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3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史海钩沉】博尔本察——走出济沁河流域的鄂温克民族英雄
  • 在清代频繁地对外战争中,索伦悍将们保家卫国,参加了无数次反击外国入侵和民族分裂的战争,他们赤胆忠心、骁勇善战,成为当时八旗军的中坚力量,屡立战功,其中涌现了多名赫赫有名的鄂温克英雄人物,博尔本察就是其中最具威望的代表之一。  

    《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博尔本察,布特哈索伦人,鄂拉氏,隶正蓝旗。”(索伦,即鄂温克人,鄂拉氏,即“敖拉给日”哈拉),正蓝旗位于今内蒙古扎兰屯市济沁河流域。  

    博尔本察从小习武,操练箭术,在清康熙末年经兵丁测量合格。由于聪明能干,武艺超群,雍正初年,提任为济沁阿巴(围猎场)操练兵丁侍卫。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后,为了守卫辽阔的东北边境地区,康熙提出了“驻兵永戍”的方针,并历代实行。  

    雍正九年(1731年),清朝为固防编制了布特哈(今扎兰屯市)八旗,济沁阿巴编为正蓝旗,博尔本察由侍卫升任为佐领。  

    雍正十年(1732年),布特哈八旗受朝庭之命迁移至呼伦贝尔附近驻防,分为两翼,分别负责建城处至俄罗斯交界处及喀尔喀河一带,博尔本察、达巴哈二被提任为呼伦贝尔索伦左、右两翼第一任总管,博尔本察掌管总管关防,民称“博恩德安本”。二人带领戍边官兵西越大兴安岭进入呼伦贝尔草原,又深入伊敏河西岸与海拉尔河汇口处附近驻防,左右两翼分别设在胡吉日托海(今鄂温克温克族自治旗南屯),哲布勒(西屯,今海拉尔西南飞机场)。  

    雍正十一年(1733年),博尔本察奉命前往察罕敖拉(今译为察罕敖拉岭)卡伦驻防,在呼伦贝尔驻防期间,他的作为、他的业绩,在戍边官兵中影响很深,关于“博恩德安本”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  

    乾隆初年,博尔本察因才华出众,治军有方,成绩显著,由总管直接提升为都统(与将军同级)。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清朝廷急令“博尔本察带领索伦兵前往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族自治县)听候调遣,著加授为内大臣”(即中朝官,在宫内接近君主的近臣,如尚书等)。是年博尔本察又奉命领兵编入西路军,开往天山北路准噶尔部,在伊犁河南特克斯地区投入战斗,与阿睦尔撒交战,博尔本察率部势如破竹,克敌制胜。此战中,因博尔本察指挥得力,战功卓著,乾隆赐他画像于紫光阁,载入功臣史册,前50名功臣中位列第20名。乾隆皇帝还赞曰:“矍铄清行,索伦巨擘。挽五石弓、尚能杀贼。如鸷之击,不留飞鸟。马援来归,残恩荣老。”  

    博尔本察从踏查呼伦贝尔,搭起索伦八旗建制,带领官兵开拓呼伦贝尔,保卫边疆,到多次参加各种战役,英勇杀敌,后深入实地,体察民情,他以他的英勇、大义以及仁和赢得人心,他是一位鄂温克族历史人物,是鄂温克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参考书目:吴守贵著《鄂温克族社会历史》  

    (作者:内蒙古扎兰屯市资讯新闻中心记者部)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海钩沉】博尔本察——走出济沁河流域的鄂温克民族英雄
  • 在清代频繁地对外战争中,索伦悍将们保家卫国,参加了无数次反击外国入侵和民族分裂的战争,他们赤胆忠心、骁勇善战,成为当时八旗军的中坚力量,屡立战功,其中涌现了多名赫赫有名的鄂温克英雄人物,博尔本察就是其中最具威望的代表之一。  

    《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博尔本察,布特哈索伦人,鄂拉氏,隶正蓝旗。”(索伦,即鄂温克人,鄂拉氏,即“敖拉给日”哈拉),正蓝旗位于今内蒙古扎兰屯市济沁河流域。  

    博尔本察从小习武,操练箭术,在清康熙末年经兵丁测量合格。由于聪明能干,武艺超群,雍正初年,提任为济沁阿巴(围猎场)操练兵丁侍卫。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后,为了守卫辽阔的东北边境地区,康熙提出了“驻兵永戍”的方针,并历代实行。  

    雍正九年(1731年),清朝为固防编制了布特哈(今扎兰屯市)八旗,济沁阿巴编为正蓝旗,博尔本察由侍卫升任为佐领。  

    雍正十年(1732年),布特哈八旗受朝庭之命迁移至呼伦贝尔附近驻防,分为两翼,分别负责建城处至俄罗斯交界处及喀尔喀河一带,博尔本察、达巴哈二被提任为呼伦贝尔索伦左、右两翼第一任总管,博尔本察掌管总管关防,民称“博恩德安本”。二人带领戍边官兵西越大兴安岭进入呼伦贝尔草原,又深入伊敏河西岸与海拉尔河汇口处附近驻防,左右两翼分别设在胡吉日托海(今鄂温克温克族自治旗南屯),哲布勒(西屯,今海拉尔西南飞机场)。  

    雍正十一年(1733年),博尔本察奉命前往察罕敖拉(今译为察罕敖拉岭)卡伦驻防,在呼伦贝尔驻防期间,他的作为、他的业绩,在戍边官兵中影响很深,关于“博恩德安本”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  

    乾隆初年,博尔本察因才华出众,治军有方,成绩显著,由总管直接提升为都统(与将军同级)。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清朝廷急令“博尔本察带领索伦兵前往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族自治县)听候调遣,著加授为内大臣”(即中朝官,在宫内接近君主的近臣,如尚书等)。是年博尔本察又奉命领兵编入西路军,开往天山北路准噶尔部,在伊犁河南特克斯地区投入战斗,与阿睦尔撒交战,博尔本察率部势如破竹,克敌制胜。此战中,因博尔本察指挥得力,战功卓著,乾隆赐他画像于紫光阁,载入功臣史册,前50名功臣中位列第20名。乾隆皇帝还赞曰:“矍铄清行,索伦巨擘。挽五石弓、尚能杀贼。如鸷之击,不留飞鸟。马援来归,残恩荣老。”  

    博尔本察从踏查呼伦贝尔,搭起索伦八旗建制,带领官兵开拓呼伦贝尔,保卫边疆,到多次参加各种战役,英勇杀敌,后深入实地,体察民情,他以他的英勇、大义以及仁和赢得人心,他是一位鄂温克族历史人物,是鄂温克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参考书目:吴守贵著《鄂温克族社会历史》  

    (作者:内蒙古扎兰屯市资讯新闻中心记者部)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