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3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专稿】元帅行吟内蒙古
  • 朱德、陈毅、叶剑英三位元帅,不仅是我们党和国家、军队的重要领导人,而且诗作思想深邃、功底深厚、笔力雄健。毛泽东和朱德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曾多次诗词互吟和酬唱。毛泽东还称赞陈毅诗作“大气磅礴”,“剑英善七律”。(《给陈毅的信》,1965年7月21日)  

    上世纪60年代,三位元帅曾分别来内蒙古视察,不仅对自治区的各项工作和建设作出许多重要指示,而且留下了宝贵的诗篇。这些诗篇,将写景、抒情、言志有机结合起来,既彰显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的时代精神,又富有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传统美学风范,至今仍有着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巨大的鼓舞激励作用。   

    朱德元帅诗咏赤峰和海拉尔  

    1964年6月29日至30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委员长朱德元帅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董必武,来内蒙古昭乌达盟(今地级赤峰市)视察。这一年,朱德和董必武都是78岁高龄,但他们不顾年事已高,风尘仆仆地视察了赤峰制药厂和赤峰市(今地级赤峰市红山区)郊植树造林情况。朱德看到市郊人工林长势旺盛、满目青翠的景色,即兴赋诗《咏赤峰》:  

    炎炎夏日访昭盟,杨柳新栽绕赤峰。  

    黄沙万里今何在?一片青纱映碧空。

       

    这首诗看起来平白如话,然而却含义隽永。首句写明了此行的时节和地点。第二句描绘了所见绿树环绕的景象,句中的“新”字,画龙点睛般地反映了当地各族人民近些年来持之以恒植树造林的巨大成果。三、四两句使用设问句,将昭盟历史上的黄沙万里与当今的青纱映空鲜明对照,歌颂了昭盟新中国成立以来防沙治沙、绿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就。   

      

     朱德、董必武视察赤峰市郊植树造林情况 

       

    据史料记载,解放初期昭盟沙区面积达5.69万平方公里,占全盟土地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的60%以上,是浑善达克和科尔沁两大沙地的交汇处。全市仅有森林682万亩,森林覆盖不足5%。“无雨一片旱,有雨水成灾,无风三尺土,有风沙满天”,是当时生态状况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昭盟盟委、行署大规模组织群众性植树造林活动,同风沙灾害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取得了初步成效。朱德元帅这首诗,有力地鼓舞了当地各族人民,也是他一贯重视林业建设的写照。  

    朱德、董必武离开昭盟后,接着到东北三省视察。8月3日,从大庆油田乘火车到达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市(今海拉尔区)。第二天,听取了盟委工作汇报,接见了驻军领导,并视察了海拉尔西山樟子松林保护情况。8月5日,朱德、董必武到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公社好力堡生产队视察。

       

    朱德、董必武在呼伦贝尔牧区蒙古包中

       

    辽阔壮美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给朱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呼盟视察结束时,他浮想联翩,赋诗《咏海拉尔》:  

       

      三大草原两失败,我国草原依然在。   

      夏草如茵望千里,马牛羊驼肥壮快。  

     暑去秋来天气爽,牧民飞腾相比赛。  

     长得青草盖沙漠,收获年年出意外。  

     竟有世界经济家,开辟草原为民害。  

     沙尘飞扬数万里,顺风吹出无国界。  

     保护东北大草原,富及子孙惟所赖。  

       

    诗中前两句,指出当时一些国家由于盲目垦草种粮,造成草原大面积沙化退化的状况,而我国的草原仍然保持着良好自然生态。接着四句,具体描绘了呼伦贝尔草原辽阔壮美、牲畜肥壮的景象和牧民幸福欢乐的生活。七、八两句,赞扬当地重视保护草原,不但有效覆盖住沙漠,而且促进了牧业连年丰收。第九至十二句,批判了那些所谓的“世界经济家”,鼓吹大量开垦草原,结果造成了沙尘天气频发这一全球性的气候灾难,他们实际上是民众的祸害。最后两句振聋发聩地提出,一定要保护好我国东北地区的这块呼伦贝尔大草原,因为这不仅是当代人的事情,更是我们的子孙后代生息发展所依赖的自然条件。  

