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摘要】 用“开门七件事”喻理是汉民族长期形成的语言文化习俗。开门七件事熟语是一个成系统的熟语义场。柴米油盐酱醋茶熟语彼此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连共现,体现了系统性、整体性的文化特点。开门七件事熟语具有高度的知性价值——传播知识和经验,反映了汉民族的价值观念,表现了人们的信仰、思想、愿望、态度和价值观念,具有深刻的符号意义和文化意蕴。
【关键词】 开门七件事 文化 熟语
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第一件要事就是吃喝,故汉语有“开门七件事”、“开了大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这里的“开门”,即持家,维持生计。“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指持家和维持生计的必备之物,均比喻每天的必需开支,它们已成了老百姓基本消费需求的代名词,有时也形容家务事繁琐枯燥。
以“开门七件事”为题材,汉语形成了一大批文化熟语。笔者拟对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化熟语形成的社会基础、结构特性和喻理特性作一综合探讨和分析,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一种重要语言文化现象的关注。
一
“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语义的人文性,是民族语言文化内涵的直接反映。”[1]用“开门七件事”喻理是汉民族长期形成的语言文化习俗。
“开门七件事”这句民谚,在秦汉至隋唐的史料中,都无记载。大概在宋朝,“开门七件事”出现在人们的口语中。当时的“七件事”,是指“油盐酱豉姜椒茶”。但是,“七件事”在宋朝还没有定型。吴自牧《梦粱录》载谓:“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2]但直到南宋,也还有柴米油盐酒酱醋茶——开门八件事的说法。
到了元朝,情况便不同了。元代许多杂剧均有“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说法。
以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入诗,最初见于元人杂剧。在《刘行首》二折中有这样的诗: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首诗是告诫当家人要当好家,要量入为出,作好安排,做到勤俭持家,否则就会捉襟见肘,如一团乱麻,理不好家。因此,这首诗也被称为“当家诗”。
元代以后,产生了大量的“开门七件事”诗话。元代周德清的散曲《折挂令·自嗟》曾说:“倚逢窗无语嗟呀,七件事儿全无,做什么人家?柴如灵芝,油如甘露,米如丹砂。酱瓮儿恰才梦撒,盐瓶儿又告消乏。茶也无多,醋也无多。七件事儿尚且艰难,怎生叫我折柳攀花!”这里,作者用“七件事” 来讽世。
明代江南才子唐寅有《除夕口占》一首:“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岁暮清闲无一事,竹量寺里看梅花。”活脱出一生潦倒,家境窘迫,而又自甘淡泊的豁达心态。
明朝中叶王德章先生有口占诗一首:“柴米油盐酱醋茶,七般都在别人家。我也一些忧不得,且锄明月种梅花。”可谓高雅之至。
张璨,字岂石,号湘门,清康熙举人,曾任大理寺少卿。他喜欢吟诗。《随园诗话》中录有他写的一首关于“开门七件事”的诗,即《戏题》,句为: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这首诗以“柴米油盐酱醋茶”与“书画琴棋诗酒花”相对照,诗首尾各选“七事”代表雅、俗,通过雅俗之对照,表明作者“当年”的雅趣抱负已被现实的事态俗物所取代,显示出对仕途生涯的无奈。
从元明而清人民国直至今天,虽然异代不同时,并且南北有异,贫富相差,食俗不同,但人们在习惯上,都把“开门七件事”的基本内容,称作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说,成家立户的当家人,不论贫贱富贵,从早上一开门开始,一天的生活都离不开这七件东西。如《警世通言》卷三二有:“开了大门七件事,般般都在老身心上。到替你小贱人白白养着穷汉,教我衣食从何处来?”《豆棚闲话》一○有:“只想这一班,做人家的开门七件事,一毫没些抵头。”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四部一五:“开门七件事,少了哪一样也不行。”“开门七件事”成了有特定意义固定用法的熟语。
实际上,在形成开门七件事的概括说法之前,汉语中早已有了以柴、米、盐喻理的文化习俗。
以“柴”“薪”“米”“盐”“酱”喻理,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如《庄子庚·桑楚》中就有了“数米而炊”的说法:“简发而栉,数米而炊,窃窃乎又何足以济世哉?”数米而炊,指数着米粒做饭。比喻斤斤计较于琐细的小事,付出的劳动多,得到的收益少。《淮南子· 泰族训》有“称柴而爨,数米而炊”的关联用法:“称柴而爨,数米而炊,可以治小而未可以治大也。”后来用来形容人很吝啬或生活困穷。此外象“薪尽火传”,语出《庄子·养生主》,意谓柴虽烧尽,火种仍留传。后用“薪尽火传”比喻师生传授,学问一代一代地流传,或比喻思想、学术、技艺、种族血统及文化精神之绵衍无尽,世代相传。“以荷析薪”语出《左传·昭公七年》,比喻继承父业。“桂薪玉粒”,语出《战国策·楚策三》,指柴米昂贵。“骥伏盐车”、“汗血盐车”、“骏骨牵盐”、“骐骥困盐车”,语出《战国策·楚策四》,谓才华遭到抑制。
汉代出现了以“酱”喻理的“覆酱烧薪”(《汉书·扬雄传下》)。极言著作毫无价值或丝毫不受重视,只能用于盖酱缸或者当柴烧。
另外,汉代还出现了“积薪厝火”(《汉书·贾谊传》)、“徙薪曲突”(《汉书·霍光传》)、“抽薪止沸”(汉·董卓《上何进书》)、“凌杂米盐”(《史记·天官书》)等成语。
宋吴自牧《梦粱录》载:“谚云:‘东菜西水,南柴北米’杭之日用是也。”
宋普济《五灯会元》有“千日砍柴一日烧”及“担折知柴重”。宋周遵道《豹隐纪谈》有“麻油拌生菜”。 清·平步青《霞外攟屑》卷一○:“周遵道《豹隐纪谈》载俚语对偶,以‘呷醋咬陈姜’,对‘麻油拌生菜’。”《释谚》中说:“按通俗编卷二十引老学庵笔记卷六兵职驾库,咬姜呷醋,知宋时有此谚语。”[3]
