中国新疆以及中亚各国,还包括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狭义的西域指中国新疆。汉代前,天山南北分布着大小几十个国家,它们都建在茫茫大漠戈壁中,靠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雪山之水滋养,形成星罗棋布的绿洲城邦之国。这些小国也像春秋时期中原七国一样时战时和、互不隶属、群龙无首,同时又饱受匈奴等强国的侵扰。从汉武帝派张骞两出西域发现神秘的西域各国并加强来往联络,到多次对匈奴等国用兵基本控制西域,再到汉宣帝在西域设置都护府,郑吉首任都护,西汉最早确立了对西域的统治,东汉时班超以36人出西域为始,以西域五十余国全部归附汉朝为终。可见,打通丝绸之路是确立汉代对新疆行使领土主权的前提,其历史意义巨大。  

      2.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英国著名的大史学家汤因比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希望生活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千年丝绸古道不仅是中西方物资交流的大通道,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平台,是中国最早认识世界、世界最早了解中国的纽带。宗教的东传是在班超离开西域不久,印度的佛教开始向中国大规模传播,当时喀什(疏勒)成为传播佛教的第一站,鸠摩罗什、法显、玄奘等中外佛学大师翻越高山深谷,穿过戈壁大漠,把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又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影响下,实现了佛教中国化。伊斯兰教也以喀什为前沿,在公元10世纪前后传入中国,经新疆落地生根,沿河西走廊逐渐东传。祆教(古波斯教、也称拜火教)于十六国时传入。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摩尼教于唐朝时期传入。随商贸、宗教传入中国的还有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哲学、文学、绘画、雕塑、建筑、杂技百戏、音乐舞蹈等。中亚各地民族的乐曲、乐器和歌舞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传统音乐影响极大,古代著名的龟慈乐、苏莫遮等,波斯的管篌、琵琶乐器等,很早就融入了中国传统乐器行列。比如由唐明皇与杨贵妃联手编导的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就源于河西传来的婆罗门曲,同时加入了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中国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出对中西亚、欧洲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如天文、中医学、历史、音乐、铸铁技术、开渠灌溉方法、建筑等,更重要、著名的当属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三项,即造纸、印刷和火药的西传。造纸术在东汉时传入西域,唐代中期,在著名的塔拉斯河战役中,被俘的唐兵又将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到1213世纪,西班牙、法国、意大利也有了造纸作坊。雕版印刷术在五代十国时传入阿拉伯,于元代传入欧洲,到14世纪欧洲广泛使用雕版印刷术。火药是蒙古人在第三次西征时通过丝绸之路带入中亚和西亚的,13世纪后期,欧洲人从阿拉伯人的书籍中获得制火药知识,并逐渐掌握了制造使用火药、火器的方法。西方人不仅极为喜欢中国精美的丝绸,而且更想得到整套丝绸制造技术,罗马人一直不相信丝是由动物吐出来的,以为是树上长出的。直到中国十六国北朝时期,蚕丝技术先传入于阗,不久传入波斯和东罗马,到1213世纪才传入西欧。  

      3.推动了中西方物资交流。丝绸之路一经形成,就成为中西方开展贸易交流、互利共赢的重要商道。自张骞通西域后,许多新奇的动植物品种如葡萄、苜蓿、石榴、红兰花、酒杯藤、胡麻(芝麻)、胡豆、胡瓜、胡荽(芫荽)、胡蒜(大蒜)、胡葱(大葱)、橄榄等植物和大宛汗血马、骆驼、狮子、犀牛、孔雀、驼鸟等动物,还有琉璃、珊瑚、海西布、水银、琥珀、玛瑙、金刚、玳瑁、苏合、香料、毛皮及毛织品开始从中西亚源源不断输入中国。中国向西方输出的不仅是丝绸,还有漆器、铁器、各种中药材、桑树、蚕、方竹、梨、桦树、蜀葵、玫瑰、茶树、纸张、火药等。  

      4.创造了世界上点最多、线最长的文化遗产聚集链条。丝绸之路的总长度(对路上若干条线路及交错支线不单独计程)约7000公里,其中4000公里在中国境内,这一交通体系共连接着48个古今中外城邦(包括3个草原丝绸之路城邦),其中古城邦就有15座(有的已成为遗址,如中国的楼兰、叙利亚的帕尔米拉都曾是这条路上的重要商品集散地或贸易中心)。不论是“丝路”沿途,还是连接“丝路”的各城邦、在中西文化的长期交融中,产生的名胜古迹数不胜数,积淀的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厚。在沿线所相连的城邦中,凡踏着历史脚步发展至今的城市都载满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印迹;凡停止历史脚步成为遗址的城邦更是充满着神秘,全程考古价值极大。可以说点多线长的丝绸之路是连接中欧、沟通古今的历史文化大动脉,它将成为一部价值连城的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民族史、艺术史的“科教巨著”。  