    遗憾的是,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在“文革”动乱中,受“以粮为纲”、“牧民不吃亏心粮”、“草原就是荒地”等错误理论影响,包括呼伦贝尔草原在内的我国许多草原被大量盲目开垦,加上片面追求牲畜头数,使得草原不堪重负,沙化退化盐碱化面积日趋扩大,每年沙尘暴的次数逐年增多。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对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越来越重视,要求“本着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保护好内蒙古这块辽阔草原”(胡锦涛语)。经过多年艰苦努力,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得以遏制,但治理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今天重温朱德这首诗,更加深刻感受到朱德对草原生态保护的高度重视和远见卓识。  

       

    陈毅元帅题诗盛赞治沙典型乌审召  

    1966年6月中旬,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元帅,陪同马里苏丹联盟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司法部长马杜·马戴拉·凯塔率领的马里代表团来内蒙古,先后在呼和浩特、包头市和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参观访问。6月12日,到伊盟乌审旗乌审召公社(今乌审召镇)参观。

       

    乌审召公社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从1957年起,以蒙古族女共产党员、时任布日都大队支部书记宝日勒岱为代表的乌审召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探索总结“乔灌草结合”、“种草固沙”、“建设草库伦”等科学治沙方式。到1965年经过近十年的持续努力,治理了数万公顷沙漠。1965年11月25日,时任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人委主席乌兰夫题词:“学习乌审召人愚公移山、改造沙漠、建设草原、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 12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报道《牧区大寨——记乌审召公社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革命道路》,同时配发社论《发扬乌审召人民的革命精神》。从此,乌审召公社以“牧 区大寨”闻名中外。马里是西非的内陆国家,绝大部分国土为撒哈拉沙漠所覆盖,他们慕名专程前来学习乌审召的防沙治沙经验。参观后,马里贵宾题词,陈毅元帅当场题诗一首:

      

     陈毅为乌审召公社题诗 

       

      

      治沙种草获胜利,牧业农业大向前。  

      马里贵宾来参观,乌审召美名天下传。  

        

    这首诗的前两句,高度赞扬乌审召人民治沙种草、促进牧业农业发展的绿色奇迹。后两句指出这次马里贵宾专程来这里参观,说明乌审召的美名也传到了国外。  

    陈毅元帅的视察和题诗,使乌审召各族干部和农牧民倍受鼓舞,激发了他们治理沙漠、发展农牧业生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争光的更大热忱。  

       

    叶剑英元帅视察呼伦贝尔写下《草原记游》组诗  

    1960年7月22日至29日 ,党中央军委常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叶剑英元帅一行12人,从首都直接来到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先后视察了海拉尔市(今海拉尔区)、满洲里市的一些民族工业企业、牧区人民公社,参观了达赉湖、乌兰湖渔场,听取了该盟党政军领导人的汇报并作重要指示。7月28日,叶帅在视察结束后浮想联翩,一气呵成,作《草原纪游》组诗(10首)。题记云:  

    “1960年7月22日,到海拉尔作呼伦贝尔草原之游,在内蒙古党委、军区及海拉尔、满洲里各地同志的妥善安排和引导之下,顺利地进行了7天的草原行。有些趣事,诗以纪之,并请同行各同志斧正。”  

        

    (一)  

    机过兴安渐渐低,空中遥望海拉尔。   

       草原城市兴工业,烟突凌霄显异姿。   

    (二)  

    铁道西驰向国门,连天芳草见羊群。   

    牧民自古能歌唱,一曲民歌妙入云。   

    (三)  

    车中游伴有文工,言语难通主义同。   

    欲识草原情调特,马头琴里起雄风。   

    (四)  

    满洲里是草原城,国际往来有送迎。   

    莫道边城难奋起,人工湖水与云平。   

    (五)  

    呼伦湖畔绿双山,点缀牛羊草色斑。   

    解放军人夸技术,神枪猎得七羊还。   

    (六)  