到了明清,以柴米油盐喻理已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如,明顾起元《客座赘语》有“柴米夫妻、酒肉朋友,盒儿亲戚”。明冯应京《月令广义》有“夏至无雨,碓里无米”。清顾铁卿《清嘉录》载:“烧干柴,吃白米”的俗谚。陆鉴三选注的《西湖笔丛》中有“东门柴,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的说法。清王有光《吴下谚联》有了“菜油麻油,寻一件由头”。清李光庭在《乡言解颐》中这样写到:“乡言七事中有关乎世情者,如打了一冬柴,煮锅腊八粥,与有柴一灶,有米一锅,俱诫浪费者也。热灶一把,也要冷灶一把,为专趋炎势者也。吃得筵席打得柴,言穷达因时者也。柴米夫妻梁伯鸾,胜似朱买臣矣。穷灶门,富水缸,曲突徙薪免致焦头烂额矣。生米作成熟饭,慎终于始也。讨米下不得锅,备豫不虞也。当家才知柴米贵,物力不可不惜也。沉了一船芝麻,水面上撇油花,弃大而见小也。油壶卢不惹醋壶卢,薰莸不同器也。打煞买盐的,苦了作酱的,调和之失宜也。吃菜总嫌淡,喝茶嫌不酽,饮食之非道也。”[4]这段话就是对开门七件事喻理表义的集中概括。
许多开门七件事熟语来源于历史故事、典故、习俗,带有特定的文化意义,蕴涵了汉民族独特的理念习俗。如过春节有“童子送柴”的文化习俗(以柴谐财),“吃醋”、“醋罐子”、“醋坛子”、“醋葫芦”和唐朝宰相房玄龄的夫人好忌妒有关。“吃茶”、“吃两家茶”、“三茶六礼”等熟语集中体现了以茶为聘的文化习俗。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则体现了中国人自古就有“不吃嗟来之食”节操的文化传统。
科举考试的试题一般是诗曰子云,但据徐珂清稗类钞考试类载,当时张之洞按临某郡,偈试古学诗,出的试题就有《柴》、《米》、《油》、《盐》、《酱》、《醋》、《茶》。
更有趣的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在倾力梳理着姓氏这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的过程中,居然找到了姓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人。[5]
可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开门七件事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二
以开门七件事为题材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熟语不是零散的、个别的,而是呈类聚性的特点。从语义场的角度看,开门七件事熟语实际上是一个成系统的熟语义场。
先来看含柴熟语。
柴古称薪、蒸。《薪蒸总论》曰,“薪,柴也,所以供炊。大曰薪,小蒸,供燔燎曰柴”。也有称做薪樵的,例如《汉书·朱买臣传》“家贫常艾薪樵”。在古代,照明、取暖、做饭都靠烧柴,柴是百姓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生活资料。因此,以柴喻理变成了一种语言文化习俗,在民间甚为流行。“若要冬天暖,需得早打柴”,喻要想把事情办好,就得早做准备;“火大无湿柴”,比喻齐心协力可以克服一切困难;“热灶不怕湿柴”,喻本领大,什么样地对手也可以征服;“砍倒大树有柴烧”,喻花大力气,解决大问题,收效明显;“从开水锅底下撤柴禾”,喻从根本上破坏;“打了一冬柴,煮锅腊八粥”,喻做事过浪费,不合算;“打柴卖,买柴烧”,喻多此一举,劳而无功;“生柴不灼火,全靠四边风”,喻外界条件很重要;“有柴一灶,无柴一锅”,喻尽力而为,依具体条件办事;“百日打柴一日烧”,意砍下的柴火,供清明一日来烧;“听三不听四,叫你砍柴你砍刺”,喻听说时不集中注意力,结果做错了事;“住在山中枉烧柴,住在河边乱用水”,喻不知合理利用有利条件;“担柴卖了买柴烧”,喻多此一举;“临到砍柴丢了刀” ,喻指关键时刻出了问题;“硬柴缚不住软柴”,喻用强硬手段不能解决问题。
再来看含米熟语。
《说文》曰:“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米有时特指稻米。以米为反映对象,汉语形成了大量形象生动具有比喻概括意义的含米熟语。如 “水米无交”,旧时指官吏为官清廉,无所取于民。有时也指互不相涉,或比喻彼此经济上没有往来。源自唐魏徵《隋书·赵轨传》“征轨入朝。父老相关者,各挥泪曰:‘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请酌一杯水饯奉。’轨受而饮之。”“水火不与百姓交”后演化为“水米无交”。“水米不沾”,表示时间很久未进饮食。“偷鸡不着蚀把米”意思是鸡没有偷到,反而损失了一把米,比喻本想占便宜反而吃了亏。“唱沙作米”,比喻以假乱真或以劣为优。“山川米聚”,谓从高处下望山川起伏,如米之聚集。以米为题材来寓理的歇后语有:米才下锅就抽柴——存心搞夹生;按鸡头啄米——白费心机;扳倒大瓮掏小米——摸到底了;炒了的是米——红人(仁);吃稀饭泡米汤——多余;吃饭泡米汤——喝粥的命;吃多了碎米——罗唆;大公鸡吃米——不计其数;高粱米塌饭锅——闷(焖)起来了;锅盖上的米粒——熬出来的;敲着空米缸唱戏——穷开心;舀米汤洗澡——尽办糊涂事。
汉语的含油熟语的数量也相当多。
中国古时食用动物油很早,烹饪史料表明中国人先用脂后用油,脂油之间有很长的过渡时期。“属芝麻的——不打不出油”喻只有高压才能使人出血或出力。“少一粒芝麻不缺油” 喻少了这一份无足轻重,无妨大局。“糠里榨不出油来”,喻穷困窘迫。又喻吝啬、奸诈。日常生活中,人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认为饭菜中所含的脂肪多,就叫油水大,反过来就叫油水少或没油水。因此,“讨油水”“沾油水”, 比喻从旁捞到一些好处。“挤油水”比喻施加压力、榨取非分收入。“榨油水”比喻用敲诈欺压的手段搜括、榨取他人的钱财。“捞油水”比喻用不正当手段或适逢其会,获得好处。
“油”的一个特性是滑,以此为基础,“油”就有了油滑之义。如果用“油”来形容一个人说话办事,那就是浮滑;不诚实。成语“油腔滑调”,指的是说话或写文章轻浮油滑,不踏实,不严肃,“粉面油头”或“油头粉面”,形容人打扮得妖艳粗俗,“油头滑脑”,形容人狡猾轻浮(也作“油头滑面”“油头滑脸”),“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耍嘴皮子。
以盐喻理是世界上许多语言都有的一种语言习俗。古希腊吟游诗人荷马将盐称为“神赐之物”,英语、法语、俄语中都有大量与盐相关的词组、短语和习惯用语,比如在英语中,above the salt的意思是“坐在上席”(按英国宴席的旧礼仪,贵客坐在盐瓶之上首,以便其取盐),eat salt with sb.或者eat sb.’s salt意思是在某人处做客或受到某人的款待,而salt of the earth是“社会中坚”的意思。