      5.第一次实现了中国南北两大政权的统一。匈奴属于已消失的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共同体,殷周时期汉文史料就有记载,《史记·匈奴列传》称“匈奴,其先世夏后之苗裔也,曰淳维”,属黄帝子孙。战国时期始露头角,起初分布在阴山一带,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建立了在蒙古高原第一个较成熟的政权匈奴单于国。秦赢政兼并六国实现统一大业时匈奴开始强大,公元前209年到公元前160年间,冒顿单于、老上单于等也实现了蒙古高原的统一,还向西北扩张攻占了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26国,将势力扩展至塔里木盆地,为消除匈奴对中原的侵犯,汉武帝兴起丝绸之路便成为中原向西北开展外交联络的主干道,也成为向匈奴进行军事斗争调兵遣将的战略要道。 通过多年的武力争战,匈奴渐西迁北移,至公元前53年(宣帝甘露元年),匈奴呼韩邪单于降汉,标志着中国南北最强大的两大政权第一次实现统一。如果没有丝绸之路为钥匙,这一统一是难以实现的。  

                              (作者: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海钩沉】中国古代气势恢宏的对外开放之路——略谈“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价值
  •    提起丝绸之路,的确是个古老而众所周知的话题。虽是老话题,每当被提起,总又令人感到好奇、神秘和充满新意,总会被它那博大的人文精神和丰厚的历史遗存所吸引,也会为它那悠久灿烂的文化所迷恋。因此这一老话题很值得重提,更值得从不同角度去研究思考。  

        