    游牧千年转入农,定居老少有分工。   

    草原建立居民点,不见牧童见学童。   

    (七)  

    鲤跳龙门事已陈,乌兰湖畔一番新。  

      鲤鱼跃跃争先进,头破鳞伤竟不停。  

    (八)  

    展翼冲霄万里行,归来荻港换秋翎。   

    更装顿失凌云志,引出虞罗打桨声。  

    (九)  

    草地鲜花遍地开,姑娘偏喜干枝梅。   

    人人采得花盈把,赠与阿谁任你猜。   

    (十)  

    雨过斜阳照晚虹,高歌眉月正当空。   

    烧将野草熏蚊子,开着车灯舞“狗熊”。  

        

    第一首,描写了飞机越过大兴安岭降落前,从空中俯瞰海拉尔,一座座形状各异、高耸入云的烟囱映入眼帘。作者热情地赞颂了海拉尔这座草原城市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奋进雄姿。  

    第二首,记叙了乘火车离开海拉尔赴满洲里途中见到的草原壮美景象。满洲里是我国对苏联(今俄罗斯)的最大口岸城市,东距海拉尔220公里,铁路横穿著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从火车车窗外望,芳草连天,羊群不时出现,牧民一边放牧羊群,一边放声歌唱。作者赞美了呼伦贝尔草原的辽阔富饶,赞美了各族牧民的幸福安宁生活。  

    第三首,刻画了同车上少数民族文工团员的精神风貌。虽然听不懂他们所讲的少数民族语言,但大家拥有共同的主义和理想。文工团员们在车厢唱起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草原歌曲,拉响了马头琴等民族乐器。作者给我们呈现出一幅民族团结和谐的生动画卷。  

    第四首,赞颂了草原边城满洲里的建设成就和艰苦奋斗精神。叶帅在满洲里参观了公路和铁路口岸,对这里人员货物的频繁往来留下深刻印象。叶帅在北湖公园参观时,听说这是1958年建成的人工湖,赞不绝口。诗中最后一句“人工湖水与云平”,既是对湖水景色的赞美,也是对边城各族人民英雄气概的写照。  

    第五首,描绘了呼伦湖和周边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7月14日,叶帅乘船游览呼伦湖,他高兴地说,这个湖真跟大海一样。呼伦湖面积2300多平方公里,是内蒙古和中国北方第一大湖、全国第四大淡水湖,又名达赉湖,蒙古语就是“大海般的湖”。在船上由近及远眺望,只见烟波浩渺,草原牛羊点缀,远山郁郁葱葱,随着彩云飘动,草原变幻着斑斓的色彩。这里野生动物繁多,当地的驻军战士能猎得许多黄羊。  

    第六首,颂扬了牧区和牧民在社会主义新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千年“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转入了定居,部分牧民改为从事农业或其它行业,牧民的孩子不再像过去那样从小放牧,而是进学校读书。  

    第七首,记叙了游览乌兰湖所见到的鲤鱼争相跳跃栅栏的场景。乌兰湖是位于呼伦湖和贝尔湖之间的一个小湖,面积75平方公里,由南向北的乌尔逊河将三湖沟通。乌兰湖内水生植物非常茂盛,伴有大片芦苇塘,饵食丰富,是沉附性鱼类最理想的产卵场所,也是鸟类的乐园。当地渔场为堵截向南回游贝尔湖的鲤鱼,修建有一条长约70多米的拦河铁栅栏。7月14日,叶帅来这里游览,看到一群群鲤鱼顶着浪花跳跃栅栏,未跳过者遍体鳞伤,顺浪流下,一会儿游回来继续跳跃栅栏。叶帅惊叹此景,想起来古代鲤鱼跳龙门的美丽传说,写下了这首诗。  