英国著名学者雅可布·布洛诺夫斯基认为,在所有文化形态中,盐历来具有某种象征的性质。人们至今仍象古罗马士兵那样,把付给一个人的所得叫做“salary”,尽管这个词的意思是“买盐的钱”。在中东,人们仍然用盐来表示最后成交,正如《旧约全书》所说,“盐的契约永远有效”。也正因为盐在人类生活中具有非常深刻而广泛的象征意义,古代西方的人们才从观念与文化的角度给盐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人们意味深长地将那些社会的精英人物直接称之为“大地的盐”。
汉语中,带“盐”的熟语比比皆是。
《汉书·食货志》称盐为“食者之将,人人仰给”。食盐对人的正常生活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其一是调味,其二是提供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钠和氯。生活离不开盐,以盐与生活的关系为关注点,汉语有了“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说法。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比喻有福一同分享,有难一同承当。
盐的作用是咸,以盐的作用、特性作比,汉语形成了“烹牛而不盐”、“盐贵咸,事贵全”、“无盐不解淡”、“盐卤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越渴越加盐,越冷越打扇”、“在伤痕上揉一把盐”等俗语。
杜文澜辑《古谣谚》:“《淮南子说山训》:遗人马而解其羁。遗人车而税其轙,所爱者少而所亡者多。故里人谚曰‘烹牛而不盐’,败其所为也。”[6]
“盐贵咸,事贵全”,比喻事情办得周全才好。“无盐不解淡”,是指没有盐解决不了淡而无味的问题,用以比喻没有钱解决不了问题。“越渴越加盐,越冷越打扇”,比喻有意增加困难。“在伤痕上揉一把盐”,比喻故意加剧别人的伤痛。成语“朝齑暮盐”意思是说,早饭腌菜进食,晚餐蘸盐下饭,即言生活贫苦,但在如此光景下过活,盐仍是不可省略的生活底线,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人的年龄越大,吃盐的总量自然就越多,吃盐多少与人的年龄有关,自然与社会经验的多少有必然的联系,因此,“比你多吃几年咸盐”或“吃咸盐也比你多吃几年”便成了汉语有经验阅历深的通俗而习惯的表达语式。
含酱熟语在开门七件事中也占据着一席之地。
“生成的相,晒成的酱”“酱里虫,酱里终”, 表达了中国人传统的宿命论思想。“酱里虫,酱里终”,又作“酱里虫,酱里死”、“酱虫死在酱缸里”,从“酱在密不透风的酱缸里静止、沉寂”的语义特征出发,表现事物发展以及人的命运已经注定,只能一成不变,不会有新的起色,也有时直接用来比喻逃脱不了某种厄运。“酱里没有下错的盐”,比喻做一件事情有百利而无一害。
醋对中国人的生活,似乎不象柴米油盐那样起眼但又不可或缺,但它是汉民族大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调味品,是居家过日子必不可少的东西。因此,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也形成了寓理于醋的习俗,使汉语形成了大量的含醋熟语。
“呷醋咬陈姜”比喻又酸又辣;“恨如头醋”,比喻非常可恶,令人痛恨;“头醋不酸,二醋不辣”是指头遍醋如果不酸,二遍醋就淡而无味了,用以比喻事情开头没有办好,往后就更难办了。
醋还是旧时对贫寒而迂腐的文人的蔑称,酸有寒酸、迂腐义,醋与酸往往连用互指,均有寒酸、迂腐义。例如:提着醋瓶讨饭——穷酸;乞丐吃醋——一副穷酸样;冬天卖醋——寒酸;冰块掉进醋缸里——寒酸;不倒翁吃醋——穷酸不稳;醋坛子里泡胡椒——尝尽辛酸。表达寒酸、迂腐义的词语最典型的两个词就是“醋大”和“酸丁”了。“醋大”即是称贫寒失意的读书人。含有轻慢意。“酸丁”,旧时对贫寒而迂腐的读书人嘲讽性的称呼。醋是酸的,因此醋也成了表达悲伤、凄凉义的同义词。“呷得三斗醋,做得孤孀妇”,形容寡妇生活十分辛酸。
饮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不但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 而且成为了人们寄托情感、意趣和愿望的一种方式。人们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把这种情感、意趣和愿望总结出来,形成了寓意深刻的熟语。
粗茶淡饭,指饭菜简单,形容饮食简单,生活简朴;“茶不思,饭不想”,形容十分思念,不想饮食;“不茶不饭”,指不思饮食,形容心事重重;“茶饭无心,没有心怀喝茶吃饭。形容心情苦闷;“残茶剩饭”,残留下的一点茶水,剩下来的一点食物;“三茶六饭”,比喻招待客人非常周到;“茶余饭饱”,泛指闲暇之时;“呷甜茶,话苦话”,指富贵人家叙说过去贫贱生活时情景。“吃菜总嫌淡,喝茶嫌不酽”,指不懂饮食之道;“人一走,茶就凉”,喻人在人情在。同理,“人走茶不凉”,喻人走人情依然在。
以茶壶、茶瓶、茶杯、茶盘、茶坊、茶馆、茶店、茶铺为喻,汉语形成了数量可观的歇后语。“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嘴里倒不出来”。意思是说,茶壶肚大嘴小,饺子在里面倒不出来。比喻人嘴笨不善表达,或有难言苦衷,不好开口。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在社会中产生,也在社会中发展。一个社会的面貌一定会在语言中有所反映,反过来也一样,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也一定会打上那个社会的烙印。开门七件事熟语形象地勾勒出一幅汉民族家居生活画卷,隐藏在开门七件事熟语背后的是汉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人文背景和生活习俗。
从语类的角度来看,开门七件事熟语也体现出系统性的特点。以开门七件事为题材的熟语包含了成语、俗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不同的类型,这些不同类型不同个性的熟语各自适用不同的语用需要,各自有特定的表现功能。
三
系统是普遍联系的形式。系统是由事物内部互相联系的各个要素、部分所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和结构的有机整体。系统与系统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从分类的角度看,柴、米、油、盐、酱、醋、茶熟语各自有自己的分类义场。从系统关联的角度来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意义上具有相关性的一组词语,在使用过程中,彼此之间有着很强的语义关联性和系统性。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既可单说,也可连用,彼此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连共现,体现了系统性、整体性的文化特点。