    一、“丝绸之路”形成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在丝绸之路形成之前,西域一带就有零星的丝绸交易活动。据20世纪40年代考古发现,南西伯利亚阿尔泰山区的巴泽雷克墓地就出土了战国时期的凤纹刺绣(约公元前5世纪);从欧洲的哈尔斯塔特文化(约公元前6世纪)凯尔特人的墓葬中也发现了中国的丝绸。简言之,丝绸贸易形成的原因是人们为了获得不同产品而互通有无、各求所需的结果。世界古老的纺织文明,各地各有千秋,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一带)使用羊毛,埃及使用亚麻纤维,印度使用棉花,美洲玛雅人使用羊毛和棉花,唯有中国使用蚕丝,丝绸是中国古老而独特的品牌。以轻柔、韧爽、华贵而闻名,早已成为西域地区特别是那里的贵族阶层非常喜欢的珍品,尤其是到汉、唐时期,从洛阳、长安通往西域、欧洲的商道,丝绸交换成了大宗商品。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河西走廊、新疆多处绿洲古城以及印度、中亚、西亚乃至欧洲连成一体,为此以“丝绸之路”得名。丝绸之路形成于汉代,但其形成的初衷却不是为了丝绸交换,而是汉朝为了联合西域诸国削弱匈奴的军事压力。秦至西汉初,中原西北部面对着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当时在战略上中原处于守势,乘秦始皇统一中原之际匈奴一举进占河南(今鄂尔多斯),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派蒙恬北击匈奴,扫清了阴山以南的匈奴势力,随后采取驻扎军队、移民垦荒、屯田守边、设置郡县、修建长城(主要是把原秦赵燕长城连接起来)等防御措施。到汉刘邦时,因来自匈奴的攻扰愈加频繁,刘邦决定向匈奴开战,于是就有了著名的“白登山之战”,这一战,汉军被冒顿单于所率的40万骑兵困于今山西大同东北的白登山达七天之久,当时匈奴在包围汉军时竟能以马的颜色布阵,南为红、北为黑、西为白、东为青。被围的汉军只好以重金向冒顿单于的王后阏氏行贿才得逃生。这让汉朝感到以武力解决匈奴问题时机尚不成熟,于是就采取了向匈奴长期“和亲”的妥协政策。汉代经“文景之治”,国力大大增强,实现了《史记》记载的“府库余贷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恰在这时汉朝出了一个有雄才大略可称千古名帝的汉武帝刘彻,他在公元前141年登基,在位54年,一生功勋卓著,在改革开放、巩固政权、开疆扩土、治国理政等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对历史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他的一个重要决策就是打通通往西域之路,即“开通丝绸之路”。这一决策旨在从西域找到同盟者,通过纵横捭阖,打击或消除来自匈奴的长期威胁和侵扰。当汉朝了解到西域的月氏被匈奴攻打被迫西迁,月氏对匈奴有深仇大恨时,武帝便招募志愿者出使月氏,想劝说月氏反攻打回河西故地,与汉建立同盟关系形成东西夹击匈奴的态势,汉中人张骞应招并先后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又说公元前139年),他率堂邑氏胡奴甘父等一百多人取道陇西出征,经匈奴领地被扣,并赐他一女为妻后生子。在匈奴期间,张骞始终使命在胸,被扣11年终于出逃,继续西行。几番周折,途经大宛、康居到达大月氏(在今阿姆河上游)。但受匈奴、乌孙打击败逃到巴克特里亚(大夏)的大月氏已在此定居,且生活安宁,时过境迁的他们已无东返故乡、报复匈奴之意。于是张骞的说服目的落空。但张骞很有心计,他不想无功而返,便开始收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及周围五六个国家的情况。之后沿昆仑山东归、经匈奴地域时又被拘捕,一年后乘匈奴内乱之机与胡妻及堂邑父一起逃出,于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他向武帝汇报了在大沙漠、大戈壁和大冰山雪峰的另一端的西域人文物产等情况,神奇的西域吸引了武帝,他下决心开拓西域,把汉王朝的政治统治和文化影响向西推进。于是在公元前119年派张骞二出西域。据载:张骞领命率庞大的使团,人员三百、马六百、牛羊万头只以及价值巨万的币帛礼物出发。到达乌孙后,张骞又向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于阗、身毒(今印度)等地派出副使。通过接触,使西域各国对汉朝的政治、文化、国力有了深入了解,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张骞回国时,各国纷纷遣使随至长安、带来友好信息和西域特产,随后又带走汉朝的友好信息和精美丝绸等物品。从而为丝绸之路的形成以及与西域、欧洲成规模的贸易交流拉开了序幕。汉武帝在派和平使者开拓西域的同时,也多次通过武力手段巩固对西域的统治。武帝对匈奴数十年的战争中,大的战役有3次,即元朔三年(公元前127年)收复河套地区的河南战役;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争夺河西走廊的河西战役;规模最大的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三次战役,加之匈奴受天灾和内部分裂影响,已难继续在中原西北立足,只能向西北更远处驻牧,从而消除了匈奴对汉朝强大军事压力和袭扰,也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为巩固对西域的统治,把汉朝的政令推行到西域,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在西域的乌垒域(今轮台县东北)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在行政管辖上第一次将天山南北纳入中国版图。攻打匈奴战绩卓著的郑吉就此成为首位派驻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之后有多位汉朝官员担任此职,承担保卫国土和确保丝绸之路畅通等任务。至新朝(王莽)末年到东汉初年这一职位被废置,丝绸之路随之受阻。汉和帝刘肇永元三年(公元91年),弃笔从戎的著名将领班超出使西域,后任西域都护、治所驻龟慈境内的它乾城(今新疆库车附近),班超留守西域长达31年,在平定内乱、外御强敌、保卫边疆、守护丝绸之路等方面贡献突出,他还带出了一批优秀将领,如其子班勇,还如甘英等。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甘英一路历经艰险,逾葱岭、过大夏、安息到条枝(今伊朗)抵波斯湾,虽然渡海受阻(安息人不愿让东汉与罗交)未达目的地,但打通欧亚通道,增进中西方了解的贡献是历史性的。也就是说在张骞之后,班超等人又把丝绸之路向西推进了一大步。  

      西汉年间,丝绸之路一直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道,是调兵遣将,调运军需的交通命脉,围绕这条路,产生了许多经典战争,也涌现出一大批著名军事将领,如飞将军李广、车骑将军卫青、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贰师将军李广利,还有李陵、窦宪、陈汤等等。  

        

    二、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价值  

      1.在世界上最早确立了中国在新疆的领土主权。西域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西域指中国新疆以及中亚各国,还包括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狭义的西域指中国新疆。汉代前,天山南北分布着大小几十个国家,它们都建在茫茫大漠戈壁中,靠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雪山之水滋养,形成星罗棋布的绿洲城邦之国。这些小国也像春秋时期中原七国一样时战时和、互不隶属、群龙无首,同时又饱受匈奴等强国的侵扰。从汉武帝派张骞两出西域发现神秘的西域各国并加强来往联络,到多次对匈奴等国用兵基本控制西域,再到汉宣帝在西域设置都护府,郑吉首任都护,西汉最早确立了对西域的统治,东汉时班超以36人出西域为始,以西域五十余国全部归附汉朝为终。可见,打通丝绸之路是确立汉代对新疆行使领土主权的前提,其历史意义巨大。  