    第八首,描写了乌兰湖畔的鸟类活动。每逢春天,众多鸟类开始从我国南方、东南亚飞临这里安家落户,在草原上展翅翱翔。邻近秋天,鸟群开始在荻港更换羽毛,准备飞回南方越冬,“荻港”意为河道如织水草丰美的地方。 “虞罗”,原指虞人用的罗网,虞人是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田猎的职官,后来泛指捕鱼鸟的罗网。“引出虞罗打浆声”,写出了当时渔民们用罗网捕鱼猎鸟的情形。  

    第九首,描绘了草原姑娘为心上人采摘干枝梅 的民俗画面。干枝梅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特别耐干旱瘠薄。成熟后的朵朵小白花,似满天星斗,清丽耀眼。“人人采得花盈把,赠与阿谁任你猜”一句,让我们看到了叶帅侠骨柔情的一面。  

    最后一首,展现了当地民众举行露天联欢晚会的场景。傍晚阵雨过后,夕阳西照,彩虹高悬,空气清新。很快夜幕降临,皓月当空,篝火熊熊,草香扑鼻。这时,草原上的人们和远方客人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在明亮车灯的照射下,一些人跳起憨态可掬的民间舞蹈“狗熊”舞。这首诗描写了草原的美丽夜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牧区的民族团结和欢乐和谐。  

    叶帅的这一组诗,题材丰富,形象亲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既继承了中华传统诗词的精髓,又洋溢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组诗热情歌颂了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呼伦贝尔草原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崭新风貌,从不同方面赞扬了这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生动描绘了独特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壮美的自然风光,给人以强烈的启迪和感染,是当代歌咏呼伦贝尔草原的名篇。  

       

    叶剑英元帅视察扎兰屯留诗篇  

    1962年8月中旬,叶剑英元帅再次来到呼伦贝尔盟,主要在扎兰屯视察和度假。扎兰屯背倚大兴安岭,嫩江支流雅鲁河穿城而过,山川秀美,有“塞外苏杭”之称。  

    在扎兰屯期间,8月13日叶帅视察了林区,登上了大兴安岭,并写下了《浣溪沙·登大兴安岭》一词:  

    轧轧机车似战船,  苍苍林海四垂天,  

    大兴安顶薄云巅。  

    伐后更生延百岁,祖先遗树值千年,  

    资源利用慎材艰。  

        

    这首词的上半阙,描写了前往大兴安岭林区的过程和林区的壮观景象。所乘越野车,犹如起航的战船。道路蜿蜒,只见林海苍茫,遮天蔽日。登上大兴安岭山顶,云雾在山间缭绕,人好似立于云巅之上。下半阙触景生情,想到林木砍伐后要及时更生,祖先留下的森林要格外珍惜,对木材要节约利用,这样林区才能永续发展。叶帅词中的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仍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叶帅在扎兰屯还参观了吊桥公园。公园位于市区北部雅鲁河支流上,因有一座铁索牵引的吊桥而得名。吊桥始建于东清铁路通车不久后的1905年,俄国人在这里修建了悬索桥和衍桥。悬索桥由两根巨大的铁索悬空而成,上面系有42根细铁索,下面由木板铺就,行人往来桥上,晃晃悠悠,飘若欲仙。衍桥紧与吊桥相连,是由12根钢筋吊起的拱型桥。两桥形体不同,风格各异,犹如姊妹桥。当时吊桥及周边几座异国情调的建筑,是专供俄国人游乐的场所。新中国成立以后,吊桥公园回到人民手中,经连年修缮,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叶帅游览吊桥后,感物而动,写下并手书《扎兰屯》一诗:

       

       

    雅鲁河畔扎兰屯,  

    几派清流拥水村。  

    铁锁悬空新瀑急,  

    吊桥桥上忆长征。  

        

    这首诗风格豪迈,情景交融。诗中前两句,描绘了扎兰屯的秀美景色。后两句由吊桥上的悬空铁锁和激流瀑布,联想到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苦征战岁月。这首诗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依然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勇往直前、众志成城、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才能不断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

       

     扎兰屯吊桥 

       