“柴米”经常相互交叉搭配紧密联系在一起。
柴米指柴和米。《宋书·文帝纪》里就有“霖雨弥日,水潦为患,百姓积俭,易致乏匮。二县官长及营署部司,各随统检实,给其柴米,必使周悉。”的记载,柴米连用泛指日常最必需的生活资料。
在汉民族文化中,夫妻与“柴米”二字脱不了干系,汉语有“柴米夫妻”之说。“柴米夫妻”指系于生计需要而结合的夫妻,特指物质生活条件低微的贫贱夫妻。即俗语说的,“香烟兄弟,柴米夫妻。”“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是说谁不当家主事或不当领导,谁就体会不到过日子或办事的难处。这是当家人或领导者的经验之谈,或指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也有“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的说法。
“油盐酱醋”常常相互关联。
“油醋”相关联的熟语有:“打油的钱不买醋”,喻不可替换,一心不可两用。也指专款专用;“买酱油的钱不能买醋”,比喻办事过分拘泥,不知变通;“添油加醋”,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为了夸大,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也借指说话没有意思。有时也说成“加油加醋”、“加油添醋”、“添醋加油”或“加油添酱”。
作为不同味觉的典型代表,盐和醋常用来代表不同特点的事物,有了泛指意义。“不说盐咸,不说醋酸”,喻不发表任何意见;“三分钱的醋,五分钱的盐,小来小去”,比喻小气;“私盐私醋”,比喻不敢公开见人的事情;“盐是咸的,醋是酸的”,喻彼此不是一回事;“做盐不碱,做醋不酸”,比喻力量不足,办不了事情;“盐也只有那么咸,醋也只有那么酸”,比喻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就那么一回事;“盐也是这般盐,醋也是这般醋”,比喻彼此间不相上下;“盐打哪儿咸,醋打哪儿酸”,喻万事都要有个起因和过程;“少盐多醋,能够长寿”,强调“少盐”是健康食用盐的一个基本要求。油盐相关联的歇后语有:卖油的不打盐——不管闲(咸)事。
盐酱相关联的熟语有:“盐酱口”,指说不吉利的话,且得到了应验;“一盐一酱”,意思是一砖一瓦,一针一线,一点一滴;“没盐没酱”,喻说话乏味;“酱里没有下错的盐”,比喻做一件事情有百利而无一害;“省了一把盐,酸了一缸酱”,做酱少放了一点食盐,结果酱发酵变酸,比喻不当省俭而省俭,结果会因小失大;“针没有线长,酱没有盐咸”,用不可能对等的事物说明彼事物无法与此事物相比。
“油盐酱醋”四味合为一体,比喻某项工作的配件,日常生活的琐事。
米与盐相关联有成语“凌杂米盐”和“米盐博辩”。凌杂,错杂零乱;米盐,形容细碎。“凌杂米盐”,形容零乱琐碎,“米盐博辩”,比喻议论广博细杂。
茶与油盐相关联有歇后语“茶里放盐——惹人嫌(咸)”和谚语“宁可三日无油盐,不可一日不喝茶”。
“柴米”与“油盐“相连构成成语“柴米油盐”,泛指一日三餐的生活必需品,用以指代厨房或烹饪之事引申为不登大雅的琐屑之事。
油、酱、醋、柴等多项关联熟语有:“油儿酱儿糖儿醋儿倒在一处”、“省了盐,坏了酱,省了柴,凉了炕。”。“油儿酱儿糖儿醋儿倒在一处”是指多种味儿混杂在一起,用以比喻心理不是滋味,不自在。“省了盐,坏了酱,省了柴,凉了炕。”喻为小失大。
柴米油盐酱醋茶顺序的排列,有其内在道理。讲究次序,这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熟语系统性的又一体现。
尤金·N·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中曾就此分析说:“吴自牧所说的七样必需品,到今天已尽人皆知,中国的学童将其当做一种韵律简单的字句来学习。但在宋朝这个序列却是引人注目的新奇事物。”[7]因为“米在当时才刚刚取得这样突出的地位;只有在宋朝,酱才最终明确地指谓酱油;而迟至唐朝,它还很可能至少是在文学作品中被理解为各种霉菌酵素。在较早的朝代,人们尤其未把醋列为必需品。茶在唐朝是稀罕的奢侈品,甚至在北宋也不常见。以芝麻、紫苏属和大麻榨成的油在南宋时期更易获得,因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发展出了其加工与贸易。”[8]应该说,尤金·N·安德森所做的这番分析是相对概括和客观的,尤其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关注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历史属性。
我们认为,根据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历史特性和功能特性,可将柴、米、油、盐、酱、醋、茶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是“柴米”——生活之必需。
“柴米”乃饮食之必需,是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生活资料。“柴米”是开门大事的重中之重,饮食之必需将“柴米”紧紧联系在一起,故“柴米”在开门七件事中位列于前。《梦粱录》载:“谚云:‘东菜西水,南柴北米’杭之日用是也。”清顾铁卿《清嘉录》载:“烧干柴,吃白米”的俗谚。陆鉴三选注的《西湖笔丛》中有“东门柴,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的说法。柴米往往并提共用。当然,“开门七件事”,以柴为首,不能不说还包含了对烹调火源重要意义的重视。
其次是油、盐、酱、醋——对调味的重视和推崇。
古人特别重视调味。《尚书》中记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此为殷高宗武丁命傅说为相之辞,将傅说比作和羹中必不可少的盐梅,后来诗文中常以“盐梅”指宰相或职权相当于宰相的人,以示其重要,而这从另一个也说明了调味品在饭食中的重要性。油、盐、酱、醋为调味品,没有它们,食物就变得淡而无味,有了它们,食物的质和量都要发生变化。油、盐、酱、醋相连并,突出强调的是对调味价值的认可和推崇。
最后是茶——讲究修身养性。
“开门七件事”最后一件是茶。休看茶居于末位,但它的功能和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旧唐书·李珏传》曰:“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
