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3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志鉴论坛】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创新之我见
  • 【内容摘要】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兴事物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的今天,年鉴编纂究竟应该如何适应社会发展进行创新,已成为亟需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年鉴的出版形式和年鉴内容两个方面对年鉴创新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综合年鉴  编纂创新  出版形式  年鉴内容  

        

    年鉴是以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上年度事物运动、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的资料性文献,汇辑一年内的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按年度连续出版,本质上是一种工具书。它博采众长,集辞典、手册、年表、图录、书目、索引、文摘、表谱、统计资料、指南、便览于一身,具有资料权威、反应及时、连续出版、功能齐全的特点。  

    如今在网络上输入关键词“年鉴、创新”进行搜索,结果显示有多达200多万条的信息,而关于年鉴创新的理论文章也是数不胜数。可见年鉴创新问题已成为年鉴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创新是新世纪年鉴发展的主题,也是时代赋予年鉴工作者的重要使命。”①“年鉴不创新,将不会有读者、不会有市场、不会有活力、不会有前途。”②“年鉴编辑没有创新意识,断然办不成年鉴精品。”③但是年鉴要创新首先要避免一个误区,那就是地方志书和年鉴的关系。  

    虽然《地方志工作条例》将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均定性为资料性文献,但年鉴与志书仍有不同。志书是我国的特色,数百年来已形成了固定的编纂规范,是一种全面、系统的资料性文献;而年鉴作为从国外传来的一种文献形式,它首先是便于检索查阅,而不是供读者系统阅读的,其本质属性是年度性、连续性、资料性的。  

    在年鉴传入国内的百年发展过程中,也未形成和出台过统一的编纂规范。目前,国内年鉴的编纂基本模仿志书的体例来进行编纂,年鉴编纂一直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年鉴是为下轮志书的编纂积累资料,将年鉴作为志书的资料长编。原因有二:一是年鉴从业者多数都认为年鉴是要为下轮志书的编纂做资料上的积累;二是年鉴与志书有相同点:行政区域的同一性,体裁的多元性,记述的客观性,编纂的连续性、出版的权威性。二者所收录的范围基本相同,所以按照志书的体例进行编纂可以节省资源、时间。  

    这种说法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曾任西北联大教授的方志学家黎锦熙,他在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撰写的《方志今议》一书中,以城固县为例,认为《城固年鉴》是编修县志的资料长编,他强调说:“有此长编,即县志之基已奠,只需益以沿革考证,而损其繁称琐录而已。年鉴之用仍须存于方志之中,规制即陈,续修亦易,且可逐年添附,无须重举也。”④  

    但是,年鉴毕竟不同于志书。年鉴与志书相比有以下几个不同点:发源地不同,性质不同,断限不同,资料特点不同,编写单元不同。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既不应以此代彼,也不应彼此趋同。只有坚持志鉴并举,取长补短,地方志事业才能更加繁荣发展。  

    其实没有规范可循也未必没有益处,这就为我们提供了编纂创新的空间。年鉴要创新,既要与时俱进,更要贴近百姓生活。笔者认为具体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出版形式,二是年鉴内容。  

    这几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年鉴的出版形式也出现了数字化、网络化的趋势。年鉴的数字化、网络化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将年鉴的文字、图片、表格等诸多信息转换成数据存储式,由传统的纸质印刷品变为新型的数字网络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以光盘(CD,DVD)为载体,分两种情况:一是电子书的形式,这种形式并不具备全文检索功能;二是年鉴界比较推荐的一种,就是全文数据库检索,该种年鉴侧重于数据查询,方便工作和生活。另外就是以网络为载体,也就是网络图书馆的形式。这两种形式最大的优点就是降低纸质年鉴出版的成本,方便读者的查阅,并且它们的保存更加方便、永久,同时也可避免纸质版年鉴在出版后发现错误无法补救的问题,发现错误可以及时纠正。  

    年鉴工作者要有时代感,保持敏锐的视觉,时刻关注社会新现象、新领域,尤其是新行业的出现。要走出办公室,多进行调研,及时将有收录价值的资料编纂入鉴,可以在年鉴中专门开辟一个新型行业或新气象的类目,这样年鉴才能常编常新。由于很多新生事物应运而生,而年鉴作为一个年内社会全方位的缩影,如果仍然沿袭着旧有的框架和篇目,那么很多新的内容就不能在这一集年度大成的资料中体现。因此,年鉴的编撰者就不能拘泥于已有的框架和篇目,而要将一些新事物和新兴的行业、门类囊括其中,以其达到与时代接轨。这样才能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拉近与社会的距离,服务于社会大众,才是地方综合性年鉴逐步走向市场的发展方向和追求目标。  