    说 明:本文中朱德、陈毅诗作据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名人眼中的内蒙古》;叶剑英诗词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叶剑英诗词选集》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协文史委员会)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专稿】元帅行吟内蒙古
  • 朱德、陈毅、叶剑英三位元帅,不仅是我们党和国家、军队的重要领导人,而且诗作思想深邃、功底深厚、笔力雄健。毛泽东和朱德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曾多次诗词互吟和酬唱。毛泽东还称赞陈毅诗作“大气磅礴”,“剑英善七律”。(《给陈毅的信》,1965年7月21日)  

    上世纪60年代,三位元帅曾分别来内蒙古视察,不仅对自治区的各项工作和建设作出许多重要指示,而且留下了宝贵的诗篇。这些诗篇,将写景、抒情、言志有机结合起来,既彰显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的时代精神,又富有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传统美学风范,至今仍有着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巨大的鼓舞激励作用。   

    朱德元帅诗咏赤峰和海拉尔  

    1964年6月29日至30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委员长朱德元帅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董必武,来内蒙古昭乌达盟(今地级赤峰市)视察。这一年,朱德和董必武都是78岁高龄,但他们不顾年事已高,风尘仆仆地视察了赤峰制药厂和赤峰市(今地级赤峰市红山区)郊植树造林情况。朱德看到市郊人工林长势旺盛、满目青翠的景色,即兴赋诗《咏赤峰》:  

    炎炎夏日访昭盟,杨柳新栽绕赤峰。  

    黄沙万里今何在?一片青纱映碧空。

       

    这首诗看起来平白如话,然而却含义隽永。首句写明了此行的时节和地点。第二句描绘了所见绿树环绕的景象,句中的“新”字,画龙点睛般地反映了当地各族人民近些年来持之以恒植树造林的巨大成果。三、四两句使用设问句,将昭盟历史上的黄沙万里与当今的青纱映空鲜明对照,歌颂了昭盟新中国成立以来防沙治沙、绿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就。   

      

     朱德、董必武视察赤峰市郊植树造林情况 

       

    据史料记载,解放初期昭盟沙区面积达5.69万平方公里,占全盟土地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的60%以上,是浑善达克和科尔沁两大沙地的交汇处。全市仅有森林682万亩,森林覆盖不足5%。“无雨一片旱,有雨水成灾,无风三尺土,有风沙满天”,是当时生态状况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昭盟盟委、行署大规模组织群众性植树造林活动,同风沙灾害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取得了初步成效。朱德元帅这首诗,有力地鼓舞了当地各族人民,也是他一贯重视林业建设的写照。  

    朱德、董必武离开昭盟后,接着到东北三省视察。8月3日,从大庆油田乘火车到达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市(今海拉尔区)。第二天,听取了盟委工作汇报,接见了驻军领导,并视察了海拉尔西山樟子松林保护情况。8月5日,朱德、董必武到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公社好力堡生产队视察。

       

    朱德、董必武在呼伦贝尔牧区蒙古包中

       

    辽阔壮美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给朱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呼盟视察结束时,他浮想联翩,赋诗《咏海拉尔》:  

       

      三大草原两失败,我国草原依然在。   

      夏草如茵望千里,马牛羊驼肥壮快。  

     暑去秋来天气爽,牧民飞腾相比赛。  

     长得青草盖沙漠,收获年年出意外。  

     竟有世界经济家,开辟草原为民害。  

     沙尘飞扬数万里,顺风吹出无国界。  

     保护东北大草原,富及子孙惟所赖。  

       

    诗中前两句,指出当时一些国家由于盲目垦草种粮,造成草原大面积沙化退化的状况,而我国的草原仍然保持着良好自然生态。接着四句,具体描绘了呼伦贝尔草原辽阔壮美、牲畜肥壮的景象和牧民幸福欢乐的生活。七、八两句,赞扬当地重视保护草原,不但有效覆盖住沙漠,而且促进了牧业连年丰收。第九至十二句,批判了那些所谓的“世界经济家”,鼓吹大量开垦草原,结果造成了沙尘天气频发这一全球性的气候灾难,他们实际上是民众的祸害。最后两句振聋发聩地提出,一定要保护好我国东北地区的这块呼伦贝尔大草原,因为这不仅是当代人的事情,更是我们的子孙后代生息发展所依赖的自然条件。  