【摘要】 用“开门七件事”喻理是汉民族长期形成的语言文化习俗。开门七件事熟语是一个成系统的熟语义场。柴米油盐酱醋茶熟语彼此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连共现,体现了系统性、整体性的文化特点。开门七件事熟语具有高度的知性价值——传播知识和经验,反映了汉民族的价值观念,表现了人们的信仰、思想、愿望、态度和价值观念,具有深刻的符号意义和文化意蕴。
【关键词】 开门七件事 文化 熟语
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第一件要事就是吃喝,故汉语有“开门七件事”、“开了大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这里的“开门”,即持家,维持生计。“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指持家和维持生计的必备之物,均比喻每天的必需开支,它们已成了老百姓基本消费需求的代名词,有时也形容家务事繁琐枯燥。
以“开门七件事”为题材,汉语形成了一大批文化熟语。笔者拟对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化熟语形成的社会基础、结构特性和喻理特性作一综合探讨和分析,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一种重要语言文化现象的关注。
一
“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语义的人文性,是民族语言文化内涵的直接反映。”[1]用“开门七件事”喻理是汉民族长期形成的语言文化习俗。
“开门七件事”这句民谚,在秦汉至隋唐的史料中,都无记载。大概在宋朝,“开门七件事”出现在人们的口语中。当时的“七件事”,是指“油盐酱豉姜椒茶”。但是,“七件事”在宋朝还没有定型。吴自牧《梦粱录》载谓:“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2]但直到南宋,也还有柴米油盐酒酱醋茶——开门八件事的说法。
到了元朝,情况便不同了。元代许多杂剧均有“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说法。
以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入诗,最初见于元人杂剧。在《刘行首》二折中有这样的诗: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首诗是告诫当家人要当好家,要量入为出,作好安排,做到勤俭持家,否则就会捉襟见肘,如一团乱麻,理不好家。因此,这首诗也被称为“当家诗”。
元代以后,产生了大量的“开门七件事”诗话。元代周德清的散曲《折挂令·自嗟》曾说:“倚逢窗无语嗟呀,七件事儿全无,做什么人家?柴如灵芝,油如甘露,米如丹砂。酱瓮儿恰才梦撒,盐瓶儿又告消乏。茶也无多,醋也无多。七件事儿尚且艰难,怎生叫我折柳攀花!”这里,作者用“七件事” 来讽世。
明代江南才子唐寅有《除夕口占》一首:“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岁暮清闲无一事,竹量寺里看梅花。”活脱出一生潦倒,家境窘迫,而又自甘淡泊的豁达心态。
明朝中叶王德章先生有口占诗一首:“柴米油盐酱醋茶,七般都在别人家。我也一些忧不得,且锄明月种梅花。”可谓高雅之至。
张璨,字岂石,号湘门,清康熙举人,曾任大理寺少卿。他喜欢吟诗。《随园诗话》中录有他写的一首关于“开门七件事”的诗,即《戏题》,句为: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这首诗以“柴米油盐酱醋茶”与“书画琴棋诗酒花”相对照,诗首尾各选“七事”代表雅、俗,通过雅俗之对照,表明作者“当年”的雅趣抱负已被现实的事态俗物所取代,显示出对仕途生涯的无奈。
从元明而清人民国直至今天,虽然异代不同时,并且南北有异,贫富相差,食俗不同,但人们在习惯上,都把“开门七件事”的基本内容,称作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说,成家立户的当家人,不论贫贱富贵,从早上一开门开始,一天的生活都离不开这七件东西。如《警世通言》卷三二有:“开了大门七件事,般般都在老身心上。到替你小贱人白白养着穷汉,教我衣食从何处来?”《豆棚闲话》一○有:“只想这一班,做人家的开门七件事,一毫没些抵头。”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四部一五:“开门七件事,少了哪一样也不行。”“开门七件事”成了有特定意义固定用法的熟语。
实际上,在形成开门七件事的概括说法之前,汉语中早已有了以柴、米、盐喻理的文化习俗。
以“柴”“薪”“米”“盐”“酱”喻理,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如《庄子庚·桑楚》中就有了“数米而炊”的说法:“简发而栉,数米而炊,窃窃乎又何足以济世哉?”数米而炊,指数着米粒做饭。比喻斤斤计较于琐细的小事,付出的劳动多,得到的收益少。《淮南子· 泰族训》有“称柴而爨,数米而炊”的关联用法:“称柴而爨,数米而炊,可以治小而未可以治大也。”后来用来形容人很吝啬或生活困穷。此外象“薪尽火传”,语出《庄子·养生主》,意谓柴虽烧尽,火种仍留传。后用“薪尽火传”比喻师生传授,学问一代一代地流传,或比喻思想、学术、技艺、种族血统及文化精神之绵衍无尽,世代相传。“以荷析薪”语出《左传·昭公七年》,比喻继承父业。“桂薪玉粒”,语出《战国策·楚策三》,指柴米昂贵。“骥伏盐车”、“汗血盐车”、“骏骨牵盐”、“骐骥困盐车”,语出《战国策·楚策四》,谓才华遭到抑制。
汉代出现了以“酱”喻理的“覆酱烧薪”(《汉书·扬雄传下》)。极言著作毫无价值或丝毫不受重视,只能用于盖酱缸或者当柴烧。
另外,汉代还出现了“积薪厝火”(《汉书·贾谊传》)、“徙薪曲突”(《汉书·霍光传》)、“抽薪止沸”(汉·董卓《上何进书》)、“凌杂米盐”(《史记·天官书》)等成语。
宋吴自牧《梦粱录》载:“谚云:‘东菜西水,南柴北米’杭之日用是也。”
宋普济《五灯会元》有“千日砍柴一日烧”及“担折知柴重”。宋周遵道《豹隐纪谈》有“麻油拌生菜”。 清·平步青《霞外攟屑》卷一○:“周遵道《豹隐纪谈》载俚语对偶,以‘呷醋咬陈姜’,对‘麻油拌生菜’。”《释谚》中说:“按通俗编卷二十引老学庵笔记卷六兵职驾库,咬姜呷醋,知宋时有此谚语。”[3]