    以快递业为例,从1987年起步至今,中国快递服务经过2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中国经营快递服务的法人企业已达2422家,从业人员22.7万人;快递服务业务量已达到10.6亿件,实现业务收入约300亿元,分别是1987年的693倍和375倍。2006年国有、民营、外资快递企业分别实现快递业务收入148.4亿元、52.4亿元、98.8亿元,分别占快递业务总收入的49.5%、17.5%、33%。2006年国有、民营、外资快递企业分别完成业务量61927.5万件、28571.8万件、15493.6万件,分别占总业务量的58.4%、27.0%、14.6%。快递服务从业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2012年2月22日,国家邮政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全国规模以上快递企业共完成快件2.7亿件,业务收入达到62.4亿元,同比增长7.4%。国内形成规模的快递企业包括邮政特快EMS“Express Mail Service”、凤凰快递、圆通速递、韵达快运、顺丰速运、申通快递、宅急送等,已经成为老百姓生活里不可或缺的行业。  

    其他如家政服务业、网络经营(网吧)、网络购物等与百姓生活联系紧密又形成规模的新兴行业,我们在年鉴编纂时可以设置专门的“新兴行业”类目或者将之归入相应的类目里,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常编常新;同时还能准确地把握某些行业的发展脉络,为我们以及后人了解这些行业的历史提供资料。  

    年鉴素有“集万卷为一册,缩一年为一瞬”之美誉。综合年鉴是具有权威性的地情工具书和重要的信息载体,要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是年鉴事业持续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只有以“与时俱进”的理念指导年鉴工作的创新,树立为群众服务、为基层服务、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思想,时刻牢记“存史、资治、育人”的历史使命,以新思维谋求新发展,以新举措促进新发展,才能使年鉴事业的路子越走越宽。  

    注释:  

    ①许家康:《年鉴编纂入门与创新》,北京:线装书局,2006.第167页。  

    ②许家康:改革创新继往开来,年鉴信息与研究,2001,(2)。  

    ③杨汉平:年鉴的精品意识与创新意识,年鉴信息与研究,1997,(2)。  

    ④黎锦熙:《方志今议》,中国展望出版社,北京,1982年,第6页。  

                                (作者:河北省张北县档案史志局)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志鉴论坛】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创新之我见
  • 【内容摘要】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兴事物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的今天,年鉴编纂究竟应该如何适应社会发展进行创新,已成为亟需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年鉴的出版形式和年鉴内容两个方面对年鉴创新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综合年鉴  编纂创新  出版形式  年鉴内容  

        

    年鉴是以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上年度事物运动、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的资料性文献,汇辑一年内的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按年度连续出版,本质上是一种工具书。它博采众长,集辞典、手册、年表、图录、书目、索引、文摘、表谱、统计资料、指南、便览于一身,具有资料权威、反应及时、连续出版、功能齐全的特点。  

    如今在网络上输入关键词“年鉴、创新”进行搜索,结果显示有多达200多万条的信息,而关于年鉴创新的理论文章也是数不胜数。可见年鉴创新问题已成为年鉴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创新是新世纪年鉴发展的主题,也是时代赋予年鉴工作者的重要使命。”①“年鉴不创新,将不会有读者、不会有市场、不会有活力、不会有前途。”②“年鉴编辑没有创新意识,断然办不成年鉴精品。”③但是年鉴要创新首先要避免一个误区,那就是地方志书和年鉴的关系。  

    虽然《地方志工作条例》将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均定性为资料性文献,但年鉴与志书仍有不同。志书是我国的特色,数百年来已形成了固定的编纂规范,是一种全面、系统的资料性文献;而年鉴作为从国外传来的一种文献形式,它首先是便于检索查阅,而不是供读者系统阅读的,其本质属性是年度性、连续性、资料性的。  

    在年鉴传入国内的百年发展过程中,也未形成和出台过统一的编纂规范。目前,国内年鉴的编纂基本模仿志书的体例来进行编纂,年鉴编纂一直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年鉴是为下轮志书的编纂积累资料,将年鉴作为志书的资料长编。原因有二:一是年鉴从业者多数都认为年鉴是要为下轮志书的编纂做资料上的积累;二是年鉴与志书有相同点:行政区域的同一性,体裁的多元性,记述的客观性,编纂的连续性、出版的权威性。二者所收录的范围基本相同,所以按照志书的体例进行编纂可以节省资源、时间。  