    遗憾的是,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在“文革”动乱中,受“以粮为纲”、“牧民不吃亏心粮”、“草原就是荒地”等错误理论影响,包括呼伦贝尔草原在内的我国许多草原被大量盲目开垦,加上片面追求牲畜头数,使得草原不堪重负,沙化退化盐碱化面积日趋扩大,每年沙尘暴的次数逐年增多。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对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越来越重视,要求“本着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保护好内蒙古这块辽阔草原”(胡锦涛语)。经过多年艰苦努力,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得以遏制,但治理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今天重温朱德这首诗,更加深刻感受到朱德对草原生态保护的高度重视和远见卓识。  

       

    陈毅元帅题诗盛赞治沙典型乌审召  

    1966年6月中旬,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元帅,陪同马里苏丹联盟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司法部长马杜·马戴拉·凯塔率领的马里代表团来内蒙古,先后在呼和浩特、包头市和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参观访问。6月12日,到伊盟乌审旗乌审召公社(今乌审召镇)参观。

       

    乌审召公社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从1957年起,以蒙古族女共产党员、时任布日都大队支部书记宝日勒岱为代表的乌审召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探索总结“乔灌草结合”、“种草固沙”、“建设草库伦”等科学治沙方式。到1965年经过近十年的持续努力,治理了数万公顷沙漠。1965年11月25日,时任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人委主席乌兰夫题词:“学习乌审召人愚公移山、改造沙漠、建设草原、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 12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报道《牧区大寨——记乌审召公社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革命道路》,同时配发社论《发扬乌审召人民的革命精神》。从此,乌审召公社以“牧 区大寨”闻名中外。马里是西非的内陆国家,绝大部分国土为撒哈拉沙漠所覆盖,他们慕名专程前来学习乌审召的防沙治沙经验。参观后,马里贵宾题词,陈毅元帅当场题诗一首:

      

     陈毅为乌审召公社题诗 

       

      

      治沙种草获胜利,牧业农业大向前。  

      马里贵宾来参观,乌审召美名天下传。  

        

    这首诗的前两句,高度赞扬乌审召人民治沙种草、促进牧业农业发展的绿色奇迹。后两句指出这次马里贵宾专程来这里参观,说明乌审召的美名也传到了国外。  

    陈毅元帅的视察和题诗,使乌审召各族干部和农牧民倍受鼓舞,激发了他们治理沙漠、发展农牧业生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争光的更大热忱。  

       

    叶剑英元帅视察呼伦贝尔写下《草原记游》组诗  

    1960年7月22日至29日 ,党中央军委常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叶剑英元帅一行12人,从首都直接来到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先后视察了海拉尔市(今海拉尔区)、满洲里市的一些民族工业企业、牧区人民公社,参观了达赉湖、乌兰湖渔场,听取了该盟党政军领导人的汇报并作重要指示。7月28日,叶帅在视察结束后浮想联翩,一气呵成,作《草原纪游》组诗(10首)。题记云:  

    “1960年7月22日,到海拉尔作呼伦贝尔草原之游,在内蒙古党委、军区及海拉尔、满洲里各地同志的妥善安排和引导之下,顺利地进行了7天的草原行。有些趣事,诗以纪之,并请同行各同志斧正。”  

        

    (一)  

    机过兴安渐渐低,空中遥望海拉尔。   

       草原城市兴工业,烟突凌霄显异姿。   

    (二)  

    铁道西驰向国门,连天芳草见羊群。   

    牧民自古能歌唱,一曲民歌妙入云。   

    (三)  

    车中游伴有文工,言语难通主义同。   

    欲识草原情调特,马头琴里起雄风。   

    (四)  

    满洲里是草原城,国际往来有送迎。   

    莫道边城难奋起,人工湖水与云平。   

    (五)  

    呼伦湖畔绿双山,点缀牛羊草色斑。   

    解放军人夸技术,神枪猎得七羊还。   

    (六)  