到了明清,以柴米油盐喻理已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如,明顾起元《客座赘语》有“柴米夫妻、酒肉朋友,盒儿亲戚”。明冯应京《月令广义》有“夏至无雨,碓里无米”。清顾铁卿《清嘉录》载:“烧干柴,吃白米”的俗谚。陆鉴三选注的《西湖笔丛》中有“东门柴,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的说法。清王有光《吴下谚联》有了“菜油麻油,寻一件由头”。清李光庭在《乡言解颐》中这样写到:“乡言七事中有关乎世情者,如打了一冬柴,煮锅腊八粥,与有柴一灶,有米一锅,俱诫浪费者也。热灶一把,也要冷灶一把,为专趋炎势者也。吃得筵席打得柴,言穷达因时者也。柴米夫妻梁伯鸾,胜似朱买臣矣。穷灶门,富水缸,曲突徙薪免致焦头烂额矣。生米作成熟饭,慎终于始也。讨米下不得锅,备豫不虞也。当家才知柴米贵,物力不可不惜也。沉了一船芝麻,水面上撇油花,弃大而见小也。油壶卢不惹醋壶卢,薰莸不同器也。打煞买盐的,苦了作酱的,调和之失宜也。吃菜总嫌淡,喝茶嫌不酽,饮食之非道也。”[4]这段话就是对开门七件事喻理表义的集中概括。
许多开门七件事熟语来源于历史故事、典故、习俗,带有特定的文化意义,蕴涵了汉民族独特的理念习俗。如过春节有“童子送柴”的文化习俗(以柴谐财),“吃醋”、“醋罐子”、“醋坛子”、“醋葫芦”和唐朝宰相房玄龄的夫人好忌妒有关。“吃茶”、“吃两家茶”、“三茶六礼”等熟语集中体现了以茶为聘的文化习俗。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则体现了中国人自古就有“不吃嗟来之食”节操的文化传统。
科举考试的试题一般是诗曰子云,但据徐珂清稗类钞考试类载,当时张之洞按临某郡,偈试古学诗,出的试题就有《柴》、《米》、《油》、《盐》、《酱》、《醋》、《茶》。
更有趣的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在倾力梳理着姓氏这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的过程中,居然找到了姓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人。[5]
可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开门七件事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二
以开门七件事为题材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熟语不是零散的、个别的,而是呈类聚性的特点。从语义场的角度看,开门七件事熟语实际上是一个成系统的熟语义场。
先来看含柴熟语。
柴古称薪、蒸。《薪蒸总论》曰,“薪,柴也,所以供炊。大曰薪,小蒸,供燔燎曰柴”。也有称做薪樵的,例如《汉书·朱买臣传》“家贫常艾薪樵”。在古代,照明、取暖、做饭都靠烧柴,柴是百姓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生活资料。因此,以柴喻理变成了一种语言文化习俗,在民间甚为流行。“若要冬天暖,需得早打柴”,喻要想把事情办好,就得早做准备;“火大无湿柴”,比喻齐心协力可以克服一切困难;“热灶不怕湿柴”,喻本领大,什么样地对手也可以征服;“砍倒大树有柴烧”,喻花大力气,解决大问题,收效明显;“从开水锅底下撤柴禾”,喻从根本上破坏;“打了一冬柴,煮锅腊八粥”,喻做事过浪费,不合算;“打柴卖,买柴烧”,喻多此一举,劳而无功;“生柴不灼火,全靠四边风”,喻外界条件很重要;“有柴一灶,无柴一锅”,喻尽力而为,依具体条件办事;“百日打柴一日烧”,意砍下的柴火,供清明一日来烧;“听三不听四,叫你砍柴你砍刺”,喻听说时不集中注意力,结果做错了事;“住在山中枉烧柴,住在河边乱用水”,喻不知合理利用有利条件;“担柴卖了买柴烧”,喻多此一举;“临到砍柴丢了刀” ,喻指关键时刻出了问题;“硬柴缚不住软柴”,喻用强硬手段不能解决问题。
再来看含米熟语。
《说文》曰:“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米有时特指稻米。以米为反映对象,汉语形成了大量形象生动具有比喻概括意义的含米熟语。如 “水米无交”,旧时指官吏为官清廉,无所取于民。有时也指互不相涉,或比喻彼此经济上没有往来。源自唐魏徵《隋书·赵轨传》“征轨入朝。父老相关者,各挥泪曰:‘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请酌一杯水饯奉。’轨受而饮之。”“水火不与百姓交”后演化为“水米无交”。“水米不沾”,表示时间很久未进饮食。“偷鸡不着蚀把米”意思是鸡没有偷到,反而损失了一把米,比喻本想占便宜反而吃了亏。“唱沙作米”,比喻以假乱真或以劣为优。“山川米聚”,谓从高处下望山川起伏,如米之聚集。以米为题材来寓理的歇后语有:米才下锅就抽柴——存心搞夹生;按鸡头啄米——白费心机;扳倒大瓮掏小米——摸到底了;炒了的是米——红人(仁);吃稀饭泡米汤——多余;吃饭泡米汤——喝粥的命;吃多了碎米——罗唆;大公鸡吃米——不计其数;高粱米塌饭锅——闷(焖)起来了;锅盖上的米粒——熬出来的;敲着空米缸唱戏——穷开心;舀米汤洗澡——尽办糊涂事。
汉语的含油熟语的数量也相当多。
中国古时食用动物油很早,烹饪史料表明中国人先用脂后用油,脂油之间有很长的过渡时期。“属芝麻的——不打不出油”喻只有高压才能使人出血或出力。“少一粒芝麻不缺油” 喻少了这一份无足轻重,无妨大局。“糠里榨不出油来”,喻穷困窘迫。又喻吝啬、奸诈。日常生活中,人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认为饭菜中所含的脂肪多,就叫油水大,反过来就叫油水少或没油水。因此,“讨油水”“沾油水”, 比喻从旁捞到一些好处。“挤油水”比喻施加压力、榨取非分收入。“榨油水”比喻用敲诈欺压的手段搜括、榨取他人的钱财。“捞油水”比喻用不正当手段或适逢其会,获得好处。
“油”的一个特性是滑,以此为基础,“油”就有了油滑之义。如果用“油”来形容一个人说话办事,那就是浮滑;不诚实。成语“油腔滑调”,指的是说话或写文章轻浮油滑,不踏实,不严肃,“粉面油头”或“油头粉面”,形容人打扮得妖艳粗俗,“油头滑脑”,形容人狡猾轻浮(也作“油头滑面”“油头滑脸”),“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耍嘴皮子。
以盐喻理是世界上许多语言都有的一种语言习俗。古希腊吟游诗人荷马将盐称为“神赐之物”,英语、法语、俄语中都有大量与盐相关的词组、短语和习惯用语,比如在英语中,above the salt的意思是“坐在上席”(按英国宴席的旧礼仪,贵客坐在盐瓶之上首,以便其取盐),eat salt with sb.或者eat sb.’s salt意思是在某人处做客或受到某人的款待,而salt of the earth是“社会中坚”的意思。