    这种说法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曾任西北联大教授的方志学家黎锦熙,他在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撰写的《方志今议》一书中,以城固县为例,认为《城固年鉴》是编修县志的资料长编,他强调说:“有此长编,即县志之基已奠,只需益以沿革考证,而损其繁称琐录而已。年鉴之用仍须存于方志之中,规制即陈,续修亦易,且可逐年添附,无须重举也。”④  

    但是,年鉴毕竟不同于志书。年鉴与志书相比有以下几个不同点:发源地不同,性质不同,断限不同,资料特点不同,编写单元不同。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既不应以此代彼,也不应彼此趋同。只有坚持志鉴并举,取长补短,地方志事业才能更加繁荣发展。  

    其实没有规范可循也未必没有益处,这就为我们提供了编纂创新的空间。年鉴要创新,既要与时俱进,更要贴近百姓生活。笔者认为具体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出版形式,二是年鉴内容。  

    这几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年鉴的出版形式也出现了数字化、网络化的趋势。年鉴的数字化、网络化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将年鉴的文字、图片、表格等诸多信息转换成数据存储式,由传统的纸质印刷品变为新型的数字网络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以光盘(CD,DVD)为载体,分两种情况:一是电子书的形式,这种形式并不具备全文检索功能;二是年鉴界比较推荐的一种,就是全文数据库检索,该种年鉴侧重于数据查询,方便工作和生活。另外就是以网络为载体,也就是网络图书馆的形式。这两种形式最大的优点就是降低纸质年鉴出版的成本,方便读者的查阅,并且它们的保存更加方便、永久,同时也可避免纸质版年鉴在出版后发现错误无法补救的问题,发现错误可以及时纠正。  

    年鉴工作者要有时代感,保持敏锐的视觉,时刻关注社会新现象、新领域,尤其是新行业的出现。要走出办公室,多进行调研,及时将有收录价值的资料编纂入鉴,可以在年鉴中专门开辟一个新型行业或新气象的类目,这样年鉴才能常编常新。由于很多新生事物应运而生,而年鉴作为一个年内社会全方位的缩影,如果仍然沿袭着旧有的框架和篇目,那么很多新的内容就不能在这一集年度大成的资料中体现。因此,年鉴的编撰者就不能拘泥于已有的框架和篇目,而要将一些新事物和新兴的行业、门类囊括其中,以其达到与时代接轨。这样才能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拉近与社会的距离,服务于社会大众,才是地方综合性年鉴逐步走向市场的发展方向和追求目标。  

    以快递业为例,从1987年起步至今,中国快递服务经过2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中国经营快递服务的法人企业已达2422家,从业人员22.7万人;快递服务业务量已达到10.6亿件,实现业务收入约300亿元,分别是1987年的693倍和375倍。2006年国有、民营、外资快递企业分别实现快递业务收入148.4亿元、52.4亿元、98.8亿元,分别占快递业务总收入的49.5%、17.5%、33%。2006年国有、民营、外资快递企业分别完成业务量61927.5万件、28571.8万件、15493.6万件,分别占总业务量的58.4%、27.0%、14.6%。快递服务从业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2012年2月22日,国家邮政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全国规模以上快递企业共完成快件2.7亿件,业务收入达到62.4亿元,同比增长7.4%。国内形成规模的快递企业包括邮政特快EMS“Express Mail Service”、凤凰快递、圆通速递、韵达快运、顺丰速运、申通快递、宅急送等,已经成为老百姓生活里不可或缺的行业。  

    其他如家政服务业、网络经营(网吧)、网络购物等与百姓生活联系紧密又形成规模的新兴行业,我们在年鉴编纂时可以设置专门的“新兴行业”类目或者将之归入相应的类目里,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常编常新;同时还能准确地把握某些行业的发展脉络,为我们以及后人了解这些行业的历史提供资料。  

    年鉴素有“集万卷为一册,缩一年为一瞬”之美誉。综合年鉴是具有权威性的地情工具书和重要的信息载体,要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是年鉴事业持续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只有以“与时俱进”的理念指导年鉴工作的创新,树立为群众服务、为基层服务、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思想,时刻牢记“存史、资治、育人”的历史使命,以新思维谋求新发展,以新举措促进新发展,才能使年鉴事业的路子越走越宽。  

    注释:  

    ①许家康:《年鉴编纂入门与创新》,北京:线装书局,2006.第167页。  

    ②许家康:改革创新继往开来,年鉴信息与研究,2001,(2)。  

    ③杨汉平:年鉴的精品意识与创新意识,年鉴信息与研究,1997,(2)。  

    ④黎锦熙:《方志今议》,中国展望出版社,北京,1982年,第6页。  

                                (作者:河北省张北县档案史志局)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