    游牧千年转入农,定居老少有分工。   

    草原建立居民点,不见牧童见学童。   

    (七)  

    鲤跳龙门事已陈,乌兰湖畔一番新。  

      鲤鱼跃跃争先进,头破鳞伤竟不停。  

    (八)  

    展翼冲霄万里行,归来荻港换秋翎。   

    更装顿失凌云志,引出虞罗打桨声。  

    (九)  

    草地鲜花遍地开,姑娘偏喜干枝梅。   

    人人采得花盈把,赠与阿谁任你猜。   

    (十)  

    雨过斜阳照晚虹,高歌眉月正当空。   

    烧将野草熏蚊子,开着车灯舞“狗熊”。  

        

    第一首,描写了飞机越过大兴安岭降落前,从空中俯瞰海拉尔,一座座形状各异、高耸入云的烟囱映入眼帘。作者热情地赞颂了海拉尔这座草原城市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奋进雄姿。  

    第二首,记叙了乘火车离开海拉尔赴满洲里途中见到的草原壮美景象。满洲里是我国对苏联(今俄罗斯)的最大口岸城市,东距海拉尔220公里,铁路横穿著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从火车车窗外望,芳草连天,羊群不时出现,牧民一边放牧羊群,一边放声歌唱。作者赞美了呼伦贝尔草原的辽阔富饶,赞美了各族牧民的幸福安宁生活。  

    第三首,刻画了同车上少数民族文工团员的精神风貌。虽然听不懂他们所讲的少数民族语言,但大家拥有共同的主义和理想。文工团员们在车厢唱起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草原歌曲,拉响了马头琴等民族乐器。作者给我们呈现出一幅民族团结和谐的生动画卷。  

    第四首,赞颂了草原边城满洲里的建设成就和艰苦奋斗精神。叶帅在满洲里参观了公路和铁路口岸,对这里人员货物的频繁往来留下深刻印象。叶帅在北湖公园参观时,听说这是1958年建成的人工湖,赞不绝口。诗中最后一句“人工湖水与云平”,既是对湖水景色的赞美,也是对边城各族人民英雄气概的写照。  

    第五首,描绘了呼伦湖和周边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7月14日,叶帅乘船游览呼伦湖,他高兴地说,这个湖真跟大海一样。呼伦湖面积2300多平方公里,是内蒙古和中国北方第一大湖、全国第四大淡水湖,又名达赉湖,蒙古语就是“大海般的湖”。在船上由近及远眺望,只见烟波浩渺,草原牛羊点缀,远山郁郁葱葱,随着彩云飘动,草原变幻着斑斓的色彩。这里野生动物繁多,当地的驻军战士能猎得许多黄羊。  

    第六首,颂扬了牧区和牧民在社会主义新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千年“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转入了定居,部分牧民改为从事农业或其它行业,牧民的孩子不再像过去那样从小放牧,而是进学校读书。  

    第七首,记叙了游览乌兰湖所见到的鲤鱼争相跳跃栅栏的场景。乌兰湖是位于呼伦湖和贝尔湖之间的一个小湖,面积75平方公里,由南向北的乌尔逊河将三湖沟通。乌兰湖内水生植物非常茂盛,伴有大片芦苇塘,饵食丰富,是沉附性鱼类最理想的产卵场所,也是鸟类的乐园。当地渔场为堵截向南回游贝尔湖的鲤鱼,修建有一条长约70多米的拦河铁栅栏。7月14日,叶帅来这里游览,看到一群群鲤鱼顶着浪花跳跃栅栏,未跳过者遍体鳞伤,顺浪流下,一会儿游回来继续跳跃栅栏。叶帅惊叹此景,想起来古代鲤鱼跳龙门的美丽传说,写下了这首诗。  