英国著名学者雅可布·布洛诺夫斯基认为,在所有文化形态中,盐历来具有某种象征的性质。人们至今仍象古罗马士兵那样,把付给一个人的所得叫做“salary”,尽管这个词的意思是“买盐的钱”。在中东,人们仍然用盐来表示最后成交,正如《旧约全书》所说,“盐的契约永远有效”。也正因为盐在人类生活中具有非常深刻而广泛的象征意义,古代西方的人们才从观念与文化的角度给盐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人们意味深长地将那些社会的精英人物直接称之为“大地的盐”。
汉语中,带“盐”的熟语比比皆是。
《汉书·食货志》称盐为“食者之将,人人仰给”。食盐对人的正常生活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其一是调味,其二是提供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钠和氯。生活离不开盐,以盐与生活的关系为关注点,汉语有了“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说法。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比喻有福一同分享,有难一同承当。
盐的作用是咸,以盐的作用、特性作比,汉语形成了“烹牛而不盐”、“盐贵咸,事贵全”、“无盐不解淡”、“盐卤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越渴越加盐,越冷越打扇”、“在伤痕上揉一把盐”等俗语。
杜文澜辑《古谣谚》:“《淮南子说山训》:遗人马而解其羁。遗人车而税其轙,所爱者少而所亡者多。故里人谚曰‘烹牛而不盐’,败其所为也。”[6]
“盐贵咸,事贵全”,比喻事情办得周全才好。“无盐不解淡”,是指没有盐解决不了淡而无味的问题,用以比喻没有钱解决不了问题。“越渴越加盐,越冷越打扇”,比喻有意增加困难。“在伤痕上揉一把盐”,比喻故意加剧别人的伤痛。成语“朝齑暮盐”意思是说,早饭腌菜进食,晚餐蘸盐下饭,即言生活贫苦,但在如此光景下过活,盐仍是不可省略的生活底线,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人的年龄越大,吃盐的总量自然就越多,吃盐多少与人的年龄有关,自然与社会经验的多少有必然的联系,因此,“比你多吃几年咸盐”或“吃咸盐也比你多吃几年”便成了汉语有经验阅历深的通俗而习惯的表达语式。
含酱熟语在开门七件事中也占据着一席之地。
“生成的相,晒成的酱”“酱里虫,酱里终”, 表达了中国人传统的宿命论思想。“酱里虫,酱里终”,又作“酱里虫,酱里死”、“酱虫死在酱缸里”,从“酱在密不透风的酱缸里静止、沉寂”的语义特征出发,表现事物发展以及人的命运已经注定,只能一成不变,不会有新的起色,也有时直接用来比喻逃脱不了某种厄运。“酱里没有下错的盐”,比喻做一件事情有百利而无一害。
醋对中国人的生活,似乎不象柴米油盐那样起眼但又不可或缺,但它是汉民族大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调味品,是居家过日子必不可少的东西。因此,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也形成了寓理于醋的习俗,使汉语形成了大量的含醋熟语。
“呷醋咬陈姜”比喻又酸又辣;“恨如头醋”,比喻非常可恶,令人痛恨;“头醋不酸,二醋不辣”是指头遍醋如果不酸,二遍醋就淡而无味了,用以比喻事情开头没有办好,往后就更难办了。
醋还是旧时对贫寒而迂腐的文人的蔑称,酸有寒酸、迂腐义,醋与酸往往连用互指,均有寒酸、迂腐义。例如:提着醋瓶讨饭——穷酸;乞丐吃醋——一副穷酸样;冬天卖醋——寒酸;冰块掉进醋缸里——寒酸;不倒翁吃醋——穷酸不稳;醋坛子里泡胡椒——尝尽辛酸。表达寒酸、迂腐义的词语最典型的两个词就是“醋大”和“酸丁”了。“醋大”即是称贫寒失意的读书人。含有轻慢意。“酸丁”,旧时对贫寒而迂腐的读书人嘲讽性的称呼。醋是酸的,因此醋也成了表达悲伤、凄凉义的同义词。“呷得三斗醋,做得孤孀妇”,形容寡妇生活十分辛酸。
饮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不但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 而且成为了人们寄托情感、意趣和愿望的一种方式。人们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把这种情感、意趣和愿望总结出来,形成了寓意深刻的熟语。
粗茶淡饭,指饭菜简单,形容饮食简单,生活简朴;“茶不思,饭不想”,形容十分思念,不想饮食;“不茶不饭”,指不思饮食,形容心事重重;“茶饭无心,没有心怀喝茶吃饭。形容心情苦闷;“残茶剩饭”,残留下的一点茶水,剩下来的一点食物;“三茶六饭”,比喻招待客人非常周到;“茶余饭饱”,泛指闲暇之时;“呷甜茶,话苦话”,指富贵人家叙说过去贫贱生活时情景。“吃菜总嫌淡,喝茶嫌不酽”,指不懂饮食之道;“人一走,茶就凉”,喻人在人情在。同理,“人走茶不凉”,喻人走人情依然在。
以茶壶、茶瓶、茶杯、茶盘、茶坊、茶馆、茶店、茶铺为喻,汉语形成了数量可观的歇后语。“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嘴里倒不出来”。意思是说,茶壶肚大嘴小,饺子在里面倒不出来。比喻人嘴笨不善表达,或有难言苦衷,不好开口。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在社会中产生,也在社会中发展。一个社会的面貌一定会在语言中有所反映,反过来也一样,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也一定会打上那个社会的烙印。开门七件事熟语形象地勾勒出一幅汉民族家居生活画卷,隐藏在开门七件事熟语背后的是汉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人文背景和生活习俗。
从语类的角度来看,开门七件事熟语也体现出系统性的特点。以开门七件事为题材的熟语包含了成语、俗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不同的类型,这些不同类型不同个性的熟语各自适用不同的语用需要,各自有特定的表现功能。
三
系统是普遍联系的形式。系统是由事物内部互相联系的各个要素、部分所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和结构的有机整体。系统与系统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从分类的角度看,柴、米、油、盐、酱、醋、茶熟语各自有自己的分类义场。从系统关联的角度来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意义上具有相关性的一组词语,在使用过程中,彼此之间有着很强的语义关联性和系统性。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既可单说,也可连用,彼此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连共现,体现了系统性、整体性的文化特点。