      2.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英国著名的大史学家汤因比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希望生活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千年丝绸古道不仅是中西方物资交流的大通道,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平台,是中国最早认识世界、世界最早了解中国的纽带。宗教的东传是在班超离开西域不久,印度的佛教开始向中国大规模传播,当时喀什(疏勒)成为传播佛教的第一站,鸠摩罗什、法显、玄奘等中外佛学大师翻越高山深谷,穿过戈壁大漠,把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又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影响下,实现了佛教中国化。伊斯兰教也以喀什为前沿,在公元10世纪前后传入中国,经新疆落地生根,沿河西走廊逐渐东传。祆教(古波斯教、也称拜火教)于十六国时传入。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摩尼教于唐朝时期传入。随商贸、宗教传入中国的还有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哲学、文学、绘画、雕塑、建筑、杂技百戏、音乐舞蹈等。中亚各地民族的乐曲、乐器和歌舞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传统音乐影响极大,古代著名的龟慈乐、苏莫遮等,波斯的管篌、琵琶乐器等,很早就融入了中国传统乐器行列。比如由唐明皇与杨贵妃联手编导的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就源于河西传来的婆罗门曲,同时加入了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中国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出对中西亚、欧洲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如天文、中医学、历史、音乐、铸铁技术、开渠灌溉方法、建筑等,更重要、著名的当属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三项,即造纸、印刷和火药的西传。造纸术在东汉时传入西域,唐代中期,在著名的塔拉斯河战役中,被俘的唐兵又将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到1213世纪,西班牙、法国、意大利也有了造纸作坊。雕版印刷术在五代十国时传入阿拉伯,于元代传入欧洲,到14世纪欧洲广泛使用雕版印刷术。火药是蒙古人在第三次西征时通过丝绸之路带入中亚和西亚的,13世纪后期,欧洲人从阿拉伯人的书籍中获得制火药知识,并逐渐掌握了制造使用火药、火器的方法。西方人不仅极为喜欢中国精美的丝绸,而且更想得到整套丝绸制造技术,罗马人一直不相信丝是由动物吐出来的,以为是树上长出的。直到中国十六国北朝时期,蚕丝技术先传入于阗,不久传入波斯和东罗马,到1213世纪才传入西欧。  

      3.推动了中西方物资交流。丝绸之路一经形成,就成为中西方开展贸易交流、互利共赢的重要商道。自张骞通西域后,许多新奇的动植物品种如葡萄、苜蓿、石榴、红兰花、酒杯藤、胡麻(芝麻)、胡豆、胡瓜、胡荽(芫荽)、胡蒜(大蒜)、胡葱(大葱)、橄榄等植物和大宛汗血马、骆驼、狮子、犀牛、孔雀、驼鸟等动物,还有琉璃、珊瑚、海西布、水银、琥珀、玛瑙、金刚、玳瑁、苏合、香料、毛皮及毛织品开始从中西亚源源不断输入中国。中国向西方输出的不仅是丝绸,还有漆器、铁器、各种中药材、桑树、蚕、方竹、梨、桦树、蜀葵、玫瑰、茶树、纸张、火药等。  

      4.创造了世界上点最多、线最长的文化遗产聚集链条。丝绸之路的总长度(对路上若干条线路及交错支线不单独计程)约7000公里,其中4000公里在中国境内,这一交通体系共连接着48个古今中外城邦(包括3个草原丝绸之路城邦),其中古城邦就有15座(有的已成为遗址,如中国的楼兰、叙利亚的帕尔米拉都曾是这条路上的重要商品集散地或贸易中心)。不论是“丝路”沿途,还是连接“丝路”的各城邦、在中西文化的长期交融中,产生的名胜古迹数不胜数,积淀的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厚。在沿线所相连的城邦中,凡踏着历史脚步发展至今的城市都载满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印迹;凡停止历史脚步成为遗址的城邦更是充满着神秘,全程考古价值极大。可以说点多线长的丝绸之路是连接中欧、沟通古今的历史文化大动脉,它将成为一部价值连城的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民族史、艺术史的“科教巨著”。  

      5.第一次实现了中国南北两大政权的统一。匈奴属于已消失的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共同体,殷周时期汉文史料就有记载,《史记·匈奴列传》称“匈奴,其先世夏后之苗裔也,曰淳维”,属黄帝子孙。战国时期始露头角,起初分布在阴山一带,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建立了在蒙古高原第一个较成熟的政权匈奴单于国。秦赢政兼并六国实现统一大业时匈奴开始强大,公元前209年到公元前160年间,冒顿单于、老上单于等也实现了蒙古高原的统一,还向西北扩张攻占了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26国,将势力扩展至塔里木盆地,为消除匈奴对中原的侵犯,汉武帝兴起丝绸之路便成为中原向西北开展外交联络的主干道,也成为向匈奴进行军事斗争调兵遣将的战略要道。 通过多年的武力争战,匈奴渐西迁北移,至公元前53年(宣帝甘露元年),匈奴呼韩邪单于降汉,标志着中国南北最强大的两大政权第一次实现统一。如果没有丝绸之路为钥匙,这一统一是难以实现的。  

                              (作者: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