    第八首,描写了乌兰湖畔的鸟类活动。每逢春天,众多鸟类开始从我国南方、东南亚飞临这里安家落户,在草原上展翅翱翔。邻近秋天,鸟群开始在荻港更换羽毛,准备飞回南方越冬,“荻港”意为河道如织水草丰美的地方。 “虞罗”,原指虞人用的罗网,虞人是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田猎的职官,后来泛指捕鱼鸟的罗网。“引出虞罗打浆声”,写出了当时渔民们用罗网捕鱼猎鸟的情形。  

    第九首,描绘了草原姑娘为心上人采摘干枝梅 的民俗画面。干枝梅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特别耐干旱瘠薄。成熟后的朵朵小白花,似满天星斗,清丽耀眼。“人人采得花盈把,赠与阿谁任你猜”一句,让我们看到了叶帅侠骨柔情的一面。  

    最后一首,展现了当地民众举行露天联欢晚会的场景。傍晚阵雨过后,夕阳西照,彩虹高悬,空气清新。很快夜幕降临,皓月当空,篝火熊熊,草香扑鼻。这时,草原上的人们和远方客人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在明亮车灯的照射下,一些人跳起憨态可掬的民间舞蹈“狗熊”舞。这首诗描写了草原的美丽夜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牧区的民族团结和欢乐和谐。  

    叶帅的这一组诗,题材丰富,形象亲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既继承了中华传统诗词的精髓,又洋溢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组诗热情歌颂了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呼伦贝尔草原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崭新风貌,从不同方面赞扬了这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生动描绘了独特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壮美的自然风光,给人以强烈的启迪和感染,是当代歌咏呼伦贝尔草原的名篇。  

       

    叶剑英元帅视察扎兰屯留诗篇  

    1962年8月中旬,叶剑英元帅再次来到呼伦贝尔盟,主要在扎兰屯视察和度假。扎兰屯背倚大兴安岭,嫩江支流雅鲁河穿城而过,山川秀美,有“塞外苏杭”之称。  

    在扎兰屯期间,8月13日叶帅视察了林区,登上了大兴安岭,并写下了《浣溪沙·登大兴安岭》一词:  

    轧轧机车似战船,  苍苍林海四垂天,  

    大兴安顶薄云巅。  

    伐后更生延百岁,祖先遗树值千年,  

    资源利用慎材艰。  

        

    这首词的上半阙,描写了前往大兴安岭林区的过程和林区的壮观景象。所乘越野车,犹如起航的战船。道路蜿蜒,只见林海苍茫,遮天蔽日。登上大兴安岭山顶,云雾在山间缭绕,人好似立于云巅之上。下半阙触景生情,想到林木砍伐后要及时更生,祖先留下的森林要格外珍惜,对木材要节约利用,这样林区才能永续发展。叶帅词中的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仍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叶帅在扎兰屯还参观了吊桥公园。公园位于市区北部雅鲁河支流上,因有一座铁索牵引的吊桥而得名。吊桥始建于东清铁路通车不久后的1905年,俄国人在这里修建了悬索桥和衍桥。悬索桥由两根巨大的铁索悬空而成,上面系有42根细铁索,下面由木板铺就,行人往来桥上,晃晃悠悠,飘若欲仙。衍桥紧与吊桥相连,是由12根钢筋吊起的拱型桥。两桥形体不同,风格各异,犹如姊妹桥。当时吊桥及周边几座异国情调的建筑,是专供俄国人游乐的场所。新中国成立以后,吊桥公园回到人民手中,经连年修缮,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叶帅游览吊桥后,感物而动,写下并手书《扎兰屯》一诗:

       

       

    雅鲁河畔扎兰屯,  

    几派清流拥水村。  

    铁锁悬空新瀑急,  

    吊桥桥上忆长征。  

        

    这首诗风格豪迈,情景交融。诗中前两句,描绘了扎兰屯的秀美景色。后两句由吊桥上的悬空铁锁和激流瀑布,联想到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苦征战岁月。这首诗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依然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勇往直前、众志成城、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才能不断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

       

     扎兰屯吊桥 

       

    说 明:本文中朱德、陈毅诗作据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名人眼中的内蒙古》;叶剑英诗词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叶剑英诗词选集》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协文史委员会)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