“柴米”经常相互交叉搭配紧密联系在一起。
柴米指柴和米。《宋书·文帝纪》里就有“霖雨弥日,水潦为患,百姓积俭,易致乏匮。二县官长及营署部司,各随统检实,给其柴米,必使周悉。”的记载,柴米连用泛指日常最必需的生活资料。
在汉民族文化中,夫妻与“柴米”二字脱不了干系,汉语有“柴米夫妻”之说。“柴米夫妻”指系于生计需要而结合的夫妻,特指物质生活条件低微的贫贱夫妻。即俗语说的,“香烟兄弟,柴米夫妻。”“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是说谁不当家主事或不当领导,谁就体会不到过日子或办事的难处。这是当家人或领导者的经验之谈,或指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也有“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的说法。
“油盐酱醋”常常相互关联。
“油醋”相关联的熟语有:“打油的钱不买醋”,喻不可替换,一心不可两用。也指专款专用;“买酱油的钱不能买醋”,比喻办事过分拘泥,不知变通;“添油加醋”,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为了夸大,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也借指说话没有意思。有时也说成“加油加醋”、“加油添醋”、“添醋加油”或“加油添酱”。
作为不同味觉的典型代表,盐和醋常用来代表不同特点的事物,有了泛指意义。“不说盐咸,不说醋酸”,喻不发表任何意见;“三分钱的醋,五分钱的盐,小来小去”,比喻小气;“私盐私醋”,比喻不敢公开见人的事情;“盐是咸的,醋是酸的”,喻彼此不是一回事;“做盐不碱,做醋不酸”,比喻力量不足,办不了事情;“盐也只有那么咸,醋也只有那么酸”,比喻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就那么一回事;“盐也是这般盐,醋也是这般醋”,比喻彼此间不相上下;“盐打哪儿咸,醋打哪儿酸”,喻万事都要有个起因和过程;“少盐多醋,能够长寿”,强调“少盐”是健康食用盐的一个基本要求。油盐相关联的歇后语有:卖油的不打盐——不管闲(咸)事。
盐酱相关联的熟语有:“盐酱口”,指说不吉利的话,且得到了应验;“一盐一酱”,意思是一砖一瓦,一针一线,一点一滴;“没盐没酱”,喻说话乏味;“酱里没有下错的盐”,比喻做一件事情有百利而无一害;“省了一把盐,酸了一缸酱”,做酱少放了一点食盐,结果酱发酵变酸,比喻不当省俭而省俭,结果会因小失大;“针没有线长,酱没有盐咸”,用不可能对等的事物说明彼事物无法与此事物相比。
“油盐酱醋”四味合为一体,比喻某项工作的配件,日常生活的琐事。
米与盐相关联有成语“凌杂米盐”和“米盐博辩”。凌杂,错杂零乱;米盐,形容细碎。“凌杂米盐”,形容零乱琐碎,“米盐博辩”,比喻议论广博细杂。
茶与油盐相关联有歇后语“茶里放盐——惹人嫌(咸)”和谚语“宁可三日无油盐,不可一日不喝茶”。
“柴米”与“油盐“相连构成成语“柴米油盐”,泛指一日三餐的生活必需品,用以指代厨房或烹饪之事引申为不登大雅的琐屑之事。
油、酱、醋、柴等多项关联熟语有:“油儿酱儿糖儿醋儿倒在一处”、“省了盐,坏了酱,省了柴,凉了炕。”。“油儿酱儿糖儿醋儿倒在一处”是指多种味儿混杂在一起,用以比喻心理不是滋味,不自在。“省了盐,坏了酱,省了柴,凉了炕。”喻为小失大。
柴米油盐酱醋茶顺序的排列,有其内在道理。讲究次序,这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熟语系统性的又一体现。
尤金·N·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中曾就此分析说:“吴自牧所说的七样必需品,到今天已尽人皆知,中国的学童将其当做一种韵律简单的字句来学习。但在宋朝这个序列却是引人注目的新奇事物。”[7]因为“米在当时才刚刚取得这样突出的地位;只有在宋朝,酱才最终明确地指谓酱油;而迟至唐朝,它还很可能至少是在文学作品中被理解为各种霉菌酵素。在较早的朝代,人们尤其未把醋列为必需品。茶在唐朝是稀罕的奢侈品,甚至在北宋也不常见。以芝麻、紫苏属和大麻榨成的油在南宋时期更易获得,因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发展出了其加工与贸易。”[8]应该说,尤金·N·安德森所做的这番分析是相对概括和客观的,尤其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关注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历史属性。
我们认为,根据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历史特性和功能特性,可将柴、米、油、盐、酱、醋、茶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是“柴米”——生活之必需。
“柴米”乃饮食之必需,是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生活资料。“柴米”是开门大事的重中之重,饮食之必需将“柴米”紧紧联系在一起,故“柴米”在开门七件事中位列于前。《梦粱录》载:“谚云:‘东菜西水,南柴北米’杭之日用是也。”清顾铁卿《清嘉录》载:“烧干柴,吃白米”的俗谚。陆鉴三选注的《西湖笔丛》中有“东门柴,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的说法。柴米往往并提共用。当然,“开门七件事”,以柴为首,不能不说还包含了对烹调火源重要意义的重视。
其次是油、盐、酱、醋——对调味的重视和推崇。
古人特别重视调味。《尚书》中记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此为殷高宗武丁命傅说为相之辞,将傅说比作和羹中必不可少的盐梅,后来诗文中常以“盐梅”指宰相或职权相当于宰相的人,以示其重要,而这从另一个也说明了调味品在饭食中的重要性。油、盐、酱、醋为调味品,没有它们,食物就变得淡而无味,有了它们,食物的质和量都要发生变化。油、盐、酱、醋相连并,突出强调的是对调味价值的认可和推崇。
最后是茶——讲究修身养性。
“开门七件事”最后一件是茶。休看茶居于末位,但它的功能和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旧唐书·李珏传》曰:“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